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武宣春节旅游景区
1. 武宣桐岭镇春节有什么民风民俗习惯
武宣桐岭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
竹马舞指用竹子编成马的形象,外糊红白纸,表演者戴着纸马边舞边唱。武宣县的竹马舞,以禄新、思灵乡流传最盛。
据老艺人说,相传远古时候有兄弟三人,老大法名三清、老二法名三宝、老三法名三元,后人称他们为三师。他们兄弟三人专做师公、道公为业,其法术高超,善驱魔赶鬼、迎神纳福、消灾除病。他们三人自创本家派系后,便广招门徒,授予各种法术、唱腔舞蹈,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竹马舞,一般是在丧事或人病了请去为死者、病人超度亡灵,迎神驱魔、消灾除病。后来,演变发展到从师公舞中脱颖而出的师公戏后,竹马舞便成了师公戏的附属品一每演师公戏前必先跳一段竹马舞,然后才演唱师公戏的正文。彩蝶舞壮族娱乐舞蹈的一种,即用丝绸结成精致美丽的两个蝴蝶,两个姑娘手执花蓝作前导,边舞边唱人们幻想的故事情节。相传光绪年间,大覃村有一个财主,膝下有一单生女芳梅,爱如掌上明珠,欲寻觅一个门当户对的乘龙快婿。这一消息不径而飞,欲求婚者络绎不绝;无奈女儿生性刚烈,竟闭门不见。村里有一男子叫阿成,生得浓眉大眼,身强力壮,甚是英俊,自幼随父在财主家打扫花园,与芳梅朝夕相见,天长日久,产生了爱慕之情。财主知道后,老羞成怒,大骂女儿大逆不孝,生性下贱,千方百计阻挠他们相爱。阿成和芳梅为了追求婚姻自由的幸福生活,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双双出逃。财主则勾结官府到处派兵捕缉,最后追到凤凰山。阿成和芳梅深知这次若被追抓回去,生死难定,毅然相抱投崖自尽,死后便化为一对彩蝶双双飞向远方。后人为了纪念颂扬他俩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冲破旧习俗,为追求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便编出了这个彩蝶舞,以传后代。
龙鱼舞指用各种材料结成龙鱼身的龙鱼,一位孩童手执珍珠作前导,边舞边唱某一故事情节。据老艺人说,此舞约一百年前一前清时传入我县桐岭仁和村,后发展到大覃、塘莲等附近方圆几十里皆盛行。每逢喜庆丰收,欢度春节便表演此舞,以赞太平盛世,国泰民安。“龙鱼舞”的龙鱼即是龙头鱼身。相传商周时,朝中有一个阁臣姜子牙,因不满商纣王的荒淫、残暴、残害忠良;上谏陈述,返遭迫害,逃出京城。闻说西岐(今西部)周文王为明圣之君,便到西岐境内一溪边隐居垂钓自尝,静候良机。一天,巧遇青年樵夫武告,通过交谈,武告方知姜子牙“非为钓鱼,意在钓王候”。随后,武告便把姜子牙的才干和他那刚正不阿,不为荣华富贵所动的品质,传到文王耳里。不久,文王即封其为宰相。姜子牙上任后,重修朝纲,制定许多利民措施,使西岐天下太平,最后统一了中国。后民间艺人为了歌颂周文王的功德及姜子牙“宁可直中取,决不屈(曲)中求”的品质,便以这节故事编出了“龙鱼舞”,以激励后人世间。
瑶族猴鼓舞昔日,瑶族多居山鼻,迁徙平凡。相传有一年大搬迁,途中遭到坏人洗劫。虽奋起抗击,由于寡不敌众,正处在危难之时,山上猴王率领猴群前来助战,个个手挥棍棒,勇猛出击,结果把敌人打败。为了纪念猴子助战有功,瑶民模拟猴子动作,创造了这种舞,取名叫“猴鼓舞”。古蓬镇的古稠村,遂意乡的增仰村等地瑶胞,常于瑶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和喜庆节日跳猴鼓舞。舞者学猴子动作,边打鼓边跳舞,边舞边唱,作戏取乐。此种舞,人数多寡不限,服饰、道具简单,戴上脸壳,腰系红带,背上腰鼓即可上场。舞时,动作敏捷、节奏明快、击鼓多变、情趣诙谐,妙趣横生。翡翠舞指用竹片或铁丝结成翡翠鸟骨架,再用绿色毛线装饰形似翡翠鸟,表演该鸟平时的生活活动,形象很逼真。据老艺人说,200多年前,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内讧,造成兵战连年,加上旱涝灾害接踵而来,致使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一种祈求安宁、自由生活的愿望成了壮族人民的强烈愿望。但是,壮族人民是一个具有惊人聪明才智的民族,他们明知这一愿望在封建统治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追求心灵上的自慰与精神上的自娱,并通过其他形式反映出来是可行的。于是民间艺人在劳动生产与生活中,发觉了一种禽鸟动物一翡翠鸟。不但羽毛色彩鲜艳,美丽无比;且性格温驯、善良、不欺异性、勤劳自食,恰与本民族的属性相合;便摸拟翡翠鸟活泼、灵巧的动作特征:它的美丽形态,它的勤劳自食,向往自由、美好的信念。借以体现壮族人民的勤劳、正直、善良的民族特征,激发壮族人民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强烈欲望。
明灯舞指表演者的左右手各拿沾了油的纸条燃上火,四至五人围成一个圆圈,为叙述一件事边舞边唱。相传两千多年前,有位梅山师傅具有起死回生的惊人法术,周朝中一大臣向皇上推荐了两位引光童子前往梅山投师学艺。到梅山后,这两位引光童子经过勤学苦练,炼就了一身技艺;几年后学成下山,替师行道。利用“明灯”和学来的法术,四处为群众降魔除妖、驱赶黑暗,带来光明。村上的人死了,他们也去为死者超度亡灵,消灾除邪,迎神纳福。反映了壮族人民在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下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热切愿望。
2. 武宣春节有哪些习俗习惯
武宣县(壮文:Vujsenh Yen),又称仙城,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位于自治区中部,东邻桂平市,南靠贵港市,西接来宾市兴宾区,北连柳州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武宣县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置中留县,武宣县名建制始于宣德六年(1431年)。
春节习俗:
祭灶吃糖瓜:“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贴灶神画像: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
剪窗花: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中一项。
大扫除: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放鞭炮
吃饺子
吃火烧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