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乡村旅游
㈠ 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区别
生态旅游说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旅游,其特点是:游客的大众性、地区的广泛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增长的持续性、影响的双重性和运作的综合性。
大众旅游,首先是指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大众旅游的另外一层含意则是现代旅游活动开始形成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并且形成广大民众中占支配地位的旅游形式。所谓大众型,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旅行社的组织和安排下,借助各类旅游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按照规定的时间、线路和活动的内容,有计划的完成全程旅游活动。
㈡ 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发展的区别
传统旅游,提指旅游景区、游客、消费三者的互动并产生经济利益。
生态旅游,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安全、环保、可再生循还”的管理措施。
比如:参观故宫博物院、布达拉宫景点,过去的传统旅游,只要在开放时间内均可参观。近年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主张“生态旅游”,每天参观的人数就开始设限。
还有,对于旅游景区开发的项目工程,政府为保护自然生态不受破坏,对一些可能会导致人为的环境污染,也会禁止开发。
㈢ 新时期,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新形态和新模式主要有哪些
(1)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模式。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2)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发展模式。承载传统产品与传统工艺、传统生活与生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文化景观重现功能。
(3)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承载古村落、新文化村落、新经济村落等不同阶段乡村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物化与意化统一的认知和体验功能。
(4)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不仅是乡村旅游的高级会所和信息中心,而且是乡村旅游的中介机构;不仅向乡村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乡村旅游服务,而且提供一种乡村旅游全过程的服务,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5)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承载企业董事会议、商务谈判、员工奖励度假和旅游景观房产等功能。
(6)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模式。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比较成熟的有葡萄酒庄园、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产业庄园既要体现产业化生产特点,又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
(7)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体验。这是区域尺度下通道式动态旅游类型。乡村景观意境可划分为地方文化代表型——乡村文化意境,水体景观主导型——水乡意境,山野乡村主导型——自然意境,林间乡村代表型——林海意境,平原农耕代表型——农田耕作意境,牧区乡村代表型——自在天堂意境,民族村型——异域人文意境,城乡过渡代表型——都市乡村意境8大类型。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中国诗画文化的灵魂等多种意境追寻,乡村景观意境的感知和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㈣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追求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韵味,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
(二)积极引导社区民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展开的活动,乡村社区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地,村民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关系到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到旅游活动真实性的实现,更关系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游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民俗习惯,将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使旅游发展能获得当地居民认同与支持,并积极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三)深入挖掘旅游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切实挖掘传统文化载体表象下蕴含的深层内涵, 提升乡村旅游地的传统人文气息,如反映人与自然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反映数千年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或是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尽可能再现历史文化氛围和场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从这些特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表象和深层底蕴中,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富于观念和情感沟通,并具有乡村环境特色的产品,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首先,通过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传统文化资源,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的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使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再次政府通过制定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政策,构建公共平台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对农家乐免税等。
㈤ 乡村旅游的简介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㈥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有什么不同的内涵
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具有其独特的生态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既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也是影响生态旅游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旅游中,环境与旅游主题往往是分开看待的,相互之间互有影响,但不强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旅游来说,开发商的追求重点着眼于利润最大化,而旅游者的追求重点着眼于享乐和扩展眼界,游客与旅游点之间的纽带主要是价格。游客通过付出钱财获取享受,开发商通过提供服务获取钱财;而环境通常只作为点缀旅游点的一个参考要素,往往会在短期经济效益的面前被牺牲。以环境为代价获取利益的传统旅游,往往难以可持续发展。
㈦ 云游佳乡如何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的兴起,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极大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传统农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旅游更进一步打下了坚实基础。显而易见,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升级。
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这种互动发展,在于双方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标市场以及具备融合的基础和条件。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互动发展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首先,传统农业的内涵、生态理念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传统农业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正是乡村旅游中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传统农业的内涵指引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健康的生态理念和优秀的生态文化。这种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恰好使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具备了完整基础。
其次,乡村旅游推动实现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发展的最大困境是市场需求有限,而乡村旅游的兴起,为传统农业带来了更广阔市场前景。同时,乡村旅游还帮助传统农业打破发展瓶颈,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形成极大的市场推动力,从而进一步实现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
最后,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互动发展具有多重效益。从上述分析可知,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具有融合的基础和条件,两者互动发展能够产生多重效益。其一,传统农业依托乡村旅游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传统农业的长久发展;其二,传统农业推动乡村旅游生态效益最大化,在保护自然环境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三,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提升社会效益,有效解决农民就业、乡村文化保护等问题。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互动发展优势明显,双方融合发展大势所趋。现阶段来说,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互动发展模式有五种,分别是农业文化旅游创意模式、农业文化遗产游览模式、农业科技科普模式、农业生态养生模式以及休闲农场体验模式,这五种互动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共同发展,推动传统农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㈧ 欧洲传统观光型乡村旅游依靠的是什么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丰富多彩欧洲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根据性质、定位、经内营等方面的特色,欧洲农业旅游容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传统观光型。主要以城市人所陌生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尽享田园乐趣。在法国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酿酒全过程,还可以品尝、带走自酿的葡萄酒,体验到与在城市商场买酒不大一样的乐趣。
二是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的同时,又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有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德国柏林的大型农业科技公园不仅种植农作物、名贵蔬果及花卉,还喂养观赏鱼和珍稀动物,并建有娱乐场所。
三是休闲度假型。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湖滨等环境宜人的地方,提供休闲度假服务。休闲农场是对传统农业的突破。
㈨ 请论述下现在乡村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而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实际范畴比较有限,主要指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区域内,以田园风光为依托开展的休闲旅游活动。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农家乐”旅游的雏形来自于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并将国内特有的乡村景观、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因而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
20世纪,“乡村旅游”在我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发展。“乡村旅游”在我国受到较为广泛注目的事情,出现在1989年。那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在会上,根据有关同志的提议,“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后来被“中国国内旅游协会”所取代(再后,“中国国内旅游协会”又被“中国旅行社协会”所取代)。但是“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一度正式命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以1984年开业的珠海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为主要标志)及其随后全国发展的相当规模,反映着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研究者和有关方面对于此一领域所具有的视野和目光。
我国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具体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县、温江等说。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在休闲之都——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
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农家乐”层面,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生活。所谓的乡村旅游其实还是农村旅游。乡村旅游成为一个开发热点,很有市场,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易于操作,容易出成绩,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投资少见效快。目前乡村旅游的基本模式“农家乐”,依靠乡村的环境或者特定产业比如养殖、种植等,不需要特大的投入,容易成型。但是“农家乐”再往下维持已经不行了,必须要转型升级,要向真正意味的田园乡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