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石春节周边旅游景点
① 离石的春节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在特产复丰制富,风景如画的离石,这里有高大雄伟的凤山、美丽无比的莲花池公园、绿树成荫的生态公园……其中莲花池最美丽。
莲花池公园里有一潭水,叫莲花池,这是一潭深绿色的湖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满了深绿色的青苔,要是你踩上去,一定会滑倒。湖边都是绿油油的小草,草中夹着一些红色的、蓝色的、紫色的野花,像一块地毯铺在水边。绿色的湖水撞在石头上,发出铃铛般的声音,啊!多么好听,大自然乐器奏出的音乐在热闹的莲花池公园里回荡。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它了。每个星期天,我都会让爸爸带我去莲花池公园玩。在没人去爬山,没人去广场的时候,它还是有那么多的人,难道它有魔力。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常常这么想。
啊!莲花池公园多么美丽,多么热闹。随着事业发展的变化,莲花池公园一定会越变越美!
② 离石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鸡鸣而起,人们在堂屋阶下用火烤竹节,清脆响亮,寄托了人们赶走恶鬼的愿望。传说是,上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逢除夕至初一,总要来伤害人畜,它怕火、怕光、怕响,有人点燃竹节燃火,发出哗哗吧吧的声音,就惊走了它,此后人们家家仿效,都点竹节,后来发明了火药,卷纸为筒点燃,发出哗哗吧吧的响声,这就是炮,又装上引念连续不断,是为鞭炮。
贴春联,贴门神
上古时,有神茶、郁垒两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株大桃树,他们在桃树下检阅百鬼,发现他们中有危害百姓的,便绑起来喂了老虎,这些鬼都怕他们,不敢祸害百姓。此二人镇鬼名声大,传至其它地方人们便在两块桃木板上画了他们的像立在大门两侧用来镇邪,人们把这种桃木画称为桃符。
公元十世纪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chang),他下令大学寅逊,将桃符画改作桃木题字,呈上来一看又觉得题词词句欠佳,于是亲自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立于宫门之外。到了宋代,宰相王安石又题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至民间逐步发展,便用红纸代替桃符,写吉庆的话,演变为当今的对联。
据说:朱元璋建都金陵,下令过年时贴春联庆佳节,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私访,发现家家贴上红红的对联,只有一家未贴,打问清楚这家是个屠户,目不识丁,又找不下人写对联,所以至除夕晚上门仍然空白,朱元璋便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消息传出,官府里编写对联精益求精,民间仿而效之,贴春联不仅成为一俗,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特有形式。
年夜饭,守岁,压岁钱
到了除夕晚上,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
古代人在吃年夜饭时,桌上放一个烧得很旺的火炉,上面座着锅,锅里煮着肉菜,这是火锅的起源。全家人围着火炉吃年夜饭,因此也叫围炉,表示日子过得红火兴旺。
后来在火锅的基础上,又加盘碟,放上热菜、冷菜,其它菜有无关系不大,唯有“鸡”、“鱼”、“梨”必须有,因为“鸡”与“吉”,“鱼”和“余”谐音,“梨”和“利”谐音,组合中一起叫大吉大利、大有余,四个菜预示“四季兴旺”,六个菜预示六六大顺,八八叫发发(财),十个叫十全十美,十二个叫“十二分满意”。年夜饭必须吃饺子,“饺子”和“交子”谐音,意思是平安地交过了子时。除夕过了子时就到了来年。有的地方管饺子叫“扁食”,意思是托神仙的福,吃上偏外饭食,馅包上糖,意味生活甜蜜,包上“硬币”意味“发财致富”,包上薏苡仁,意味“生意兴隆”。
上古时,人们为躲避“年兽”的侵害,一家人,住在窑洞里,圈着火炉吃年夜饭,吃完都住在一块闲谈,听“年”的动静,小孩子要哭闹,便给他好吃的、好耍的,直至累极了睡觉,交过子时,才算平安无事。给小孩好吃的好玩的又变成给钱,也就是“岁数钱或压(押)岁钱”,给岁数钱的多少,起初为天+地+岁数=岁数钱的总和,后来按亲疏关系决定多少。
贴福字,福倒贴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微服出行,来到一个镇子,看见许多人聚在一起看一幅漫画,朱元璋走过来一看,见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大西瓜,经打问知道这是取笑淮西妇人大脚的。
朱元璋看了,心想,自己的女人马皇后也是淮西人。便认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马皇后”。朱元璋心中恼怒,回宫后,立即下令进行调查。看此画为何人所画,谁们曾去围观。
对于没有参与嬉笑的住户,一律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上一个福字。过了两天,军士便以此为据,来到没有“福”字的百姓家里提人,谁知官兵贴福字后,其余人家因不知就里自己都贴上福字。弄得抓人的官兵再也分不清曾参与的和没有上街的,朱元璋听了报告更为愤怒,下令将全镇人统统抓来,如查不清,就将他们统统处斩。
马皇后听到因她酿成冤案,就向皇上陈述她脚大的好处,凭上她脚大,方便行走、能征善战,帮助皇上打下一统大明江山,百姓作画斗玩非但不是嘲笑她,而是盛赞她。不仅不该治罪,反而应受到表扬。
众百姓听后,参加围观的、取笑的分别自动承认了自己的“罪过”,作画的人也勇敢承担责任,不愿连累别人。
朱元璋反省了自己,凭借皇权过火行为,因为有如此真诚的百姓扶持,才有天下太平,不仅免了百姓的罪过,就连侍才取笑的作画之人也提官重用。
一个福字确是“安分守己,享受幸福”的标志,众人都贴福,有的人偏因福得祸,福祸纠缠在一起。
多少年以后,贴福字“避嫌”的本意已被人们淡忘,而变成了“祝福”的一种善良愿望。凡遇喜庆,都要到处贴上福字,祝遇事如意。
说起福字,有的顺贴,有的倒贴,各有各的讲究,顺贴的说顺顺当当享福,倒贴的说福到来了。
这里有个故事:说的是清朝恭亲王府,有一年,大管家为讨主人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在王府的大门上。
有位家丁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倒贴了,为此王爷的福晋(老婆)十分生气,要下令鞭打这个家丁,并追究大管家的责任。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众人追究下来殃及自身,慌忙下跪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真是福到了,此乃吉祥之兆。”
恭亲王福晋一听,倒也合乎情理,心里想到:“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到这种招数呢!”于是赏了管家和家丁各五十两银子。
后来,倒贴福字的风俗,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贴过后还念上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
③ 离石春节习俗作文1000字
家乡过年
清丰的春节,差不多从腊八就开始了。腊八这一天,家家熬腊八粥,熬好以后,先盛出一碗,把碗里的大米粒挂在树上,这样是希望明年树上结的果实像这米粒一样饱满,一样多;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让鸟儿等飞禽不再吃树上结的果实,而是吃树上的米粒。腊八时,人们把自己的希望凝聚在米粒上,挂到高树上。腊八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这是把放在醋里,用坛子封起来,过年时吃饺子用,到吃饺子时,蒜泡得色如碧玉,醋也酸辣酸辣的。
清丰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大家是要吃祭灶糠的,有句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它的意思是吃了祭灶糖长大了以后就能当上官,祭灶糖是用芝麻或瓜子粘在长长的糖上,又香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爱吃,往往是闻见了糖味就口水四贱。
二十四,年下气,这天,全家要大扫除一次,把家中收拾得干干净净,过了今天,垃圾就不能往外扫了,不然就是把财神爷往外轰,自从这一天,街上的人就多了起来,都是买年货的,有的人带着小孩子,他们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探视着各处,让大人给他们买各种玩具。
二十八,贴花花,家家都把红红的对联贴在门上,好显出新一年新气象,万象更新;还把各种年画贴在屋子里,这是避邪驱魔的迷信说法;有一些人不贴年画,把自己亲手剪的漂亮的窗花贴在房间各处。如果这一天你在街上转转,你会觉得大街焕然一新。大街旁的各个门店前都贴着大大的对联,既让别人知道自己店里东西好,又很派气,对联内容大多是增福、招财什么的吉祥话。
除夕,自家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回家与家人吃团圆饭。今天人们要穿新衣,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吃饭前要点上花炮,还要把自己家做的好饭好菜,端到客厅前,向神像上供,让天上的神仙保自己平安、幸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但至于上什么,那就随便了。大多数人是上饺子,再把家中弄的最好的肉菜收拾起来上供,但还有些人上的供五花八门:有油炸的面食、月饼点心、苹果柑桔、黄白年糕,总之应有尽有。这一天人们可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磕头烧香,让各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对我们多多关照。年三十晚上,是清丰人最有滋味的一个晚上,人们要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享用一年来最为丰盛的吃食,菜肴中大多都是肉,也有少数青菜,主食则以饺子为主,饺子代表富贵,说是吃了饺子,一年都不愁没钱花。吃饺子时,决不能忘拿“腊八醋”与“腊八蒜”当调料。吃罢饭,一家人去外面看花灯,赏花炮。晚上不能睡觉,必须“守岁”,“守岁”有两个意思。对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对年轻人来说,守岁是给父母延寿。晚上,鞭炮声不绝于耳,人们都在祝愿来年自己事事如意。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人们得回自己的老家过春节,还要穿上新衣,给自己的长辈、亲戚、朋友拜年,祝他们长命百岁、万事如意。这天,小孩子们最喜欢了,因为他们跟随父母向大人们拜年,不仅能得到好多好吃的,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些压岁钱,用这些压岁钱可以买炮,买玩艺儿。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张灯结彩,各个娱乐场所挂着牌子,写上祝福语,大街的两旁都是灯笼。这一天,还得吃元宵,祝家庭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春节就在这元宵之夜圆满结束了。
清丰的春节是不是很好玩?你也试试吧。
④ 离石的春节作文600字作文
春节,往往预兆着新的一年的诞生,今年春节我格外的感觉到兴奋。因为今年的春节让我认识到新的一年是如何创新。今天就是每年一次的春节了,我老早的起床了。随着鞭炮的响声我渐渐地走向楼下,看见的是大厅的水仙花,香气十分宜人。“叮咚、叮咚”嘿,有人来了,我马上穿上了整齐的衣服和鞋子然后就去倒水。嗬嗬嗬嗬急促的呼吸声,因为刚刚用超快的速度穿整齐仪表。客人来到大厅第一句话“恭喜发财”我和姐姐立即也回声应着“恭喜发财”然后端了一杯茶来了,姐姐拿着围盆也端了过去,然后亲戚一声“好,谢谢,自己来就行”。红包准备好了,妈妈给了他的儿子,他给了我一张姐姐一张。我们用依依不舍的罢着手和说着一句话“拜拜”。过了不够半小时,又有人来了,又是以急促的脚步跑去开们了。一开门看见舅舅来了,随应声“舅舅”!他也回答“乖”迎舅舅进入大厅又是做刚刚同样的动作。又是收了红包。就去各忙各的去了。一天就这样平平常常的过去了,盼望着明天的到来,明天可能会更精彩。走亲访友的日子。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就算零花钱不多,也可以在亲戚家大饱口福。这次我们首先拜访表哥。看见了表哥家里大大的围盆,嘴里馋了一点口水。当他拿过来的时候已经不会在等待了,马上吃了半盘。“哈”心里想午饭可以了!同样的动作在春节做了一次又一次。但是次次都没觉得厌倦。这样傻呆傻呆得度过了,愉快又充实的春节。
⑤ 离石春节的习俗
【山西风俗】-院底干井整个大院,无法排水,是一难题,孰料在先人巧思之下,利用院一角,打挖一个干井,深约50尺,上圆细长,下渐宽大,形如喇叭状,用之储存雨水再多,入井后立即渗失,先人在缺水地带,想尽办法,不能使可贵的雨水为之流渗消失,于是不辞劳苦,利用骡马兽力,多次的前往四五十里以外垣之黄河边,挖取一种天然胶泥用来砌糊井底,以防雨水渗失。关于胶泥砌糊井底,亦有其相当之施工技术。乃是先将大喇叭形井底之四周土壁,高度约20尺之范围内,以及井底部位,巧妙地挖顾无成小洞,小洞上口圆大,底部细深而尖小,约8寸,小洞口与小洞口之间隔距离约3寸,完成后,状似蜂窝。再由河边运回之胶里加水调制成足够使用之泥巴丁,泥丁胶粘无比,状似台湾的大号麻竹笋,其长度、大小形状要与井底之小圆洞完全吻合。一切齐备之后,将井底小洞,泼之以水使其润湿,再将泥巴丁涂水滑湿,然后,双手持西,对准坑洞,用力猛冲,使泥丁嵌入坑内,如是一一如法炮制,再以胶泥将泥丁帽相间之空隙,糊砌相连,厚约三数寸,使其根深牢固,永不脱落,是则滴水不能渗失也,达到储存用水之目的。同时天然雨水,经过深井地气之储,清凉甘甜,甚是绝好,井口覆以木盖,留置纲绵,雨量过多时,则井水上涨,及井中黄土部位,即可随之渗失,不致辞满溢为患,三数年淘井一次,使其清洁,其是绝妙已极。【山西风俗】-窑底窑
窑底窑
所谓窑底窑者即为窑中窑出,通常在窑之后底或窑旁之地下,垂直打井状深洞约10尺,再在洞底部位,向一方或分向左右二方,各再平行打挖窖窑两个,窖窑口小内大,高可10尺,宽20尺,深约30尺许,如小窑状,有增劈后路或通气口孔者,用防不测。上面进口处,置以粮囤什物掩,不易为人发现,平时储藏贵重财物,冬天储藏甘薯、果、菜之类,时久不坏,以供过冬之用。战乱时期,家不及走避,可以暂时躲藏,如备有食物饮料,射藏10天半月,不为人知。其间纵然被匪徒或贼兵杳知下面有人,也无可奈何,盖因水攻不能,火攻不得,人又不敢下去,且匪徒系掠夺而过不能久留,是以家有得以保全性命。历代北方多乱,先人为我民族之保种工作,实亦费尽心力矣。
【山西风俗】-关公文化节
关公文化节
关公故里运城每年金秋十月都要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关公文化节”。每年关公文化节都将举办精彩纷呈、声势浩大的开幕式。届时,将举办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金秋大祭”、设祭坛、齐三牲、鸣古乐、着古装,其独特的形式和浓厚的气氛,将满足您朝拜的心愿。此外,还将有多次出访国外,令国际龙人倾倒的天下第一鼓的绛州鼓乐和参加第七界亚运会并幕式的绛县“飞龙“等文艺表演,它将让您领略关公故乡的民间文化风采和关公文化的底蕴。
居住禁忌
住宅房舍是人们定居的场所,也是人们一生当中近一半时间内的栖息地。特别是在农村,住宅作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房子的多少、好坏,院落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家庭贫富和家庭成员是否能干的标志。所以,盖房子无论是对于结婚青年,还是家庭老小,都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
与城市建房一样,在自然环境中选屋建房要符合“大自然”的规矩。当然,农村住宅还要符合传统习俗的规矩。作为整个村庄的一部分,任何房舍的建设也要考虑与其他人家住房保持一种造型等方面的和谐。所以,住宅建筑不仅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还要与习俗与信仰保持一致。和谐是问题的关键,民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家业兴旺、子孙昌盛,否则,家道衰败,子嗣无继,灾祸横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在长期的历史风尘中就形成了一系列民俗禁忌、规矩和讲究。
山西农村的住房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窑洞式住宅,一是建筑式房舍。按照中国人的建房规矩,选地要顺应自然地势,坐北朝南,这是根据地理气候环境,为了避风、向阳而设计的。靠山面水是一般的建房规则。忌讳房屋建在干燥无水处,或背阴潮湿的地方,同时也避免选择那些草木不生及正当流水的地方。凡是处在山谷冲射处、城门口、监狱门外、百川口的地方,绝不是建房的佳址。
总之,宅基地的选择一方面顺乎了自然要求,即有水有阳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求神话、避鬼崇、躲战乱、图清静、免灾害、多生殖、恐争讼的社会心理。
由于人口密度比较稀疏,也许还有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山西民间喜欢散居,山西也是个多山少平原的地区,因而坐北朝南的规矩在山区也有些变型。
在山西北部山区及吕梁一带主房的方向是依地型而定的,并不一定是坐北朝南 。如在灵丘 ,一般东西南北哪面的山高,那一面就是土房的方向,其余面则是配房,这也许反映了人们的崇高心理。这当然是在四面环山的情况下的选择。
有些地方如临县,盖房子讲究对山不对沟,即背沟面山,以示吉利。但有些地方也不然,很多山区的房屋禁忌房子前面有高山和深沟,认为这是恶魔挡道,对主人不利。
晋南一些地方的房屋建筑忌讳“靠空”,如果房子背后靠山崖、窖、地坑、沟渠等都会犯“空”,甚至连水井都是会犯忌的。但犯忌也有法破解,如果要清除这种现象,修上一条路横在房子与被忌者之间,就可以化“空”为实,清灾避祸。在平陆一带的很多村庄,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每个村庄的四个角上的房子往往略有变向,就是这种禁忌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求“实”,求“稳”的心态。
“居不近市”,是山西民间习俗,这是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耻于经商的一种曲折反映。但农民们也非常忌讳自家的院落前面空旷而无遮掩,它往往给人以孤寂、单薄之感。
在晋中一带 ,我们进行田野调查时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一些村落中,那些建在村边及外围的院落,为了避免直对空野,他们所采取的办法是把院门转个方向朝村里开,不朝村外开。如果不得以朝外开,还有一个补救办法,即在大门顶上放一瓶子,叫“风水瓶”,把瓶口朝向空旷的门外,据主人说这样可以把野外吹来的邪气盛在瓶里面,以免影响住宅里人的平安。
今天,感兴趣的人在山西的许多农村都可发现,那些商店、学校等公共建筑往往都建在村庄的外围,背靠荒山野地,人们将这些建筑建在村庄外围,是要把原来处在村边的院落围在里面,禁忌的作用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在山西农村,建筑房舍很讲究格局,一般以一院四屋为定格,主房、偏房、院门、厕所各有定位,不可错乱,否则不吉。其中,特别忌讳把院落建成刀把形,刀把杀人不用刀,兆家败人亡。
在建房之时,门的设置属于“立门户”的大事,在建筑中是甚为重要的。院门被视为人的脸面一样是家庭的脸面,“立门户”甚至成了成家立业的代称,所以禁忌也最多。
一般讲,农村的院门忌冲河流、水井,恐被水射而生灾起祸。院门直对巷口也是不允许的,巷口是一支土箭,射向家中不祥。在晋南俗传“街门不走西北门,西北高而东南低,面向西北走脉气。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如果不能避,就要在院门口上镶嵌一面镜子,即所指的“八卦镜”、“照妖镜”以破解,此种现象在晋南农村极为普遍。
此外,两户家门径直相对也是犯忌的,院门若如邻家相对,忌正冲,也忌门小。俗以为两门相对,双方都不吉利,尤其是门小的更遭其害。所以,在农村两门相接相对的现象极为罕见,即使有相对者也只是斜对,彼此错开。
对于一个院落来说,一般以向东的院门为善,向西的称阴门,除非万不得以一般不开西门,否则必须在门口安一屏障,或在胡同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块石碑,上面刻“泰山石敢当”之类的字样,以避邪风鬼魅的骚扰。
院门直对家门和窗户也是需要回避的。打对的门额窗额装镜子破解。此外,一般农舍院门之内也必有断壁墙以挡之。在吕梁一带,院门筑起来以后还要挂上桃木弓、柳木箭用以镇邪。
总之,这一类关于建房建院中门的开向 、方位的禁忌 ,一方面是与“开门卜凶吉”的俗信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门为家防之用”,都是尽量力求避凶趋吉的。当然,也是建房格局定位之中最受重视的。
房屋修好后,主人们喜欢在空荡荡的院子里点缀一些花草树木。对于山区农家小院来说 ,最好是种上几颗树,在离石一带讲究最好不种开花树,而在交城一带又忌种桑树,除了当地俗传的桑仙树“伤心”之外,作为一种禁忌,桑与丧谐音,人们认为这都具有某种传染性,不吉利,桑往往被人们谐音为丧失人口,留不住后代,所以不种。晋南有些村庄则忌在院中栽种葡萄树,认为不吉。
在同一处聚居的各家邻里,建房的高度按习俗应大体一致,忌南邻和西邻的房子高过自已的屋子。在晋南俗传“北高不算高,南高压断腰,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如果一家的房子比另一家低了,那么就要在中间的房屋顶上多筑一砖高,或修筑一个小小的类似庙宇的亭子,以保持平衡。居高不让者,显然有居高临下之势,以势压人,据说会压了别人的运气和吉利,甚至风水。大病小灾都会归因于此。这种情况在农村会导致邻里纠纷,甚至会结下世代怨仇。
厕所的位置也是要慎重考虑的;一般安置在西南角,有“五鬼头上安茅房”之说,排水沟也不能通过别人家的宅院,更不可正对别人的家门。邻家屋檐的水也忌滴在院中,认为是污水、憨水,影响自家运气。此外,房屋顶上如修建吉兽猛兽者,也不能让脊瞰吻兽张开大嘴面对人家,有吃掉别人之嫌。这类禁忌在山西汾河古地的人口稠密村庄中更为多见,不仅具有巫术色彩,更有一些旧时代礼法的阴影【山西风俗】-晋剧
晋剧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关于中路梆子的起源,曾经是晋剧史研究工作者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从我掌握的资料考证,中路梆子的起源应在清代咸丰年间为妥。因为在此之前,从大量舞台题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乡戏剧演出中,主要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剧)和江南丝竹班(南昆曲)三种,根本未见有关“中路梆子”的记述痕迹。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时期,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发生,义军一部于咸丰三年八月到达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其矛头直指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蒲剧在内的外地剧种,很少再来中路地区演出了,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等。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亲睐。于是以祁县城城金财主为代表的太谷、榆次平遥、孝义、介休等地的财主们,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他们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人员,除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其次,大商家还修建戏房院,购置苏杭刺绣行头,增添运输车辆,制定演出计划。如戏班自负运输,每个台口大都演出3天,每天上、下午,晚三开戏,戏班自办伙食。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垛箱歇班,艺人放假,次年正月再来组班。班主宏观领导,具体事物由承事人、掌班人负责。
太原年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大同春节生旺火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