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地理环境对旅游资源形成与发展

地理环境对旅游资源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20-12-07 08:56:45

A.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条复件是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我国的地貌特征,地势的阶梯性形成了我国地貌旅游资源的复杂性、形成了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丰厚性、地貌类型的复杂性 、山地广布性 、高差的悬殊性、 以构成山体的主要岩石为依据。
(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人们在构筑城市和村镇时,往往 选择地理环境相对理想的地方,如山间平原、江河之 滨、植被繁茂之地,以便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优美的自然资源需要由人来认知,由人来提 升其文化内涵,人类活动对一些旅游景点、景区 的形成甚至起主导作用。

B.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旅游活动提供了载体,没有一定的地理环内境,旅游活动根容本无法得以顺利的开展。
2、旅游活动会进一步的影响地理环境,不合理科学的旅游活动开展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3、科学发展开发旅游资源,规范游客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地理环境的未定和永续利用。

C. 举旅游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 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 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三、 课程设计思路

1.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4.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5. 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 知识与技能

1. 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 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 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关于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⑴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⑵“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⑶“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⑷“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课程

地理1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宇宙中的地球

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l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l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l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l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l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l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l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l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l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l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l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l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l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l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l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l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l 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l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l 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l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l 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

l 通过角色扮演(或讲故事、观看录像等)形式,说明某自然要素变化时,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l 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l 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

l 以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l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地理2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人口与城市

l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l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l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l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l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l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l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l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l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l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l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l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l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l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l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l 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l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

l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l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l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

l 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

l 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的守则。

l 结合实际,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并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地理3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l 了解区域的含义。

l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l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l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l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l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l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l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l 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l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l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l 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l 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l 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l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工厂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l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城镇建设实际,讨论城市化过程对于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l 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l 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Y”(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

l 用电子地图(网络或光盘形式)查询城镇、交通、旅游等信息。

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选修课程

选修1 宇宙与地球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宇宙

l 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l 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l 举例说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l 运用天球坐标系简图,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

l 运用星图进行星空观察,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2.太阳系和地月系

l 了解太阳的圈层结构。

l 运用图表等资料、结合模拟演示,说明太阳系的组成以及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l 简述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l 分析月相图,说明月相变化规律,并解释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3. 地球的演化

l 运用图表,说出地质年代的划分,以及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l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解释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

4.地表形态的变化

l 读地表景观图片,说出河流、海岸、黄土、冰川、风沙、喀斯特等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l 举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l 观看有关宇宙与地球的影像资料,如“神奇的地球”等,交流观后感。“天体的来龙去脉” “宇宙与人”

l 收集探索“地外文明”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l 阅读星图,观察四季星空,辨认银河以及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和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

l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太阳活动和月球面貌。

l 连续观测半个月以上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l 组织一次野外地质考察活动,观察岩层及地质构造,采集岩石、矿物标本,寻找化石,讨论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l 收集有关图片资料,举行一次专题讨论会,“重建”恐龙时代的地球环境。

l 读简单的地质构造图,说出地质构造类型,并绘制地质剖面示意图。

l 结合本地的地貌类型,开展关于地表形态形成及演化的研究性学习。

说明:“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和“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两项,旨在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永无止境,以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选修2 海洋地理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海洋和海岸带

l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l 运用图表,分析海 — 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l 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l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l 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l 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2.海洋开发

l 说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l 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l 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l 举例说明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l 简述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l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l 运用资料,说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简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4. 海洋权益

l 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l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l 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l 收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关于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带影响的小论文。

l 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辩论。

l 沿海地区的学校,可调查本地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l 观看介绍海洋的影像资料或参观海洋科普场馆,以“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为主题,举办一次演讲会。

l 收集资料,展示海洋空间开发的成果,并以诗歌、绘画、科幻小品等形式畅想未来的海洋空间开发。

l 在广泛收集图片等资料的基础上,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海洋及海岛的自然风光、珍稀动物、风土人情等。

选修3 旅游地理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l 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l 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l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3.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l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l 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l 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l 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4.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l 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l 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l 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5. 旅游与区域发展

l 阐明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l 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l 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l 收集世界和中国旅游景区的各种资料,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l 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

l 上网查询并下载旅游景区的信息,设计一份模拟旅游活动方案。

l 设计一条本地“一日游”的旅游路线。

l 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

l 讨论到某地旅游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

l 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一次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会。

l 将学生的游记、摄影作品、旅游纪念品等集中起来,进行展览交流。

选修4 城乡规划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l 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l 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l 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l 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l 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 城乡分布

l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l 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l 举例说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3. 城乡规划

l 说明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l 了解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l 理解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4.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l 了解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分析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评价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l 说出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l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l 举例说明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l 在乡村集市上对赶集人进行调查,粗略估计集市的服务范围。

l 收集你所熟悉的城市的地图和有关资料,分析其用地结构和功能分区,看一看有哪些利弊,又怎样加以改进。

l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如何保护城市文物和历史文化。

l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讨论该城市存在的城市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

l 开展一次关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问卷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l 运用有关资料,进行一次城乡规划的模拟练习。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提交规划方案,开展比较评价。

l 模拟“选房购房”活动:通过上网浏览、收集广告资料、实地调查考察等多种途径,对几处商品房的区位、布局、设施、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l 绘制社区主要的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的分布草图,分析其布局是否合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l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l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l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l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l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l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l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l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3. 自然灾害与环境

l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l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 防灾与减灾

l 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l 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l 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l 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l 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l 收集本地区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

D.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我国的地貌特征,地势的阶梯性形成专了我国地貌旅游资源的复杂属性、形成了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丰厚性、地貌类型的复杂性 、山地广布性 、高差的悬殊性、 以构成山体的主要岩石为依据。
(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人们在构筑城市和村镇时,往往 选择地理环境相对理想的地方,如山间平原、江河之 滨、植被繁茂之地,以便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优美的自然资源需要由人来认知,由人来提 升其文化内涵,人类活动对一些旅游景点、景区 的形成甚至起主导作用。

E. 如何理解地理专业开设《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我所选读的是吴国清编写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12月1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了新时期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和任务要求:“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而新的时代特点和政策环境对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绚丽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38处世界遗产、11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连、杭州、成都已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35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0余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7处国家5A级旅游区、1166处国家4A级旅游区、18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10个国家森林公园与300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紧紧围绕旅游本科及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要,遵循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知识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案例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组合的多元性与区域性、表达的精炼性与准确性等原则,力求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内容取舍、难度权衡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出发点,注重知识格局的科学性与经典性。通过学习,现将学习体会介绍如下:
一、对个别概念有了较深刻认识
1、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条件和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即资源环境的总体及其个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适宜程度。
2、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由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形态,是整个地理环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并以其原始天然、姿态万千而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3、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旅游资源中构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灵气的基础。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并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水体及水文现象,都可视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4、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它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共同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所有生物景观中具有旅游利用价值、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部分,称为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5、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气象和气候都是大气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气象是大气短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而气象是长期气象(天气现象)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我们统称为气候现象,并将进入人们旅游活动领域后的气象和气候景观资源统称为气候旅游资源。
6、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指由古今人类所创造、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动态的行为文化资源。
7、地方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与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等其他农业手工产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条件限制的现代标准化工业产品,可以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
二、明白了以下问题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2、生态型(状态)自然界各个组成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3、地带性(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植物、动物、水体深受气候影响
4、变化性(时间)呈现季节性、周期性的变化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人为性(形成)是人类在不同时代文化创造的产物
2、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制约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3、时代性(时间)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4、精神性(内涵)尽管人们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美”的意蕴,但缺乏精神内容,包括思想和艺术内容。
5、阶级性、阶层性(层次)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分等级、阶级、阶层的现象,那么人文文化也就打上了这种烙印。
(三)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1、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加深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认识。
2、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信息化,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管理提供方便。
可见,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和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旅游资源的成因、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与开发管理服务。
(四)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1、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划分出的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2、对应性原则,次一级旅游资源必须完全对应上一级旅游资源的类型容。
3、递次性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4、标准分别与统一原则
5、简明实用原则,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要简明实用,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
(五)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
1、依据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代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商品购物型旅游资源(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仿制品)、保健疗养型旅游资源(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浴、森林浴、练功房)、文化教育型旅游资源(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情感寄托型旅游资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
2、依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及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旅游资源(市县政府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六)旅游环境管理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
本质上,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1、从旅游资源环境的系统因素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要素质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生物质量、空气质量、气候质量、声响质量与设施设备质量,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质量等。
2、从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角度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保护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建设管理。

F. 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旅游活动提供了载体,没有一定的地理环境,旅游版活动根本无法得以权顺利的开展。
2、旅游活动会进一步的影响地理环境,不合理科学的旅游活动开展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3、科学发展开发旅游资源,规范游客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地理环境的未定和永续利用。

G. 地理环境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内源,其中许多旅游容资源的形成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平原等类型齐全;气候变化类型较多,即有湿润的季风气候,又有干旱的大陆气候,还有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呈现多种气温、降水、风的组合状态;水文特征变化多端,即有常见水文特征,也具备多种特殊水文现象,形成瀑布、冰汛等多种景观;土壤种类繁多,变化多样;生物种类多,具有多种特有动植物资源,如熊猫、扬子鳄等。
总之,我国各个自然要素变化多端,不同自然要素会形成不同独特组合,加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非凡性等特点,使我国具有多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考虑到我国独特的人文底蕴,那么旅游资源的这些特性将更加明显。
有用请采纳~~

H. 自然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旅游活动

.自然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及开发的影响 近年来,生态旅游已被确定为世界旅游业中迅速发展的领域。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以自然地理环境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旅游活动及开发是建立在一定价值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之上的,人们通过对不同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获得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这样的旅游形式往往更能吸引旅游者。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已经成为旅游活动与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及开发的积极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本身具有差异性 旅游活动是指人们离开自己的常住环境,到其他的陌生环境所进行的一段时间内的消遣活动。因为自然地理环境本身具有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所形成的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是旅游活动发生的根本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旅游活动具有独特的吸引作用: (1)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西藏地区的开发以及青藏铁路的建设成功,促使许多东部和中部的旅游者来到西藏,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温度低、大阳辐射强、风大。物理风化和冰川流水作用强烈,多冰川、湖泊和河源。适合登山与探险旅游,雪山和冰川风景广布。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东、中部平原地区旅游者产生巨大吸引力。 (2)水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最为活跃的自然因素,其分布状况直接决定了生物的自然分布,从而形成千差万别的自然景观。我国东部季风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所以自然旅游资源季节变化大,多旅游名山与海滨风景,田园景色秀丽,河网稠岩,泉,湖众多,山水风景突出。而反观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多为荒漠植被和荒漠草原植被。 大部分面积属内陆流域,多冰雪融水和咸水湖。所以高原与盆地风景典型,草原和荒漠景观突出,森林少见。加上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因而形成的雅丹地貌,吸引众多旅游者前往游览。 (3)风景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唯一有生命的自然要素,因而是最生动、最活泼的自然风景素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由于气候降水等许多原因, 使得同一物种在不同地区生长,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而风景生物的差异也会成为驱使人们外出旅游的动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引起人文环境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引起的人文环境差异也是促进人们旅游活动与开发的重要原因。四川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自古以来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淳朴的民风,悠闲的生活状态,使不少游客为之向往。这主要归功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异。成都属于四川盆地,雾气大,湿气大,保温作用强,四季温暖,紫色土壤比较肥沃,物产丰富。独特的民风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同样对游人产生吸引。
优化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首选自然环境优美、安全的区域。因而,许多地区为刺激旅游业的发展,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栽花养木、绿化山地,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
2.
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市场将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在时尚、医药等领域中,许多...
3.
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健康和娱乐是两大基本需求。优良的大气环境...
4.
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必然会使旅游活动的规模受到最为直接...

I. 中国地理环境与旅游资源的特色

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版来的整个历权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不同于今天的地理环境,.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必须将它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注意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J. 中国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资源形成的有利影响

题目太大了,我只能就这一方面,从中学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上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内。根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许多旅游资源的形成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平原等类型齐全;气候变化类型较多,即有湿润的季风气候,又有干旱的大陆气候,还有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呈现多种气温、降水、风的组合状态;水文特征变化多端,即有常见水文特征,也具备多种特殊水文现象,形成瀑布、冰汛等多种景观;土壤种类繁多,变化多样;生物种类多,具有多种特有动植物资源,如熊猫、扬子鳄等。总之,我国各个自然要素变化多端,不同自然要素会形成不同独特组合,加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非凡性等特点,使我国具有多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考虑到我国独特的人文底蕴,那么旅游资源的这些特性将更加明显。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