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苗族旅游景点
Ⅰ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风景名胜
和坊茶楼
和坊茶楼地处保亭县城七仙大道南端东侧(毗邻保亭车站),项目占地2200多平米,总建筑面积950平米,建筑高度21.3米。汲取明清建筑中阁楼的精髓与当地黎苗民族元素,被誉为“海南第一茶楼”,民间有“不到和坊喝一壶,别说来过黎苗族”这一俗语。建筑由仿古阁楼、厢房、四柱七楼牌等建筑物有机组合而成被授予“两岸交流基地”美誉。 七仙岭温泉
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保亭县七仙岭脚下的一座盆地内,是海南岛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也是“游客最喜爱的海南岛特色精品景区”之一,其地理坐标为东109°35′—109°45′,北纬18°14′—18°44′,她三面群山环抱,有保存较为完整的热带雨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七仙岭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3℃左右,冬暖夏凉,负氧离子含量高达8200个/立方厘米,宛如天然“氧吧”。
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游览区
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游览区坐落在海南省保亭县三道镇的甘什岭、位于南榆中线274公里旁,距海南省三亚东线高速公路6公里,面积300亩,始建于1993年,于1995年10月28日正式开业。
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自然景观包括:黎族田园风光、海南岛面积最大、最古老的摈柳园、多种亚热带古树、山泉溪水成多级瀑布从园中穿流而形成的怪石群。人文景观有:“奥雅宫”(黎族头人住的房);“隆闺屋”(黎族姑娘居住和娱乐的场所)等。来海南旅游观光客可参与黎家古老的弓骛射击,品尝黎家竹筒饭和黎家山茶,观赏多姿多彩的黎族歌舞。
由于景区位处海南岛屿的脊梁——五指山山脉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两边森林峻峭,中间是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椰子代表海南,槟榔代表黎家,在黎家,没有槟榔不成礼,没有槟榔不成婚,这“槟榔”二字可以说是海南真正的主人——黎族人的文化字符。
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
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位于保亭县三道镇,是中国唯一地处北纬18度的真正热带雨林,是海南岛五大热带雨林精品的浓缩,是最具观赏价值的热带雨林资源博览馆,堪称中国钻石级雨林景区。景区距三亚市仅35公里,距凤凰机场52公里,是名符其实的三亚后花园。景区北与五指山、七仙岭比肩相连;东眺南海万倾波涛,美丽的海棠湾近在咫尺;与南中国第一温泉南田温泉仅一水之隔。在三亚市最新修编的旅游总体规划中,本景区位于大三亚旅游规划中的生态景观轴上,是“三亚旅游圈”的“金三角”地区。
仙安石林
仙安石林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境内,距保亭县城约40公里路程。1992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只有极少数采药人偶尔闯进过林中,因为不了解这奇怪的石头,他们敬畏地将此山称为“鬼山”或“神山”。1992年,海南师范学院的杨火教授在偶然中发现这一处瑰宝,并命名为“仙安石林”。仙安石林集奇石青山、悬崖洞穴、古树巨藤于一体,本已独得大自然万般宠爱。1996年,距此数十里地的一个苗村搬迁到南片石林旁的一处平地上,石林又平添了一层浓郁的苗家风情。
Ⅱ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人物
王国兴
王国兴(1894~1975)黎族。原名王兴。海南白沙(今琼中)人。祖先曾被清朝委任为黎峒的“总管”。到他这一代,家庭经济衰败,曾以挑夫为业谋生。1943年8月前任白沙县红毛乡乡长。1944年任白(沙)、保(亭)、乐(东)人民解放团团长。1945年任白沙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1949年应党中央邀请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1952年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第一主席(州长)。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协委员、海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海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海南行政公署副主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75年1月7日在海口逝世。
朱积章
朱积章出生于富裕家庭,自小勤学苦读,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广东省高加积仲凯中学。1928年12月参加革命,在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独立营一连当战士,193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后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1938年5月担任琼崖独立总队三大队副官。1940年5月24日,奉命往琼中县南坤联络站取回重要情报,到南坤圩时因叛徒出卖被捕,押至琼中县日军据点,日寇采用封官许愿的手段诱降失败后,采取各种酷刑威迫口供。受尽了日寇的种种折磨,始终保守军事机密,坚贞不屈,凛然大义。被日敌警犬咬死于琼中茶根圩。
Ⅲ 海南岛民俗风情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一、苗族风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与黎家人一样,盛装欢庆节日。各家还制作五色饭,(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纪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饭是苗族人将山兰稻米,分别用桑等植物叶浸染成黑,红、绿、黄四色米,与白色米共煮,混合制成特香佳肴。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二、黎族风俗
黎族是海南岛原著民族,在海南岛的历史有三千多年,有着特有的原生态文化。但是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黎族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面临着传承的压力,很多宝贵的技艺和文化形态正濒临失传。保护璀璨的原生态黎族文化刻不容缓。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最早记载海南黎族纹身的是《山海经海内南经》,文中说汉武帝于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时,在海南岛设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既指当时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这种习俗,由此推断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妇女就有了纹身传统。有学者评价说,黎族妇女纹身是"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是写在身上的历史。纹身是黎族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特色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欢乐节”。
Ⅳ 卫生间防水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哪有
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安弘盈公司,卫生间防水做的可以一劳永逸,一次解决
Ⅳ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简介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HainanLizuMiaozuZizhou) 海南旧地名。黎族人民最早的聚居地。位于海南岛南半部,东南与西沙群岛相望,西靠北部湾,东、北与汉区毗邻。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一半以上。人口203.79万,占海南岛总人口的1/3。州府设在通什市。居民有黎、苗、回、汉等民族。
自治州境内山丘起伏,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有五指山、尖峰岭、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岭等十多座千米以上高山,西南部伸延有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热带气候,终年无霜。年降水量从五指山(2400毫米)向南(1600毫米)、向西(900毫米)递减。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降水集中在8~10月,中间常有台风侵袭。11月~翌年4月雨水少,干旱缺水。
Ⅵ 海南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你好,汉族、黎族、苗族和回族是海南省的四个主要民族,全省有乐专东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属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六个民族自治县。
另外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的统计,还有蒙古、藏、维吾尔、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僳僳、佤、畲、高山、水、纳西、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塔吉克、俄罗斯、京、塔塔尔、赫哲等38个少数民族的零星人口。
希望能帮到您!
Ⅶ 海南一共有几个市县
全省有2地级市、4市辖区、6县级市、4县、6自治县;基层设置183个镇、21个乡、18个街道。内
其中: 地级市:容海口市、三亚市
市辖区:海口市各区:琼山区、龙华区、秀英区、美兰区
县级市:儋州市、五指山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东方市
县: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临高县
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
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
办事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
(7)海南黎族苗族旅游景点扩展阅读
海南,简称“琼”,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海口。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对望, 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省内的三沙市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南、总面积最大(含海域面积)、陆地面积最小且人口最少的地级区划。
Ⅷ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介绍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为旧名,1955年成立,1987年撤销。居民主要为汉族、黎族和苗族等。
Ⅸ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州境秦时为象郡,汉为儋耳郡地,隋为临振郡,唐置崖州,历经中国封建各朝。民国废州府,设乐东、保亭、白沙3县。1949年并3县为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辖通什、三亚2市和乐东、保亭、白沙、东方、琼中、陵水、昌江7县。1987年由于设立海南省而撤销自治州。
1949年3月,成立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1年1月,撤销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7月1 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设置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农林科、文教科、工商科、卫生科共7个单位,编制131人(含人民法院)。
1953年~1954年,增设经委、财委、计划科、统计科、合作指导科、商业科、工业科、交通科、人事科、税务局、粮食局、邮电局、中心支行、公安处。撤销农林科,分设农业科、林业科、水利科、水产科。编制178名。
1955年10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然撤销。
1956年,州人委设置办公室、人事科、政法办公室、民政科、工业交通办公室、工业科、劳动管理科、手工业管理科、市政建设科、交通科、农林水办公室、农业科、畜牧科、亚热带经济作物科、移民垦荒科、林业局、水利科、水产科、财粮贸办公室、财政科、税务局、商业局、计委、文教卫生办公室、文化科、教育科、工农教育科、体委、收音站、卫生科、公安处、监察处共32个单位,行政编制270名。
1957年,将工业科、交通科、手工业管理科合并为工交局;农业科、亚热带经济作物科、畜牧科、水产科合并为农业局;撤销水利科,成立水利局;财政科、税务局合并为财税局;文化科、教育科合并为文教局;民政科、移民垦荒科、劳动管理科合并为民政局。撤销工业交通、农林水、财粮贸、文教卫生、政法5个办公室,行政编制减为220名。后增设物价科。
1958年,将物价科并入计委,体委并入文教局,民政局包括老区建委。撤销工交局,分设工业局、交通局,增设劳动局、畜牧局、开发局、外贸局、移民垦荒局。监察处、公安处分别改称监察局、公安局,行政编制减为186名。
1958年1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委搬到海口市和海南行政公署合署办公(1959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通知),对内一套人马,对外两个牌子。1961年11月,恢复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机构,州人委搬回通什镇办公。工作机构设置30个:州人委办公室、劳动局、工业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外贸局、公安局、经委、农林水办公室、财贸办公室、交通运输局、水电局、广播站、财政局、税务局、文化局、教育局、苗族工作委员会、民房建设委员会、统计局、手工业局、物资局、森工局、水产局、五料基地局、卫生局、人事局、供销社、档案馆,行政编制272名。后增设建筑工程局(简称建工局)。
1964年,增设工商行政管理局、民间运输管理局、农业机械管理局、文教卫生办公室。是年7月,将民房建委、建工局和通什镇建委合并为民房市政建设委员会。1965年1月,增设科学技术委员会。1966年9月,增设农垦局。
1966年下半年,自治州开展“文化大革命”。州政府机关受到造反派的冲击,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3月25日,遵照海南地区军管会命令,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全州党政工作实行一元化领导。州军管会下设生产委员会,行使州人委的职权。
1968年4月6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对全州党政工作实行一元化领导。州军管会及其生产委员会自然撤销。州革委会设办公室、政治部、生产指挥部。是年12月,改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保卫组及16个服务站。州革委会生产组分管农林水牧、水产、工业生产、农机、机械物资供应、交通运输、商业供销、粮油、财政金融、人民卫生等10个服务站。1969年8月,撤销所有服务站,生产组设立秘书、计划、农业、农机、交通、工业、财贸、卫生8个办公室。1971年7月,撤销秘书、计划、农业、农机、财贸5个办公室,改设政工、战备、民政、科学研究、计划统计、农林、水电、商业、粮油、财税、土地规划11个办公室和人民银行。
1972年12月,上述办公室全部撤销,新设农林水办公室、工交办公室、财贸办公室、科教办公室、计划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农林水办公室分管农业局、林业局、水产局、水电局,工交办公室分管轻化局、二轻局、农机局、公路运输局、邮政局、电信局,财贸办公室分管商业局、粮食局、财税局(后改财政局)、人民银行、建设银行,科教办公室分管教育局、卫生局、科技局、体委,计划委员会分管劳动局、建工局(后改基建局)、物资站(后改物资局),政法委员会分管公安局、民政局、人民法院。
1973年6月,撤销州革委会生产组、政工组、保卫组。8 月,撤销上述三大组各办公室,原生产组各委、办、局(后增加外事办公室、文化局),改为州革委会下设机构。
1974年,成立工商行政管理局,与商业局合署办公;撤销公路运输局,成立公路局、汽车运输公司。
1975年6月,成立供销合作社。12月,撤销州革委会办事组。改为州革委会办公室。
1976年,成立地震办公室,外事办公室改为外事处。
1978年,设立热带作物局;成立社队企业管理局,与二轻局合署办公;地震办公室改为地震局。
1979年,设立畜牧局;成立税务局、外贸局,分别与财政局、外贸公司合署办公;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文教办公室,撤销科教办、科技局;社队企业管理局和二轻局分设;调整原计划委员会,分别成立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
1980年,撤销基建局,成立统计局、物价局、人事局、司法局、医药生产供应公司、气象局、档案局、侨务办公室,其中气象局、档案局、侨务办公室分别与气象台、档案馆、外事处合署办公;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商业局分开办公,财政局和税务局分开办公。
1982年8月9日,党政分家,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撤销州革委会。
1983年机构改革,州政府设置32个工作部门:州政府办公室、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对外经济工作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统计局、物价局、城乡建设环保局、交通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利电力局、水产局、财政局、税务局、审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商业局、粮食局、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文化局、教育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人事局、劳动局、外事办公室和侨务办公室(合署)。行政编制从原来1518名,减为1201名。
1984年~1986年,先后增设民族事务委员会、人民防空办公室、建设委员会、环境保护局、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财贸办公室、二轻局、国土局、乡镇企业管理局、公路局等10个工作部门,撤销城乡建设环保局。
1987年12月18日,召开自治州第七届人大第二次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备工作的通知》精神,宣告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结束。州政府及其工作机构随之于1987年12月31日撤销。
Ⅹ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是什么时候撤销的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设立保亭、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白沙、陵水、昌江、乐东、东方黎族自治县。原自治州所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