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旅行社
❶ 急啊~!!我女朋友想在过年(大年初一)去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到从江县完成旅行,我想着吧大过年有人玩吗
就西江苗寨挺好的啊,过年人肯定多,随便感受一下少数民族的过年气氛,时间也挺充足的。
❷ 从江旅游景点,从江有什么好玩的
著名景点
增冲鼓楼、岜沙苗寨、加榜梯田、月亮山等
❸ 从江县的旅游资源
占里
占里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距县城约25千米,全村现有180户8个村民小组722人,寨子虽不大,但这里的人们却创造了一项令世人惊讶的纪录:解放以来人口自然增长为零,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占里村坐落在深山秘林中,是一个植被良好、民族风情浓郁的美丽侗寨。
增冲鼓楼
增冲鼓楼,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停(洞)往(洞)公路从村边经过。距从江县城82千米。
增冲鼓楼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全楼占地面积115平方米,通高约26米,13层重檐,双层宝顶。鼓楼为杉木结构,枋穿斗连,不用一钉一铆。鼓楼内竖4根粗大主柱,柱高15米,柱脚直径为0.8米,无数穿枋将4根主柱牢固地穿斗组合,形成高耸的主体楼架;距主柱3米的外围竖立8根檐柱,高3.6米,8块大穿枋与内4柱穿斗连接呈辐射状楼架。
1985年11月,增冲鼓楼被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家邮政部发行《侗族建筑》邮票一套四枚。
流架风雨桥
流架风雨桥,位于从江县西北面的谷坪乡流架村,东西横跨,距县城37千米。始建年代不详,据桥头《回龙桥碑》载,重建于清道光丙戌年,由潘、吴、兰三姓出资修建,历时16年建成,桥下部为单拱结构石拱桥,跨度8.4米,桥长19.3米,宽3.8米,石拱桥平面为“凹”形,木桥置于其上,桥主体为二层,底层为石拱桥,二层为木桥。木桥为二重檐结构,人畜行于其中,中部设六角翘首双楼冠宝顶,两端为三层重檐,风雨桥二层重檐及楼冠檐板彩绘风情图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
2006年6月,流架风雨桥被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黄侗寨
小黄是一个美丽的侗族村寨,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一条小溪穿寨缓缓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几百栋吊脚木楼依山傍水,构成一个山、水、歌为一体的侗寨。小黄距从江县城27千米,海拔630米,全村共717户,3471人。这里人人都爱唱歌,现村里有歌队61支、歌堂61个。小黄侗寨是远近闻名的“侗歌窝”,“小黄侗族大歌”早已享誉国内外。 1994年,小黄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小黄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芭沙苗寨
岜沙苗族部落505户2548人,是中国最后的一个枪手部落,分住在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梁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饰奇特。
加榜梯田
加榜梯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东北面,距县城80公里,是中国最好梯田之一,梯田中散落着苗乡特有的吊脚楼,加榜梯田总面积近1万亩,是中国四大最美梯田之一。
❹ 贵州神秘从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怎么样
贵州抄神秘从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是2015-12-18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控股),注册地址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德兴路16号。
贵州神秘从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22633MA6DK06B7Y,企业法人吴比,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贵州神秘从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禁止的不得经营;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应当许可(审批)的,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凭许可(审批)文件经营;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无需许可(审批)的,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经营。(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产业及政策性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景区建设和经营管理;餐饮、酒店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农产品的开发、销售;汽车租赁服务;旅游咨询、电子商务服务;国内旅行社业务;主办大中型会议旅游代办车、船票;代售飞机票、火车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贵州神秘从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❺ 从江县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概述
占里
占里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距县城约25千米,全村现有180户8个村民小组722人,寨子虽不大,但这里的人们却创造了一项令世人惊讶的纪录:解放以来人口自然增长为零,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占里村坐落在深山秘林中,是一个植被良好、民族风情浓郁的美丽侗寨。
增冲鼓楼
增冲鼓楼,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停(洞)往(洞)公路从村边经过。距从江县城82千米。
增冲鼓楼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全楼占地面积115平方米,通高约26米,13层重檐,双层宝顶。鼓楼为杉木结构,枋穿斗连,不用一钉一铆。鼓楼内竖4根粗大主柱,柱高15米,柱脚直径为0.8米,无数穿枋将4根主柱牢固地穿斗组合,形成高耸的主体楼架;距主柱3米的外围竖立8根檐柱,高3.6米,8块大穿枋与内4柱穿斗连接呈辐射状楼架。
1985年11月,增冲鼓楼被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家邮政部发行《侗族建筑》邮票一套四枚。
流架风雨桥
流架风雨桥,位于从江县西北面的谷坪乡流架村,东西横跨,距县城37千米。始建年代不详,据桥头《回龙桥碑》载,重建于清道光丙戌年,由潘、吴、兰三姓出资修建,历时16年建成,桥下部为单拱结构石拱桥,跨度8.4米,桥长19.3米,宽3.8米,石拱桥平面为“凹”形,木桥置于其上,桥主体为二层,底层为石拱桥,二层为木桥。木桥为二重檐结构,人畜行于其中,中部设六角翘首双楼冠宝顶,两端为三层重檐,风雨桥二层重檐及楼冠檐板彩绘风情图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
2006年6月,流架风雨桥被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黄侗寨
小黄是一个美丽的侗族村寨,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一条小溪穿寨缓缓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几百栋吊脚木楼依山傍水,构成一个山、水、歌为一体的侗寨。小黄距从江县城27千米,海拔630米,全村共717户,3471人。这里人人都爱唱歌,现村里有歌队61支、歌堂61个。小黄侗寨是远近闻名的“侗歌窝”,“小黄侗族大歌”早已享誉国内外。 1994年,小黄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小黄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芭沙苗寨
岜沙苗族部落505户2548人,是中国最后的一个枪手部落,分住在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梁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饰奇特。
加榜梯田
加榜梯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东北面,距县城80公里,是中国最好梯田之一,梯田中散落着苗乡特有的吊脚楼,加榜梯田总面积近1万亩,是中国四大最美梯田之一。
❻ 从江旅游怎么样,从江旅游好玩吗
三个景点:1、侗寨占里地址:从江县侗寨占里至今保存着十分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森林密布,空气新鲜,几乎看不到任何现代化的污染;占里村本身亦被一片茂密的森林所履盖,浓荫下的低矮木楼,看上去很像一个原始时代的部落遗址,而不像是一处现代村庄,但真正深入其间,人们却又会被这儿独到的文化与文明所震撼。
作为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这里又处处体现出侗族文化的突出特征,比如花桥、鼓楼之类的侗寨“标识”系统和符号,在村中是十分突出地呈现着,而其粮仓、禾架、木楼、蓝靛、鱼塘、传统服饰、大歌音乐、牛腿琴、琵琶琴等侗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内容也无一不显著地存在,这就使得热爱侗族文化的旅游者们喜出望外——他们将在这儿看到几乎是完全纯粹的传统侗乡。
作为一般的游客,或许人们更关注于占里的另一奇特文化——原始的“计划生育”制度。自古以来,占里村人实行一种“计划生育”制度,即每家每户只准生二个孩子,故千百年来,占里村一直保持着人口的零增长!就是说,该村的人口没有增加。这当然是一种罕见的奇特文化现象。他们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呢?当地人的解释是为了保持生态的平衡。这种解释不免给人感觉有些“现代”,有点难以置信,但仔细考察的结果,则又的确如此,真令人不可思议!若大的中国,历史上人口压力从来较大,但却直到本世纪中期才由人口学家提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思想和建议,而占里一个小小的边缘山区小寨,却千百年如一日地自觉遵循着计划生育的原则,这确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这里人利用自身的内部力量,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长,有效地保护了生态平衡,他们生活富裕,身体健康,精神充实,老人长寿,与大自然和谐相伴,是现代人梦寐以求而难以得到的世外桃源! 2、小黄村地址: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境内小黄村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境内。高增是一个充满了田园诗意境的行政乡,小黄是高增乡下属的一个村,又被公认为“大歌之乡”。高增和小黄同时又是两个非常著名的侗寨。高增出美女,小黄产音乐,因为这儿的人们不仅人人能歌善舞,而且这里就是侗族誉满中外的多声部音乐-大歌的发源地。侗族大歌以其多声部的奇妙组合震惊世界,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其结构的复杂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小黄村内有许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歌队,各种歌队于侗歌演唱风格方面均有独创,且各有其成就。尤为感人者,是其老年妇女歌队,她们用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音乐的灵感编写了侗族音乐最杰出的乐篇《嘎老》。 3、岜沙地址:距县城7.5公里景点介绍: 岜沙苗寨距县城7.5公里,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5个自然寨组成,全村475户2244人,是一个崇尚自然以树为神的枪手部落。岜沙系侗语地名,苗语称“分送”。译成汉语即“草木繁多的地方”。
岜沙公路修通已半个世纪,这里依然箐黑岭翠,树竹幽深,古藤缠绕,松涛阵阵,浓荫蔽日。主要得益于严厉的古规民约和朴实的生态观。盗伐林木除了退赃以外,还要罚三个一百二(即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请寨人食用,岜沙人生小孩、葬礼都要栽树的优良传统,使这里森林能完好保持至今。 被誉为苗族原生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馆”的岜沙,至今保持着一、两千年前古老的原始习俗。岜沙男子身穿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头部四周剃光,头顶挽着发髻,身背腰刀,手牵猎狗,肩扛火枪,一身古代武士装束。岜沙妇女服饰简约,身着黑色对襟衣,百褶短裙,配以色彩鲜艳的刺绣。其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民居和习俗原始古朴。这里原生态民俗风情浓郁,民族节日众多,农历十二月初一的苗年,三月初三后丑日的映山红节,六月初六后卯、辰、巳三日的秋千情人节(吃新节),十一月十九的芦笙节等最为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