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鄂伦春狩猎文化旅游

鄂伦春狩猎文化旅游

发布时间: 2020-12-07 13:02:37

㈠ 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只剩20%的人会母语,没有文字这个民族靠什么传承文化

据记载,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靠唱歌来传承文化。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嘉荫,有着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鄂伦春。在远古时代,文字问世之前,人们或用结绳记事,或用甲骨刻图载录文明。而鄂伦春人却是冰雪山川之上人人传唱的民歌。


除此以外,鄂伦春人还有自己独特的狩猎形式,他们以集体为单位狩猎,随着狩猎工具的进步,并且长期的游猎生活,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渐渐地,他们将这些经验都传给子子孙孙,包括他们所唱的歌。不得不说,鄂伦春人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他们靠这些形式,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下来

㈡ 曾经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如今依然还是狩猎为生吗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一个少数民族,而他们也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因为他们靠狩猎为生。后来因为改革开放,再加上全国禁止狩猎,所以鄂伦春族人的生活习惯全面的改变了,渐渐的转向务农或者其他的劳作方式,甚至也会前往大城市打工。所以如今的鄂伦春族人已经不再以狩猎为生了。

三、鄂伦春族的历史意义

鄂伦春族人虽然人口比较少,但是依然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部分。鄂伦春族人的经济文化,宗教信仰方面,以及科学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所以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将鄂伦春族人的传统风俗习惯延续下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

㈢ 如今一些少数民族依旧保留采集狩猎生计方式,究竟有哪些文化含义呢

就是有着年代的历史见证,文化才能发展到现在。

㈣ 什么民族是依靠骑鹿打猎为生

鄂伦春族分布于祖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那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并且世代居住着勇敢剽悍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莽莽的原始森林,沉寂秀美的草原,清幽的河川峡谷,哺育着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族儿女。过去,他们依靠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赶着樟狍、野鹿,游猎在辽阔的林海里,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现分主要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人口6900余人.

“鄂伦春”是本民族自称,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一种是“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族又称为“玛涅克尔”、“毕拉尔”、“满珲”、“奇勒尔”等。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逊克、黑河、嘉荫等地。清代文献曾把鄂伦春族归人“索伦部”,有时也称之为“打牲部”。17世纪,鄂伦春族被编人满洲八旗。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族的历史摇篮。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沙俄的入侵,迫使鄂伦春族南迁至大、小兴安岭。抗曰战争时期,曰本帝国主义实行灭绝种族的血腥统治,强迫鄂伦春族人吸食鸦片,喝烈性酒,并用他们做细菌试验,使鄂伦春族人大量死亡,到抗战胜利时,只剩下1000多人。

鄂伦春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但无文字。曾学习使用过满文,现在主要使用汉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1945年解放。1951年10月1曰成立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鄂伦春族的社会处于保留氏族外壳的原始社会末期家族公社阶段,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辅之以捕鱼、采集和手工业。鄂伦春族的家族公社叫“乌力楞”(意为“子孙们”),它是鄂伦春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其内部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猎获物按户分配。

过去,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歌舞等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点,穿的是兽皮制成的衣服。鄂伦春族妇女对兽皮加工有特殊的技能,经他们加工的狍皮,结实、柔开的雨伞,用30多根树杆搭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盖着狍皮和芦苇帘。可很快搭成,也可随时拆卸。每个:“仙人柱”内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火堆,上面吊一带耳口的小铁锅,以便煮肉。屋顶开一小孔出烟透气。

鄂伦春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曰是春节。与汉族一样,他们认为过春节是辞旧迎新。为此,他们事先准备好年货,做新衣服。除夕晚上要给供奉的神烧香磕头,然后给家族中的长辈们磕头;初一早晨给亲戚中的长辈拜年。初一到初四进行娱乐活动,如摔跤、赛马、射箭比赛。

鄂伦春族人信仰多神教。他们崇拜各种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但以崇拜祖先为主。每年正月初一、十五还分别举行朝拜太阳神和月亮神的祭祀活动。

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跳舞。每当打猎归来或是喜庆节曰,都要歌舞狂欢。鄂伦春族民歌都是自编自唱,节奏明快、曲调悠扬。内容多是歌颂大自然和爱情、叙述狩猎生活和反抗斗争。
鄂伦春族善于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憧憬。民间流行的舞蹈有模仿动物和飞禽的、表现劳动场面的,还有仪式性的。鄂伦春族的乐器有。“朋奴化”(口琴)和“文土文”(手鼓)等。

鄂伦春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有神话、故事、谚语、谜语。神话故事多是有关人类起源、祖先的传说和反映狩猎生活,如。“伦吉善和阿依吉伦”、“兴安岭和甘河的传说”等流传很广。

●习俗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曰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曰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节庆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原始民居——斜人柱

“斜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它是 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 成的很简陋的圆锥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简单:先 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倾斜 度约6 0 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它木杆均匀地搭在 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 盖上狍皮或桦树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御寒的“斜人 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 火时通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 人出进的门。斜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 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一架斜人柱约需狍 皮五六十张。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盖桦树皮 了。使用桦树皮时,要先将外面的硬皮层揭掉,将里面 的软层放进锅里蒸煮一下,使其更加柔软坚韧。然后再 用马毛或鹿、犴筋线将小块的桦树皮缝拼成几大张。覆 盖时由下至上一层压一层,并用铁钉在角上的皮带子将 其固定在木杆上。冬天,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风向 阳处,而夏天则多搭在地势较高、通风凉爽的地方。

斜人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 铺位有两种,一种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 草、桦皮、狍皮等。另一种是床铺,即在地上立木桩, 架起床。每个斜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 一火堆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斜人柱结构简单,拆盖极为容易,所用原料几乎俯 首即拾。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定居以后,鄂 伦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房屋 ,这种较为原始的活动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猎时 才偶尔搭建,用以栖身或暂避风寒。

●桦树皮的妙用

鄂伦春人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勤劳 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棵棵白桦树,张张 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桦皮 器皿、桦皮船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形成了古朴典 雅的桦皮文化。

每年的初夏时节,桦树水分大,是鄂伦春人剥取桦 树皮的季节。他们选取粗壮、挺直而又光滑的桦树,用 刀子在树干的上端和下端各划开一圈口子,然后再在上 下两口间竖划一刀,用双手将长方形的桦皮顺树干慢慢 撕下。来年,这棵树又能生出新的桦皮。

鄂伦春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制作桦皮制品的能工 巧匠。他们人人都能用桦皮和马尾或狍、鹿、犴筋捻成 的线缝制各种所需的用品,并在上面雕绘上各种花纹图 案。大型的桦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篓子。中型的有盆 、帽盒、针线盒、采集贮存野果用的小桶。小型的有碗 、烟盒、药盒等。除了一般的生活用品外,鄂伦春人还 能用桦皮造船。桦皮船窄而长,一般宽不到1 米,长约 5 米。它是用松木板做成两头翘起的骨架,用大张没有 孔洞的桦皮做船底和船帮。全船不用一根铁钉,而是用 松木削成钉,用以加固各部位。这种船可乘坐二三个人 ,用单桨划行即可。划行时声音极小,划着它出猎,有 利于接近猎物,捕获野兽。

㈤ 求鄂伦春族民族服饰特点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狍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

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这种帽子几乎不离身。

这种狍头皮帽是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作而成。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熟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即可。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体现了鄂伦春族老乡的智慧。

皮袍:鄂伦春语叫“苏恩”。多以冬季猎获的狍子皮缝制而成,分男女皮袍两种。男皮袍稍短些,一般到膝盖,前后开衩。女皮袍较长,左右开衩,在袖口、衩口、下摆处都绣有花草和花纹。男子多系皮带,女子多系彩色的布腰带,中老年妇女一般系素色腰带。

狍皮帽:大兴安岭森林气候寒冷,鄂伦春人大部分时间要戴着狍头帽。这种帽是用一副完整的狍子皮缝制而成。将狍子头皮剥下后,晒干,按原状衬上布或者皮,眼睛的圆洞用黑皮子镶上,有的还将两只角保留下来。鄂伦春人选择狍头作伪装的皮帽,颇具匠心。狍子为大兽中的弱者,特别是猞狸、狼、东北虎、北极孤、棕熊、金雕、东北豹的捕食对象。鄂伦春人持枪趴在灌木丛里,微露狍头皮帽,俨然如一只狍子卧在那儿,诱惑狍子或其它野兽,当野兽出现时便出其不意地扣动扳机,无不成功。

皮被:鄂伦春语称为“乌拉”,多由冬季的狍子皮制成,一种是用几张皮子缝合而成的,如同普通棉被。一种是筒状的,适宜动机进山狩猎时使用,御寒、便携。

㈥ 介绍一下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分布于祖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那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并且世代居住着勇敢剽悍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莽莽的原始森林,沉寂秀美的草原,清幽的河川峡谷,哺育着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族儿女。过去,他们依靠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赶着樟狍、野鹿,游猎在辽阔的林海里,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现分主要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人口6900余人.

“鄂伦春”是本民族自称,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一种是“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族又称为“玛涅克尔”、“毕拉尔”、“满珲”、“奇勒尔”等。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逊克、黑河、嘉荫等地。清代文献曾把鄂伦春族归人“索伦部”,有时也称之为“打牲部”。17世纪,鄂伦春族被编人满洲八旗。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族的历史摇篮。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沙俄的入侵,迫使鄂伦春族南迁至大、小兴安岭。抗曰战争时期,曰本帝国主义实行灭绝种族的血腥统治,强迫鄂伦春族人吸食鸦片,喝烈性酒,并用他们做细菌试验,使鄂伦春族人大量死亡,到抗战胜利时,只剩下1000多人。

鄂伦春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但无文字。曾学习使用过满文,现在主要使用汉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1945年解放。1951年10月1曰成立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鄂伦春族的社会处于保留氏族外壳的原始社会末期家族公社阶段,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辅之以捕鱼、采集和手工业。鄂伦春族的家族公社叫“乌力楞”(意为“子孙们”),它是鄂伦春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其内部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猎获物按户分配。

过去,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歌舞等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点,穿的是兽皮制成的衣服。鄂伦春族妇女对兽皮加工有特殊的技能,经他们加工的狍皮,结实、柔开的雨伞,用30多根树杆搭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盖着狍皮和芦苇帘。可很快搭成,也可随时拆卸。每个:“仙人柱”内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火堆,上面吊一带耳口的小铁锅,以便煮肉。屋顶开一小孔出烟透气。

鄂伦春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曰是春节。与汉族一样,他们认为过春节是辞旧迎新。为此,他们事先准备好年货,做新衣服。除夕晚上要给供奉的神烧香磕头,然后给家族中的长辈们磕头;初一早晨给亲戚中的长辈拜年。初一到初四进行娱乐活动,如摔跤、赛马、射箭比赛。

鄂伦春族人信仰多神教。他们崇拜各种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但以崇拜祖先为主。每年正月初一、十五还分别举行朝拜太阳神和月亮神的祭祀活动。

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跳舞。每当打猎归来或是喜庆节曰,都要歌舞狂欢。鄂伦春族民歌都是自编自唱,节奏明快、曲调悠扬。内容多是歌颂大自然和爱情、叙述狩猎生活和反抗斗争。
鄂伦春族善于用舞蹈表达对生活的憧憬。民间流行的舞蹈有模仿动物和飞禽的、表现劳动场面的,还有仪式性的。鄂伦春族的乐器有。“朋奴化”(口琴)和“文土文”(手鼓)等。

鄂伦春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有神话、故事、谚语、谜语。神话故事多是有关人类起源、祖先的传说和反映狩猎生活,如。“伦吉善和阿依吉伦”、“兴安岭和甘河的传说”等流传很广。

●习俗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曰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曰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节庆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原始民居——斜人柱

“斜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它是 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 成的很简陋的圆锥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简单:先 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倾斜 度约6 0 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它木杆均匀地搭在 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 盖上狍皮或桦树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御寒的“斜人 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 火时通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 人出进的门。斜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 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一架斜人柱约需狍 皮五六十张。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盖桦树皮 了。使用桦树皮时,要先将外面的硬皮层揭掉,将里面 的软层放进锅里蒸煮一下,使其更加柔软坚韧。然后再 用马毛或鹿、犴筋线将小块的桦树皮缝拼成几大张。覆 盖时由下至上一层压一层,并用铁钉在角上的皮带子将 其固定在木杆上。冬天,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风向 阳处,而夏天则多搭在地势较高、通风凉爽的地方。

斜人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 铺位有两种,一种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 草、桦皮、狍皮等。另一种是床铺,即在地上立木桩, 架起床。每个斜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 一火堆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斜人柱结构简单,拆盖极为容易,所用原料几乎俯 首即拾。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定居以后,鄂 伦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房屋 ,这种较为原始的活动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猎时 才偶尔搭建,用以栖身或暂避风寒。

●桦树皮的妙用

鄂伦春人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勤劳 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棵棵白桦树,张张 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桦皮 器皿、桦皮船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形成了古朴典 雅的桦皮文化。

每年的初夏时节,桦树水分大,是鄂伦春人剥取桦 树皮的季节。他们选取粗壮、挺直而又光滑的桦树,用 刀子在树干的上端和下端各划开一圈口子,然后再在上 下两口间竖划一刀,用双手将长方形的桦皮顺树干慢慢 撕下。来年,这棵树又能生出新的桦皮。

鄂伦春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制作桦皮制品的能工 巧匠。他们人人都能用桦皮和马尾或狍、鹿、犴筋捻成 的线缝制各种所需的用品,并在上面雕绘上各种花纹图 案。大型的桦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篓子。中型的有盆 、帽盒、针线盒、采集贮存野果用的小桶。小型的有碗 、烟盒、药盒等。除了一般的生活用品外,鄂伦春人还 能用桦皮造船。桦皮船窄而长,一般宽不到1 米,长约 5 米。它是用松木板做成两头翘起的骨架,用大张没有 孔洞的桦皮做船底和船帮。全船不用一根铁钉,而是用 松木削成钉,用以加固各部位。这种船可乘坐二三个人 ,用单桨划行即可。划行时声音极小,划着它出猎,有 利于接近猎物,捕获野兽。

㈦ 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有哪些

以下可做参考: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鄂伦春族音乐艺术
鄂伦春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们常常将诗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民歌曲调种类很多,风格多样,即兴填词,随编随唱。鄂伦春族的民歌多是以山歌即“赞达温”曲调为主。这些曲调高亢圆润,略带颤音,一般都是固定的。歌词可即兴添加,曲调亦允许自由发挥,喜怒哀乐完全可以通过音调的节奏来抒发。“赞达温”的演唱方式有对唱、重唱、独唱、合唱等,演唱中常衬以“那依耶”、“希那耶”等,显得旋律悠扬婉转,动人心弦。有代表性的有《渡口情歌》等。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民族有自已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

鄂伦春族文学民间艺术
民间传说又可分为“氏族传说”、“英雄传说”、“历史传说”、“风物传说”和“民俗传说”等多种;其中《九姓人的来历》对鄂伦春族主要的九个姓氏的来历做了生动的解说,在民间为广大群众耳熟能详。鄂伦春族是一个富有讲故事传统的民族,历来有着许多受人尊重的民间故事家,他们所讲述的大量的“神幻故事”、“婚恋故事”、“狩猎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和“幽默故事”等,异常地生动感人。
鄂伦春族民间还有一种传统的说唱故事的形式,其中边说边唱的一种叫做“摩苏昆”,完全型的叙事歌叫做“坚珠恩”。目前由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出来的说唱故事已有十篇左右,主要的篇目有《鹿的传说》、《双飞鸟的传说》、《波尔卡内莫日根》、《阿尔旦滚滚蝶》和《英雄格帕欠》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鄂伦春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敖长福、孟淑珍、白石等一批鄂伦春族作家已经跻身于中国的多民族文坛。
中国鄂伦春族的文学,主要是传统的民间口头文学,同时也包括晚近时期出现的新型的书面文学。
在鄂伦春族民间,自然神话、动物神话、人类及民族起源神话、萨满神话都很丰富。古老的族源神话《恩都力创造了鄂伦春人》说,创造之神恩都力莫日根用飞禽的骨肉做出男人女人,再让他们结合,于是就有了鄂伦春人。

鄂伦春族民间艺术音乐乐器
形状类似镊子,呈椭圆形。音量不大,音域较窄。吹奏时,用手指轻轻拨动琴尖,发出震颤声。它能够吹奏各种曲子,也可摹仿各种鸟鸣声。可独奏,也可合奏。鄂伦春族有自己的民族乐器,主要是“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和“文土文”(手鼓)。此外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在载歌载舞时,常有这些乐器伴奏。
“朋奴化” :即口弦琴,鄂伦春族主要的乐器。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世代从事狩猎生产,这是鄂伦春人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鄂伦春族熟悉各种野兽的习性,并能根据其特点和活动规律采取不同的捕猎,他们的狩猎工具主要是枪、马、狗,以及弓箭、扎枪等。 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并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无边际的游动,而是有固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他们一般以氏族为中心,在一条或几条河的流域范围内活动。冬季的住地比较固定,春、夏、秋季随着主要狩猎对象栖息地的不同而迁徙。
鄂伦春族狩猎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大致分为以“乌力楞”(子孙)为单位的集体出猎,以“安额”为单位的狩猎小组和个体狩猎三种形式。“乌力楞”是同一父系的几代子孙,是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组织起来的狩猎组织,在生产力十分低下,只能使用弓箭、扎枪等原始工具的时期里,人们要猎取猎物,尤其是猎取凶猛的动物时,只有靠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
长期的游猎生活使鄂伦春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每个猎人精骑善射,而且对各种野生动物的习性和活动规律也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一套独特的狩猎方法。一个成熟的猎手见到野兽的踪迹后,就能看出此动物所走的方向、时间长短,甚至判断出公母来,准确地判断出动物在什么方位,根据山形、风向去寻找,十有八九能猎到。狩猎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季的二、三月份为鹿胎期,夏季的六、七月份为鹿茸期,秋季的九、十月份为鹿尾期,落雪后的冬季为打皮子和打肉期,是打猎的黄金季节,统称为“红围”期。鄂伦春人的狩猎方法有很多种,对每种动物都有一套猎取方法。
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文化的重要特点,他们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风俗文化都体现了狩猎民族的特征。如鄂伦春人的服装,虽然受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比较单一。但是鄂伦春人民靠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完美的狍皮文化;头戴狍头皮帽,身着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这些皮制服装做得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鄂伦春族传统的食物主要是野兽肉和鱼,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犭罕 、熊和野猪肉。鄂伦春人的传统住宅是“斜仁柱”,即撮罗子。交通工具有滑雪板、爬犁、马匹、桦皮船、大轱辘车等。
鄂伦春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的典型狩猎民族,也是人口最少、定居最晚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族狩猎文化表现方式为崇拜自然、游动迁徙的生存方式,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2008年,“鄂伦春族狩猎文化”被批准为第二批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鄂伦春族舞蹈文化

鄂伦春族自古信仰原始“萨满教”,北方深山中的黑熊是他们敬仰的图腾。他们认为:远古时期,鄂伦春人与熊有着血缘关系而把熊称为“祖父”和“祖母”。鄂伦春民族是个性格爽朗、豁达,喜爱歌舞的民族。他们的民歌多为自编自唱的即兴歌曲,而舞蹈内容和动态也因生活地域及方式的特殊,形成了以模拟动物姿态和生活动作为主的特点。多是反映狩猎和采集生产的。

如“依哈嫩舞”,表现猎人打到野兽以后,高兴地把猎物往马背上驮的情景。红果舞表现了妇女采集红果的劳动。也有模仿鸟兽动作的舞蹈,如“黑熊搏斗舞”,“野猪搏斗舞”和“树鸡舞”都是模仿这些飞禽走兽的动作或吼声而创作的舞蹈。舞曲常以“介回、介回”、“额呼德呼”等衬词,还以“哲嘿哲”、“加嘿加”等作节奏呼号。其舞蹈大体可分为娱乐舞、氏族舞、宗教舞三种。

“依和纳仁”舞
只在三年举行一次的氏族会议上跳的舞蹈。是一种祭祀性的氏族舞蹈。一般由11人跳,10人围成一圈,有1人站在圈中央。舞蹈开始后,大家先开始蹲着做小蹦跳的动作,之后站起来,外围的人手拉手边跳跃边向左围绕圈中央的人转,中间的人边舞边唱,外围的人随声应和。跳这种舞时,男女老少都参加,并着节日的盛装,有的还要带上假面具。(农历网www.nongli.com)

“黑熊搏斗”舞
是模仿黑熊搏斗的一种舞蹈。多有3个人跳,不分年龄和性别。双膝半蹲,上身稍向前倾,双手扶膝,双腿连续蹲跳,摇摆头和双肩。口中不断发出“哼姆!哼姆!”模仿熊的吼叫声。整个舞蹈刚劲有力,反映了鄂伦春人剽悍、刚韧的个性。

“树鸡”舞
鄂伦春族的另一个《树鸡舞》,也是充满无限情趣,可供任何人,尤其是儿童参与的竞赛类游戏舞蹈。开始时,参加者列一横排,双手放在深蹲的双膝上。裁判在距起点大约10米处进行裁决。一声令下,起点的人们先齐声高唱:“谁要是最先到达终点,谁就是梅花鹿;谁要是半路逃跑,谁就是兔子;谁要是跳到一半就发笑,谁就变成臭李子;谁要是落在最后,谁就是又胖又笨又懒的树鸡!”歌声一落,人们便开始以双脚用力向终点跳去。蹦跳在前边的佼佼者,在途中还可以两臂的上下摆动、快速蹦跳、旋转等姿态模仿“树鸡”,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取笑落后者。但真正谁是又懒又笨的“树鸡”,要在游戏最后的欢笑中才能揭晓。
此外,鄂伦春族在庆祝狩猎丰收时,一定要跳模拟狩猎过程的《依哈嫩舞》。这个舞蹈可由双人或多人进行,动作的前半段由参与者,模拟狩猎过程中的牵马、扬鞭策马奔驰、了望、下马、射击、拣拾猎物、返回住地等系列动作。然后,所有在场的人们伴着优美的歌声,围成圆圈做沿逆时针方向的侧步行进舞蹈,以此来表达人们的和谐生活与欢畅心情。

㈧ 鄂伦春人持枪狩猎合法吗

他们是在特定的时间内才能去狩猎,并不是无管束的,而且他们的枪也是严格被管理的

㈨ 狩猎民族鄂伦春族,当今社会他们依旧是以打猎为生吗

当然不是了来,时代在进步,自已经改革开放多年,56个民族早已融为一家。很多地方都已经汉化了,就算没有完全汉化,但也开始“走出去”了。当地人很多都外出打工了,光靠打猎哪里能过上富贵些的日子。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