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斯旅游路线
摩洛哥之所以成为一个被中国游客所慢慢熟悉并收到追捧的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是因为在摩洛哥国王在2016年5月到访中国后宣布的免签政策吸引了大批的中国游客。
具体的行程可以参考我们之前走过的包车路线,司机是当地的华人导游王哥。
Day 1: 国内-卡萨布兰卡
Day 2: 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清真寺-RICK’S CAFÉ
Day 3: 卡萨布兰卡-舍夫沙万
Day 4: 舍夫沙万
Day 5: 非斯古城-Chouara皮革染坊-卡鲁因大学
Day 6:梅克内斯-瓦卢比利斯考古遗址
Day 7:马拉喀什-德吉玛广场-库图比亚清真寺
Day 8:马约尔花园-YSL博物馆
Day 9:Legzira Beach-阿加迪尔-Marina Agadir
Day 10:Paradise Valley – Taghazout海滩看银河骑骆驼
Day 11:索维拉城堡-索维拉海港-索维拉老城区
Day 12: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
Day 13:卡萨布兰卡-国内
如果你对自己安排的摩洛哥旅游路线没有信心的话,可以联系艾丽司徒Reda,他可以帮你安排好行程的一切。
⑵ 到摩洛哥旅游怎么样
去摩洛哥旅游可以啊,卡萨布兰卡、舍夫沙万、非斯、拉巴特、马拉喀什、阿加迪尔等风景都不错。
⑶ 摩洛哥的旅游景点。
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
最靓古旧村落 踏足撒哈拉就如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般满足,不过要完全体验摩洛哥的红色魅力,就必定要去摩洛哥另一角落的Ait Ben Haddou。这个在摩洛哥南部的古城,曾经是古代的重要关口,虽然现在已差不多完全荒废,不过就保留得相当完整,甚至还赢得了「摩洛哥最美村落」之称号。这个古城利用了摩洛哥特有的赤土泥砖建成,虽然城堡就如在沙滩玩泥沙砌堡垒般砌出来,而且手工还精雕细琢,不过整座城极之巨大稳固,难怪在古时足以抵御外敌。这座已被列为历史文化遗迹的宏伟古城,不但城堡建筑够吸引,内也甚具特色,骑驴仔横渡护城河,更可探访内里居住的土著。
非斯
摩洛哥历史名都非斯,位于国境北部,座落在中阿特拉斯山北麓海拔410米的高地上,西距首都拉巴特190公里,居东、西、北部地区交通要冲,为摩洛哥国土上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被视为伊斯兰教圣地之一。
非斯城始建于公元前808年,据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曾孙、摩洛哥第一个王朝国王伊德里斯二世于公元8世纪在汪达尔人毁坏的城址上重新修建。非斯这个名称是由“法斯”演变来的。在阿拉伯语里,“法斯”意为“金色的斧子”,据说伊德里斯二世当年主持该城破土奠基时,在面向麦加圣城的方向发现一把金色的巨斧,伊德里斯二世感到这是吉祥的征兆,当即给城市定名为“法斯”,后来“法斯”变成了“非斯”,并一直沿用到今天。当城市建成后,伊德里斯二世将它定为摩洛哥第一个伊斯兰王朝——伊德里斯王朝的都城。在阿拉伯语里,“法斯”还有“肥美的土地”和“鹤嘴锄”的意思。由于非斯城建在一个不大的山谷里,郊外丘陵环绕,山坡上橄榄树郁郁葱葱,越过丘陵便是一望天际的大平原,小河沟渠纵横,流水淙淙,气候宜人,植被茂盛,终年常青,物产丰富,故有“肥美的土地”之称。关于“鹤嘴锄”的来历是这样的:有一天,伊德里斯二世拿出一把似鹤嘴的锄,让手下的人传看,因当地人从未见过这种锄,感到非常惊奇。伊德里斯二世命人用此锄翻一下地,以考察此锄是否有用,手下的人一试,发现这种锄翻地又快又好,连声称赞。后来,此锄传到民间,很快被人们采用。为了纪念这一有意义的发现,便将伊德里斯二世居住的城市称为“法斯”,即今天的“非斯”。
缔头万城
缔头万城建造于摩洛哥历史上的一个非常时期,当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城市都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占领时,缔头万城充当了避难所的角色。由于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成了连接两个文明和两个大陆的纽带。
尽管许多考古遗迹表明,对这一地点的占领可追溯到前史阶段或伊斯兰时期,缔头万成在休达解体后的中世纪末期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286年,苏丹阿布在摩洛哥城内建立起一个要塞,以封锁休达城。该城在14世纪初期开始扩展,但却在一个世纪以后毁灭在西班牙人手中。15世纪后叶,来自安达路西斯的难民重建了这座城市。
摩洛哥城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出现在16世纪中叶,那时,它的西南部已经延伸到麦地那城。后来,被西班牙驱逐而来的穆斯林又将麦地那城进一步向西北方向扩展。麦地那现在的版图完成于18世纪中叶。那时,统治者在城内修建了许多堡垒。
缔头万城的城墙底部厚1.2米,地基以上厚0.6米,长达5000米。城墙之外还可以发现许多防御措施,例如西南角的星形堡垒。总共有七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门通向城市内部。
麦地那城内街道呈十字形交错,并与不同的大门连接,通向旅店、澡堂或公共浴室、清真寺等宗教场所,也通向商人和工匠区。狭窄的小巷从大街开始,直通到私人住宅。数不清的过道、凉棚和走廊使得缔头万城的布局更加丰富。
卡萨布兰卡
高高耸立在大西洋边的哈桑二世清真寺非常醒目,像一只正待驶向大海的白色航船,迎着海风,迎着晶莹的海浪。
哈桑二世清真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摩洛哥的标志——古典与现代的交汇,信仰与科技、艺术的结合。
卡萨布兰卡的魅力便在于这种结合。她拥有浓重的阿拉伯民族风情,又具有一流的现代化机场、酒店和其他商用服务设施,一年一度的国际博览会更是举世闻名。
小阿特拉斯山脉
全长四百余公里,从大西洋的白色海滩一直绵延到撒哈拉沙漠。主峰宏伟壮观,可与阿尔贝斯山脉、比利牛斯相媲美,梦幻般光溜溜的粉色花岗岩峰峦,勾勒出蜿蜒的峡谷和陡峭的悬崖,宛如一幅月牙形风景画。偶尔也有一片富饶的绿洲点缀其中;成群成簇的房舍,色彩亮丽,掩映在绿色的棕榈树从中。
最重要的是,小阿特拉斯出入便利:如果你想一日游,不妨租辆小车,请驾驶员兼作导游;倘若你想作一周或更长时间的畅游,你可坐进租来的车上,在狭窄而又崎岖不平的山间“滑雪道”探幽,晚间宿于山间客栈。漫步在乡野,令人神清气爽,不像攀登阿特拉斯山峰时那般艰险,况且,当地的柏柏尔部落人待人温和友善
⑷ 伊本白图泰的旅行经历有哪些
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是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最负盛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于1325年至1354年间3次出游,足迹遍及整个阿拉伯世界,向东到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向东南到过印度和斯里兰卡,向南深入到非洲中部,向北去过西班牙。伊本·白图泰精力充沛,目光锐利,他在长年旅途中耳闻目睹,广泛地涉猎了各地的山岳河流、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奇闻逸事。1354年,伊本·白图泰第三次出游回抵摩洛哥京城非斯,他讲述的出生入死的旅游生涯和怪诞离奇的旅游见闻使非斯城的王族和百姓啧啧称奇。于是非斯城的苏丹阿布·安纳尼接见了伊本·白图泰,在了解了他的旅游经历后,特命王室的书记官伊本·裘赞笔录他的全部旅游见闻。1355年,伊本·裘赞完成了著名的《异域奇游胜览》,汉语译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的手稿。由于在《游记》中记述的内容大多真实可靠,阿拉伯人在提到伊本·白图案时,常常冠以“忠实的旅行家”的美称。而伊本·白图泰本人也因《游记》在全世界的传阅,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伊本·白图泰于1304年2月24日出生于面临大西洋的北非海岸城市丹吉尔。他的家族是当地的一个望族,他的先辈中有不少人从事文化、教义、法律等工作,其中有人还担任过安达卢西亚的法官。由于受到家庭的熏陶,伊本·白图泰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代就能背诵全部《古兰经》,成年后谙熟教义学和教律学。他的父母也殷切地期望他长大后能光耀门眉、继承家业,成为家族中另一个有所作为的法官。但伊本·白图泰却并没有按照双亲的意愿去行事,而是选择了一条完全出乎家庭意料的生活方式——漫游世界。
1325年6月,伊本·白图泰当时21岁,他决意离家出游。这是他第一次出游(1325~1349年),他选择的目的地是去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和麦地那朝觐天房和膜拜先知陵墓。中世纪时代,从北非最西端的大西洋海岸长途跋涉前往沙海茫茫的阿拉伯半岛腹地是一段充满风险、令人望而生畏的艰难路程,不仅旅途遥远,道路险阻,而且沿途盗匪猖厥、瘟病肆虐,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尽管困难重重,但阻挡不住伊本·白图泰出游的决心。伊本·白图泰最初的旅游路线是沿地中海南岸由西向东往埃及进发。行至阿尔及利亚,伊本·白图泰结识了前往突尼斯的商旅,就与他们结伴登程。在途中,伊本·白图泰历尽艰险,有时还身患重症,真是九死一生。
伊本·白图泰在进入阿拉伯半岛之前,先后游历了利比亚、埃及、巴勒斯坦、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地区的的黎波里、亚历山大、开罗、耶路撒冷、苏尔、赛达、贝鲁特、阿列颇、拉塔基亚等历史名城。后来,他在《游记》中记述了上述城市的历史风貌、名胜古迹、城市建筑、社会设施和发生的重大事件等重要资料,从而给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生活画卷。伊本·白图泰非常注意观察当地具有特色的事物,这为以后的《游记》增添了靓丽的一笔,同时也为后人的考证工作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伊本·白图泰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对麦加的宗教遗迹非常向往,他在将近24年的第一次出游中,曾四次前往麦加朝圣。1326年,伊本·白图泰到达了麦地那和麦加。他首先瞻仰了麦地那的圣寺和圣陵(即穆罕默德建造的清真寺和他的陵墓),然后,赴麦加朝觐。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对麦加的风物人情,禁寺的克尔白、黑石、渗渗泉等伊斯兰圣迹都作了十分细致的记述,给后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料。
伊本·白图泰在麦加完成朝觐后,并没有返回家乡,而是继续他的游历,登程前往伊拉克和波斯,此时他先后游历了巴格达、库法、巴士拉、摩苏尔、设拉子等历史名城。随后,再次来到麦加朝圣。这一次,他在麦加留驻达两年之久。然后,西行至吉达港,沿红海南行,抵萨那、亚丁。由此,西渡红海至东非的摩加迪沙、达累斯萨拉姆等地,然后又东渡红海返回阿拉伯半岛,至阿曼最南端的佐法尔,并游历了霍尔木兹、马斯喀特、巴林和波斯湾等地,最后又返回圣城麦加作第三次朝觐。
伊本·白图泰第三次在麦加朝觐完毕后,决定去罗姆人地区看看。“罗姆人地区”,是当时阿拉伯人对历史上著名的拜占廷帝国的所在地——土耳其一带的称呼。伊本·白图泰由麦加西行至吉达港,由吉达北上至埃及,再由埃及沿地中海北上至叙利亚拉塔基亚港,然后由拉塔基亚港继续北上,行程十日来到了土耳其境内。伊本·白图泰在土耳其境内由北向南游历,访问了安塔基亚、君士坦丁堡等10多个著名城市,一直到达黑海南岸,并北渡熙海抵达克里米亚半岛。
伊本·白图泰在中亚黑海沿岸游历时,曾计划前往“黑暗地区”,即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西伯里亚地区。但后来由于缺乏必要的如雪橇等交通工具,伊本·白图泰放弃了这个旅行计划,改道前往君士坦丁堡和乌兹别克的首府赛拉等城市。接着又继续东行,访问了花剌子模、布哈拉、撒马尔罕;然后又越过阿姆河一直到达奈撒布尔和阿富汗的喀布尔。之后,伊本·伊图泰又决意前往印度。1333年9月(伊历734年1月),伊本·白图泰抵达印度河流域。
伊本·白图泰在印度生活了比较长的时间,对印度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作了细致的考察。他在《游记》中对印度的记述始终是研究中世纪印度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伊本·白图泰在印度期间,受到了苏丹的热情接待,苏丹给予了他很高的礼遇,他得到了极为丰厚的赏赐:苏丹给了他几个村子的封地,他每年的收益可折合五千多第纳尔。此外,苏丹还专门为他修建了类似于清真寺的礼拜道堂。不仅如此,由于伊本·白图泰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深受苏丹的推崇,苏丹曾一度任命他为德里的宗教法官,而且,后来又作为印度国王的友好使者护送大批珍贵礼品出使中国。
伊本·白图泰由印度出使中国走的是海路。他们一行先到达加尔各答,然后搭乘中国海船驶往中国。伊本·白图泰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历尽了千辛万苦。他的乘船不幸遇险,又遇到抢劫;他虽幸免于难,但随船携带的印度苏丹的礼品却悉数丢失,无一存留,伊本·白图泰不敢就此返回印度,于是独身前往中国,在航行中国的海路上,经过了锡兰岛、爪哇岛和苏门答腊等地。1346年,伊本·白图泰最终抵达中国的海港——刺桐(今泉州),然后又先后游历了广州、杭州和元朝的首府——大都(今北京)。伊本·白图泰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他依然保持他素有的习惯,对中国某些方面的观察十分用心细致。
在伊本·白图泰眼里的中国地大物博,它的水果、农作物、金银制品极为丰富,是世界其它地方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游记》中伊本·白图泰还说,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内都设有专门供穆斯林居住的区域,里面设有清真寺,穆斯林在中国备受大家的尊重和照顾。
伊本·白图泰对当时世界各地仍普遍使用金属硬币交易,而中国已广泛使用纸币一事饶有兴趣,他详细地描述了纸币的大小、模样和旧币兑换新币的手续等等。他说,每张纸币的大小犹如手掌,上面盖有苏丹(即皇帝)的印记。他还细心地注意到如果纸币用烂了,则可到制币局去换取一张面值相等的新币。
伊本·白图泰对中国境内治安措施的严密性也极为感慨。他说,中国是过往旅客最为理想的安全国家。一个单身客商即使携带大量钱财,进行长时期的旅行也不必担惊受怕,因为旅客每到一处都有客店下榻,那里住着一位长官,统领一小队骑兵。天黑之后,这位长官带领一名文书来到客店查夜,他们逐个记录下在店中过夜的旅客姓名,并在上面加盖戳记,随后就把客店的大门上锁紧闭;第二天清晨,这位长官和文书再次来到客店查点人数,当核对无误时,就指派专人护送旅客一直至下一旅站。到站后,由这一站的长官签收,并由护送者带回注明全体行旅安全到站的签条销差。
伊本·白图泰还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对中国的诸如瓷器、煤炭、魔术、绘画、手工艺品、船舶管理等都作了极其细致生动的描述,这些记载,无疑是研究中国元朝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的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伊本·白图泰结束对中国的游历后,返回印度。不久,又辞别印度回国。他取道苏门答腊,搭船至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佐法尔,然后北行,重游了设拉子、伊斯法罕、巴士拉、巴格达、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吉萨、开罗等城市。之后,从开罗至麦加,作回国前的第四次朝圣。1349年,伊本·白图泰结束了长达24年的第一次旅游,终于踏上了自己的故土——非斯。当他回到非斯时,已是物是人非,他亲爱的母亲已离开了人世。
由于旅途劳顿,伊本·白图泰回到非斯后卧病三个月不起。在他病好后不久,又决定进行第二次旅游。他这次的目的地是经直布罗陀海峡前往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这次旅行行程较短。从西班牙回到非斯稍作休整后,伊本·白图泰接着进行了第三次出游,此次出游的目的地是黑非洲大陆。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伊本·白图泰对于黑非洲的地名记载不够清楚,但是从他记述的风物人情分析,很可能到达了中、西非的刚果、加纳和尼日利亚。因此,伊本·白图泰被视作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位在著作中描述中世纪中、西非社会生活的旅行家。
伊本·白图泰是中世纪杰出的旅行家,他是沟通阿拉伯人民与中亚、西亚、印度、中国各族人民友好往来的先驱者,为中世纪欧、亚、非三洲的文化交流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至现在,他还是阿拉伯民族,尤其是摩洛哥人民的骄傲。
⑸ 非洲旅游资源分成哪几类
3、非洲特色旅游资源的概况
(1)自然风景资源多种多样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是自然界中地理环境和生物构成的天然景观。非洲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植物资源丰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在东非高原,当落日黄昏笼罩四野的时候,以“非洲五大兽”为主的热带野生动物成群结队,追逐奔腾,位于远方的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耀眼的金晖仿佛来自天国。在内陆非洲,干旱无雨,骄阳似火,辽阔无垠的稀树大草原与萨赫勒地带的灌木狂野及无边无际的半荒漠大戈壁,呈东西向的带状分布而依次过渡,一直伸到炙热干旱的撒哈拉大沙漠与克拉哈里大沙漠深处。非洲的羚羊、斑马、长颈鹿、河马、黑白犀牛、虎、狮子等哺乳动物和猩猩等灵长类动物,400多种的鸟类和海龟等特有海洋动物,都极富有观赏和科研价值。众多的珍禽异兽事非洲有“动物世界”之美誉,是世界上天然动物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个洲,规模较大,比较著名的天然动物园有70多处。其中肯尼亚的察沃国家公园中巨象成群、猛狮出没;赞比亚卡福埃国家公园则以丰富的鸟类和稀有红毛羚羊引人入胜;南非和博茨瓦纳的卡拉哈里羚羊国家公园集聚为特点,天然动物园观光的奇特性、惊险性和趣味性,对喜欢冒险、猎奇和寻求刺激的欧美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非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有着璀璨的古代文化和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众多名胜古迹。东非地区的古人类遗址,埃及金字塔,亚历山大的庞贝柱、底比斯古城遗址及其神庙、地上陵寝,突尼斯的迦太基遗迹,津巴布韦的石头城遗址,埃塞俄比亚的拉利贝拉岩洞教堂,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维因清真寺,南非的旺徳韦克山洞,以及塞内加尔、肯尼亚等国的奴隶堡,大都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天然遗产名录而加以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其中尤以金字塔和奴隶堡更加著名。
埃及金字塔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已发现的80余座金字塔中,以古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500年)第二个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虽经几千年风雨侵蚀,仍然巍峨壮观,而哈夫拉金字塔旁的狮身人面像,造型奇特、风韵神秘,令游人赞叹不绝。
奴隶堡是与当年欧洲殖民者从事奴隶贸易时用来关押被捕捉、诱骗来的黑人的据点。在残存的奴隶堡中,以塞内加尔戈雷岛上的奴隶堡保存最为完美。这是一座坚固的木石结构建筑物,现在已成为塞内加尔历史博物馆,过去关押奴隶的囚室、炮台和一门门锈迹斑斑的大炮,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文化遗产而加以重点保护。
(3)独特的风土民情
非洲人口众多,民族部落构成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各地区、各民族受历史、文化、宗教和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贝宁维冈的水上村庄等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马赛族等的奇特服饰,形形色色的婚姻习俗,不同宗教信仰的宗教节日庆典,古老的酋长制遗风,高昂激越的音乐,粗狂刚健的舞蹈,扣人心弦的体育竞技,制作精巧的手工艺品等,都吸引着异国他乡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