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苗族旅游
1. 去海南玩了一趟,那边的苗族说用纯银泡水喝对人体有好处,刮痧可以吸出骨头里的湿气。这些是有科学依据的
都是听别人说的,这些东西不可靠。有好处是有好处,到底有多少好处?版100分和0.01分都是好处,到底有权多少分?
银离子能杀菌,但银子泡水能泡出多少银离子来?杀菌对身体到底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坏处,对所有人都一样吗?
所以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科学的精神,只是拿科学作为幌子罢了。
2. 海南三亚的热带雨林,哪个最受欢迎
三亚主要有三个热带雨林景区,包括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个人认为槟榔谷黎苗族文化旅游区最受欢迎,因为这里不仅风景特别优美,是国家的5A级景区,而且文化娱乐项目也比较丰富,人们在感受美景同时,能体验到黎苗文化和风情欣赏到大型文艺表演,还能在美食一条街吃到正宗的少数民族美食。
这个景区除了满目青翠的热带雨林之外,最重要的是位于亚龙湾畔,站在山顶望去,所有的山景和亚龙湾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自我放飞,连舒美女在《非诚勿扰2》的中也称赞“美到可以死在这。”
3. 海南苗族的文化特色是怎样的
海南苗族文化也有其鲜明特色,底蕴深厚。苗族妇女也善于纺织、挑花、染回绣、制陶、答雕刻、编织。苗族织锦花纹如青山纹、松树纹、欢乐纹等图案工艺精巧,庄重美观。其工艺珍品有婚礼装、首饰、腰带、头巾、花边等。此外,还有古风流韵藏石间的羊山古道,老海口的守护神天后宫,海南谪居文化与移民文化的代表五公祠,神秘的儒符石塔,悠悠千载、钟灵毓秀的琼台福地,以及极富传奇色彩的五指山、鹿回头等。
4. 海南苗族和湖南苗族的语言一样么
海南苗族的语言和湖南苗语分别属于瑶语和苗语。因此在同属于苗瑶语族、存在一些同源词的基础上,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彼此不能通话。
海南省的苗族是明朝时期从广西迁到海南岛的瑶族,但他们一直自认为是苗族(南方民族曾长期被泛称为苗,如布依族为仲家苗、八番苗,水族为水家苗,侗族为洞家苗、车寨苗等),且苗族与瑶族属近亲民族,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才被识别为苗族。按国内对语言主流的分法,海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勉方言金门土语,所以海南苗语也叫“金门语”或“门语”,跟云南的蓝靛瑶,广西的山子瑶以及广西防城的花头瑶能通话,风俗也基本一致,只是细节操作上有较大差异,服饰方面差异较大,但是主色调还是一致的。
苗语分为三大方言: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和川黔滇方言。
其中湘西方言(东部方言)的标准语基于湘西州花垣县吉卫镇腊乙坪村苗语,内部又分为西部和东部土语;黔东方言(中部方言)的标准音为黔东南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养蒿村的语音,内部又分为北部、东部和南部土语;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标准音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大南山村的苗语。内部分为川黔滇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贵阳次方言、惠水次方言、麻山次方言、罗泊河和重安江七种次方言,有些次方言内部又分为几种土语。
5. 海南省苗族和黎族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楼上的苗族节日不是指海南苗族的,海南的你可以看它政府网站的介绍:
五指山内市主页http://www.wzs.gov.cn/
黎族传统文化精粹容http://www.wzs.gov.cn/ljw/LJW_1.HTM
苗族传统文化精粹http://www.wzs.gov.cn/mjw/mjw_1.HTM
6. 海南苗族和湖南苗族的语言一样么
海南苗族讲的苗语是属于苗瑶语族的瑶语支勉方言金门土语,而湖南苗族讲的苗语是属于苗瑶语族的苗语支东部方言。
同一语族不同主支很定是不一样啦,交流更是不可能了。
7. 海南黎苗族为什么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
因为他们不习惯外面的世界
8. 海南岛民俗风情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一、苗族风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与黎家人一样,盛装欢庆节日。各家还制作五色饭,(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纪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饭是苗族人将山兰稻米,分别用桑等植物叶浸染成黑,红、绿、黄四色米,与白色米共煮,混合制成特香佳肴。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二、黎族风俗
黎族是海南岛原著民族,在海南岛的历史有三千多年,有着特有的原生态文化。但是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黎族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面临着传承的压力,很多宝贵的技艺和文化形态正濒临失传。保护璀璨的原生态黎族文化刻不容缓。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最早记载海南黎族纹身的是《山海经海内南经》,文中说汉武帝于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时,在海南岛设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既指当时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这种习俗,由此推断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有了纹身传统。有学者评价说,黎族妇女纹身是"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是写在身上的历史。纹身是黎族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特色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欢乐节”。
9. 海南有苗族吗
有的
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现有人口6万余人,居海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第二位。苗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瑶语支。全岛苗族语言统一,没有方言差异。海南苗族自称“金门”或“金第门”,“苗”是他称。
苗族迁移海南岛始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到海南,撤防后一些苗族士兵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谋生而移居海南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以农耕和种植业为主,也有走向市场,从事商业的苗族同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海南苗族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们在深山密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游猎生活。他们居住分散,没有耕地,砍山为园,刀耕火种,狩猎与采集,生活十分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帮助苗族同胞下山定居并分给田地,拨发耕牛、农具,建盖房屋,鼓励他们饲养家禽家畜,从事副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使其安居乐业,生活条件逐年改善。20世纪50年代以前,苗族住宅都是茅草屋。20世纪50年代以后,苗族的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大多数人已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平顶房或楼房。
海南苗族妇女头顶束发,包扎一块绣有图案的方巾,上身穿无领、右开襟、长及膝的长衣,腰间绑一条布带,下穿腊染短裙。男子穿无领右襟上衣,下穿长裤。苗族男女服饰均以湛蓝为主色,服饰有着极强的民族特色,织绣工艺讲究,花纹丰富,色彩艳丽,点腊染是海南苗族织绣特有的技艺。传统婚姻以男子入赘形式较为常见,时间1-5年不等。
海南苗族宗教信仰主要为祖先崇拜,敬奉盘古皇为始祖。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粑祭奠,同时信仰墓主仙公、墓主仙婆。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信奉山鬼、海龙公、土地公、灶王公等。每次砍山、狩猎都要祭告山鬼保佑。1909年,基督教开始影响海南苗族社会,1910年以后,琼中地区部分苗族渐渐地信仰基督教,以上帝代替一切鬼神,凡遇一切不顺利的事情,祈祷上帝保佑。不信基督教的苗族仍然信奉祖先崇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村寨实行“村老”和“山甲”制度。“村老”苗语称“洋戈”,是苗族村寨里的核心人物、自然领袖、首领,深受人们尊敬。每个苗族村寨不管有多少个姓氏、家庭,大家都要推举村寨里最有威望的长者来担任“村老”。其职责是调解纠纷,处理村寨内外事务,维持社会秩序等等。当选“村老”的条件是识汉字、能讲黎语和汉语、生产经验丰富、家庭经济充裕、秉公办事、有号召力、兼道公身份。选村老的时间一般在农历六月六日(即神农节),由村内公选。公选程序是先将符合条件的人名写在2块木卜(阴阳木)板上,由上届“村老”将写有名字的2块木板丢在地上,谁的名字出现次数多谁就当选“村老”。
“山甲”是清末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苗族人民的统治,给苗族“村老”委任的官职。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民党政府在苗族地区推行保甲制度,给“村老”委任以乡长、保长、甲长等职。这样“山甲”就由原来的社会首领逐渐演变为地方政权人物,具有双重身份。有些“山甲”还和统治阶级互相勾结,凭借权势霸占山林、土地,无故处罚苗人,成为苗族的统治者和剥削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很少有文献记载海南苗族的经济生活。据清光绪《崖州志》记载:“又有一种曰苗黎,凡数百家。常徙移于东西黎境......时出城市贸易......至今犹善用药弩。辫发衣履,与民人同。惟妇女孩子黎明装.皆能升木如猱,不供赋税,不耕平土,仅伐岭为园,以种山稻。一年一徙,岭茂复归。死则火化,或悬树杪风化。善制药着弩末,射物,虽不见血亦死。……”《感恩县志》记载:“(苗人)不耕平土,仅伐山为园,以种山稻,一年一移,岭茂复归。”可见,“刀耕火种”为海南苗族传统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