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旅游资源
1. 农家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有哪些新观点
(1)系统的观点。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一个复杂系统,是投影叠加在自然版生态、社会、经济权三大系统交汇区之上的,生态农业旅游系统对三大基础系统有依赖关系,相互间联系紧密。因此,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全面考虑三大基础系统中各个要素,如保护,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应保护社会环境及经济利益。
(2)保护的观点。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有着丰富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
①保护对象体系。要实现一个区域生态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的对象不仅仅是资源环境,还应包括社会文化及相应的经济利益,三大方面的保护都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特殊功能,资源环境及社会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其中,资源环境是资源的物质载体,社会文化是资源的精神内涵,而经济利益则是保护的动力。
②保护动力。保护动力往往与保护者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保护者的切身利益就是其自觉保护行为的动机,要让保护者明白保护能够给予他们所需的利益。
2. 生态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虽然生态旅游所阐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国古代先哲们那里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为明确的“生态旅游”这一提法,却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可以从理论界的研究发展和我国各地实践两个方面来概括: (一) 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 虽然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 。 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此次大会是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有118位学者出席研讨。会议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研讨会后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章在各个刊物上频频发表,使“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地接受。 此后,在近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更多的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在对实践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3. 如何构建农家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是农家生态旅游资源的主体,在旅游资源的构建中,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前提。因此,对农家生态旅游资源构建的重要方面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构建,在此前提下,再对资源的其他成分进行构建。
(1)田园景观。田园旅游资源是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特色之一。农田和土地都属于景观,属于一种只有在乡村才具有的景观。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今天,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要考虑如何使农田更加符合旅游对景观的要求,使得农田不仅具有高的生产力,而且具有景观价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农田景观进行建设:
①农田规格和布局。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对农田面积大小和形状进行规划,产生具有大景观和层次感,满足平面广度和层次丰富的要求,形成合理的空间变化。
②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不同的种植方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景观效应。比如,点(单株种植)、线(行状种植)、面(片状种植)等,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甚至可以种植(构造)出不同图案,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在作物品种选择方面,可以结合生产需要,选择在不同季节开花结果的作物,使得四季有花景,月月有新色。田园风光中的森林、草地、溪流等更是景色中的重要成分,它烘托着田园,体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技术的结合,具有学习和了解的价值。从旅游的角度出发,传统生产方式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现代人,特别是对于来自城镇的居民,它不仅可以演示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讲述农业生产的进步。
(3)农产品。农产品不仅是重要的生活资料,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农产品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针对已成为时尚的“生态产品”、“绿色产品”,在构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时,应该充分利用传统生产方式、传统作物和畜禽品种,用“土”法生产出传统的农产品,这种“土”产品将会是很有吸引力和有价值的旅游资源。
(4)生活居住环境。农村的居住环境与城市居住环境截然不同。乡村的幽静、自然与城市的喧哗和污染形成强烈反差。现代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农业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的居住环境有三个尺度范围:①自然环境。大尺度范围的环境,人们常说的生态环境就是这种大尺度的生态环境,乡村在环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展,使之成为旅游资源。②居住区“四旁”。这是指乡村住宅旁边的环境。在乡村的民居四旁传统上都进行绿化,有着较好的环境。③住宅和室内环境。乡民居都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这些传统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历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
(5)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在我国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文学、戏曲、各种文艺形式创作的重要源泉。地方戏、民歌、诗歌、故事、饮食、服装、民风民俗和历史遗迹等各式各样的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
4. 请问乡村旅游资源有哪些价值
从政府方面看,乡村旅游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卖点;从百姓方面看,也是农村居民就地造富的方式之一。我觉得乡村旅游的资源应该合理的开发,有效的运用,切不可盲从。
5. 农家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哪些
农家生态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乡村景观客体。从地域范围看,农家生态旅游资源应该是位于乡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从内容看,农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包括了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等自然旅游资源,也包括了古迹和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及购物类等人文旅游资源,也就是说包括了乡村范围内的所有旅游资源。
6. 香格里拉发展乡村旅游资源有哪些
乡村+民族民俗+自然生态+品牌美誉度,这是香格里拉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香格里拉已经是一个极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旅游品牌,这个品牌承载的是一种美好的、诗意的愿景,这对于乡村旅游在香格里拉乃至迪庆全境的发育有着其他地区不可企及的先天优势。同时,香格里拉乡村旅游产业业态实际已经萌芽,但是其在全域联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割裂、布局分散、品质初级、业态单一。
在香格里拉,这些文化个性鲜明的村子,一个村子本身就是一个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建筑本身会讲述乡土历史、文化,需要做的第一个是保持平衡,把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第二个是新、旧的融合,把新形态的旅游产品和原始村落风貌特征结合起来,从而将个性展现出来。在这样一个传统的村落里头来融合个性化、时尚化产品,能够实现旅游收益和居民收益的平衡,它就是可持续的。这样的村子适合发展文化民宿、酒店、乡村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坊、艺术家工作室等这样一些时尚性业态。
这样的村子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旅游产品建设需要关注的是多元化,它不仅仅是做民宿,做一些有风格的酒店、乡村客栈,这只是接待设施。大家到乡村去,除了住下来,还希望能够体验到乡土文化,感知这个村子的记忆。书吧咖啡厅的这种公共社交中心,再加上有度假感的接待设施,就会构成村子有体验性的乡村旅游设施。
其实,在云南这样的村子很多,如您提到的大理周城村、沧源翁丁、腾冲和顺等,它们不仅保存了民居,也保存了祠堂、水景、古巷,这样的乡村肌理本身是非常好的,再通过一些建筑可持续改造和利用,就形成一个体验古村生活的场景。
7. 特色资源的乡村旅游如何做旅游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人群对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绿色服务与绿色产品需求也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发展乡村旅游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而拥有特色资源的村庄应如何抓住机遇,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将具有文化、生态、农业等特色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在规划中将旅游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相结合,如何打造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特色景观?这一系列问题,将成为此类村庄规划关注的重点。
品牌塑造。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建设思路,强调村庄品牌塑造,依托现有的景观资源,围绕品牌塑造、旅游特色策划、产业带动、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特色节点设计、民俗节庆设计等方式。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同时展现民俗风情文化、体现乡村生态文明。铭智旅游策划有丰富的乡村旅游策划规划经验。在村庄景观的设计、营造与风格,项目的选择、命名和内容,标识的设计、色彩、选材等方面,都要突显村庄的“品”。
产业带动: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 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新型农业,诸如琼中山鸡饲养、种桑养蚕、冬种特色瓜菜等。一方面可以提升村民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这些特色农业也可作为旅游产品,同时也可作为生态农业观光节点,满足旅客购物休闲需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环境的培育等多重要素的协调发展,使农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相互促进。
8. 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的观光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如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怎样既发展旅游业,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持续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应对措施。因此,生态旅游这一内涵丰富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虽然,2002年被世界旅游组织定义为生态旅游年,并要求各会员组织相关的生态旅游活动,但是只是一个口号,并没有在普通旅游人群中获得认可。同时,在中国,除了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主办的范围相对狭窄的“中国森林生态旅游博览会”让业内过了一把作秀生态旅游的瘾,国内各旅游机构并不重视生态的开发。尤其在地方政府,许多是具备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是当地官员不重视推介,同时,国内外的主流旅游展会均以”高、大、全“的目标为主,谢绝生态旅游的展示。另外,各地的旅行社在组织线路上只重视热点旅游地区的开发,缺少前进性的战略性眼光,不看重生态旅游的潜在市场。
不过,随着政府《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发布,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基本的认同: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唯有经济发展之后才能真正切实地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在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上,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9. 拜城县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有哪些
1,田园景观旅游资源(自然资源)
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包括大规模连片的农田带、多种类型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等。
2,聚落景观旅游资源(聚落形态)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
我国乡村聚落分为集聚型,即团状、带状和环状村落;散漫型,即点状村落;特殊型,表现为帐篷、水村、土楼和窑洞。
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建筑布局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旅游资源丰富的内涵。这些旅游资源景观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传统性等特点,反映了村民们的居住方式,往往成为区别于其他乡村的显著标志。
3,建筑景观旅游资源(乡村建筑)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风格迥异,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受。
如碉房,毡包,“阿以旺”,云南农村的“干阑”,苗乡的寨子,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客家的五凤楼、围垄及土楼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乡村宗祠建筑,如气派恢弘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
4,农耕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农耕文化)
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药摘茶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10. 城市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在开发体系上,有什么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旅游资源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模型。
旅游空间布局的整合是旅游产业主体的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表现,是各层级的主体在各自利益的推动下进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空间经济活动。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的主体主要有三个层次:
1、微观层次独立的企业
微观层次的企业是以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空间企业的选址。旅游企业主要有旅行社或旅游公司、旅游餐饮住宿业、旅游车船租赁业。旅游企业多数集中布局在旅游依托城市中心,形成便于旅游者接近的市场区位,使市场区最大化,从而最大化企业利润。
2、一般层次的区域旅游行业管理部门
旅游行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相关的行业内部政策影响区域空间的旅游业的布局,进行旅游空间布局的整合。旅游行业的管理者通过制定行业法规和旅游政策,营造区域旅游经济环境,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进行行业内的宏观监控,实现旅游业区域空间布局的最优化,促进各空间要素的联合与协调。但是,由于受到我国旅游业管理体制的限制,旅游部门现阶段的管理权限只是集中体现在对行业内的调整上,而旅游业布局受到来自各相关部门与产业的影响与制约,单一的部门调整难以实现旅游空间布局的优化整合。
3、宏观层次的政府主体
政府管理部门对旅游产业的宏观布局的把握,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因而具有更高的战略视角,能够从城市格局与三次产业宏观布局的角度进行考虑,把握旅游空间布局,因而进行旅游空间布局与整合的相关政策往往经由政府部门控制决定。
乡村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空间划分类型,也是监管划分类型的一种。乡村是一种景观,也是具有独立空间属性的景观空间。因此,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能够被利用的景观及景观资源,是对无论是乡村居民或城市居民都能够产生吸引力,并满足旅游需求的乡村食物、事件、过程、活动、人物、乡村文化、乡村民俗、口头传说、民间艺术、乡土教育等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品味、地方性组合特征和乡村居民的友善好客等居民态度构成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更新条件等成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条件。
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非常丰富,依据国家标准(GBT—2003),旅游规划公司将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9个大类、51个亚类和266个基本类型,构成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