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
1. 杭州西溪湿地怎么样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离杭州主城区武林门只有6公里,距西湖仅5公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1月03日,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2年1月10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 2017年12月,被评选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 杭州西溪湿地旅游怎么样
西溪湿地共分为西溪湿地西区和西溪湿地东区,我比较喜欢西溪湿地西区,生态很原内始的,杭州城内容几乎绝灭啦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西区)套票145元,同禾呈优惠价110元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843/32762.shtml
3. 杭州西溪湿地怎么玩
杭州的西溪湿地旅游景区都是非常的出名的,我们可以先去西溪湿地的东区和西区,那里的荷花盛开的特别的好,在那里我们可以进行垂钓,更加的体会断桥相会的那一种意境,接下来我们可以去西溪湿地的西溪水阁,西溪水阁的景色非常的优美,在那里我们才真正的懂得什么叫做水天相接,什么叫做楼台亭榭。这个地方的风景特别的出名,一定要去这些地方,会给你特别美的感受。
4. 你觉得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环境好吗 谈谈你的看法.
西溪湿地是长江三角洲地带少有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遗产地”。
虽然这个地块至今尚未列入市、省、国家以至于世界的“遗产保护名录”,但只要稍加发掘,便可知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只要很好地加以保护,必然能成为名实相符的“遗产地”。就我所知,西溪湿地有地理学上“爱晖——腾冲线”东南地区颇具典型意义的河汊文化;有考古学上所谓“太乙生水”湿燥相辅的崇水文化;有民俗学上起源很早,属于独特传承的端午节龙舟文化;有生物学上较难寻觅、颇具特色的原生态水生文化;还有历史学上古往今来、纷至沓来而行吟不绝的名人文化等等。
下面简单分述之,可知其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河汊文化
西溪湿地地处浙西北钱塘凹陷地质构造单元之中,是西湖复向斜之北西翼。在山陆与平原的过渡带内有大量的山涧洪积扇和冲积裙出现,并逐渐过渡为准平原的水网地带。西溪湿地所露的地层绝大部分是全新世地层,而第四纪积沉物的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等特征,又反映了它第四纪后期的古气候、古地理环境。
西溪湿地属苕溪湖沼积、冲湖积平原水网地貌。村庄、桑田等高出原始地面1-1.5米,地面标高2-5.5米,地面多由亚粘土物质组成,局部地区还有泥炭分布。湿地现有水面积约400万平方米。
这样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在杭嘉湖地区乃至于长三角地区,都是颇为少见的、独特而又典型的“爱晖——腾冲线”东南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地理学家胡焕庸1985年3月22日答《文汇报》记者问,从人口学角度提出了“爱晖——腾冲线”新概念,他说:在这条线的西北与东南,土地与人口的分布呈明显巨大的差别,东南土地少而人口多,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东南颇多浅水湿地而宜人居与耕作。
西溪湿地的水环境是优越的。这里有闻名遐迩的西溪诸河。它由西溪河、严家港、蒋村港、紫金港、顾家桥港和五常港等纵横交错的河汊所组成。西溪河起于五常化龙桥,止于蒋村周家门,全长11.47公里,宽11米,不通航;严家港起于蒋村南高桥,止于千金洋,全长2.2公里,宽15米,水深2米,可通农用船只,面积3.3平方公里,蓄水量5.28万立方米;蒋村港起于蒋村何家河头,止于余杭溏河,全长3.75公里,宽20米,水深2.3米,可通农用船只,面积7.5平方公里,蓄水量11.29万立方米;紫金港起于西溪,止于余杭溏河,全长3.40公里,宽20米,水深2.0米,可通农用船只,面积6.8平方公里,蓄水量11.56万立方米;顾家桥港起于五常白浪,止于五常天竺桥,全长1.8公里,宽15米,水深2.5米,可通农用船只,面积2.7平方公里,蓄水量5.06万立方米;五常港起于留下镇,止于余杭溏河,全长5.95公里,宽25米,水深2.5米,可通农用船只,面积14.9平方公里,蓄水量31.59万立方米。
在这样一个河汊纵横以船往返的特殊地块,充满田园山水、鱼荡桑田、竹篱农舍、芦荻夹岸的自然风光和恬淡自适、和谐温馨、怡情陶性、幽雅素朴的人文韵味。这种得天独厚、世无匹比的自然和人文遗产,一旦遭受破坏,将永劫不复,损失惨重,难以挽回。
我把西溪湿地这种古老遗存,称为江南水乡的河汊文化,其典型的事物、事象可以举出很多。古代有诗人写下不少吟咏水国、水乡、水村、水巷、水边楼、水阁、水门,还有水市、桥市、鱼市等,以反映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色,不胜枚举。原来的蒋村乡各村门前屋后特多河埠头,便是一道特异的民俗风景线。我曾多次赴蒋村乡考察,知道河埠也叫水码头,水桥、河桥。河桥分为“菱角河桥”、“木鱼河桥”和“畚箕河桥”。原来的蒋村多河埠,一般都是石质构造。石材有青石、金山石等。从归属分,有公用、私家和半公用;从样式分,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悬挂式;从组合分,有来复式,内凹倒“八”字,再接补凸式正“八”字的。时间最早有南宋、元代的,多数为明和明以后的。
如今河道改造,河砍堆砌、河埠拆除,水质变坏,河鱼难活,水草不长,令人痛惜!
二、崇水文化
西溪湿地原属余杭县蒋村乡,与今余杭区良渚文化发祥地良渚镇相距不远,同属良渚文化遗址范围。据考古学家推断,良渚氏族已进入古国时代,距今大约5300-4300年,良渚文化“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文化实体”。与之大致重合的马桥文化,是太湖流域和杭州湾流域一支青铜时代的文化,被认为是“先越文化”。
据《余杭县志》记载,在蒋村乡境内也曾发现黑陶、玉器、家蚕丝织物和竹制品等文物,主要是墓葬中的“陪葬物”。从研究良诸文化的地下文物与民俗文物的成果分析,这个地区的氏族先民,不仅懂表里、虚实、寒热,也懂湿燥,这主要是从阴阳观点上推导而出的。这足以证明这个地区的先民对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发达程度,真不愧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今天有考古新发现,证明古人的“湿燥”观念起源很早却为后人所忽略。而作为第一个国家湿地列为保护名录的西溪,理应对此有所研究和继承与发展。原来,早在1993年10月,湖北荆门市郭店战国楚墓出土有字竹简,其中一简由开头四字定为“太乙生水”。学者们认为这是一篇从未问世、妙不可言的哲学著作,是在完整的宇宙生成论系统上的创造,具有太乙的“形上”宇宙观与天生万物的“形下”宇宙观,两者上下贯通,和谐并存。该简简文如下(摘录):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反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也,湿燥所生也。湿澡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式[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以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理、阴阳之所不能成。……(见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88页)
我们读了这篇简文,便知“太乙是万物之母”,而“太乙藏于水,也生于水”,可见水乃为人类须臾所不能离的“命脉”。我们读了这简文,也自然便知在我们人类生活的空间,湿地是为数不多,同时也是弥足珍贵的“风水宝地”,我们对它只能是“保护”“研究”“利用”而不能有任何不利于此的行为。由此,我们也深知,作为湿地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力量,研究湿地与人类生活、人类生存以及生命价值的关系。
也许有些会说,这是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与我们越地、越人及其后裔关系不是很大。其实,有研究表明,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并且在历史上有过多次的交融和汇合。所以,崇水观念与崇水文化包括崇水风俗,在我们江浙一带仍然十分盛行。这只要举一个例子便能明白。
自古以来,江南的老百姓都是崇水的。据《尸子、君治篇》说载,古人以为“水有四德”。曰:“沐浴群生,通流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难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疏河,恶盈流溓,智也。”孔子说“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园水园。”所以春秋时,国君座上有“欹”器之设。
由于古人的崇水文化的影响,至今在杭嘉湖地区仍有这种风俗的遗存。即在今德清市封、禺两山间的“防风古国”有始建于唐末五代的“防风庙”,是纪念治水英雄防风氏,就在他的的神座之下,便有一孔水井。这一带地方的民间,从来不祭祀大禹,而总是祭祀防风氏,据说这是因为防风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在禹于会稽会天下诸侯时,因防风氏“迟到”,为显示禹的权威,“示天下悉属禹也”,而枉杀防风氏的缘故。虽然五常乡有禹王庙遗址,但一般余杭的民俗,多上德清二都“防风庙”和余杭县廉德乡“防风庙”去敬神。这种民间的信仰与祭祀风俗,也是颇为有趣和特异而应当受到保护的。
三、龙舟文化
西溪湿地所在的蒋村乡原有龙舟竞渡的民俗活动,名为“龙舟胜会”。它究竟始于何时,无明确的文字记载,已无从考证。清光绪6年(公元 年)的《余杭县志》卷37《风俗》记载:“端午,南渠及苔溪上下制龙舟为水嬉”。传说蒋村龙舟竞渡始于明朝末年,延续了300余年,到“文革”时被禁止,1979年又恢复。
蒋村深潭口,四条河在此相汇,深5-6米,最宽处是30余米,水域面积约200多亩。五月初五端午节,是蒋村龙船胜会的高潮,各村龙船都集中在深潭口淌洋,中午11点到下午2点,又是那天的高峰,深潭口的岸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一到中午11点,在一阵阵的锣鼓声之后,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各村的龙船似离弦的箭一样从四方的河港里突然窜出,往深潭口汇集,众多的龙船在小小的水域里熙熙攘攘,划进窜出,煞是惊险热闹。
一般龙舟上有十名桨手,可分为五档:一档、二档管方向,保龙头;三档防水淹,保船舱;四档尽力划,保速度;五档竞技表演。除了十名桨手,龙舟梢上还站着一个人,谓之压梢人,俗称踩梢龙头。压梢人是一个体魄健壮、力气较大的汉子,任务是把龙舟的船尾压低,不使龙舟头重脚轻,从而避免折桨沉船的危险。龙船并不看重比速度,看似随意地玩着,实是刻意地精彩表演。尽管没有特定的裁判来裁定孰优孰劣,但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一比击桨整齐而有力;二比踩梢姿态优美,踩梢与划桨动作是否协调;三比龙头翘得高且水抛得高;四比龙嘴出水量大等等。两船并排时,同时也比速度。所以说,蒋村龙舟竞渡是划龙船技巧的竞赛。蒋村龙舟胜会可以说是龙船竞技胜会。(参见范佩玲《蒋村乡龙舟胜会民俗调查》、《东方博物》第十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龙船分四种:一是赤膊龙船,即普通的农用船,不装饰;二是满天幛,以龙为主的彩装船;三是半天幛,比满天幛的装饰稍简;四是乌头龙船,即用黑布包住龙头,等胜会结束时便用火烧掉,谓之“放龙归天”,名为“斋龙王”。在“满天幛”的彩装船上,除了船头即龙头之外,船尾都是一条从桅杆上挂下来的黄色蜈蚣?为什么这蜈蚣成为龙船的装饰,问遍当地的父老乡亲,能回答的除耄耋老人之外,几乎无人能说。现据我的考证,证实蜈蚣乃龙之镇物也,故龙舟必有蜈蚣为装饰。
蜈蚣,古名虫即蛆,最早提到它的是《庄子?齐物论》,所谓“虫即蛆甘带,鸦鸱耆鼠”。甘是动词,带是小蛇,说蜈蚣以小蛇作为美味。到了两汉魏晋时期,蜈蚣能制蛇的传说就多了起来,而且愈加神奇了。《淮南子?说林训》说,“腾蛇即蛇,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翔的近于龙类的动物,但一物能降一物,竟被小小的蜈蚣所制服了”。
在东晋人葛洪的著作中,关于蜈蚣能够制蛇的记述就非常的具体了。他在《抱朴子?登涉》篇中说:南方蛇害,人们进入山林时,往往用竹管装上活的蜈蚣,到了有蛇的地方,蜈蚣必然要在管中跃动,因此便可事先加以防范;对于丈余长的大蛇,蜈蚣也能以法术加以禁制,置之于死地;如果蛇见到蜈蚣在水边岸上,就逃进山川谷深处躲藏起来,蜈蚣只需在水面上施法,就可见到一件颜色正青、大小像根带子似的东西,直下到水底蛇所隐藏的地点,不多会蛇就漂上来死了。因为蜈蚣能够制蛇,西方人往往把蜈蚣研末来治蛇咬伤,并能收到奇效。
龙舟胜会,当地土语称龙船淌洋,就是龙船到各家造访,在各家房前的水塘里表演。从4月20日开始,龙船就陆续淌洋,到五月初五日是高峰,各乡所有龙船都汇集到蒋村深潭口石塘角竞渡,5月13日,当地称小端午,这天全乡各村都参加龙舟胜会,这天过后,一年一度的龙舟胜会就告结束。深潭口石塘角的龙船竞渡规模最大,场面也最热烈,所以“石塘角淌洋”,又是蒋村龙舟胜会的代名词。
蒋村龙船竞渡,是一种娱乐,一种游戏。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产生的。余杭三墩镇一带,水网密布,水资源非常丰富,当地居民以渔捞作业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水上作业离不开船,在长期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以及为了生存与自然拼搏的历程中,他们练就了高超的水上作业技能,在惊涛骇浪中安全地驾驭船只已成了生存的技能。在数船并进时,他们会力争上游,闲暇时,他们会举行水上游戏,这种划船游戏就是竞渡。在这种竞渡存在在先的前提下,可能外出经商者带回了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可能村民有一年争相到深潭口看传说中天上掉下的龙头或为打架助阵,渐渐产生了龙舟竞渡,渐渐产生了深潭口淌洋。因为本地水域不够开阔,不能像外地一样比速度,只能竞船技了,这样,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潭口龙船淌洋。
以上是蒋村龙舟的独特传承。2005年,我曾撰文呼吁对其加以保护,具体的建议有以下几条:
1.组织专门班子对蒋村“龙舟胜会”和附近运河龙舟盛会等进行深入的调研,务必弄清这一民俗现象的起源、特点、功能和影响等,并由政府出面组织一次原汁原味的“龙舟胜会”活动,用电视、因特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将它的全过程、全情景,原汁原味、浓浓烈烈地向全国、全世界传播,以造声势,扩大杭州民俗旅游项目的影响。
2.以村庄、社区为单位,动员与安排各家各户对“龙舟胜会”的一切器物、工具、装饰品,特别是各式龙船,包括龙头、龙尾、旗子、锣鼓等加以妥善保存,对那些能够制造的修理的工匠与艺人要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善待举措,让他们言传身教带出一代新人。
3.对蒋村“龙舟胜会”各路龙舟和“满天幛”、“半天幛”、“赤膊龙船”等各式龙舟进行一次选拔和评比,让优胜者作为旅游观光表演项目之一,并给予一定奖励。
4.对蒋村“龙舟胜会”进行宣传和展演,争取把它列为运动比赛项目和锻炼、健身项目,尽力加以推广。
5.蒋村“龙舟胜会”的基本队伍以及表演的基本设备、程序、程式等可以到江、河、湖、海、溪的不同水域表演,争取走出杭州,走向全国和世界。
6.对蒋村湿地沿河各村各河埠的船缆石也应当加以保护。缆船石,被称为“船扣”、“象鼻眼”、“船鼻头”或“牛鼻子”。有学者曾对50多个江南水乡乡镇做了调查,把它们分为:淌水式河埠多用立栓式;悬跳式河埠只在阶石上钻几个眼;单落水河埠一般镶嵌3颗(河埠身上1颗,两边驳岸上各1颗);双落水河埠4颗(本身两颗,两头驳岸上各1颗)。在造型上:立柱式竖插在石驳岸上,分园形、方形两种,有加以藻饰作精雕细刻的;耳朵式分竖立的和横插在驳岸侧里的。洞穴式缆船石最为复杂:位置上,各处都可设置,形式上有竖式、横式和S形三种;以浮雕为主,也有平雕、阴刻结合透雕的;从简便实用到艺术纹饰增多,从简单花纹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图案组合。洞穴式缆船石,大多富艺术性,粗略统计有50多种。
这些船缆石在蒋村水乡大都可找到踪迹,丰富多彩,堪称一道水乡风景,可惜如今所剩无几!
四、水生文化
西溪湿地,特别是五常和朝天莫港等宽阔河道,还保留有不少典型的原生态湿地生态系统。岸边有河柳,三芯柳。尤其三芯柳能长期淹于水中。
特别令人瞩目的是湿地水生植物群落有很多,诸如挺水植物群落,主要为荻与芦苇,但所剩的数量已经不多。水菖蒲群落,为杭州市内与市郊端午节上市作辟邪物的必备水草,资源较为丰富。苦草群落,沉水较为完整,并夹杂有捉狐尾草藻、金鱼藻、尖叶眼子藻等。此外还有少见的hyGrophli Poisperm群落,其他还有外来种水盾草群落等。
西溪水域及以西河道,是杭州地区水生植物群落保留较为丰富的区域。特别是芦苇和荻花,堪称西溪一绝。位于西溪兼葭里白荡滩,在西溪诸河的中部,广阔的水面堤岸密布芦苇,花季白色成片,如同白色的岸堤。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1935年多次游西溪。他的游记《西溪晴雨》记述几天之内陪客人游了两次,并有这样两段抒情与写意的文字: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各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验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的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而在此之前,郁达夫及其友人,已到过西溪一次,目的便是去看闻名避迩的西溪芦花: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我们从郁达夫的游记当中,可知当年西溪芦花之盛,如果我们今天不加保护和恢复,就丧失了西溪湿地原有的水生文化。同时,我们从郁达夫所写的字里行间,也可体会到那时的独特风光和水乡风情。
这里还应当提到西溪的水产和西溪的柿林,它们也是水生文化的两个“大宗”。就水产而言,西溪有青鱼、鲢鱼、包头鱼、鲫鱼、甲鱼和黑鱼,其产量几乎占了杭州水产的五分之二。这些水产的养殖、捕捞,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待于我们的发掘和整理。
说到西溪的柿子树,大多分布在水网地带,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有4000多株,是杭州柿子的主要产地,特别以董庵的柿子最为著称,它生产旺盛,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它以柿方、无核、味甘为主要特征。杭州人一般以柿子、石榴、老菱、莲藕、水芹等为农历八月半祭月应市的果菜。至于西溪的名人文化,因已有人论及,此处从略。
西溪旅游要打“保护牌”,让人们珍惜与热爱天然的自然环境,并保持这个湿地原有的民俗风情,我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保护牌”之外,还应当同时打“抢救牌”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希望有关部门重新加以认真的审视与筹划,不要让这块“风水宝地”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去它的“原生态”和“原真性”。
5. 如何保护杭州西溪湿地环境作文1500字
一、曾与西湖齐名的西溪,面对蚕食和污染,亟待“抢救性”保护
提到西溪,很多杭州人会想起“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句,想起一幅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西溪,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西溪湿地历经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衰落的过程,1600年前的原始湿地,打上人类渔耕活动的印记,形成以鱼塘为主,河港、湖漾、沼泽相间的次生湿地,水网密布,以至村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在人文历史的记载中,西溪的名字也长久地留存下来,苏轼、米芾、唐寅、张岱、厉鹗、郁达夫、徐志摩、黄宾虹等历代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为数众多的诗文书画。
近些年,历史上与杭州西湖齐名的西溪,湿地生态遭受损伤,原有景致也显衰微。曾经占地60平方公里的湿地,因为受城市化扩张的蚕食,目前仅存10余平方公里。在各种生态系统中,湿地与海洋、山地等相比,改造开发的成本最低,本来就易被侵占,况且西溪湿地就在城市近郊,城市开发与发展慢慢向西溪挤靠,许多当年的湿地如今已是杭州城西商品房住宅新区密集的区块。同时,西溪湿地内村庄密集、人口较多,过度地向自然索取,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污染已经压得湿地环境“喘不过气”。在这些村庄,养猪业占农业总产值近70%,最多时有2万头生猪存栏,产生的污染大大超过了湿地环境的承受极限,一度,西溪许多水面都飘散着猪粪便的异味。池塘养鱼放养过密,也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杂乱的民居房舍、随处堆积的垃圾,更是远离了西溪原先的优美环境。
2003年,杭州市下决心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做好西湖、西溪这两篇文章。借用文物考古领域的名词,这应称作是一种“抢救性”保护,如果再不实施保护,西溪湿地将遭受更多不可逆转、难以恢复的破坏和影响。据测算,如果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晚启动一年,要恢复到较好的生态状况,必须增加1亿元以上的投入。
二、试点探索“湿地公园”保护模式,既要最大保护,也不排斥适度利用
西溪湿地被定为全国首个湿地公园试点,相应确立了“积极保护”的思路,即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以“湿地公园”的模式来实现湿地保护,这在我国还是全新尝试与探索。
国际环保组织“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认为,西溪有1600多年人为干预的历史,属于次生态自然湿地,已不是国家生态保护区意义上的原始生态湿地,同时它又是国内大中城市中惟一的城市湿地,正因为这样,西溪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完全能够找到平衡点。”陈克林说,就像目前世界范围都非常盛行的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既不对生态造成破坏,同时也能在经济上有所盈利,能够加大保护的投入。合理利用的关键在管理,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杭州作为旅游名城,在资源保护和利用、游客管理、污水处理等方面,都积累了经验,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与合理利用上可资借鉴。
“从生态角度看,西溪湿地也不适合纯粹的自然保护区模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常杰教授解释,西溪湿地目前面积仅10余平方公里,这样小的范围,如果完全封闭保护起来,自我维持、自我循环的能力较弱,当物种衰退或死亡后,缺少补充,小环境有成为生态“孤岛”的危险而难以为继。因此,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助于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三、体现环境优先、最小干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西溪湿地作为次生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的独特性,综合保护工程确定了环境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等六大原则。
综合保护工程的第一步,就是搬迁原先西溪地区农户和单位,减少湿地的人口负载和污染源,疏减农居和厂房,大大降低湿地区域内的建筑密度。西溪综合保护工程专家组组长、原杭州市园文局总工程师卜昭晖认为,这是改善水质、保护生态最关键、最根本的措施,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搬迁居民、拆迁建筑、恢复绿化,做好“减法”的类似办法,已经证实了成效。西溪湿地核心区块原有517户农居,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根据总体规划,保留了约100幢建筑,进行削层、整修后,粉墙黛瓦的朴拙民居静静地点缀在自然环境中,内部可以提供旅游服务,总的建筑面积降至4.8万平方米,容积率仅0.015。其它影响景观、建筑质量差、密度较高的农居,全部拆除。拆除建筑后留下的空地则恢复植被、补种植物。补种品种主要选择苦楝、枫杨、大叶柳、竹等乡土树种,避免人工斧凿痕迹过重的“公园化”种植。同时,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污水纳管排放,或建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装置,西溪湿地水质已经在逐步改善。
为了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最小干预,综合保护工程中有不少周到考虑、细心做法,尽可能保存西溪原貌,尽量少加干预和变动。像朝天暮漾、南渚湖等生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水面,都没有去“惊动”,不采取清淤、沟通等人为保护措施,延续其自身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是将部分封闭的小面积水体连通,利于物种在较大环境里自由交流,并吸引水鸟栖息;将鱼塘壁的坡度由陡坡改为缓坡,有利于湿生植物生长,为过往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再如原来西溪一带柿子树特别多,形态古朴苍凉,有许多巨大的鸟窝就筑在树枝上,水边则多见杨树柳树,有的大树向水面倾倒,历久形成奇异姿态,像这些树都没有扰动,靠人工很难栽种这样的树、达不到这样自然的效果。
今后西溪湿地内只能步行或舟行。为方便游人西溪探幽,须铺设游步道,而游步道的设计和施工颇费心思,不能简单照搬一般公园或环西湖的行人道,国外常用的架空行人栈道与西溪的环境也不太相融,最后还是采用了不规则的石板或碎石铺路,中间不打混凝土,这样能起防滑作用、方便游人,又保护了典型地貌。考虑到今后行船需要,有的河段进行了航道疏浚,河道两旁及时补种芦苇及一些沼生植物。清淤护岸时,用“贴”淤泥的办法来加固塘堤,用木桩巩固堤岸,而且特意选用可以自然发芽的柳树桩。
既然是“公园”,西溪湿地这一公共资源终将为市民和游客服务。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黄春雷说,今年5月1日,西溪湿地公园首期即将对外开放,开园后的管理、保护任务更加艰巨。根据西溪湿地的环境承载能力、自净能力,首期的核心景区最佳游客容量2000人,极限容量3000人,今后将通过门票销售等手段控制入内人数。同时,为了让湿地保护更加规范、有法可依,杭州市已将“西溪湿地保护管理条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调研范围。将西溪湿地公园的探索,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
四、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负载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延续、湿地文化教育和普及等社会功能
在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自然生态的同时,上千年来西溪湿地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值得保护、应予保护。西溪湿地范围内有50年以上历史的老建筑一般不拆,“应保尽保”,修旧如旧。像秋雪庵、烟水渔庄等庵堂别墅之类的重点文化遗迹,在科学论证基础上适量恢复。首批恢复的遗迹之一秋雪庵,就是在查找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对照历史记载后修复的,再现历史文化风貌。围绕西溪湿地留下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也将得到挖掘和展示。经过前期考证,西溪湿地作为“越剧首演地、词人圣地、《水浒》孕育地、文人逍遥地”的史实,逐渐得到专家学者的证实。经过系统挖掘整理,有关西溪历史文化的大型丛书,即将出版。
水乡渔火、龙舟竞渡等西溪民俗风情画,也要重现于世,在现代都市保留一曲“田园牧歌”。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表示,将陆续选择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农户,迁回西溪湿地内,并组织农民耕种、养鱼,既保留了“活着”的农耕湿地文化,也可以承担旅游展示和服务功能。此外,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也有望成为游客参与度很高的旅游特色项目。
湿地公园担负湿地文化的宣传、教育、普及等社会功能。今后西溪湿地公园虽然设门票,但仍较多地向倾向社会效益。每周将辟出一天“免费开放日”,预约后可免费参观游览;对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还将优惠减免门票。
在我国,“湿地”这个名词引入历史尚短,湿地的基本知识、保护常识也还不为人熟知。湿地公园除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应外,还有它的社会效应,向公众开放,可以成为青少年的特殊“课堂”,公众的“博物馆”,学到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知识。西溪湿地公园将来要开辟专门的展厅,让更多普通人走近湿地文化,多一点了解,就会多一份珍惜,多一点保护的自觉。
6. 杭州西溪湿地论文!!!急急急!!!
西溪湿地环保小论文
浙江杭州被世人称为“人间天堂”,大诗人苏东坡曾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体现了杭州如天堂一般的美。杭州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风景名胜如西湖,灵隐寺,飞来峰等在2004年,杭州又增加了一处风景名胜:西溪湿地。
西溪湿地简介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说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
西溪民风,淳厚质朴。每年端午节在深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烟水渔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典型的民俗。
湿地的定义
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二十多个类型,这个定义目前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
湿地的功能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金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物质生产功能
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七里海沼泽湿地是天津沿海地区的重要饵料基地和初级生产力来源。据初步调查,七里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水生、湿生植物群落100多种,其中具有生态价值的约40种。哺乳动物约10种,鱼蟹类30余种。芦苇作为七里海湿地最典型的植物,苇地面积达7186公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不仅是重要的造纸工业原料,又是农业、盐业、渔业、养殖业、编织业的重要生产资料,还能起到防风抗洪、改善环境、改良土壤、净化水质、防治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另外,七里海可利用水面达10000亩,年产河蟹2000吨,是著名的七里海河蟹的产地。
大气组分调节功能是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提供的,植物们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湿地生境也会排放出甲烷、氨气等温室气体。 沼泽有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CO2和其他气体,特别是一些有害的气体。沼泽地上的氧气则很少消耗于死亡植物残体的分解。沼泽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沼泽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也能被沼泽吸附。
水分调节功能是湿地的几大功能之一,这使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七里海湿地是天津滨海平原重要的蓄滞洪区,安全蓄洪深度3.5-4m。
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 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沼泽湿地还有净化功能,它们象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沼泽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假如没有了湿地,好比一个人被割去了肾。如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如收割植物、捕鱼等)等途径,永久的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还有水葫莲、香蒲和芦苇等被广泛地用来处理污水,用来吸收污水中浓度很高的重金属 镉、铜、锌等。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有人作了如下试验,将废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让它流经 一片柏树沼泽地(湿地中的一种),经过测定发现,大约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净化排除了, 湿地惊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在印度的卡尔库塔市,城内设有一座污水处理场,所有生活污水都排入东郊的人工湿地,其污水处理费用相当低,成为世界性的典范。
沼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动物栖息地。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可是沼泽湿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虽有利于一些植物的生长,却不是哺乳动物种群的理想家园,只是鸟类能在这里获得特殊的享受。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各种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在湿地内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 燕鸥、苇莺、掠鸟等约200种。而且该湿地是西伯利亚和东北地区鸟类南迁越冬的中途站。
调节局部小气候功能也是湿地必不可少的功能,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汽,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
湿地环保建设地历史即现在的保护模式
西溪湿地这千年湿地曾面临消失的危险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国内罕见的城市湿地,自然地形是低洼的水网平原,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堵相间组成,属次生湿地,现存面积10.08平方公里。湿地山水交融,区内70%是水域,以至村庄田野之间非舟莫渡。
西溪,曾与西湖、西岭并称为杭州“三西”,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光,构成了杭州历史上优美的风景画卷,并留下了丰厚的人文积淀。西溪湿地发现于东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致使逐渐淤塞以至于几近湮灭。
历史上的西溪,地广人稀,面积有60平方公里。近20年来,城市迅猛向湿地进逼,当地居民圈水养鱼,围荡造田、办厂建屋,湿地大量水域随着城市化趋势的演进而迅速消失。到本世纪初,西溪湿地面积已锐减到10.08平方公里。
就在这10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约1.3万常住人口和近万名外来人口,居民在湿地圈围了约3000个池塘养鱼养鳖,饲养了25000余头生猪。“人头”、“猪头”、“鱼头”、“机头(企业污染)”多头排污,湿地内河道淤塞,水质极差,生态功能日渐丧失;湿地内违章建筑随处可见,湿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已不复存在;前人的诗词、匾额、碑刻等已散落流失,湿地的“冷、野、淡、雅”的意境亦已逐渐消退。 西溪湿地已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
这一状况引起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国平多次到西溪湿地考察,并作出决策,抢救西溪湿地!世界上关于湿地保护的模式有两种:基金保护和政府保护。西溪模式是第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哪种更适合中国国情?
黄春雷认为,基金保护模式,其资金来源于社会,是国外比较通行的一种保护方法,但这种模式一般只能保护规模较小的湿地,这一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政府保护模式适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我国也有难度。政府保护只是一种核心区的有限保护。我国29处湿地保护区均采取这种模式,但如今都陷入窘境,举步维艰。
西溪模式却在湿地保护中率开先河,它结合西溪湿地的实际,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协调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加强科普教育和环境检测为重点,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生态效应;通过开展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知识教育,发挥其社会效应;通过加强立法等办法,正确处理好可持续利用效应,最终实现人与自然、政府与群众、历史与现实、保护与利用相和谐,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模式。
西溪湿地具有多姿多彩的动植物资源,这也是综合保护的重点。区内被划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3个保护区,设立了湿地科普展示馆和3个生物修复池,将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块实行相对封闭保护,三大生态区域和生态恢复区面积达3.25平方公里,约占一期保护工程总面积的94%。同时,加强地形整理,整理坍塌塘堤,对383个鱼鳞塘实行了保护,通过增加水、陆关系的变化形式,优化植被配置,设置水禽栖息地以及人工鸟巢等设施,使更多动植物能在西溪找到生存、繁殖地。所以,我们以珍惜西溪湿地,珍惜各有关部门地劳动成果!
我觉得可以适当降低票价,在保护好原有景点的前提下新增一些景点,保护好野生动物,为建设杭州出一份力。
7. 西溪湿地的利与弊
气候方面:可以降低杭州气温变化的速度,因为水的比热较大。
生物方面:促进生态平衡内,保护环容境,增强周围环境的自净能力。
经济方面:开发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杭州西溪湿地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增多,也给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8. 杭州西湖附近的西溪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
西溪湿地属于次生态自然湿地,它与青藏高原上的很多原生态湿地完全不同。
在四五千年前,西溪的低湿之地,如受天目山春夏洪水的冲流,此处被淹没,便成了湖泊,而干旱之时,湿地也就出现。湿地随隐随现的现象,因此可以把它称为雏形阶段。从东汉熹平元年(172年)建造南湖算起,到唐末五代为止,大约有一千多年时间,是西溪湿地形成期。
到了宋元时期,在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朝廷正式在此建置西溪镇,这是西溪进入新阶段的开始,这也说明了西溪是个千年古镇。明清时期,西溪两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进展,养鱼育蚕、种竹培笋与茶叶果蔬等农副业得到发展,成为郊区农业的特色。
但是民国后,湿地日渐萎缩。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溪地域多个乡镇的建立,工厂企业的发展,使西溪湿地范围逐渐缩小。而如今杭州市对西溪湿地实施的综合保护工程,终于让西溪湿地迎来了新生。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440285.htm
9. 杭州西溪湿地旅游景点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城市的西部,距离杭州主城区武林门只有6公里,距内离容西湖只有5公里。在人们纷纷远涉山水,为寻找精神的乌托邦,为打开心灵的死结,为祈求一时的安宁而耗尽时日的今天,西溪实在是不远不近地向人们伸出一支绿叶.
08年冯小刚导演的一部电影《非诚勿扰》,让西溪在沉睡了百年之后,重新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记得有文人用这样的文字来形容西溪:‘西湖游罢西溪去,沐香雪,轻灵絮。自古谁知花解语,轻流九曲,绿洲棋布,梦绕魂牵处。
西溪湿地一日游的景点有,西溪风情游,西溪精华水域,烟水渔庄,河潴古街,高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