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度假景点 » 孩子必去的中华文化起源地

孩子必去的中华文化起源地

发布时间: 2020-12-24 23:08:30

①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什么地方

黄河流域,如果确切的找一个点应该是齐鲁,也就是今天的山东。
有书为证:
《春秋》孔子 鲁国
《左传》左丘明 鲁国
《公羊传》公羊高 齐国
《谷梁传》谷梁赤 鲁国
《论语》孔子 鲁国
《孟子》赵岐 鲁国
《大学》曾子 鲁国
《中庸》孔伋 鲁国
同一时期出现的《诗经》不知道作者是谁,是由孔子编写的。本人觉的这不是一个人的作品,应该来源于民间。
200年后才出现了《离骚》
400年后才出现了《史记》《汉书》,要知道三皇五帝的传说出自《史记》,所以说不可信。他仅仅是个传说,是炎黄子孙对华夏文明的推崇。《黄帝内经》也一样,出自《汉书》。

② 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在哪

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梁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很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技术首先应用于航海,才导致了人类所谓蓝色文明和环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国水运史》);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枢纽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

③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哪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原。

中原的别称有中土、中州和华夏,主要指的是现在的洛阳到开封一代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可以理解为今天的河南省,但是在与外族对抗的时候,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原本的意思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看做是中国天下的中心。

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原文明的发扬光大,慢慢的向外延伸,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以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3)孩子必去的中华文化起源地扩展阅读:

关于中国历史有一句俗话,叫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大省。

河南在古代又称中原,他沟通南北,占据了中国的腹地,历朝历代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电视剧也好,史书也好,会经常一些词,如“逐鹿中原”“定鼎中原”这些词足以表达出河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除了兵家必争之地之外,历史上的河南还曾经是多个国家的都城,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中,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这句话是一点都没有夸张。

两千多年来,身为六朝古都的河南,见证的中原大地上无数的兴衰荣辱和朝代更替,这是中国其它省份所没有文化底蕴。

就拿九朝古都洛阳来说,这里的九不是具体的数字九,而是形容多,洛阳曾经是十三朝的古都,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这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作为都城,洛阳也曾经见证了一百多位帝王,在这里指点江山,开创盛世。

④ 中国文化起源的代表性遗址有哪些

代表有
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是1973年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村落遗址,距今已有7000余年历史。经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出土各类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建筑构件等文物7000余件。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最早的编织技术、最早的船浆……河姆渡遗址所展示的灿烂的原始文化,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1979年,这一结论被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

红山文化: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古文化,位于赤峰市区东北隅的红山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其他的有

西侯度遗址

位于芮城县中瑶乡西侯度村,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经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等。石器出土数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为原料,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另外在文化层中还出土有若干烧骨,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石器和有切割痕迹的鹿角以及烧骨的发现,证明远在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匼河遗址
位于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的匼河遗址旧石器地点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1960一1980年,先后5次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肿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对丽蚌、德氏水牛、二门马、野猪、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三趾马等。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为石英岩。石器数量较少,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峪洞穴遗址
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店头村南海峪沟口东侧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1957年发现,1958年发掘。遗址由相邻的三个地点组成,洞穴产自震旦纪砂质石灰岩区,遗物和化石出自黄褐色的角砾岩中。第一地点含有动物化石,第二地点发现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第三地点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皆有。该遗址与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下冯遗址
位于夏县城北15公里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系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其绝对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年进行发掘。遗址西部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的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遗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迹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箭头、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东下冯遗址的发掘,对于探索夏文化问题,促进夏代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阴遗址
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东北土岭上,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民国15年(1926)发现并发掘,共出土60箱陶、石、骨器等遗物,其中有半个蚕茧化石。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大肆盗掘西阴文物达数卡车之多。1959—196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调查,其面积为500x600米,遗物包含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的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1995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发掘并出土了大批文物。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荆村遗址
位于万荣县万泉乡荆村西北500米,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遗址范围东西300米,南北300米,文化层厚2米。民国20年(1931),山西省立图书馆、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和美国弗里尔艺术馆合作发掘过该遗址。在出土的谷类炭化物中有黍和高梁两种,暴露有窑址、灰坑。采集有红陶、灰陶、彩陶、夹砂陶片。遗址保存较完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位于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北的崔家河遗址、位于绛县横水镇周家庄村东的周家庄遗址、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西北的光村遗址、位于新绛县横桥镇西尉村南的西尉遗址、位于新绛县万安乡马庄村南的马庄遗址、位于闻喜县阳隅乡回坑村西的回坑遗址、位于永济市蒲州镇石庄村北的石庄遗址、位于荷城县大王乡金盛庄村西的金盛庄遗址、位于荷城县岭底乡坡头村的坡头遗址、位于平陆县西侯乡赵家滑村的赵家滑遗址等。

古动物化石遗址

土桥沟化石遗址
位于垣曲县古城镇寨里村土桥沟。民国15年(1926)瑞典古生物学家安特生发现。东西10--14公里,南北14—16公里,发掘出土有甲壳类、淡水软体动物、黄河猴等8种动物化石,距今约5000万年,是国际人类进化及始新统地层的最早资料。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担山石化石遗址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担山石村南龙骨山的山腰,1957年发现。面积50平方米,属更新世晚期。出土有石英石片、三门马牙齿、鹿牙等化石。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独头化石遗址
位于永济市首阳乡独头村后涧河南北沟一带。1953、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察,认定为共事匼河文化遗址范围。出土化石有象牙、野牛、猕猴、羚羊角等化石及大量石核、石斧、石刀、刮削器等。

七里坡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杜马乡七里坡村东南800米崖嘴头下。1958年11月发现,采集有麂化石。

五龙庙沟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杜马乡大涧北村西侧200米处。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米,沟西岸断层的河湖相沉积的沙层和砾石层中,堆积层厚2—6米,出土有黄河象、三门马等哺乳动物化石。属中更新世时期。

小东延化石遗址
位于平陆县东延村小东延沟。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50米。沟两岸崖腰的河湖相沉积的沙层和砾石层中出土有黄河象、二门马、鹿、羚羊等哺乳动物化石,沉积层厚2—6米。属中更新世时期。

古城遗址

商城遗址
位于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外的毫清河与黄河间的高台上。1984年发现,1985年发掘。城内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中北方的城墙保存在地上,长330米,宽5—12米,残存高3—5米,夯层夯窝极为清晰,其它三面城墙均保留在地下。城东南为居民区,文化层较厚,有灰坑、窖穴等遗址;中部偏东有一组夯土建筑基址,可能是宫殿区。文化遗物主要为陶器,有高、大口尊、盆、罐、豆等,铜器有鼎、斝、爵等,此外还有卜骨。据地层和出土物判断,最晚不会晚于商代二里冈文化的上层,为一座较为完整的商代方国小城,是研究商前期历史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毫城商城遗址
位于垣曲县城东南25公里上、下毫城村之间的第二台地,1989年发掘。城址边长300米,正方形。夯土层中有早期陶片,西南角有龙山灰坑与较多汉墓。出土有双环素面扁壶、高和仰韶彩陶片及许多汉代瓦片。中国历史博物馆调查认为,该遗址对研究商、周及其之前文化具有重要价值。遗址现存元致和元年(1328)所立“殷商烈祖成汤圣王居毫故事片都”石碑。

禹王城遗址
位于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因传说夏禹曾在此居住过,故俗称“禹王城”。据考证,禹王城即春秋战国时的魏国国都安邑城,也是秦、汉及晋时的河东郡治所。遗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庙在小城的东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大城如梯形,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四面城墙皆版筑夯打而成,北墙和西墙保存较好,除北墙外,其余城墙都不直。东墙残长1530米,西墙长约4980米,南墙长3565米,北墙长2100米,外侧有护城壕。城北部有战国时代的灰坑和灰层,城中部偏东的庙后辛庄以北,发现一处战国中晚期的手工业作坊。中城方形,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西、南两城墙分别是大城的西墙和南墙的一部分,北墙长1522米,东墙现存长960米,城内遗物丰富,堆积层厚2米左右,有战国时代遗存,但主要是汉代遗存。从出土遗物分析,中城稍晚于大城。小城总面积754000平方米,形状是缺去东南角的长方形。西墙和北墙分别长930米、850米,城墙现存宽1。4米。19卯年秋试发掘,出土遗物有大罐、盆、甑、小釜、碗等容器陶范,印有阴文“东三”的铲范、铧范、车辔范、六角承范、圆形承范、花纹范等。瓦分板瓦和筒瓦,瓦当多为云纹圆瓦当,此外还有五铢钱、半两钱、铁渣等。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魏城遗址
位于芮城县城北2.5公里,南北城墙在地面可见。古城东起柴涧村、铁家庄,西至后龙泉村、城南沟村,北至永乐宫北0.5公里,南至永乐宫门前,呈方形,周长4500米。残留于地面之上的城墙高出地面l—7米,城址宽度一般在13—15米之间。城墙版筑而成,古城东南、西北、东北三个城角保存较好,城外侧都有月牙状的夯土台。城内出土有东周时期的南、豆、罐、瓦等遗物,在城西柴涧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群,出土过数批青铜器。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壁城遗址
位于稷山县城西南5公里处白家庄村西。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险要。玉壁城建于西魏大统四年(538),系西魏抵御东魏侵袭的前沿重镇。玉壁城早已废圯,夷为平畴,唯西、南两面尚有夯土残垣断壁。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个平顶土丘,与城相连,昔日均为城堡,现在北堡暗道尚存。城东沟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直通玉壁城下,道内宽约0.8—1米,高约1.2—1.8米,为东魏高欢攻城时所凿。对研究北朝史和古代战争史具有重要意义。

⑤ 中国文化起源于哪里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⑥ 中国文化最早起源于那里

两个!!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咯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fán yǎn____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òu yì____,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湎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看见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A)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B)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⑦ 中华文化的起源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http://column.bokee.com/128844.html

方块字的来历

中国语文是世界上一种十分奇特的语文。汉语方言差异之大,世界上其他语言的方言无法相比拟。汉字历史之古老,世界上任何一种现代语言也都无法与之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汉字在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上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文字所不具有的。
汉语有八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语、粤语、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湘语和赣语。每种方言之下还有若干小方言。如闽南话的小方言有厦门话,漳州话和泉州话等等。汉语方言之多,远远超过欧洲语言总数,应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方言语音上的差距之大,也远远超过欧洲的许多语言。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之间可以用各自的母语进行某些基本的交流。波兰人和南斯拉夫人也可以试图猜出俄国人在说什麼。而闽南人和北方人用各自的方言交谈,则几乎是在相互对牛弹琴。
这种现象对欧洲人几乎不可思议。因而他们常常用“语言” (language),而不是用“方言”(dialect)来描述汉语的这一现象。对欧洲人更不可思议的是,操如此不同“语言”的中华帝国为什麼能存在几个千禧年没有分崩离析,而使用同一语言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却早已四分五裂。拉丁语曾是罗马帝国的语言。当罗马皇帝的子民们用拉丁字母拼写自己的方言时,就出现了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语言。随后罗马帝国也解体了,拉丁语也渐渐死亡了。这种情况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主要是归功於汉语书写系统,即中国十分独特的汉字方块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现今唯一不表音而只表意的语言符号(有的汉字可做为其他汉字的表音偏旁)。汉字不论是刻在龟甲上,铸造在青铜器上,刻写在木简上,还是书写在纸帛上,五千年来汉字的形态在变,但汉字不表音而只表意的特性没有变。不管汉语的语音和语法如何变化,不管汉语的方言如何庞杂,讲任何一种方言的中国人,都把汉字视为是自己的文字。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中华文明多亏汉字才得以延绵不断地发展了几千年。对汉字的认同,也就是对中华民族做为一个整体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国大陆70%的人母语是北方话,香港居民96%的母语是粤语,台湾73%的人口操闽南话。用各自的方言两岸三地的中国人无法交流。但他们都认同汉字方块字,不管是简体还是繁体。他们都把用汉字方块字印刷或书写的官方文书、文艺作品、报刊杂志和教科书等等,看做是自己文化的一部分。而用这种文字的印刷品所承载的内涵,包括伦理道德、典章制度、文化传承、思想理念等等,也就被操各种方言的中国人视为共同的文化遗产。语文和宗教是一个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两大基本属性。对中国人来说,语文属性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宗教属性要大得多,重要得多。
中国语文之所以对中华民族的凝聚起著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语”与“文”是脱节的。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都是该“文”所属的“语”的音素符号。也就是说其他语言基本是:“怎麼发音,就怎麼写”,除非因语言变异而产生的特殊拼写规则(日语中使用的汉字除外)。同一概念在中国语文众多的方言里用众多的音素表述著,但记录下来的文字符号却是一个。讲各种方言的中国人认同这个符号,也就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们不难想象,如果中国人用一种拼音字母来拼写中国的各个方言,而且中国人也不再使用普通话或国语,其后果会是什麼。若干年后,在古罗马帝国发生的事,在中国就会发生。一位上个世纪在中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传教士威廉斯(S. Wells Williams)已经认识到这点。他说,一旦废止汉字,用字母来拼写汉语方言,那麼中华帝国就会不复存在,中国就会分裂成许多小国。
不编钟的来历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它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出土后经过试验性演奏,表明它们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乐性能仍然很好,它的发音准确,音色优美,音域可跨五个八度之多,变化音比较完备,因此,古典的和现代的乐曲都能演奏,用来伴唱效果也很好。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故宫
http://..com/question/12846497.html

⑧ 你认为哪里是中国文化最早起源地

我觉得文化起源地应该叫做策源地才对......尤其是西周文化,百家争鸣基本上把从那到现在的2000多年需要的文化论点都搞了出来,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的几个倒霉蛋,跟咱们做了那么多年的小弟。如果说地方的话,我肯定说是山东了,毕竟齐王第一个成立了一个养文人的大庄园舍下。

⑨ 中华文化起源于周朝,那么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历史上的赵括,跟纸上谈兵故事里头的赵括是有区别的。

历史上的赵括,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和胆识的大将。

他能够与强大的秦军对峙,被围40多天,军队断粮多日,始终没有投降秦军。说明这个人还是非常有胆识的一个将军。

  • 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结果把赵括说成了一个无能之辈。

只要根据历史来分析的话,他的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他只是没有考虑周全,才被秦兵包围。战场瞬息万变,它的失败也是偶然事件而已。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赵括应该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可能被后来的很多小说家误解,难免出现歪曲和演义的成分。

⑩ 华夏文明中起源地有哪些

说法【1】《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华夏”原义为“光荣的夏人”,即“荣耀的中国人”,是族名。后来也兼指中国之人的居住地区。最后代指“中国”,成为古代中国的自称,成为国名。
说法【2】古代西北有华山周围的“华部落”,是黄帝部落,和大夏河周围的“”夏部落,是炎帝部落,后来融合为华夏部落,后来华夏部落东进南下,逐渐成为中国人主体。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

发源地
发人深省的是,明清记载的华胥在陕西蓝田,成纪在甘肃秦安。而1963年-1964年在蓝田县陈家窝和公主岭考古发现78-85万年前的蓝田人遗址。因此,这是华夏人类的发源地之一。1978-1982年在秦安发现具有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大地湾遗址,分为公元前5850-5400年的前期和公元前4050-2950年的后期[3]。先人所载神也,岂妄言乎!与蓝田、秦安相距不远的考古遗址[3]还有仰韶文化前期(公元前5500-4800年)的陕西华县元君庙墓地和老官台遗址,仰韶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公元前5000-4500年),临潼姜寨遗址(公元前4600-3690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公元前5150-3790年),其余还分布于华阴、渭南、华县等地。仰韶文化后期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2050年)遗址存在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兰州青岗岔、永昌鸳鸯池、青海乐都柳湾等地。此外,与陕西相邻的河南渑池仰韶、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山西芮城西王村、夏县西阴村、万荣荆村等处都发现同期遗址。因此,从伏羲诞生前到炎黄出现时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之一段。

《通鉴辑览》记载[4]:伏羲“始结网罟以教畋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用书契代替结绳纪事,制嫁娶,画八卦。由考古学可知[3],仰韶时期猎渔业中确有网坠、鱼钩、箭头等,饲养家畜,出现刻划符号形式的原始文字,存在夫妻制的迹象,并且已出土7000年前的八卦符号。同时,从伏羲、女娲的轮流为主可以推测,这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替时期,而它正好与考古结果一致。

以后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2500年)晚期和龙山文化(公元前2900-2000年)相当于炎黄时期到夏朝建立。夏(公元前21-17世纪)可能相应于更晚的晋南、豫西的二里头文化(公元前21-17世纪)。这与典籍所载夏禹、夏启建都城于安邑(山西夏县)、钧台(河南开封)一致。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