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旅游 » 云南旅游重拳出击

云南旅游重拳出击

发布时间: 2021-01-07 01:22:18

Ⅰ 端午假期世界杯路线成出境旅游新亮点吗

端午假期大众出游热情高涨,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回端午三天全答国共接待国内游客8910万人次,同比增长7.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7.3%。

舒适的旅游体验离不开旅游市场的有序运行。据介绍,今年各地强化假日旅游安全保障和市场监管。江苏、安徽、重庆、西藏等地对旅游安全工作做出专门部署,组织工作人员全天候在岗职守,及时处置涉旅突发安全事件,确保旅游市场运行平稳。云南、北京、内蒙古等地重拳出击,打击“不合理低价游”、超范围经营、欺客宰客等问题,营造良好的假日旅游消费环境。来源:新华网

Ⅱ 旅游市场是块难啃的小骨头吗

旅游市场的乱象,也是块难啃的小骨头,旅游大省云南长期深受其扰。前两年流传过一个暗访视频,因为团员购物少,导游在大巴上甩脸色发飙,质问游客“你们的诚信到不到位”。这套话语是不是似曾相识?逻辑匪夷所思,言辞凶狠嚣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走错了片场,误入了哪个传销组织。

取消评级、收牌匾的改革措施,涉及到大约200亿年营收,说“伤筋动骨”“动奶酪”并不过分。不过和其他重拳出击的处罚和打击举措相比,它的身段很是温柔。这里政府其实是摆出了“退”的姿态,退到他们该去的位置。旅游行业乌烟瘴气,低价团倒逼强迫消费,说起来,都是市场失衡的表现。云南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了吗?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过从收牌匾看来,破冰的招数还算对路。市场规律自洽而精妙,盲目迷信“大力出奇迹”,是要出事的。

那些缠绕旅游市场多年的痼疾会消失么?我真说不好。大家都没忘了“38元一只大虾”的奇闻,同款“奇遇”也三五不时浮出水面。至于那些“垃圾文章”,连施一公也说,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小骨头顽固起来,可能真的超出想象。前路艰辛,只愿同志放弃蛮力,不放弃努力。

Ⅲ 讲一讲,看过哪些让你笑到肚子疼的段子

一个亿万富翁抄快要不行了,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夺遗产打得不可开交。临终前他给三个儿子每人一百元钱,并告诉他们谁能花最少的钱买来一样东西填满整个屋子,谁就能继承全部财产。于是,三个儿子若有所思地出了门。首先回来的是大儿子,他花了一百元买来了一车棉花。他吃力地把蓬松的棉花拖进了屋子,棉花却只占了屋子的二分之一。富翁失望地摇了摇头,让他先站到旁边。紧接着回来的是二儿子,他花了一百元买来了一个煤气罐。他自信满满地把煤气罐扛进了屋子,拧开开关,瞬间煤气的味道弥漫在整个屋子。富翁欣慰地笑了,示意他可以关掉开关并开窗通风了。这时三儿子手捧一支点燃的蜡烛冲了进来,兴奋地喊道:“哈哈,我只花了......”

Ⅳ 云南将在全省设立旅游警察系全国首次吗

据报道,为从根本上整治旅游市场存在的顽症痼疾,云南省将加快组建旅游警察总队及地州市旅游警察支队。云南将是我国首个全面设立旅游警察的省份。

网络配图

据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国庆节期间,全国首支旅游警察队伍——海南省三亚市公安局旅游警察支队获准成立。刚一成立的旅游警察就查处案件多起,担当起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的重任。作为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多群体的活动,旅游纠纷涉及的民事行为大多超出各传统部门的职责权限,因此借鉴国际经验,设立特殊职责的“旅游警察”,对于国内众多旅游目的地而言,都是一项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云南旅游的灰色利益链被彻底斩断了吗

据报抄道,2017年4月云南出台袭22条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措施,对各种旅游乱象重拳出击,云南整治旅游市场已初见成效,但是目前灰色利益链尚未彻底斩断。

该导游表示,正规旅行社给导游是有基本工资的,一些人想方设法走原来带游客去购物的“老路”,严打之后,他们明着走景点,其实把购物店顺在行程里面。

希望旅游购物灰色利益链早日被彻底斩断!

Ⅵ 央行再次重拳出击 这3类人千万要注意

2月17日晚上7点40分,央行公布了“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令人震撼的是:央行在这份大约3万字的报告里,70次提到了“风险”,16次提到了“泡沫”,向我们传递了重要信号!

一、防止“以钱炒钱”加杠杆行为

在去年的季报里,央行提到了“风险”的次数在不断增加,二季报提到了53次,三季报里63次,四季报里达到了空前的70次。

报告提到,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

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股票市场异常波动、保险资金运用、房地产泡沫风险、互联网金融、跨境资金流动、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分析。

报告给出了具体措施,包括:

继续做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风险压力测试,及时提示风险,完善应对预案。

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减少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等等。

高度重视“资产泡沫”,尤其是楼市泡沫

在四季报里,央行非常罕见地16次提到了“泡沫”(主要是资产泡沫)。

对于房地产,央行在四季报再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显然是下一步央行在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上的基本策略。“宏观上管住货币”,意味着M2增速很难再超过12%,在2017年多数月份会在11%左右挣扎,甚至逼近10%;而m2和m1的剪刀差也会收窄,维持低位运行。这对于楼市、股市来说,是个偏空的消息。

虽然央行强调了“因城施策”,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信贷会比较宽松,但缺少了一二线热点城市的带领,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会比较缓慢,市场将逐渐呈现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局面。

央行报告还告诉我们,中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在过去一年里从21万亿增长到了26.7万亿,占全部贷款比例的25%。去年个人房贷余额增长了4.9万亿元,而商品房销售是11.76万亿。即便考虑到供楼结束的因素(比如1万亿),纯新增个人房贷占新增销售额的比重也只有50%左右。这说明个人购房者的杠杆率不算高。

此外,由于CPI出现显著反弹,物价上涨压力上升,央行报告对物价问题关注度提高。如果CPI继续走高,则央行将有全面加息的压力。这对于股市、楼市将构成利空。

银行全面收紧融资,地产告别“高杠杆”时代!

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融资全面趋紧,具体包括四项:

1、禁止“配资拿地”等地产夹层融资

2、新增开发贷趋紧

3、拒绝给“五证不全”开发商提供贷款

4、暂缓存量信贷置换房贷等交叉融资手段

一些股份制银行如招商、兴业、交行相关人士也称,开始收紧房地产类贷款,包括个贷和开发贷规模都受到严格控制。

2月13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备案管理规范第4号》文件(以下简称“4号文”),强调对北上广深等16个房价上涨过快城市住宅项目的私募产品不予备案。

种种迹象给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2017年金融机构给到房地产的企业和购房者的支持相比去年将大打折扣,房企正在告别“高杠杆”时代。

一位交通总行信贷人士预计:“今年开发商的资金成本至少增加0.5个百分点。”

房贷紧缩,楼市进入寒冬,这几类人最惨!

最近,北京、天津、广州、青岛等一大批城市都有收紧房贷的举动,普遍把首套房按揭利率的85折变成了90折。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深圳等一大批热点城市的楼市正在入冬。

一些投资客仍然没有看懂2017年楼市,抱有幻想。倘若房价大跌,这几类人要悲催了:

第一种人:去年8月份以后,高杠杆杀入热点城市楼市的投资客。

这批人比较悲催,他们几乎在最高点杀入了楼市,而且使用了高杠杆。其中有些人连首付都是通过高利贷获得的资金,或者P2P的配资。如果买的是新盘,目前尚无法交易,只能死扛。如果是二手房,或许还可以斩仓出局。但如果是大房型,又是在一线城市,估计出手将非常困难。

第二种人:热点城市调控之后,高杠杆杀入三四线城市的投资客。

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楼市,都是一个大坑。如果有人口增量,投资的物业比较优质,长线或许能保值。但如果是短炒,绝对会非常麻烦。最大的可能是,不仅现在找不到人接盘,未来也很难。最终,只能斩仓出局。

第三种人:热点城市调控之后,购买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商业地产的投资客。

旅游地产、养老地产,一般来说都在风景区旁边,远离中心城市。这类房子多是“美丽的陷阱”,环境非常诱人,但利用率非常低,无法转嫁房地产税。被运营商托管之后,回报率很低,也很难监管其真实收益。如果没有过度加杠杆还好,过度加杠杆的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商业地产也大多过剩,虽然租售比高于住宅,但上涨的动能比住宅差很多。

从去年开始楼市进入了明显的博傻阶段,很显然后面的傻子已经越来越少了!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7-02-20,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全面及时的楼盘信息,点击查看

Ⅶ 丽江滴滴车司机欺诈游客玩假雪山被如何处罚

据云南省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消息,丽江市交通局日前对滴滴司机骗游客游玩假“玉龙雪山”一事做出处罚:对涉事车辆暂扣7天,对司机周某处以5000元罚款。同时,滴滴出行公司对涉事车辆进行封号,丽江市交通局将依法对滴滴出行公司追究责任。

目前,该事件正在进一步处理中。

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将继续依法加大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坚持重拳出击,对旅游市场中的违法违规绝不容忍,绝不手软。

Ⅷ 如何看待教育市场整顿

提出观点:云南旅游市场近几年来乱象不断,一再成为“负面典型”,这要引起我们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得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积极去处理才能够换旅游市场一片清洁。
论证观点:最新云南省某政府干部以普通游客身份参团旅游,结果在一个购物点享受了“一对一”人盯人服务,购物达不到一定数额,甭想走出店门。 领导的切肤之痛,对于出台史上“最严”整治措施,想必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不过平心而论,领导的暗访并不是创举,他所发现的乱象,也并不是什么新花样,那些坑害游客、扰乱市场、给当地形象抹黑的做法,一直就存在。真正的症结,其实是愿不愿意去正视问题,想不想去痛下决心解决问题。
此次云南省出台的“最严”整治措施,不仅全面,而且出手也是既准又狠。就拿取消定点购物来说,它是低价团整个利益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取消了它,强制购物、高回扣、高定价等广为诟病的痼疾,就会迎刃而解;而强化属地问责,将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列为第一责任人,更是在大局上、在更现实的地方找准了发力点。
其实,云南也几乎每年都推出治理措施,每年都“重拳出击”。可是这些重拳,往往虎头蛇尾没了下文。旅游市场的许多乱象,实在不缺有针对性的治理办法,而是缺治理的决心。云南是旅游大省,“最严”整治措施的实施,显然会触及相关利益方,甚至会影响到旅游收入、从业人员稳定等方方面面。
落实观点: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细化具体的管理细则,当有问题发生的时候可以做到有具体的法律可依,有具体的惩处依据;
二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提升,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要能够从长远着眼;不能只看到周边省份从业人员的收入增高就盲目的跟风,要看到口碑相传带来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看到整治中人员减少带来的利益损失,也要看到规范市场之后游客的体验感后带来的消费;
三是政策的落实还得长效,不能够昙花一现,这就要求我们政府在落实中得接受监督管理,通过微信、微博、电话等方式接受举报,负责人也该及时核实,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交代;
四是政府部门也该大刀阔斧的加强改革,光靠云南旅游市场做出变化,这就犹如一个小火苗,难以真正在短时间内让消费者看到整体的改变,甚至多省旅游部门都在观望最严整顿的结果,如果在云南的落实达不到预期,那将会在全国产生更严重的影响;是以政府部门也该及时介入,由点及面,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出行的乐趣!

Ⅸ 为什么恶性事件总发生在云南

为什么去年云南被爆出这么多的旅游乱象,为什么这些恶性事件总是发生在云南呢?让我专们一起来属分析一下。

Ⅹ 云南团队游客数量出现了锐减的趋势吗

据报道,2017年4月云南出台22条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措施,对各种旅游乱象重拳出击,回云南整治旅游市场已初见成答效,上半年,丽江等地受理来信来函及转办案件同比下降了12.53%。然而,伴随着整治的是,云南团队游客数量下滑。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明庆忠表示,云南旅游业正处于转型期,出现‘偏差’是可以理解的,政府目前正大力整治,出现游客减少等“阵痛”不可避免,新的问题可能还会不断出现,但旅游市场将在不断规范的过程中保持健康发展。

希望彩云之南可以再次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