当前位置:首页 » 度假景点 » 来凤贵帽山度假村

来凤贵帽山度假村

发布时间: 2020-12-15 14:57:34

1. 来凤有什么好玩的

仙佛寺复上依绝壁,下制临深潭,景色清幽,摩岩雕凿的咸康佛为江南之最,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印潭风景区潭水如镜,奇峰竞秀,岸边有土司王城遗址,更以巨大的伏流洞——卯洞和有土家先民悬棺葬的仙人洞奇景令人叹服。在酉水漂流,可一日游三省市边区,既可领略酉水河阳刚之美,又可饱览边区风情。塘口库区、新峡库区高峡平湖,景色万千;翔凤山公园、老虎洞、接龙桥、贵帽山、胡家坪林场均是开发旅游的好去处。土家人勤劳勇敢、质朴豪爽、热情好客,民风民俗浓郁似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摆手舞在此最为流行,保留有号称“神州第一堂的”摆手堂;

2. 作文我的家乡来凤县

我的家乡来凤县
来凤以凤凰飞临的传说得名,清乾隆元年( 1736 )年建县。它远处湖北省西南边陲,地处鄂湘渝三省(市)要冲,南邻湖南省龙山县,西接重庆市酉阳县,东北与本省宣恩、咸丰县相连,有湖北 “ 西大门 ” 之称。地跨东径 109°00′ —109°27′ ,北纬 29°06′ —29°40′ ,总面积 1339 平方公里。下辖翔凤镇、绿水乡、漫水乡、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乡、三胡乡、革勒车乡等五乡三镇一个省管开发区, 4 个社区 185 个村,国土面积 1339 平方公里,总人口 30 余万。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来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居住着土家、苗、瑶、汉等 17 个民族。全县总人口 30 余万人,其中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 61.2 %。土家族属本地世居民族,自称 “ 毕兹卡 ” ,是古代巴人后裔,有着悠久历史。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接受汉文化较早,无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婚姻禁忌,是开化较早的少数民族。

来凤县地域东西扁圆,南北狭长,近似阔树叶形。武陵山余脉分南北两支成钳型走向横贯全县,酉水河流经大部分县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群山绵延,东南部多盆地平坝,全县最高海拔 1621 米,最低海拔 339 米,平均海拔 680 米,县城海拔 458 米。 海拔 800 米以下的低山平坝占全县总面积的 78 %,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 87 %。来凤气候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气候,年平均降雨量 1400 毫米,日照 1400 小时,平均温度 15.8℃ ,无霜期 256 天,气压 16.2 毫巴,相对湿度 81 %。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特点。

来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众多土特产堪称物华天宝,名扬天下。耕地盛产粮油,山上多松、杉、樟、竹,金丝桐油以 “ 全国质量第一 ” 而声名远播,桔、桃、李、梅、核桃、板栗等干鲜果驰誉边区,云贵型烟叶醇厚芳香, “ 凤头生姜 ” 、大头菜、凤椒、大白菜、松花皮蛋、竹器等畅销省内外。水牛、麻鸭、黑猪为湖北省优良品种。境内河溪纵横,有大小河流 25 条,长 487. 5 公里,水能蕴藏量 80832 千瓦,可开发 7.95 万千瓦。地下矿藏主要有原煤、铁、铅锌矿、紫砂陶土、重晶石、方解石等二十余种。其中陶土探明储量 1000 多万吨,重晶石以量大质优列全国县市前茅,极具开发前景。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来凤山水融汇武陵神韵,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浓郁,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仙佛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景色清幽,摩岩雕凿的咸康佛为江南之最,已有 1700 多年历史,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印潭风景区潭水如镜,奇峰竞秀,岸边有土司王城遗址,更以巨大的伏流洞 —— 卯洞和有土家先民悬棺葬的仙人洞奇景令人叹服。在酉水漂流,可一日游三省市边区,既可领略酉水河阳刚之美,又可饱览边区风情。塘口库区、新峡库区高峡平湖,景色万千;翔凤山公园、老虎洞、接龙桥、贵帽山、胡家坪林场均是开发旅游的好去处。土家人勤劳勇敢、质朴豪爽、热情好客,民风民俗浓郁似酒。被称为东方 “ 迪斯科 ” 的摆手舞在此最为流行,保留有号称 “ 神州第一堂的 ” 摆手堂;还有地龙灯、肉连响、哭嫁歌、打绕棺、八宝铜铃舞等,使人留连忘返。土家油茶汤是独具特色的东方茶文化, “ 麻辣烫 ” 融汇川湘特色,土家风味小吃令人回味无穷。

来凤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 “ 川湖肘腋,滇黔咽喉 ” ,享有 “ 小南京 ” 美誉。解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来凤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2006 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5640 万元,年均增长 10.5% ,其中:第一产业 55900 万元,年均增长 4.0% ;第二产业 29930 万元,年均增长 21.0% ;第三产业 49810 万元,年均增长 10.9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53890 万元,年均增长 28.5% 。财政收入达到 16368 万元,年均增长 5.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42400 万元,年均增长 10.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8000 元,年均增长 9.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800 元,年均增长 6.6% 。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 党的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资金全部及时足额发放,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累计达到 7036 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优质畜牧、道地药材、特色蔬菜、林果、烟叶、茶叶六个特色基地面积达到 17.5 万亩,比 2003 年末增加 7.5 万亩;特色农产品经营加工的龙头企业发展到 28 家,其中 13 家被认定为州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商品率达到 46.0% ,比 2003 年末提高 5 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中,农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 63.7% 。围绕产业化经营,农业标准化和质量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 3 万余亩, 7 家企业的 19 个品种获得质量体系建设相关的质量认证、产品冠标和准入证书。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全部取消农业税;依法圆满完成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如期完成,乡镇事业单位 “ 以钱养事 ” 新机制基本确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县乡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打通县内经济循环路和出口路 3 条共计 40 公里;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 259.8 公里, 82 个村实现通村公路黑色化(硬化);顺利完成农村 “ 户户通电工程 ” 和电信 “ 村村通 ” 工程;三年新建沼气池 25810 口, “ 三改 ” 配套率达到 40.0% ;对 20 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整修渠道 80 公里;新修水窖 1414 口,完成集中供水工程 98 处,解决农村 1.63 万人饮水困难;完成退耕还林 2.3 万亩,荒山造林 3.5 万亩;实施整村推进扶贫 56 个村, 42 个村达到预期目标;扶贫搬迁 942 户; “ 千户帮扶 ” 解决 3000 多户农村特困户生产生活、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等困难;白羊坡、周家湾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马家园村 “ 百镇千村工程 ” 进展顺利。

工业体系重构起步良好。面对卷烟工业组织结构调整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的巨大压力,全县上下坚定信心,脚踏实地,狠抓卷烟替代产业建设,初步形成能源、药化、特色农产品加工、建材四个支柱产业。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0 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 15 家;新建工业项目 21 个,建成 17 个,在建 4 个;实施技改项目 35 个。为解决工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县财政安排工业发展资金 1200 万元;同时组建投资担保公司,累计为 29 家企业担保贷款 4115 万元。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已有 8 家企业申请入园,其中 5 家企业正在进行施工设计, 3 家企业已开工建设。预计 2006 年末,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 53500 万元、 23230 万元,比 2003 年(剔除烟厂)分别增加 31908 万元、 9846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1550 万元,比 2003 年增加 8076 万元。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县国企改革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县民营经济从业户数 9070 户,从业人员 21800 人,分别比 2003 年增加 1334 户、 5300 人;民营企业 185 户,从业人员 7100 人,分别比 2003 年增加 72 户、 4000 人。预计 2006 年末,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58220 万元,是 2003 年的 2.3 倍,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2.9% ,比 2003 年上升 17.1 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累计完成 134022 万元,是过去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的 1.4 倍,拉动 GDP 增长 4.2 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投资的重点。三年共实施 172 个重点项目(续建 21 个、新开工 151 个),竣工 104 个,投资总额达 100148 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74.7% ;重点项目投资中,以能源、药化工业项目等为主的工业项目投资和技改投资达到 58012 万元,占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 57.9% ,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效。三年新签招商引资项目 52 个,开工建设 47 个,建成投产 32 个;新签、续建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达到 71982 万元。外贸出口累计创汇 200 万美元,利用外资 26.9 万美元。有 7 家企业先后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坚持规划先行。成立规划委员会、规划咨询委员会和规划执法中队,初步理顺了规划工作体制;完成了县城区总规调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整、 7 个乡镇集镇规划和 12 个中心村规划;加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 60% ,比 2003 年提高 28 个百分点;加大规划执法力度,规划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努力推进城镇建设。按照 “ 北控南拓 ” 的建设规划,围绕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共启动城建项目 119 个,竣工 101 个,在建 18 个, “ 一带双城三组团 ” 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确立,以东环大道、武汉大道、环西路为主的城区外环基本明朗。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和公益设施不断完善。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大,城区人均居住面积增加 11 平方米,达到 22.23 平方米。乡镇集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 7 个乡镇集镇街道硬化,百福司镇集贸市场基本建成,大河镇新区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城镇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对城区交通秩序和 14 条主要路段进行了集中整治;成功取缔城区客运三轮摩托车;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对城镇和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 “ 挖山、填水、毁绿 ” 的采矿活动进行了清理和取缔。建立健全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土地市场逐步规范。
财税收入质量有所提高。预计 2006 年末,财政收入完成 16368 万元,比 2003 年增加 2550 万元,年均增长 5.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5631 万元,比 2003 年增加 960 万元,年均增长 6.4% ;工商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 75.4% ,比 2003 年提高 12.9 个百分点。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在 “ 保工资、保运转、保法定支出 ” 的同时,集中资金促发展,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用于支持工业、农业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达到 23995 万元;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有效化解村级债务,保证乡村干部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财政改革整体纵深推进。县乡行政事业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率达到 100% ;政府采购目录达到 91 个,比 200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3 年增加 22 个,三年采购资金达到 7090 万元,节约率 10.0% ;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 “ 收支两条线 ” 管理;实施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预计 2006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35000 万元,年均增长 16.7%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 105000 万元,年均增长 18.0% ;各项贷款余额 95000 万元,年均增长 5.5% 。金融不良贷款占比 25.0% ,比 2003 末降低 27.5 个百分点。我县连续三年获得全州 “A 级信用县 ” 称号, 2006 年又获得 “ 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 ” 称号。
突出服务农村、服务企业两个重点,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 48.5% 、 45.0% 。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大批新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投入使用; “ 普九 ” 成果得到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回升,高中扩容成效显著,职业教育有新的发展,职教就业率达到 90.0%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新增初高中教师 157 人(含青年志愿者、资教生 80 人);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发放农村义务教育 “ 两免一补 ” 资金 955 万元。完成卫生 “ 三权 ” 上划、防监分离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疾控网络建设,重大疾病控制卓有成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文体和广电事业健康发展,改造、新建了一批文体设施;成功举办州第二十届老年运动会,参加州五运会、省民运会取得较好成绩;仙佛寺石窟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剧《西兰卡普》在省参演获楚天文华奖;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广播电视信号 “ 村村通 ” 工程进展顺利。人口和计划生育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率为 8.9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79‰ 。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我县连续第四次荣获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 称号。统计、移民、环保、气象、邮政、电信、双拥、兵役、老龄、史志、档案、妇女儿童、宗教、残联、老区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介绍我的家乡来凤县~~~~~~~~~~~~~文章转载来凤网 劳动保障工作有效推进。 2004 年至 2006 年三年社保扩面 8561 人次,各项保费征缴 7238 万元,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 6887.9 万元,初步建立起 “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 ” 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再就业培训 3726 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2054 人;城镇新增就业 9769 人,其中下岗失业再就业 3705 人,困难人员再就业 1928 人。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城镇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低保纳入 3685 户共计 5982 人,三年发放低保资金 1184.2 万元; “ 福星工程 ” 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改建福利院 29000 平方米,下拨 “ 五保 ” 供养资金 374.9 万元, “ 五保 ” 集中供养率达到 95.0% ;社会定期定量救助 3911 户共计 6886 人,救助资金 213.3 万元;对城乡贫困群众实施大病医疗救助 716 人,救助资金 106 万元;发放自然灾害救助资金 404 万元。社会稳定工作得到加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县乡治安防控网络,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连续三年实现命案必破目标,荣获 “ 平安县市 ” 称号。 “ 四五 ” 普法顺利通过验收,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成效明显。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理顺信访秩序,强化信访责任,信访积案逐步消化。突出煤矿、道路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领域,加强日常监控、专项整治、隐患整改和部门联合执法,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来凤,凤凰迷恋的地方,热情好客的民族,开放文明的边城,开发投资的热土!物华天宝,边城贸易通四海;人杰地灵,金凤腾飞达五洲。把聪明、才智、资金、项目投放在这里,一定会获得丰厚回报!

3. 来凤县的详细概括

来凤县
位于恩施州西南边陲,总人口31万,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约占62.5%,国土面积1339平方公里。境内武陵山绵延,酉水河纵贯,四围山色如屏;盆地沃野万,气候温暖湿润,田园秀美丰饶,自然风光以雄、奇、险、幽著称,有仙佛寺摩岩石刻、杨家堡商周文化遗址、落印潭、卯洞、河东摆手堂、接龙桥等名胜,盛行跳摆手舞、唱五句子歌、赠西兰卡普织锦、喝油条汤等民俗。
建州以来,在相当长时段内,来凤县是全州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库、塘、堰星罗棋布;森林因盖率47.9%。工业经济以卷烟工业为龙头,以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骨干。凤头姜、大头菜、松花皮蛋、凤鸣藤茶、宝石花漆筷等名特产品畅销国内外。公路通车里程492公里,国道、省道均通过改造升级。全县185个村100%通电。建州以来,县城城区面积从1.5平方公里发展到10平方公里,形成五纵六横棋盘式格局,建有大型专业市场40多个,被誉为“五陵明珠。”
历史及区位简介:
来凤县以凤凰飞临的传说得名,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县。它远处湖北省西南边陲,地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 湘 渝三省(市)要冲,南邻湖南省龙山县,西接重庆市酉阳县,东北与本省宣恩县、咸丰县相连,有湖北“西大门”之称。地跨东径 109°00′ —109°27′,北纬29°06′ —29°40′,总面积1339平方公里。下辖翔凤镇、绿水乡、漫水乡、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乡、三胡乡、革勒车乡等8个乡镇,203个村,1844个村民小组,48个居民小组;另有胡家坪林场、白岩山药材场、磨坡农场等三个国营场圃。县城翔凤镇。
人口特点:
来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居住着土家、苗、瑶、汉等17个民族。全县总人口304351人,其中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61.2%。土家族属本地世居民族,自称“毕兹卡”,是古代巴人后裔,有着悠久历史。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接受汉文化较早,无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婚姻禁忌,是开化较早的少数民族。
资源概况:
来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众多土特产堪称物华天宝,名扬天下。耕地盛产粮油,山上多松、杉、樟、竹,金丝桐油以“全国质量第一”而声名远播,桔、桃、李、梅、核桃、板栗等干鲜果驰誉边区,云贵型烟叶醇厚芳香,“凤头生姜”、大头菜、凤椒、大白菜、松花皮蛋、竹器等畅销省内外。水牛、麻鸭、黑猪为湖北省优良品种。境内河溪纵横,有大小河流25条,长487. 5公里,水能蕴藏量80832千瓦,可开发7.95万千瓦。地下矿藏主要有原煤、铁、铅锌矿、紫砂陶土、重晶石、方解石等二十余种。其中陶土探明储量1000多万吨,重晶石以量大质优列全国县市前茅,极具开发前景。
旅游概况:
来凤山水融汇武陵神韵,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浓郁,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仙佛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景色清幽,摩岩雕凿的咸康佛为江南之最,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印潭风景区潭水如镜,奇峰竞秀,岸边有土司王城遗址,更以巨大的伏流洞——卯洞和有土家先民悬棺葬的仙人洞奇景令人叹服。在酉水漂流,可一日游三省市边区,既可领略酉水河阳刚之美,又可饱览边区风情。塘口库区、新峡库区高峡平湖,景色万千;翔凤山公园、老虎洞、接龙桥、贵帽山、胡家坪林场均是开发旅游的好去处。土家人勤劳勇敢、质朴豪爽、热情好客,民风民俗浓郁似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摆手舞在此最为流行,保留有号称“神州第一堂的”摆手堂;还有地龙灯、肉连响、哭嫁歌、打绕棺、八宝铜铃舞等,使人留连忘返。土家油茶汤是独具特色的东方茶文化,“麻辣烫”融汇川湘特色,土家风味小吃令人回味无穷。
经济发展:
来凤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享有“小南京”美誉。解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来凤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工业已基本形成以食品工业为龙头,轻纺、建材工业为骨干,能源工业为基础,其它工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卷烟工业为我县支柱产业,来凤卷烟厂现有总资产67114万元,年产值近7亿元,拥有广大市场,“4.7”、“大老板”、“红烟”等品牌卷烟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俏销海内外的产品还有“宝石花”漆筷、富硒精制茶叶、“梅花牌”生丝、无铅松花皮蛋、富硒“凤头姜”系列产品、板鸭、火腿等。农业上粮油稳产高产,烟叶、柑桔、茶叶、桑园、干果、药材、楠竹等特产基地正在形成规模。

4. 来凤县有多少个乡镇

来凤县地理位置:

来凤县

地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来凤县下辖翔凤镇、绿水镇、漫水镇、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镇、三胡乡、革勒车镇等8个乡镇。203个村,1844个村民小组,48个居民小组;另有胡家坪林场、白岩山药材场、磨坡农场等三个国营场圃。


翔凤镇

翔凤镇镇政府驻接龙桥,人口103000人,辖4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精神堡、育红桥、三光坪、花园堡、枫香、香花、白岩、老茶、何家坡、马鬃岭、关口、小河坪、马家园、白杨坡、大垭口、老寨坪、冯家坪、桂花树、黄茅坪、老虎洞、中华山、望水、河坪、旗鼓寨、师立坪、竹坝、梅河、沿山坝、车大坪、檀木湾、红岩堡。


百福司镇

百福司镇镇政府驻百福司,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百福司、新安、捏车坪、冉家、舍米湖、合光、沙道湾、石梁子、观音坪、梅子动、拦河、廖家坝、堡七、斧头落、新才沟、岩坝子、荆竹堡、可洞、安家堡、木车坝、洞塘坝、安抚司、怯道河、高洞。


大河镇

大河镇镇政府驻大河坝,辖1个居委会、37个村委会:大河坝、白水泉、芭蕉溪、桐子园、黔江洞、大坟山、马家园、小梅庄、社潭溪、枫香坪、张家界、沙坝、杉木塘、茶园、富绕、五道水、龙潭坪、老板沟、茶园坡、两河口、张家坡、冷水溪、独石塘、楠木坪、狮子梁、杉木溪、满店、板沙、白果、落鼓塘、竹山、施南坡、拦马山、三函槽、牡丹坪、车洞湖、中坝、漫水塘。


绿水镇

绿水镇政府驻上寨,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上寨、四合、沙子田、大堰塘、拦马山、大坪、小坳、周家湾、老鹰岩、新溪沟、梅子树、香沟、贵帽山、施南坪、田家寨、康家沟、体河、老寨。


漫水镇

绿水镇政府驻凉水井,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新拱桥、兴隆、枫木、苏家坪、新拱桥、社里坝、东山坪、鱼塘、桶子、油房坳、赵家坡、枣木垭、胡家坝、龟塘。


旧司镇

旧司镇由过去的旧司乡、高洞乡合并而成,镇政府驻地旧司,1958年设旧司公社,1962年为区,1996年设乡。2013年撤乡建镇。位于县境中部,旧司集镇距县城西29公里,高洞集镇距县城18公里。现辖32个行政村,1个社区,375个村民小组,12900多户,以粮、畜、桑、烟、茶为主导产业。


三胡乡

三胡乡1949年设三胡区,1958年为公社,1962年复设区,1975年复为公社,1984年改区,1996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7公里。辖官坟山、狮子桥、石桥、大塘、荆竹、安子堡、金龙沟、范家沟、六正、猴栗堡、苗寨沟、讨火车、梨园沟、三堡岭、桥亭子、韭菜园、黄柏园、阳河坝18个村委会。


革勒车镇

革勒车镇位于来凤县西北部,东与三胡乡交界,南与旧司乡相连,西与大河镇接壤,北与咸丰县毗邻,国土面积116.82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距来凤县城26公里。全乡现辖17个行政村,167个村民小组,5438户,20421人,居住着土家、苗、汉等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70%,属典型的少数民族乡。


来凤县参考链接:http://ke..com/view/261124.htm

5. 三苏祠来凤轩里的苏锦绣

来凤轩,位于三苏祠古祠堂后一宇,建筑面积222.2平方米,歇山式屋顶,穿斗木结构,与启贤堂的走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据说来凤轩原系苏轼兄弟青少年时期的寝室,又是其读书房。

苏洵为勉励苏轼兄弟二人勤学上进,博学多才,将它取名为“来风轩”。

嘉佑二年(1057)苏轼兄弟二人同榜考中进士后,名震京师。

诗人梅尧臣于嘉佑三年(1058)写了《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诗中有“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的诗句。他热情称赞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年少博学,进士及弟,声震天下,犹如两只神奇的“雏凤凰”。后人以此便将“来风轩”改为“来凤轩”,喻意苏洵家中飞来了两只可爱的凤凰。现存的来凤轩系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其时因苏宅木假山房遣址难寻,又无力另修,便以此堂名为木假山房,

嘉庆十七年(1812)重建木假山堂后,又更名为济美堂。

1982年维修后复更名为来凤轩。轩前两株铁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孩子虔诚跪拜东坡塑像

6. 来凤贵冒山怎么走路径

劝你么起搞哈事,对那里不熟千万么去,不过你可以到贵帽山那山脚脚下头找个以前爬过贵帽山的去带路

7. 恩施州来凤县贵帽山煤矿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恩施州来凤县贵帽山煤矿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16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煤炭回开采、答销售等。
法定代表人:丁敏
成立时间:2005-12-16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2280000000106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恩施州来凤县旧司乡高桥村

8. 恩施来凤有哪些景点

1、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位于来凤县沙坨鱼种场关口上村酉水西岸。 始凿于初唐至盛唐时期,后历代均有增凿,清代于龛上设檐。有北龛、中龛、南龛和南侧中型龛四个较大佛龛,造像13尊;中型龛南侧并列16个小龛,一龛一佛。造像均采用圆雕技法。北端刻"仙佛寺"题名及"咸康元年五月"题字。窟前原建有山门、观音堂、钟鼓楼、大佛殿等,后与窟檐均在文革中被毁。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杨梅古寨景区
杨梅古寨景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三胡乡,距离来凤县城20多公里,规划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它是以黄柏村、石桥村两村的古桥、古道、古墓、古石林、古院落、古戏楼、古庙宇、古杨梅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景区内自然风光神奇秀丽,民族文化古朴浓郁,历史底蕴深厚。

9. 来凤的习俗

来凤县各民族节日习俗
关键词:汉族,土家族,节日,习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由于长时期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习俗、文化等互相影响、吸收,现已通用汉语和汉文。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大同小异,现保留的独特部分极少。

【居住】
土家族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开亲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称为“骨种”,“接亲路”,视为亲上加亲。土家族的婚礼,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练《哭嫁歌》。要哭众亲友,还要提前1~2天不饮食,叫做“不吃茶饭”。姑娘婚后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报喜。由女婿提壶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龛上,壶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壶嘴朝内,表示生女孩。后由女家亲戚送粮食、鸡、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礼物。

【服饰】
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裤脚,在裤脚上刺绣花、鸟一类,裤子要接腰,男女头上喜包白帕子,脚上穿白底布鞋,大方美观。妇女头缀银饰,胸前配有银刀、响铃、牙签等。男女小孩帽上有各种各样的头饰,帽后配有银饰响铃,叮当作响。

【丧葬】
土家族的丧葬,老人去世,大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要请土老师主持选择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发丧时,路上要丢“引路纸钱”,坟内禁放有铁的东西。因此,要自己的亲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后,才能离开。埋葬的过程中,要请土老师开棺、清棺、“抛米”。抛米时,亲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后衣服接米,有的当场将米嚼细吞下,也有的将米带回煮食,表示后代要团结和睦,衣食不愁,继承老人的遗风。

【节日】
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虫的节日,要自念谚语,祈望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认为祖先是最大的神,处处保佑子孙。普遍信奉“土王”,传说“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节日都要烧化钱纸,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还信奉土地神,过年期间,凡是走亲访友经过土地庙时,都要烧香化纸,也还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庙”的,庙内供有冉、杨、田三神位,祈祷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

背景:湘、鄂、川、黔边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湘、鄂、川、黔边界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永顺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士兵三千,提前一日过了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永顺县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缘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过年大吃酒肉,毫无戒备,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还有一种说法,土家族人祖先贫困,给财主当长工,穷得无法过年,不能合家团圆,只好提前一天“团年”。另外也有说,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士家族人分别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十七过年,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汽,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族(或巴人,“南蛮”)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上家族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民间传说中说,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酝“苞谷烧”(家制白酒),能够安居乐业,值得欢庆一番。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祀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这也与他们的祖先——楚人以十月为岁首的“十月年”自然有关)。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仅永顺、龙山一些偏僻地区,只会讲土家话。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汉族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土家族民俗

【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2、板凳龙

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龙灯”的舞蹈形成。两人、三人均可,两人舞是一前一后,三人舞是前二后一。舞蹈动作有“河鹰展翅”、“雪花盖顶”、“黄龙缠腰”、“猛虎下山”等。活动时间多在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喜庆节日亦有之。

【灯戏】

灯戏是流行武陵山区民间的地方戏种。其特点有四:一是服装简单,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三副口条、一把剑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过4人;三是器乐不多,文场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场增加鼓、锣……,四是不择演出场所,院坝、广场皆可。灯戏因演出意义不同而名称各异新春宵,欢度佳节,称“贺新灯”,清明祭祀,称“清明灯”,寿诞祝寿,称“寿灯”,男婚女嫁、抱子添孙,称“公灯”。灯戏剧目肯60多个。

【女儿会】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节日,农历五月实三、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赶会。旧时,女孩平素不得出门,唯这天去集于会,故称“女儿会”。欲择夫婿的女孩儿,着衣多层,内长外短,以让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赶会时,稍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佯装购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购物”。在一场风趣的“计价还价”中各显聪明才智,进行互相了解。如物价看涨,表明姑娘不答应,不伙子应知趣走开,否则便会挨骂。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许,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生大事。

【薅草锣鼓】

土家人谓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此两项农事,均值盛夏时节,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心身,即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罗鼓。薅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
6、注米年肉

土家族人为祝愿年吉庆有余: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腊肉拌糯小米蒸制成菜,供“团年”时合家品评,以米、肉为题讲四言八句求吉利。

【南剧】

南剧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又因其音乐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声腔组成,又与公傩戏、灯戏、本地山歌及祭祀音乐等汇融,故成为一种得具特色的剧种。南剧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乐组成,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文武兼备,文戏武唱,气功武术杂于其中。剧种多为传奇戏和历史故事剧,传统剧目近千。
8、傩戏

傩戏是在民间习俗的酬神还愿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傩戏分“正八出”和“外八出”两种,“正八出”统属巫教仪式,“外八出”是有情节的折子戏和连台大戏。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傩戏以古朴、简单、生活化而受乡村人民喜欢。乡民逢酬神祭祖、祝寿、添子、婚丧、荣升、金榜题名、迎神赛会以及消灾求福、冲难去邪,皆演傩戏。

【过社】

土家人重视春社,即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社日前十天便有过社者,过社的主要活动有二,一是上坟祭祖,但祭扫新坟不过检;二是吃“社饭”,即用艾篙末、野蒜、地米莱、豆千粒、腊肉丁为佐料蒸制的糯米饭,亲邻好友,彼此馈赠以示和睦团结,社日禁锄犁,否则会妨农事。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十姊妹转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哭骂媒人。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流传在武陵山区土家族集散地的一种古老传统的土家工艺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为土家族人的花铺盖,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被誉为土家族工艺美术之花。西兰卡普,在北宋时期就名噪一时,这种用棉纱彩织的布,当时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种贡品。同时,土家人也用来美化自已服饰。到了近代,色彩热烈鲜明,纹样丰富,成了土家姑娘的陪嫁品之一。据说,这种陪嫁品必须要新娘新手纺织,花样由新娘自已构思,图案是花鸟虫鱼和各种几何图表,织工精细,色彩绚丽、样式古朴典雅,质地精良。西兰卡普讲究花纹图案和做工精细。被面上的花纹图案,由各种彩色丝线纺织而成,花卉和图案达100多种。西兰卡普一般每幅宽约50厘米,3幅连缀可做被面,单幅可做枕巾、围裙、桌垫、脚被等。

【过月半】

土家人更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本来是农历七月十五为月半节,但因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姑娘,这在时间上就有“婆家过月半走不脱,娘家过月半必须去”的矛盾,于是订七月初一至十五,均为过月半。过月半的主要活动是祭祖,以纸钱封包,写已故亲长名字,焚于户外,扬声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银钱,并以香、烛遍插小径,谓之路烛,化钱于野外,施给孤魂游鬼。

【冬科喹】

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种小乐器,它的制作是简单,只要用三四寸长的小毛竹一节,凿四个小孔,内装一个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劳作间歇或闲暇时,或蹲在古树下,或立在小溪边、竹林中,或三、五人齐奏,或一人独奏,他们眼望长空,吹奏着自己的心曲,那种古想方设法悠扬的曲调,令人陶醉。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个妇女叫冬冬,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常常帮助另人织土花被面,织蛇皮花带,做鞋,缝衣,因此土家人都喜爱冬冬。后来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给土王爷相等王宫,冬冬的丈夫临走时说:“在桃花开的时候,我就要回来的。”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树下,望着桃花开,等候丈夫回来,等得苦闷,她随手折了根毛竹,凿了小眼,留了活舌。对着桃花吹奏起来,以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桃花开了,桃花落了,丈夫还没有回来。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时,飞来一只小喜鹊歇在桃枝上,对冬冬报信说:“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原来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冬冬听得恶讯,也在桃树下活活哭死了。冬冬死后,每当桃花盛开的时节,在夜静更深的夜里,还可听到这悠扬凄楚的声音。

土家族人民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时把这小乐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变音。

【过赶年】

南方人过春节多叫“过年”,而土家人的春节叫“过赶年”。赶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所谓“赶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前一天或两天(即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对此土家人有自己的传说解释。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先民随胡宗宪将军征计倭寇,一年,春节将至,倭寇未除。远离家乡的土家人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过了年,总帅大犒将士,激厣斗志。将士们在丰盛的庆贺之后,养精蓄锐,军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没有防备之时,发起进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为了纪念祖先,土家族从此总是提前过年,并称之为过赶年,以此为每年最盛大的节日。

土家人过年,还要杀年猪、春糍粑、做点心。特别是这个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腊月二十七这天,而且常常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着欢笑与和谐。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后,用特制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后再压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后,总是五个一串串起来,另外还要做五个大粑,他们叫“库弄糍粑”。原来这种粑粑是用来向土五进贡的,后来没了土王,但习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据说,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

【六月六】

古历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纪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土家山寨喜气洋洋,杀猪、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远方的客人接来家里作客,家里的衣服都拿出来晒一晒,女人们在溪流里洗头发,晚上灯笼火把,还要在摆手堂里跳摆手舞。

传说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闹饥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饿死了,有一晚老娘给覃厘托梦,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里练三年六个月的箭,等到鸡飞狗上屋的时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听了老娘的话,在后山栽了山楠竹,自己关起大门在堂屋里练箭,嘱咐嫂嫂等到满了三年六个月,看到鸡飞狗上屋就喊他。过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烦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鸡赶得满天飞,然后高声喊覃厘,说是三年六个月了,鸡飞狗上屋了。覃厘听得嫂嫂的喊声,慌慌张张地开了大门,然后拉满弓,连发三枝箭向北方射去。箭一射出,后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们还没骑上马背,射出的箭也没有射中皇帝。皇帝拔出钉在龙位上的简杆一看,上有“湖广覃厘”四个字,于是派兵马大元帅带五千兵开到上湖南捉拿覃厘。覃厘和嫂嫂躲进大山,躲了三年六个月,兵马大元帅好象海里寻针,没见覃厘的踪迹,安排回朝日期,谁知覃厘在山沟里洗澡,背上三务金龙闪闪被官兵看见了,于是被抓住解到京城,关进监牢里,嫂嫂也跟着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嘱咐覃厘说:“你只要说背上的金龙是画成的,皇帝就会放你。”第二天皇帝亲自审问。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龙,本不敢杀他,问是生成的还是画成的,覃厘记得嫂嫂的嘱咐,答应说画成的,皇帝听说是画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斩了,嫂嫂赶到杀场,抱住覃厘痛哭,血溅在她的衣服上、头发上。覃厘被杀之后,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鸡犬不叫,皇帝知道杀错了,皇帝不穿龙袍,不登龙位,让覃厘的阴灵穿一龙袍、坐一天龙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这天晒衣服也叫晒龙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传说,这天女人们洗头发,也是因为血油在嫂嫂的头发上留下的故事。现在土家地区流传有“三年都等了,却等不起六个月”等俗语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

【牛王节】

土家族的祖先从事农耕较早,从古以来养成爱护耕牛、尊重耕牛的传统。每年古历四月十八日,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给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产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让所有的牛休息一天,还要给牛煮稀饭,主人还要恭恭敬敬的念一首《祝牛王词》。
据说念到这里,老牛眼泪汪汪,感到主人讲到它的内心之处。

相传,牛王原是天的一员神将。一天,他陪着玉帝在南天门观看凡间风景,当他看到凡人没有饭吃,一个个面黄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给凡人送粮食种,让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应了牛王的要求,但嘱咐说:“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欢欢喜喜来凡间,给凡人送了许多种子,并教给耕种的方法,但他慌慌张张把玉帝的话传错了,说一天吃三餐。凡人有了粮食,一天吃三餐,肚子胞了,日子过好了,个个吃得肥胖胖,没有事做,敲着鼎罐盖唱歌,闹得玉帝不安宁。一天,玉帝对牛王说:“凡人吃了饭没事做,你到粮食地里撒些草籽种,后业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薅草草吧。”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话听错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种,后来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们边薅骂,骂玉帝害死了凡人,骂得玉帝不耐烦。一天,玉帝把牛王叫来说:“都是你把好事做坏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帮凡人拉犁拉耙做阳春去吧,饿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这天,牛王下凡了。从此以后,后王老老实实地给凡人做事,帮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头不得歇气。饿了就吃青塞肚皮。人们为了报答牛王,于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
“四月十八牛歇驾”,直到现在,这个古朴的风俗还牢牢保持着。

【堂屋】

土家发居一般依山而建,律明三暗王布局,两厢吊脚楼,正房中间为堂屋,堂屋上设香盒(神龛),供奉名路神主。堂屋子是土家人祭祀活动的神圣之地,也是举办婚丧嫁娶重要仪式的场所。尤其是每遇年老亡故的丧事,土家人都要在堂屋举行跳丧舞的悼念活动。土家人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因而丧事喜办,用欢快热烈的跳丧舞悼念亡灵,活跃气氛。所以,《随书》志上说:“老人死,置尸棺舍,领里少年,各持弓箭,绕棺而歌,以箭扣弓为节,歌其生平乐事以致终卒。”从这段史志看,这很可能是巴人最早的“跳丧舞”,其意是远古的人们用弓箭驱邪防鬼,为亡者歌功颂德,相似于现在人们为死者开追悼会。

土家族的“三过年”

湘、鄂、川、黔边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湘、鄂、川、黔边界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永顺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士兵三千,提前一日过了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永顺县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缘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过年大吃酒肉,毫无戒备,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还有一种说法,土家族人祖先贫困,给财主当长工,穷得无法过年,不能合家团圆,只好提前一天“团年”。另外也有说,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士家族人分别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十七过年,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汽,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族(或巴人,“南蛮”)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上家族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