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景点介绍
① 黄鹤楼美景详细介绍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② 黄鹤楼的简介
1、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2、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3、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
(2)黄鹤楼景点介绍扩展阅读:
黄鹤楼历史意义:
黄鹤楼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黄鹤楼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
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鹤楼
③ 名胜古迹——黄鹤楼
黄鹤楼(Yellow Crane Tower)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黄鹤楼景区荣誉:国家5A级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它两大名楼分别是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了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文”名遐迩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鹤楼矶头,相传始建于公元223年。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1884年。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武汉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武汉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是武汉的地理龙脉。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黄鹤楼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祎: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祎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祎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祎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祎、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月夜下的黄鹤楼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巅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④ 黄鹤楼的景点介绍,传说,历史和诗词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
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在龟山上,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朝诗人李白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为武汉“最美江城”之称奠定了基础。
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现在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黄鹤楼从北宋至20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 :“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
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九丈二尺,加铜顶七尺,共成九九之数”。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10月武汉市政府决定根据历史资料重建黄鹤楼,专家决定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新的黄鹤楼。1985年6月落成,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新楼共五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高51.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整个楼体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建成。
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雄伟壮观。
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是武汉的地理龙脉。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黄鹤楼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周边景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武汉植物园、鹅池、岳飞铜像,木兰天池,湖北省博物馆,东湖,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木兰山,九峰山森林公园,木兰八景、昙花林,农耕年华,古琴台,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大学,晴川阁,楚河汉街,华中师范大学,武汉欢乐谷。
新黄鹤楼的楼层内外绘有以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等为陪衬的图案。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以“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7米的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第二层是用大理石镌刻的《黄鹤楼记》,记述了楼的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此外还有“孙权筑城”、“周瑜设宴”等壁画。第三层大厅内是“绣画像”壁画,描绘了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白居易、陆游、岳飞等人的形像,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现在的黄鹤楼被改建为黄鹤楼公园,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占地约150亩。楼前牌坊上写“三楚一楼”四个大字,楼台基旁立有两座碑亭,石碑上记载着重建黄鹤楼的业绩与今人写的“重修黄鹤楼记”。
2003年2月,黄鹤楼开始进行1985年重建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整修。此次整修主要是对楼顶的四块牌匾进行维修,在保持字迹不变的情况下对牌匾重新复制。
黄鹤楼被中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吟诗颂赞,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其中崔颢的《黄鹤楼》诗更使黄鹤楼名扬天下。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王维《送康太守》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毛泽东《菩萨蛮·登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阎伯理《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有很多。《齐谐志》记载,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的一座山,因此山名黄鹤。后来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楼,名为黄鹤楼。《述异记》上说,荀环喜好神仙之术,曾在黄鹤楼上看见有仙人乘坐黄鹤从天而降,仙人同他一起饮酒,然后乘鹤而去。《鄂州图经》说,费袆登仙之后,曾经乘坐黄鹤到此休息。
黄鹤楼为何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口口相证遂成事实。一说便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
其历史发展脉络大致如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神仙之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还有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荀瓌,字叔伟,事母孝,好属文及道术,潜栖却粒。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渺然烟灭。”
稍后,南朝梁代萧子显在《南齐书·州郡下》里说:“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使仙人有了子安的名字。后有人穿凿说子安姓王,又有人辩解,仙人姓窦,并言窦子安是江夏人,性灵异,在他去世入葬后,一只黄鹤飞来停在他家门前的大树上,频频呼喊“窦子安”的姓名。窦子安真的出现了,他跨着鹤在屋顶盘旋几圈后向西飘然而去。
唐宋时期,人们渐渐把神话传说附会到历史人物身上。唐时,阎伯理在《黄鹤楼记》中转述《图经》的记载,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都说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大臣费祎登仙,驾黄鹤在此憩息,因以为名。
《太平寰宇记》:“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费祎字文伟,而《述异记》中荀瓌字叔伟,二者都是江夏人,这大概就是后人将他们混淆起来的原因吧。唐宋之后,人们把此事扯到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身上。据清初褚人获《坚瓠集》卷八之四载:
“相传唐时吕纯阳尝客兹地,倦寓酒家,日饮数壶,累至数百;不偿值,复索饮,主人供给无倦色。纯阳喜之。适啖西瓜,遂以瓜皮画一鹤于壁上。始,色瓜皮青,久之变黄,遂为黄鹤。纯阳又教酒家童子唱道词,自敲板为节。已而唱时,鹤辄从壁间飞下,婆娑翔舞。观玩饮酒者,日数千人。凡阅数月,酒家得钱数百万,骤富。以钱酬纯阳,纯阳不受。遂构此楼志感,故名黄鹤楼。”
另外,和上述故事大同小异的,是《江夏县志》所引《报应录》的说法。据它所说,市酒者为辛氏,饮酒者为道士,画鹤所用的是桔皮,所建楼为辛氏楼。这便是最为人们熟知的神话:
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还有另一个版本的神话故事。相传一位仙人化作人形在黄鹤楼中饮酒,不料仙人袋中银两不多,但店主并没有深究。仙人感谢店家的大度,就在墙上画了一只鹤。并告诉店主,为了报答店主留下只黄鹤,您只需拍手4下,黄鹤便可在空中起舞供大家娱乐,但你要切记,黄鹤只为大家而舞。说完,仙人离去。店家按仙人的留下方法一试,果然黄鹤起舞,大家纷纷欣赏。有一大官闻讯,包下整个地方,命令店家让黄鹤起舞。无奈,店家拍手4下,黄鹤从墙上浮现出来,步履沉重的飞舞。接着,金光一现,店家看见当年那位仙人回来,仙人说道:“黄鹤起舞,不能只为独乐。”说完,坐云离去,黄鹤也跟随离去。
李白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乾隆年间,有三个进士一起从京城返乡.一个是河南的,一个是四川的,一个是湖北的。午饭时刻,他们在一酒馆聚酒,谈起家乡的名俗景观,均夸口赞叹。
河南进士道:“河南有个开封塔,离天只有一丈八。”
四川进士道: “四川有个峨嵋山,离天只有三尺三。”
此时,只见湖北进士仍慢悠悠的吃着酒,两人目光齐刷刷向他投去,湖北进士呷了一小口,大声摇头晃脑: "湖北有个黄鹤楼,半截伸在天里头."
两进士不服,都说不可能,要罚湖北进士酒,湖北进士仍慢吞吞道:"若不信,乘船游"。
湖北进士通晓天文地理,能观星象,知道三日后即有大雾,便邀约两人游江,及至长江黄鹤楼脚下,此时黄鹤楼上大雾弥漫,顶端全像是没入云里,两人便齐赞:"湖北的黄鹤楼果然名不虚传!"
黄鹤楼的传说与诗词、文赋、楹联等共同构成了黄鹤楼的文化积淀,如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等诗句,均取材于其中。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最早见于公元502年左右的《南齐书卷十五州郡志》,书中有“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去”的记载。市群众艺术馆于1983年搜集整理编印的《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中,收入了“辛氏修楼谢恩”、“吕洞宾骑鹤飞天”、“鲁班神工建楼”、“武状元建楼拜仙”、“胜象宝塔孔明灯”、“李白登楼夸崔颢”、“黄鹤楼上看翻船”等多篇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
《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新增区域,蛇山东区文化休闲景区,西起图书馆相邻的武昌路、东至中山路的大半个蛇山。武汉斥资数亿元拆迁了蛇山南坡15.9万平方米的建筑,搬迁了省教育学院、省图书馆、黄鹤山庄、龙华大厦及部分民房,并恢复山体植被,新建成园林绿化景观。
蛇山整治后,这片景区及景区内的历史建筑,交由黄鹤楼公园管理处管理。该管理处还拆除了原首义公园与这片景区之间的院墙,让首义公园与这片文化休闲景区连为一体,并一起免费开放,让市民有更多的开放式休闲空间。
新增管理区域加上原来的黄鹤楼公园,面积达到了40.3公顷。
未来的“大黄鹤楼风景区”武汉正在着手规划整合琴台、龟山、蛇山、首义文化园区等资源,打造黄鹤楼风景区,面积将达12平方公里,是现有黄鹤楼公园的30倍。白云阁雪景黄鹤楼南楼。
旧时有白云楼、安远楼、瑰月楼、楚观楼诸称,它与黄鹤楼、头陀寺、北榭并称为古时蛇山“四大楼台”。现楼系1985年重建,位于公园南区黄鹤楼东南185米处。南楼背山面南,上下2层,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歇山式顶,重檐飞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复,6圆柱,轩敞明洁。楼前有一棵百年古树,给南楼平添古朴之色。
东方“楚天极目”、“帘卷乾坤”;南方“南维高拱”、“势连衡岳”;西方“黄鹤楼”、“气吞云梦”;北方“北斗平临”、“云横九派”。
“黄鹤楼”(楼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舒同老人所写。
“楚天极目”(楼东)这四个字是取自与毛泽东词作“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寓意是登上黄鹤楼祖国的大好国土尽在面前目今。
“北斗平临”(楼北)武汉陶述曾书,北斗即北斗星,因其星座在北方,形状如斗寓意为站在黄鹤楼上,遥望北斗,顿觉兴味怡然,北斗星与自己一样高,一样平,形容楼之高。
“南维高拱”(楼南)武汉李尔重书,南维:指南边星宿;高拱:高高在上,平安稳坐的意思寓意为黄鹤楼面临南边群星绚烂,高高在上,犹如磐石一样稳定。
“帘卷乾坤”(一楼东)北京方颜书,乾坤古代指天地,阴阳的两对立个面今指宇宙这里寓意为黄鹤楼以外辽阔的大自然,全被卷入眼帘。
《云横九派》(一楼北)武汉邓少峰书,九派指长江很多支流收集入海古有“江分九派”之说法“云横九派”取自毛泽东诗句“云横九派浮黄鹤”描摹长江支流收集汉江云水迷茫,烟波众多的磅礴气魄。
“势连衡岳”(一楼南)黄鹤楼高标,气魄宏伟,宛如与千里之外的南岳趁热打铁,组成一幅“拔地向天,耸翠如屏”的气魄。
“气吞云梦”(一楼西)北京赵朴初书,由唐代墨客孟浩然诗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演变而来,极言黄鹤楼气魄之盛。
黄鹤楼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新生们可挑个晴天,来领略李白笔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李白笔下的意境,要靠想去回味当时的那份孤独风景线。
站在高处定睛看,你能看到如今武汉的大都市气质,甚至还可以看到武汉人的胆识——因为有人在长江里游泳。记者提醒您,除登临黄鹤楼,最适宜观景和照相的是白云阁,可将黄鹤楼和长江大桥同时入镜。
黄鹤楼主厅壁画不得不看,是一位仙人驾黄鹤离去。有人说,他是子安;还有人说,是费祎;也有人说,是吕洞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先后登临黄鹤楼,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在全楼各层的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中有迹可循。
黄鹤楼景区内的不少景点,无一不带着诗意。来到落梅轩,你能想到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来到白云阁,耳边响起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诗碑廊中,收纳了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名句碑刻。
⑤ 黄鹤楼旅游景点的导游词
黄鹤楼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你们好,首先我代表武汉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能和大家相逢在这美丽的江城并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我感到十分的荣幸。我是武汉旅行社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李导,这是我们司机王师傅,王师傅开车十几年,有很高的水平和丰富的经验,大家可以放心欣赏窗外的风景。在接下来的时间将由我们两个为大家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大家如果在旅途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量想办法替您解决。希望我和王师傅的服务使您在这次旅途中感到开心,愉快。
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号称天下第一楼的黄鹤楼。黄鹤楼,位于长江南岸,武昌蛇山之巅,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即公元223年,距今天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黄鹤楼虽然历史悠久却是历经沧桑,屡建屡毁,历史上最后一座黄鹤楼也叫同治楼于清光绪十年即1884年毁于火灾。
我们今天要去的黄鹤楼,是于1981年动工修建,以清朝同治楼为蓝本,用钢筋混泥土框架仿木结构的现代工艺和现代材料于1985年6月建成开放的,说到这楼可以用五个字概括其特点:高、奇、险、美、妙。高就高在山高楼更高,上刺青云与云霞比翼:奇就奇在神仙驾鹤,神化流传;险就险在临江而立;美就美在武汉风光尽收眼底;妙就妙在文人墨客,逸事流传。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也有点迫不及待了吧。正好,大家看,窗外就是黄鹤楼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同下车去游览。各位游客朋友们,在游览完黄鹤楼公园南区的景点,品味了黄鹤楼深厚的文化底蕴之后,我们到了黄鹤楼的内部大厅。
黄鹤楼的内部设计颇具匠心,五个大厅具有不同的文化层面,分别由神话传说、历史沿革、人文荟萃、传统风韵,三楚精神构成。黄河楼第一层楼大厅的艺术主题是“神话”。我们可以看到,大厅分前后两厅,前厅迎面的这副壁画名为《白云黄鹤图》,此副壁画取材于《驾鹤登仙》的古代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大家请看,在画面上有一位仙者驾着黄鹤腾空而起,他口吹玉笛,俯视人间,好象离去,又似归来。画面下方绘有清代形制的黄鹤楼,楼前人群浮动,或把酒吟诗,或载歌载舞,有如送别,又似接风。天上人间,浑然一体,洋溢着神奇而浪漫的气氛。
好,现在请大家随我继续往上参观。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并非二楼,而是一楼与二楼之间的夹层,俗称跑马廊。这样的跑马廊每两层之间都有,大家可以算一下,黄鹤楼本有五层,再加上每两层之间的跑马廊,内部一共有九层,因此,黄鹤楼又有了外五内九的建筑结构。这里陈列着历史上的名人字画,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神话传说固然美妙,但历史却是主宰黄鹤楼命运的真正动力,请大家随我上二楼参观,二楼大厅主要介绍的是黄鹤楼的历史,这边墙壁上是《黄鹤楼记》,它镶嵌在崇阳县出产的大副青石板上,有唐代的阎伯理撰写,当代书法家王遐举书。二楼大厅中还陈列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黄鹤楼的六座模型。黄鹤楼素有“千古名楼”、“天下绝景”之誉,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不同,科学技术的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您瞧,这座唐朝的黄鹤楼,一楼和城相连,外看只有两层,整体结构比较简洁粗犷,给人一种古朴雄浑的感觉。再看一下宋代的楼,由楼、台、轩、廊四部分构成,每层翘首重檐,飞达四敞,展现了宋代精致俊逸的艺术风格。元代的形式延续了宋代的风格,明代则依然是两层。请看这边清朝的黄鹤楼,它分三层,第一层有12个檐,代表着一天的12个时辰,第二层12个檐,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第三层有24个檐,代表着一年的24个节气。能将中国的天文历法融入其中,是它最神奇之处了。最后一座就是现在的黄鹤楼了。
任何一件艺术品或者文物,都离不开人文的气息,黄鹤楼当然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就到黄鹤楼三楼大厅来品位它的人文主题。大厅内陈列着一组大型陶瓷壁画《人文荟萃流千古》,再现了历史上著名人物来黄鹤楼吟诗作赋的情景。看到如此众多的著名诗人环立在侧,如真人大小,神态栩栩如生,大家一定都会感到黄鹤楼真不愧人文荟萃、百家争鸣吧!看了这么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您一定还沉浸在悠远的意境中吧!
请大家走出思路,继续我们的游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现在到了黄鹤楼的最高处五楼的跑马廊。从这里放眼望去,西面长江浩浩荡荡直奔东海,长江汉水泾渭分明,江对岸汉口重镇高楼林立,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北面京广铁路大动脉穿越城市,武昌江滩美景也尽收眼底;南面是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车流涌动,传流不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的热情;东面武昌大街小巷一览无余,甚至于市井生活都皆有感受,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只有登上了黄鹤楼,你才能把握武汉的脉搏,只有登上了黄鹤楼,你才真正的理解武汉人的生活。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感到如此的短暂,我们今天的黄鹤楼之行到这里就结束了。
在这次旅行过程中,我的工作还有很多应该做好而没有做好的地方,我能够向大家说的只有―谢谢,谢谢大家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如果来年我们有缘再次相会,我愿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再见!
太多了
⑥ 黄鹤楼里的景点介绍,急急急!
毛泽东词亭于1992年建成,在南楼东南侧,黄鹤楼东南206米,白云阁西南90米处,坐北朝南,长宽各6.6米,高9.5米,为四角攒尖重檐舒翼,亭中央矗立一高3.2米,宽1.8米的大型青石碑,南北两面分别镌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1956年6月畅游长江后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1918~1922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去北京、上海及返湘途中,曾5次在汉停留,住在蛇山脚下的黄土坡、横街头,与恽代英、陈潭秋等人晤谈,探讨中国的出路。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国民党中执委候补委员兼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常务委员于年底由沪来汉,考察长江流域的农民运动情况,并于次年春在奥略楼下首的武昌黉巷(今红巷)举办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不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等亦策划“分共”。毛泽东看到形势的危险性,于4月27日向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会议提交了“迅速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土地问题,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大力发展农民武装”的书面意见,但中央委员会未将其提交大会讨论,并将毛泽东排斥于大会领导层之外,剥夺其表决权。一种回天无力的苍凉、悲怆、痛楚在他的心中浸漫开来。暮春时节的一天,毛泽东穿过拥挤嘈杂的街道,登上蛇山,在黄鹤楼故址前盘桓,只见楼台倾圮,满目荒凉,隔江望去,烟雨朦胧,唯独龟、蛇两山雄峙,大江东去,从眼前的景物想到目前严酷的政治现实,一首《菩萨蛮·黄鹤楼》从诗人的胸臆间流出: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诗碑廊位于黄鹤楼东南210米、白云阁西南130米处,环绕公园南区鹅池四周。为区别于古碑廊而定名的诗碑廊,是公园重要的文化景区,碑刻内容为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名句(亦有部分当代诗作)。碑墙上共嵌有石碑124方。它们均是从黄鹤楼重建开放以来书法家馈赠的墨迹中挑选出来,并根据真迹描摹镌刻的。这些风格各异,情趣盎然的作品或潇洒古朴,或雍容典雅,或雄浑厚重,或隽逸瑰奇。其中有知名书画家李可染、邵宇、沈鹏、尹瘦石、董寿平、欧阳中石、陆俨少、赵少昂、刘艺、刘炳森等的手迹。这些石碑所镌刻的文体有诗词名句,也有联语、骈文;书法则是楷、草、行、篆、隶兼备;刻工也各具特色,精雕细凿,体现出书家风格,给人以历史知识和艺术享受。诗碑廊中还留有20方空碑,以为将来佳作预留一席之地。这条于1985~1986年历时两年建成的游廊式碑廊,全长约200米,穿过公园南大门和两座圆形拱门,既节省空间,又自然随和。碑廊宽2.6米,高3.8米,上为尖顶屋檐,廊的内环每2.8米便立有一根廊柱,柱的上方有小花格装饰,下方为可供游人歇息的石条栏杆。整个碑廊黑瓦白墙,尽显江南风格,既古朴,又典雅;配上分别选自大冶的青石和崇阳的黑青石,更为庄重、和谐。 九九归鹤图浮雕在黄鹤楼东南240米处,位于景区白龙池边,是国内最大的室外花岗岩浮雕。整个雕塑呈红色,99只仙鹤呈现种种不同的舞姿。浮雕依蛇山山势呈不等距Z形,全长38.4米,高4.8米,云蒸霞蔚,日月同辉,江流不息,生机盎然。99只不同动态的仙鹤,和谐分布在松、竹、海、灵芝、流水、岩石、云霞中。《九九归鹤图》浮雕 在黄鹤楼东南240米、白云阁西南85米处。位于黄鹤楼公园白龙池边,是国内最大的室外花岗岩浮雕。整个雕塑呈红色,极为突出、醒目,画面生动,逼真传神,99只仙鹤呈现着各种不同的舞姿。为什么是99只呢?据说加上当年神仙驾驭的黄鹤,就凑成了100只;而现代黄鹤楼的建成,距同治楼被毁的时间,恰好100年,两个100,反映了好事成双的传统思维定式,包含着“黄鹤百年归”的寓意。“归鹤”二字系雕塑家刘开渠题写。浮雕依蛇山山势,呈不等距Z形。全长38.4米,高4.8米,总面积达184.32平方米,总重量约240吨,由343块长宽各为80厘米、厚30厘米的枣红色花岗石镶嵌拼接组成。整个浮雕画面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气韵,云衢霞蔚,日月同辉,江流不息,生机盎然;99只不同动态的仙鹤,或栖,或舞,或鸣,或戏,或翔,无一重复,和谐地分布在松、竹、梅、灵芝、流水、岩石、云霞中,象征黄鹤归来的各种姿态。 搁笔亭 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以东132米、白云阁以西南159米处。亭名取自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崔颢,唐玄宗天宝年间为司勋员外郎,人称崔司勋。他从边地归来游武昌时,在黄鹤楼上写下了七律《黄鹤楼》。此亭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 据传,号冠“斗酒诗无敌”的诗仙李白不久也登上黄鹤楼,被壮观的景色所陶醉,诗兴大发正欲题诗,见到壁上崔颢的题诗,遂搁笔,并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浩叹。崔颢《黄鹤楼》—诗竟令李白折服搁笔,很快为人传涌,一时注家蜂起,黄鹤楼的声名传扬得更为久远。不仅该楼又被称为“崔氏楼”,武汉被喻为“白云黄鹤的地方”,崔颢也因之蜚声诗坛。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白云阁历史上曾是南楼的别称,其渊源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的东晋(参见《园林胜景·楼阁·南楼》)。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抒发了远方游子的怀乡之情,崔诗一出,历代不少著名诗人纷纷以“白云”人诗,为这座文化名楼着色添彩。毛泽东即有“白云黄鹤之乡”的名句,郭沫若也有“白云千载意,黄鹤为低回”的诗作。 旧时有白云楼、安远楼、瑰月楼、楚观楼诸称,它与黄鹤楼、头陀寺、北榭并称为古时蛇山四大楼台。现楼系1985年重建,位于公园南区黄鹤楼东南185米处。南楼背山面南,上下2层,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歇山式顶,重檐飞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复,6圆柱,轩敞明洁。楼前有一棵百年古树,给南楼平添古朴之色。南楼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东晋。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荆州刺史陶侃病逝,庾亮代镇武昌,任西征将军。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载,庾亮秋夜登武昌南楼,与僚佐们洒落不拘地谈笑。这个故事被后人引为佳话,同时也成为南楼文化的滥觞。不过,当时庾亮所登的南楼不在武昌蛇山,而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中心的古楼街。南楼始建年代无考,其兴废沿革及其名称变更,地方志书和古代的一些诗文中有所记载。它的诞生至迟不晚于唐代。据元惠宗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宋民望《重修南楼记》载:“楼之建虽在武昌置郡(公元279年)后,南之名已定于歧丰肇夏之初矣!”最早将南楼人诗的是李白,曾写过“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的诗句。诗人杜牧在其《南楼夜》诗中写道“玉管金樽夜不休,如悲昼短惜年流,歌声袅袅澈清夜,月色娟娟当翠楼”,那时的南楼只能是黄鹤楼旁游客娱乐的场所。 希望采纳!
⑦ 黄鹤楼旅游介绍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间屡建屡毁 ,不绝于世。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现在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 黄鹤楼外观为五层建筑,高51米,里面实际上是九层。中国古代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9 ”为阳数之首,与汉字“长久”的“久”同音,有天长地久的意思,所谓“九五至尊”,黄鹤楼这些数字特征,也表现出其影响之不同凡响。 黄鹤楼素有“千古名楼”,“天下绝景”之誉,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不同,科学技术的水平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黄鹤楼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 宋代黄鹤楼由主楼、台、轩、廊组合而成的建筑群,建在城墙高台
之上,四周雕栏回护,主楼二层,顶层十字脊歇山顶,周围小亭画廊,主次分明,建筑群布局严谨,以雄浑著称。 元代黄鹤楼具有宋代黄鹤楼的遗风,但在布局与内容构成方面有不小的发展,植物配置的出现, 更是一大进步,使原来单纯的建筑空间发展成为浓荫掩映的庭院空间,特点是堂皇。 明代黄鹤楼,楼高三层,,顶上加有二个小歇山,楼前小方厅,入口两侧有粉墙环绕, 特点是清秀。 清代黄鹤楼的徒刑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表现出一种神奇壮美的气质。建制格调以三层八面为特点,主要建筑数据应合“八卦五行”之数,其特点为奇特。 现代黄鹤楼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重新设计,楼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七十二根大柱拨地而起,六十个翘角层层凌空,琉璃黄瓦富丽堂皇,五层飞檐斗拱潇洒大方。
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南楼,旧时有白云楼、安远楼、瑰月楼、楚观楼诸称,它与黄鹤楼、头陀寺、北榭并称为古时蛇山"四大楼台"。现楼系1985年重建,位于公园南区黄鹤楼东南185米处。
南楼背山面南,面阔5间,长16.5米,进深3间,宽7.5米,高9.5米,上下2层,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歇山式顶,重檐飞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复,6圆柱,轩敞明洁。楼前有一棵百年古树,给南楼平添古朴之色。
白云阁,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海拔75.5米,阁高41.7米,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景点。白云阁历史上曾是南楼的别称,阁名源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1992年1月竣工的白云阁,外观为塔楼式,呈"T"字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5平方米,阁名由史学家周谷城书写。
毛泽东词亭,在南楼东南侧,黄鹤楼东南206米,白云阁西南90米处。毛泽东似乎对"白云黄鹤之乡"特别钟情,他36次来武汉,多次登临蛇山,并18次畅游长江武汉段,1956年6月1日,毛泽东从黄鹤楼故址的上首入水,首次畅游长江,6月3日至4日,又两次到江中畅游,写下了气势磅礴、豪情满怀的光辉诗篇。
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词亭于1992年建成,坐北朝南,长宽各6.6米,高9.5米,为四角攒尖重檐舒翼,亭中央矗立一高3.2米,宽1.8米的大型青石碑,南北两面分别镌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1956年6月畅游长江后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搁笔亭,在黄鹤楼以东132米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于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千禧吉祥钟,钟身重20吨,蒲牢1吨,取20世纪和21世纪的连接之意,钟体材料为铜合金,含黄金2.1公斤,银8.4公斤,它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大钟外形为裙边圆钟,口部直径3米,高约5米。
"鹅"碑亭,在黄鹤楼以东245米处,有清代流传下来在武昌蛇山黄鹄矶的一笔草成的"鹅"字刻石一方,传说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养过鹅群,有次情不自禁写下此字。1986年,风景区将依拓本重新制作的鹅字碑立于形如弯月的鹅池东端,在碑的北侧建一石拱桥,并以碑作亭壁,建六角亭,亭以碑名。
岳武穆遗像亭,岳飞亭,在黄鹤楼西面574米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在黄鹤楼下的鄂州(今武昌)屯兵镇守达7年之久,其所填《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词即出自这一时期。岳武穆像亭坐北朝南,木石结构,亭为六角攒尖,高6米,亭檐匾额"岳武穆遗像栾",临面石柱上刻有对联,曰: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
胜像宝塔,又称白塔或元代白塔。原在蛇山西首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线桥旁。1984年迁入风景区大门入处内,位于黄鹤楼正前方约159米处,是黄鹤楼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宝塔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为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建,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胜像宝塔高9.36米,座宽5.68米,采用外石内砖方式砌筑,以石砌为主。整体造型号由基座向上逐渐收缩,尺度愈缩愈小,其轮廓线条大体呈三角形。塔外观分作座、瓶、相轮、伞、宝顶5部分。宝顶为合金制作。
石牌坊,位于蛇山高观山的山脊背上,由西向东,将白云阁与岳飞风景区连结,形成了长达250米的山顶游览风景线。石牌坊计5座,建于1992年,前4座示意黄鹤楼春夏秋冬的四时风景,用青灰石雕塑而成,为典型的徽式风格,第5座为岳飞功德坊,是石牌坊群中形制最大宏伟的一座牌坊,以示光大爱国热忱和弘扬民族精神。
诗碑廊,黄鹤楼东南210米,环绕景区鹅池四周,碑刻内容为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名句(亦有部分当代诗作)。碑墙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据真迹描摹镌刻。
黄鹤归来铜雕,位于黄鹤楼以西50米的正面台阶前裸露的岸石上,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龟、蛇驮着双鹤奋力向上,黄鹤帽脚踏龟、蛇俯瞰人间。该铜雕高5.1米,重3.8吨,系纯黄铜铸成。
九九归鹤图浮雕,在黄鹤楼东南240米处,位于景区白龙池边,是国内最大的室外花岗岩浮雕。整个雕塑呈红色,99只仙鹤呈现种种不同的舞姿。浮雕依蛇山山势呈不等距Z形,全长38.4米,高4.8米,云蒸霞蔚,日月同辉,江流不息,生机盎然。99只不同动态的仙鹤,和谐分布在松、竹、海、灵芝、流水、岩石、云霞中。
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陈友谅墓,陈友谅(1319-1363)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湖北沔阳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自称汉王,至正二十年杀徐寿辉自称皇帝,至正二十三年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大战中流矢身亡,其部下以舟载其尸还武昌,葬于蛇山南麓。明末以后,几经整修,1981年重新修复。墓坐北朝南,墓前立水泥镶嵌的麻石墓碑,高2米,上书"大汉陈友谅墓"。墓前建有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
黄鹤楼诗词首推唐崔颢的《黄鹤楼》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
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据说李白登临此楼,也是诗兴盎然,当他发现崔颢的这首诗后,连称“绝妙”,于是写了四名打油诗:
一 拳 捶 碎 黄 鹤 楼,
一 脚 踢 翻 鹦 鹉 洲,
眼 前 有 景 道 不 得,
崔 颢 题 诗 在 上 头。
便搁笔不写 ,后有好事之人据此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座李白“搁笔亭”。 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
李白写下的诗词与黄鹤楼有关的不下五首,其中有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从此,“江城”便成为武汉的美称。
唐代文学家阎伯理在其《黄鹤楼记》中描述“耸构巍峨,上依河汉,下临江流......”可谓:“ 危乎,高哉!”无怪李白以“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诺谓楚人重,诗传谢眺清。沧浪吾有曲,寄语棹歌声。”抒发自己心头的感慨。
黄鹤楼主楼壁画上有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 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也成为咏诵黄鹤楼的绝句。
贾岛《黄鹤楼》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宋之问
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
岳飞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
陆游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范成大
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
白居易
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刘禹锡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王维
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⑧ 黄鹤楼有哪些著名景点
黄鹤楼本身就是一个著名景点,登楼可以远观长江大桥,长江上第一座公铁两用桥
⑨ 武汉黄鹤楼公园的主要景点
黄鹤楼公园-湖北武汉
黄鹤楼的大名相信不会陌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与岳阳楼、滕王阁齐名,都是在古人的经典游记中被提及,后来名扬天下的。现在的黄鹤楼多遭毁建,是1985年修复还原的建筑。它外形雄伟壮观、古朴典雅,是武汉市的标志建筑。
黄鹤楼公园
【路线导览】
黄鹤楼公园中的黄鹤楼景观分为南楼、白云阁、毛泽东词亭、搁笔亭、千禧吉祥钟、鹅碑亭、诗碑廊、黄鹤归来铜雕、九九归鹤图浮雕等。其中,还有编钟表演可看,时间按节令有所不同,冬季结束得要早一些。黄鹤楼主楼是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古时候的风貌还原得还不错。歇山式顶,重檐飞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复,6圆柱,轩敞明洁。楼前有一棵百年古树,给南楼平添古朴之色。
【费用】
门票50元
【交通】
电车
1、4两路可达。
公交
10、61、64、108、401、402、411、413、584路,黄鹤楼站。
黄鹤楼公园必去景点推荐
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成为城市武汉的标志。
黄鹤楼公园周边景点: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武汉先月亭、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汉植物园、鹅池、岳飞铜像。
黄鹤楼三重景
观江景:叹天地悠悠
黄鹤楼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新生们可挑个晴天,来领略李白笔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李白笔下的意境,要靠想去回味当时的那份孤独风景线。
站在高处定睛看,你能看到如今武汉的大都市气质,甚至还可以看到武汉人的胆识??因为有人在长江里游泳。记者提醒您,除登临黄鹤楼,最适宜观景和照相的是白云阁,可将黄鹤楼和长江大桥同时入镜。
念故人:寻名人留迹
黄鹤楼主厅壁画不得不看,是一位仙人驾黄鹤离去。有人说,他是子安;还有人说,是费?;也有人说,是吕洞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仙很多。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先后登临黄鹤楼,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在全楼各层的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中有迹可循。
黄鹤楼景区内的不少景点,无一不带着诗意。来到落梅轩,你能想到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来到白云阁,耳边响起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诗碑廊中,收纳了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名句碑刻。
听古音:赏古楼编钟
黄鹤楼编钟表演每场大约15分钟,时段分别是10时、11时40分、14时20分、16时。演出地点在落梅轩,演出免费。与在省博物馆和武汉音乐学院等地听编钟演出不一样,在古楼上听,别有意境。
游览心情
到 黄鹤楼公园游玩,如同其它风景名胜古迹,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欣赏到山水如画的美。所以出发前对黄鹤楼公园景区概况要有所了解,如果是跟随旅游团出游,带队导游会给游客讲解黄鹤楼公园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游一定要参考黄鹤楼公园必去景点推荐。最后,和亲友结伴出行照相机必不可少,用照片记录下黄鹤楼公园 旅途中愉悦的心情。
⑩ 武汉 黄鹤楼有哪些景点
如果你只在黄鹤楼一带的话,可以走到旁边的司门口买东西,那是武昌的老商业街,司门口里有个户部巷是武汉早点类小吃聚集的地方,黄鹤楼下有个红楼是当年辛亥革命起义的地方可以去参观哈,红楼旁边是湖北剧院,要是碰上大型演出可以去看,如果到了晚上你就从司门口走到武昌的江边,那是武昌的江滩,虽然没有汉口的大,但是离长江大桥很近,夜景很漂亮,江风很舒服,还可以隔江看到对岸汉口的繁华,或者直接就在那里花1.5元坐个船到汉口来,感受一下78十年代武汉人大多数人都靠坐船过江的感觉,十来分钟就到了对岸,下了船直接就是汉口最繁华的江汉路了可以逛逛,旁边的沿江大道全部都是当年殖民的租界,都是欧式的老房子,很有感觉。还有或者你就在黄鹤楼下打个的过长江大桥,一下桥就是汉阳的古琴台,当年俞伯牙钟子期摔琴谢知音的地方,现在哪里是月湖风景区很漂亮,湖中是武汉的琴台大剧院,很多歌剧都在这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