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旅游路线
Ⅰ 李白一生经历过哪些旅行
我读完刚刚出版的《诗仙游踪》,在思想深层次中对李白与祖国的山水名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全书三册,共分为巴蜀三峡、江汉潇湘、齐鲁幽燕、江西淮南、吴越江淮、关中河东河南六个篇章。本书以李白一生的游历理想为经,以诗人诗歌涉及的风景名胜、重要古迹、历史典故为纬,既沿着诗仙李白的游踪介绍了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也多角度地显现了李白传奇一生的基本历程。《诗仙游踪》一书的作者李秋弟,曾多年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用10余年的时间,本着对李白的好奇之心,努力撰写了这部融文学艺术、科普知识、旅游地理为一体的作品。此外,书中呈现的李白一生游踪示意图以及大量插图,增加了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李白生活的时代,处于中国的盛唐,那是历史上经济社会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他出生在家境殷实的人家,生活富足,这为他后来的旅行与作诗,提供了足够的资本。今天的学者们经过考证,认定他出生在西域,也就是今天中亚的碎叶城,幼年时随父亲取道天山,辗转来到今天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在天府之国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有人说李白的身上有胡人的血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在汉民族的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通诗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不仅精通文墨,还练习剑术,最后成为文武皆通的全才。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交通异常闭塞落后的古代中国,读书人若要扩大知识眼界,增长见识,天天守着四书五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背上行囊,四处游历,寻山觅水,在真实可见的山川自然中,在厚重的历史古迹中实地考察学习,才能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获得真知。李白深知这个道理,他一生的大部分光阴,都是在路上度过的,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都是在行走的路上吟诵出来的。他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旅行家,其次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李白年轻时就离开家乡,游历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经过湍急的三峡,来到荆楚大地的安陆,结婚定居十年,然后又继续行走,大唐的江山,处处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身影。他并非儒家传统知识分子,他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喜悦时开怀大笑,阴郁时又开怀畅饮。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洒脱、向往自由的李白,内心却一直心向朝廷,期望得到皇家的重用,终其一生,他没有做过大官,和后世的王安石、欧阳修等文学家相比,这又成为他人生的遗憾。
Ⅱ 李白,苏轼这些古代驴友是怎么旅行的你
现代人旅游就是逛吃逛吃,再加上自拍发朋友圈。你知道古代人是怎么旅游的吗?徐霞客、李白、玄奘、苏轼、秦始皇,这些古代驴友都是怎么玩的?
古代,长途旅行的普通百姓少之又少。驴友们都是些什么人呢——李白漫游,结交了赏识自己的伯乐贺知章,被推荐给唐玄宗;玄奘西游,为求取佛经;苏轼贬官游,一路往南,最后被贬到海南,以自然风物和诗酒自娱;秦皇巡游,宣德扬威,安定天下。
古代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漫长路途、交通不便、天气恶劣、路遇劫匪、露宿山中……问题好像层出不穷。他们的旅行,与我们现代人到底有多不一样?
1
行前准备:卜一卦,择吉日吉时
出行前问卜可以追溯到殷代,直到晋代,这也是人们出行前不可或缺的步骤。到了明代,一批专门为出行准备的问卜书籍开始大行其道,只需要在出行前翻阅查询即可。
1
旅游攻略
:旅行手册大受欢迎,古代驴友执攻略走遍天下
“描摹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兴起于魏晋南北朝,自唐代起,记录“旅游路线”的作品也开始兴起,为了介绍得更详尽,旅行书还出现了配图版。它们除了介绍行路路线,还搜罗了一路途经的名胜古迹,并细心地给出投宿建议、食宿交通的收费标准,以及注意的事项。这些书籍不仅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诱发了许多人出游的热情和决心。
明末文学家王思任就是在读了张肃的《台游草》之后,立刻“投袂而起”,撸起袖子就去收拾行李,坐船揽胜去了。
3
行李清单:行李宁多勿缺,夜壶也是必备品
古代的客栈没有专门的厕所,所以夜壶马桶是旅行必备。他们随身的行李,不仅有生活用品、床上用品、还有蜡烛、茶叶、棋子、折叠棋盘和中药等。“熟艾、大黄、芒硝、甘草、干姜、蜀椒”这些中药,按照《千金要方》、《医说》等众多医术的说法,都是“居家旅行必备良药”,大多有芳香开窍、除秽杀虫的作用。
资深驴友沈括“行李示范”:除以上物品,还有笔墨纸砚、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子、油筒、虎子(即尿壶)。
4
旅伴
:携带家奴,或与友人同行
古人旅行很少独行,一般都会携带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而行。一来是出门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担扛;二来路上万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个照应。
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号称“万里独行”,实际上也是有仆人从江阴一直跟到云南的。
仆人队伍更为壮观的也大有人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太湖时,雇了三艘游船,竟有两艘都用来盛载行李和仆从。
5
住宿
:住宿条件良莠不齐,民宿大行其道
说到旅行中的住,解决方案真是五花八门。官家住驿站,商旅住客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民宿和寺庙、道观都是不错的选择,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时常在所难免。正因为住宿条件良莠不齐,所以被褥、枕头、蜡烛、洗漱用具通常都会被收纳在行李中。
民宿是最常见的选择,民间有大致的收费标准。也可以宿在寺院道观,不过并非免费,有的寺庙会用香火钱的方式收取费用,有的则会直接表明佣给。走水路的,或是情趣所致,或是为节省费用,干脆直接宿歇在船上。
6
交通:走水路舍近求远,马或马车不是谁都坐得起
古人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绕远道也在所不惜。为什么呢?坐车颠簸、翻山越岭危险,水路要惬意多了。到了隋唐时代,大运河开通连接南北,明代时,租船服务也普遍起来。不过水路也因为天气、水流方向的变化,会影响出行,这时上陆地即可。
说到车,也有很多种,以速度取胜的“包赶程”,多为耐力持久的骡车,即便是千里长途,戴星而行,数日可达。
以稳著称的“太平车”,重大粗陋,以牛牵挽,每天行程不超过30里。
车身悬挂铁铃,行进时发出声响,数里之外可闻,宛如喇叭,好让对面来的车辆有预先避让的准备。
我们最常见的“马或马车”,都是有一定身份和经济实力人群的选择。
7
“镖局”和“邸店”
:出门在外行李怎么办,财产安全也有办法
旅行路上艰险不断,明朝时出现了镖局,为商旅护航,价格不菲,惠顾者多为运货商人。
到达目的地,再随身携带行李也不方便。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专门储货纳客的场所,相当于“仓库”,被称为“邸店”或“传舍”。唐代还有专为客人保管钱币的“柜坊”。
8
古会玩:下棋作画写诗,古人游浪漫风雅
自唐朝起,伴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人们对旅行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要游,还要游得雅,游得巧。古琴、围棋、纸墨笔砚,甚至还有歌姬,都成了随身携带的游具,与景致相互应和,增加旅行的乐趣。
9
酒菜伺候:酒肆食店虽兴起,食物炊具有备无患
民以食为天,旅行更是如此。唐代起,酒肆食店遂渐普及,为旅人出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即使饮食业再发达,古人出门旅行还是习惯随身携带食物以防万一。徐霞客包中装有胡饼、笋脯、茶叶等食物和酒水,以及烹饪美食所需的炊具
Ⅲ 李白的旅游经历,举几个例子,越详细越好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承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她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2.洞庭葬友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Ⅳ 李白的旅游经历,举几个例子,越详细越好大神们帮帮忙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承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她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阅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Ⅳ 李白游遍天下时,是怎么取得旅行费用的啊
不瞒您说,其实李白是个富可敌国的大诗人,你听过他的诗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儿子,去把咱家的卡宴和vertu送到当铺里去当了,给你爸换点酒来。”
李白由于有着倾国倾城的文采,深受皇上及其妃子的喜爱,所以从来不缺钱花。而且由于李白与皇上私交甚好,所以李白所到之处,各级地方官员就像供菩萨一样把他供着。
哦,顺带说一句,其实李白不止是个诗人,还是为剑客,而且就目前的史料来看,貌似剑术还挺高强,因为曾有史料记载,高力士由于看不惯李白,曾派杀手去刺杀他,结果派去的杀手没一个活着回来的。
Ⅵ 李白为什么能到处旅游
LS各位别乱说嘛~~~~
李白之父李客,据考,其很可能是一位豪商,且会击剑~~~
你说这样的出身,是不是能到处旅游呢?
Ⅶ 李白自助游走遍全国名山大川,他的路费哪里来
李白有过四个老抄婆
1.许氏袭,(原名 许紫烟)结发妻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许绍最小的儿子)的孙女。
2.刘氏,南陵名家之女儿,同居后分手。
3.某氏,姓氏不详,东鲁人。李颇黎的生母,李白的侧室。以外不详。
4.宗氏,最后一个妻子,中宗时期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第2个老婆是李白云游的时候娶的,有钱人家,你懂的。
1 4都是名门,有钱的很。
而且李白长安辞官的时候是带了很多银子的。当时杜甫,高适就跟着混吃混喝很长时间。当时娶的第3个小妾,为她买了很多地产,其实还是李白的。
总体来说都是靠女人来的钱。
Ⅷ 有谁知道李白的一生游历的路径吗最好是做到地图上
据李白诗文中所记载,综其一生,他游历过新疆、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贵州、北京、重庆等18个地方(省、市、自治区),总共到过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全国现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区,李白就走了一半,他的一生旅游的行程已远超过了二万五千里,而且这些行程都是他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和工具不先进的情况下,以骑马或行船为代步工具、甚至是用步行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说李白是中国最大的旅游家,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李白的一生,几乎都在游历中度过的。他平生的漫游行踪大致可分为三个漫游地圈,两条漫游主线。三个地圈是巴蜀游历圈、越中游历圈、皖南游历圈;两条漫游主线是长江流域游历线和黄流域游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