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台湾旅游价格
❶ 6月份适合去哪旅游
1、垦丁
一个适合任性地放大心情的地方。有人说,在大陆丢失掉的传统,在台湾都能找回来。在垦丁,可以找一间高层酒店,站在阳台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大海。
六月时,天气还不算太热,可以选择和陌生人拼车让专业的师傅带着你把大大小小的景点都逛完。最重要的是,师傅一定能够在日落之前带你去关山最好的拍摄点,让你简简单单就能拍出日落大片。
如果你想一个人随便逛一逛,租电动车一个人走走停停探索也是非常好玩的,路边上的海鲜摊和夜市都是非常热闹的,逛起来完全不觉得累。
2、苏州
江南水乡里,文人最爱苏州。早晨醒来在最有苏州味道的皮市街品尝最正宗的苏式点心;在最有民国范的西中市穿越时光回到一段沧桑的历史中;
游走在凤凰街的各个名胜古迹与传统建筑的小馆中,也可以随意逛一逛最热的平江路;夜晚漫步李公堤,感受微风遥望摩天轮和东方之门。
3、威海
相对于三亚和青岛海滩的人满为患,威海的成山头就显得略为安静,但这里的海,却无比湛蓝。最富特色的礁石奇怪嶙峋,临海峭立,乳山的十里银滩沙石细软,海风习习,比三亚少一份喧闹;
渔船点点,与蓝天碧海融为一体,比青岛多一份蔚然,这里还是天之尽角,是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漫步于沿海小路上,晨光未现雾气朦胧,恍若仙境,红日初升映海帘,绚丽多彩,美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4、杭州
杭州,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泛舟西湖、跨越断桥、登上古寺,或在茶园里品一壶龙井,即使仅作为匆匆而过的一员,你都会被它的风情万种所吸引。在初夏的早晨应该去隐秘幽深的云栖竹径,漫步竹林间听鸟鸣;
正午在绿茵漫漫的九溪烟树里,脚丫泡在溪流中感受清凉;在黄昏后去热闹的河坊街,感受人潮拥挤。
5、鼓浪屿
鼓浪屿最适合和好朋友一起住上几天,享受静谧的时光,漫步在六月的鼓浪屿,绿树鲜花掩映着万国建筑,仿佛置身于欧洲小镇般,在海边,阳光沙滩,琴岛优雅的乐章共赴浪漫的时光。
(1)新疆台湾旅游价格扩展阅读
1、安全是享受快乐旅程的保证。出发前最好购买旅游意外保险,如果发生意外能得到及时的救助。
2、旅途中尽量少带现金,不要将钱放在行李中,要贴身保管。贵重物品不要放在房间内。最好到正规商店购物,买了东西要发票证明。在试衣试鞋时,最好请同团好友陪同和看管物品。
3、重要证件如护照、签证、身份证、信用卡、机船车票要随身携带、妥善保管。出发前最好各复印一件放在手提包中,原件放在贴身的内衣口袋中。遇到有人查证件时也不要轻易答应,应报告领队处理。如领队不在场,可要求对方出示身份证或工作证件,否则应予拒绝。若对方是警察,也应记下其证件号、胸牌号和车号。
4、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应当保存好一切可能用得着的证明材料,如旅游合同、旅游发票、景点门票、医疗单据等,不要仅凭口头承诺。必要时,消费者可将与旅行社进行商谈交涉的过程以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用。遇到侵权更要及时向旅行社、消费者协会、旅游质量质监所等机构反映。
❷ 我国的56个民族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
中国的56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壮族: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
蒙古族:内蒙古、辽宁、新疆、青海、黑龙江、吉林、甘肃、河北,河南。
回族:宁夏、甘肃、河南、山西、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陕西、吉林、江苏、贵州、四川、西藏、海南。
藏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
维吾尔族:新疆、湖南、河南、北京、上海。
满族: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北京、内蒙古、新疆、安徽。
朝鲜族:吉林、辽宁、黑龙江。
苗族:贵州、云南、湖南、重庆、广西、四川、海南、湖北。
彝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
布依族:贵州。
侗族:贵州、湖南、广西。
瑶族:湖南、广西、云南、广东、贵州。
白族:云南、贵州、湖南。
土家族:湖北、湖南、重庆、贵州。
哈萨克族:新疆。
哈尼族:云南。
傣族:云南。
黎族:海南。
傈僳族:云南、四川。
佤族:云南。
畲族:浙江、福建。
高山族:台湾、福建。
拉祜族:云南。
水族:贵州、广西。
东乡族:甘肃、青海、宁夏。
纳西族:云南、四川。
景颇族:云南。
柯尔克孜族:新疆、黑龙江。
土族:青海、四川。
达斡尔族:内蒙古、新疆、黑龙江。
仫佬族:广西。
羌族:四川。
布朗族:云南。
撒拉族:青海、甘肃。
毛南族:广西。
仡佬族:贵州、广西。
锡伯族: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
阿昌族:云南。
塔吉克族:新疆。
普米族:云南。
乌兹别克族:新疆。
俄罗斯族:新疆、黑龙江、内蒙古。
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
德昂族:云南。
保安族:甘肃。
裕固族:甘肃。
京族:广西。
塔塔尔族:新疆。
独龙族:云南。
鄂伦春族:内蒙古和黑龙江。
赫哲族:黑龙江。
基诺族:云南。
门巴族:西藏。
珞巴族:西藏。
穿青人(属于未识别民族):贵州。
汉族:人数最多,全中国省份均有分布。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2)新疆台湾旅游价格扩展阅读: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1947年5月,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相继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
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政府。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
❸ 中国的十大世界之最
世界之最有很多,比如太平洋、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珊瑚海、红海、马尾藻海、尼罗河、亚马逊河、黄河、死海、亚欧大陆、亚欧大陆、喜马拉雅山脉、南极洲、大洋洲、钦博拉索山、科迪勒拉山系、埃特纳火山、安赫尔瀑布等等。
1、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它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南北最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宽约19000千米,总面积为18134.4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2、亚欧大陆
亚洲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规模最大的,最典型的孤形排列的群岛。岛上的地形崎岖,群岛外侧紧邻很深的海沟;欧洲的特色地形而是为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地冰川地貌,前者对欧洲的影响很大,由于它的作用,欧洲北半部遍布冰川地貌。
3、红海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现狭长型。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是盐度最高的海,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
4、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2大荒漠和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为大沙漠,源自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大荒漠”。
5、南极洲
南极洲由大陆、陆缘冰、岛屿组成,总面积1424.5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面积1239.3万平方公里,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7.6万平方公里。全境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6、死海
死海位于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30.5米 。湖最深处380.29米,最深处湖床海拔-800.112米。也是地球上盐分居第三位的水体,仅次于含盐量第二的吉布提阿萨勒湖及第一的南极洲唐胡安池。
❹ 关于台湾少数名族商品行的论文
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第一篇
一、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现有文化认同措施远离生活世界。所谓的生活世界是指与个体生存直接相联系的日常生产、日常消费、日常交往和日常观念等领域,如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婚丧嫁娶等大众化内容。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处于一种二元分立的状态,一方面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依然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传统文化依然是少数民族社会活动和个体行为的主要规范和解释方式,宗教思想等对于少数民族群体的影响依然十分巨大,并且在一些现代话语模式的修饰下具有了表面上的时代合理性。相对的,更接近现代化生活的主流文化在少数民族的生活领域缺乏渗透性,更注重于意识形态领域,而没有能够更多的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体的日常生活。第二,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影响民族文化认同。新疆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明显滞后,同时在新疆区内,南北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收入分配、就业状况以及生活质量明显落后,这种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民生问题,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影响日益突出。第三,民族关系。新疆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具有悠久的传统,但是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日益激烈,由于教育以及文化适应程度不同,少数民族群体在市场化的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少数民族文化在同其他文化竞争过程中也面临同样问题,从而催生一些竞争性乃至对抗性的冲突,这些冲突在敌对分子的利用之下,便有可能产生激烈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少数民族群体对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态度。
二、文化认同的基本策略
文化认同往往会呈现三个极端的倾向,即以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抵制现代化、抵制全球化。这三者都具有以构建某种单纯文化来形成文化认同的倾向,但事实上都无法实现,因为传统文化缺乏构建文化认同的现实时代基础,而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开放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文化认同的构建反而正是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即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批判接受全球化背景下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现代意义的新文化,才能构建出文化上的真正认同。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点。
1.以社会关系的契约化替代社会关系的身份化
狭义的身份一词是指个体生而有之、无法选择的一种角色定位,如血缘、等级、民族等,它在给予个体一种保护的同时,也给予个体一系列的规范和束缚,契约则是指人与人后天形成的彼此角色定位,如法律、合同等,它也具有规范作用,但是不掺杂血缘、等级和民族等封闭和排外性因素。狭义的身份与契约具有对立关系,身份是先天具有的,而契约是后天约定,以身份来界定社会关系虽然在一方面能够团结群体,但是在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排外性,而以契约界定社会关系则体现个体的在社会中定位中自由、平等、协商等开放性,出现冲突的时候,由于身份关系强调远近亲疏、尊卑有别,强调利益差异,所以以其作为化解规范便可能出现偏颇,而契约关系注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不特别关照涉及此事的是什么人,从而以规范理性解决问题,保障冲突双方的利益,并防止冲突向民族问题转化。新疆地区的社会关系从血缘和民族等身份关系转向理性的契约关系,需要新疆不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完善社会法制建设,以及对法律等契约精神的大力弘扬。
2.理性认知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他文化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文化认同是三个方面的关系,即自我、他者和共同体的关系。真正的文化认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共同文化的认同基础之上的,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认知关节点在于如何认知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不同文化相互包容和适应、不同文化成员和平共处的局面,进而才能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或者从另外一个不那么理想的结果来说,即使没有全员的情感认同,但能够做到对共同规范予以理智的认知和遵守,那么在当前也是为人们所期待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于契约精神的一种理性认识和遵行。
3.以开放心态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面对的不仅仅是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问题,同时还有着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现代化问题以及如何面对全球化的问题。现代化与全球化本身具有许多被人所诟病的地方,但在现实世界中,这两种趋势已然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封闭自我的结果是最终更大程度的丧失自我,这是一个如何坚持自我,同时认知他者的问题。
4.文化认同的相关措施更加的生活化
首先,进一步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公民法制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文化的认同从社会的层面来说,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影响,构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是文化认同的实现基础,对于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不但要使文化认同教育融入社会,同时还需要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文化认同的内容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令主流文化更具有亲和力,从而提升少数民族群体对于中华民族、国家以及公民和法制形成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其次,让文化认同回归日常生活。回归日常生活首先在于构建整个社会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这个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教育,并结合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内容,在形式上改变单方面宣传和灌输的传统方式,采取能够让少数民族群体获取更多直接体验的教育形式。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存在着政治、经济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本身也面临着现代化问题,文化的认同和发展离不开新疆经济建设、思想观念、法制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不仅仅是文化适应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并且与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作者:夏天成 克力比努尔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
第二篇
一、民族文化存在及其特性
民族文化是基于民族地区的资源,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创造的,是依赖自身生产力水平对环境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人们在空间资源禀赋下所采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对空间资源的选择和适应”。是民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反映,是民族文化的创造和积累。民族凭借自己创造的文化维系着民族自身的延续和发展。民族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空间基础。由于民族文化离不开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是基于民族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造。因而,民族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传承性和发展性。独特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的语言、习俗、宗教和行为是民族文化存在的形态,是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形成的基础。民族文化是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的文化,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因而具有独特性,即民族性。这是民族存在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志。稳定性是民族生境适应的文化表现。生境适应是民族基于自身生产力水平,对环境资源的进行加工、利用,获得最高效益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民族传统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一旦形成,在文化上就具有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往往拒绝外来文化的变革,在文化的发展上表现出滞后性、独特性和稳定性。这是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如此频繁和深入的今天,仍然保持自身的特点,形成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原因所在。传承性是民族文化存在的机制。文化是民族适应生境的社会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的集体创造。民族的存在依赖于民族文化的维系。民族文化的传承保证了民族的延续。民族文化是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发展中创造的,适应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没有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发展性是民族文化保持生机活力和民族延续的内在动因。民族文化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环境禀赋和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民族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随着地域资源和生产条件的变化,民族文化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是生产力发展对民族文化提出的必然要求。但是民族文化的发展性是渐变的,不是抛弃,而是扬弃,在历史演进中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文化的一贯性。
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存在
民族文化是民族基于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境适应的文化创造。民族文化的存在和保留,得益于民族居境的封闭,交通的不便、信息的闭塞。民族一般都居住于偏远的落后地区,历史上与外界进行的信息和文化交流较少。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无意识和按照自身的文化取向有规律地进行的。文化传承者无法选择,是被动实现的。民族文化虽是被动传承,但与民族传统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民族生境适应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使文化得以保留和代代相传。然而,现今将民族文化作为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后,民族文化存在和传承基础被打破了。民族文化不再是基于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创造,是脱离群众的文化再加工。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民族地区的交通将大大改善,与外界的文化、信息交流也将迅速而频繁。民族文化主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将发生改变,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或商品,进行推销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再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开发商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将原来置身于民间的地道纯朴的民族文化进行技术加工和再生产。这一加工和再生产过程,脱离了民间大众的集体创造,失去了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基,置身的土壤,从而使民族文化走形变味,发生异化。如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一些民间传统的民俗、庆典和歌舞随时、随地、随意表演,使民族文化失去了自身的严肃性和本真性。如泼水节、火把节、芦笙歌舞、侗族大歌、婚嫁风俗等不再按民族民俗特定的时间、地点、方式进行严格举行,而是随游客要求随意开展,失去了民族风情的群众氛围,“已非民族风情的真实展现,甚至还出现一些任意编造、添加、拼凑的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假民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带来了交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加快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同化。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前提就是要改善地区的旅游设施。其中,交通是旅游设施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民族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外来游客将大量涌入,异地文化、现代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流将不可避免,动摇着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基。民族文化将逐步被淡化、同化,甚至消亡。如黔东南地区苗族古香古色、树皮小瓦的吊脚楼变成了小洋房;村寨的苗族服饰变成了简便适用的汉装;民族歌舞表演融入了现代歌曲,当地的年轻人唱起了卡拉OK,世代传承的民族歌曲被渐渐淡忘;民族祭祀活动、祭祀仪式的随意表演,失去了自身的威严与严肃,民族文化淡化的现象严重。
三、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虽给民族地区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给民族文化的存在、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文明的发展,先进的外来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优势逐渐显现。民族文化将逐渐让位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主流文化,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将发生重大改变。原来封闭的,传承几百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将被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所取代,从而面临淡化和消亡。目前,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也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但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如何抢救和保护,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共同体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文化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约下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从而形成传、承、创、积、传的文化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传承性和发展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是维系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内在动因。民族文化传承不是单一文化元素的传递,而是多文化元素的有机组合在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中的代际传承。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文化传递,而是按照文化适应的规律,进行的文化再生产,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再创造,保证了文化传承的一致性。这种传承不仅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而且更多地表现为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在民族的传统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环境闭塞,民族间的交往并不密切,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并按自身的规律发展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人员交往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个多元的文化将呈现在民族及其成员的面前,这意味着文化传承者对于文化的选择不再是被动的,是传承本民族文化或是吸收外来文化,传承者临着多项的选择。文化传承者在比较和选择的环境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将走向衰落。要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必须唤醒民族及其社会成员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理论是费孝通先生在长期实地调查和文化反思中提出的。近年来,文化自觉已成为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话题。1997年1月4日,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重点学科汇报会上就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先生对各民族文化碰撞交流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主张。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流,将不可避免地对民族文化产生冲击和影响。如何认知和准确定位本民族的文化,如何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传承者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的问题。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表征,也是推动民族延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民族及其社会成员是民族文化的主体,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冲击中,应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性。一个缺乏文化自觉的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随波逐流,最后丧失掉自己民族的文化。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只能源于民族主体的文化自觉,外力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往往仅限于保护。因此,靠政府的干预或者学者的呼吁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往往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民族文化主体的自省和自觉。民族文化的主体就是本民族的群众,只有本民族的群众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认同自己的文化,感知自己的文化,才能自觉保护、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四、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传承是一个动态发展问题,强调的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而保护更多强调的是通过手段和措施,能动地进行静态保护。应该说,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通过文化传承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手段、机制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事实上,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存在和传承产生冲击的不仅仅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信息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民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出现,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存在和传承产生冲击同样不可避免。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民族文化存在,唤起民族文化传承者的文化自觉固然十分重要,但文化存在和文化自觉的活力必须基于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存在和传承的基础。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旦被打破,民族文化的存在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其实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只要人们以这种生活方式生活着,其文化就能延续下去”。然而,保持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民族社会发展要求的。因此,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对民族文化如何保护已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保护问题上,有主张加强宣传,提高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有主张加强立法,制定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法规的;有主张建立区域民族文化保护村,创办民族文化博物馆的;有提出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良性互动的;等等。这些都不失为保护民族文化的良策。加强宣传,提高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实际上就是要实现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中的“自知之明”,通过宣传提高民族对自身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树立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实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保护之基。加强立法,制定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法规,对规范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行为,杜绝惟利是图和掠夺性开发,避免民族文化开发走样变味,甚至遭到破坏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建立区域民族文化保护村,创办民族文化博物馆,在民族文化自觉没有被唤醒或者丧失的情况下,对民族文化进行静态保护也不失为权宜之举,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也是非常必要的。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发展的,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和信息文化快速传播的今天,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坚持开发、保护良性互动当为民族文化保护之上策。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保护良性互动就是在旅游开发中,通过开发收益,经济回报提高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识。在文化旅游开发、展示和体验中,使民族意识、民族身份、民族认同得到强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再造、传承和发展。在这方面不乏成功的案例。云南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特定场景中,族群意识、民族身份认同被强化,甚至比以往更强烈,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复兴、再造,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发展。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坚持“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为原则,以“原生态民族风情游”为方向,积极开发民风民俗、苗族歌舞、农耕文化和古老吊脚楼群等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形成了开发、保护良性互动的“西江模式”。在文化旅游开发中,村民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民族文化意识得到了加强,民族文化得到了复兴、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定地域的民族在环境资源禀赋下,基于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的文化。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存在的基础,也是民族文化构成的主要内容。民族文化是民族群众的集体创造。以满足游客为目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对民族文化进行的加工与塑造,会不同程度地动摇民族文化存在的基础。加上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将面临严重挑战。只有在旅游开发中唤醒民族大众的文化自觉,实现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杨东升 单位:贵州凯里学院
❺ 中国哪里最好玩
来云南啊~~~
昆明~气候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
临近的版纳热带雨林、丽江古镇、大理风花雪月苍山洱海,这些一般的旅游行程就不用再说了~~
天气冷就去安宁温泉镇去泡泡温泉~~~想想那么冷把身体泡在暖暖的水里肯定很爽!!到那里你想泡经济的温泉也就2、30元,想好好享受下就弄个几百块的泡下~金方日式森林温泉就不错~30多个汤想想就很享受~~泡了汤弄点烧烤吃吃~就一个字爽~~对身体也很好!
或者去迪庆洲“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地带,包括中甸,维西,德钦三个县,其中中甸(香格里拉)为其首府。香格里拉松藏林寺有“小布达拉”的称号。杜鹃花开的时候在在香格里拉碧塔海,还能看到那里的一个奇观“杜鹃醉鱼”。
在德钦县城东郊,有着著名的梅里雪山。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海拔6470米,为云南第一高峰。
有句话说“到了北京登墙头,到了西安看坟头,到了桂林观山头,到了上海数人头,到了苏州看丫头,到了昆明当然要看看石头拉”。逛逛石林彝族自治县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也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山区县.境内世居着哈尼,彝,傣,苗,瑶,壮,汉七种民族。这里的元阳县元阳梯田素有“甲天下”之美称。不少摄影家、画家都目名迩来。
这里吃的东西也很多:烧饵块、乳扇、烧臭豆腐、抓抓粉、豌豆粉、过桥米线、豆花米线、小锅饵丝、火烧干巴、气锅鸡、玫瑰米凉虾、紫米八宝饭、滇八件糕点、洋芋粑粑、宜良烤鸭、春卷、大救架、弥渡卷蹄、香竹饭、麂子干巴、香茅草烤鱼、炸竹虫、竹筒饭等等等````
特产也不少:虫草、三七、云南白药、贝母、红豆杉、竹筒酒、普饵茶、东巴蜡染、雪锦、宣威火腿、松茸、竹荪```
最近~罗平的油菜花田成片开放了```
大理3月街也热闹起来了~~
❻ 保护鸟类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保护鸟类,有利于物种的保护,因为有一种生物灭绝,就会牵连它所在的食物链的生物以及周围的环境。某些动物的灭绝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其他动物跟到灭绝。尤其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着重要作用。
意义如下:
1、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鸟类不仅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观鸟作为一项“环保消闲”活动正在被人们逐渐认识。
2、观鸟能够帮助人们对鸟类的生活及大自然的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人们通过和大自然的接触,也增加了对人们不但懂得欣赏大自然,而且能够尊重大自然的生命。捕鸟入笼等破坏自然生机的陋习。使人们从紧张、压抑的都市生活中真正解脱出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6)新疆台湾旅游价格扩展阅读:
爱护鸟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爱鸟周”源于1981年,最初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而设立。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爱鸟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宝贵资源。保护鸟类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科研、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关爱鸟类,善待这凡间的精灵。听听悦耳的鸣叫声,看着那千姿百态的身姿, 想着它们天真的眼神,和谐和谐再和谐。 内容介绍:拯救鸟类,保护鸟类,旅游胜地,观鸟,鸟与生态,鸟撞自杀,鸟类爱好者,鸟类调查。
我国的保护鸟类:
第一类保护鸟类(我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绝灭的种类)
角鸊鷉 新疆、东北、华北,在长江下游越冬
短尾信天翁 沿海各省,在台湾及附近岛屿繁殖
斑嘴鹈鹕 沿海各省及云南、山西、新疆等
鲣鸟 上海、台湾及海南岛越冬,西沙群岛繁殖
白腹军舰鸟 广东沿海岛屿
白鹳 新疆西部、内蒙东北部、东北、长江下游等地
第二类保护鸟类(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有灭绝危险的鸟类)
白琵鹭 北方各地夏候鸟,在华东、广东越冬
鸳鸯 在内蒙古、东北北部繁殖,长江以南越冬
白额雁 东北、新疆、西藏、华中、台湾
红胸黑雁 湖南洞庭湖
天鹅 新疆、东北、河北、江西、广东、台湾等地
参考资料:
网络-爱鸟周
鸟类网-鸟类保护
❼ 北京的特色是什么
北京特色传统文化(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7)新疆台湾旅游价格扩展阅读: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爆熟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象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
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特别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❽ 去韩国的签证怎么办
韩国签证需要去申请人户籍地省份所属的韩国驻中国领事馆申请,申请人先需要确定所需要办理的签证类型,然后根据领事馆的要求提供相应的签证证明材料,之后去领事馆提交签证,具体步骤如下:
1、申请人确认自己的护照、身份证原件是否在有效期内,通常需要保证护照有效期距离出发日至少要6个月以上有效期,才能申请韩国签证,否则需要去当地出入境更换新护照后才能申请。
2、准备好申请人办理的韩国签证类型需要的签证证明材料,例如韩国单次旅游签证所需材料有身份证原件、护照原件、2寸白底彩照原件2张、在职证明原件、韩国签证申请表、银行流水、婚姻证明等,有时领事馆会根据申请人的不同情况要求申请人增补签证材料。
3、将材料交给领事馆批准的具有送签资质的旅行社或机构办理。
4、送签后期间,需要保持自己的电话畅通,因为领事馆会针对个别申请者进行电话抽查调查签证材料的真实性。
5、送签后4个工作日出结果,如若没有出结果需要自己联系旅行社或机构催促。
注意事项:
1、因为需要当即拍摄护照专用照片,所以客人应注意本人的服饰与仪表。
2、切记不能提供假的签证证明材料,否则会导致拒签,且会对今后申请韩国签证产生影响。
3、所有签证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必须要A4纸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