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污染
Ⅰ 坚决向污染宣战 我们必须树立怎样的生态文明理念
首先,要树立生态环保观念。一要树立正确的平等观。人类与自然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天人合一”,马克思说的“自然天生为人,人天生为自然”,闪烁着跨越时空的人类智慧之光,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说到了级致。二要树立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取之有度”,如果不节约资源,适必有资源枯竭的时候,因此,一定要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三要树立节约的消费观。工业文明时期,人们以为更多的消费就是对经济发展更大的贡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著名经济学家布朗认为,“自愿地简化生活或许比其他任何伦理更能协调个人、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各种需求,可缓和争夺稀少资源而产生的国际冲突。”
其次,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加强植被和水土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从而始终把绿色、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到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二是着力发展生态工业。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审批,坚决不搞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三是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一定要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资源,特别要提倡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再次,要着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包含5个“R”:Re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垃圾分类,循环回收:Rescue wildlife-救助物种,保护自然。崇尚绿色生活方式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营造绿色生活方式的舆论氛围,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让人们懂得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生活方式的真正含义,引导人们自觉树立以“绿色、自然、和谐、绿色生活方式的消费习惯;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使用;养成日常生活垃圾分拣处理;提倡使用生态建筑、生态建材;倡导生态旅游,使用绿色食品、再循环食品,不食用野生动植物;提倡使用公共交通,骑自行车和徒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
最后,要强化环保制度的实施。目前包括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国民环境教育制度等等在内的环保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要真正贯彻落实环保制度,关键是要落实好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因为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是通过绿色GDP指标体系来强化官员的正确政绩观,把生态政绩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仅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关注社会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那种认为多修几个广场、多盖几幢标志性建筑、抓好城市夜景亮化就是所谓政绩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强化环保制度的实施,就要求做到: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受到严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担负着重要责任,应当是生态的代言人、环境的代言人,从而克服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的政绩观,实现“多赢”,真正担负起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职能。
Ⅱ 生态旅游:一种新的旅游观
一、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二、历年环境日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 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资源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们的地球、家园、居住地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环境污染概述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有各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老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认为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我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但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 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 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我们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贵的是它有生命,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就是地球的主人.
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母亲用它甘美的乳汁哺育着它的儿女,我们在地球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我们为什么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呢?因为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氧气,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食品,可是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说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就不顾地球母亲的身体,工厂乱排放污水,烟囱冒着浓浓黑烟,乱砍伐森林树木,乱浪费资源等等。破坏了地球周围的大氧层,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茂密的森林变得狼狈不堪,蔚蓝的天空变得灰暗,碧绿的青山变得光秃,泥石流、森林火灾、动物绝迹、水源严重缺的后乏,一连串的灾害接踵而来,已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难以承受。而我们面临的确是地球毁灭的现实。我们人类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地球了,这是可喜的,这样可以延长我们地球母亲的寿命,使她越来越年轻,身体越来越壮。
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当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后,它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对资源的使用走向了滥用,这引起了人们越来越高度的警惕。各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采取了许多措施,环境保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公开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
Ⅲ 农家生态旅游区的水体环境保护有哪些有效方法
农家生态旅游中水体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中存在大量有机污染物,造成水体浑浊、观赏功能降低、生态系统破坏等恶果,具体防治方法有:
(1)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
(2)农家生态旅游地不进行工业项目建设,并严格控制周边地区的工业建设项目,杜绝工业污染源,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生产向农村转移。
(3)控制水土、有机质流失和农田污染,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科学化施用化肥和农药,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尤其是防治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发展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和有机肥料,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发展和推广生物农药,保证食物供给的环境安全。
(4)完善排污系统,从“面上”控制水体污染。在农家生态旅游示范点建设污水治理工程,不仅可以缓解农家生态旅游区出现的水体污染问题,而且能为广大农村在改善水体环境方面树立样板。农家生态旅游区应在现有农田灌溉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城市排水系统的经验,推进灌溉系统和污水系统分流改造工程。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监测达标后再并入农村灌溉系统,这样才能保障农家生态旅游区游客、经营者和当地村民的用水安全,也才能保证这些区域的农产品真正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
(5)推广生物治理工程,对农户排水进行处理。由于乡村聚落分布较散,不可能对各个农家生活污水进行收集集中处理,所以应该针对各家各户(尤其是农家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展开“洁源”的治理工作,建议农家经营者建设污水沉降池,通过物理作用净化生活用水;在沉降池中可以栽种对氮、磷等具有较强吸收作用的湿生植物;而这些植物又可以用于家畜的喂养,建立起一个小型的庭院循环经济生态系统。
(6)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醒旅游者不可将垃圾、纸屑等丢入溪流、河水、水渠、井水等水体中。
(7)开展水上游乐项目的农家生态旅游地,水上游乐船只应以非机动船为主,尽量不使用动力船。各种水上游乐项目的展开,应以不污染水体为前提。
(8)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改善林分结构,不断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
Ⅳ 关于保护太湖的建议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包孕吴越"。三万六千顷湖水弥漫,七十二峰岛屿散立,自然风光秀丽雄浑。
太湖是长三角的母亲湖,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生命之源。然而,太湖水污染令人忧虑。
一、 太湖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让多少中外游客心醉!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到太湖旅游!然而,太湖的水质污染又让多少关心环太湖旅游业发展的人深深忧虑!
(一)太湖水污染严重。太湖仅有四成水体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而七成水体已达到富营养水平,主要污染物浓度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蓝藻时有爆发。
(二)整个流域水质型缺水严重。地表水质恶化是地下水大量开采的直接原因,而超强度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及优质地下水资源的浪费。规划新建、扩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考虑到未来用水以及生态用水扩大等因素,至2020年,环太湖地区需水量至少比2000年增加约30亿方。而根据太湖调度运用方式,太湖调节容积只有10至20亿方。
(三)太湖的网围养殖、圈圩养殖已经超过了太湖的承载能力,严重影响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湖泊生态功能。以大规模集中式网围养殖的东太湖为例。东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过东太湖泄出的水量约占太湖泄水总量的70%-80%。由于湖浅、水清、风浪和水位变幅小,东太湖成为围网养殖大闸蟹的主要区域之一。网围养殖需投放大量饵料,残饵积沉湖底,成为水中有害藻类生长的肥料,使水质的富营养化更加严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烂和螃蟹排泄物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四)东太湖沼泽化。东太湖水浅,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发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营养盐,起到净化湖水和防止富营养化的作用。但由于东太湖水面的大部分为网围养殖,水草生长旺盛,形成了东太湖独特的生态系统。"湖流向东输送了大量泥沙和营养湖,湖盆变浅,为湖中挺水水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网围养殖和茂盛的挺水水生物减少了东太湖的风浪和流速,为落淤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加速了东太湖的沼泽化进程"。"湖泊沼泽化是湖泊消亡的前奏。
(五)防洪压力不断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顶高度相对降低,从而使防洪标准降低。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防洪标准仅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镇的防洪标准则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已建工程尚存在标准不足等薄弱环节;由于地面沉降、河道淤积、城镇及圩区面积扩大,河湖面积减少,城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保护对象不断增加,防洪战线拉长,防洪压力加重。
二、 太湖面临环境保护难题
主要是:
(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问题
此处污染,彼处受害。如,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吴江市盛泽镇相邻,流过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的京杭运河在此地成为江浙两省的界河。江浙两省交界水域污染严重问题仅依靠各自的力量难以解决。
(二)局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
经济利益驱动是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难以压缩的重要原因。高密度的围湖养殖以太湖的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换取局部的、有限的经济效益,从大局看,得不偿失。从局部看,需要寻找替代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三)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工业化速度、产业、行业结构状况等,对太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环境的污染和环境保护直接相关,容易发生矛盾。
保护太湖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在行政区划和现有考核指标体系下,全面推进协调比较困难。避难就易选择突破口,比较现实。
三、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是太湖环境保护与城乡产业发展互动的最佳选择
选择一个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还易于协调不同行政区划利益的产业,对于启动"太湖共同体"是现实的。以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为粘合剂,是太湖环境保护的共同利益与各城乡产业发展互动的最佳选择。
(一)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旅游"、"绿色旅游"、"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3S"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旅游从"3S"转"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 )"情结,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追求健康、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更为强烈,21世纪生态旅游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太湖周边城乡产业发展的有益选择太湖是长三角的天然珍珠,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无价之宝,环太湖城乡发展生态旅游业在资源上得天独厚、在时间上是天赐良机。
1、环境效益: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业的生命之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效益:旅游业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提供的就业机会多。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要素,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行业。有资料说,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行业相应增加43元。旅游兴业,旅游致富。旅游业可以为环太湖城市和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就地增加收入,明显改善生活。
3、社会效益:旅游业的发展,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提升村民文明行为。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便于协调
在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现实体制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是各方合作的粘合剂。有的产业,各地可以独立兴办,如制造业。有的产业,受制约于共同的环境条件,如旅游业。这是由旅游产业特点决定的。
1、发展旅游业要求交通便捷,无障碍通达。无论哪一种交通方式(飞机、铁路、公路、水上)都不受行政区划的分割。只有交通便捷,无障碍通达,"进得来,出得去",各方才能受益。
2、发展生态旅游,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环境是环太湖城乡人民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有协作的内生动力。"保持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3、整治污染,保护环境,需要省市政府、环太湖城乡人民共同努力,长效管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述环境污染的难题,才有望逐步解决。
四、 发展多档次、各具特色的环太湖生态旅游
(一)大型、高档度假区与中小型、乡村度假区相结合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太湖山水、古吴文化,桥岛风光、田园野趣,美食度假,游乐世界"为特色,以度假、休闲、观光、游览、康复、运动、娱乐为主要内容。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服务一流。可以满足国内外旅游花费较高客人的需求。
发展中小型、乡村度假区,可以满足普通游客3-5日游(度假)需求。乡村度假区需求量大,卫生条件要求高,而购置设备设施的资金要求相对低。分布较散,有利于参观名胜古迹后,就近享受原生态休闲度假生活。
(二)大中型湖、大中型项目开发相结合
环太湖和阳澄湖、澄湖景点的旅游规划、景点恢复和建设相结合。大中型旅游项目的开发相结合。
(三)人文资源与自然风光、生态项目开发相结合
环太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等级高,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现场验收予并以公示的景区共有4家,除中山陵景区外其余3家均位于环太湖,它们是苏州拙政园、周庄古镇和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就更多了。
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让游客在参观名胜古迹、古镇的同时,享受自然风光、天然温泉和生态环境,既符合旅游发展趋势,又有广阔的市场。
五、建立环太湖生态旅游协调会的探讨
(一)以沿湖城乡政府(或政协)某部门出面组织建立协调会(或机构)。应有发改委、环保部门、规划部门、旅游部门等核心部门参加,又有景区企业参加,商讨太湖生态旅游协调会章程等。
(二)目的:协调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减少项目决策、规划分散化和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协调环保,谋求多蠃。
(三)以共同议题和协议为推动。以每阶段共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议题,多层次、多方面人员(官、产、学)进行探讨协调,达成共识(或协议)。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的问题、原因与建议"
Ⅳ 保护母亲湖太湖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包孕吴越"。三万六千顷湖水弥漫,七十二峰岛屿散立,自然风光秀丽雄浑。
太湖是长三角的母亲湖,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生命之源。然而,太湖水污染令人忧虑。
一、 太湖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一曲"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让多少中外游客心醉!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到太湖旅游!然而,太湖的水质污染又让多少关心环太湖旅游业发展的人深深忧虑!
(一)太湖水污染严重。太湖仅有四成水体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而七成水体已达到富营养水平,主要污染物浓度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蓝藻时有爆发。
(二)整个流域水质型缺水严重。地表水质恶化是地下水大量开采的直接原因,而超强度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及优质地下水资源的浪费。规划新建、扩建及在建的太湖大型取水口又加大了太湖年取水量。考虑到未来用水以及生态用水扩大等因素,至2020年,环太湖地区需水量至少比2000年增加约30亿方。而根据太湖调度运用方式,太湖调节容积只有10至20亿方。
(三)太湖的网围养殖、圈圩养殖已经超过了太湖的承载能力,严重影响太湖局部水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湖泊生态功能。以大规模集中式网围养殖的东太湖为例。东太湖是太湖向下游泄洪和向上海等地供水的主要通道,通过东太湖泄出的水量约占太湖泄水总量的70%-80%。由于湖浅、水清、风浪和水位变幅小,东太湖成为围网养殖大闸蟹的主要区域之一。网围养殖需投放大量饵料,残饵积沉湖底,成为水中有害藻类生长的肥料,使水质的富营养化更加严重。此外,投放的部分水草腐烂和螃蟹排泄物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四)东太湖沼泽化。东太湖水浅,原本底泥肥沃,水生植物发育良好,可以大量吸收湖水和底泥中的营养盐,起到净化湖水和防止富营养化的作用。但由于东太湖水面的大部分为网围养殖,水草生长旺盛,形成了东太湖独特的生态系统。"湖流向东输送了大量泥沙和营养湖,湖盆变浅,为湖中挺水水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网围养殖和茂盛的挺水水生物减少了东太湖的风浪和流速,为落淤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加速了东太湖的沼泽化进程"。"湖泊沼泽化是湖泊消亡的前奏。
(五)防洪压力不断加重。地面沉降使防洪大堤的堤顶高度相对降低,从而使防洪标准降低。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防洪标准仅为20至50年一遇,中小城镇的防洪标准则更低;江堤海塘等部分已建工程尚存在标准不足等薄弱环节;由于地面沉降、河道淤积、城镇及圩区面积扩大,河湖面积减少,城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高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保护对象不断增加,防洪战线拉长,防洪压力加重。
二、 太湖面临环境保护难题
主要是:
(一)行政交界水域污染管理问题
此处污染,彼处受害。如,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吴江市盛泽镇相邻,流过太湖流域主要城市常州、无锡、苏州的京杭运河在此地成为江浙两省的界河。江浙两省交界水域污染严重问题仅依靠各自的力量难以解决。
(二)局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
经济利益驱动是东太湖网围养殖面积难以压缩的重要原因。高密度的围湖养殖以太湖的资源成本、生态环境成本换取局部的、有限的经济效益,从大局看,得不偿失。从局部看,需要寻找替代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三)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工业化速度、产业、行业结构状况等,对太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环境的污染和环境保护直接相关,容易发生矛盾。
保护太湖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在行政区划和现有考核指标体系下,全面推进协调比较困难。避难就易选择突破口,比较现实。
三、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是太湖环境保护与城乡产业发展互动的最佳选择
选择一个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还易于协调不同行政区划利益的产业,对于启动"太湖共同体"是现实的。以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为粘合剂,是太湖环境保护的共同利益与各城乡产业发展互动的最佳选择。
(一)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旅游"、"绿色旅游"、"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3S"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旅游从"3S"转"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 )"情结, 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追求健康、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更为强烈,21世纪生态旅游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
(二)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太湖周边城乡产业发展的有益选择太湖是长三角的天然珍珠,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无价之宝,环太湖城乡发展生态旅游业在资源上得天独厚、在时间上是天赐良机。
1、环境效益: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业的生命之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2、经济效益:旅游业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提供的就业机会多。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要素,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行业。有资料说,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行业相应增加43元。旅游兴业,旅游致富。旅游业可以为环太湖城市和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就地增加收入,明显改善生活。
3、社会效益:旅游业的发展,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提升村民文明行为。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便于协调
在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现实体制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利益,是各方合作的粘合剂。有的产业,各地可以独立兴办,如制造业。有的产业,受制约于共同的环境条件,如旅游业。这是由旅游产业特点决定的。
1、发展旅游业要求交通便捷,无障碍通达。无论哪一种交通方式(飞机、铁路、公路、水上)都不受行政区划的分割。只有交通便捷,无障碍通达,"进得来,出得去",各方才能受益。
2、发展生态旅游,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净化环境是环太湖城乡人民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有协作的内生动力。"保持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3、整治污染,保护环境,需要省市政府、环太湖城乡人民共同努力,长效管理。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述环境污染的难题,才有望逐步解决。
四、 发展多档次、各具特色的环太湖生态旅游
(一)大型、高档度假区与中小型、乡村度假区相结合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太湖山水、古吴文化,桥岛风光、田园野趣,美食度假,游乐世界"为特色,以度假、休闲、观光、游览、康复、运动、娱乐为主要内容。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服务一流。可以满足国内外旅游花费较高客人的需求。
发展中小型、乡村度假区,可以满足普通游客3-5日游(度假)需求。乡村度假区需求量大,卫生条件要求高,而购置设备设施的资金要求相对低。分布较散,有利于参观名胜古迹后,就近享受原生态休闲度假生活。
(二)大中型湖、大中型项目开发相结合
环太湖和阳澄湖、澄湖景点的旅游规划、景点恢复和建设相结合。大中型旅游项目的开发相结合。
(三)人文资源与自然风光、生态项目开发相结合
环太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等级高,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现场验收予并以公示的景区共有4家,除中山陵景区外其余3家均位于环太湖,它们是苏州拙政园、周庄古镇和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就更多了。
发展环太湖生态旅游,让游客在参观名胜古迹、古镇的同时,享受自然风光、天然温泉和生态环境,既符合旅游发展趋势,又有广阔的市场。
五、建立环太湖生态旅游协调会的探讨
(一)以沿湖城乡政府(或政协)某部门出面组织建立协调会(或机构)。应有发改委、环保部门、规划部门、旅游部门等核心部门参加,又有景区企业参加,商讨太湖生态旅游协调会章程等。
(二)目的:协调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减少项目决策、规划分散化和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协调环保,谋求多蠃。
(三)以共同议题和协议为推动。以每阶段共同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议题,多层次、多方面人员(官、产、学)进行探讨协调,达成共识(或协议)。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的问题、原因与建议"
Ⅵ 农家生态旅游区的空气环境保护有哪些有效方法
(1)避免引进污染严重的企业。旅游区周围要划定保护区范围,对周围污染严重的厂矿企业,或者取缔、搬迁,或者采取治理措施,为旅游区创造较好的大气环境。乡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行第二产业的招商引资时,要把好项目关,不能为了创造“政绩”而给广大农户留下污染的后果。
(2)旅游区范围内要合理规划、布局。厕所、污水处理厂、垃圾集中和处理场地等,应建在游览区、体验区、野营地、交通道路和住宿农家、餐厅的全年主导风向或旅游季节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停车场在下风侧,但应在厕所、污水处理厂、垃圾集中及处理地的上风侧,并与游览区、体验区、野营地、住宿农家、餐厅等保持相应的空间距离,以减少汽车和灰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餐馆等饮食服务设施应建在住宿农家、野营地、体验区和游览区的下风侧。这些布局需要在农家旅游开发之初就进行整体上、宏观上的科学规划。
(3)改变传统能源结构,采用除尘设备,减少炊烟废气污染。一方面要改进燃烧设备,使燃料充分燃烧,减少烟尘等有害物质;另一方面,对燃料要进行选择和处理,改变燃料结构。在农家旅游区,要杜绝使用燃煤锅炉与薪柴燃料,推广使用天然气、煤气和电能作为日常能源供应。对工业和生活用的锅炉,采用适当的除尘装置,减少粉尘的排放量。创造条件实行集中供热,以减少能源浪费。
(4)治理交通污染,合理分布道路,推广污染少的交通工具。公路交通,特别是车辆对空气的影响是沿道路向两边扩散的,距离道路近的地方空气污染相对严重,距离道路远的地方空气污染相对缓和。因此,在农家生态旅游点布局时,应与公路有一定距离,最好不要布局在公路沿线;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应远离交通线路。同时,要求进入旅游景区的车辆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尾气排放标准,并安装除尘装置,以减少交通工具造成的大气污染。
(5)杜绝不文明建筑施工。建筑施工应严格审批,对其过程加强管理和管制,减少粉尘的污染。
Ⅶ 农家生态旅游中面临哪些方面的污染
(1)水体的污染。水污染的危害在于,旅游生活用水水源受到威胁,影响人体健康,版同时影响以水体为主权的旅游景点的观赏。
(2)大气环境的污染。游人进入旅游区,汽车排放的尾气、扬起的烟尘,农家、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当旅游活动活跃起来,废弃物的产生量增加,超过自然界的自净能力,就会对旅游区游览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和危害:影响旅游区美观,污染土壤、影响草木花卉生长,污染水体、破坏水景,污染大气,影响旅游区环境卫生,滋生病原微生物和病媒昆虫,传播疾病。
(4)噪声污染。旅游区噪声的污染源多种多样,来往机动车辆的停靠声、鸣笛声,汽车、摩托车行驶的声音,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区内商贩的大喊大叫等,都给原来相对宁静的乡村农家社区带来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