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岁月
❶ 如何评价村上春树的新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来点跟大家不一样的观点。本我自我超我。
慎入,剧透!
我看书有时很慢,这本书基本是在马桶上看完的,拖了几个月。
原谅我再次引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结尾:于是一条条小船逆流而上,我们奋力向前划,却被载着不断地倒退,退回过去。
这句话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的核心,同样也是本书核心。我们都知道村上春树喜欢菲茨杰拉德,所以他的很多小说都在追溯过去,尤其是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个人的剧变期,从身体到内心,相信那时会有很多困惑也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而且所有问题都是表面那么简单,就像男主角遇到的。
没有突破黑暗的人,就永远留在了冰冷黑暗的海底。突破者坚强地活了下来。
青春期我脸型大变,跟作一样,几乎换个人。也有各种困惑,绝望,但还是走了过来。当然也有没有走过来的,比如自杀的那位同学。
也有完全失踪的同学,后来怎么都联系不到。
高中时我也有个小团体,不过是四个男生。男生之间说话比较方便,可以谈各种话题。
看到很多评论,但少有人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评论,我以自己浅薄的心理学知识来分析下。
村上写这篇小说肯定是有意识地借鉴了心理学,而且作为一个擅长写意识边缘的大师,他肯定对佛洛依德,荣格很了解(写作者一般都涉猎的)。
大致剧情是这样的,作在三十多岁时交了一个女友沙罗,但俩人之间总有隔阂,类似胸有块垒的感觉。两个人聊起以前,高中时的事。作高中时是五人团体一员,五人中除了作之外,每个人名字都带有颜色。这五个人属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团体。某天,作莫名其妙地被踢出了小团体。从此作便孤独前行,如同航行在茫茫大海,不见一人。沙罗认为应该找到其中原因,因为我们奋力向前划,却被载着不断地倒退,退回过去。所以作开始寻找背后的惊天秘密。然后找到另外四个人,白被杀,赤和青告诉作是因为,他强奸了白。在探秘过程中,你会发现作还有同性恋倾向,他与灰田似乎也发生了性关系。最后黑告诉他,白得了精神病,诬陷作强奸了她。黑还喜欢作,而作喜欢白,并在春梦里多次见到白。
这种探寻过去与其说是寻找青春期的秘密,不如说寻找自己。在这样的探寻过程中,作看到了自我,本我,超我。
作认为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强奸了白,杀死了白。某种意义即是,他本我层面上的黑暗面,比如春梦里,白是他的意淫对象。而白之所以出现精神问题,也是性压抑的结果。她厌恶性,或许跟她父亲做流产手术有关,也可能是青春期对性的无知与罪恶感,或许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电影《危险关系》里女主角因父亲鞭打而产生快感进而产生对乱伦的罪恶感。白的本我被过度压制,三者失衡。或许是孤独。
荣格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既是男人又是女人,只是比例多少问题。作有轻微同性恋倾向,在与灰田交往时做的春梦即可证明。当然也可能现实,因为村上小说里梦境与现实往往不分。
读到某些段落还是感觉全身颤栗,还是会落泪。有共鸣,因为有些经历很相似。
类似《挪威的森林》,但稍显冗长拖沓。我是在听《巡礼之年》时写这篇书评的,说实话没听出这音乐的特别之处,虽然我经常听古典音乐。音乐肯定与小说相关,艺术相通,估计村上写的时候没少听。音乐的旋律与小说的结构,会吻合。
青春期喜欢的很多作者我都对他们说拜拜了,惟有村上春树,挚爱至今。
❷ 急求李斯特、《旅行岁月》1中的第四首在泉水边、第五首暴风雨的钢琴谱
推荐你一个网址,世界上最大的曲谱共享网址,那里囊括了有史以来的的作曲家作品,版本也很多
❸ 世界十大钢琴曲
世界著名十大钢琴曲
1:肖邦:“军队”波兰舞曲
《军队波兰舞曲]》 又名《军队波洛涅兹》、《第三波兰舞曲》。钢琴曲。肖邦作于1838年10月。他创作的波兰舞曲的音乐内容已经远远超出舞曲体裁所包括的范围。他的波兰舞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情绪昂扬、气魄宏大,富于戏剧性;另一类情绪悲壮、细腻优美,富于诗意。本曲与肖邦的另一首《英雄波兰舞曲》均属于第一类。李斯特最赞赏这两首乐曲,几乎在他的每次钢琴演奏会上都要演奏这两首乐曲。本曲A大调,三拍子,复三部曲式,是一首胜利凯旋的进行曲。它歌颂了波兰民族斗争的光辉业绩,被认为是肖邦音乐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作品之一。主题刚劲有力,表现了军队高昂坚定的情绪。中部的旋律威武嘹亮,犹如军号在大地上回荡。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它使全曲统一在雄赳赳气昂昂的气氛之中。(演奏时间约4分钟)
2: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这段音乐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尤其富于浪漫气息,它虽然只是一个音乐片段,不是一个乐章,也被抽出来编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见到这段音乐的芭蕾小品。拉赫玛尼诺夫当初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醒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演奏,辉煌的音乐照亮整个大厅。拉赫玛尼诺夫甚至在写这部狂想曲的同时就在考虑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剧情构思,编舞导演当然又是芭蕾大师福金。 这位小提琴魔鬼被许多人描绘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辉煌技巧给浪漫派带来的风格上的影响,这不但低估了帕格尼尼的艺术价值,也是对浪漫主义艺术本质的忽略。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浪漫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狂热的主观表现。音乐家表现狂放无羁的感情世界,必须有炉火纯青的技巧为依托,才能进入横无际涯的艺术境界。有一件趣闻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位提琴手拿着乐谱去找贝多芬,提出某些小提琴部分的音乐太难,不好演奏,请作曲家修改一下,贝多芬却说:“当上帝唤醒我的时候,你以为我还会去考虑你那倒霉的提琴吗?”
3:李斯特:爱之梦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写为三首钢琴曲,题作《爱之梦》(Liebestraum,S541)。原来的歌词,分别作为钢琴曲的题诗。第一、二首的题诗是德国诗人乌兰德(Ludwig Uhland,1788-1862)的《崇高的爱》(Hohe Liede)和《幸福的死》(Seliger Tod);第三首的题诗是弗莱里格拉特的《爱吧》(Olied,so land lieder kannst)。三首《爱之梦》都是夜曲体裁,特别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原来的歌曲作于1845年,是一首用钢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乐深情婉转,抒写弗莱里格拉特诗中的意境:? 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你的心总得保持炽热,保持眷恋,? 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 教他时时快乐,没有片刻愁闷!? 还愿你守口如瓶:严厉的言辞容易伤人。? 天啊--本来没有什么恶意--? 却有人含泪分离。
4:莫扎特: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以类似齐奏进行曲般的节奏拉开序幕,色彩十分明朗,之后主奏钢琴与引子同时登场,再度呈示第一主题。乐章的第二主题令人感到趣味盎然,钢琴展示出绚烂的演奏技巧。 第二乐章,行板,F大调,2/2拍子,三段歌谣曲式。首先,加上弱音器的弦乐器呈示歌谣风的主题,接着重新由主奏钢琴加以接引。担任主题伴奏的三连音节奏在整个乐章中几乎不曾间断。 第三乐章,极活泼的快板,C大调,2/4拍子。充满生命力的第一主题由乐队反复两次之后,由钢琴再度呈示主题。在乐章的中段,管弦乐伴奏与钢琴主奏不断交替出现,相映生辉。最后钢琴以排山倒海之势的上升音阶,华丽地结束全曲。
5: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真正的乌克兰曲调,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广泛流传,欧美各国音乐会舞台时常有各种类型的钢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经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响音乐会曲目,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演出;到1878年,尼·鲁宾什坦终于也理解到这部作品的优点和价值,并出色地演奏它,从而也使这部作品更加牢固地确立它在音乐会舞台上的地位。
6: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勃拉姆斯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是创作和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与舒曼夫妇、李斯特等浪漫派音乐家交往甚密,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支持,有人把勃拉姆斯的作品比作“掺杂着浪漫主义新酒的古典主义陈酒”。 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作品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注)。 他创作了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7: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8:肖邦:“英雄”波兰舞曲 全曲有一段庄严热烈的序奏开始,随后堂堂引出伟岸的英雄主题,一种略带沧桑的感情是英雄的风格 奔腾的气势排山倒海般袭来,充满力度的热情在肖邦的作品中实属难得。乐曲进入中弹后持续扩大作品幅度,一连串下降音制造了华丽雄伟的效果,而热切的情绪仍一刻不停的在指尖翻滚澎湃。结尾处再度回到开头的主题,更加奔腾,接着渐弱,安排了一个隐匿的悬疑,是未尽的情感死灰复燃,创造出石破天惊般的效果。演奏既终,一股余韵却久久回荡,那正是肖邦对祖国诉不尽,挥不去的哀切思念。可以说借着华丽的舞曲,肖邦倾诉了满腔的爱国热情,也把音乐的可能性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9:莫扎特:第八钢琴协奏曲
10:圣桑:第二钢琴奏鸣曲 1. 极慢板,从呻吟般的极慢板开头,接着用双倍速度奏出第一主题。这第一主题一直情绪不安,直到第二主题出现,才趋于安静。但安静的第二主题马上也激动不安。结尾阴沉不安,它并没有带来宁静的气氛,没有使人感到戏剧已经结束,而使人急切期待着以后将发生的事件。 2. 谐谑曲,以阴郁开头,犹如低云密布,大风咆哮的感觉。速度转慢后,有天籁般的甜美。在谐谑曲的最后,低音区中低沉的八度敲击声也说明已经失去了光明的希望…… 3. 慢板,送葬进行曲。这首进行曲是肖邦1837年为哀悼失去祖国而作,开头表达送葬队伍出动,丧钟的低鸣。中部有一段宁静的来自上帝的安慰,带有“模糊的回忆”般的抒情,然后再重复送葬队伍,直至远去,留下一片空白。 4. 急板。舒曼评述:“这是非旋律,没有欢乐的乐章,像是强有力的手压抑了叛逆的灵魂,使那特别恐怖的幽灵与我们对话。”结尾“像是带着被狮身人面像愚弄过的微笑终了。”肖邦要求这个乐章,要“左手与右手七七八八地齐奏同音。“尼克斯对这个乐章的评述是:”葬仪之后,那边有两三位邻居在议论这位已故者的为人,没有恶意的批评,只有善意的赞扬。”而克拉克则认为,“像是秋风吹散枯叶,飘落在新墓上。”
❹ 推荐一些古典音乐
推荐你听这张唱片,曲子不错,旋律多为舒缓、愉快的:古典唱片《维瓦尔第:双重及三重协奏曲》,安东尼指挥意大利和谐花园古乐团,古乐演奏版本。唱片收录巴洛克音乐时期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歌剧作家、作曲家及天主教神父安东尼奥·卢乔·维瓦尔第(1678-1741)6部协奏曲作品,包括《D大调双小提琴与双大提琴协奏曲》(作品编号为“RV564”,其中第三乐章还是其著名歌剧《朱斯蒂诺》中的配乐)、《F大调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编号为“RV551”,系其传世作品中唯一一部由三把小提琴作主奏的协奏曲)、《G小调双大提琴协奏曲》(作品编号为“RV531”,系其传世作品中唯一一部由两把大提琴作主奏的协奏曲)、《A大调协奏曲“Per
eco
in
lontana”》(作品编号为“RV552”,遗作《波兰王子的音乐会》中的协奏曲)、《C大调小提琴与双大提琴协奏曲》(作品编号为“RV561”)和《F大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Il
proteo
ossia
il
mondo
al
rovescio”》(作品编号为“RV544”)。《D大调双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F大调三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小提琴与双大提琴协奏曲》和《F大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的旋律充满欢快和激昂,各自的第二章还颇悠扬、浪漫,聆听时仿佛置身于恬静夜晚的地中海,那粼粼海水的美景,柔情似水,美不可言;《A大调协奏曲“Per
eco
in
lontana”》颇动听,我觉得绝妙处是通奏低音和弦演奏部使用“管风琴”负责补充内声部!而两支小提琴一远一近,一问一答,宛如恋人互诉衷肠,旋律简单,却十分优美动听,特别是第二乐章更棒;《G小调双大提琴协奏曲》的旋律偏抑郁,有点压抑的感觉,但第二乐章也不赖,颇抒情。这是试听及直接下载地址,1至18曲依先后顺序各是《D大调双小提琴与双大提琴协奏曲》(1至3曲)、《F大调三小提琴协奏曲》(4至6曲)、《F大调三小提琴协奏曲》(7至9曲)、《A大调协奏曲“Per
eco
in
lontana”》(10至12曲)、《C大调小提琴与双大提琴协奏曲》(13至15曲)和《F大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Il
proteo
ossia
il
mondo
al
rovescio”》(16至18曲):
http://www.top100.cn/Proct/Proct.aspx?ProctID=S0134743000
。唱片封面图:
❺ QQ音乐里李斯特的狩猎,诺玛的回忆,夜莺,旅行岁月,西班牙狂想曲分别是哪几首知道多少写多少,谢谢了
这样的问题去李斯特吧问可以得到很好的答案。这里的答案来自贴吧和吧友空间:
狩猎是帕格尼尼大练习曲里的还是超技?我这里只好写帕格尼尼大练习曲里那首
狩猎 La chasse
诺玛的回忆 Réminiscences de Norma
夜莺 (因为是改编曲,暂时没查到,但有译名是 Nightingale )
奉献 Liebeslied (Widmung)
旅行岁月(不是一首曲子,是三个曲辑,每个曲集里有若干首)
Années de pèlerinage (Years of Pilgrimage)
第一年:瑞士, Première année:Suisse
1. 威廉·退尔教堂, Chapelle de Guillaume Tell (William Tell's Chapel)
2. 瓦伦城之湖, Au lac de Wallenstadt (At Lake Wallenstadt)
3. 田园, Pastorale (Pastoral)
4. 泉水边, Au bord d'une source (Beside a Spring)
5. 暴风雨, Orage (Storm)
6. 奥伯曼山谷, Vallée d'Obermann (Obermann's Valley)
7. 牧歌, Eglogue (Eclogue)
8. 乡愁, Le mal pays (Homesickness)
9. 日内瓦的钟声:夜曲, Les cloches de Genève: Nocturne (The Bells of Geneva: Nocturne)
第二年:意大利, Deuxième année:Italie
1. 婚礼, Sposalizio (Marriage)
2. 沉思者, Il penseroso (The Thinker)
3. 罗沙的小调, Canzonetta del Salvator Rosa (Canzonetta of Salvator Rosa)
4.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第47号, Sonetto 47 del Petrarca (Petrarch's Sonnet 47)
5.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第104号, Sonetto 104 del Petrarca (Petrarch's Sonnet 104)
6.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第123号, Sonetto 123 del Petrarca (Petrarch's Sonnet 123)
7. 但丁读后感/但丁奏鸣曲, Après une lecture de Dante: Fantasia Quasi Sonata (After Reading Dante: Fantasia Quasi Sonata/Dante Sonata)
*威尼斯和拿波里 第二集补遗, Venezia e Napoli. Supplément aux Années de pèlerinage 2de volume
1. 船歌, Gondoliera (Gondolier's Song)
2. 小曲, Canzone (Canzone)
3. 塔兰泰拉舞曲, Tarantella (Tarantella)
第三年, Troisième année
1. 祈祷之钟声/感恩/天使颂, 'Angélus! Prière aux anges gardiens (Angelus! Prayer to the Guardian angels)
2. 艾斯特庄园的绿柏之一:挽歌, Aux cyprès de la Villa d'Este I: Thrénodie (To the Cypresses of the Villa d'Este I: Threnody)
3. 艾斯特庄园的绿柏之二:挽歌, Aux cyprès de la Villa d'Este II: Thrénodie (To the Cypresses of the Villa d'Este II: Threnody)
4. 艾斯特庄园的喷泉, 'Les jeux d'eaux à la Villa d'Este (The Fountains of the Villa d'Este)
5. 悲歌(泪水源于人类的苦难), Sunt lacrymae rerum (There are Tears for Things)
6. 葬礼进行曲, Marche funèbre (Funeral March)
7. 净心(发扬你的爱心), Sursum corda (Lift Up Your Hearts)
西班牙狂想曲 Rhapsodie espagnole
❻ 李斯特的十四行诗和他的终哪个更难啊
钟,十四行诗是旅行岁月里的,有点小品的味道(但是技术上也很难也很BT),钟是帕格尼尼练习曲的,但是如果你八度技术好你可能觉的他不难,但是他的大跳又是比较令人心烦的,所以我说钟更难些.
❼ 李斯特 所有作品(名字)
弗朗兹·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
废话不多说,他的作品主要有:
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
《浮士德交响曲》
《但丁交响曲》
《帕格尼尼练习曲》
《瓦格纳改编作品:汤豪舍》(《汤豪舍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
交响诗《前奏曲》
《马捷帕》
《B小调钢琴奏鸣曲》
《12首超技练习曲》
《旅行岁月》
钢琴曲中最难的一首当属《唐璜的回忆》
《塔索的悲伤与胜利》
《第二号梅菲斯特圆舞曲》(《魔鬼圆舞曲》)
《艾斯特庄园水的嬉戏》
《沉思的人》
《B小调奏鸣曲》
《森林的细语》
《塔索》
《普罗米修斯》
《英雄的葬礼》
《圣伊丽莎白逸事》
《耶稣基督》
《匈牙利加冕弥撒》
三集《巡礼的岁月》
《从摇篮到坟墓》
《爱之梦》
大概我知道的就是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到你
❽ 《我亲爱的》这首意大利歌曲的背景,还有作者的介绍,这首歌的表达情感。
背景:17世纪中后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意大利人民对于文化和艺术形式的追求也逐渐增多,传统的音乐形式(包括传统歌剧)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美声唱法开始成为意大利歌剧的重要组成,并且迅速壮大。
所以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美声作品创作的高峰时期,一大批意大利作曲家创作的无数优秀的美声作品,其中就包括了当今美声唱法训练中必唱的一首作品《我亲爱的》。该作品的旋律是由乔尔达尼独立谱写,歌词是根据当时流行的一首诗歌改编而成。
所以不管是在曲风展现方面,还是在情感表达方面,都极具特点和张力,是那个时期意大利美声作品的代表,也一直流传至今,可以说《我亲爱的》是艺术与情感的结合,也是美声歌曲的经典。
1、作者介绍;
G·乔尔达尼(1753年10月22日—1798年7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意大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G·乔尔达尼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乔尔达尼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创建了背谱演奏法;
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代表作品有《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大量歌剧幻想曲,如改编自威尔第的《弄臣》、改编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忆》等等。
2、表达的情感;
该作品堪称意大利歌曲的代表,主要表达了当时人们爱情的苦苦追求和无限向往之情。旋律委婉,线条流畅,歌词内容朴实真挚,可谓是脍炙人口。从曲式结构来看,该作品是带再现的三段体。第一段和第三段歌词完全相同,旋律主题相似。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再现,只是在节奏、速度方面作了简单的调整。而第二段是歌曲的展开和发展部分,旋律由中声区缓进至较高声区,节奏加快,形成歌曲的高潮部分。所以速度缓慢的第一段,表达了一位饱受爱情折磨的年轻人内心独白。
到了歌曲的第二段,由于旋律的上行和作品整体的结构划分,该部分要求演唱者以高位置头腔共鸣,唱出坚实有力的声音来表达,被爱情折磨已久的压抑情绪和表达青年对爱人发至肺腑的情感。而在这个高音的部分,节奏的时值处理上应适当的放缓,稍加停顿。
当高音部分过,歌曲的旋律平缓地走向了中声区,情绪也由激动转向平静。紧接着,又重复高潮部分的那句歌词:“请别对我,无情无义。”表现了饱受爱情折磨的青年意犹未尽的痛苦之情。
第三段为整个作品的再现部分,歌词与第一段完全一致,只是在声音处理方面更弱了,而且整体更加平稳和平静,给人的感觉是那位年轻人的形象再一次出现,同时也表达了这位年轻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之情。
(8)旅行岁月扩展阅读;
《我亲爱的》意大利文是:caro mio ben。是声乐学生的必修曲目,也是歌唱名家常用演出曲目。旋律柔美流畅,委婉动人,深受大众喜爱。它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唱。第一个音就不容易唱好,高音和力度都要恰到好处,辅音到C嵌入元音a须十分清脆。
很多人喜欢用做假声唱首段和未段,这并不好,不能正确对地表现歌曲的内容,但声音过于饱满也不好,要恰到好处,才表现出作品的高雅与美感。中段要唱行轻快,滑音要用的典雅,并注意控制气息。下功夫唱好这首歌,定能学到真正的美声技巧。
《我亲爱的》为一首小咏叹调,流传至今。这首作品适用于各个声部的训练和演唱,要当作一首重要作品去练习,也要在音乐会中演唱是一首很好的男高练习曲目。
❾ 李斯特的代表作有那些
《幻想交响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浮士德》和《但丁》等。
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
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还创建了背谱演奏法,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9)旅行岁月扩展阅读
巅峰期的钢琴家李斯特:
1837-1847年间,李斯特在欧洲各国开展钢琴巡演,包括匈牙利、意大利、英国、德国、俄国、土耳其等。所到之处无不风靡,观众为之疯狂,德国诗人海涅称其为“李斯特狂热”(Lisztomania)。
1847年2月,李斯特到基辅演出时,邂逅卡洛琳·冯·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
1847年9月,35岁的李斯特在俄国做了谢幕表演,宣布从此退出音乐会舞台,不再开展收费演出。
这十年间,李斯特创新了钢琴演奏技法,并创作了《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