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乡村旅游资源
A. 榆社县的地理环境
榆社县位于山西晋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
东与左权、和顺为邻,北与太谷、榆次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毗邻。
面积1699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东经约为:112.9°,北纬约为:37.0° 。 2011年,榆社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298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000万元,同比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5872万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111万元,同比增长9%。
2011年,三次产业构成为10.76:51.96:37.28,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04%,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54%,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590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2568美元。
2011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2277人,比2010年末增加383人,增长3.2%。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850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控制在了4%的目标范围之内。 2011年榆社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149.9万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9104.9万元,占榆社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0%,同比增长17.3%;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045万元,占30%,同比增长 17.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8078.7万元,增长16.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071.2万元,增长23.9 %。
2011年榆社县财政总收入29127万元,比2010年增长15.9%;一般预算收入13965万元,比2010年增长29.6%。其中,税收收入24284万元,同比增长8.91%,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五大税种共计完成税收21119万元,增值税增长51.72%,营业税增长30.87%,资源税增长0.005%,企业所得税增长11.22 %,个人所得税增长6.19%。榆社县一般预算支出执行63817万元,比2010年增长19.9%。
2011年末,榆社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3653万元,较年初增加5373万元,增长1.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350万元,较年初增加3311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22114万元,较年初减少70222万元,下降57.51%。
2011年榆社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695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63万元,电信业务总量为5932万元。固定电话用户年末为20944户,比2010年末增长2.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602户,乡村电话用户10342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3806户,年末达到71982户,增长23.7%。年末榆社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2926户,增长18.3%。电话普及率达到68.83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15.51部/百人和53.32部/百人。榆社县国际互联网用户增加1629户,达到8197户,增长20.1%。年末榆社县设有邮局13处,其中设在农村的居所有9处,邮路总长度(单程)254千米,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单程)361千米,邮政汽车8辆。
2011年榆社县共接待游客人数达到8.3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59.6%,旅游总收入0.592万元,增长105%。
B. 山西榆社县经济情况如何
2.经济林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多年的调查,我认为,榆社县经济林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1 发展盲目2.1.1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乡村干部和林农市场意识不强,加之林农的自发栽植,当年市场什么好就种什么,未能真正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优势,往往是今年要栽核桃,明年要种红枣,今天栽,明天挖,盲目发展,各自为阵,很难形成优势和支柱产业。2.1.2 种子苗木来源渠道混乱在经济林树种选择上,不考虑适地适树,在品种选择上不注重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引种,造成经济林产品的质量差、产值低,因而损害了林农的经济利益,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2.1.3 苗木缺乏检验对林木的采种、育苗及经营,国家严格实行许可证制度,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盲目和自发的引种栽植,特别是一些苗贩子利用实生苗充当嫁接苗,致使经济林发展中出现了“良种”不结果,甚至形成“老头树”而长不大,加之后期管理不到位,重栽不重管,责任不明确,而很难收到预期效果。2.2 管理混乱这是一个行政管理机制的问题。根据《森林法》对经济林的定义和国务院国人通[1993]29号文的通知精神,经济林的发展应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并纳入林业统计范围。林业部门把经济林作为用材林,防护林之外的一部份加以发展,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也在各自的项目中规划了部份经济林。表面上看,各部门都在发展经济林,但实际上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分散,只注重了苗木的销售,而忽视了最根本的经济效益,因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地方特色。2.3 经济效益偏低经济效益偏低是制约经济林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盲目发展,管理混乱,就必然形成经济效益偏低。构成经济效益偏低因素主要三方面:2.3.1 重栽不重管,单位面积产量低,表现出综合生产能力就低。2.3.2 品种不优甚至不纯,产品质量较低,直接造成产品的经济效益差。2.3.3 产品潜在效益较低。由于当地无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低,资源的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3.我县经济林发展的建议对策为使经济林真正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广大农民尽快增收致富的产业,结合榆社实际提出如下建议对策:3.1 确立总体原则3.1.1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引进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特、优、新、稀品种,同时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品种。3.1.2 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把资源培育同加工利用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改变以原料直接进入消费领域状况。建设产品深加工企业,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经济效益。3.1.3 产业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经济林的发展要走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把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同市场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培育定向化、生产商品化和经营市场化。3.2 统一组织协调县委成立“经济林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经济林发展的规划设计和资金调度,避免出现各自为阵,盲目发展重复投资。3.3 统一规划设计为使经济林发展模式符合实际,布局科学合理,做到“适地适树”,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正形成一乡一品,突出特色,发挥其规模效益。林业部门做出全县的经济林发展规划,未纳入规划的区域,不得盲目发展。3.4 统一苗木调运为确保苗木的质量,要求在本县栽植的苗木必须持有林业主管部门下发的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种源清晰,“四证一签”齐全,同时积极鼓励果农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自己育苗,不符合条件的苗木一律不许栽植。3.5 统一科技服务为确保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从种苗培育、规划设计、苗木栽植、经营管理到果实的采摘、加工以及优良品种的选育、种质的鉴定、推广、病虫害防治等各项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实施和监督。3.6 统一资金使用对推进经济林发展的项目,如退耕还林、扶贫开发、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等,必须按全县的规划设计,由按经济林领导小组统一使用资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7 建立激励机制由县财政按照发展经济林项目的资金规模提取1~3%作为工作经费和考核的资金来源,对发展经济林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C. 榆社广生人力资源部电话
在地图里面输入这个人力资源名字,就可以查到地址电话。微信后台里面有一回些服务,手机答充值,信用卡还款等,还有一个城市服务是新开放的一个服务平台,在这个微信城市服务里,有不少贴近生活的功能,水电煤费的一个账单记录查询,都是可以用的。
D. 如何游览榆社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
山西榆社县域内埋藏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被誉为世界闻名的“化石之乡”。
此外,独内特的黄土石林、“榆容社群”标准地层剖面也成为研究新生榆社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代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地区。山西榆社古生物化石省级地质公园在此基础上由“四景一馆”组成,共计5处科普基地,逐渐形成了以
古脊椎动物化石、榆社盆地地质遗迹及地貌、云竹湖湿地科学等国土资源为主的科普展示和实验体验内容。自2007年以来,共接待游客和科普人员达10万人次
之多。该点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
E. 大家说说榆社有那些名胜古迹
旅游景点
化石
榆社县为河湖相沉积盆地,四周群山环绕,中以丘陵山地为主,最高海拔1901米,最低海报961米,浊漳河纵贯县境,山水相间,风景美丽,1961年,国务院确定榆社县境为“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化石保护区”。榆社县以蕴藏丰富的三迭纪晚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闻名于世,古脊椎动物化石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地层连续时间长外为世界地质古生物分布之罕见,素有((p甫乳动物化石宝库”、“经石之乡”的美誉。是世界上著名的晚第三纪和“维拉方”期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在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方面上有特殊的地位。榆社化石中一大部分代表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古哺乳动物研究中长期寻而不见的一个空白层位(距今500—200万年)这一层痊直到现在在全世界仍是很少见的,是这一时期地区地层世界标准剖面。
榆社古生物化石分布于两组地层岩层,即距今约2亿年的中生代三迭世二马营组和距今600—100万年间的榆社群。榆社县地层又细划分为马会组、高庄组、麻则沟组和海眼组。
榆社县现已发现哺乳动物化石300余种,主要发布于浊漳河两岸,分布区域地跨东径112、41,6”一113、04,3”;北纬36、55,4”一37、13,2”;分布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 占到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包括榆社县9个乡(镇)300余个行政村,东至箕城镇东汇村,南至郝北镇赵家村,西至云竹镇向阳村,北至社城镇南社村。 以云竹盆地、泥河盆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种类最多。
从榆社化石的成因分布、现存的状况以及数量大、种类多看,它代表着距今600—100万年哺乳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极高的考古、科研价值,它是世界上少有的、非常珍贵的自然遗产。因此,榆社化石不仅是属于榆社的,属于中国的,它更是属于世界的,属于全人类
的。
榆社境内古脊椎动物化石,按地理年代大体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产自马会、高庄和麻则沟组的化石,可收做华北三趾马动物群(距今600—250万年);另一部分产自海眼组,可叫做华北真马动物群(距今250—100万年)。它代表着距今700—100万年地球历史的重要阶段,是代表地球历史重要阶段的重要典型。
榆社化石发掘考察活动已有很长的历史,从1918年开始就先后有瑞典、法国、前苏联、美国、法国、英国、芳兰等国的专家、学者来榆社考察研究古生物化石,并在国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专著。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有关专家、学者积极研究榆社化石并发表上百篇论著。其中,最为重要的专著有孙艾铃、杨钟健分别1963年在中国古生物志新丙种专刊发表的《中国的肯氏兽类》和1964年发表的《中国的假鳄类》,有邱占祥所著的《中国露西尼和维拉方期的狗化石》(1987年发表于慕尼黑地学专刊)。1988年,王太明、贾文亮合著《榆社一一哺乳动物化石宝库》文稿,发表于山西文物工作通讯专刊等。
目前,我国现存有考古研究价值和保存较好的化石馆只有山西榆社、山东山旺、 内蒙二联、四川自贡国家,榆社化石与其它三处比较具有门类全、数量多,分布面积大,馆藏丰富,跨越历史年代长等突出方面。现除榆社化石馆藏有500余件外,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藏有榆社化石500件,在于津自然博物馆藏有榆社化石300件,在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还收藏着相当规模的一批标本计500件以上。此外,瑞典、瑞士等国也藏有部分榆社化石,目前,埋藏在地下的不计其数。
云竹湖旅游度假村:
云竹湖旅游度假区位于榆社县县域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距太原市88公里。湖区地域跨云竹镇和河峪乡两乡(镇),东面紧邻云竹镇,西南、西北分别与武乡县、祁县相邻。云竹湖系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浊漳河支流——云竹河上游的海金山脚下,系1959年动工1960年建成的海金山水库。水库海拔高程1021米,水库坝长197米、坝顶宽7米、坝顶高海拔1031米。库区总面积21700亩(144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1244亩(1416公顷),周遍地456(31.4公顷)。水库上游控制流域面积353平方公里、校核总库容9845万立方米,可灌溉面积1.38万亩、水库防洪投资为千年一遇防洪标准,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水产养殖、发电(现已停止)为一体的中型水库。
云竹湖旅游度假区规划,系在云竹湖水面高程1020米的水域范围及水面高程1022米的湿地地域范围的基础上适度扩展,根据周边土地的性质、地形、地貌、建设条件,拟定规划区范围为:南起海金山豹子沟南口——向阳村,北至仓竹沟——北河村、东自豹子沟——寄子村,西到下赤峪——南峪村,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规划范围总用地1974公顷,其中水域面积590公顷(含湿地188公顷)、周边地1384公顷(含5个村庄)。
云竹湖旅游度假区的环境主体——云竹湖、湖面广阔,边缘蜿蜒曲折,大小沟壑水面四面延伸、形态丰富多姿、独具特色。广阔多姿的湖面既可为游湖、泛舟水上观光游乐提供广阔场所,亦为垂钓、休闲、开展各种水上运动提供所需各种空间。黄土山地,土坡平缓,坐北朝南,面向湖面,四周土山环抱,地势南北有异、各具特色。
北部湖面风光,宜建筑、旅居;宜花果园艺、开发观光农业。三座村庄(岩良村、圪坨村和偏良村)要居于沟壑分割的三个半岛上黄金要地的一部分,周边片布有苹果、杏等园地;县级文物奶奶庙(福祥寺)位居岩良村东侧,应予保护并纳入总体规划。近水湖滨地势平缓、贴近水面,宜游人观光游览、嬉水娱乐、游憩休闲。
南部山地,山势高低错落,山峰有近有远、有陡有缓。西有西冷山, 山峰耸立,近峰海拔1095米,主峰1165米。宜树木、宜登高爬山、遥望观景。东南有海金山,分南北两山把守大坝南北两翼。其中北海金山紧靠湖边,沿绵三公里之多,五、六座山峰叠起,一字排开, 山青林茂,主山峰海拔1090米,各山峰之间有平缓的山岗平台,沿绵千余米,犹如空中长廊把五六座沿湖岸排开的山峰平台串联一体,得天独厚,是游人游览休闲、观赏湖景山色自然风光的极好胜地。山腰山麓,背山面水、环境幽静,风光秀丽,宜疗养、度假、会议、培训及文艺科研工作基地。
湖面东西两翼均有宽阔湿地(海拔高程1020米——1022米),宜荷花、莲藕、菱角,湿地两岸,土坡平矮,宜玫瑰、牡丹,花卉园艺,亦可瓜果采摘。水陆两岸融合一体,游人信步,观赏、游、艺,独领风骚。
地处晋中榆社的云竹湖旅游度假区系以云竹湖的绿水青山自然环境为特色的集旅游观光、度假疗养、会议培训、娱乐休闲及文体运动、绿色产业为一体,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旅游基地。
云竹湖旅游度假区以驰名中外的晋商文化、大院文化、古城文化为依托,把晋中的人文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山西不可多得的云竹湖山水自然文化融为一体,最充分地发挥晋中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形成立足晋中太原、面向河北、京、津乃至全国的晋中旅游圈中的一个旅游基地。
云竹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应面向21世纪,统一规模,分期建设,各项建设应有超前性、前瞻性,为持续发展留有充分余地。其建设发展目标为:五年初具规模、八年基本建成、十年配套完善。成为山西晋中的旅游新热点,榆社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F. 榆社县档案馆怎么样
简介:榆社县档案馆是县级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编史修志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
注册资本:85.1万人民币
G. 榆社县的名优特产
榆社笨鸡蛋、榆社阿胶、榆社肉牛、甲鱼、银鱼、酥梨、红星苹果、蚕茧、药材等均为山西名品,享誉日本,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河峪小米:“河峪”牌小米主要生产于河峪乡地处太行山典型的丘陵山区,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周边无任何工矿企业和污染源。
“河峪”牌小米选用“晋谷21号”优质品种,在种植期间不施化肥,不喷农药,主要依靠农家肥并以物理的轮作倒茬办法来防治病虫害。
榆社县河峪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味道纯正,营养丰富,有口感绵滑,米香浓郁等特点。
主要成份:含有蛋白质15.1%,脂肪5.68%,赖氨酸0.8%,维生素矿物质等。本产品已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地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
小杂粮:小杂粮主要产于榆社县西、北部无污染,无公害,纯绿色生态区。种植期间主要用有机肥、农家肥并以物理的换茬办法来防治病虫害。小杂粮有子衡人体的营养成份,是一种医食同源的绿色食品资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营养素,对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具有较好的食疗和滋补作用。豆类内含人体所需白蛋质和多种矿物质营养素,绿豆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明目降压,止泻痢;红小豆可通便、利尿、消肿,对肾脏和心脏病有一定的食疗作用:黄豆蛋白质高达40%以上,且含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
河峪酥梨:河峪酥梨主要产于河峪乡前庄、岩良一带,该地土壤优良,气候温差较大,适宜酥梨生长,且种植历史悠久。现有1000多亩盛果树。产品有润肺清火、滋阴补气之功效,主要销往北京、太原及周边各县。
北寨乡小麻油:北寨乡气候土壤独特,种植小麻已有500多年历史,且有传统干炒木压工艺。北寨小麻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功能性活性成份,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成份及钙、铁矿物质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香味浓厚、营养美味、色泽清中透绿的特点。常吃小麻油,可润肠胃、清肺、去肝火、滋阴补虚。北寨小麻油被当地群众称为“长寿油”。
榆社笨鸡蛋:该产品精心选育地方优质笨鸡进行,在山地或草坡上“游牧式”放养或围栏饲养。鸡主要采食青草、松针、小昆虫、微生物等有机物质,不饲喂任何有害人体健康的兽药、激素和添加剂。该笨鸡卵体鲜黄,口味醇香,钙、铁、磷含量高,胆固醇低,长期食用有健脑盖智的功效,是集营养、美味、保健于一体的新一代绿色营养品。
其中,绿壳笨鸡蛋,经省食品研究所检测,钙、铁、碘、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是普通鸡蛋的3—5倍,富含脑磷脂,卵磷脂胎及多种维生素,且胆固醇含量低,被誉为“鸡蛋中的人参”,更有国外友人称之为“东方神蛋”。
榆社陈醋:榆社陈醋,以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高梁、麸皮、纯大曲(大麦、豌豆)为原料,采用独特传统固态发酵酿造和先进技术精制而成。本品具有口感酸绵醇厚、协调柔和等特点,是精制而成的正宗特制陈醋。现有多味醋、五粮陈醋、饺子醋等类型。
白酱油:榆社白酱油,生产工艺技术先进,为“原池淋油高盐稀态回浇发酵生产工艺”,其特点延用了中国传统的生产酱油方式,不仅提高了酱油的氨基酸含量,并赋予了酱油特有的香味,该产品具有色浅、味鲜、口感纯正、风味独特等特点,质量上乘,是调味之佳品。产品主要有:白酱油、黄豆酱油。
阿胶:阿胶,即驴皮胶,因其为动物主皮制作而成,故中医称为“血肉有情之品”:阿胶的制作与食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存最早的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由于阿胶在食用和药用方面的神奇功效,因而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将其列为贡品之一,有“贡阿胶”之称,至今中医处方尚可见到“贡胶”字样。
阿胶由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组成,含氨16.43%,基本上是蛋白质,水解后产生多种氨基酸,其中有赖氨酸10%,精氨酸7%,组氨酸2%等。
阿胶其性平,味甘,具有滋阴、润燥、养血止血之功效,远销全国各地。
仁用杏及核桃:西马乡南、北山晕一带,素有“瓜果之乡”之称。70年代苹果产量高达60万公斤,外商驻村收购。80年代后,随着品种淘汰,该地种植人用杏500多亩,现已全部进入盛果期。
仁用杏,杏肉可制作杏脯、杏干,酸甜可口,健脾益肺,营养丰富。杏仁,营养价值特高,是健身、美容、平衡人体内分泌之补品,发展前景极为广阔。郝北镇韩村一带的优质核桃种植达到1000多亩,有300亩已到盛果期,所产核桃皮薄肉厚,营养价质高,每公斤价值达到40余元,该产品供不应求。
蜂蜜:本品属100%新鲜纯正蜂蜜,保留了天然的色、香、味,是上好级品,营养丰富,无公害,纯天然,老少皆宜。本品对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天眼等疾病有极大疗效,同时,还有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等作用。产品主要有:蜂王桨,蜂胶,蜂花粉、蜂蜜(枣花蜜、洋槐蜜、玫瑰蜜、荆条蜜、百花蜜)。
H. 请教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的历史沿革
县情概况 榆社县 榆社县位于山西晋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东与左权、和顺为邻,北与太谷、榆次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毗邻。面积1699平方公里,人口14万。 县人民政府驻箕城镇。邮编:031800。代码:140721。区号:0354。拼音:Yushe Xian。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榆社春秋时属晋。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汉建县称涅县。晋改名武乡县。魏太和十五年迁涅城于南亭川。隋于北亭川分置榆社县。唐初改榆社县为榆州,后罢州以县属辽州。宋熙宁七年榆社县并入武乡县。元复置榆社县至今。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榆社县辖4个镇、5个乡:箕城镇、云簇镇、郝北镇、社城镇、河峪乡、北寨乡、西马乡、兰峪乡、讲堂乡。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榆社为土石山区,境内群山环绕,浊漳河纵贯县境,山水相间、风景秀丽, 为理想的水果、畜禽、蚕类,鱼类、药材生产地区。榆社笨鸡蛋、榆社阿胶、榆社肉牛、甲鱼、银鱼、酥梨、红星苹果、蚕茧、药材等均为山西名品,享誉日本,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本县四周高山环绕,中部多黄土丘陵,浊漳河两岸有狭长的河谷平原。境内主要山峰;东有黑神山、石足岭;西有吴娃背、五云山;北面有通梁山、三县垴等。海拔除黑神山1442米外,其余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吴娃背1901米为最高。浊漳河由北而南纵贯县境,两侧有云簇河、武源河、泉水河、东河、南屯河等支流遍布全境。本县年均气温为8.8℃,一月零下7℃,七月23℃,年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70天左右。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榆社资源丰富。地下埋藏有煤、铁、锰、石膏、油页岩等矿产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是闻名世界的化石之乡。出土化石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保存之完整,为世所瞩目,被誉为“化石之乡”和“古脊椎动物的宝库”。煤、铁、锰、石膏、油页岩等矿产。工业主要有化肥、农机、印刷、电表、无线电元件、汽修、酿酒、针织、砖瓦、副食加工、木器、服装等行业。 [编辑本段]著名人物 榆社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商有箕子开辟邑境,战国有廉颇、蔺相如“将相和”,名传千古。十六国时,石勒称帝建立后赵。榆社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太行山区老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赓、李德生等,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榆社人民为民族独立、全国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被晋冀鲁豫边区誉为出兵、出粮、出干部、出经验的模范县。 榆社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太焦铁路、太长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太邢、榆长两条干线公路与县乡公路交错成网;通讯便捷,太原到阳泉、太原至长冶、呼和浩特至北海、偏关到晋城两条国家级干线通讯光缆通过榆社,通讯状况达到国家一流水平;电力充足,太原至榆社1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供褕社专用。山西华能褕社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工程2台1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二期2台30万千瓦机组先后投产发电,三期2台60万千瓦机组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筹备。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充足。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榆社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经济按照“壮大电力、提升化工、拉长药业、发展绿色产品”的发展思路,开成电力、化工、药业、绿色产品四大主导产业, 突出经济走“区域产业创特色、规模开发创效益”路。建设六大高标准农业科技园区,开成小杂粮、蔬菜、干鲜果、中药材、畜牧养殖五大支柱产业。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以新的理念统领全面工作,以新的资态抢抓新的机遇,以新的作风推动新的发展。围绕建设富民强县和谐榆社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统筹发展、龙头带动、体制创新、人才保障四大战略,尽快将榆社建成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生态农业区、现代工业区、休闲旅游区、新型物流区。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5.3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谷子、玉米等。其次为大豆、薯类、高粱、油料、麻皮。森林覆盖面为40万亩,畜牧业主要有牛、羊、马、驴等。饲养业有猪、鸡、兔、鹿等。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名胜古迹有响堂寺千佛洞,位于县城西南 5公里的庙岭山上,为北魏和唐代石雕。文峰塔,位于榆社县城东南一公里的巽山之上,因形如笔架,因而成名。化石馆,保存有第三世纪的化石。刚修建不久的云簇水库。此外,还有邓峪石塔、南村造像,均为唐代石雕作品。 榆社县文峰塔 榆社县城东南1公里的巽山之上,有一座创建于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文峰塔。此塔乃是根据“塔在巽(东南方向)峰则文运胜”的风水言论为振兴榆社文风而建,初期直呼“文风塔”,其后年湮代远讹名“文峰塔”。 文峰塔从康熙末开始建,历时三年,至雍正三年(1725)告 成。塔为锥形砖木结构,共13层,高约38米,占地69.2平方米,内为空心,底层直径约3米。文峰塔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有砖砌月梯及回廊,可拾级而上;三层以上有用木板、铁钉而成木梯以供攀高。其间石阶层层,盘道曲曲,如步云路一般。塔体的外面,每层都有仿木结构砖雕出檐、斗拱;四面开砌拱券洞门,以供凭览;洞门之上有砖雕塔匾,图案花纹十分精致;塔顶置宝瓶,角隅悬挂风铃,微风吹动,叮当之声不绝于耳。 榆社文峰塔不仅构思奇特、工艺精巧、造型美观,而且选址巧妙,寓意深远,令人叹为观止。塔所坐之巽山,东倚崇峦,西俯榆川,南对笔架山,北临仪川河;塔建其上,宛如笔峰直插云霄,指星画斗;东方日出,塔影倒映仪川河水,如笔蘸墨,如虹饮池;从北向南望观,文峰塔尖正对准笔架山的3个山峰,其景颇似笔管搁在笔架之上。纵览文峰塔周围景观,上有层峦叠嶂,绵延千里;下有银丝玉带,清流掩映;塔身挺拔参天,足为大好河山添色增彩。 榆社县旧有端午节踏柳之俗,文峰塔建成之后,民间相传游塔可治百病,于是踏柳被游塔替代。此俗相沿数百年而不变,故每逢端午节游人云集如织。 [编辑本段]榆社县高级中学 山西省榆社中学位于山西省榆社县箕城镇东大街20号,是一个全日制综合性完全中学。全校现有教职工400余人,有一支社会公认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全部具有任职资格,学历合格率为100%,且专业年龄结构合理。医务室有专职校医2名,学校心理咨询室有心理咨询教师5名。有音乐、美术专用教学场地和实践活动场所。学科教学器材达到基本标准,具备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条件。配备有200米环形操场1个,体育教学器材达到基本标准,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地。
I. 山西榆社县经济情况如何
在周边县里是比较差的,2011年财政收入2。9亿元。但生态保持的比较好,没有煤炭污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