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回暖升温
⑴ 国外农家生态旅游发展有什么有效措施
国外的农家生态旅游,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高速的发展,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各个发达国家都意识到农家生态旅游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家生态旅游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政府对农家生态旅游的干涉,制定相关政策有效辅助政策。国外农家生态旅游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对乡村地区旅游、研究计划、政府政策和行动缺乏关注,农家生态旅游业发展制度和相关政策工具都较为缺乏。直到近几年,政府逐渐对农家生态旅游有了最直接的关注,并通过开发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管理三种方式干涉乡村的旅游业发展。如,德国在1919年就制定了《市民农园法》,确立了市民农园的模式,并于1983年进行了修订。法国在1941年首次制定了《工人农园法》,在1946年做了修订;1952年又制定了《家庭农园法》,在1976年进行修订并一直沿用至今。日本政府对乡村“民宿”的发展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希望通过“民宿”的发展带动乡村的经济,振兴农业。
(2)农家生态旅游参与区域结构调整。为了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欧盟对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1975年设置“欧洲区域发展基金”;1992年与Maostricht签署的自主协议中第一次正式引入旅游业;1999年“单一市场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成立,并将推动滞后地区的发展和结构调整、转变受产业滑坡影响较大地区的格局、减轻乡村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苦难、推动人口密度较低地区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四项重点工作,其中农家生态旅游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农家生态旅游与乡村社区的调整。1991年,美国国家旅游局的调查表明,60%的州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50个州中有30个有具体的目标和发展计划,70%以上的美国居民参与了乡村旅游。1993年,英国每天接待乡村旅游者的人数为90000人,有84%的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乡村旅游。农家生态旅游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升温,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旅游从风景名胜区渗透到各种乡村区域,深入小村镇,变得更加乡村化。然而,农家生态旅游的广泛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平等地享有参与的机会和权利。以英国为例,约有25%的英国人经常到乡村参与乡村旅游,50%的人偶尔在假日去乡村度假,剩下的25%的人根本没到过乡村旅游。没去过的人很可能是因为不具备私人交通工具,而居住地附近又没有农家生态旅游的村庄。在农家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中,人们逐步意识到如果乡村旅游政策是以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那么就更应该关注在公共政策中统一社会经济目标,合理地制定各个利益相关群体的分配机制和分配办法。
(4)农家生态旅游的统一合作。在美国西部,联邦土地是重要的旅游与游憩资源。1992年,美国土地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中心、森林委员会、国防部、美国旅行与旅游管理局的“备忘录”(MOU)形成了地方、区域、州政府在推进联邦土地发展旅游业中共同合作的框架。1993年亚利桑那州共同签署了联邦理解备忘录,包括了所有州联邦机构的代表、亚利桑那州旅游局、竞赛与鱼类管理局、州公园、土地、商业、交通、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委员会、印第安人事物管理局等多个部门。“乡村旅游发展计划宣言”称共同的目标是唤醒国内和国际公众在联邦土地上开发旅游的意识,通过营销乡村旅游机会,重点支撑乡村社区的发展,在环境敏感的地区以独特的方式取得经济、教育和游乐等方面的利益。亚利桑那州旅游促进委员会正在执行州乡村旅游发展计划,通过统一机构支持乡村社区发展旅游。美国农业部运用该计划作为农业部“经济转型中非常重要”的政策保障。
芬兰在1995年成立了乡村政策委员会,包括了从政府部门到非政府机构的所有部门,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包括协调乡村发展尺度,推进乡村资源的有效配置。委员会为了促进乡村的农家生态旅游发展,在其下设立了乡村旅游主题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任务主要有: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和合作行动计划;收集、分析区域层面上的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统计资料;制定乡村旅游的国家产品开发和发展规划;在国家乡村计划中编辑和收集欧盟发展计划;促进国内和国际乡村旅游市场的合作并促进形成乡村旅游的出口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农家生态旅游交流学习;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建议、主动解决影响乡村旅游的问题。
⑵ 无特色乡村旅游怎么样做景区提升
乡村旅游景区当下火爆升温,千篇一律成为常态,做好乡村旅游景区的景区提升是关键!抓住要点,做出创意。
一、 深挖地域特点,整体化发展
乡村旅游景区要想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享有占有率,旅游规划找准特色是关键。找到特色也就是找到了景区开发的灵魂,找到了自己有别于其他景区差异化的东西。体现差异化是保持自己在市场占有率。结合地域特点发展系列旅游产品如观光、体验、购物、娱乐等多重功能。这种特色要颠覆传统的认知,给体验者全新的体验。
二、 注入地域文化,寻找记忆
地域文化是旅游景区的灵魂,景区景观的设计没有了文化就没有魂。通过设计一些复兴传统工艺的创意文化,把它融入到景观点的设计中,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寻找到儿时的记忆,体验传统工艺的精髓。
三、 景观点的创意设计,引爆景区
在景区所在地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水库、古树、古井、祠堂、有历史的旅游规划老房子等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为依托来打造景点,寻找景区发展不曾有过的东西。让这些不被发现的资源通过包装成为景区有别于其他景区的亮点。
四、 主题营造,使产品有魂
通过围绕主题氛围的营造,让景区和产品有文化有内涵有韵味。整个景区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让景区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产品具有延续性。
⑶ 举例简述世界各国农家生态旅游发展和现状
(1)意大利。意大利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在意大利的旅游业中,农业旅游属于新兴的生力军,是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的旅游产业。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旅游。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期和90年代的成熟期,到1996年为止,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区,已全部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其中尤以托斯卡那大区最为突出,每年接待国内外农业旅游者高达20万人次。
(2)法国。法国既是欧洲第一农业大国,也是世界旅游业大国,这为法国的农家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20世纪70年代,法国国内掀起了建造“第二住宅”的风潮,并开辟人工菜园活动。各地农民积极响应,纷纷推出了农庄旅游,并组建了全国性质的联合经营组织。近年,法国人又推出了全新的“农庄旅游”业,将农业旅游彻底产业化,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以供游客体验农家生活乐趣。1988年,法国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并结合此后法国农业经营者工会联盟、国家青年农民中心和法国农会与互助联盟等专门农业组织,联合成立了“欢迎您到农庄来”的联合经营组织,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旅游。现在,这种农业旅游能够为法国农民带来每年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
(3)西班牙。西班牙是欧洲除瑞士之外山地最多的国家,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西班牙的乡村旅游在1986年前后开始起步,1992年以后快速发展,目前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海滨旅游,成为西班牙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西班牙人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有36%的西班牙人的假期是在1000多个乡村旅游点度过的。乡村旅游使西班牙的农村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也使农村的设施和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班牙农民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但农业产值却很高。过去5年里,西班牙的乡村旅游增长了93%,其中89%的游客是西班牙本地人。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年有超过200万的西班牙人远离城市到内地的农村旅游。
(4)美国。在美国,农业旅游业被称为是“乡村旅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旅游业逐渐成为了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并且持久不衰的产业。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乡村旅游就开始在美国长盛不衰。
这是由于一方面,美国政府发现乡村旅游与传统的工业相比,投入更少,收益却更大;不需要大量的破坏环境,甚至有助于环境的保护;对于员工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美国农村一直地多人少,开展乡村旅游不仅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还能帮助农场主就近推销农副产品。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对于乡村生活的猎奇、回归大自然的心理,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满足于对美国几个窗口城市的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他们更加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内部地区的文化、历史、风光。再加上人口普遍老龄化,使得乡村旅游在美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美国的农业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振兴农业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场主在乡村旅游的内容和项目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除了采摘果品、饲养小动物、垂钓比赛、露营野炊等传统活动,还新增了绿色食品展、珍稀动物展览、农场博物馆、乡村音乐会等活动,引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
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美农业地区经济普遍下滑,但农业旅游成了唯一有所增长的领域。根据美国旅游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46%的美国成年人在2005—2007年间曾参加过乡村旅游。在美国夏威夷,2005年全州有4800多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其产值达到3500多万美元,其中38%左右来自农产品的直接销售。
(5)马来西亚。1985年,马来西亚根据农业部的计划,建立了一处农林旅游区,作为农林示范、农林生态保护,开展农业旅游参观。从1992年起,将7月2~9日定为一年一度的“花卉节”,以花卉为主题,发展农业旅游。随着花卉生产的兴起,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实现了花卉的基地化、产业化,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使马来西亚旅游业连年创下佳绩。1994年旅游业外汇收入达到90亿马币,成为排名第三的产业。1995年,马来西亚成功举办了国际花卉展销会,成为东南亚地区权威性的国际花卉展。
(6)日本。相对于欧洲,亚洲的农家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其中,日本的农业旅游发展相对较早。其特点在于各地的农场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设立贴心的富有特色的服务设施,以此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日本的农家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旅行社组织游客参与春天下农田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草原放牧、牛棚挤奶等一系列体验性极强的务农活动。参加的人员有研究人员、学生、职员、公司白领等。
在日本的岩手县有一座具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民间综合性大农场,名为小井农场。自1962年以来,农场先后开辟观光农田40公顷。农场中分立了多个主题的区域,动物农场专门用来饲养各种家禽家畜以供人们观赏逗玩,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一定的饲养知识;游客在欣赏完牧场馆挤牛奶的表演以及奶油的加工过程后,还能购买到新鲜出炉的奶制品;别具特色的农具馆,展示了各种各样新奇古怪的农业用具,从日本古代的耕作工具到现代化的机器工具都一一陈列于其中,游客们能够在这里了解到日本农业发展的历史。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展,在日本也兴起了很多的观光型农庄。人们只需要购买一张门票便能够在农庄内自由的观赏各种瓜果蔬菜、花草树木,同时也有一些农庄提供了采摘乐趣的体验活动,欣赏之余还能够带走自己采到的新鲜蔬果。
1979年,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提出的以“立足本地,放眼全球,自立自主,锐意创新,培养人才”为基本理念的一村一品运动,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振兴了大分县的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项运动中,很多村庄都将自己的传统风俗文化作为特色品牌大力宣传和弘扬,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慕名而来。
近年来,务农旅游在日本也逐渐升温。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和秋天的收割为中心,组织游客去农村体验农民生活,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去沿海地区的旅游团还可以参加捕捞虹鳟鱼和采集、加工海带等活动。
(7)韩国。韩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比较晚。近几年,在一些大城市周边的渔村出现了很多“观光农园”和“度假乡村”。这些农园提供城市居民可以休闲、体验、收获的活动,满足了城市人放松身心的需求,农民也从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有特色的是,在一些渔村中有规定20人以上的团体游客在村内的食堂用餐,而零散的游客则会被分配到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户家中去享受农村式的聚餐,让游客吃得开心、吃得健康。这些观光农园最初多是农民自发组建的。随着韩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年轻人都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农村劳动人口下降,仅依靠种植粮食获得的收入也不断减少,而很多农户的一些房屋被闲置。于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一些农村居民搞起了农家乐一类的乡村旅游,让城里人来农村吃吃饭、参与劳动,之后收取客人一定的费用。没想到,这样的农家旅游一下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热烈欢迎,周末或节假日来农村进行这样休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生意的红火,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效仿这种形式的农家旅游,经营着自己的农庄。不久之后,韩国的农业部门也发现了这种旅游模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道路,于是大力提倡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提供的资料表明,韩国农村观光和民俗市场的规模,2001年约为28400亿韩元,到2005年达到了51100亿韩元。
⑷ 什邡市有哪些镇
位于德阳市西南部,成都市西北部之间,距成都市60公里、德阳市20公里。什邡市辖2个街道、14个镇:方亭街道、皂角街道、元石镇、回澜镇、洛水镇、禾丰镇、双盛镇、马祖镇、隐丰镇、马井镇、蓥华镇、南泉镇、湔氐镇、红白镇、八角镇。
⑸ 湖北鄂州的地理概况
鄂州
鄂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先辈们用勤劳的双手,在鄂州大地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湖北省辖的中等城市。辖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三个县级行政区和国营长港农场。
【地理】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接“九省通衢”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这里曾为三国吴王故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整个版图轮廓呈“三叶型”。
【历史】
鄂州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以来,始为东楚首府,继为鄂邑、鄂郡、鄂县,其间曾两度成为帝王的都城。在历史上,即是鄂东南的重要商埠,亦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时期,东吴立国60年,鄂州作为其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之久,与南京(古称“建业”)并称“东都”、“西都”。两晋迄于宋辽,鄂州时为郡治,时为州府,始终是长江沿岸的政治和军事重镇。
【人文】
鄂州人文荟萃,英俊辈出。楚熊渠、吴孙权、晋陶侃等历代王侯重臣,或承封袭爵,或建都驻跸,都曾在这块土地上金戈铁马,纵横驰骋,鄂王城、吴王城、点将台等遗迹故址,记载着他们在鄂州的文治武功。唐李白、宋苏轼、元丁鹤年等骚坛首领,或结庐隐居,或慕名游历,都曾在鄂州挥毫濡墨,舒喉放歌,《武昌钓台篇》、《武昌西山诗》、《松风阁》等诗词歌赋,饱含着他们对鄂州的殷殷深情。尤其是在近现代,鄂州更是人才辈出,为中国革命和历史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彭楚藩、吴兆麟为代表的鄂州热血男儿,在辛亥革命中首举义旗,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而血洒江城;范鸿戢、刘伯垂等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积极向国人传播马列主义,参与创建了北京和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此外,还有如影响晚清书坛百余年的一代宗师张裕钊,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女活动家张金保,被誉为“武林奇”的近代武术教育家万籁声,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拓荒者万籁平,全国战斗英雄赵怡忠等,他们如同灿烂的群星,为鄂州的历史增添了异彩。
【气候】
鄂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季风气候明显,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五霜期长。严冬暑期时间短,主要灾害天气有暴雨、干旱、大风、冰雹和冰冻等。
【春季】(3至5月中旬)气候特征:
升温快、雨日多、天气变化剧烈。
【夏季】(5至7月上旬)气候特征:
初夏:暴雨多、湿度大、雨量集中。
盛夏(7月中旬至8月)后:晴热少雨、高温高湿,日照强,蒸发大。
【秋季】(9至11月)气候特征:
秋高气爽,晴多少雨。秋季是夏季向冬季过度的季节,北方冷空气迅速南夏,本地常受单一的冷 气团控制,气温比较稳定,有利于秋收秋播。
入秋后,气温下降比较快。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候特征:
寒冷少雨,气候干燥,以偏北风为主。寒潮过后天气回暖时,早晚有霜冻现象。
【气温】
本市年均气温17.0摄氏度,为鄂东地区最高值。
【地温】
本市地温的变化同气温一致,也系冬低夏高,最低月在元月,最高月在八月。月际变化与气温一 样。随着深度的增加年平均地温基本无变化。
【降水】
本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282.8毫米,年际变化大。
本市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西北部略多于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介于量者之间。
【风】
本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节气候十分明显,秋、冬两季主导风向是偏北风,春、夏两季主导 风向是偏东风。
【日照】
本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3.7小时,平均每天5.5小时。
本市年平均日照率为45%,为鄂东地区高值区。
【交通】
鄂州地理位置优越,在长江流域处于“得中”地位。东去上海,西上重庆,水路距离都在1100公里左右。万里长江依市而过,境内江岸线长达90公里,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达,常年可泊5000吨级轮船。106国道纵贯市区南北,武(昌)九(江)铁路、316国道和宜(昌)黄(石)一级公路三线并行,横穿鄂州东西。这种“江湖海直通、水铁公联运”的优势,使鄂州得以成为鄂东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宁(南京)汉(武汉)渝(重庆)光缆数控通讯工程的开通,又使鄂州成为鄂东南地区的通讯枢纽。鄂州基础设施完备,通讯、供电、供水条件完备。
【旅游】
鄂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东汉以前为鄂邑、鄂郡、鄂县。三国时吴王孙权在此建都,改称武昌。此后,鄂州或为郡治,或为州府,始终是长江中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
鄂州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城市,是长江之滨的旅游城市,山、水、城浑然一体,以西山、梁子湖、洋澜湖为主体的山水自然景观,以“怡亭铭”摩崖、吴王城、观音阁为重点的古迹景观,以孙权、元结、苏轼等历史名人的遗迹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及以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古灵泉寺为标志的佛教景观,是国内有名的“古铜镜之乡”的发祥地。遍布全市各地,使鄂州成为“三国旅游线”和“长江旅游带”上的重要城市,成为湖北楚文化旅游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
鄂州是长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鄂东“冶金走廊”、“服装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撑,形成了以冶金、服装、建材、医药、化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鄂东的商品集散中心。
【基础设施】
通 讯:15万门程控电话与国际国内联网,图文传真、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现代通讯设施齐备,特快传递及一些高速优质的邮政服务一应俱全。
供 电:鄂州地处华中电网中部,电力供应充足,市区现有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各2座。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的鄂州电厂第一期工程60万千瓦已建成发电。
供 水:市区建有自来水厂两座,日供水40万吨。
其 它: 鄂州市是全省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市区内各类银行和证券机构齐全,拥有6座公园、游园,8个大中型购物商场,30多家宾馆,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4家。
【开放】
鄂州投资环境优越。198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鄂州为乙类对外开放城市。1988年,湖北省为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批准鄂州为全省的“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鄂州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国家确定的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口岸,是湖北省唯一的“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二十佳开发区之一,湖北省红莲湖旅游度假区、花湖民营开发区已具有一定规模。近300多个中外合资项目已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建立了经济技术文化关系。
1990年,省政府又把“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鄂州市葛店镇。因此,鄂州实际上成为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对外开放几年来,鄂州紧紧抓住“两区”建设的有利机遇,积极扩大开放引进,先后同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建立子广泛的经济、技术、贸易和文化交流联系,与美国俄亥俄州玛瑞塔市和日本三条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大批外商和港澳台商纷纷来鄂州投资,“三资”企业逐年增加,外向型经济比重也日趋增大。
【资源】
鄂州矿藏资源丰富,发展冶金、机械、建材等产业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从已探明的地质资料看,计有铁、铜、钴、金、银等金属矿数十种和沸石、膨润土、珍珠岩石等非金属矿30余种,其中尤以铁、铅矿藏储量大、品质好。早在3000多年前,鄂州先民就大规模地开发地下矿藏,并发展了冶炼事业,史称“冶石为器,千炉齐设”。三国时期,鄂州的金属采炼、瓷器制造、铜镜加工和造船业就相当发达,是长江中游著名的矿冶古城和手工业中心,又是“古铜镜之乡”。闻名于世的“铜绿山矿冶遗址”实际上就是鄂州先民的杰作。宋乾德5年(公元967年)割武昌三乡置大冶县,将今黄石、大冶一带都划了出去,矿产资源亦随之划去不少,但在这方面仍有优势。
【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从鄂州的资源优势出发,对鄂州进行了重点投资开发建设,相继兴办了一批重点企业,其中包括武汉钢铁公司的重要矿山-程潮铁矿,湖北省最大的地方钢铁基地鄂城钢铁厂,国内有名的立窑水泥厂-鄂城水泥厂。今日鄂州已是鄂东“冶金走廊”和“建材走廓”中的重要一环。
1983年鄂州市成立以后,在巩固提高冶金、建材、机械等基础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食品、纺织、服装、轻工等新兴产业,从而逐渐成为产业结构比较协调、产品布局比较合理的新兴工业城市。已动工的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鄂州电厂建设起来后,鄂州又将为鄂东南的重要能源基地。
以钢铁为主体的冶金工业,以服装和纺织为主体的纺织工业,以陶瓷、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主体的建材工业,以机床、模具和汽车零部件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锶盐、化肥、精细化工为主体的化学工业,以食品、造纸和日用消费用品为主体的轻工业,以新型抗生素、生化药品、中成药为主的医药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以高新技术装备的电子通讯、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农业】
鄂州农业向称发达,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全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区组成,尤以湖泊众多而著称,号作“百湖之市”。市域内,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港汊沟渠连成网络,共有水域面积近50万亩,可养殖面积30多万亩,适于养鱼、育蚌、植莲,是驰名海内外的武昌鱼的故乡。
鄂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发展种养业的良好条件。全市有稻、麦、豆等农作物品种200多个,银鱼,胭脂鱼、螃蟹等水生动物100余种,莲、菱、芡实等水生植物20多种,猪、牛、羊等畜禽品种近百个,杨、柳、松等树木数百种,主产粮、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头等农副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鄂州集镇稠密,计有大小集镇78个,平均不到2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鄂州的乡镇企业有了迅速发展,已吸收五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工业化、乡村集镇化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并已初步形成“以市带镇,以镇带村,城乡并进,共同繁荣”的局面。
“四荒”开发,粮、油、果树、蔬菜、花卉等农作物优质高新品种、新技术开发,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系列化生产,优良种畜种禽、水产苗种繁育,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粮食、蔬菜、水果、肉食品、水产品贮藏、保鲜、干燥、加工新技术、新设备。
市树:樟树
市花:梅花
⑹ 2018年前7个月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是否平稳
2018年8月24日报道,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今年前7个月,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向好态势。农业生产稳中调优,市场价格处于低位,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城镇。
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农村新动能加快成长。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提高,1-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万亿元,同比增长6.1%;实现利润总额5306亿元,同比增长7.5%;利润率达到6.6%,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上半年接待16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00亿元,同比增长15%。农产品线上销售进入快速通道,农村网商超过98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800万人。据淘宝(含天猫)大数据平台显示,1-7月份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等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5.5%。
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改善。农业产地环境逐步改善,生猪禁养区划定基本完成,累计减少存栏量3400万头;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下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60%,河南、安徽等地秸秆离田还田率超过90%。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新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8000多个,累计超过3.5万个。国家追溯平台试运行平稳,数字监管、机器换人等智慧监管方式方法不断推进,21万个规模以上主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档案。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厕督导调研,督促各地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积极进展。
农村投资消费等较快增长,乡村发展潜力逐步释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农业农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7月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2139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较1-6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从投资规模看,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国投资平均水平高出8.2个百分点,并领先第二产业、第三产业9.8个和7.7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第一产业新增投资额2267亿元,同比增长14.3%。从行业结构看,种植业投资超过一半,增长达到15.5%,比1-6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2.9%,拉动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6个百分点,主导地位稳定。农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1―7月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累计为30272亿元,同比增长10.4%,较城镇快1.3个百分点。
⑺ 中国人出行居住有什么变化
国庆中秋长假,许多人选择外出旅游。而出门在外,住字当先。这几年,旅游大发展,出行居住同样变化极大。
农家乐专业化,农村住宿也能高标准
说了这么多的酒店民宿,乡村旅游业一定不能忘掉。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主要呈现四种类型,即农家乐、民俗村、农业园以及休闲农庄。如今,这些休闲农业,在带动新一轮乡村旅游热潮的同时,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窗口期。
“北京周边已经玩得差不多了,再开车要往远一点走。”北京市民赵女士这个国庆准备自驾游去住农家乐,在她看来,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最适合自驾,如果农村的餐饮住宿条件进一步改善,一定会更有吸引力。
赵女士的想法,不仅仅代表着城市游客,同样也代表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型升级思路。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出台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评定标准,其中对餐饮住宿、居住环境、游乐设施等多个项目进行了规范,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评定星级农家乐的现象。
在中国人看来,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旅途,“住”是一件大事。而对于国庆期间广大出行群众来说,无论是高端酒店、精品酒店的优质服务,还是短租民宿和农家乐特色升级,乘兴而去满意而归是结果,消费升级体验迭代仍在途中。
条件越来越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呀!
⑻ 上林旅游攻略,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上林,位于广西中南部,大明山东麓,行政隶属广西首府南宁市管辖。上林县辖7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上林还是广西第六个“中国长寿之乡”,也是首府南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县份。
源自大明山的清水河宛如一首古曲缓缓穿过这片风景秀丽的土地,这里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每年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巨大的千亩油菜花田,还有大龙湖和三里•洋渡等景区,不用远赴婺源、桂林、越南,也能领略喀斯特地貌的奇山秀水。
清水河:源自大明山龙头峰,是一条美丽富饶的河,也是上林人的自豪。其河面宽阔、水深适中,宛如一条碧带般缓缓流淌,横贯上林县中部。赏花、游三里•洋渡都能见到它。
西燕镇:这是上林县最大的油菜花田盛开的地方。每年春季回暖,数百亩油菜花竞相怒放,吸引了众多游客成群结队前往观赏摄影。
耀军村:村子依山傍水,村民在清水河边,连片种植美国油葵300多亩,下大气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冬天,前往该村看向日葵的游客同样络绎不绝。
更多全面及时信息,点击查看
⑼ 什邡有哪些镇
2018年10月,什邡市辖2个街道(方亭街道、皂角街道),14个镇(红白,蓥华,冰川,洛水,马祖,师古,湔氐,马井,南泉,隐峰,双盛,禾丰,回澜,元石)。
四川省什邡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素有“禹迹仙乡”的美誉,幅员面积821平方公里,辖14个镇、2个街道、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43万,是第一个“中国矿泉水之乡”,是“中国雪茄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
(9)乡村旅游回暖升温扩展阅读
什邡市位于德阳市西南部,成都市西北部之间,距成都市60公里、德阳市20公里。南距成都市50km余,以其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素有“川西明珠”的美誉。全市幅员864平方公里,辖20镇,2004年总人口43万人。
什邡市湔氐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经济繁荣、环境秀丽,古为帝王消夏避暑之福地,今有“国家级黄背木耳生产基地”“省级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之佳誉,是投资建厂、观光旅游理想环境。湔氐镇历史悠久。湔氐老街的五珠桥处,有清清泉眼似五珠昼夜汩汩流出,终年不竭,泉水盈积成潭,故为五珠沱。桥下河水是从高景关流出的洛水经分流过来,为古湔水的一脉。氐,与古聚居于此的氐族有关。清嘉庆五年设场,古名“隆兴”。
什邡古为方国,蜀中名城,吸纳天地四方之灵气,汇聚古今人文之精神。3000年悠悠岁月,炼就一颗亮丽的川西明珠,熠熠生辉,耀古烁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