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旅游 » 乡村旅游完整系统

乡村旅游完整系统

发布时间: 2020-12-16 22:13:23

❶ 你的关于乡村旅游的论文写好了么,可以发一份给我参考下么 3Q

中文摘要: 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这种大环境下,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如何可持续发展,以促进该区域的资源的科学利用,完善旅游系统结构,解决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是在对前人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系统科学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新农村建设理论开展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定量及实证分析研究,重点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运行系统进行了构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立起了乡村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体系进行了模型分析,并运用该模型对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太子岩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SWOT分析,构建了河北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论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次将技术环境运用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环境中,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运行目标,构建了系统运行的保障机制,创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的动态调控机制。论文...
英文摘要: In 2006,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entitled the year the theme of“Rural Travel in China.”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e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SDR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rich in resource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ith the purpose to promote the region’s 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ourism.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
目录: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10-19
1.1 乡村旅游本质及其发展 10-13
1.1.1 乡村旅游本质 10
1.1.2 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10-12
1.1.3 乡村旅游的类型 12-13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15
1.2.1 理论研究方面 13-14
1.2.2 开发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14-15
1.3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5-16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7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19
第二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展 19-33
2.1 国外乡村旅游理论相关研究 19-27
2.1.1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19-26
2.1.2 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 26-27
2.2 国内乡村旅游相关研究 27-30
2.2.1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背景 27
2.2.2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27-30
2.3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比较 30-32
2.3.1 研究内容的差异 30-31
2.3.2 研究层次的差距 31
2.3.3 研究方法的差异 31
2.3.4 研究理念的差异 31-32
2.4 本章小结 32-33
第三章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33-47
3.1 我国乡村旅游兴起的历程 33-35
3.1.1 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步和逐步形成 34
3.1.2 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 34-35
3.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35-40
3.2.1 发展模式现状 35-36
3.2.2 主要的开发形式和分布 36-37
3.2.3 乡村旅游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 37-40
3.2.4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特点 40
3.3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0-46
3.3.1 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41
3.3.2 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41-43
3.3.3 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 43-45
3.3.4 负面影响日益加剧 45-46
3.4 本章小结 46-47
第四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研究 47-67
4.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47-50
4.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50-66
4.2.1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50-54
4.2.2 旅游系统理论 54-56
4.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56-60
4.2.4 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理论 60-66
4.3 本章小结 66-67
第五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系统分析 67-90
5.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体系 67-69
5.2 乡村旅游系统的结构 69-71
5.2.1 旅游客源市场系统 69-70
5.2.2 旅游目的地系统 70
5.2.3 旅游出行系统 70-71
5.2.4 旅游支持系统 71
5.3 乡村旅游运行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环境分析 71-76
5.3.1 区域生态环境 72
5.3.2 区域经济环境 72-73
5.3.3 社会文化环境 73-74
5.3.4 政治法律环境 74-75
5.3.5 技术环境 75-76
5.4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目标分析 76-81
5.4.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76-77
5.4.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运行目标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77-81
5.5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保障机制分析 81-87
5.5.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系统 81-82
5.5.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系统 82
5.5.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系统 82-83
5.5.4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系统 83-84
5.5.5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保障系统 84
5.5.6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支持系统 84-85
5.5.7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 85-87
5.6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调控系统分析 87-89
5.6.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与反馈分析 87
5.6.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运行系统的调控 87-89
5.7 本章小结 89-90
第六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90-107
6.1 乡村旅游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90-91
6.1.1 评价标准 90
6.1.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90-91
6.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91-96
6.2.1 评价目的 91
6.2.2 评价内容 91-92
6.2.3 指标的筛选 92-93
6.2.4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及其赋值 93-96
6.3 综合评价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 96-106
6.3.1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96-98
6.3.2 各评价指标的评分 98-99
6.3.3 评价模型 99
6.3.4 灵敏度分析 99-101
6.3.5 案例分析: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太子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101-106
6.4 本章小结 106-107
第七章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107-129
7.1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107-108
7.2 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08-111
7.2.1 河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08-109
7.2.2 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特征 109-110
7.2.3 河北省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110-111
7.3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1-118
7.3.1 优势分析(S) 112-114
7.3.2 劣势分析(W) 114-116
7.3.3 机遇分析(O) 116-118
7.3.4 威胁分析(T) 118
7.4 河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18-127
7.4.1 总体发展思路 118-121
7.4.2 发展策略 121-127
7.5 研究展望 127-128
7.6 本章小结 128-129
参考文献 129-139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139-140
致谢 140

❷ 旅游复合生态系统由哪些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成:编辑
旅游生态系统由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旅游社会经济系统复合而成。

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环境容量对旅游生态系统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及其内部结构特征起到支配作用,而旅游社会经济系统则通过旅游需求深刻地影响着区域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旅游生态系统能否得到健康发育取决于系统的环境容量与生态旅游需求在总量及其结构上的匹配关系。系统科学认为,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对其结构的优化旨在改善和加强系统功能。在区域生态旅游的开发中,旅游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根本标志就是保障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稳定平衡、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化高效和社会文化的和谐进步。

5系统地位编辑
尽管旅游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但基于对我国旅游生态系统发育现状及其关联要素的分析,可以发现,旅游生态系统健康发育的墓本矛盾是:快速增长的旅游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生态旅游区突出表现为人们快速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给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人们的生态旅游需求不断呈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由自然生态超负荷运转和环境污染而产生的自然生态的供给力却在不断缩小,其结果必然导致旅游生态系统矛盾的不断激化。

6旅游生态系统及其要素配置结构编辑
旅游生态系统是生态旅游区自然生态要素与旅游经济社会要素复合而成的复杂体系,快速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构成了该系统的基本矛盾。文章认为,为了确保生态安全和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互惠共生,创新生态旅游区的"小众旅游"模式,保障区域内自然生态要素与旅游经济社会要素协同运转和实现旅游生态系统的立体网络化布局。

❸ 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结构

摘要: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国内众多旅游景区争相冠以“生态”之名,但当前国内众多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仍停留在传统观光旅游层次,难以体现生态旅游产品的原则和功能。本文通过对现有旅游解说系统的调查分析,提出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概念,并初步探讨了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建设原则和功能。
关键词:解说系统;生态旅游;教育;自然保护

旅游解说系统是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1]解说系统的涵义就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2]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当前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仍停留在传统观光旅游层次,解说系统的内容和形式缺乏生态旅游所应具备的旅游者教育、环境保护、当地文化保护等多种功能,难以体现生态旅游的特色。提升旅游解说系统的质量,建立旅游生态解说系统已经成为旅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当前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
1.1导游员自身素质存在的缺陷
向导式解说系统是当前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解说方式之一。它以专门的导游人员向旅游者进行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导为主要表达方式。因此,向导式解说系统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取决于导游员自身的素养。当前国内众多景区的导游员往往缺乏本景区生态知识的专业化培训,对于旅游的保护与教育功能缺乏足够的业务知识,导致他们难以向旅游者提供生态旅游所应具备的保护和教育功能的服务。
1.2解说牌示的设计忽视了生态保护的功能
解说牌示即解说标识牌,是解说服务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设施。[2]就一般景区而言,解说牌示可归为以下四类,即交通引导牌示、景物解说牌示、警戒忠告牌示和服务导引牌示。
首先,在解说牌示的设计上,当前旅游解说系统的解说标识牌在选材、样式、颜色、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悖的因素。如许多景区的牌示选择用砷或铜等处理过的防腐木材作为材料,其本身就成为一种污染物;部分景区的牌示样式和风格与景区主题和生态保护不协调;各类标牌样式、颜色混杂等。
其次,各类解说牌示文字、图形和语法组织人性化不强。当前我国多数景区解说标牌的多语种解说薄弱,外语语法和用词不当现象较为普遍;交通标识路线混乱,不够醒目,图形应用不符合规范;景物解说或过于简陋或过于繁杂,不利于旅游者阅读;警戒忠告牌示用语强硬,造成旅游者心理上的不适;服务导引牌示不够明晰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者的出游兴致,更加不利于旅游生态保护与教育功能的开展。
1.3游客中心解说功能薄弱
当前许多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偏重于旅游集散、接待等功能而忽视了作为全局性的解说功能,部分小型景区甚至不设游客中心的解说设施。这导致游客到达景区后缺乏对景区的全局性了解,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
1.4解说内容陈旧、缺乏知识性
解说内容尤其是景物解说内容的缺陷是当前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最大问题。我国旅游业已经
进入生态旅游大发展阶段,但多数景区的景物解说内容仍停留在传统观光旅游层次。
首先,从解说内容所占比例来看,当前旅游景区的景物解说中像形解说和玄幻传奇占据了重要地位乃至主导地位,而有关于该景物的科普性和知识性内容则相对薄弱。当前多数解说往往以景区内的像形山石为主体,围绕这些像形山石凭空捏造出许多传奇神话,而有关该类景物的地质、环境、生态、史实资料等则少之又少,对于区内部分观光价值不高但生态、科学价值较高的景物往往是弃之如弊履,黄山李四光发现的冰川遗迹竟没有任何解说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3]。
其次,解说内容的翔实性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景物解说内容普遍存在虚构、杜撰、夸张等弊病。景物解说信息的来源经不起推敲考证,牵强附会者甚多。如浙江临安大明山风景名胜区根据当地的传说推出了朱元璋发迹、出家、巧遇刘基等内容,并以史实形式向游客提供解说,但据笔者多方查证,所有这些内容并无史料记载,其真实性存在极大问题,在实际旅游活动中严重误导了游客。
第三,景区解说系统缺乏更新,解说内容刻板陈旧,缺少时间上的更新变化。当前许多景区在解说系统尤其是景物解说系统的设计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解说系统是一个静止的范畴,不需要更新,一个景区的景物解说往往在该景区建设初期确定以后就一成不变。在信息化的今天,旅游者对目的景区的了解变得相对简单,一成不变的解说系统使游客出游时仅具有按图索骥的寻觅感,而缺乏旅游活动的新奇性和教育功能,对于回头客,平淡无奇的浏览感觉则更为突出。这种模式下的解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在客观上限制了解说系统的教育、环境保护等功能。建立景物解说随时间、季节以及社会时代观念的变化而及时更新的体系已经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当前旅游解说系统存在较大问题,在许多方面已经与旅游发展现状不相适应。如何对现有旅游解说系统进行改造,建立适应生态旅游大发展的旅游解说系统迫在眉睫。笔者就当前旅游解说系统的现状和游客对解说系统的期望在景区中对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掌握了当前旅游景区尤其是生态旅游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概念。
2.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涵义
2.1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概念
旅游生态解说系统是指在现有解说系统基础上,应用生态的方法和技术将生态旅游的功能传播并到达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环境解释、自然保护和教育机会的旅游解说系统,其核心内容是教育和自然保护。
2.2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建设原则
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生态兼容原则
生态兼容主要指解说系统的材料选择应符合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说系统所选用的材料以就地取材为原则,大量采用再生建材,不使用砷、铜等元素处理木材,摒弃不可降解的人工材料。总之,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材料选择应尊重自然、体现自然,并保证对当前生态环境的保护。
2.2.2景观兼容原则
景观兼容要求指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建设应确保与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协调,尤其是各类解说牌示的样式、色彩应与周边环境保持景观上的一致性。对于景观敏感地段应充分考虑解说牌示的位置,达到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2.2.3系统实施原则
旅游解说系统应该是由人员解说、解说牌示、游客中心、可携式出版物等各解说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因此,生态解说系统的建设应以系统的观点统一设计实施,将各解说要素综合考虑,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解说方式。解说内容的取舍详略应充分考虑不同解说要素自身的特点,做到各有侧重,有偏有全。
2.2.4人文关怀原则
旅游生态解说系统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即解说的人性化,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旅游者接受解说服务时的心理需求。
解说系统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解说服务应充分尊重游客。这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解说员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解说用词尽量摒弃生硬的禁止用语,采用温婉的劝戒忠告词汇;引导解说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要,适应各类旅游者阅读理解;将残障人士列为解说服务对象,解说系统的设计应适合残障游客的需求。其次,解说服务应充分尊重自然。自然保护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功能之一,作为生态旅游与旅游者之间互动的主要方式的解说服务应体现其核心功能,解说内容宜将自然与人置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设置,充分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2.2.5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主要是指生态解说系统解说内容的翔实性要求。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目的地风土人情以及自然山水的科学价值等各旅游要素的解说应力求真实性,解释信息应有充实的来源考证和科学依据,切忌凭空捏造、牵强附会。
2.3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功能
一个完整的旅游生态解说系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2.3.1基本信息和导向功能
旅游生态解说系统应以多样化的方式给游客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基本信息和服务导向功能,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有便利、舒适、愉悦的感受。
2.3.2帮助旅游者了解和欣赏旅游资源功能
这是所有解说系统都具备的一个功能,生态解说系统应帮助旅游者在真实的基础上了解旅游资源的价值,并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2.3.3建立旅游者与目的地互动交流平台的功能
旅游生态解说系统应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交流,包括旅游者与旅游资源之间的“人-物”交流和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人-人”交流。通过这两个平台达成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双向互动了解,进而促进旅游三大效益的实现。
2.3.4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教育对象应包括旅游者、社区居民和目的地经营者,其中以旅游者和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教育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当地的自然、文化和社会价值;生态旅游的原则及其在产品中的体现;保护自然的意义和有效方法;遇到紧急情况采取的应对措施、探险类旅游活动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等。
2.3.5自然保护功能
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另一个核心功能是自然保护功能。生态解说系统应该制定环境解释计划,该计划在符合大多数游客需要的基础上应包括当地自然保护的意义、减少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以及在文化、环境敏感区域的恰当行为,还应包括自然环境监测和评估数据及影响该数据的各类行为。
综上所述,教育和自然保护功能是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自然保护通过教育实现,教育是自然保护的条件,自然保护又为教育提供优良的载体。
3总结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当前的旅游解说系统在解说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不能适应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对现有旅游解说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建立生态解说系统是提升现有景区生态旅游形象的重要途径。
旅游生态解说系统的建设应综合考虑生态兼容、景观兼容、系统实施、人文关怀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其核心功能是教育和自然保护,还应包含基本信息和导向,帮助旅游者了解和欣赏旅游资源以及建立旅游者与目的地互动交流平台的功能。

❹ 森林公园发展竞争力的概念是什么有没有一个体系来说明竞争力

具体可链接到以下网点查看:http://..com/question/22104027.html?si=1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1]。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现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森林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森林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2]。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1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群落类型繁多。从80年代开始,以森林公园建设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业在我国悄然兴起并获得长足发展。据了解,目前全国各级森林公园有800余处,其中国家级270处,总经营面积达720万公顷,年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基本上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此外,1995年在全国4万多个国有林场,99个自然保护区,119个风景名胜区中,也有大部分已开办了森林旅游项目。从黑龙江的北极村到海南的尖峰岭,我国森林公园跨越了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5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类型的森林景观资源,为人们进行观光、避暑、野营、度假、科考、探险等活动提供了适合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1995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森林旅游综合收入达4亿多元[3]。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底,我国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发展到1276处,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44%,还拥有1亿hm2的森林公园,并已建成了近1100个森林公园[4]。另外,目前全国森林公园拥有宾馆、饭店、商店等旅游服务设施约40万m2,接待床位10万多张,游车、游船4000余台(艘),主要游路15万km,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需要。森林旅行社和森林旅游公司约1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的森林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万多人,年接待森林旅游人员6000万人次[5]。这为开辟我国森林特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广袤的林区内,分布的高等植物达32万种,还鸟类、兽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近2千种[6]。还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再加上瀑布、温泉、林草、花卉、珍禽、异兽,辅以沙漠、草原、江河、湖泊等,对游人充满了神奇的魅力。登山野营、骑马打猎、采集标本、游泳钓鱼、绘画摄影、休息疗养等,这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内容是其他大众旅游所不能替代的。

2 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已近2500万人次,每年旅游收入近1.2亿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使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业面临一系列问题。

2.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生态旅游热的兴起和不计成本或少计成本而引发的森林旅游利润虚增,促使许多地方纷纷把森林生态旅游确定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但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盲目投入后游人甚少,收不抵支,难以维持经营,也无法保护资源,造成许多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损害[7]。某些景区不研究旅游生态容量,在特定的节假日游客大量进入后,由于无合理安排,游人四处践踏,破坏了资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状态,一些资源因游人过量而失去原有特质而逐渐丧失欣赏价值。

2.2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 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8]。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以长江为例,上游大量兴建旅游设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态林遭受滥砍滥伐,覆盖面积减少,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严重,影响下游的水质,游客很难看到“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色[9]。

2.3游客时空分布不均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受气候,节假日等原因的影响,游客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如黄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仅占10.08%;极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极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10]。由于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和游人不良行为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游客增多,旅游活动的频繁和分布的过于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质和生态资源的变化,特别是由于游客的不良行为会影响树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游旺季游人遗弃在风景区的食物改善了动物的生存环境,促其取食无虑,繁殖加快,而到了旅游淡季,因游人减少,靠游人遗弃食物难以为继的动物只好啃食树皮度日,对植物产生危害;

第三、由于游览步道宽度难以满足超载时段游人的需要,大批游人践踏步道两侧地面,不仅影响土壤结构和土壤发育,降低土壤水分渗透力,进而加剧了土壤的侵蚀速率。

2.4 景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如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内,每年接纳的生活污水达304. 56万t;作为“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景区内每年约有6000t经营垃圾、2000t旅游垃圾、25万t污水,生活区内水体大肠杆菌超标15倍,细菌总数超标22倍,而景区内每年燃放的鞭炮则多达2亿多响[11]。甚至喜玛拉雅山上也有各类垃圾,旅游部门不得不花巨资处理这些废弃物[12]。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2.5 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13]。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人而过渡的,加之起步较晚,导致专业旅游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肃省林业厅组织了首届森林公园导游培训班,参加的49名学员中仅有5人有导游证,还不足10%,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游客来了只是简单象征性的介绍,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感觉,其余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不浓,服务质量不高,违约经营,坑蒙欺骗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14]。

由此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3 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15]。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模式,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16]。

3.1 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教育

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主张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持增长。开发和保护是融为一体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是开发的基础和物质的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而经济是保护的动力,三者是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17]。必须树立这种新思维,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企事业三大效益同步增长[18]。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19]。生态教育也要使旅游“利益相关者”,如开发商、景区居民等都认识到环境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使它们明白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他们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

3.2 制定法律、法规、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是旅游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强化行业管理,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森林生态旅游这一产业的相关系统[20]。政府必须用立法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1]。同时,充分发挥执法机构(如质检所)对旅游业实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监督。并通过法律杠杆来整顿市场秩序,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完善的旅游市场竞争规则,通过这些管理条例使旅游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规范旅游市场的目的[22]。

3.3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首先,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应把我国自然保护区划分为非旅游区和旅游区两部分,少数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及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应划分为非旅游区,禁止任何商业性旅游,以保护其自然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在允许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内,应采用同心圆式的利用模式,将保护区从里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针对不同的旅游区,确定环境容纳量,并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平衡环保与经济收入之间地矛盾[23]。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态旅游区应普及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为主,在满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应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的需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处理应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24]。

3.4 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我国已加入WTO,旅游业也将全面融入到世界旅游业发展之中,公平参与竞争。要想使森林生态旅游真正服务于森林生态旅游区及其周边社区,必须进行生态旅游认证[25]。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专家学者(包括旅游地理专家、经济学者、市场分析人员、法律顾问等)组成的评估机构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调查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可行性论证,提交给政府。政府再从全局考虑是否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坚决制止一哄而上和无规则开发。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做好旅游开发规划。森林生态旅游规划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重要的基础工作,科学的规划应把旅游区和旅游项目的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科学行事。规划设计应以森林生态为主线,多业并举,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同时规划设计要有创意,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旅游项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规划设计时,应反映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追求和愿望,并加强配套建设,配备相应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设施,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在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统筹规划,重点安排,精心设计和打造,将其建成森林生态旅游的典型区、精品区,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经营和发展模式。

3.5 培养和引进人才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26]。要实现优质服务与国际接轨,提高综合效益就必须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与之相配套,所以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应加大力度,在服务配套设施方面提升档次[27]。 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28]。

3.6 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为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树上旅馆”。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29]。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30]。

综上所述,有政府的参与扶持,有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证,森林生态旅游业一定会朝着健康的方面持续发展,也一定会受到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张逸. 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2002,(1):57-59.

[2]池丽月.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林业经济问题,1999,(1):37-40.

[3]钟新民. 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74-76.

[4]可 亭.国森林旅游资源[J].中国林业(森林旅游专刊),2001,(4):8-10.

[5]陈秋华.试析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0,(4):58-61.

[6]刘紫青. 试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 .林业经济问题,2002,(2):122-124.

[7]李肇荣. 广西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35-36.

[8]陈逢珍. 试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M]. 林业经济问题,1998,(2):22-24.

[9]田世政.西部大开发与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5):101-107.

[10]黄成林.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4):351-354.

[11]伊少华,何 平,童显德.林旅游资源开发要走可持续利用之路[J].森林旅游,1998,(试刊号):12-13.

[12]罗美安,向风行. 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科学,1999,(1):5-7.

[13]傅岳瑛,刘 琴. 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103-106.

[14]王晓春,芦维忠. 甘肃省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J].开发研究,2001,(3):63-64.

[15]罗美安,向风行.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科学,1999,(1):5-7.

[16]赵新民 杨松茂 马 兰. 陕西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J].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1):40-43.

[17]汪华武,等.生态旅游开发[M] 昆明:科学出版社,2000,38-45.

[18]马泽斌. 浅谈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经济林研究,2001,(3):63-64.

[19]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1998,(2):14-16.

[20]杨桂华.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M].昆明:科学出版社,2000,28-32.

[21]葛汉栋. 湖南实现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M].湖南林业科技,1999(4),1-7.

[22]张济民.生态旅游与湖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调研,1998,

(10): 16-18.

[23]包国章,李向林,谢忠雷,等.浅谈生态旅游德利弊与政策导向[J].中国环境管理,2001,(1):71-75.

[24]贾振虎,吴应建,刘永红. 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与对策[J]. 山西林业科技,2002,(1):39-42.

[25]于法稳,尚杰 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紧迫性[J]. 生态经济,2002(5):48-50

[26]张秋根,万承永,熊冬平 南昌市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林业资源管理,2003(3):20-23.

[27]汪华武,等.生态旅游开发[M]. 昆明:科学出版社,2000,148-150.

[28]吴楚材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 中国地理,2000(11):43-45.

[29]徐嵩龄.西藏旅游业建设面临的14个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87-91.

[30]李晴 发展重庆的森林旅游[J].生态经济,2002(6):48-49.

❺ 下面哪个不属于生态旅游商品的特点

(一)产品使用价值方面突出环境教育和保护功能
生态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除使旅游者对生态旅游资源及相关设施的享用外,还应使旅游者在享用过程中获得生态知识,学会保护环境。相对于一般的旅游者,生态旅游者在行、食、住、游、购、娱等方面对舒适、方便、快捷程度的要求会有所减弱,而对环境教育和保护方面的要求会有所增加。
(二)产品功能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集中于不同生态学特性的自然景观和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强调其生态功能,走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路子,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个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产品规模和组合方面服从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属于有限开发、节约型开发,更注重考虑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从旅游产品规模来看,生态旅游产品的容量相对较小。生态旅游的最高容量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保持旅游环境的完整性、和谐性、平衡性是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此外,生态旅游产品组合主要源于自然本身,组合与建设也不再以游客的便利与舒适为前提,而是服从于环境保护,服从于可持续发展。
(四)产品资源取向为具有脆弱性的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产品构成的基本因素及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产品是对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产物。生态旅游产品的资源取向是自然原始性的生态资源系统和具有深厚人文背景的人文资源系统,它们对于作为外界干扰的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承受力是有限的。资源取向的自然人文特征表明生态旅游的运作场所是纯自然环境或受人为影响较小的自然环境或具有普遍价值的历史人文景观环境。原始性自然资源系统是大自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与当地地理、气候、水文、生物系统相互共生而形成的。不同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了具有独特特质的由生态结构、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组成的有机系统,并与当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旅游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因素参与这一系统的同时,对这一自然生成系统的演绎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这影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时候,会引起系统的失调、紊乱,严重时甚至产生系统的崩溃。
(五)产品层次上具有高品味性、资源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产品内容上的专业性,产品具有的高消费性
生态旅游产品具有高含量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科学信息,在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动植物、建筑、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美学、科学、历史价值,能够使旅游者在进行旅游的同时。获取生态系统和人文传统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加深对自然人文现象的了解,相对于大众旅游产品,具有科学与文化方面的高品味性。层次上的高品味性意味着生态旅游产品不但应具备美学观赏价值,而且要富有科学普及和生态文化价值,这就要求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应考虑给予旅游者足够的体验空间。就资源利用方式而言,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开发,这种开发方式能更好地协调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注重和强调生态旅游产品的科普教育功能,这就决定了开展生态旅游内容上的专业性。生态旅游产品科技文化含量高,层次上的高品味性决定了其高消费性。对生态旅游产品的消费不鼓励消费者讨价还价,消费生态旅游产品应有一个起码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大大高于全国旅游人均消费水平。

❻ 生态旅游规划的设计内容有哪些

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且不同的规划层次其内容也不一样。对于区域性的生态旅游规划而言,主要是强调战略性与宏观性,以发挥政府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背景情况的介绍
对生态旅游地的基本现状(包括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等)、生态旅游资源的规模与质量、开发建设条件、规划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逐一分析说明,以提供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数据,为更好地理解规划思路奠定基础。
(二)生态旅游产品系统的规划
生态旅游产品系统是指生态旅游区内开发的对生态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满足各种旅游需求的吸引物体系,包括景区景点、娱乐设施等有形实体的设置和社区形象、民族文化等无形吸引物的挖掘,以及这些吸引物通过空间组合形成的专项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产品系统规划应结合规划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特征,还要结合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出游规律,力求供需一致。
(三)配套设施系统的规划
生态旅游活动离不开配套设施的支持,配套支持系统是保证生态旅游活动;同时起着协调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作用。生态旅游配套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保护工程规划(含生物资源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安全工程),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交通、能源、通讯、金融、供水、排水、环保等),服务设施规划(包括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医疗、标牌等),组织管理规划(主要有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机构设置、开发建设策略等)和投入产出分析(包括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❼ 地理信息系统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新兴边缘学科。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针对特定的应用任务,存储事物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记录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可根据事物的地理坐标对其进行管理、检索、评价、分析、结果输出等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动态模拟、统计分析、预测预报等服务。其结果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地图、影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加以直观表达。通过一系列空间操作和分析,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及企业经营提供对规划管理和决策有用的信息。目前,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深入到科研和教学的诸多领域,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技术将给很多学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其对生态学的发展就更具深远意义。
GIS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1)在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在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庞大的空间和属性数据以及复杂的数据分析,如果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很难尽如人意。若依托GIS技术,建立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不仅可以方便地查询、管理、更新、修改这些信息,实现各类地图的电子化,而且借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还可以快捷、方便地完成研究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各项工作。

(2)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的应用 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GIS技术主要用于各种开发规划图件的编制。如金丽芳、刘雪萍等采用GIS在浙江仙居风景区以地形图为底图编制完成了风景区总体规划图、综合现状图、风景资源分布图、保护规划图、服务设施规划图、基础设施规划图、交通道路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景观风貌图、绿化规划图、土地利用规划图以及风景区区位图等12张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图件。

(3)在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因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生态旅游区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山西太原晋祠泉流量逐年减少,甚至断流。因此,很有必要利用GIS技术,分析影响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因素,寻求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最佳治理方案。
GIS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究景观生态系统及其空间格局 一方面,由于地理信息系统中贮存的有关底图文件数据,其加工功能强大,形成完善的人机对话系统,能快速、准确地对遥感图像进行有关处理;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专题信息和专家智慧能对遥感图像进行专题监督分类,其结果以计算机地图形式输出。

(2)究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动态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中贮存大量专题数据和丰富的程序、模型和方法,利有计算机、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因而能采用多层次、多因子的区域综合和系统分析,既可以从时间与空间、质量与数量、内部与外部、静态与动态、自然人为等角度综合认识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进行景观功能模拟和动态预测。

(3)进行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 在综合、系统地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研究之后,依靠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专题研究模型,加上专家系统,首先对景观生态特征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具体的目的要求,产生其设计和规划模型。

(4)研究全球性问题 景观生态学经过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门涉及生物圈,地理圈和智慧圈等领域、把人类和环境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力图为协调人类与景观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对于这样一门全球性科学的研究,单一学科、传统手段与方法已无能为力,而GIS对此则大有可为:首先,有全球性的资源与环境大容量数据库;其次是综合了各有关学科专家的智慧;第三,有先进的信息网络支持,可将在物理上离散的各地数据库、模型库联系起来共享;第四,处理数据的速度相当快,能在自然过程的形成时间之内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提出对策。

❽ 生态旅游景区的解说要遵循哪些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化规划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既要考虑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又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景区内外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把生态化的要求贯穿于景区各项规划之中。 二、协调共生原则 生态化规划面对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元化和组成的多样性特点。子系统之间及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直接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景区生态旅游规划中坚持共生就是要使各个子系统合作共存,互惠互利,提高资源利用率;协调指保持系统内部各组分、各层次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有序和相对平衡。 三、区域分异原则 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结构、生态过程和功能,规划的目的也不尽相同,生态化规划必须在充分研究区域生态要素功能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如森林公园与主题公园,一个偏自然景观,一个是偏人工景观,前者注重生态服务功能,后者生态服务功能会少些,社会效应会重些。 四、高效和谐原则 生态化规划是要建设一个高效和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生态规划要遵守自然、经济、社会三要素原则,以自然环境为规划基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人类社会对生态的需求为出发点。

❾ 乡村旅游策划有什么实用宝典吗

乡村旅游规划策划宝典就是掌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内涵及规划重点。前瞻产业研究院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做过详细探讨,以下观点作为参考:
旅游产品及重点项目策划:本部分主要根据乡村旅游地的资源、产业、市场等开发基础,提出项目地的产品设计思路,构建休闲、观光、度假产品体系,完成重点项目的设计构想。
(2)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本部分主要对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统筹安排,合理确定建设用地面积和布局,完善土地利用制度,对敏感地块的用地指标进行控制,明确乡村未来的用地发展方向。
(3)基础设施规划:包括给排水、供电系统、道路系统、燃气系统、电讯系统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规划要求各项指标能够满足乡村原著居民和未来旅游发展后的游客需求,规划方法和规划程序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进行。
(4)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本部分规划是通过对乡村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实现乡村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保护目标,合理规划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落实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固体废弃物、噪声等各类污染源控制指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
(5)乡村遗产保护及风貌控制规划:乡村遗产保护规划主要对乡村地区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构筑物、服饰、景观等物质实体和民歌、舞蹈、手工艺、传说等非物质体制定保护计划,实施保护措施。乡村旅游规划应重视编制风貌控制规划,通过建筑风貌的协调规划,保护乡村景观和特色建筑,维护乡村意象,充分展示乡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统一建筑风格,突出整体性,避免杂乱无章。
(6)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对乡村地区的植物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配置上应多采用乡土树种,力求打造自然随意、注重总体、色彩成片、单树成景的绿地景观,为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绿色环境。

❿ 农家生态旅游区的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立有哪些主要步骤

对农家生态旅游建立环境监测系统,是一项庞大的工作,仅仅依靠专门机构的专业人员远远不够,应集众人之力,共同对环境进行监测。环境监测系统的运作宜采用工作坊形式,即以专业机构为核心,取得被监测地的合作与协助,邀请相关单位、院校、机构共同参与,并将当地居民甚至旅游者吸收进来,采取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缩短规划与应用之间的距离,使之发挥切实的作用。建立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系统,需要三个步骤:

(1)资料搜集与整合。搜集农家生态旅游地的相关资料及环境监测相关文献,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用以规划未来各项环境因子监测的详细对象、地点、范围、时间及方式,并确定环境监测所需要的各种软、硬设备。

(2)建立环境资源的数字化监测信息系统。包括自然人文景观查询系统、观光旅游行程规划系统、旅游区深度导览系统、区内稀有动植物查询系统、农林灾害查报系统、道路测修系统等,供政府决策和执行人员、科研及教学单位、旅游者共享。

(3)完成监测系统。研究人员确定了环境因子、监测对象及方式、监测时间及区域,并设置了监测软硬件设施后,建立景观监测信息系统,在GIS、GPS及其他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对信息系统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上过程循环进行,构成一个动态系统,并以研讨会、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同时吸纳公众的参与。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