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国内旅游文化学者

国内旅游文化学者

发布时间: 2020-12-13 13:25:37

旅游文化的起源

旅游,是不以谋生或赢利为目的暂时离开长居地到其他地方停留。这是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定义。人类旅游的起源是从1840年托马斯·库克创造的从甲地到乙地的游览开始的,但真正大规模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个相对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增长期,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带薪休假制度的产生和兴起,使旅游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1950年开始,世界旅游业就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1992年,世界国际国内旅游收入超过了石油、汽车,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但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旅游业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同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旅游业也很发达,但是西班牙、墨西哥这些国家经济并不是很发达,可旅游业却很发达。西班牙2000年入境游客达到4820万人次,居世界第三位。什么原因呢?这个国家始终把发展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政府制定的《旅游法》是相关行业必须遵循的根本大法,自上而下建立了重大事项申报制度,游客评价、投诉制度,如果属实,旅游主管部门予以严格处罚,同时旅游预算支出、基础设施投资居世界第一位;完善的旅游设施,优美的旅游环境,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奠定了它的地位。墨西哥是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它从90年代初开始,逐渐由政府主导集中决策逐渐转变为向地方分散决策,其中一个有效做法就是成立了一个由国家旅游部门、联邦区域、地方政府和私营旅游供应商共同出资组成的旅游促销理事会,这个理事会是个自治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在客源市场上扩大“墨西哥”品牌的影响,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还保证经营者的权益及努力,并积极参与旅游促销活动的策划、实施和评估。

Ⅱ 中国旅游文化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由于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表述有很大的分歧,导致了对“旅游文化” 的不同认识和解释,它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停留在探讨的阶段.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旅游文化的表述,大致有下面三种类型: 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指出:“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义的:举凡旅游路线、旅游途中、旅游景点上一切有助于增长旅游者文化知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二是狭义的:举凡一切能够使旅游者在途中舒适、愉快并能提高旅游文化素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这两个旅游文化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我们要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后者,我们要求加速旅游事业的现代化.”(陈辽《弘扬优秀文化,加速旅游事业现代化》)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情趣)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旅游媒介(旅游业的文化意识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具体地说,“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受到旅游动机的冲击和旅游客体的吸引,在旅游业的介入下,实现了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产生欢快愉悦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这种心态和情绪是旅游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没有的,这就是旅游文化最初和最核心的部分.”(冯乃康《旅游资源与旅游文化》)因此,旅游者处于旅游文化的中心位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殊的欣赏取向、审美情绪、心理状态及其文字、形象的记载、构成了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 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它是由旅游者与旅游从业者在旅游活动共同创造的,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旅游者或旅游服务者在旅游观赏中或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 这三类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比较赞同“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因为它表述简洁明了,内涵具体,包含的内容也很宽广,避免了把对旅游事业有用的文化知识排除在外的消极后果.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旅游文化表述如下: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夏。沫』 的感言: 好吧。送你个分。

Ⅲ 中国当代有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学者有哪些

中国博大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不少知名学者,如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


  • 阎崇年,山东蓬莱人,汉族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


  • 易中天,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曾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2008年主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2013年宣布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2013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


  • 钱文忠,师从季羡林先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等节目。2013年主讲《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二部。


  • 余秋雨,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国文脉》、《君子之道》、《何谓文化》、《北大授课》、《冰河》。


  • 王立群,著名文化学者,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2006年,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是十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 袁腾飞,中国著名历史老师,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历史教研员,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从教十余年,常年担任高三历史教师,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人教版)编写者之一。以授课语言简洁准确的灵活多变的授课语言向学生们传授历史知识。

    2008年下半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两宋风云”,并于翌年7-8月播出,由此一战成名。2010年4月再次主讲“塞北三朝之辽”。先后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人生”和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邀请录制节目,并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1位。


  • 纪连海,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西城区兼职历史教研员。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其主讲“正说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纪晓岚、刘墉等)激情澎湃、诙谐幽默、设问解疑、鞭辟入里,极受欢迎,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亿万观众热捧的超级学术明星,被誉为《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中的“最另类”。


  • 李强,文化历史学者,教授、研究员。长期从事历史学、谱牒学、姓氏学、基因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研究,著有《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金太祖阿骨打的完颜家族》、《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等作品。


    李强改变了从古至今绝大多数历史学者一味站在汉人角度记述历史的方式,而采取了完全以少数民族皇(汗)室为主轴的历史表达新方式和历史观察新视角。李强还根据古代游牧民族的种族特征,有机结合分子人类学、姓氏学、谱牒学、传播学等交叉边缘学科来研究和讲述历史,使听众顿觉耳目一新。李强致力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常年在大学、机关、央企等地做讲座报告。李强秉承“积小善成大爱”理念,先后为广西、西藏、湖北、北京等地中小学和图书馆捐赠助学款、图书、学习用品等,长期践行公益活动,并影响、呼吁并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


  • 蒙曼,满族,河北省廊坊人 ,著名历史学者。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 。自2007年以来,五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与杨贵妃》,并出版相应书籍。


  • 张宏杰,蒙古族,作家、历史学者,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著有《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2013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 。


(参考人民网、新华网、氧分子网等媒体总结而得)

Ⅳ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一、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二、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旅游管、旅游心理学、旅游、旅游、旅游地学、旅游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Ⅳ 国内哪些学者对宗教文化旅游研究较深,帮忙列举几位,只要名字就成,写论文用,谢谢

河南大学 桓战伟副教授

Ⅵ 国内旅游文化的代表景点有哪些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 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 豫园

中共“一大”会址 东方明珠 国际会议中心

上海博物馆 朱家角 磁悬浮列车

东方绿舟 海湾旅游区 浦东高桥滨江森林公园

吴淞口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 大洋海底世界 外滩人行观光隧道

外滩“情人墙” 浦江游览 陆家嘴中心绿地

世纪广场 上海科技馆 上海老街

佘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多伦路文化街 上海海洋水族馆

新天地 龙华塔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上海大剧院 鲁迅公园 南京路步行街

孙中山故居 徐家汇天主教堂 世纪公园

上海野生动物园 龙华寺 玉佛寺

静安寺 上海体育场 共青森林公园

法华塔 滨江大道 古漪园

汇龙潭 嘉定孔庙 上海影视乐园

秋霞圃 醉白池 曲水园

方塔 上海图书馆 大观园

太阳岛国际旅游度假区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老城隍庙

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西佘山园 东滩候鸟 淀山湖风景区

桥乡金泽 上海自然博物馆 唐经幢

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东佘山园 天马山 欧罗巴世界乐园

浏河岛度假村 人民公园 上海植物园

锦江乐园 桂林公园 陈毅广场

龙华烈士陵园 杜莎夫人蜡像馆 龙华旅游城

七宝老街 上海动物园 东方艺术中心

上海国际展览中心 上海美术馆 国际礼拜堂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临江公园 真如寺

宋庆龄故居 鲁迅故居 潮音庵

中华民族大观园 钦赐仰殿 三甲港海滨

上海民族文化村 桃源民俗村 周公馆

宋庆龄陵园 松江清真寺 滨海旅游度假区

佘山滑索道 金鳌山 崇明学宫

寿安寺 月湖 普济桥

崧泽古文化遗址 白云观 吴兴寺

东海影视乐园 芦潮港 徐光启墓园

江湾体育乐园 沐恩堂 小桃园清真寺

圣母大堂 文庙 长兴岛、横沙岛

华夏旅游文化区 邹韬奋故居 沉香阁

福州路文化街 上海大自然野生昆虫馆 步高里

复兴公园 瀑布钟 外滩城市雕塑群

证券大厦 南翔砖塔 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

华夏文化公园 黄炎培故居 鹤鸣楼

川沙古城墙 黄浦公园 刘海粟美术馆

上海马戏城 上海国际赛车场 陶行知纪念馆

银七星滑雪场 上海音乐厅 万佛阁

二严寺 通津桥 华亭东石塘

Ⅶ 介绍几个国内文化内涵比较深厚的旅游景点

中国十大旅游胜地
万里长城
北京故宫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北京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后完工,历时八十七年,建楼、台、 殿、阁、轩、斋、亭、榭、庙、塔、廊、桥一百二十余处,尤以康、乾御题七十二景昭著, 与自然山水相辉映,园中有园,景内有景,构成了一幅千姿百态的立体画卷。
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北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向以“三奇”、“四绝”名冠于世,其 安徽黄山
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珑剔透的怪石、变化无常的云海、千奇百怪的苍松,构成了无穷无尽的 神奇美景。黄山一九九零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和自然)”名录。安徽六安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
桂林山水
桂 桂林象鼻山
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游区,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 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 。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最具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西安兵马俑
西安兵马俑
在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 皇兵马俑博物馆。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台湾日月潭
台湾日月潭
日月潭,中国十大名胜之一,位于台湾中央属南投县鱼池乡的水社村。
编辑本段中国40处世界遗产名录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3、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4、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1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 文化遗产 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 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19、云南丽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 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 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遗产 24、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 文化遗产 、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 2003.7、盛京三陵(辽宁)2004.7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 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 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 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遗产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遗产 36.福建土楼 2008.7.7 文化遗产 37.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遗产 38.山西五台山2009.6.26 文化景观遗产 39.河南嵩山历史建筑群2010.8.1 文化遗产 40.中国“丹霞地貌”景区(六省联合)2010.8.1 自然遗产

Ⅷ 研究旅游文化学有哪些具体的方法

不知道这个对你有没有帮助?
http://www.cotsa.com/blog/u/lujun1215/archives/2007/20073517563.html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路径

陆 军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与其他非民族文化旅游相比,它的研究除了涉及旅游的基本问题和常规问题外,还涉及到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敏感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借助先进完善的科学技术就可解决的,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研究民族文化旅游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民族文化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路径与其他旅游有所不同,故而,我认为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可通过三种基本方法和两个路径进行研究。

一、三种基本方法

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法、跨文化研究法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法,这三种基本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递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基础研究到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重点体现和反映了旅游本质的应用性特点以及需要多学科交叉学科介入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一)调查法

调查法是绝大多数学科都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基础、入门方法和立足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方案。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特点,使其发展涉及到特殊的人—人关系(社会关系)、人——地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特殊性表现在民族文化越浓郁越有特色的地区,经济就相对欠发达,但社会关系就越相对和谐(体现在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商业意思淡薄)等方面],而旅游开发则会对当地社会结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产生一系列的正负面影响,因此,民族文化旅游的特殊性需要多学科介入,对其资源开发、旅游影响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尤其是需要运用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旅游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多元化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可利用问卷、访谈、参与观察、遥感技术等手段,通过长期调查与短期调查相结合、整体调查与专题调查相结合、田野调查与通讯调查相结合开展调查研究,以便得出更为可信的、客观的结论,从而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发展、管理、经验、调整各种相关利益者关系和社区居民与自然关系、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等具体实际工作提供丰厚的基础与科学合理依据。

(二)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文化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理论层面的研究方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游客以及入境游客因文化差异而显示出消费差异,对哪些文化才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哪些文化是具有差异性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主题文化是什么,如何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文化背景的游客需求的产品等等文化筛选、文化内涵与本质问题,需借助交叉学科和多学科从跨文化角度进行比较研究。有比较有对比才能寻找出地方民族特色和优势,有比较才能清楚自己的竞争位置、自己的劣势,才能认清态势,得出更为切合实际的结论。同时,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的旅游产品设计、形象设计与传播、客源市场、主客关系、旅游影响等实际问题也都需要进行跨文化研究,才能找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的产品与方案。辨正观点认为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旅游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产业,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图像,也需要借助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成熟理论进行理论的诠释与解读,归结和寻找出相关的规律、定律,揭示现象的本质,以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构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民族文化旅游理论体系,才能指导更为广泛的实践。

(三)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法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正确最重要的方法,在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中属于应用层面的研究方法。“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旅游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涉及面的广泛性决定了需要从不同学科理论对其进行多维视角的个案与共性研究,从而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优点,形成自身的理论特色,并指导实践。旅游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而言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旅游除了需要旅游学理论的指导外,还需要根据其独特性结合实践中的案例进行研究,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环境学等相关成熟理论将实践中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新关系、新变化进行概括、总结,上升为理论层面,然后再回到时间中加以检验,用以指导更广泛的实际工作。此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需要有一个载体作为转换平台,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法中对个案与共性的研究则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转换平台,充分体现了旅游作为应用性学科特点,避免了理论宽泛或者空洞无物以及实践的盲目性、短视性。

当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切忌纸上谈兵,只重视理论分析,忽视应用性探讨;二是应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实际意义的或者不具有典范意义的个案研究的累积。两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用辨正方法和发展观点、正确的逻辑思维进行贯通研究。

二、两个基本路径

正确科学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好的便捷的研究路径,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因此,寻求研究路径也十分重要。

(一)一个视角:跳出旅游研究旅游

任何一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都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本学科的视野之内,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来反思、审视本学科,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动学科理论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研究也如此,“旁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免造成一叶遮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受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影响,研究者往往局限于自身专业的去研究旅游,目前,从事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学者多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专业,视角较为单一,受学科专业研究方法、手段、路径所牵制,当研究达到一定阶段后很难突破固定思维的束缚,使研究更进一层,因此,需要“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旅游谈旅游、从另类的视角研究旅游”才可能加快完善民族文化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旅游的发展涉及众多学科,从相关学科的视角来研究旅游,用他者的眼光审视旅游,也许能够得出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新的结论。

然而,并非要说,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完全需要脱离实际和自身专业知识背景,而是说在自身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换另一种思维、视角,善于学习其他学科的优点,博采众长,融贯中西,汇通古今,为我所用。不仅如此,也要学会借鉴和运用国外已有的优秀理论成果和成熟的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研究,以实现利用“他者”的视野探讨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之目的。

(二)一个平台:实践与交流对话

目前,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人员主要由实践派(从事旅游一线工作的旅游行政部分、旅游公司、旅游企业等)和理论派(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机构等)构成(包括海归派,海归派也有实践派和理论派之分),对于实践派而言,他们长期从事旅游实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由工作忙、空闲时间少等影响,大多数人没有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现象,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指导更广泛的实际,一般属于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是我国旅游研究中理论滞后于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优势是对现实把握很准,能够产生直接的明显的效益,劣势由于理论欠缺,往往对旅游发展态势把握不准,对实践的本质认识不够,在实践中往往容易造成旅游负面影响和不和谐因素。而对于理论派而言,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相当多点,受学术氛围、教育等背景的影响,其知识相当丰富、理论功能深厚、对未来事物发展态势具有很强的敏锐性和可预视性,对事物本质剖析清晰,但由于实践经验少,大多数人对实践认识不够,往往导致理论脱节于实践,或者造成理论过于宽泛、空洞,“理想主义”色彩较浓。针对实践派和理论派的优劣势,民族文化旅游研究者可采取回归实践的做法,建立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实现优劣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是对理论派而言,“实践出真知”,可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条件允许的话单位可鼓励和支持他们到旅游一线挂职工作,挂职期间工作量以及相关报酬可酌情计算,消除挂职人员的后顾之忧。或者与旅游一线企业、景区、旅游实体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设立研究观察点,跟踪研究;二是建立对话交流平台。通过各种途径参加由专业机构、学术界、旅游企业实体、政府部门等联合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旅游学术研讨会、旅游论坛、旅游峰会、旅游交易会等对话交流平台,互通有无;三是凭借现代传媒,广泛涉猎旅游及相关的资讯和学术动态,了解旅游发展态势,提高业务和理论水平。

总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特性需要研究者运用正确的恰当的研究方法、手段、技术去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更好的成果。当然,在民族文化旅游实际研究中还应特别注意两点: 一是寻找问题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二是着力于分析问题而非做出判断(下死结论)。寻找问题不仅是研究的起点,而且对于青年研究者来说锻炼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是培养创造性能力最坚实的基础。旅游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动态产业,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这样还在发展变化中旅游研究,重要的是对发展运动中各种关系及作用与变化的分析,而非轻率地做出判断(下死结论),避免“盲人摸象”现象的产生。

Ⅸ 旅游文化一词最早是由哪个国家的学者提出

旅游文化?
明明的汉字,你说是哪个先提出来的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