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国际旅游岛规划
① 请问谁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的资料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摘要)
序言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为全面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海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按照《意见》明确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全面分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篇 总体思路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略)
第二节 比较优势
——区位优势。
——资源优势。
——体制优势。
——生态优势。
——产业优势。
专栏1:资源概况(略)
第三节 制约因素
当前,海南总体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发展不足,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和入境游客规模偏小;重大交通设施发展滞后,快速通达周边地区的出岛通道亟待完善;旅游产品创新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国际知名度不高;城乡管理水平较低,社会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风暴潮等灾害时有发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人文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第四节 发展机遇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国内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化、多样化快速发展时期。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第二节 战略定位
——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12年,用3年左右时间打牢基础,优化环境,落实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谋划并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服务质量大幅提高,海南旅游的国际吸引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16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31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39%。
——到2015年,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旅游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76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5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
——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海南旅游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高,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68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12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专栏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经济指标
第四节 建设发展原则
——坚持国际标准,打造精品。坚持大产业布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积极培育本土特色品牌,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品牌。
——坚持强岛富民,普惠民生。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成果,将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打破体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有效整合资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开发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
——坚持规划引导,扎实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发展步骤,优化空间布局,预留发展空间,有序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旅游开发与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旅游业与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统筹旅游资源的商业性开发和公益性开发。
第二篇 空间布局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滚动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科学确定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功能组团和海岸带功能分区,加强对主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规划控制。
第一节 功能组团
北部组团。以海口市为中心,包括文昌、定安、澄迈三市县,面积796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3.37%。重点发展文化娱乐、会议展览、商业餐饮、高尔夫休闲、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产业。根据条件适度集中布局特色旅游项目,培育发展一批定时定址的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海口市要发挥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和旅游集散地的作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文昌市将逐步建设成为集卫星发射、航天科普、度假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航天城。
南部组团。以三亚市为中心,包括陵水、保亭、乐东三县,面积695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0.41%。重点发展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疗养休闲、商业餐饮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布局建设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建设好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将三亚打造成为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发挥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山海互补特色,带动周边发展。
中部组团。包括五指山、琼中、屯昌、白沙四市县,面积7184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1.07%。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加强热带雨林和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热带特色农业、林业经济、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城镇服务业、民族工艺品制造等。重点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和黎族苗族文化旅游项目。
东部组团。包括琼海、万宁两市,面积357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10.49%。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业、热带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根据条件,适当布局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将博鳌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会议中心。
西部组团。包括儋州、临高、昌江、东方四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面积8407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4.66%。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发展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儋州建设成为海南岛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东坡文化园。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探奇旅游、工业旅游、滨海旅游等。
海洋组团。包括海南省授权管辖海域和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巩固提升海洋渔业和海洋运输业,做大做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和加工业,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鼓励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海洋旅游项目。
专栏3:功能组团和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布局图(略)
第二节 海岸带功能分区
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海南岛海岸带从功能上划分为六大类型:临港经济区、城镇生活区、旅游休闲区、生态保护区、农业和渔业区、其他区。
——临港经济区。主要功能: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实现港区联动,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这类海岸带开发要坚持效率原则,通过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海岸带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适度发展工业旅游、休闲渔业等。
——城镇生活区。主要功能:用于城镇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景观。对该区域尚未开发的海岸线,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外,严格限制其他设施建设。
——旅游休闲区。主要功能:用于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配套完善服务设施,重点发展酒店住宿、商业餐饮、文化娱乐、运动休闲等产业。
——生态保护区。主要功能:用于保护海洋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生物物种和自然历史遗迹。这一带的旅游开发必须在保全自然保护区面积、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不破坏沿海基干林带等生态隔离带的前提下,实行保护性开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旅游等。
——农业和渔业区。主要功能:用于农业生产、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
——其他区。主要功能:用于科研、军事和其他等。
第三节 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开发建设
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原则。将全省重要旅游资源的规划权和重大旅游项目的审批权集中到省一级。
——政府引导原则。原则上由省、市县政府主导土地一级市场开发,根据规划和审批的建设项目有序供应土地。用于规划建设的滨海、滨河、滨湖等优质土地资源,原则上主要用于度假区和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环境协调原则。
——差异化发展原则。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开发建设要结合资源特色和区域功能,合理定位,突出特色,进行差异化开发,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开发强度控制原则。按照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对旅游区的开发强度实施分类指导和严格控制。新建滨海度假区的建筑物与沿海最高潮位线最小距离原则上不低于100―200米,200米范围内既有建筑物不得扩建。
专栏5: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一、海口国家地质公园。依托海口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融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旅游观光游乐景区。二、海口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集红树林沼泽、滨海湿地和湖泊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三、文昌航天科技主题公园。四、文昌木兰头国际体育休闲园。五、定安南丽湖/白玉蟾风景区。建设以湖泊为主题、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休闲为载体的融合居住、旅游、商务、养老、疗养多功能的休闲度假区。六、琼海博鳌国际会展及文化产业园。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国际会展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国际会展和文化产业品牌。七、万宁石梅湾/神州半岛休闲度假区。建设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现代服务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八、万宁兴隆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提升改造,打造成集温泉疗养、归侨文化、农业科普、演艺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度假区。九、陵水黎安港旅游区。突出资源和区位优势,开发建设以体育、动漫、演艺等产业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群。十、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度假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集滨海度假、休闲娱乐、疗养休闲等为一体的滨海度假区。十一、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完善配套度假设施,提高配套服务水平。十二、乐东莺歌海度假旅游区。打造成为集滨海度假、国际会议、运动休闲、购物美食、高档地产、旅游小镇、低碳经济示范、信息产业于一体的旅游城镇。十三、昌江棋子湾度假养生区。发挥资源优势,把棋子湾建设成为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养生区。十四、昌江霸王岭旅游区。把霸王岭建设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区。十五、儋州东坡文化园。依托东坡书院,深入挖掘、保护和提升东坡文化。十六、五指山民族风情园。深入挖掘、保护、提升黎族苗族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景区。十七、保亭七仙岭温泉旅游度假区。继续完善服务设施,建成以温泉疗养、森林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区。
第三篇 基础建设
第四章 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快推进以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区域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三边”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2015年,在稳定森林覆盖率60%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森林质量。退化土地(水土流失、沙化、采矿破坏)恢复率达到70%,生态公益林覆盖率达到23%。全省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9%。
专栏12: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热带天然林的封山护林和封山育林工程,使全省天然林覆盖率稳定在19%。二、重点生态区域绿化工程。对沙化土地、水土流失地、西部荒漠化土地、25度以上的山坡地等重点生态区域实施造林绿化和还林。三、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工程。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深化对海防林体系建设的研究,对海防林尽快展开功能分区、树种选育、抚育间伐、生态效益、更新方式的研究,增加海防林营造、养护的科技含量,提升沿海防护林的质量和生态功能。四、“三边”防护林工程。加快建设兼具防护、景观、绿化和经济作物功能的水边林、路边林、城边林建设。五、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在建设好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基础上,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实施湿地恢复示范工程,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络,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资源迁地保存与繁衍基地。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生境的保育与恢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有效防控外来生物物种的入侵。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第二节 污染防治
重点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建立产污强度准入制度,重点防治工业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行改水改厕,到201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1%,农村饮用水全面达标。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建立健全治污设施正常运营保障机制。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开展入海河流、直排污染源和南海海域环境监测。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第三节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昌江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区循环经济试点,争取将海南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四节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
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核电、液化天然气、燃料乙醇、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实施太阳能利用和建筑节能工程。到2020年,全省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20年基本形成以低碳技术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和产品。加强蓄能、变频、洁净煤、新能源汽车、节能灯、建筑节能等低碳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倡导和培养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五章 和谐旅游岛建设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继续优化人口结构,大力实施优生促进工程,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优先发展教育。力争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逐步实现中职免费教育。加快规范化学校建设,每个市县要办好1―2所普通高中学校,每个镇至少办好1所寄宿制中心学校和1所中心幼儿园。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及实习培训基地建设,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海南新兴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提高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水平。
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吸引国际知名旅游院校来海南合作举办旅游院校,引进优质旅游教育资源。依托现有教育资源,组建“海南国际旅游职业学院”,建设海南特色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设立“海南省旅游研究院”,加强海南旅游发展基础理论、政策法规和规划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出台落户、住房等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
第二节 公共文化体育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省、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适合于四季训练的运动场馆,加快推进省体育中心、海口江东体育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
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国家南海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中心、五指山黎峒大观园、东坡文化园等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加强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民居、村寨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陈列传习设施,保护黎族苗族文化。保护性开发海口骑楼老街,打造成特色旅游风情街区。
第三节 公共卫生体系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海口、三亚两个省级医疗保健基地和儋州、琼海、五指山三个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完成省中医院和区域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改造,新建省肿瘤医院、省眼耳鼻喉科医院。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立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所卫生室。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全省23个疾病控制中心的能力建设,逐步健全全省和区域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健全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加快建立完善医疗急救体系,争取将海南纳入国际医疗救援机构(SOS)网络。建立健全海南与各省(区、市)异地医保互认制度,推进解放军第301医院海南分院建设。
第四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积极促进就业。依托项目建设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家庭和贫困户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力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增长机制,确保低保补助增幅不低于物价水平涨幅。加快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和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启动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率先实现60岁以上农民全部由政府提供基础养老金。2020年初步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城乡一体化建设
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以国际旅游岛规划为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城乡规划相互分工、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统筹城乡交通、防洪减灾、供电、供水、燃气、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推动城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增长幅度不得低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着力推进教育、就业、公共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民增收以及生态文明等民生工程建设。
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按照“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推动海口演丰镇、云龙镇、文昌东郊镇、定安龙门镇、琼海博鳌镇、会山镇、万宁兴隆镇、陵水新村镇、三亚天涯镇、屯昌枫木镇、保亭三道镇、五指山水满乡、琼中营根镇、白沙牙叉镇、澄迈福山镇、临高新盈镇、乐东尖峰镇、莺歌海镇、昌江昌化镇、儋州蓝洋镇、中和镇、东方天安乡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
后面还有,发不上来
②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意义以及优势是什么
一、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1、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材料说明我省正在继续坚持那些基本国策、发展战略和发展观?
答: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
2、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有哪些优势?
答: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国际一流的生态环境;热情、淳朴好客的海南人民;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风情;一流的度假设施,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还享有免签证、落地签证、航权开放等政策优势。同时,海南旅游业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巨大的发展潜力,具备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础和条件。
3、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有利于海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海南旅游品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们的收入,有利于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海南文化、教育、社会等全面发展。
4、 为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我们青少年应做些什么?
答: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加强礼貌礼仪、待人接物等文明素质的培养,准备更好的迎接四海宾朋。保护海南资源、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积极宣传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提高海南的知名度尽一份力量,就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政策等。
5、 请你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几条行之有效的建议。
答:利用好海南的热带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真正把海南岛建设成为全世界人民美丽的四季大花园,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好的打造海南特色文化;例如,印象海南岛、海南本土特色民族文化节目等,建设更多有吸引力和特色的文化品牌;优化旅游产品,在生态游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游、温泉游和民族特色风情游,积极引进和扶持邮轮游;进一步扩大来琼国际旅游客的免签证范围;加强海南岛全民素质建设,特别需要加强旅游行业诚信建设等。
③ 海南国际旅游岛获批,海南岛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岛
你好,我是东北人,我也是最近来海南买了一套房子,海南岛现在的居民房价确实是长了不少哦,说房价之前我要请问一下啊,你说的是宾馆的房价还是定居要买的房子,你要去那里住买房是蛮贵的,这也没办法呀,谁叫海南岛获批国际旅游岛,呵呵,这对海南的岛民们是好事啊。
不过房价涨那是居民住房涨价吧,宾馆应该没联系,海南旅游分月份来算宾馆钱的,反正黄金周这些节假日宾馆费用必定涨价,所以我们内地人还是可以去海南旅游的啊,不管多贵,海南那个美丽岛是很好的养生之地,空气新鲜,不冷不热,难怪很多内地人跑去那边定居,特别是我们东北人,呵呵,不过我相信有钱的人还是会去旅游的,你们家要是有钱的话也可以海南旅游啊!
④ 关于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编辑本段]战略定位
——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充分发挥海南的经济特区优势,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海南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魅力海南——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魅力海南——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发挥海南对外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使海南成为我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平台。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加大南海油气、旅游、渔业等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海洋科研、科普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使海南成为我国南海资源开发的物资供应、综合利用和产品运销基地。魅力海南——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
[编辑本段]发展目标
——到2015年,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海南旅游的发展状况与发展国际旅游的机遇和挑战
1.海南旅游发展现状
凭借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遍布岛内的400多家旅游饭店,和众多旅行社的努力,海南旅游业在20内迅速崛起。根据下表数据分析,与1987年建省前相比,2007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1845.51万人次,是1987年的25倍,旅游总收入171.37亿元,是1987年的150倍,国际旅游收入是1987年建省前的25倍,而境外旅游人数是1987年的4.35倍。
2.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机遇
(1)国家对于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特殊优惠政策支持。2000年底,国务院批准对21个国家的旅游团实行从海南开放口岸入境,在海南居留15天内免签证的优惠政策。随后海南省又实行了对台湾同胞的特别签证,拥有了全国有权为台湾居民审查签发一次性有效签证的四个口岸中的两个城市。从2002年4月1日起,海南岛实行了面向全球的落地签证,所有来海南的旅游团,都可在海口、三亚口岸签证机关办理即落地签证。2003年3月24日,中国国家民航总局正式批复将海南作为中国民航开放三、四、五航权的试点地区。
(2)国际赛事于会议,旅游节庆的举办。2001年2月26日,来自亚洲和澳大利亚的26个国家的代表在海南举行了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大会。博鳌亚洲论坛的成立,以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举行,亚洲的崛起和活力使世界的目光投向了海南,随之而来的外国资金、技术与人才进入海南岛。进一步塑造了海南“国际商务会展旅游地”的新形象。
2002年世界小姐组织机构宣布将在海南三亚举办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从此三亚拉开了“美丽”的序幕。三亚分别于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举办了三届世界小姐总决赛,这是世界上第二座连续举办三届世界小姐总决赛的城市。
1996年开始举办的中国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已经成为集婚庆、旅游和度假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旅游节庆活动,每届都吸引了数百对海内外新婚或纪念婚夫妇前来喜结良缘或重叙温情。这些国际会议、赛事和旅游节庆的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使海南知名度大大提升。
(3)游轮经济对海南国际旅游发展的影响。从2001年到2005年,全省共接待国际游轮1104艘次,出入境旅客达51.6万人次,其中出入海口市口岸898艘次,出入境旅客28.6万人次,当然,主要是海口至越南的短程航线;出入境三亚口岸206艘次,出入境旅客23万人次。据统计,2008年1月~3月份,三亚海港口岸邮轮船舶入出境50个航次,旅客入出境42898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和320%,比去年全年增长120%。创三亚海港口岸历史纪录。这些旅游多为来自欧洲地区的高端游客。
3.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挑战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与海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的岛屿星罗棋布,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大溪地等世界著名岛屿竞相辉映,这些岛屿的旅游资源与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有很强的相似性。海南岛在国内旅游市场中最有特色的热带海洋旅游优势,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并没有出彩之处。海南发展国际旅游,需要面对的是众多同质旅游地的竞争,而海南旅游产业起步晚,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文化教育基础相对落后,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效益差,而其他国际著名旅游岛屿均已具备较高的国际知名度,以及较成熟的营销网络。
海南旅游产业现有问题简要总结如下:
(1)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促销主题不明确。海南境外客源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知名度不高, 西方发达国家对海南岛知之甚少, 这与海南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以及缺乏鲜明的营销定位和品牌是有很大的关系。
(2)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缺少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点,没有将海南特有的海洋文化、热带原始森林文化、黎苗少数民族文化充分挖掘。
(3)海南旅游业缺乏对海南旅游业定位、发展方向与阶段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在旅游产业规划上,片面开发低档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从旅游线路组合、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和城市规划都体现出产品开发与资源特色的不协调,形成了旅游资源的高品位和开发产品的低档次的严重错位。
(4)旅游企业管理不善,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弱的通病相当突出。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意破坏生态环境,价格竞争带来的普遍服务质量低下等情况屡见不鲜。
(5)旅游区布局不合理,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交通相对落后,国际航线少。
⑤ 国务院将海南岛建成国际旅游岛的地理意义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中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⑥ 主:海南岛的五个国际级旅游区介绍(次:海南成为国际旅游岛的地理原因)
海南岛的五个国际级旅游区:牙龙湾、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大田坡鹿自然保护区、五指山和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 详细介绍: 1、牙龙湾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的南端,是个旅游胜地。
牙龙湾是一个近似龙牙的天然海湾。这里背靠翠绿的青山,面向浩瀚的南海。海水澄碧、晶莹、清澈见底,红霞、蓝天、青山、白帆倒映水中,真美!
“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这就是人类对牙龙湾的赞美! 2、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省乐东县,建于1976年,面积约1600公顷,保护对象主要是热带原始雨林和栖息于此的组冠长臂猿、孔雀雉等珍稀动物。“尖峰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热带雨林公园,拥有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热带原始森林。尖峰岭的热带林植被类型齐全且成系列,野生物种丰富,既有 2亿多年前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植物——树蕨(杪椤),又有多达20余种罕见的国家级保护动物,自然生态景观原生、纯朴、雄伟、神奇。
尖峰岭森林公园中有千米以上山峰18座,主峰高1412米,古人曾以“尖峰岭岭岭峰尖”来形容山势雄伟。在生机勃勃的原始森林中,有2600多种热带植物,占海南岛植物种类的二分之一。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各种各样的植物拥挤在一起,竞相生长。空中,高大的树木遮无敝日,从叶隙中透出点点斑驳的阳光。树荫下,无数附生植物,寄生植物倒挂摇曳,千姿百态。地面上,根须如网,葛藤如织,厚厚的枯枝落叶铺满林间空地。”
森林公园内共有热带雨林树种300 多个,其中以坡垒、子京、花梨、油丹等70种最为珍贵。坡垒、青梅树干挺拔笔直,材质坚韧,材色鲜艳,百年不朽。子京树坚硬如铁,钉子打不进,有“绿色钢铁”之誉。粗榧树含有2l种单体生物碱,其中4 种具有抗癌作用,可用来制药。尖峰岭还有沉香木、肖桧、高山蒲葵、陆均松、母生等热带珍贵林木,这里还有一种形态奇特的树-高山榕,树龄可达百年以上,一棵树能生有几十条大小不一的树干,互相交叉重叠,左曲右折,构成一组野鹿的群雕图案:或腾跃,或散步,或蹲伏,或低头饮水,形态逼真,因此这种高山榕也被称为:“海南鹿树”。
尖峰岭的自然奇景除森林外,还有云雾、大海奇观。进入尖峰岭,就如同置身于雾海,云雾蒸腾,一片迷茫。深山里、高峰上、森林稠密处,雾气越加浓重。山风吹时,身边的云雾随风翻滚,会出现瀑布云,仿佛大海的波涛,气势磅躇。在尖峰岭的黑岭东边,有一个群山环抱的盆地,由于终日被云雾笼罩,云雾在其中翻卷飘荡,因此得一“天池”美称。
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热带原始雨林——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地跨乐东、东方两个黎族自治市、县,总面积600平方公里,主林区面积26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412米。从我国最南的滨海城市三亚向西北行50公里便可抵达尖峰岭。
尖峰岭是中国热带森林的典型代表和地球热带北缘地区重要的生物种源基因库。这里森林植被多样,动物种类丰富,有植物种类2800多种,占全国8%,占海南岛的85%。仅这里的维管束植物就有近2000余种,其中热带珍贵树种有80多种。
走进尖峰岭,但见眼前古木参天,良材济济。林海中奇形怪状的树根、盘根错节的藤蔓互相缠绕,构成一道道天然屏障。就连那些枯死的大树上,也有附生植物巧妙地繁殖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雨林的底层,是不计其数的真菌,以及各式各样的花草;在海拔六七百米的河谷地带,则密集地生长着坚硬如铁、千年不腐的石梓、黄檀等优质乔木。这里还有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树蕨,几米或十几米高的主干从山涧中昂然挺出。这片热带原始雨林也是一个动物世界。这里有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以及云豹等动物16种;有鸟类近150种,昆虫4000多种。仅蝴蝶就有300余种,可与号称“蝴蝶王国”的台湾省相干媲美。蓝天白云、峡谷溪流、参天古树、飞禽走兽、奇花民草、珍稀物种,尖峰岭无处不体现出“回归自然”的主题。
在当今世界的旅游热潮中,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森林旅游业前景十分看好。美国阿拉勘探加的寒带丛林,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热带森林,西班牙的“乡村之旅”,泰国北部的“森林骑象之旅”,菲律宾苏比克湾的“热带雨林野营之旅”,都令游客们倾不已。我国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以上。总面积十位于张家界的海南尖峰岭热带原始雨林,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中国及至世界的注目和重视。
1992年,尖峰岭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我国唯一以热带雨林特征的森林公园。从1993年1月1日开始,海南省政府决定全面停止尖峰岭的木材采伐。并在《海南旅游发展规划大纲》中确立尖峰岭旅游中心系统为全省六大旅游中心系统之一,同时着手编制了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
这是一项包涵世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科学价值的跨世纪宏伟工程,规划建设时间22年,总投资55亿元人民币,近期投资约需16亿。虽然缺少城市依托,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和人才短缺,许多困难可想而知,但人们看到,尖峰岭的开发正面临着最佳时机。以城市为依托的三亚旅游中心系统的高速发育和逐渐完善,将可能直接对尖峰岭产生幅射。而三亚凤凰机场的通航、西钱铁路和西线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96中国度假休闲游重点在海南活动的到来,都成为启动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良好契机。
目前,正在开发的尖峰岭旅游区共有10个功能小区,其中“天池避暑度假旅游区”部分项目已接待中外游客,在这里可观赏到“四海”(大海、云海、雾海、竹海)、热带雨林、将军岩等景观。尖峰岭正在成为人们森林猎奇和探险的最佳去处。而全部建成后的尖峰岭旅游区,必将成为海南、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一个旅游热点。尖峰岭,是一个神奇而瑰丽的世界。 3、大坡鹿路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海南省东方市约有20公里。建于1976年,占地2000顷有坡鹿400多只。海南岛是坡鹿在中国的唯一产地。
根据1998~2000年的调查,大田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资源266种(兽类36种,鸟类81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12,种鱼类8种,昆虫类10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20种,海南省重点保护动物17种。另有维管束植物450多种。
坡鹿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都是国家一级保护的珍贵动物,它全身皆为补品。除供观赏外,在科研和医药上都有很高的价 值。坡鹿之茸比其他鹿茸更有营养。海南坡鹿的形貌和梅花鹿相像,区别最大的是公鹿头上的犄角。梅花鹿的角向后弯,而坡鹿的角则向前方,为一个大而弯的眉杈,和后面的弯曲主枝连起来形成独特的一个大角度弧形。坡鹿能跑善跳,受惊时5米山沟一跃而过,喜欢活动在灌木丛生、杂草茂密的山坡边缘。她们的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公鹿靠鸣声寻偶;母鹿靠鸣声呼唤乳鹿,虽相隔一公里亦能互相听闻。登上保护区眺望塔,可观群鹿嬉游。坡鹿最喜欢红色,每当朝阳初升或残阳夕照时分,她们便成群出来活动。这时登塔观鹿最佳,偶尔还可看到山猪等野生动物出没。 4、五指山 五指山市[1]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是海南省中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周围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是有名的“翡翠山城”。
五指山市为海南岛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市区海拔328.5米,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山城。市区面积1169平方公里,人口10.7万。昌化江上游支流南圣河从东向西蜿蜒,流贯全城区。此地气候温和,属热带山区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2.4度,1月份平均气温17度,7月份平均气温26度,极端最高气温35.9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690毫米,极端最大年降雨量为2810.4毫米,极端最少年降雨量为1055.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4%。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有“天然别墅”和“翡翠城”之称。 5、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
位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保护长臂猿及其生存环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6600多公顷。 保护区内山岳连绵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风貌图 ,群峰叠翠,林海浩渺,古木参天,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热带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有珍贵的巨蜥、云豹、黑熊等60多种珍稀动物,以及热带兰花、馒头果、山石榴、山竹子、乌墨、青果榕、山橄榄、毛牡丹和野荔枝等珍贵植物。
山岳横跨东方、昌江和白沙。是隶属于海南省林业局的六大林区之一,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总面积177.9万亩,其中重点天然林面积74.3万亩,场乡共管面积103.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96.7%。霸王岭林区是海南热带雨林的典型代表,气候温和,雨量冲沛,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完整,生态功能齐全,具有典型性、独特性、珍稀性、多样性四大特征,分布有野生植物2213种,野生动物365种。其中独有的海南长臂猿是全球现有的灵长类动物中数量最少、极度濒危的物种,目前仅19只。 霸王岭巍巍群山、莽莽林海,风光无限,处处充满神奇的色彩,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探险、考察和会议的理想境地。 我们真诚欢迎国内外游客到霸王岭国家级森林公园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回归自然的情趣,绘画人与自然、人与森林的和谐。 主山以上,方圆数十公里的热带原始森林中草木峥嵘,奇藤异树争旺斗翠,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完整适合热带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是我国热带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生长的热带兰花,名贵品种有五唇兰、象牙兰、冬凤兰等。斧头山一带是濒危的海南黑冠长臂猿生息的地方。此外还有珍贵的云豹、黑熊、水鹿等多种珍稀动物,是森林旅游观览的理想景区。
斧头岭一带是濒危的海南黑冠长臂猿生息的地方,也是保护区的核心区。长臂猿是四大类人猿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现有的类人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有,中国也仅在海南岛和云南西双版纳发现,在海南岛的长臂猿是黑冠长臂猿又叫海南长臂猿,200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为世界上25种濒危灵长目中数量最少的动物。由于原始森林被大量砍伐,以及人为猎杀,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目前只有4群23只。
原因: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正式获的国务院批复。海南省各大电视台、报纸等几乎所有媒体都是铺天盖地,大吹大擂,单位的同事也闲聊必谈,而最兴奋的当属那些海南本地人了,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和那股高兴劲头及自豪感绝不亚于当年海南建省办特区!
我也仔细看了一下相关新闻资料,认真的想了想,其实海南建国际旅游岛并不是一件怎么值的吹捧的事情,对我及海南本地普通老百姓来说也许更多的是负面影响,海南省的整体经济建设发展也不会有什么大改观。客观的分析,海南建国际旅游岛确实会对海南省的国际知名度有所提高,会促进海南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高国际旅游收入比例,但是,如果再更加深入的分析,其实海南建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前景十分有限,如果指望建国际旅游岛能快速提高海南经济发展水平更是不现实的。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海南建国际旅游岛受到了经济发展阶段、人文素质、地理位置、气候季节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经济发展阶段的滞后是制约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根本原因。
首先,众所周知,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旅游经济是属于经济发展的上游产业,是当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产物。旅游经济发展旺盛是以其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为前提条件。试想,如果一个人每天都为如何生计而奔波,那他还有钱来旅游吗?其次是从海南本地经济社会发水平相对滞后。海南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建设、交通设施等和其他地方来说相对落后,海南旅游仅凭海南岛的热带岛屿风光,其他的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其他配套设施却是十分匮乏,近而导致无法形成一个休闲度假产业经济链,旅客来了之后无法长久驻留。再次是海南旅游市场的发展层次不高,海南旅行市场管理混乱,导游骗钱宰人的事件早已是司空见惯,旅游景点坑人\蒙人事件屡见不鲜,同时海南各种旅行社繁多,市场竞争恶性循环,目前各旅行社生存状况已是僧多粥少的现象,国际旅游岛建设后,国际国内各大型旅游公司将陆续进驻,本地旅游社将面临着淘汰的风险.。
二、海南人文素质水平是制约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潜在因素。
三、海南岛的地理位置与当今国际旅游市场的现状是制约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因素。
四、海南岛的季节气候是影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又一原因。(
⑦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热带岛屿。2010年国务院提出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图为其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
小题自1:C 小题2:B ⑧ 请根据国家将海南岛打造成国际旅游岛的政策,分析未来海南岛经济的发展前景 我住在海南岛 对于风土人情比较了解 海南虽然是打造旅游岛 但是海南本地人的生活习惯有点不上台面 但是由于香港人管理 那么会按照地域性划分369等 有钱人花红酒绿 当然 随着赛马和服务业的兴起 海南势必会开放很多政策 那么由于这些政策的推动海南早晚要成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前景非常广阔 企业在这里享受税收政策 博懊亚洲论坛投资者络绎不决 再加上海南岛美丽的景色 无不让人认为这里是天上人间 所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⑨ 海南建立国际旅游岛的优势
海南商城网温馨提示: ⑩ 如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现在没动静了,估计跟90年代初一样,又黄了。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