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度假
㈠ 天津周边适合情侣度假的地方
山西省旅游好抄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 、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第一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 张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第三批)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恒山、黄 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批共271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㈡ 高平大酒店是个人还是国企
山西省高抄平九龙大酒店座袭落于市内繁华地区繁盛地段,邻近高平汽车站,毗邻高平人民法院、高平四中、高平市人民政府、七佛山生态公园,周边有高平市人民医院、铁路医院等医疗设施,还有炎帝庙、金峰寺等景点,周围学校、政府、餐饮、购物等设施设备齐全,地段繁盛,出行便利。山西省高平九龙大酒店设有标准间、商务标准间等房型供宾客选择,房间设施齐全、温暖惬意,为宾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是宾客商务休闲、旅游度假的最优选择。酒店开业时间2000年1月14日,最近装修2004年6月,楼高5层,客房总数51间(套)。
㈢ 中国有名的三大古战场在哪里叫什么
希望对你有帮助黄帝蚩尤涿鹿大战(今河北省涿鹿县或山东泰山西北)
黄帝炎帝阪泉之战(—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一说今河北涿鹿东南)
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
晋楚城濮之战(今山东鄄城西南)
吴楚柏举之战(今湖北麻城市境)
齐魏桂陵之战(今河南长垣西北,另有长葛北之说)
齐魏马陵之战(今山东莘县大张家镇马陵)
秦赵长平之战(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
项羽巨鹿之战(今河北平乡西南)
项羽刘邦垓下之战(今安徽固镇濠城沱河南岸,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
刘秀王莽昆阳之战(今河南叶县)
曹袁官渡之战(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
孙刘与曹赤壁之战(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
吴蜀夷陵之战(今湖北宜都和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秦晋淝水之战(今中国安徽寿县瓦埠湖一带)
唐突厥阴山之战(今阴山一带)
宋辽澶渊之战(在今河南濮阳)
宋金颍昌之战(今河南临颍)
宋金郾城之战(今河南郾城)
宋金和尚原之战(今陕西宝鸡西南)
宋元崖山之战(广东崖山)
宋元襄樊之战(今湖北襄阳樊城)
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大战(今鄱阳湖)
明朝土木之战(今河北怀来土木镇)
明清萨尔浒之战(今辽宁抚顺东)
康熙噶尔丹乌兰布通之战(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南)
康熙噶尔丹昭莫多之战(今内蒙古肯特山南)
中俄雅克萨之战(今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
㈣ 山西有哪些旅游景点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光是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三千余年,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也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山西中青旅旅行社为您解答:
山西晋城皇城相府(国家AAAAA级景区)
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晋中市介休绵山(国家AAAAA级景区)
绵山风景区,因自然景观奇险秀和春秋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于此而著称,寒食节也源于此。是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道观于一体的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晋中市平遥古城(国家AAAAA级景区)
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山西省忻州市雁门关(国家AAAAA级景区)
雁门关景区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西 ,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大槐树(国家AAAAA级景区)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五台山 (国家AAAAA级景区)
五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谷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五台山是中国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景点: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大同云冈石窟(国家AAAAA级景区)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较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长治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国家AAAAA级景区)
大峡谷,一座天然的博物馆。遥想五亿年前,此地还是一片水乡泽国。不知何世何代,天崩地裂,群峰突起,又历经亿万年流水切割,长风雕琢,铸成了今日的殊颜。一层层沉积的丹霞岩层,记载了岁月的演变轨迹;一片片遗存的三叶虫化石,解释了自然的物种繁衍;一块块有棱有角、千奇百态的山岩,诉说着造化的神奇功力。
㈤ 在高平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高平好玩的地方太多了.比如高平的西山生态公园,东山的大梁山,北面的羊头山,冬天冷了可以到咖啡屋喝喝咖啡,到迪厅蹦的蹦的,要不和你的最爱到一个情境的地方,好好倾诉倾诉.
㈥ 晋城那里好玩
皇城相府(国家AAAA级景区)Royal Prime Minister's palace (state AAAA Level secenery spot)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央视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王朝》、《契丹英后》重要外景地。距阳城县东北约20公里处,有一处北枕樊山,西临樊溪,依山而筑的城堡式村落,这就是享誉三晋大地的历史文化名村-皇城。皇城毗邻亚洲第一大坑口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是清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里,为国家AAAA级景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1998年10月,“清代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术研讨会”在阳城举行,拉开了打造“皇城相府”旅游品牌的帷幕。2001年,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播映,使该处旅游景区在国内声名大震。同年3月,荣获“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称号。10月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3月,通过国家旅游局对38个大项,196个小项标准的评审,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
文化巨族: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并且多人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康熙年间,居官者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盛况,堪称为北方的文化巨族。
内城"斗筑居":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依山就势,东高西低,巍峨壮观。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到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维神是借。
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
内城建筑分祠庙、民在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
外城"中道庄":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比西城略短,东城内主要建筑为陈廷敬府第-冢宰第、大学士第,配套建筑有书房、花园、小姐院及管家院。相府大门外有一大一小两面三刀座功德牌楼,城墙以南有南书院、花园、状元桥、飞鱼阁、八卦亭、祖师庙等。止园书堂,为三进院落,占地11000平方米,为旧时陈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
树德院:位居内城之东北角,建于明嘉靖年间。该院为东西向的两个并列四合院,主院由正房、厢房和倒座围合而成,正房为三层楼房,采用"明三暗五"形式,厢房和倒座均为二层楼,院落四角为封闭或开敞的天井。这种建筑形制极其独特,与云南"四合五天井"式民居有某些类似之处。院内地面以素砖枵条石铺筑,主院西北天井辟门与偏院相通,门不设影壁。偏院布局同主院基本相同。
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暗层内有井、有碾、有磨。楼顶设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抛掷矢口。 作为一个防御性的堡垒,河山楼之设计是非常科学又考虑周全的,而它所实际产生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据《河山楼记》载:"……崇祯五年……七月……贼近……备矢石、粮米、煤炭少许……于是晚闭门以守。楼中所辟大小男妇,约有八百余人。"十月内贼连犯四次……数次所全活者啻万计。"河山楼虽因辟战乱而兴建,但其在和平时期,却仍可作观赏揽胜之用,帮而又名"风月楼"。登楼四望,远近风情尽收眼底。
石牌楼: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牌楼四柱三楼式。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下枋上雕二龙戏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饰吉祥图案,高浮雕。各枋间施牌匾和字牌。正楼主牌"冢宰总宪",边楼分刻"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安牌上刻陈氏一门的官职及功名。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吻兽,脊刹饰麒麟。整座牌楼雄伟庄重,制作精美。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两柱一楼式小牌楼,规模和装饰虽较逊色,但在大牌楼建成之前,仍不失为陈氏家族敬宗耀族、传世显荣的一个主要标志。
御书楼:"中道庄"西门外有御书楼一座,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陈家皇恩浩荡而特建。据新编《晋城金石志》载,该楼建成时,上有康熙帝御笔亲书赐陈廷敬及陈壮履诗近二十首、楹联四副和其它题记等,潇洒飞逸蔚为壮观。现楼内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匾、联均为原来之实物。
龟城:纵观皇城相府(午亭山村),总面积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880余间,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卡可守,形成了外城抱内城,内外连环套,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2.5-3米不等,城楼、堞楼、角楼相互关照,垛口星罗棋布,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整个皇城,包括内城"斗筑居"和外城"中道庄"从整体平面来看,似一头北尾南的神龟,虽不能说惟妙惟肖,却也轮廓鲜明,因而又有"龟城"之说,寓千管水固之意……
紫云阡:陈廷敬墓地名曰"紫云阡",占地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石牌坊、御书挽诗碑亭、十通高大的甬道碑等。后山静坪红叶如画,是旧时皇城八景之一环境幽雅,肃穆壮观。
皇城古八景:石壁飞鱼、南宅观书、樊溪春晓、静坪红叶、土垸流泉、黄阁青山、梅庄杏花、午亭山庄。
门票价格:60元/人
海慧寺,位于阳谷县城东50华里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据寺碑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所建,至今仍坚固如初。寺院占地近百亩,由刘公祠、海慧寺、运司会馆三部分组成。原有殿堂、僧房、楼阁200余间,现存81间。海慧寺作为寺院建筑,结构完整严谨。沿其中轴线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和前殿、中殿、大殿、三大殿及三进院落。山门三间,额匾上写“海慧寺”三字。山门外原有二个大石狮,其上建亭,称为狮子亭。山门内有泥像哼哈二将,高约一丈五尺。进山门即是前院,院内东西两侧建有钟鼓二楼。前殿三间,内有二个佛龛,关帝与韦驮二神像南北相背而立,东西山墙分别立着四大天王。中院有中殿三间,为穿堂式建筑。殿中南向供弥勒佛,靠背北向供观音菩萨。院内各有平顶配房五间。后殿是正殿、即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木结构、砖登顶、是寺内主体建筑,比前殿、中殿都高大宽敞。正中供奉三尊木雕池佛坐像,中间一像是释迦牟尼、俗称西天如来佛。海慧寺后院落两面三刀旁各有小院,以中轴线为准左右对称。西院为大悲阁,东院主体为方丈阁。海慧寺是阳谷现存的古代文化宝贵遗产。
莽河自然保护区 蟒河旅游风景区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南33公里的桑林乡与河南省济源市交界处,面积5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72米。蟒河景区有“秀、险、幽、奇”四大特点,享有“北方小桂林”的美誉。这里一年四季均有迷人胜景,尤以秋天看层林尽染最为赏心悦目。蟒河水从蟒河村东流过,水清如碧玉,奔流似巨蟒;莽山又在蟒河村东流过, 水清峰错列,鬼斧神工,妙境天成,有千峰拥黛,万壑云飘之象。景区内悬崖飞瀑直泻,深谷流水淙淙,百鸟啼鸣林间,野花竞相开放。起源古老的珍奇植物青檀、兰草、山萸树、领春木、牛鼻酸、红豆杉星散其间,猕猴、大鲵、麝、金猫、金雕、金钱豹等或嬉骠林莽,或翱翔蓝天。望莽孤峰拔地而起,状如巨塔,水帘洞飞珠成帘、集水万状;试剑峰如干将出鞘,锋芒逼天,蟒湖上碧波涟漪、白帆点点;铡刀缝好像天斧劈开,石人峰酷似云游行僧;窟窿山中通一孔令人称奇。山色之优美,古迹之奇异,令人耳目一新。
景区有山皆奇,有水皆秀,鬼斧神工,妙境天成,素有“黄土高原小桂林”之雅称。蟒河的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断,主要水景有:出水洞、二龙戏珠、水帘洞、饮马泉、小黄果树瀑布、流银瀑布、黄龙瀑布、黑龙瀑布、天龙瀑布、蟒湖等;蟒河的山层峦叠嶂,奇峰突兀,主要山景有:莲花峰、望蟒孤峰、孔雀峰、石人山、窟窿山、三盘山等;数百万年形成的地表钙化景观,据专家评价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蟒河景区共有动物285种,种子植物882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鹳、金雕、金钱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为我国地理分布的最北限;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无喙兰,二级保护植物有山白树、连香树,其中红豆杉属北方极少见的亚热带树种。药用价值极高的山茱萸在蟒河分布最广,历史悠久,因此蟒河又称“山萸之乡”。
九女仙湖 位于太行山沁河峡谷中,东距晋城市3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一处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以水上游乐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景区。主体景观为一回水长达20华里的高峡平湖,拥有晋城市境内最大的水域面积,并以湖中耸立的巨石奇观——九女仙台及九仙女的传说而得名。
九女仙湖的湖水源自于山西第二大河——沁河,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往南经安泽、沁水、阳城、晋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最后注入黄河。此外,延河泉也是最主要的补充水源,延河泉是山西省最著名的泉水之一,素有“山西第一大泉”的美誉,是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软水之一,不仅水量大,而且水质好,硬度低,适用于日常饮用和深加工,可谓得天独厚。
山里泉自然风光旅游区位于太行山南部,晋豫两省的泽州、阳城、济源三县市的交汇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造就了举世罕见的、独特神奇的地质地貌奇观,涛涛的沁河水九曲十八弯盘绕婉延犹如一条蛟龙雄踞在大山深处。景区近邻207国道18公里,距晋城市区50公里、济源市区51公里。侯月铁路从景区穿越而过并设有车站,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内有风光秀丽、群峰壁立的山川;有湍流不息的沁河;有清泉溪流;有美丽宽阔的湖面、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有宝贵的名胜古迹、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与传说;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弥猴群);有现代气息中型水力发电站(拴驴泉水电站);有环境幽雅、服务上乘,集食宿、娱乐、休闲、会议、培训于一体的度假村。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完整,是人们旅游、度假的理想胜地。
门票价格:30元/人
王莽岭旅游风景区(Mt.Wangmang scenery spot)包括华北最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王莽岭、世界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观挂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锡崖沟等。
该景区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是太行山风光的典型代表。最高海拔1665米,最低处仅800米。驻足山顶、太行雄姿尽收眼底。中原大地举目可睫。境内植被茂密,覆盖率达96%,暑期气温保持在180C—200C之间,素有“清凉圣境”之美誉。山上由下气候迥异,气象变化万千,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胜地。
棋子山风景区
棋子山,又名谋棋山,位于距陵川县城10公里的侯庄乡东北。棋子山山势平缓,主峰海拔1488米。山上松树成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论证, 陵川棋子山均为中国围棋发源地。棋子山方圆数十里之内,颜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围棋辞典》所称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该区主要景点有箕子洞和象天枰。箕子洞是陵川县“棋子山旅游度假区”规划中的重要景点之一,相传是围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谋棋消闲之所。陵川县文为流传的苇水村李老爹观棋“烂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该洞洞深约10米,高4米左右,洞内岩石上有一处极似围棋棋盘线条的痕迹并有像围棋棋子印了去的凹痕。洞内清泉四季奔流,洞外壁上刻有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题“箕子洞”。象天枰也是陵川县“棋子山旅游度假区”,规划的重要景点之一,主体工程长42米,宽33米,建筑面积1386平方米粉,棋盘为21米×21米,号称“天下第一枰”。1998年7月13日,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和中国围棋总教练、“棋圣”聂卫平为“象天枰”进行了揭幕,并在巨型棋枰上进行了围棋表演。
门票价格:60元/人
羊头山与神农城:羊头山又名首阳山,位于泽、潞二州交界处,横跨高平市与长子县、长治县。因山顶北魏四面造像塔基的巨石似羊头而得名,顶峰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羊头夕照"为高平古八景之一。
羊头山为炎帝神农传说中心之一,又是高平市的旅游区之一。山顶旧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井和五谷畦。北魏时还在山顶留下了造型精美、内容丰富的石窟与造像塔。山顶四面造像塔建于北魏初期,距今已1500余年则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之一。石塔四面造像,均刻一佛二菩萨,塔身之上为四坡水式塔顶,基座为罕见的羊头状。此外还有两座唐塔和其它景致、文物。
神农城位于羊头山西山巅,明代《羊头山新记》:"上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内旧有庙,今废。"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神农城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均不说,但现存有石柱、石阶、石质井架,原建筑轮廓大致可辨。神农井与五谷畦:在羊头山神农城下60步有白、清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侧有井,谓神农井。二泉南流20步相合而南。《寰宇记》:"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
清、白二泉下30米处还有五谷畦,又称井子坪。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氏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
庄里五谷庙与炎帝陵:庄里村五谷庙,又称神宵殿。位于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庄里村原名装殓村,因传说炎帝死后在这里装殓而得名,后以谐音改称庄里。庄里五谷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门,东西有钟鼓楼,正殿三间,始建年代不说。院中有已伐古柏树根盘,周长6.2米,生长期当达二三千年。据此可知此庙建筑年代甚早。现存正殿为明代建筑物,屋脊琉璃砖上刻有"炎学神农殿"及"大明嘉靖门年"字样。殿中梁上有清代修缮的记载。殿中原有长1.5米、高1米的暖阁。正中为炎帝塑像,两边为后妃、太子,现塑像已毁,但座台仍存。东西两壁的精美壁画,毁于"文革"期间。有数截断碑,已无法连贯。正殿东西的钟楼、鼓楼,建筑均很陈旧。东厢房即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东、西厢房已毁,戏台为后来所建。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五谷庙庙会。旧时庙会盛大。主办庙会的首领从七村八社中推举。逢会之日,人们要敲锣找鼓,由社首端着炎帝塑像到七村领先去出巡,场面热闹非凡。所以,民间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之说。
高平清化寺:清化寺在高平市神农镇境内,有上、中、下之分。上清化寺即《羊头山新记》中所说的清化寺,在羊头山正东稍南1.5里,"建自后魏孝文帝太和之岁,初名定国寺,北齐改宏福,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重修,改今额,有碑,乃唐乡贡明经牛无敬撰并书"。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现寺已不存,废墟有石碑一通,为明正德二年(1507年)所立,碑文中亦记有"神农游履于羊头山尝谷于此"等语。
中清化寺又名六名寺,位于羊头山山脚中段,相传建于唐贞观六年(623年),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有正殿五间,已坍塌,砖墙、石柱犹存。院中有一水池,名莲花池。水自石制龙嘴中流出,经化验为优质矿泉水。庙前四尊石狮,为石雕精品。下院巨石上刻一"空"字,为该寺院的明显标志。此寺距上清化寺约200多米。按迷信说法,是于一夜间由上清化寺搬来的。"搬寺"那一个夜间,周围七村领先社,凡有牲畜的人家都曾梦见有人借牲畜使用。第二天一早发现各家的牲畜大汗淋漓,上山一看,原来的清化寺已被搬到了现在中清化寺所在的地方。
下清化寺是现神农镇政府院内。上、中、下清化寺皆为佛寺,都在神农镇境内,而且都与炎帝神农的传说有关。1995年6月在团池一古墓中发现的墓志铭上刻有"泽州高平县神农乡团池村"的字样,刻石时间为宁元符二年(1099年),说明这里很早以前就是神农传说的集中地区。
庄里五谷庙与炎帝陵:庄里村五谷庙,又称神宵殿。位于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庄里村原名装殓村,因传说炎帝死后在这里装殓而得名,后以谐音改称庄里。庄里五谷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门,东西有钟鼓楼,正殿三间,始建年代不说。院中有已伐古柏树根盘,周长6.2米,生长期当达二三千年。据此可知此庙建筑年代甚早。现存正殿为明代建筑物,屋脊琉璃砖上刻有"炎学神农殿"及"大明嘉靖门年"字样。殿中梁上有清代修缮的记载。殿中原有长1.5米、高1米的暖阁。正中为炎帝塑像,两边为后妃、太子,现塑像已毁,但座台仍存。东西两壁的精美壁画,毁于"文革"期间。有数截断碑,已无法连贯。正殿东西的钟楼、鼓楼,建筑均很陈旧。东厢房即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东、西厢房已毁,戏台为后来所建。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五谷庙庙会。旧时庙会盛大。主办庙会的首领从七村八社中推举。逢会之日,人们要敲锣找鼓,由社首端着炎帝塑像到七村领先去出巡,场面热闹非凡。所以,民间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之说。
炎帝陵在五谷庙之东侧,"炎学陵"碑现嵌于五谷庙上院东厢房之后墙中央。这里原来是个亭子,石碑即立于亭中,是"文革"中守庙人为保护该石碑而将其垒入墙中的。碑高约95厘米,宽约65厘米。中间书"炎帝阮"三个大字。立碑时间书于右边,为"明万历三十九年彀旦"。左下端是立碑人"申道统"的落款。申是当地的一位秀才,碑上再无其它内容。碑的后面,即五谷庙之东即为炎帝陵,亦称神农冢。据当地人传说,在"炎帝陵"碑的后面原有地道直通正殿后的坟墓中。传说地道中还有一盏石制的万年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五谷庙会时,社首在端着炎帝像出巡归来后,还要给万年灯添油,一次添一桶多。
高平炎帝庙:高平炎帝庙有高庙、中庙和下庙之分。高庙位于羊头山中段马鞍形山岭之上,羊头石西南170步。原有正殿五间,塑有神农及后妃、太子像,后庙、神像俱毁,仅留遗址。
炎帝中庙在高平市神农镇下台村,建设规模较大,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为三进院。下院南为戏台,旧戏台已毁。现戏台为近年新建。西厢为禅房,东厢为看楼。中院建有太子祠,是元代修建的无梁殿。建筑风格别致。左右两侧分别为药王殿和蚕姑殿。后院为炎帝正殿。东西配典分别供关帝、高谋。
高平市神宵镇境内有炎帝文化古迹遗址景点40余处,高平境内祭祀炎帝兴建的庙宇遍布全市,有数十处之多,如桥北、箭头、永录、伯方、贾村等地均有炎帝庙保存至今,这在全国实属罕见,是高平市特有的炎帝文化景观。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政领导充分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高平的炎帝文化旅游开发事业一定会顺利发展,一定会把这块土地建成炎黄子孙铭记始祖功勋,振奋民族精神而寻根问祖、瞻仰朝拜的胜地。
门票价格:30元/人
㈦ 湘湖旅游度假区的形成演变
在萧山城的西侧,黛色的群山中,荡漾着一片浩渺的碧水,犹如天宫遗落人间的一面宝镜,清澈而明净,清代诗人周起莘称之为“涵虚天镜落灵湖”,这就是湘湖。
湘湖的前身,是由古海湾演变而成的一个潟湖。具体地说,大约在四千年前,也即地质史上的全新世卷转虫海退之初,湘湖一带不是一个湖,而是一个浅海湾。因上承山洪,下纳海潮,海湾口逐渐淤积起大量的泥沙,于是海湾出现沙嘴,并不断地扩大延伸,终于海湾和外海的通道被堵塞,沙嘴之内成为一个潟湖。随后,湖水淡化,成为淡水湖。这个自然形成的淡水湖,称作“西城湖”,最早始载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西城湖的湖盆浅平,岸坡平缓,不仅自然淤积的速度较快,也成为人们开垦的对象。到北宋,西城湖终于湮废殆尽,成为一片低洼、土硗之地。当时,浦阳江经流西小江入海,西城湖四周农田排灌困难,洪涝灾害频繁,“雨则暴涨,稍干曝则渠、巷皆坼。”北宋熙宁(1068~1077)、大观(1107~1110)间,均有县民奏请废田还湖、筑湖蓄水,但因湖畔豪绅的反对,都没有结果。直至政和二年(1112),新任萧山县令杨时“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为界,筑土为塘”,才在西城湖原址筑起了一个人工湖,实现了人民的夙愿。因其“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谓景之胜若潇湘①然”,遂称之为“湘湖”。
湘湖呈东北至西南的走向,东北部狭长,西南部宽阔,其形状宛若一个长颈葫芦。西南至现闻堰镇东汪村,东北至城西1公里的湫口,长约9.5公里,湖宽0.5~3公里不等,周长约40公里,湖面37002亩(合2467公顷),相当于现今杭州西湖面积的4.5倍。湖水灌溉周围崇化、昭明、来苏、安养、许贤、长兴、新义、夏孝、由化九乡农田146868亩(合9791公顷),被誉为九乡的水仓。湖的四周筑有18个穴口,按时启闭,以便防洪和灌溉。
水能蓄潦容千涧,
旱足分流达九乡。
——《咏湘湖》
旄□随处欢声洽,
禾黍从今生意回。
——《戊寅夏久旱得宋龟山杨公所创湘湖以济》
明吏部尚书、萧山人魏骥的这些诗句,歌颂了杨时兴修水利的功业,写出了湘湖之水在当时解救农田干旱的作用。
湘湖建成之后的第七年,即北宋宣和元年(1119),部分湖豪提出废湖还田的倡议。从此,对湘湖的保湖和废湖之争,延续不断,冲突时起。据《萧山湘湖志》记载,从北宋成湖起至民国16年的800多年中,规模较大的保湖和废湖之争就在20次以上。保湖派常占上风,废湖派屡屡败北。因此,虽然侵占湖利之事常常发生,但是湘湖未遭大规模的破坏。
那时,湘湖能保持较大面积的水域,主要是因为湘湖的排灌功能为农业所需。明萧山县令张懋在立于县门的勒石碑文《萧山湘湖志略》中指出:“(湘湖)实赖潴水,以救旱荒及民之利,与天地齐休。”其次,为防止侵占湖利,以免湘湖湮废,历代禁令甚严,违者重罚,有效地保护了湘湖。如宋淳熙十一年(1184),湘湖定例放水,凡不按时刻而先自开闸放水者,以“断臂”处分;若私设水闸,夜间盗水者,以“断趾”治罪。宋嘉定六年(1213),萧山县令郭渊明鉴于有人在湘湖私自建屋,因湖水涨落,边界难定,决定以湖边的土色作辨别,“黄者山土,青黎者湖土”,规定湖身范围以这条“金线”为界,凡侵占湖身者,“治罪充军,其地还官”。明正统五年(1440)定例,凡在湖上种花、养鱼、筑堤、栽笋、盖屋等,全部拆除,土地还官,并按情节轻重治罪。违抗不归还,过期两月,“犯人正身,牢固枷钉,连当房妻小,差人解赴北京、辽东卫,永远充军。” 第三,湘湖以它一湖碧水滋润了万顷良田,受益的九乡人民以及官吏为保存湘湖所作的斗争,有效地阻遏了湘湖的衰亡。清末,埭上(石岩一带)举人黄元寿禀请垦湖,消息传出后,农民、乡绅联合上书请愿,坚决反对,官方只得以禁垦了结。历代挺身保护湘湖的官吏也很多,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明朝中期的魏骥及弟子何舜宾为捍卫湘湖所作的贡献。
尽管如此,湘湖仍然经历了成湖、缩小、乃至湮废的过程。明代以后,是湘湖演变最迅速的时期,其中人为因素起着主要作用。正如清於士达在《湘湖考略》中所说:“沿湖居民,每於山麓沙滩度其可以为住基者,先行插柳,日渐填砌,数年后便可种植,又数年便可筑室,比比皆然,有傍岩依污而种荷者,有缘堤截汇而蓄鱼者。”湖泊渐被蚕食。洪武末年(1397),湖民苏原九因所种之官田坍入江内,借口弥补官田,将上湘湖近江的湖地开垦为田;永乐初年(1403),湖民韩望等也将湖中高地开垦为田,直至景泰四年(1453),才由县丞李孟淳将其全部复湖,罚谷1600石,并晓示禁垦湖中高地。天顺年间(1457~1464),湖畔巨族孙全等占湖为田,退居萧山的吏部尚书魏骥主动承担其清占复湖的重任,共清退湖田7318亩,对孙氏末退完的湖田,授意其门人何舜宾办理。何舜宾遇赦回乡后,对侵占湖利情况一一查明,向上告发,孙氏重贿萧山知县邹鲁,何舜宾被迫害致死。后来何舜宾之子何竞复仇伸冤,邹鲁被处“斩”,孙全被判“劈”,湘湖得以复清。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湘湖西南岸堤塘两次决口,江涂淤入湖内,自定山至青山张一带,逐渐隆起,高出水面,成为绿洲。这片土地约有5华里长,面积达4600余亩(300余公顷)。于是,禁、垦两派就此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禁派坚持“高平去处听从抛荒,低洼去处听从水浸”的原则,反对垦殖沙洲,他们认为湘湖原灌溉九乡农团,沙洲出现以后,蓄水量已经减少,如再垦殖,则势必与原灌溉之田争水。为了3000多亩沙洲而危害九乡农田水利,这是得不偿失。主垦者则认为,自明代开通碛堰山,浦阳江由此而流,再加三江闸等水利设施的建成,依靠湘湖之水灌溉的田亩比宋、元时期已减少一半以上,因此这块绿洲完全可以开垦,况且它土质肥沃,若种植粮食,可以缓解萧山地少人多、米价昂贵的矛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黄元寿拟集资3万银元组织“厚正公司”,以“缴价领地”的办法开垦湘湖荒地,但因主禁者反对而未能实现。7年后,黄元寿认为形势有所变化,再次呈文抚宪,提出了“沧桑改变,明明于古有害而今无害,古宜止而今宜行”的理由,拟集九乡代表合资组织“厚正公司”开垦湘湖荒地,被核准,但随之掀起了轩然大波:先是部分绅士、农民两次上书,阐述开垦之害;继则650余名绅士、农民联合上书40多件,请求禁垦。抚宪怕生事端,批文缓垦。
民国以后,要求驰禁垦湖的舆论大作,尽管传统的主禁派力加干涉,毕竟大势所趋。自然的淤浅和人为的开垦,使湘湖面积日益缩小。据1915年实测,湘湖周长52里有奇,面积22042亩。1927年秋测量,湘湖周长56里162丈,面积约24000余亩。当年,湘湖收归国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动学院等单位垦湖种植,于是垦湖迅速扩展。到1931年,上湘湖定山一带巳开垦农田3000~5000亩。到1947年,湘湖面积缩小至1万余亩。
1949年以来,湘湖演变最为激烈,使湖泊型的湘湖转变成了河流型的湘湖。上世纪50年代初,面积万亩左右的湘湖,湖底高程多数在吴淞5米以上,已失去了蓄洪和对附近农田的灌溉作用,这是导致其被整个围垦的主要原因。1965年以前,垦殖是小规模和零星分散的,传统的以湘湖粘土为原料的砖瓦业普遍发展。1965年起,由国家投资,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垦殖。1966年,湘湖面积3040亩,比1949年缩小三分之二以上;一般水深2~2.5米。此后,湖岸又陆续兴建起多处砖瓦厂,挖泥围湖1000余亩,同时自然的淤涨和人为的垦植又使湘湖丧失部分水域,湖面仅存1400余亩,实际上已成为西起小砾山排灌站,东至萧山城西,并连接南沙平原的一条河道,钱塘江上游的淡水由此而输送到萧山北部平原的围垦区,以洗去其土壤的盐分。在整个湘湖区域中,尚存几个面积较大的水域,成为浙江省淡水养殖场和萧山湘湖渔场。
由于众多砖瓦厂的挖土取泥,湘湖区域出现了千疮百孔的泥荡。上世纪90年代,不仅许多厂家因粘土资源穷尽而难以为继,而且国家下达了粘土制砖的禁令,砖瓦厂随之纷纷关闭。于是,湘湖的众多泥荡又放水还糊。现今的湘湖旅游开发度假区首期工程,就是这种条件规划建设的。
跨湖桥文化遗址位于湘湖中心地段的跨湖桥附近。从1990年、2001年与2002年的数次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编织物,以及极为丰富的野生动物遗骨和人工栽培的水稻等植物,并且发现了许多灰坑与柱洞。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发现了一条用整段马尾松挖凿而成的独木舟,以及相关的作坊。
几处遗址标本经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均为距今8000~7000年。出土的陶器以釜、甑、豆等炊器为多,装饰手法多样,有彩绘、镂孔、戳印、拍印、刻划、泥点等,大多器壁匀薄、造型规正,部分双腹豆的内外壁、钵盆的内壁漆黑光亮,作工之精,令人惊叹。骨器有耜、镖、镞、哨、针、匕、簪、双尖叉形器及一些功能不明的复合工具,骨耜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作,端部有圆型插孔用以装柄。骨耜与稻谷颗粒的出土,说明耜耕农业已经诞生。发掘的独木舟,测定为8000年前的遗物,这是世上最早的独木舟,比南非发现的独木舟要早2000年。
据地质水文资料载,全新世初期开始,我国东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距今约1.2万年前,上升到了-60米的位置;到了8000年前,海面更上升到-5米的高度。这次海侵在7000~6000年前达到高峰,海浪直拍会稽山麓,湘湖一带与宁绍平原一起成了一片海洋。这在跨湖桥文化遗址中,也得到了证明。从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地层剖面来看,覆盖遗址的首先是由淡水形成的一层湖相沉积,在湖相沉积层上又覆盖着厚度近1米的海相沉积。这足以说明海侵之时,生活于湘湖一带的先民们不得不退居高地或迁徙他乡,跨湖桥文化则随之衰落与迁移。
跨湖桥遗址发现于1990年夏季。是年5月30日,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接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教师巫灵霄打来的电话,说是有位叫郑苗的学生在湘湖检到了文物。第二天,萧山文管会施加农、倪秉章在郑苗的引领下赶赴城厢砖瓦厂的取土现场,遗址被发现。几天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芮国耀、杨楠再次考察现场,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遗址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取土蚕食,破坏殆尽。在取得砖瓦厂的支持、配合后,当即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
当年10~12月之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市文管委办公室对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在33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出土了130余件石器、木器、陶器、骨器、玉器等,还发现了橡子窖藏一处及建筑遗迹。发掘结果表明,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在很多方非常独特。考古队将遗址中采集的4个木质标本送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作了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结果表明,遗址距今达8000多年。这一结果是突破性的,如果成立,跨湖桥遗址就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要早1000年。一时间,考古界对遗址的年代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怀疑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准确性。因此,遗址的首次发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考古工作没有持续进行,客观上造成遗址长达10年的沉寂。
2000年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萧山博物馆经过调查又在跨湖桥区域发现了遗址的文化层。于是次年5~7月,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近4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等文物,还有许多野生动物遗骨和人工栽培的水稻以及菱角、橡子、毛桃、茶子、杏子、葫芦科等植物。其中决定性成果是一大批可复原的陶器,跨湖桥遗址的特殊文化更有说服力地呈现了出来。为再次验证遗址的年代,考古队特请国内考古界最为权威的北京大学文博院对标本进行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结果再次证明遗址距今约8000~7000年。2002年3月,浙江省文物局、萧山区人民政府召开了“跨湖桥考古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一致肯定跨湖桥遗址的学术价值。
遗址的第三次发掘是在2003年10~12月之间进行的,这是继2001年发掘后在其东南侧探测到遗址存在的范围而进行的一次扩大性的发掘。大大出乎考古人员意料的是,在发掘过程中不仅又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以及水稻、茶子等植物标本,而且还发现了一条独木舟,以及相关的作坊。独木舟残长5.6米,宽0.53米,厚2.5~3厘米,系用整根马尾松挖凿而成。独木舟停放在当时的湖泊边上,两侧插着数根木桩,外围散落着几片木桨和若干木材。
考古工作者认为,跨湖桥遗址与周边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和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的面貌决然不同,这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类型的遗址,即“跨湖桥文化”。但是,按考古学惯例,一个遗址要冠以“文化”的命名需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分布空间,二是在不同的分布点中有相同特征的器物。 跨湖桥遗址要冠名为“文化遗址”,至少要有两个与其同时代、同类型的遗址。为此,2002年暑期开始,萧山博物馆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萧山境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大规模考古调查。2003年5月,经市民倪航祥提供线索,终于在湘湖区域的下孙村发现了同类型的遗址——下孙遗址。下孙遗址600平方米范围内的发掘中,发现了60多个灰坑与柱洞遗迹。灰坑,是当时人们用来储存物品所挖的坑洞。灰坑积物中有较多的鱼类、贝壳类生物残骸,并发现了稻米遗存。遗址表层堆有厚薄不均的沙层,沙层中混杂着大量的海生贝壳类碎末和陶片、石器等人类文化遗物。出土的陶器在形态和种类上与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相似。下孙遗址出土的标本经碳十四年代数据测定,距今8000年左右。于是,“跨湖桥文化”的命名得以成立。
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意义不同凡响。它是浙江省迄今命名的5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年代最早的一个,将浙江文明史追溯到了8000年之前,同时又以独特的文化类型打破了浙江省新石器时代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为纲领的传统格局,因而历史教科书也需重新书写。
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使人们认识到,浙江境内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情况绝非以前认识的那么简单,而是由多个源流谱系所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了今后史前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对整体上推进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考古与研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吴越相争的古战场
句践祠前日欲晡,
扪萝曲蹬问雄图;
身栖绝峤偏存越,
计就孤臣欲沼吴;
一自乌鸢①辞浙水,
遂令麋鹿入姑苏;
怜今散作花台雨,
西望迷离暗五湖。
——清·张远《城山怀古》
春秋战国末期,湘湖一带属于越国疆域,是吴越相争的主战场之一。
越国的始祖,相传是大禹五世孙夏后帝少康的庶子无余。夏朝中兴后,恐会稽禹陵之祭断绝,乃封无余于越,始称“越”或“于越”。传20余世,允常即位,拓展疆土而称王。允常去世,子句践继位。其时,越国的疆域,大致以浙江为轴心,南至句无,今诸暨与义乌交界处;北至槜李,今嘉兴城南;东至于鄞,今鄞县;西至姑蔑,今衢州、金华等地。吴国,又称“句吴”、“攻吴”,其始祖相传是周文王的兄长吴太伯。因他三让王位于周文王,奔赴荆蛮之地,断发文身,以示不可用,被周武王追封为“吴伯”。传19世,寿梦即位,句吴渐趋强大。到寿梦之孙阖闾时,已成东南一霸。
当时,吴国势力虽强于越国,但新兴的越国对吴国威胁很大,成为吴国的心腹之患。按照吴国宰相伍子胥的说法是:“吴越为邻,同俗并土;西州大江,东绝大海;两邦同城,相亚门户;忧在于斯,必将为咎。”春秋时期,强国用兵,常胁迫附近小国出人。阖闾五年(前510),吴国既为显示自己的强大,也为试探越国对自己的尊重程度,要求越国出兵伐楚,却遭到越国的拒绝,吴王便出兵伐越,破槜李,败越军,这是吴越两国的首次战争。自此之后,战事频繁。公元前496年,阖闾闻讯越王句践即位,乘机伐越。越王句践迎战于槜李,并使死士挑战。他们前进到吴阵前面,大喊一声,然而一齐用剑自杀。吴军看得目瞪口呆。正在此时,越军一齐猛攻,大败吴师。吴王阖闾被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中手指,创伤发作,卒于离槜李7里之陉。临终之前,立太子夫差为王。夫差发誓要报仇雪耻,两国仇恨更深。
句践三年(前494),越王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将以报越,便不听上将军范蠡的劝告,先兴师数万往伐。吴王夫差任伍子胥为大将,悉发精兵迎战。两国水军鏖战于太湖之上。结果,越国水军几乎全军覆没。吴王夫差顺势攻破越都平阳(今绍兴县平水镇平阳村),句践只剩五千甲士,保栖会稽之山。当时,萧山湘湖一带地处浙江(钱塘江)要津,是越国的重要防线和军事要塞,在越王城山筑有固陵城,在北侧的江边筑有铁岭关等,在吴军的节节进攻下,这里便成了越军“保栖”的重要据点。现代学者张宗祥认为:“吴、越之争,首在嘉兴,次则萧山。萧山城山,即以越人立城以守得名。”
越王城山,属天目山余脉,由杭州转塘浮山潜渡钱塘江而入萧山境内,海拔140米。山顶中间低、四面高,宛如城堞。《越绝书》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敦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其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从越王城山现存的遗址看,越军沿山脊的自然走向,夯土筑城,周长1091.2米。城垣底部宽10余米,高4米余,下宽上窄。里面2万平方米的小盆地,便是句践调兵遣将的前沿指挥部,称“越王台”。据传,吴军进攻时,将固陵城围困了几天几夜。吴军以为山上乏水,派使者送上咸鱼以讥之。越王明白其用意,即以两条鲜鱼回赠。吴军方知山上有粮有水,易守难攻,遂撤兵。这就是“立马馈鱼”的典故。宋代诗人华镇《城山》诗:“兵家制胜旧多门,赠答雍容亦解纷;缓报一双文锦鲤,坐归十万水犀军”,即咏此。如今,山顶盆地中尚存一方“洗马池”,长约20米,宽10余米,池水清洌。假如立马馈鱼确有其事,那么那一双鲜鱼,应该取于此池。
吴越两国濒江临海,军队均以舟师著称。越军“大船军”的军港,就设在越王城山的西北侧,今白马湖一带。据《百位名人与萧山》一书所述,这里“是越国的水军基地,称固陵军港,由范蠡主持建造。此处进可出钱塘江,并可入太湖水系与吴国争战;退可凭浙江天堑进行防守。军港建成不久,句践于周敬王二十四年起兵拒吴,周敬王二十六年再次出兵拒吴,三十六年出兵助吴攻齐,周敬王三十八兴兵伐吴,而后10年又3次兴兵伐吴,上述7次大规模的军事活动,都是从固陵港出发的。公元前482年,越国在固陵港集中了水手2000人,水师官兵4.7万人,战船数百艘,一路出海入长江,一路经钱塘江直趋苏州,灭掉了吴。以后,越国北上争霸,攻占琅琊,从固陵港出发的戈船(海船)就有300艘。以水军军事活动为建港目的的固陵港,在春秋末期得到迅速发展。它建港之早,规模之大,在我国古代海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与此相关的,是湘湖东北20公里处的航坞山,这里也是越国的军事要塞之一(当时钱塘江流经航坞山与赭山之间入海,航坞山濒临钱塘江)。航坞山,海拔299米,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约3.5公里,群峰起伏,山坞幽深。据《越绝书》载,越军在这里的设施有“石塘”、“防坞、“杭坞”等处。“石塘者,越所害军船也,塘广六十五步,长三百五十五步,去县四十里②”;“防坞者,越所以遏吴军也,去县四十里”;“杭坞者,句践航也,二百石长、买卒七士人,度之会夷,去县四十里”。由于句践在航坞山的活动频繁,故航坞山又名“王步山”,民间至今仍如此称呼。此外,在北岸河庄山东麓的“越王浦”,建有“百尺楼”,越军用以观察吴军的动向。
湘湖外围波涛汹涌的钱塘江,既是两军对峙的河界,更是两军厮杀的战场。《越绝书》载:“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石买为将。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浙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聊。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谢其师。”这是句践军队继太湖败绩之后的又一次大败仗。
长驱直入吴军,不仅围困了越王城山,还追击越军至湘湖东南10多公里的浦阳江口(当时浦阳江流经西小江入海),而越军则退栖到了附近的越王峥上。据晚清陈德明《绍兴县天乐乡富家墩村志》记载,吴国水师进犯此山时,范蠡率士兵在山顶用巨石将其击退。越王峥,主峰海拔354米,现东属绍兴,西归萧山。山顶曾有“走马岗”、“伏兵路”、“支更楼”、“逍遥天”等故址,据传为越军保栖此山的遗迹,故此山又名“越王山”、“栖山”。明来宏振《春日登越王峥》诗云:
青山滚滚树层层,
句践当年此困兵;
山色隐含倾国恨,
溪流似带请成声;
西施古土犹延庙,
范蠡扁舟尚著名;
徒依竹堂伤往事,
花枝好鸟向人鸣。
综观湘湖一带吴越相争的古战场史料和遗迹,战略地位最为显著,且遗址也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当推现称越王城山的“固陵城”或“西城”。1990年8月,参加杭州国际百越文化学术研讨会的120多位中外代表,曾对越王城山作过实地考察,一致认为越王城山是目前发现和保存得最完整的春秋末期越国御敌的城堡遗址。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越王城山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 乌鸢,指《乌鸢之歌》。据《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载:“越王句践五年五月,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阻道,军陈固陵。越王夫人乃据船哭,顾乌鹊啄江渚之虾,飞去复来,因哭而歌之曰:‘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兮翩翩。集洲渚兮悠恣,啄虾矫翮兮云间,任阙性兮往还。妾无罪兮负地,有何辜兮遣天!颿颿独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心惙惙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又哀吟曰:‘彼飞鸟兮鸢乌,已回翔兮翕苏。心在专兮素虾,何居食兮江湖?回复翔兮游扬,去复返兮于乎!始事君兮去家,终我命兮君都。终来迈兮何辜,离我国兮去吴。妾衣褐兮为婢,夫去冕兮为奴。岁遥遥兮难极,冤悲痛兮心恻。肠千结兮服膺,于乎哀兮忘食。愿我身兮如马,身翱翔兮矫翼。去我国兮心摇,情愤惋兮谁识!’”
② 去县四十里,距山阴县治(今绍兴城)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