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移风易俗旅游
⑴ 移风易俗过春节。 社会实践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次过春节,人们总要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户户都一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
我们家也不例外。我拿起一副春联,粘上胶水整齐地贴在门上。爸爸又将“福”字倒贴在门上。姐姐也在屋里忙碌着,她先拿起几只红灯笼,挂在屋子里;又把一串小彩灯贴在墙上。小彩灯一闪一闪地,好像一颗颗正在眨眼的小星星。
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放烟花。哥哥打开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只听“啪啪啪”几声,一条火龙直冲云霄,一朵美丽的“菊花”开放了。它们五彩缤纷,一会儿变红、变黄;一会儿变绿、变青;一会儿变蓝、变紫。一朵朵烟花有的像银蛇飞舞,有的如金光四溅,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极了。这时,姐姐又拿起一个“大花炮”,平放在地面上,用打火机点燃。“轰”地一声,它也飞向深蓝的夜空。它时而像一朵娇艳的红牡丹,时而如一朵美丽的大黄菊,时而似一朵动人的紫罗兰。
“爆竹声中一岁除”,新的一年又过去了。我爱放烟花,更爱美好的春节。
篇五:过春节
新的一年来了,朋友们都换上了新衣服脱下旧衣服。在人们的一天天盼望中,新年终于到了,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买烟花爆竹的小摊子出来做生意了;买糖果点心的出来做生意了;买福字对联的也出来做生意了。大家纷纷上街购置年货,大街小巷一片沸腾的景象。
这天晚上,是不是会有几户人家把烟花点燃放上天去;有时还有几个调皮的小孩也来凑热闹,手里拿着小鞭炮,往地上扔去,还的大地疼得毕毕剥剥的叫着。各家各户把灯打开了,有的人家在看电视,有的人家再吃团圆饭;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说说笑话,讲讲故事,看看电视,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了一首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热闹的爆竹声中,送走了难忘的旧年;温暖的春风,给笑容满面的人们送来了新年。我们又长了一岁。家家户户敞开门窗,让大年初一的气息吹进屋里。在这爆竹声中,我又大了一岁,我因该更加懂事,妈妈和爸爸在我的身上下了那么多功夫,我要好好读书,绝不辜负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我一定会好好读书来回报爸爸妈妈对我的关怀和对我的期望。祝:大家新年快乐!
篇六:过春节
学期就要结束了, 春节也快到了,我心里特别兴奋,我早已计划好了这个春节该怎么过,现在日日夜夜盼望的春节终于要来了哦,我一定要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首先,得提前买好对联,把家里的几扇门好好装点一番,让家里到处洋溢出节日的气氛。当然烟花爆竹也必不可少,我特别喜欢烟花飞上天空以后,雨点般的洒落下来的壮丽景观。饺子是春节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妈妈亲手做的饺子,鲜嫩无比,回味无穷,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吃上一顿,解解馋。
其次还得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一进门,我就要“叔叔长、阿姨短”地叫他们,然后把爸爸妈妈买好的礼物送给他们,嘻嘻,亲戚们就会热情地款待我们,端上好吃的点心,摆上糖果,还有我最喜欢的湖南蕾茶,那是用芝麻捣制的,只要用开水一泡,哇,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胃口大开。
然后是吃年夜大餐了,妈妈做的年夜饭可以说是“一绝”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尝着丰盛的酒菜,说说笑笑、其乐融融。最喜欢的是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里面的节目丰富多彩,有滑稽的小品,动听的歌曲,精彩的表演,给人美的享受。
正在我沉醉新年计划之中的时候,妈妈又喊我写作业了,哎,我热爱的春节你快点到来吧。
⑵ 关于描写春节的好词好句
1、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专都包含着浓浓属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2、过年,那红彤彤的对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家门前红彤彤,对联市场红彤彤,大街小巷也红彤彤。那火红的对联,鲜艳的中国红,红出了红红火火的日子,红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社会。
3、
当新年钟声敲响,鞭炮齐鸣的时候,整个山村就沸腾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山谷,焰火礼花盛开在山村上空,映照着欢腾的农家院落和孩子们灿烂如花的笑脸。村子的大街小巷到处流动着挨家挨户拜年的大人小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迎来送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近乎夸张的笑容,互致着新年的问候与祝福。
4、怀着亢奋的心情期待过年,好像一棵嫩绿的青草等待着开花,然后是放假了,一颗心野到天边去,接着是围炉的温暖,鞭炮的响亮,厚厚的一叠压岁钱,和兄弟们吆喝聚赌的喧哗。然而最快乐的是,眼明明的看见自己长大了一岁,那种心情像眼看着自己是就要出巢的乳燕。
⑶ 春节习俗
罗列如下: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最惬意的事:年夜饭
最重要的是要有“鱼”(余)
今天农历大年三十除夕,合家团圆,当晚最惬意的事是吃年夜饭。年夜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团圆饭要求家庭全体成员都参加,如果有人赶不回来,要给他留个座位,桌子上要摆上碗筷、酒杯,以象征全家团圆。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几乎都含有吉利话。大多要凑十个菜以讨“十全十美”“十全大福”的口彩。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虾仁、炸鱼等煎炸食物,意为家运兴旺;韭菜谐音“久菜”,以示“年寿长久”。最重要的一道菜就是鱼,“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
★新年第一件事:祭祖
祭品不能有鳝鱼和茄子
在新年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祭祖,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思想。祭祀祖先有的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民间将祭祖推为新年第一要事,是延续宗族和家庭香火的重要礼仪。祭品相当讲究,不可用鳝鱼做祭品,因鳝鱼是尖尾巴,形状为渐渐细小下去的,民俗称为是“绝尾巴”。“绝尾巴”在百姓的心目中是绝后没子孙的意思,所以,拜飨祖宗不可用鳝鱼。茄子,俗称“吊杀鬼”,也是祭祀禁用的。
★规矩最多的一夜:守岁
珍惜时光兼为父母延寿
守岁、压岁和踩岁是过年风俗中最具特色的祈福形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又叫守天门,除夕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谈心、沟通、交流、叙情、叙旧,守除夕是我们国家民俗活动中规矩最多的一夜。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轻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孩子们最喜欢的:压岁钱
压岁就是给晚辈压住“祟”
吃过年夜饭后,按照习俗,长辈们要给后辈派发压岁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包”。派发压岁钱的习俗始于魏晋,盛于唐,过年时老人、长者给晚辈、儿孙发压岁钱,以资鼓励,寄托希望,表达了尊老爱幼的美好风尚。孩子们除夕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希望晚辈平安幸福,远离灾难。民间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以年夜饭后给,也可以小孩睡着后放枕头底下。
还有拜年,放爆竹,什么的,
另外在吃的上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要蒸年糕、蒸馒头、吃饺子,各地有所不同。都是图个吉利平安一些好兆头。
新年快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⑷ 你想过一个怎样的春节
我想过一个彼此真诚互动的春节
“再多的心意都存放在心里,只是送上简单的祝福……”微信好友数量近千的我一个假期要收到数十条这样千篇一律的“祝福”,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依托的形式不一而足。
近期刷爆朋友圈的一篇文章中言:“仪式,是会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复仇。”移动互联的崛起提供了看似方便快捷的群发途径。但是复制粘贴的祝福却消磨了从前登门拜访拱手作揖互道祝福的年味儿。社交软件搭建的联络网既有亲友师长,也有晚辈同侪。群发的“一锅烩”,是不是显得不够尊重呢?
春节的仪式感在于新年伊始翘首以盼新生活的希冀。也许时空的间隔不允许我们登门拜访拱手作揖,但无论何时何地,对待亲友师长的诚意始终都是不变的。有人问“群发祝福语的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有人答“有总比没有好”,但我却以为有诚意想送祝福的人总会有互动。
(浙江理工大学 张月娇)
我想过一个全家团圆的春节
一提到春节,我能想到的词不是团聚,而是辛苦。
父亲是一名锅炉工,是普普通通为千万家送去温暖的人,冬天是他最忙的时候。最辛苦的是上夜班,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要想完成好这份工作,并给千家万户送暖气没那么容易,每次父亲都会累一身汗,他的头发上、脸上、衣领上经常会沾满煤灰。
每年春节,父亲都不能和我们在一起。“一家不圆,万家圆。”父亲说:“在春节,更要为千万家送去温暖。”
我希望父亲健康,也期待过一个全家团圆的春节。(赵舒鑫)
我想过一个绿色健康的春节
近些年,关于新年“节后综合征”的新闻频现报端,已司空见惯,但现实中,眼看饭桌上铺满的大鱼大肉却还是心有戚戚。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迎接新春的时候欢庆一番,大多数人选择透支健康胡吃海喝,事后才发现身体更加疲累和虚弱。想来,一些有损健康的春节“陋习”,需要勇于改变。
又如国内城市纷纷出台“禁燃令”,但零点刚过,炮响依然震耳喧天,地上尽是盈盈欲飞的红纸屑。放爆竹虽热闹欢腾,环境、身体却遭了殃。与此表现相似的,还有大年初一各大寺庙争上“头柱香”的风俗,香客们不断将手中的香火扔进火堆里,既污染了空气,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相比于上述种种,我更愿意移风易俗,过一个绿色健康的春节。
⑸ 鸡年春节辞旧迎新对联大全
辞旧迎新鸡年春节对联:
大圣鸣金辞旧岁;
雄鸡唱晓贺新春。
大圣辞年,万里河山留瑞霭;
雄鸡报晓,九州天地映朝晖。
⑹ 中国元且的来历和习俗
元旦节的由来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内运转没有固容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⑺ 春节歇后语
大年初一吃面条 —— 移风易俗
2. 过年娶媳妇 —— 双喜临门
3. 大年初一贴福字 —— 吉庆有余
4. 大年三十晚上打兔子 —— 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5. 大年夜看日历 —— 没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