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的历史
❶ 旅行社的发展历史
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简介
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中国康辉旅行社总社)创建于1984年,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大型旅行社集团企业之一,是北京“首旅集团”旗下专业化旅行社集团公司,总部设在北京。
康辉旅游集团以振兴和发展中国民族旅游业、服务于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大力实施“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内成网”的营销、接待体系建设,目前已在全国设有100多家以资本为纽带的子公司。日臻完善的网络化营销、接待体系和垂直管理模式在旅行社行业已形成独特的综合优势。遍及海内外的业务协作体系以及由近万名员工组成的优秀团队具备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的实力。2006年“康辉旅游”连续第三次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评选的“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500家企业”名录;截止2005年,在国家旅游局评定的“全国旅行社百强企业”年度综合业绩排名中,康辉旅游集团继续位列三甲。在中国旅游行业和国内外旅游大众的影响力日益显现。
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特许的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组团社,经营范围包括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及会奖商务、差旅管理等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成为行业领先的大型旅游运营商是“康辉旅游集团”的企业愿景,让合作者放心,让旅游者满意是“康辉旅游集团”的经营理念。“康辉集团”将依托业界同仁及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支持,锐意进取、励志图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
❷ 中国康辉旅行社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简介
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中国康辉旅行社总社)创建于1984年,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大型旅行社集团企业之一,是北京“首旅集团”旗下专业化旅行社集团公司,总部设在北京。
康辉旅游集团以振兴和发展中国民族旅游业、服务于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大力实施“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内成网”的营销、接待体系建设,目前已在全国设有100多家以资本为纽带的子公司。日臻完善的网络化营销、接待体系和垂直管理模式在旅行社行业已形成独特的综合优势。遍及海内外的业务协作体系以及由近万名员工组成的优秀团队具备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的实力。2006年“康辉旅游”连续第三次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评选的“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500家企业”名录;截止2005年,在国家旅游局评定的“全国旅行社百强企业”年度综合业绩排名中,康辉旅游集团继续位列三甲。在中国旅游行业和国内外旅游大众的影响力日益显现。
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特许的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组团社,经营范围包括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及会奖商务、差旅管理等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成为行业领先的大型旅游运营商是“康辉旅游集团”的企业愿景,让合作者放心,让旅游者满意是“康辉旅游集团”的经营理念。“康辉集团”将依托业界同仁及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支持,锐意进取、励志图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
❸ 旅行社产的历史背景
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子公司正式成立!!
❹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旅行社叫什么
旅游,在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但回顾20世纪初,中国还没有近代化的旅游概念,也不具备新式旅游的条件。在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45年创立世界第一家旅行社之后近80年的1923年8月1日,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旅行部(后改称为中国旅行社)终于宣告成立。创办人是民国时期著名银行家陈光甫(他创办的上海银行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
从上海银行旅行部到中国旅行社
清末民初,我国旅游业为少数洋商所垄断,在上海登陆的有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运通和日本的国际观光局等,但他们服务的对象只限于外国人和白领华人。陈光甫留美多年,又酷爱旅游,他之所以决心创办中国第一家旅行社,据原上海银行天津分行经理资耀华(解放后曾任上海银行总经理)口述:“上海银行办的中国旅行社是我国第一家。陈光甫创办中国旅行社的动机,开始时还不是作为一种业务,而是对抗洋人,为国争气。旧中国旅行社都是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洋商所办,中国人要出国,办理旅游手续都要经过他们之手。洋商不仅收费高昂,而且态度傲慢无礼,根本看不起中国人。陈光甫时常出国,时常受气。有一次洋商办事的人傲慢无礼,使他实在忍受不住了,同对方争执了几句,对方冷笑着说:‘你不满意,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自己办一个呢?’对陈光甫非常蔑视。陈一怒之下,决心创办中国旅行社。”除了爱国和争回祖国的权利外,陈光甫还认为,为了让国人及各国人士了解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胜古迹,也必须建立健全为旅客服务的机构,这是他要创办中国旅行社的又一动因。
1923年4月,由陈光甫任总经理的上海银行正式呈文北洋政府交通部,提请代售火车票,办理旅行业务。当时交通部正召开全国铁路联运会议,该案一经交议,立即遭到身居要职的铁路洋员反对。表面理由是英、日、美、法等国在华均有旅行机构,绝无再设的必要,实际上是担心会削减外国在华旅行机构的既得利益。幸好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路政司司长刘景山及各路华员皆竭力支持,所以经激烈辩论后终获通过。是年8月1日,上海银行旅行部正式宣告成立。这一天,是中国旅游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天。因为按国际惯例,商业性旅行社的产生是一个国家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
旅行部成立一个月后,即在杭州设立分部,以后陆续扩大规模,5年间,共设立分部11处。1927年,经上海银行董事会开会研究,决定投资5万元(后增资至50万元),旅行部自立门户,6月1日,正式改名“中国旅行社”,并向国民政府交通部申请注册,经该部核准,于1928年1月拿到了第一号旅行业执照。
“顾客至上,服务社会”的办社宗旨
早在创办上海银行时,陈光甫就提出了行训:“服务社会,辅助工商实业,抵制国际经济侵略”。中国旅行社继承了这一口号,以“顾客至上,服务社会”为宗旨,确立了“发扬国光,服务旅行,阐扬名胜,改进食宿,致力货运,推进文化”的二十四字方针,开始了旅行社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旅行社的业务比较简单,以客运为主,先是代售国内火车及轮船票,复与美、日铁路公司及美、法、英、日等轮船公司洽妥,代售国外铁路、轮船公司客票,待中国航空公司成立后,再代售飞机票。第一任经理朱成章为累积经验,曾多次身穿招待员制服上车站迎送旅客或亲自驾车为旅客购票,提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
中国旅行社在设立之初是亏本的,以后也长期不能盈利,因此上海银行内部不少人反对这项生意,但陈光甫始终坚持办理。他曾对大家说:“天地间万物有重于金钱者,好感是也。能得一人之好感远胜于得一人之金钱。今旅行社博得社会人士无数量之好感,其盈余为何好耶?”陈光甫同时认为,经过积累经验,改进经营管理,增加服务项目,这种“有形的亏损”,也是可以转变为“有形的盈余”的。陈光甫终以“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的服务态度和实际行动,赢得了众多顾客的好评,旅行社也在与洋商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逐渐扭亏为盈。1936年即盈利60万元。这正如金融史专家、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洪葭管先生所说的:陈光甫最终创造成功奇迹的最重要一条,就是他提出了服务社会的理念。
中国旅行社业务大发展
中国旅行社业务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1931年至1937年,陆续增设的分社和办事处达45所,其拓展有一特点,即与国内新开辟的交通线相同步。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既办客运,又办货运;既办招待所、旅馆、饭店,又代办火车上的餐饮;既组织国内旅游,又组织国外观光;既代办出国手续,又发行旅行支票;既设立旅行社游览团体,又直接投资开发景点;并牢牢抓住大型会议的机会开展业务。
组织旅行游览是中国旅行社的主要业务,社内专设游览部,每年春季与铁路局协商特开游杭专列,并适时组织海宁观潮、惠山游湖、超山探梅、富江揽胜及游览各地名胜古迹,其中行程较长的如1933年招待爪哇华侨实业考察团游京沪,1937年组织的赣、闽、湘、桂、粤五省旅行团,都深得社会人士的欢迎。1935年8月起,中国旅行社还主办了一种旨在营造集体旅游氛围、领略祖国名胜风光的经常性旅游团体——“中旅社旅游团”,凡参加者可以得到各种优惠,并在总社辟有专室供团员聚会、消闲、联络感情,到1937年春,团员人数已从初创时的150人增加到900人。这种团体对稳定和发展客源,增强旅游部门的凝聚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29年杭州举行首届西湖博览会,盛况空前。中国旅行社从香港、南京、天津等地组织团体赴杭参观,在会议期间提供旅舍、租汽车、代雇向导等,还特别编辑《西子湖》一书散发和在通往博览会的沿途竖立指路牌,为外来者提供游览指南,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此后如1933年在青岛举行的华北运动会,1934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大会,i93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等多次重要会议和活动中,都能看到中旅社的身影。甚至1932年因日本侵略东三省而由“国联”(即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二战后被联合国取代)派来的“李顿调查团”(因团长英国人李顿爵士而得名,由英、美、法、德、意等5国代表组成,于当时赴中国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情况)也由中国旅行社这一民间企业负责接待和办理一应事宜,可见其声誉之隆。
1926年暮春,中旅社首次办理赴日本观樱团。此后,海外市场不断开拓。从1933年起,每年组织中国伊斯兰教信徒赴麦加朝圣团;1936年中国参加柏林第11届奥运会的代表团及参观团的出国手续、票务及行前指导等亦由中旅社办理。仅1931年春与日本国际观光局合作,中旅社就接待了日本游览团体计20余批,参加者3000余人,他们在我国共消费了20余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中旅社代办出国手续,深得出国留学生的欢迎。因为从介绍欧美著名大学的章程起,到登记名单、办理留学证书、出国护照、入境证、订舱位、代换外币,直至对方国家派员到码头迎候,再送上火车去应考、留学的学校,这一切都由中国旅行社一手操办。至于中旅社发行的中外旅行支票,不仅为旅客提供了方便,还为上海银行多了一笔活期存款,这在解放前的金融史上也是值得一书的。
严格管理与宣传教育
中国旅行社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独到的宣传教育方法。陈光甫曾对旅行社人员说:“吾人有必须注意者,吾人经营斯业,宗旨在辅助工商服务社会,平时待人接物宜谦恭有礼,持躬律己宜自强不息,务求旅客之欢心,博社会之好感,庶几无负创业初衷。”他要求对顾客要笑脸相迎,衣着整齐,手面清洁。对员工一律招考录用,通过培训、实习,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安排工作,工作后先在各部门轮流循环工作,多年后便成为一名旅游业的多面手。至于人员的升降,一律以才能学识为标准,学历仅作参考,但对导游则要求基本上是大学文科毕业生,上岗后先经培训,还择才送英美深造,并经常请外国专家来进行授课。
人们一接触到中国旅行社,处处能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工作人员一律穿着标志性制服,到车船码头的接待人员还头戴专门制服帽,帽上的“旅”字标识熠熠生辉,五角星红光闪烁,引人注目。工作人员的服务极为周到,不以貌取人。为广泛宣传旅行对社会人生的意义,中国旅行社于1927年创刊《旅行杂志》,为中国第一本旅行类杂志,初为季刊,后改为月刊,由名家执笔,特约撰稿,内容丰富,每期印有数十幅精美照片,公开发行,并分送中外交通机构及其高级职员,以求加强社会各界对中国旅行社的印象。
为加强对国外宣传,1931年中国旅行社通过在美国西雅图所设的通讯社,向美国各界发出招待游华专售邀请信5000封,信笺都经过熏香,富丽精美,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宣传。1933年又聘美籍记者斯诺撰写中国风景名胜的英文小册五种,分寄外洋各机关、各轮船公司、各铁路及航空公司。当时许多名人致函中旅,啧啧称道。陈光甫认为:“为社会便利计,又为本行之宣传计,此种宣传力甚大,人人知有中国旅行社,即知有上海银行。”不愧是一位精明的金融企业家。
陈光甫首创中国旅行社,以服务社会为理念,悉心经营,开拓发展,使之成为民国史上第一家大型旅游服务企业,并跻身于世界级旅行社之列。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家正规的旅行社,中旅社自1923年成立直至1953年宣告结束,以其30多年的不凡旅程,为后人留下了服务社会的宝贵理念和丰富经验,值得后人借鉴与仿效。
❺ 旅行社起源和背景
旅行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41年7月15日,他组织了一个有500人参加的旅游团,从莱斯出发,到劳佛市去参加戒烟协会召开的大会。这次旅行得到了铁道部门的大力协助,英国中部郡铁路公司特地为这次旅行开出了专列。
从1844年起库克与中部郡铁路公司签订了长期合同,组织周末团体旅行。翌年,他作为旅游团的陪同,足迹遍布欧洲大陆。1892年,托马斯·库克去世后,其子梅森继承父业,在世界各地组建旅行社,创立了全球范围内的旅游业务。
法国于1945年对设在法国的托马斯父子公司实行了国有化,该公司是法国一家历史最悠久的旅行社。
(5)旅行社的历史扩展阅读:
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逐步完善。2009年3月,商务部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大大简化了境外投资的审批过程,给予企业更多政策鼓励。
针对中小企业,我国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搭建了中小企业境外经贸合作区平台,还出台了海外并购政策。此外,旅游主管部门还通过与商务部、财政部、外汇管理局及银监会等部门合作,引导和推动中国旅游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目前,我国“走出去”的旅游企业业务不断拓展包括旅行社、饭店、餐饮及景区等且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经营地区不断扩大涵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虽然我国部分旅游企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本实力,但相对发达国家,甚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国内不仅缺乏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品牌、国际领先的专有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能力,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商业模式、产品开发等创新能力皆显不足。
国际市场知识和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的瓶颈,尤其是旅游企业跨国并购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对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比较模糊,海外投资的需求往往并不明确;我国旅游企业在核心产品开发和分销系统建设方面也与国际旅游集团存在较大差距等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旅行社
❻ 我国旅行社的发展简史是什么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尚无华人开办的旅游机构。
1923年8月15日,银行家陈光甫在他担任总经理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开设了旅行部。
1927年6月1日,旅行部与银行分立,正式命名为中国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国旅行社北京分社成立。
直到1979年,我国只有国旅(接待外国旅游者)和中旅(接待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两个旅行社系统。
1980年6月,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形成了国、中、青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4年国务院对我国旅行社进行体制改革:一,打破垄断;二,由行政或事业单位该为企业。
截至2002年底统计,全国有国际旅行社1358家,国内旅行社10257家,共计11615家。
❼ 新中国旅行社的发展历程
1954年4月15日,中国来旅行社北京分社自成立。
直到1979年,我国只有国旅(接待外国旅游者)和中旅(接待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两个旅行社系统。
1980年6月,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形成了国、中、青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4年国务院对我国旅行社进行体制改革:一,打破垄断;二,由行政或事业单位该为企业。
截至2002年底统计,全国有国际旅行社1358家,国内旅行社10257家,共计11615家。
❽ 南京旅行社的历史
南京旅行社成立于一九七九年,是江苏省内首家成立的旅行社,南京回旅游业协会理事单位答。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程,在几代“南旅”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如今的“南旅”已成为制度规范,管理严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旅游许可证号:L-JS01166。
2012年,南京旅行社升级成国际社,名称改为南京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❾ 我国旅行社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1949年以前: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早期资本主义化进程,交通运输业和新式旅馆等设施也随之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出于各类目的外出人群的流动,客观上需要专门的旅行机构为其提供服务,我国近代旅行社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当时的中国已有几家“洋商”开办的旅行服务机构,包括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运通公司等,专门为“洋人”和少数上层社会华人服务,缺少专门为中国普通民众服务的民族资本旅行社。爱国民族资本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始人陈光甫先生因在外资旅行代理机构购买船票受到冷遇,因而立志创办一家中国人自己的旅行服务机构。除了爱国和维护民族尊严之外,陈光甫创办旅行社的目的还在于让“国人及各国人士了解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胜古迹”、“辅助工商”和“服务社会”。1923年8月15日,我国第一家民族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正式成立。1927年初,旅行部与银行分立,改组为中国旅行社,成为独立的旅行商业机构。其经营范围从1923年旅行部设立之初的代售国内外火车、轮船客票及旅行咨询,逐步扩大到车站、码头接送和转送、行李提取和代运、发行旅行支票、为国人办理出国及留学事宜,以及观光游览等业务,还创办了深具影响力的旅游刊物《旅行杂志》。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旅行社在客运服务的基础上又开辟了货运服务和招待所业务,分、支社增加到49处,形成了覆盖全国并延伸到境外的服务网络。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旅行社在自身资产和业务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本着爱国和服务社会的经营宗旨,将协助民众战时流动和物资转移作为其主要职能。抗战结束后,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虽然一度有所恢复,可随着国内战争的推进,旅行社的经营最终未能完全恢复。上海解放后,陈光甫离开内地去了香港,中国旅行社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香港。1954年7月1日,以香港中国旅行社为名向香港英国当局申请注册,后发展成为香港中旅集团公司。
中国旅行社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地方旅行社及类似的旅游组织,但均规模较小,且适逢乱世,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大影响,大多在战乱中消亡了。只有中国旅行社作为我国近代旅行社业的典型代表,以其不凡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二、1949—1978年:行政事业导向的中国旅行社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迎接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我国在政府主导下设立了中国旅行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两大旅行社系统,负责组织相应的接待工作。
1949年10月18日,福建厦门中国旅行社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同年11月和1951年12月,福建厦门和泉州华侨服务社成立。随着华侨来访人数的增加,广东、天津、杭州等地的华侨旅行社也相继成立。1957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华侨旅行服务社总社在北京成立,并明确其主要任务是为华侨等回国探亲、访友、参观、旅游提供方便,做好接待服务。1963年,国务院又将港澳同胞纳入华侨服务社接待范畴。1974年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旅行社成立,与华侨旅行社合署办公,统称中国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国国际旅行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事务,发售国际铁路联运客票。之后,在直辖市、省会以及其他重要城市和国境口岸陆续设立了分、支社。1958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国外自费来华者接待工作和加强国际旅行社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中国国际旅行社划归国务院直属,由国务院外事办公室领导,各地分、支社归当地省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且必须接受中国国际旅行社分配的接待外宾的任务,并在接待业务上接受指导。196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和扩大中国国际旅行社为旅游事业管理局,负责对外国自费旅行者在华旅行游览的管理工作,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和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并在7月22日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第124次会议上,批准设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直属国务院领导,对外仍保留中国国际旅行社的名称,局、社合署办公。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局本部机构,经国务院确定为行政单位。
这一阶段旅行社业的发展,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行政事业导向,具体体现在:第一,旅行社的经营业务核心是进行外事接待,政治色彩浓厚,主要任务是“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扩大政治影响,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友谊,为国家吸收自由外汇”;第二,旅行社不仅仅是事业单位(对外可称为企业单位),还是政府机构,行使着行政管理职能,呈现出典型的“政企合一”状态。
❿ 中国旅行社总社历史和事迹
中国旅行社总社历史和事迹
国旅总社发展历史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以下简称国旅总社;英文名称:China International Travel Service Head Office,缩写:CITS)成立于1954年,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开始。它经历了初创、开拓、发展等历史阶段,是中国国际旅游业的缩影。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向前发展,组织接待外国游客人数每年递增,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接见过国旅总社组织来华的客人。因此,不少国外友人正是通过来华旅行了解了新中国和中国人民。
毛泽东主席、陈毅元帅接见国旅总社组织来华的古巴客人
一、初创时期
1954年4月1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在上海、天津、广州、南宁、哈尔滨、南京、杭州、武汉、沈阳、大连、丹东、满洲里等12个城市成立了分支社。开始从事接待邀请客人、国际友人、互换和自费游客业务。它在成立之初,是隶属国务院的外事接待单位。在此之前,全国还没有专门管理旅游业的行政机构,国旅总社实际上代行了政府管理职能。
至1957年底,国旅在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设立19个分支社,国旅的接待业务网络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主要以政治接待为主。
二、开拓时期
1958年1月,根据当时中国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进一步发挥地方积极性,决定国旅各地分支社一律划归当地省(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国旅总社由原来垂直领导关系,变为业务指导关系。为了满足各国旅行者的要求,国旅在对外宾开放城市增设了分支机构,增加了旅游线路,扩大旅游者的游览范围,到1958年底发展到35个分支社。
1964年7月,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978年3月更名为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1982年3月为国家旅游局)成立,中国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体制,国家旅游局和国旅总社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外招徕用国旅总社的牌子,对内管理行使国家旅游局的职能。这种局社合一的体制,在当时使中国的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至1966年,国旅发展到46个分支社。
邓颖超 亲切会见国旅总社组织的日本客人
三、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国旅总社的发展是中国国际旅游发展的缩影,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旅游体制的改革,给国旅总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2年国旅总社与国家旅游局开始按“政企分开”的原则,分署办公。1984年,国家旅游局批准国旅总社为企业单位。从此,国旅总社从原来归口外事工作转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大型旅游企业。1989年国家旅游局批准成立国旅集团,1992年国务院生产办公室正式批准成立国旅集团。1994年国旅总社被国务院列为“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1998年底国旅总社与国家旅游局脱钩,进入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2003年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2003年底与中免总公司企业重组。
目前国旅总社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家旅行商社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并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瑞典、丹麦、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多家子公司,在国内有150多家子公司、联号经营企业,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和完整的接待网络。 国旅总社是中国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之一,是中国旅行社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国非贸易创汇的主要企业,带动了一批旅游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国旅总社组织的第300万个来京外国游客
“国旅(CITS)”是国内外知名的中国驰名商标,已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为参与国际竞争,国旅总社先后加入了PATA(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ASTA(美国旅行代理商协会)、WTO(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国旅总社在国内外知名度越来越高。
由于国旅总社的主营业绩在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中国同行,从1992年全国旅行社排名开始,主要经济指标排在全国旅行社百强榜首,并自始蝉联“最佳企业奖”、“旅行社最高创汇奖”、“旅行社最高外联人数奖”等多种奖项,在国内外旅游业界已成为著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