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景点文化介绍
『壹』 呼市文化景点游记600字,俩篇
放暑假了,我和妈妈计划好长了时间,决定去内蒙古草原旅游。
终于旅游出发的日子到了。这天,我和妈妈打车去机场,飞了整整二个半小时,才到了呼和浩特。下了飞机,我们又上了大巴。一路上车窗外都是灰扑扑的,行人都戴着防沙口罩。这座城市的树木稀少,只在市中心绿色植物多一些。我问妈妈草原在哪里,旅游团的一位叔叔笑着说:“这里只是大草原的外围,明天我们就能看见真正的大草原了。”
第二天,导游安排参观大昭寺。她是那么的庄严,带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大家兴致勃勃地在庙前的彩幡旁拍照留念。告别了大昭寺,我们上了大巴,飞快地驶向了大草原。
我和妈妈凑到车窗前,一起往外眺望。只看见湛蓝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洁白的云彩。无论是蓝天还是白云,都显得特别的亮堂和干净。车外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和一些白色的蒙古包。近处还有一群一群的鸡在觅食,远处是悠闲的牛儿在吃草。真是一片草原风光,风景如画!
下了车,好客的主人穿着民族服装,手捧哈达热情地向我们敬酒。然后把我们迎进蒙古包,请我们喝茶,休息。晚上,我们和主人一起举行了篝火晚会。大家手拉着手,围着熊熊的篝火转着圈,唱着歌,跳着舞。我深深沉浸在快乐之中。
第三天,一大早起来,我们就去骑马。这里的马很温顺,我骑上一匹枣红马,它就慢慢的走,一点也不会欺负小孩子。等大家拍完照片后,陪同的马倌对马群发出了信号,马就慢慢地跑起来。我骑在马背上,觉得爽极了!美中不足的就是屁屁被颠得好疼。
第四天,我们去了响沙漠。在我眼里,这片沙漠就是个巨大的游乐场。我光着脚,踩着沙儿飞奔,然后妈妈尽情的玩卡丁车和沙漠缆车。最后,我还和小朋友们一起冲上了沙丘的最高点—白色的亭子。这里,最让我难忘的是骑骆驼。那只高大的双峰骆驼趴在沙地上,等我骑上去,才慢慢地站起来。它带着我在沙地里稳稳地向前走,就像坐船一样的平稳。怪不得人们都称骆驼是沙漠之舟。
最后两天,我们参观了呼和浩特博物馆,了解了一些内蒙古的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
我喜欢内蒙古的沙,内蒙古的草,内蒙古的牛肉干和羊排。真希望明年暑假,还能再去内蒙古草原!
『贰』 你晓得呼和浩特的哪些历史文化呢
呼和浩特是抄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袭是一种典型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有专门的蒙古语学校、乌兰牧旗,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服装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乐器马头琴奏出的悠扬乐曲,伴随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声,使人回味悠长。
『叁』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有没有文化老街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老街当然不会缺席,位于玉泉区大召寺广场西侧的塞上老街其实就是明清时期的一条文化老街,它的门牌楼上的另一侧写着“明清遗韵”,街道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有非常多的游客非常喜欢这里,运气好的还能在这里掏到一些古董,当然游牧文明的皮画、骨雕、烫画等更是不可错过。
经常旅游的小伙伴都知道,有些景点是受季节限制的,比如胡杨林、五角枫、大草原这样纯自然风光的景点,错开一两天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而有些历史、人文、建筑类等景观则不然,什么时候来差别都不是很大,塞外名城呼和浩特的塞上老街就是这样一个好玩的地方,这条全长380米的老街,两侧建筑采用明清建筑风格,被誉为归化城(老呼和浩特)的缩影,康熙皇帝当年与葛尔丹征战时路过此地,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御马刨泉”故事发生在这里。
【小贴士】
由于呼市交通状况一般,来这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骑自行车,有很多共享单车,非常的便利,按照指定位置停车,否则会被扣费的;温度稍低,穿冲锋衣或者毛大衣即可;气候干燥,注意多喝水;无需门票,轻易不要购买贵重纪念品。
『肆』 呼和浩特有哪些人文特色
呼和浩特的方言有:
晋语,内蒙古西部区本地,张家口-呼和浩特片方言,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的讲晋语的大同-包头片方言。
呼和浩特普通话,简称呼普,新城话,属北京官话,是带有本地话口音的普通话。
蒙古语,标准蒙古语,即内蒙古察哈尔土语,正蓝旗方言。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其餐饮特色别具风味,如蒙古奶食品、蒙古奶酒、蒙古手把肉、蒙古面点等,也可以到草原气息浓郁的地方品一品野味,有狍子肉、山鸡肉、山野菜、野生蘑菇、小米等多种谷类、野味。这里最具特色的食品除了奶制品外,肉类食品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蒙古刀:蒙古刀身一般采用优质钢打制,长十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刀柄和刀鞘有钢制、银制、木制、牛角制、骨头制等多种,表面有精美的花纹,有的还填烧珐琅,镶嵌宝石。
呼和浩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体,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影响,文化历史遗迹无一不体现北方民族特有的朴实、豪放、大气的特征。有专门的蒙古语学校、歌舞艺术表演的乌兰牧旗,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服装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乐器马头琴奏出的悠扬乐曲,伴随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声,使人回味悠长。
『伍』 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内涵:包括地理、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等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地理概述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山脉分布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战国时期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 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时期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隋唐辽时期当时,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6]明朝时期1572年(明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1581年(明万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蒙古语为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朝时期清初,三娘子城焚毁。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民国时期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1949年9月19日,时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将领董其武,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率部起义,绥远省及省会归绥获得和平解放。 全市常住人口为286661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43789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28717人,增长17.59%。年平均增长率为1.63%。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9794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6763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94433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56709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民族组成根据《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98647人,占87.16%;蒙古族人口为285969人,占9.9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1999人,占2.8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40953人,增长15.80%;蒙古族人口增加78364人,增长37.7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9400人,增长12.95%。
『陆』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市概况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部边疆的战略要冲和边陲重镇。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沿边开放带与黄河经济开发带的交汇点,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
呼和浩特市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北依阴山山脉,南濒九曲黄河,市区平均海拔1050米,年平均气温8℃左右,年降雨量350-500毫米,日照时数3000多小时,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特别是每年的7、8、9月,绿树成荫,气候凉爽, 更是旅游避暑的黄金季节。
呼和浩特市辖四区、四县、一旗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即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5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总人口244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143万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满、朝鲜、 达斡尔、鄂温克等36个民族聚居的地区。
呼和浩特具有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正西150 公里是“稀土之都”包头,偏北490 公里是“内陆口岸”二连浩特,西南380公里是鄂尔多斯天然气田, 东南距首都北京也只有 578公里,是西部地区首府、省会城市中距离北京最近的城市。
呼和浩特地域辽阔,物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产有煤、石墨、稀土、膨润土、石灰石和金、铜、铁等上百种,现已探明的矿产地170余处,矿点及矿化点128处。其中武川县的黄金储量居自治区前列,清水河县的陶土储量之大、品位之高为全国少有。此外,还有丰富的农畜土特产品,开发潜力比较大。
呼和浩特的工业以纺织、服装、食品、电子、石化、电力、机械、建材为主,共20多个行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伊利、仕奇、炼油厂、化肥厂、卷烟厂、TCL 内蒙古电器有限公司、金河、三角、金宇、蒙牛、三联化工等十多家实力较强、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伊利集团已发展成为全国乳制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及中国最大的冰淇淋生产厂家,内蒙古仕奇集团生产的“仕奇”牌西装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西装之一。
呼和浩特农村经济发展良好。现有耕地840万亩, 粮食产量稳定在90万吨左右。引黄入呼、万家沟水库等水利设施的建设,正在逐步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条件。依托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进展较快,目前,马铃薯、玉米、蔬菜、乳品等农畜产品的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伊利集团、蒙牛公司、华蒙金河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呼和浩特是自治区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网络中心,京兰铁路和3条国道在这里交汇, 京呼高速公路和呼包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民航已经开通了48条国内航线和2条国际航线, 电话全部实现了交换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百人拥有电话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八。随着多条铁路、公路和光缆的开通,呼和浩特已经成为连接东北、华北以及首都北京通往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呼和浩特的科研教育也有一定的优势。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24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万余人;全市科技人员占自治区全部科技人员总数的30%以上,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约占 20%以上。全市拥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专业学校34所。呼和浩特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也有一定的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生物技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优势和基础。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以如意、金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托县星火密集区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呼和浩特对外开放步伐较快。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多年来,我们致力于软、硬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来“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如意、金川开发区为龙头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在对外交往方面,呼和浩特同日本国爱知县冈崎市、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等28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呼和浩特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里有距今七八十万年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遗址“大窑文化”;有始筑于战国时代的我国最古老的“赵长城”;有作为“胡汉和亲”历史见证的昭君墓和闻名遐迩的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写的天文图金刚舍利宝塔;被誉为“召城之最”的大召、“佛教建筑典范”的席力图召、“杏坞番红”的乌素图召、“古木参天”的喇嘛洞召等众多召庙共同组成独具魅力的召庙文化。加上充满蒙古族特色的草原风光、具有大漠风情的黄河旅游区、号称“塞外西湖”的哈素海度假村和位于大青山丛林翠柏中的乌素图国家森林旅游娱乐区,使呼和浩特成为游人向往的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实施以调整结构为重点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工程、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的脱贫致富达小康工程、以提高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工程等“三大系统工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九五”期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9.2亿元。比“八五”期末增长70.7%,年均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8.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13%和10.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78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2.9亿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600万美元。
展望未来,呼和浩特发展前景广阔,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绘就了世纪之初的发展蓝图:“十五”期间,我市总体发展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提高”,推进“三大系统工程”,强化“四个意识”,完成“五大战略任务”(一个目标即: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两个提高即: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财政收入水平。三大系统工程即: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心任务的脱贫致富达小康工程、以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工程、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和文明程度为核心的现代化首府城市建设工程。四个意识即:首府意识、服务意识、机遇意识、赶超意识。五大战略任务即: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实施体制创新和科教创新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首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与合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以此,全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和生态市建设步伐,努力促进首府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早日把呼和浩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到2005年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60万人左右,建成区面积控制在1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15年,中心城市、三个卫星城市及两个县城人口规模共达到260万人左右,城市建成区控制在200平方公里左右。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6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0元。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700亿元,到2015年力争突破千亿元大关。目前,244万呼和浩特人民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把呼和浩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相关连接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呼和浩特—城市概况
【地理状况】【历史沿革】【城市特点】【城市现状】【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地理状况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所辖市,自治区首府。位于内蒙古中部土默川平原上,北靠大青山,南濒黄河。东距首都北京669公里。介于北纬39°35′~40°51′,东经110°46′~112°10′之间。东临集宁市、丰镇市,南隔长城与山西朔州市相望,西与包头市为邻,北与四子王旗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00公里,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77.9平方公里。现辖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郊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等4区1旗4县。总人口200.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01.8万人。居民中蒙古族较多,约17万人,还有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壮、藏、苗、土家、锡伯、维吾尔、鄂伦春等35个民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青山横亘北部,蛮汉山绵延东部,丘陵起伏于南部,形成一马蹄形,环山之间为平畴沃野。市区平均海拔1100米,山地最高点海拔2246米。境内河流为黄河水系,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枪盘河(水磨沟河)向西南汇入黄河,东部有湖泊哈素海。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长夏短,年平均气温6.4℃,1月份平均气温
『柒』 呼和浩特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1、昭君博物院
格根塔拉位于杜尔伯特草原深处,距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40公里,柏油路宛如一条黑色的丝带一直延伸到旅游点。属国线景点。格根塔拉旅游点每年 8 月15—8月25日,都要举办旅游那达慕,这个时候也是避暑的极好时光。
游客来到这里可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靴,跨上追风的骏马,乘上稳健的骆驼在草原上漫游;可以在篝火的映衬下,欣赏蒙古民族歌舞;可以在热情的敬酒歌声中,品尝醇厚清香的马奶酒、清香扑鼻的手扒肉和烤全羊。
每年的8 月份,是举办那达慕盛会的季节。这里每年定期举行一次隆重的大型庙会,每月一次小型庙会和一年一次的祭敖包活动,在祭敖包活动中,可见到蒙古族传统的摔跤,骑马,射箭等精彩竞赛。
交通
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距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128 公里,乘车从呼和浩特出发只需2 小时。呼和浩特各长途汽车站有路过车辆可达。
『捌』 有关呼和浩特的召庙文化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云集,又称“召城”,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独特美妙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古迹名胜,绚丽多姿的蒙古歌舞,精彩纷呈的蒙古式摔跤,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城内有大小庙宇50多座,东南部有华贵雍容的五塔寺、金碧辉煌的席力图召、气势轩昂的“银佛寺”大召、规模宏伟的北门外清真大寺、珍品云集的新华街东口博物馆、博大精深的“广化寺”喇嘛洞召……此外,在市郊还有昭君墓、乌素图召、万部华严经塔(白塔)等雄伟庄严的庙宇。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称,作为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在明清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召庙文化”,寺庙古迹如珍珠般撒落于塞外草原。坐落于旧城区金碧辉煌的大召和席力图召、独具风格的金刚座舍利宝塔(俗称五塔寺)、位于青山秀水间的阴山古刹喇嘛洞召和乌素图召等,构成了呼和浩特“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的奇观。这些名召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日前,记者走进这些召庙采访。
五塔寺坐落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五塔寺后街,在蒙古语里称为“塔本·索布日嘎召”。它以美观的造型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众多的塔寺中独树一帜,不仅是青城一绝,更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玖』 呼和浩特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呢
阴山巍峨,黄河铿锵。这里便是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又名呼市、归绥、青城,蒙古语意为"青色之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座有400多年建城历史、具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被誉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拥有为数众多的博物馆与文化史迹,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观黄河、东眺京津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之一。到呼和浩特不知道玩什么?快快收好这篇旅游攻略!
最佳游玩时间
去内蒙古旅游,最好是在7月中旬至9月初前往,这时的草原景致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举行,逛古召、登古塔、观赛马、骑马驰骋草原。
美食
01 手扒肉
蒙古族佳肴,即将大块鲜羊肉煮制,锅开后就可以食用。新城西街的玛拉沁饭店特制的手扒肉鲜美无比,颇具特色。手扒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最喜欢的传统食品,因用手抓着吃肉,故名手扒肉。
关于线路
D1. 大召寺-伊斯兰风情街-内蒙古博物馆
D2. 哈素海 -昭君墓-五塔寺
D3. 希拉穆仁草原
『拾』 呼和浩特的文化
晋语,内蒙古西部区本地,张家口-呼和浩特片方言,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的讲晋语的大同-包头片方言。
呼和浩特普通话,简称呼普,新城话,属北京官话,是带有本地话口音的普通话。
蒙古语,标准蒙古语,即内蒙古察哈尔土语,正蓝旗方言。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其餐饮特色别具风味,如蒙古奶食品、蒙古奶酒、蒙古手把肉、蒙古面点等,也可以到草原气息浓郁的地方品一品野味,有狍子肉、山鸡肉、山野菜、野生蘑菇、小米等多种谷类、野味。这里最具特色的食品除了奶制品外,肉类食品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呼和浩特的饮食基本以北方饮食为主,饮食文化中吸收了蒙古族和回族的做法、吃法,极具代表性的是蒙餐。回民小吃在市内也很流行,伊斯兰风情街路东有一条回民小吃街,里面有烤羊肉串、烧麦、羊杂碎等等,绝对让你一饱口福,流连忘返。
呼和浩特地区的特色饮食主要有烤全羊、涮羊肉、手把羊肉、烤羊腿、炸羊尾、血肠、肉肠、羊杂碎、稍麦(烧麦)、焙子、莜面、马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奶酪、油香、馓子,牛肉干等,还有地方特色与传统风味完美结合的托县炖鱼、和林炖羊肉等也闻名于呼和浩特地区。
由于呼和浩特市也是走西口的目的地,所以也同样吸收了山西、陕西的一些特色,在大召附近有美味的刀削面、饸饹面、剔鱼子、煮鱼等等。 内蒙古草原旅游节是在那达慕大会的基础上融经贸洽谈、物资交流和竞技比赛、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有摩托车队、骆驼队、马术队、武术队、安代舞、摔跤等表演节目,除了这些还有敖包祭祀,成吉思汗陵祭祀等蒙古传统祭祀活动。
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每两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有时与内蒙草原旅游节、内蒙那达慕大会(蒙古游戏节)同时举行,是内蒙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昭君文化节源于民间的昭君庙会,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创意始于1998年。昭君文化节的举办已成为树立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促进了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奶酪:奶酪俗称“酪蛋子”,分生奶酪和熟奶酪两种,是蒙古族居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奶食品。
呼呼尔:呼呼尔即鼻烟壶。牧民男子腰间常系着鼻烟壶,它既可清除鼻塞,提神醒脑,又是一种特殊的“名片”。 鼻烟壶上面的图饰多源于蒙古人民的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特色。
马奶酒:马奶酒是用鲜马奶经过发酵变酸酿制而成的一种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的饮料,是流行整个草原地区的传统饮料,最早始于秦汉时代,味道酸辣,有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誉为“蒙古八珍”之一。
传统皮襄:传统皮襄是蒙古人日常盛酒、奶的容器。皮囊酒壶是精选内蒙古草原天然优良牛皮,全手工。技师将牛皮抛光或起毛,再经过几十道加工工序,精雕细琢出各种图案和各种形状,是蒙古族牧民日用品之一。
蒙古刀:蒙古刀身一般采用优质钢打制,长十几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刀柄和刀鞘有钢制、银制、木制、牛角制、骨头制等多种,表面有精美的花纹,有的还填烧珐琅,镶嵌宝石。 领事机构领区地址蒙古国总领事馆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乌兰小区五号楼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