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旅游业调查报告
1. 杭州的旅游业怎么样
历时3年,凝聚中西方专家观点的《杭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经过多方磨合,昨天,《总规》亮相,杭州未来“一心一轴七区五翼”的旅游空间格局基本确定。
未来,杭州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所谓“一心”,是指“旅游增长与创新中心”,即杭州的中心都市区,特别是以西湖为核心的城市建成区;“一轴”,以“三江一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为旅游发展轴;“七区”,是七大“优先发展区”,包括西湖风景旅游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京杭运河杭州旅游带、湘湖旅游度假区、钱江观潮旅游区、千岛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天目山自然旅游区;而“五翼”是指杭沪、杭宁、杭甬、杭徽和杭金衢旅游合作翼。
此次《总规》明确将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纳入旅游产品序列中,并提出作为杭州“软旅游(服务)”战略的重要组成,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里的“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接待服务、人才培训以及重要细节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在会上,总规二次创作组表示,在“二次创作”过程中,他们发现由中国课题组和西班牙课题组提交的两个方案,在一些方面存在理念或观念上的碰撞或冲突。比如,对公共卫生间、标识、卫生设施、餐饮服务技巧等的具体措施。“在我们一般的思维中视为‘小主意’,却被西班牙课题组一再强调并给予特别重视”,这些使得二次创作组开始反思,并且特别强调服务的战略地位,提出“软旅游(服务)”战略。
对此,《规划》特辟出两节的篇幅,对旅游服务设施的改善以及一些重要细节的管理给予说明,比如——
公共卫生间:在卫生间里安放纸巾和肥皂能避免令人尴尬而不舒服的场面;
餐饮:在每个旅游景点应该至少要有1-2个餐饮设施,使游客能24小时得到满意的服务;
指示牌设置:需要在每个景点内部交叉路口的地方设立指示牌,其指示牌的设置也要服从周围的环境,最好在整个区域内安置定位地图;
出租车:在景点内提供一个出租车呼叫服务;
噪音管制:在有控制的基础上使用扩音器,在生态旅游景区如西溪湿地等要设置噪音的控制标准和检测站点。 (记者 章晴)
2. 西湖为何能对杭州的旅游业起到如此大的带动作用
杭州西湖的影响力根本就不是城市规划管理产生的。当然我不否定杭州政府重视西湖,很好的规划、修整、维护所作的贡献,使西湖之美与时俱进,今天西湖之优美、基础设施之完善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他们只是没有辜负、浪费、毁坏西湖,西湖的影响力根本不来自于今天的杭州政府。而且,我顺便说一个让人绝望的论断,中国其他城市的湖不可能出现能和杭州西湖比肩的。中国地势整体西高东低,水向东流,古代的城市诸多把城市供水设在水的下游。城西有湖,是非常常见的格局,所谓“天下西湖三十有六”。为什么“就中最好是杭州”?(苏轼这个时期还是很主观的——自己在哪里就说哪里好,他还说“未觉杭颍谁雌雄”呢。)一,今天来说,基本决定力量是经济。经济最有活力而又有如此名湖的城市,超出杭州的城市有几个?二,杭州西湖本身。(不谈自然景观)杭州西湖有中国最有名的民族英雄,岳飞(还有于谦、张煌言、秋瑾);杭州西湖发生中国最有名的传说,《白蛇传》、《梁祝》;杭州西湖有我们语文课本上学的最多的诗文;(省略不列)杭州西湖有中国最有名的印社,西泠印社;杭州西湖有中国最有名的美院,中国美术学院;杭州西湖有中国最有名的茶,龙井;杭州西湖有中国最有名的藏书阁之一,而唯一幸存的一阁——文澜阁;杭州西湖有中国几乎最有名的寺庙和出家人,灵隐寺和济公;杭州西湖有中国一流的大学,浙江大学;杭州西湖有中国最有名的归隐者(算之一吧),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杭州西湖有中国最有名的塔(算之一吧),雷峰塔、保俶塔;北宋时,杭州就有“钱塘自古称繁华”“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之称。南宋时是首都,杭州西湖自然成了中国传统审美的集大成者。开始有西湖十景。杭州西湖风景和审美,此后成为中国文化心理构成部分。杭州西湖有儒、释(净慈寺、灵隐寺、天竺寺……)、道(抱朴道院,玉皇山顶福星观等);杭州西湖有庙堂之高(皇帝行宫)有江湖之远(梅林归鹤);杭州西湖有爱情、有忠义、有人间烟火;有美女、有文人、有英雄、有名士、有帝王将相、有富商大贾;杭州西湖有杭州城最有名餐馆,楼外楼;杭州西湖边就是一线品牌的湖滨商业街。杭州西湖边还是杭州这个城市最早现代化的地方,拆掉满城建新市场,第一条公交线路也是从白堤走。杭州西湖现在又是世界文化遗产。总之,杭州西湖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集大成者,最美的湖山自然风景,配上各种最高级的人文。中国其他地方的城市湖泊现在不可能,以后也不可能超越。
3. 杭州旅游业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
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的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古以来就是高频率的旅游趋向城市。杭州作为以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在实现旅游活动日常化、亲近化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从杭州市旅游国际化进程来说,杭州旅游业从起步到繁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政府接待型转变为产业经营型的曲折发展过程,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赚取外汇的主要产业之一。
2007年杭州市接待入境旅游者20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接待国内游客4111.89万人次,增长11.7%。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30.06亿元,增长15.8%。截至2007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达406家,星级宾馆达到250家;杭州市区有A级景区25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19个。
2008年,面对春节前后极端气候(雪灾)、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全球经济景气度下降、食品安全事件、汶川大地震、奥运会安全引发的对入境签证难等一系列灾害与危机,杭州及时推出“救市”举措,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仍实现平稳增长。2008年,杭州市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221.30万人次,增长6.1%;旅游外汇收入12.96亿美元,增长15.8%;旅游总收入707.22亿元,增长12.2%,比全国高出8.2个百分点(全国为4%)。
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包括旅游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杭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旅游部门也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拉动旅游消费。杭州在2009年春节黄金周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9年春节黄金周杭州市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422.46万人次,同比增长32.9%;旅游总收入14.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08%。
按照《杭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设想,在未来十多年的时间里,杭州将形成全新旅游格局,未来“一心一轴七区五翼”的旅游空间格局也将得到确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成为未来构建的三大主导产品。未来杭州旅游将从观光产品“一支独秀”,向观光、休闲、会展产品“三位一体”转变,从“景区时代”向“目的地时代”转变。2020年的杭州将成为城市旅游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已经巩固的“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人间幸福天堂”。
4. 旅游业对浙江经济(特别是杭州)有什么影响呢杭州又应该怎么发展它的经济呢
相对来说,在国内,杭州的旅游业做的是比较好的,特别是一些国家级博物馆的落地,让杭州的旅游业更上一层楼。同时,旅游业在杭州的总体经济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除了房地产和一些教育资源的收入之外,旅游业应该是站在前几位的。
目前来看,杭州的经济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应该是在前列的。号称是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广州;同时号称是长三角第二中心城市。但以我看来,这只是虚荣,靠房地产为支柱的城市,他能走多远,到底能有多强?大家拭目以待。
5. 杭州旅游有哪些缺点(急用,要写报告的)!
1.小家之气:体现在晚上路灯幽暗(不要告诉我环保哦),道路丝毫没有大都市的感觉,却又没有浪漫之怀旧.整一个字:土2.自恋:爱家乡之情人皆有之,杭州住了这么多年,还真没培养起对杭州的感情.当然我承认西湖之百看不厌之美,但不等于这个城市之美.3.脏:杭州之脏到什么程度,且不看满地垃圾,随地吐谈,就鞋子一天不擦黑鞋就成可白鞋.4.无序:红绿灯+交警+红袖老太,依然挡不住闯红灯/抢道的.汽车开到人行道,自行车骑到车行道.5.不可溶性:从上海到嘉兴到杭州到绍兴到宁波一条线,唯杭州之方言独语系(不要告诉我宋朝的故事哦),这种语言的不同,其实就是群体的不同,这个群体就和其他的群体不一样,这里不讨论哪个群体的优劣(希望大家也不要争论),但正是这种不同造成杭州被宁波和上海隔离.长三角最有发展前景的城市应该是上海和宁波.6.官员素质低.想当初我去机关办点小事,感觉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是个阴暗的角落.当然不可否认,现在是好多了,大家都怕下岗了.但规划水平实在太次.如果杭州的地铁一号线是从火车站,穿过市中心,高新区,再到城西,到留下或三墩,说不定早可以通车了.非得搞什么萧山到余杭,在那里死扛.7.经济结构有待改善.杭州是旅游城市嘛,我们不发展重工业,但是金融业呢?看看有哪家金融机构总部在杭州?除了那个city bank.呵呵,不是citibank啦. 当然了,杭州也有很多优点:1.地理优势,杭州背靠上海,享受龙头辐射,面向江西,安徽,获取廉价劳动力.2.文化优势,西湖文人留下的佳句美文吸引大批俊才.3.环境优势,独特的西湖美景配上欣赏美景的美女,带来了欣赏欣赏美景的美女的靓哥的钱包.拗口吗?拗口你就告诉我吗?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6. 请问中国有哪十大旅游城市
2005年中国十大旅游城市排名及分析报告报告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城市排名与2004年相比,逐渐趋于稳定,2005年前10名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以及天津与2004年10强名单完全一致,仅仅是座次略有变化。10强中,大致可以分为四档来看,具体来说:前两名北京与上海的超群地位仍然没有城市可以撼动,属于当之无愧的第一档;3-5名中,广州逐渐下滑,跌出三甲位列第五,杭州、深圳稳中有升,各自前进一位;6-8名排位非常有意思,2004年的南京、武汉、成都变成了2005年的成都、武汉、南京;更有巧合意味的是,9-10名的青岛、天津也来凑趣,2004年这一排名刚好是天津、青岛。 此次排名主要根据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e 龙酒店预订产生的各个城市的订房间夜总量统计,并参考2005年e 龙度假产品的预订数据。
作为我国最大的旅游产品分销商之一,e龙可以提供国内280个城市的近3100多家星级酒店2-7折的预订服务,及全球720个目的地的全套度假产品服务等,并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支持系统。为了能为我国各地区及城市发展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e龙已连续五年发布年度十大旅游目的地城市排名及分析报告,并于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定时发布“中国热点旅游目的地调查报告”。
看点一:若即若离的杭州
杭州:每次看到杭州杀入三甲,都令人不禁想问:什么时候,杭州才能真正坐稳探花的位置,而不是如定期访问一般的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近几年,随着杭州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杭州正逐渐由一个单纯的旅游城市向商务、旅游齐头并进的城市转变。除去“人间天堂”、“文化之邦”、“丝绸之府”、“茶叶之都”、“鱼米之乡”等一堆名头再来看杭州,很多“硬指标”的良好表现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飞速发展中的杭州: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城市竞争力仅次于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居全国城市第五位。吸引了众多500强企业落户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杭州产生的影响正越来越强的显现,通讯、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动漫、网络游戏6条“产业链”初具规模的杭州正憧憬着一个“天堂硅谷”的诞生。而杭州赖以成名的旅游产业,也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驾轻就熟的发挥着系统开发、整体规划的作用,无论是名景点的修葺、维护,还是新景点的引入、开发,都显得自然、顺畅且成效卓著。但始终未能稳固停留在探花位置的事实,似乎总在提醒杭州,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与深刻底蕴,不但需要提升,还需要沉淀。
北京、上海:永远把持第一、第二的北京、上海永远没有惊喜留给看榜人,如果真的有一天,榜单最靠前的位置中少了一个北京,或是少了一个上海,不知道我们是应感到遗憾,还是应为之庆幸。
看点二:迂回前进的成都
成都:作为旅游城市的成都向来不缺旅游资源,历代的名胜古迹,周边醉人的自然风光,乃至名扬天下的成都美食,均让人神往。但近年来,令成都声誉不坠且稳中有升的,似乎是“休闲之都”的雅号。众多城市白领与小资们总是把成都人的那一份悠闲奉为誓死追随的无上境界,似乎只要一到了成都,空气与时光瞬间即可变得柔软。同时,更具说服力、更直接的一个数据是:2005年,成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突破50万人次,同比增长22.36%,旅游外汇收入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5.65%;接待国内旅游者3619.63万人次,同比增长12.57%;旅游总收入286.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53%。如此宠爱一方面得益于“天府之国”的正宗传承,也得益于成都悄然迈进的综合实力。不声不响中,落户成都的500强企业已经达到100家,“2005年是落户500强最多的一年,而500强企业达到100,这是一个重要的门槛,这标志着成都市在跨国企业的战略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都市外经局有关负责人这样形容了“满百”的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成都仍有望继续以西部城市代表乃至第四城的身份再领风骚。而“前进,并稳固自己的位置”也仍然将作为未来几年中的重要课题继续考验成都的耐心。
深圳、广州:排名在成都之前的深圳、广州,不乏雄厚的实力,但作为老牌南部城市代表的他们总让人感觉有点风光不复往日之盛的“低调”,很难说这是被动的无奈还是主观动力的缺失。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似乎总可以轻而易举的在10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又似乎总没有抢眼的表现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城市。配合南部城市的务实,保持关注,也许是对广州与深圳最恰当的态度。
武汉、南京:排名紧随成都的武汉与南京,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以南京为例,无论是十运会的成功召开还是新南京火车站的落成,都为南京的城市魅力加分不少。
看点三:底气十足的青岛
青岛: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青岛可以用“美丽”二字来形容,青天、碧海的纯美画面完全符合人们对一个海滨城市的想象。这里有最好的海滨浴场,有中国最早的海洋馆,更有著名的“海上名山——崂山”。同样,与青岛的海之魅力同样著名的是扎根于此的中国名牌企业们,在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上,青岛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称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件、中国名牌产品44种(数量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个、2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青岛,无论是在商务方面,还是在旅游方面,都显得底气十足。青岛以第29届“相约奥运,扬帆青岛”奥帆赛为契机,从城市形象、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等层面展开城市品牌环球推介所取得的成功,极具代表性的彰显了青岛商务、旅游和谐互动的整合能力。
天津:不缺乏历史的积淀,也不缺乏旺盛的经济活力,天津需要为自己打造的,是一张个性与特点更为鲜明的城市名片。
十强之外:西安、重庆以及厦门等城市,正逐步向10强接近,大连、苏州的排名则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10强之外,没有成色十足令人耳目全新的黑马,但绝对不乏有足够能力杀入前十名的实力派。相对于10强中的城市,10强外城市相互间的争夺似乎更为激烈。
统观2005年度中国十大旅行目的地城市排名,稳定的格局压倒了一切,但杭州、成都、青岛等城市的表现仍不失亮色。经济活力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城市的魅力或者说综合实力往往是多方元素的集合,稳中微调的2005细看来颇耐人回味。
附:最近两年中国各城市订房间夜量排名比较(TOP10)
2004年 2005年
1 北京 北京
2 上海 上海
3 广州 杭州
4 杭州 深圳
5 深圳 广州
6 南京 成都
7 武汉 武汉
8 成都 南京
9 天津 青岛
10 青岛 天津
7. 杭州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如题 谢谢了
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的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自古以来就是高频率的旅游趋向城市。杭州作为以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在实现旅游活动日常化、亲近化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从杭州市旅游国际化进程来说,杭州旅游业从起步到繁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政府接待型转变为产业经营型的曲折发展过程,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赚取外汇的主要产业之一。 2007年杭州市接待入境旅游者20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接待国内游客4111.89万人次,增长11.7%。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30.06亿元,增长15.8%。截至2007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达406家,星级宾馆达到250家;杭州市区有A级景区25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19个。 2008年,面对春节前后极端气候(雪灾)、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全球经济景气度下降、食品安全事件、汶川大地震、奥运会安全引发的对入境签证难等一系列灾害与危机,杭州及时推出“救市”举措,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仍实现平稳增长。2008年,杭州市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221.30万人次,增长6.1%;旅游外汇收入12.96亿美元,增长15.8%;旅游总收入707.22亿元,增长12.2%,比全国高出8.2个百分点(全国为4%)。 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包括旅游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杭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旅游部门也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拉动旅游消费。杭州在2009年春节黄金周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9年春节黄金周杭州市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422.46万人次,同比增长32.9%;旅游总收入14.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08%。 按照《杭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设想,在未来十多年的时间里,杭州将形成全新旅游格局,未来“一心一轴七区五翼”的旅游空间格局也将得到确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成为未来构建的三大主导产品。未来杭州旅游将从观光产品“一支独秀”,向观光、休闲、会展产品“三位一体”转变,从“景区时代”向“目的地时代”转变。2020年的杭州将成为城市旅游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已经巩固的“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人间幸福天堂” 中投顾问2009-2012年杭州旅游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8. 杭州市旅游行业现在什么情况
不太好,整个旅游业都不景气,估计等到5月份开始就会好很多。
9. 杭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杭州旅游业发展情况
至2003年5月,全市拥有星级饭店18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家、四星级饭店17家、三星级饭店66家、二星级饭店86家、一星级饭店12家;旅馆、招待所2500余家,床位总数达到20万余张。
至2003年5月,全市旅行社达229家,其中,在杭国际旅行社28家;国内旅行社201家。
2002年,杭州市全面实施“旅游西进”战略,着力打响“游在杭州”品牌,呈现出大杭州、大旅游、大发展的良好势头。
全市入境游实现了重大突破,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首次超百万大关创下了105.62万人次的新纪录,旅游外汇收入4.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8.89%和27.91%;入境游客数超过桂林,排名升至全国第六。其中,外国旅游者63.2万人次,增长41.1%,占入境总人数的比重达到60%,同比上年上升5.1百分点。外国游客的大幅增长,显示出杭州旅游国际地位的明显提升。
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265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5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7%和16.4%。其中,以观光、度假、商务会议为旅游目的的国内游客占总游客量的80.9%,与2001年基本持平,但观光者下降7.7个百分点,度假者上升2.0个百分点,参加商务会者上升了6.4个百分点。通过举办以西博会为主打的各类会展节庆活动,初步实现了“火了旅游、兴了市场、富了商家、乐了百姓”的多赢局面,推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各项要素指标的全面增长。全年全市旅游业共创造了294亿元收入,比上年净增44亿元,增幅达17.6%,高出全市GDP增幅4.4个百分点。
2002年,全市新增星级宾馆饭店19家,其中三星以上7家;新增3A级以上景区(点)7个。我市13个区、县(市)共推出1000万元以上旅游投资项目73个,共引进内资28.5亿元,引进外资6000万美元,引进企业31家。民营企业已成为投资旅游1000万元以上旅游项目的主力军。黑龙江雄鹰集团在富阳投资2.5亿元开发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已开园迎客,宋城集团在萧山投巨额资金建设世界休闲博览园,开元旅业在淳安投资3.5亿元开发千岛湖开元度假村,广厦集团在余杭投资3亿元开发天都城欢乐四季公园等,都正在建设中。
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到了商贸服务业的兴旺。2002年,市区相继建设7条商贸旅游特色街区,其中清河坊历史街区、武林路时尚女装街、梅家坞茶文化特色村落等已成为杭州旅游的新亮点。全市餐饮业零售额达52.2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7.7%,宾馆业客房平均出租率达70.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据测算,200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16.5%,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已进一步巩固。
http://www.zj.xinhuanet.com/hztravel/2006-10/08/content_8198982.htm
10. 杭州市余杭区旅游业的数据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01.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分别快于全省、全市1.0个和0.1个百分点,但增幅与上年相比回落4.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31.97亿元,下降1.0%;第二产业286.45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183.50亿元,增长18.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8.3:34.5调整为6.4:57.1:36.5。全区按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0320元,按国家公布的2008年平均汇率计算,突破8000美元,达到8684美元。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2.50亿元,增长2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8.20亿元,增长31.0%。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4.59亿元,增长22.8%。
人口。200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3.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5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45.57万人,非农业人口38.1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99‰,自然增长率为2.18‰。
人民生活。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78元,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52元,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
200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1.40亿元,增长30.3%。
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22.63平方公里,增长17.6%。
工业生产。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10.80亿元,增长12.5%。其中,规模企业实现总产值1025.54亿元,增长13.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为78.2%。
2008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01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8.77亿元,分别增长16.1%和18.6%。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66亿元,增长21.9%。
2008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2.56亿美元,其中进口额2.44亿美元,出口额30.12亿美元,增长29.3%,比上年回落了11个百分点。
2008年,全区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3个,合同外资6.51亿美元,增长38.4%;到帐外资3.44亿美元,增长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