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旅游 » 乡村旅游的旅游设施

乡村旅游的旅游设施

发布时间: 2020-11-25 02:53:28

1. 乡村旅游主要娱乐项目有哪些

农事活动体验、蔬果采摘、篝火晚会、烧烤、体验乡风民俗节庆、体验传统技艺(油坊、磨坊、醋坊、豆腐坊等)、露营、垂钓、捉鱼池、农家特色野味餐饮等等。

2. 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应该如何规划

乡村旅游的规划,在解决了乡村基础设施、居住环境改造、旅游元素提升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乡村旅游价值的挖掘以及特色的塑造。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其具体规划应该归纳为六大要点。
第一、乡村旅游品牌与特色资源的塑造:乡村旅游规划着眼于乡村独特的文化、手艺、民俗、生态、环境等资源,并找到将乡村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特色的有效途径,将传统的乡村打造成乡村民居遗产、农村生态公园、乡下旅游度假区或者别致的乡村景观等多种旅游形态,将传统的村落变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村。
第二、对乡村的接待设施改造:对乡村闲置的接待设施进行改造再利用,通过重新设计、重新整理,将保持原有风貌下的乡村闲置农宅变成乡村独有的旅游接待设施。
第三、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活动。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塑造,应该遵循“随地是景,景即乡村”的理念,将乡村中传统的日常生活与传统的生产活动,经过一定程度上的深度挖掘,变成游客可体验的各种乡村旅游活动。
第四、乡村产业体系的转型以及升级:乡村旅游规划应该注重创意的开发,将乡村中的传统农牧业变成具有高附加值价值的休闲旅游农业以及阳光农业,例如生态茶园、手工作坊等。以此来实现乡村产业体系的转型和升级。
第五、乡村旅游应体现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规划要通过对传统的花草树木、传统物件以及老旧的生活用品等,转变成乡村中独具特色、属于自己的乡村景观,行程不同于传统旅游景区的乡村景观体系。
第六、乡村旅游的公共设施应该遵循“居游共享”的理念:乡村旅游规划应遵循“居游共享”的理念,在乡村公共设施上注重与乡村周边景观的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3. 如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来发展乡村旅游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推动作用。
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如乡村旅游特色镇尤溪依托江南大峡谷景区的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和生态农业,磨豆腐、做年糕、捣麻糍、酿米酒等传统产业重新兴起,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这些农副产品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目前我市已建成涌泉柑橘、羊岩茶叶、岭景葡萄、括苍大白桃等各类游客向往的特色农业观光园。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农民既可以通过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如尤溪镇指岩村的李彩女,她原来在江苏打工,见老家发展旅游业就回来在江南大峡谷景区摆了个小摊,专卖红糖姜茶,2元一杯,生意出奇的好,每天净赚好几百元,相当于她在外地打工10天左右的报酬。一些在家无事的老人到山上挖蕨菜、野菜、摘蕃薯梗,或到农家乐帮忙做钟点工,每天也能收入四五十元。
三是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带来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如小芝、括苍等镇的大批农民自办了旅游服务馆店,还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实现网上预订。
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尤溪下涨村,有了军事探险漂流项目后,村里除了建起大型停车场、公园等,还将村民的房前屋后都进行了绿化,以往垃圾乱扔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
五是有利于推进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农村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村管理、决策更民主了;一些农村还成立了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如尤溪镇率先在台州市成立了镇级农家乐协会,协会定期举办经营户经验交流、培训、考察等活动,实现了农家乐的自我管理、和谐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当前,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项目规划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旅游元素。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设等项目在规划时欠考虑旅游元素,尤其是原先具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村镇,等项目实施完毕后想到旅游又去重新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二是村庄整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护古村古建筑。村庄整治按照建设部门的政策要求,农村建房必须“拆老屋、建新屋”,一户只允许有一处住宅。因此,一幢幢水泥楼房拔地而起,而一大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被拆除,目前老房子已为数不多。有些村庄因人口稀少或地处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镇进行整体搬迁,更是全村拆除。
三是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留农村韵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庄改造没有很好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此外,乡村旅游带来的商业气息使农村原有的“农韵”逐渐消失,如很多农家乐办得像城市酒店,还专门聘请厨师掌勺,农家菜成了点缀。

三、以发展乡村旅游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旅游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有条件的村镇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注意各规划衔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宜认真调研分析本地旅游资源,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域内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要避免无潜力可挖的地方人为造景和有潜力可挖的地方却视而不见,要强调对一些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且市内各规划在制定时要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尊重生态,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对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把一个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镇当作一个功能区块来建设,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要善于挖掘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给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此外,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项目建设的整合。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发展乡村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样需要资金投入。两者在资金投入时,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镇在建设项目包装上报时,要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各级职能部门也要多为村镇出谋划策,帮助争取资金支持。村镇一级也要发挥主动性,多方筹措资金,不能“等、靠、要”。
四是突出农民主体,注重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通过让农民得实惠,从内心来激发农民共建美丽乡村的主动性。同时,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自然、人文和产业等资源,串点联线,推进乡村旅游常态化发展。如积极落实旅游惠民工程,创新推出乡村赶集游活动,把乡村旅游与农村集市日有机结合,乡村赶集游扩大了旅游惠民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各农家乐经营户、土特产购买点、种养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贩,均能从中得益,农民得到实惠了,他们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调动起来了。

4. 乡村旅游的特点是什么

乡村来旅游的特点是什么?北京山合水自易规划设计院解析,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人口总数的近70,即使是城里人也有着浓厚的农村情结。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其特点是:
第一,旅游者的一切旅游活动均发生在“乡村”这一特定的区域环境内。 第二,旅游资源应是乡村已开发的和待开发的,原生的或再生的,属集体的或个人所有的各类自然、社会资源。 第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乡村特色、民族特色。 第四,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应该以经过培训的农业人口为主。第五,乡村旅游经济兼有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个体经济成分,它纳入乡村经济核算体系,有些核算内容可虚拟地纳入整个国家旅游经济统计,以反映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5. 农家生态旅游中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哪些

对于农家生态旅游来说,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旅游解说系统、游客集散中心、农家住宿等。

(1)旅游解说系统。农家生态旅游解说系统,是指通过由当地居民、当地旅游服务社团的讲解或物品展示等途径和形式向游客进行自然知识介绍与乡土文化宣传的一个旅游服务系统。通过构建解说系统,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对有关自然生态知识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引导其与自然友好的旅游活动及行为;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及乡土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他们时刻认识到自我的文化习俗以及乡野的景观特色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从而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解说系统模式为发送者—信息—接受者模式,如图6-3。

(2)游客集散中心。农家生态旅游集散中心也即农家生态旅游的总接待点,用于合理安排游客量以及外来车辆停靠。作为旅游服务,旅游集散中心主要需做好上接与下传工作:上接为游客的接待与旅游活动的安排,下传为与农家乐、度假屋等旅游住宿点紧密联系,合理分配游客。旅游集散中心的合理调配有利于控制农家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从而保持农家生态旅游的原味。

外来车辆停靠点设置是为杜绝大量外来车辆涌入而导致乡村宁静环境的破坏与农家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等现象发生,因为乡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旅游景区。

6. 乡村旅游,如何在文化和旅游时代创新

乡村旅游想要得到全面升级,各方面都应该考虑到。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出以下几点:首先是乡村交通设施升级——生态绿道、内外通畅。
乡村外部交通升级:好的路面硬化是首要问题,以此来保证道路的通畅和整洁;除此之外,还要完善警示避让标识系统,绿化也是重要环节。注:材质一般为沥青、水泥
乡村内部交通升级:乡村内部道路的升级打造可以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完善内部路网。要做到道路两旁没有违章建筑和其他杂物的乱堆乱放,确保道路的畅通河整洁;此外,还要设置机动车系统(独立的消防通道、观光车专用道)和步行系统(自行车专用道、步行专用道)等,还可以提供代步租赁服务。注:可选择与乡村风格一致的水泥、鹅卵石、石板等材质。
乡村环卫设施升级——数量充足、卫生方便
乡村环卫设施数量缺乏是乡村旅游一直存在的问题。卫生间和垃圾桶“数量充足、卫生方便”是最基本要求,所以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要配备数量充足的厕所、垃圾桶。这样在旅游旺季时也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让景区给游客一个好印象。
乡村住宿设施升级——种类丰富,满足需求
住宿是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尤其在旅游高峰期更是一床难求。住宿接待设施可以各种各样,不必要千篇一律的农家乐。度假公寓、酒店、客栈、休闲农庄、乡村会所、原生态民居、森林小木屋等都可以作为开发建设的模式,从而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乡村旅游住宿体系。

7. 乡村旅游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涵盖的专项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源开发旅游规划。也就是在对本地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资源的科学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综合评价,论证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对待开发资源进行档次、规模、数量的判定。如:贵州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黑湾河旅游度假区。
二是旅游设施旅游规划。包括供水、供电、排污、排废等基础设施和宾馆、饭店、停车场等专项旅游服务设施。
三是旅游交通旅游规划。该环节对旅游业发展成果与否非常关键,包括旅游景区的外部交通、内部交通、交通线路、停车场等的设置。
四是环境保护旅游规划。包括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中,一定要确定好保护的对象,提出具体措施,以保护乡村环境。
五是旅游景区形象旅游规划。旅游景区形象是通过服务、实物和宣传,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来的关于旅游景区独特的形象风格和吸引特质。
六是旅游线路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景区路线在旅游规划中,除了考虑交通、客源等因素,还要注意将乡村旅游景观在整个线路规划中凸显出来,让游客在最短的时间游遍最具代表性的景点。

8. 乡村旅游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特点
1、独特的活动对象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自然风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分散的时空结构
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上下五千年,十里不同俗,且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参与的主体行为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高品位的文化层次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5、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由于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和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因而是可持续旅游。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
第一,需求量很大。旅游者寻求差旱。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

第二,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

第三,与一般性的度假旅游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休闲度假旅游是较观光游更为成熟的旅游类型。一些休闲度假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休闲度假的价格不太敏感,而且度假旅游者偏向于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度假。相比一般性的度假旅游,乡村游具有如下特点:乡村游针对的主要是周边的城镇市场,因此旅行的距离较短,不同于一般性的中长线休闲度假;乡村游的旅游者对旅游的价格比较敏感(相对于散客游和家庭游,单位集体出游的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可能与现在乡村游市场还不是太成熟,没有形成旅游者可信赖的品牌效应有关;乡村游一般距离近,旅游时间短。魏小安在《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一文中认为,乡村游的市场层次比较分明:市民活动和农民活动基本是大众化的旅游,属于比较低档的消费;部门活动属于中档消费;企业活动层次较高,属于高档消费。因此可以说,乡村游的需求市场是一个差异化的市场。

且采取这两种形式的旅游者不在少数。旅行社应关注这两种形式的市场开发,在一定意义上需要旅行社转变角色,适应市场需求。

具体地讲,针对乡村游散客,旅行社需要在产品设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满足乡村游散客的需求。比如,进一步提高产品组合的灵活度,为游客提供专业的线路设计的意见;提供一些代理服务,而不一定是包价旅行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专业化咨询服务等等。针对单位团体乡村游,则应该加强与单位的联系,完善客户管理,根据单位情况量身定做产品,并且通过优质服务吸引回头客。

(五)适度关注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

乡村游不只局限于农业旅游,还可以开发一些拓展性项目。比如林业旅游,观赏林业;渔业旅游,海上鱼类养殖的观光,乡村池塘、溪流的垂钓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乡村游的延伸性项目融入旅行社的产品中去,丰富产品的内容,增强趣味性。

(六)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

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再加入一些体验性元素,让旅游者深入体验乡村气息,体验浓浓的乡情。但是,在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则需要与城市生活相吻合,而不可一味求“土”。比如卫生间的设施,基本的住宿条件,以及目的地的卫生状况等等,使游客可保持城市生活方式。

(二)产品供给的特点

第一,资源特点。乡村游本身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以利用的资源种类较多而丰富。比如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等。

第二,产品特点。目的地产品同质化、近距离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发展不够

9. 乡村旅游的功能有哪些

(1)审美享受。长期生活在城市之中,看到的都是钢筋水泥,听到的都是汽车喇叭,呼吸的都是浑浊的空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会追求一种别样的审美愉悦,而乡村旅游正符合了这种需求。这种美是纯自然的,是历史遗留的。
(2)缓解压力。之所以选择乡村作为旅游地点,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优美的风景或别样的生活方式,而是因为人们想要摆脱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卸下沉重的工作压力。
(3)教育体验。国外的乡村旅游,很多家长都愿意带孩子一同去,其中的原因除了娱乐之外主要是能对孩子进行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铭智旅游策划—乡村旅游规划专家)通过体验农村生活、品尝乡村野味、参与农业劳动,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能够领略到农村中别样的生活方式,体味到农村人的辛苦和勤劳,学习到有关自然的知识,即寓教于乐,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体验方式。
(4)文化传承。相比于城市,农村中往往保留了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乡村旅游,建设民俗文化村,举办民俗文化节,都市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起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5)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多的高度综合的特殊产业,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循环周转,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变,从而提高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更新社会观念。农村地区之所以落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观念的落后,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吸引大量城市游客的进入,农民在为游客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开阔视野,接收到城市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更新陈旧的思想观念。

10. 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那些最需要改进

5总则 5.1基本要求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安全标准及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设施齐备,安全有序,卫生达标,服务规范。 5.2设施 5.2.1硬件设施齐备到位,游客感知舒适。 5.2.2交通设施完善,交通组织快捷高效。 5.2.3各活动区的配套与安全设施齐全有效。 5.2.4环境配套设施如住宿、餐饮等功能完善,满足要求。 5.2.5通讯设施完善,确保畅通。 5.3安全 5.3.1乡村旅游点须获得当地消防部门的书面许可,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5.3.2配备必要的、充足的、有效的各项安全设施,确保乡村旅游的正常经营。 5.3.3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监督、操作规程,并确保严格执行。 5.3.4确保游客参加乡村旅游活动的人身安全。 5.3.5安全配套设施及工具要建立完整的维修、保养、更新制度,有专人、专职负责。 5.4卫生 5.4.1乡村旅游点的环境卫生符合规定标准。 5.4.2制定各项卫生制度和措施,定期进行各项卫生检查。 5.4.3遵守国家、地方政府的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 5.5服务 5.5.1树立游客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 5.5.2实行规范、标准化管理和服务。 5.5.3建立服务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定期进行服务质量考核。 6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划分条件 6.1三星级 6.1.1乡村旅游点硬件设施 6.1.1.1 建筑装修 a) 乡村旅游点的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能够充分地与周围景观及其氛围相协调。 b) 乡村旅游点建筑的内部装修简朴大方,在用材、内容上能充分体现民族性、地方性和农村特色。 6.1.1.2 住宿设施 a) 乡村旅游点的住宿设施内配备有足够的冷暖设备或换气装置。 b) 乡村旅游点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能做到配备齐备,且一客一换。 c) 乡村旅游点客房被褥、枕巾等用具能统一收集、统一清洗消毒。 6.1.1.3 餐饮设施 a) 乡村旅游点餐饮设施建设能与乡村旅游点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b) 餐饮服务设施规模能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且能满足游客要求。 c) 餐饮设施设备完好,能随时提供当地特色菜肴,且品种丰富、独特性明显。 6.1.1.4 卫生设施 a) 每一楼层均能分设男、女公用卫生间,其数量、分布能与游客容量相适应。 b) 卫生间标志明显且有防滑设施,室内设施齐备,盥洗室有门、水冲、通风良好、光线明亮。 c) 卫生条件能符合GB/T 17217-1998的要求。 d) 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通道与卫生设施。 6.1.1.5 垃圾桶(箱) a) 在乡村旅游点内能设置足够的垃圾桶(箱),并注明标识。 b) 乡村旅游点内垃圾箱的数量与布局适当合理。 c) 乡村旅游点内垃圾桶(箱)体完好、有盖,表面干净无污渍,能及时处理桶内垃圾。 6.1.2 乡村旅游点布局 6.1.2.1 布局与分区 a) 乡村旅游点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且各活动区的分隔明显、布局合理。 b) 乡村旅游点有足够面积的绿化区域,植物与小品布置得当、环境优美。 c) 乡村旅游点内有明确引导和介绍标识,且美观醒目,文字准确规范,位置合理,数量充足。 6.1.2.2 特色活动项目 a) 乡村旅游点能提供特色多样的活动项目,活动项目有较强的地方性、季节性和参与性,能充分地体现当地农业(渔业)和农村特色,游客感觉舒适有特色。 b)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区域具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且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展示、游览、体验等活动能有机结合,协调统一。 c) 乡村旅游点活动项目与其他旅游点及附近乡村旅游点之间,具有较强的差异性。 6.1.2.3 乡村旅游点的功能管理 a)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市场秩序优良。 b) 乡村旅游点设有常设性接待人员,接待制度健全,且设有面向公众的旅游咨询电话和投诉电话,接听及时。 c) 乡村旅游点有介绍乡村旅游点区位概况及活动项目等内容的小册子或折页,并同区内外旅行社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客源稳定。 d) 乡村旅游点服务人员着装有当地特色,态度热情,服务优良,全体从业人员均接受过旅游服务、安全等相关培训。 6.1.3 乡村旅游点安全 6.1.3.1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设施 a) 乡村旅游点获得当地消防部门的书面许可。 b) 乡村旅游点有足够的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且完好、有效。 c) 乡村旅游点能保证各项安全设备的安全可靠,能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事故隐患的各项安全设施、设备;严禁使用超过安全期限的安全设施、设备。 d) 乡村旅游点危险地段的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备、有效。 6.1.3.2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制度 a) 乡村旅游点能把安全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培养全员安全意识。 b) 乡村旅游点能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c) 乡村旅游点相关人员能经常参加当地主办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预演、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 6.1.3.3 乡村旅游点的安全管理 a) 乡村旅游点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均接受过消防培训,并具有紧急情况下组织游客疏散、电话报警和快速救援的知识与技能。 b) 乡村旅游点和游客较为集中的地区配备有足够的保安安全人员,以保证秩序和维护安全。 c) 乡村旅游点能向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消毒措施到位,并有严格的定期监督、处罚和公示制度。 d)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相应的医疗急救措施,并配备医务人员和游客常备药品。 e) 乡村旅游点建立有必要的紧急救援机制、突发事件处理及应急机制。 6.1.4 乡村旅游点卫生 6.1.4.1 卫生条件 a) 乡村旅游点的卫生设备和设施完好、无缺损,不漏水。 b) 乡村旅游点的卫生场所内无蚊蝇、污物,墙壁、隔板、门窗等清洁无霉斑、无脱落、无刻画。 c) 乡村旅游点内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空气清新无异味。 6.1.4.2 卫生制度 a) 乡村旅游点内公共卫生有定期的消毒制度和检查制度。 b) 乡村旅游点卫生良好有保障,餐饮场所能达到GB 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 c) 旅游饮食卫生具有严格的定期检查和抽查制度,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 d) 乡村旅游点具有严格的卫生消毒设施与卫生消毒制度。 6.1.4.3 卫生管理 a) 乡村旅游点无游客针对旅游饮食卫生的投诉情况。 b) 乡村旅游点具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的措施。 c) 乡村旅游点内的卫生便池能及时冲洗,做到干净、无污垢、无异味。更多见 http://www.qz.gov.cn/lyfw/lyzn/zcwj/200803/t20080326_71222.htm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