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剧旅游
Ⅰ 找一部有关讲日本能剧的日剧
《歌舞伎华之恋》演的是歌舞伎,两人都有东西是那个草,这个有点不一样,其他设定都是一样的
Ⅱ 日本能剧是怎样的文化
能剧和狂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类型形态。“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则是以滑稽的对白、类似相声剧一样的形式来表演。无论是能剧还是狂言,剧本所采用的语言均为中世纪时的口语。能剧及狂言在今天的社会中,遇到的最大威胁,就是青年人对古老戏剧失去了兴趣。 就其广义而言,能戏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http://ke..com/view/340630.html?wtp=tt网络的= =我觉得能剧就是一种类似于京剧,但是很深奥、难懂,就是有点抽象的美学艺术孕育在里面。
Ⅲ 日本能剧是借鉴中国的么
不是,能来剧是日本本土自发展的戏剧。
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
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这类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在表演形式上辅以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能是以主角演员的歌舞为中心,与伴奏之唱念及奏乐所构成的音乐剧。演员使用面具是能的特征;能的面具称为能面。
戏剧的要素是由舞蹈(舞)、唱念(谣)和奏乐(囃子)所构成。其中负责舞与谣等实际表演技巧的是主角(仕手:シテ,能的主角)、配角(胁:ワキ,能的配角)以及狂言演员(狂言方);负责音乐伴奏的是乐师(囃方),由笛乐师(笛方)、小鼓乐师(小鼓方)、大鼓乐师(大鼓方)、太鼓乐师(太鼓方)组成。主角负责主导齐唱(地谣)以及演出进行的管理;演出进行由辅佐员(後见)执行。配角、乐师和狂言演员合称为三役。
Ⅳ 什么是日本能剧
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这类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在表演形式上辅以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能剧和狂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类型形态。“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则是以滑稽的对白、类似相声剧一样的形式来表演。无论是能剧还是狂言,剧本所采用的语言均为中世纪时的口语。能剧及狂言在今天的社会中,遇到的最大威胁,就是青年人对古老戏剧失去了兴趣。 就其广义而言,能戏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能剧和狂言提出了具体的保护计划,日本政府也已经把能剧及狂言列入到“文化财产”之列,能剧和狂言及其艺术家们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培训戏剧演员的计划得到了日本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一整套记录该古老剧种的计划正在筹备实施当中。 对于能剧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表演时戴上的面具。能剧面具对于能剧表演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商家的招牌是圣物,挂上去绝对不能再碰地下一样。能剧演员尊面具为圣。他们表演时穿的衣服、袜子等都可以给人看,唯独是面具,像珍宝一样放在铺上锦布的木盒中,别人不可以随随便便看。 能剧即将上演的时候,由于表演时穿的衣服十分宽大,需要别人帮忙穿,假发也需要别人帮忙戴好并系好,但是,面具绝对要自己戴上。他们相信,一个面具,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角色的灵魂,不能让别人侵犯。而能剧的面具,大致可以分为男、女、老、幼、灵、鬼六大类,表演能剧而戴错面具,是十分失礼的。 戴面具的时候,表演者会小心翼翼地从木盒中取出面具,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把面具的正面对着自己的脸,说:“我要演你了。”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每个能剧表演者表演前都会这样做。说完,就小心翼翼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更可能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jo-ha-kyu,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五个组的能剧,第一组为神剧(“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现,再以神明形式出现。这些剧动作缓慢,今天已经很少表演。第二组为战士剧(修罗物)。多数表演当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平源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战士请求祭司为他的灵魂祈祷。
Ⅳ 关于日本能剧的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更可能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jo-ha-kyu,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
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五个组的能剧,第一组为神剧(“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现,再以神明形式出现。这些剧动作缓慢,今天已经很少表演。第二组为战士剧(修罗物)。多数表演当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平源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战士请求祭司为他的灵魂祈祷。
第三组能剧是假发戏。通常,假发戏是关于平安时期(794–1185)的一个美丽女人的故事,这个女人陷入深深的爱情之中。第四组能戏是最大的一组,一般称为杂能(zatsu noh),因为这种剧目涉及到多样的主题。第五组能戏叫做恶魔能(鬼畜物kichiku-mono)。这种戏动作最快,主角经常首先以人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场,后来第二场中复以恶魔的身份出场。
一出能戏: 葵之上
能戏《葵之上》是经常上演的常备剧目。该剧的原作者不详,它是由世阿弥根据11世纪的一部由紫氏部撰写的小说《源氏物语》改编成。
一开始,宫廷官员(为“胁连”的角色)解释说葵是一个叫做源氏的宫廷贵族之妻,身怀六甲,女巫瑛日被招来,想搞清楚到底什么鬼魂附体。折叠的袍子放在舞台前面,代表葵。
女巫(“连方”的角色)将附体的鬼魂招来了。
鬼魂走来。主角戴着代表复仇女神的面具。她是源氏的失宠的情人六女。六女述说他自己的遭遇,她说,这个世界上幸福乃是昙花一现,它对容光焕发的源氏的妻子葵充满怨恨。在不久前的一次节日聚会上,葵的车将六女的车挤到一边,六女受到进一步的羞辱。
六女的灵魂用扇子殴打葵,然后就走入舞台后面。助手用袍子挡住观众视线,主角取下复仇女神面具,换上女魔鬼面具。
宫廷官员叫来信使,要他邀请山中的苦行僧过来驱逐魔鬼。
驱邪开始,主角回到舞台中央,现在戴上了恶魔的面具,手中挥舞魔杖。 他们激烈交战,六女的愤怒的灵魂被苦行僧的咒语打败了。佛法的胜利和葵的得救,这个结局与小说《源氏物语》大相径庭;在小说里面,葵在生产源氏之子时死去。
Ⅵ 日本如今看能剧最好的地方有哪些
如果没有特别来学习,自现代的一般日本人都看不懂能剧。再加上价格昂贵,相对于歌舞伎等其他传统艺能,能剧目前受众相对较少。
现在的能有五个流派(观世、宝生、喜多、金刚和今春),剧目也有 200 多种,事先查好剧目和地点,选好了就去吧。一场的票价一般在 5000 日元以上,根据座位和演出阵容差别甚大。
能的剧场叫“能乐堂”,大多数都在室内剧场,集中于东京、京都等城市。最著名的就是东京的“国立能乐堂”,出于其国立的性质,演出质量较高。其他值得推荐的就是五大流派自己的能乐堂,观世能乐堂、宝生能乐堂和十四世喜多六平太纪念能乐堂在东京,在京都有金刚能乐堂。其他私立的小能乐堂也不少。
Ⅶ 请介绍一下日本能剧
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回术表现形式,如杂技答、歌曲、舞蹈和滑稽戏。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这类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在表演形式上辅以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Ⅷ 日本能剧是什么
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其他两种喜剧形式是歌舞伎和木偶。就其广义而言,能戏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能乐的历史
14世纪早期,秉承数个世纪舞台传统的各种各样的表演剧团巡回地在寺庙、神社和节庆场合演出。他们一般都有贵族的赞助。“猿乐”就是这诸多流派之一。出色的戏剧作家兼演员观阿弥 (1333–1384) 及其子世阿弥(1363–1443)将猿乐改革成为能乐,他们创设的表演形式基本上被沿袭至今。观阿弥(1333–1384)将大众娱乐“救世舞”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引入猿乐,它的行动吸引了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仪满 (1358–1408)的注意并且得到了后者赞助。
观阿弥死后,世阿弥成为观世剧团的头目。仪满继续赞助剧团,这使得它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提炼能乐的审美原则,包括物真似亦即模仿事物,以及戏剧的语言yugen,受禅宗影响的一种美学理想,强调对于神秘深邃的追求。除了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能乐剧作之外,世阿弥还撰写了很多论文,对后来几个世纪内能的表演起到了规范作用。
室町幕府倒台之后,能乐得到军事领袖丰臣秀吉的赞助;17世纪,能乐成为德川庆喜的官方财产。在这些年里,表演比世阿弥时代变得更为缓慢凝重。
随着幕府制度结束,明治时代(1868–1912)的能乐由于梅若实 I Umewaka Minoru I (1828–1909)这样的表演者的执著以及贵族的赞助,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二战之后,能乐必须完全仰赖公众的支持方能生存。今天,人数不多但是非常热忱的观众继续支持能乐,相当数量的业余爱好者通过缴纳歌舞学费在继续支持能乐。最近几年,围绕火光的室外能乐表演越来越流行,夏季在寺庙和神社和公园举办这样的表演为数不少。
http://www.lifepop.com/view.aspx?castid=269768
木偶戏是日本专业的傀儡戏,又称”文乐〃,这个词来源于”文乐座〃——存活到近代的唯一一个商业木偶剧团的名称。木偶戏17~18世纪发展起来,又叫做木偶净琉璃(”人形净琉璃〃),这个词汇本身说明了木偶剧的起源和实质。”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琉璃〃的意思则是一种伴以三味线演奏的戏剧说唱。
跟歌舞伎一样,木偶戏乃是江户时代 (1600-1868)朝气蓬勃的商人文化的组成部分。木偶戏虽然使用木偶,但是并非儿童戏。木偶剧的许多有名的剧本都是由著名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1724) 撰写的,近松的高超技艺使得木偶人物形象和情节在舞台上栩栩如生。
木偶戏的历史
早在平安时期(794-1185),居无定所的木偶戏表演者“傀儡子”,浪迹日本,挨门挨户表演换取一定的施舍。 木偶戏的这种街头娱乐性质一直延续到江户时期,通常的情形,“傀儡子”手上操控两个木偶,脖子上挂着的一个大盒子就是舞台。一些傀儡子被认为定居在相当于今天神户附近的西宫和淡路岛。到了16世纪,这些团体中的傀儡子们被召到京都为皇室和军事领导人表演。正是在这个时候,木偶戏与净琉璃结合起来。
净琉璃的先驱是云游的盲人表演者,他们一边吟唱描写平氏源氏战争的叙事诗《平家物语》,一边自己用四弦琵琶伴奏。到了16世纪的时候,三味线取代了琵琶作为伴奏工具,净琉璃风格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净琉璃这个词来源于早期流行的一个吟唱作品,该作品是关于一个武士和净琉璃姬的爱情故事。
结合吟唱和三味线伴奏的木偶戏艺术在17世纪的江户 (现在的东京)越来越受欢迎,在这里,幕府将军和其他军事领袖给予木偶戏巨大支持。这个时候的许多木偶戏表现了传说中的英雄坂田金平的冒险故事,坂田金平胆略过人,一生建立了丰功伟绩。但是,只有在商业城市大阪,由于两个天才人物的努力,木偶净琉璃才迎接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这两个人物是吟唱者竹本义大夫(Takemoto Gidayu(1651-1714) 和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
http://hailiang.blogerhome.com/115874.shtml
歌舞伎
http://www.kantsuu.com/riben/Print.asp?ArticleID=9771
Ⅸ 日本能剧
大歌舞伎到中国来巡演过,能剧还没有,想看只能等机会。
属于你懂日本语也听不明白在说什么,因为古语太多了,反正看的不明不白。
松竹大歌舞伎 近松座 中国公演
Ⅹ 介绍日本能剧与歌舞伎相关书籍
《点击日本》由11章共324个词条构成,以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日本社会为重中之重,又兼回顾了其他方答面的内容。按每章的排列顺序,内容分别是:日本的地理和历史,日本的政治、经济、教育、日本的语言和文学,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的传媒与IT产业,现代日本社会,日本的观光旅游,日本的节假日,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日本的动植物和传说,日本的流行语和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