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武术文化与旅游开发
1. 沧州武术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视中华武术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纳入民族体育项目,沧州武术得到复兴。自1953年11月,天津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以后,王子平、佟忠义、王金声等被选入赴京表演团,在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等国家领导人表演,受很高评价。1956年,毛泽东主席接见。1960年,王子平及其女儿王菊蓉随周恩来总理率领之国家代表团访问缅甸。同时,沧州武术运动员在沧州各级武术比赛及省和全国武术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奖,对沧州武术之再兴,均具巨大推动力。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武林人士某些原因受到冲击,一些拳谱和历史文物被销毁,沧州武术发展暂时受挫,而习武之风始终未息,有些佼佼者即功成于此刻。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沧州武术再次振兴。地、市及各县相继建立武术协会,建立、恢复、充实业余体校武术队,配备领导和教练人员,增添武术训练设施。一些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编排武术操,民办武术馆、社,如雨后春笋,迅速蓬勃发展。同时,地、市、县每年举办武术比赛,鼓励先进,扩大传播和交流。1983年,全面进行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工作,获得丰收。从而,传统武术得以继承和发扬,国家规定套路得以广泛传播。沧州武术运动员参加省和国家级比赛,多次名列榜首,有些被选入省和国家武术组织或高等院校。沧州武林人士,还有的担任省和国家武术组织领导职务,有的为武术教授或高级教练。在沧州境内,习武者数十万人,沧州“武术之乡”名声再振,1985年,河北省体委正式命名。
2006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Ⅵ—10 。
2. 沧州武术有那几种主要类别
劈挂拳 劈挂拳分劈挂、青龙、飞虎、太淑四路。此拳的劲力核心是“通备劲”,大开大合,猛起猛落,辘轳翻车,如珠走盘。其劲力集中于“吞吐开合,起伏拧转”。其风格为迅猛剽悍,大劈大挂,起落钻伏,伸收摸探,拧腰切胯,开合爆发,双臂密如雨,劈挂赛抽鞭,势如江河流,一泻千里。 劈挂拳有两支传入沧境。一支是在乾隆40年左右,一云游韩姓道人传艺给盐山县左宝梅,后传至马凤图、马英图等;另一支是清朝末年,南皮籍宫廷武卫郭大发授法于本县赵氏,赵氏家传三代至赵世奎,赵世奎又授予师弟郭长生。1928年在南京国术馆,马英图与郭长生切磋技艺,完善了沧州劈挂拳法。马凤图旅居兰州后,发展了劈挂拳法。 目前,沧州劈挂拳分三种情况流传。一是左宝梅的家乡盐山县一带,仍习练祖。传套路;二是郭瑞林、郭瑞祥、韩俊元传及各县、区、许多省市和海外,习练马英图、郭长生磋合的套路;三是马凤图之子广传于西北诸省、区,习练马凤图综合改编的套路。沧州劈挂拳传人韩俊元与其九个儿子共创劈挂滚雷掌,多次在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中获金牌。 八卦拳 沧州八卦门,传自董海川。一部电影《武林志》,让人们领略到了八卦掌穿缠敌身、游走如龙的独特风格。八卦门以周易八卦理论为基础,其运动形式走圆转掌、步法转换、腰胯转动等都有千变万化之妙,但皆不离八卦阴阳变化之中。八卦掌走圆转换,其意为统揽阴阳,足踏八卦,正与八卦之变卦相同。 八卦掌的套路动作,具备八种形体,即狮、麟、蛇、鹞、龙、熊、凤、猴,各形又有侧重,贯穿于八卦六十四掌之中。这套掌法以掌代拳,以走为主,动作迅速,步法轻盈,腰腿敏捷,六十四掌可左右互换,每式亦可相互衔接,随意变换,虚实莫测。 沧州八卦门中还有另一个重要流派一一游身连环八卦掌。习练此掌法者,伸双手游走,穿缠敌身,游走如龙,连环技击,故而得名。游身连环八卦掌长于技击,擅于养身,其攻防技巧有独到之处。其套路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燕青拳 二十年前,一部电视剧《霍元甲》风靡大江南北,迷踪拳名声大振。非武林人士却鲜有人知,迷踪拳即为燕青拳。燕青拳又有秘宗拳、颜青拳、弥祖拳、迷踪艺等名称。 燕青拳法内容丰富,技术全面,故其演练风格姿式优美,快慢有度,潇洒大方,老幼皆宜习练,既能健体又可、防身。其拳法特点是:架势较小,腿法突出,拳腿相随,快慢具理,守中寓发,伸屈待机,虚实相辅,变化灵活,难以捉摸。其手法讲究出手皆为招,抓、捋、拿、打、摔,出手连三招,其腿法以十八种勾法为重。功成者,手拨六向,脚踢八方,穿手画弧,五弓抱桩。其步法多为斜行拗步,进退闪跨,跃纵腾挪,连点展搓。其身法讲侧、转、钻、翻、吞、吐、俯、仰,随机应变,一法数招。起伏、翻转、回环、侧绕、勾挂、盘旋、跳跃、顺送,巧妙运用。 燕青拳的习练方法,讲究慢练功,快练攻。练功讲八字要诀:抢、靠、颠、粘、卷、提、挎、掸,亦称为八大式或八大招。 功力拳 沧州功力门派,讲究内功练气,外功练力,内外合一乃为功力。拳法得名,亦起于斯。功力门派在沧州境内共有两支:沧州城南尹家桥为一支,沧县高河村(今属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为一支。 功力拳法风格舒展大方,节奏明快,浑厚质朴,端庄扎实,实而不华,力随招发,招随式出,形美而力强,敏快而理通。此拳法之特点明显,因讲内功练气,外功练力,则集健身、防身、医病于一体,有调气、劲力、功架之独特练法。习练者,可视年龄和体质之差异,分武功和内养功两种练法。拳械套路之编排,先简后繁,先慢后快,一招一式,皆具哲理。其击法力猛脆快,而不过劳伤气。练毕,有心静气顺力通神足之感,无气喘变色之状,素有男女老少皆宜,功力门多寿星之说。 入功力门,武德最重。其基本功讲究德正而行直,德歪而行斜,德正意纯方可练其功。练功先练调气,后练劲力,动作准确,持之以恒。功力门基本功以功力拳为主,以掌握手型、步型、手法、步法和力量运用等基本知识,同时习练靠身功和指掌功。 查拳 沧州武林查滑门派,习练者以回族群众为主,是沧州的一个代表门派。 查滑门,兼有查拳、滑拳、洪拳、炮锤、弹腿等拳种,有“查滑洪炮腿”为一家之说。近代武术名家“千斤神力王”王子平,即为沧州查滑门中之佼佼者。 查拳风格独特,其动作敏捷,动速静定,动静有度,节奏鲜明,畅达舒展,劲力顺达。查滑拳讲究:劈砸豁打查,紧跟快打滑,挨膀挤靠胯,摔打推拿化。 滑拳之技击,以快为著,以“拿摔”见长,手脚并用,以腿制胜,手到步到同起同落。滑拳强调手、眼、身法、步在运动中的高度协调,谓之你不动我亦不动,你若动我先动,出招快,收招快。其诸种招数,以快为首,无快皆为虚谈。 弹腿,顾名思义注重腿法。其技击多上下盘同步出击,令对手防不胜防。下盘发招讲究腿踢三寸不过膝,招式小速度快。上盘进击以劈砸招术最多,力度大,拳势猛。 八极 八极拳发劲刚猛,爆烈骤变。跃进中以势险而夺人,进击中以节短而取胜。其招数,以挨、崩、挤、靠、戳、撼、顶、抱、裹、挂、突、击为主。动如绷弓,发若炸雷,三盘连击,八节并用,势动神随,疾如闪电。其动作,取十大象形:龙、虎、熊、鸡、猿、鹏、鹤、鸵、蛇、鹿。发招进手,以气催力,声助拳成。 八极拳法始于孟村回族自治县。据拳谱记载,清朝雍正年间,自称“癞”、“癖”的云游武林高手,分别向孟村少年吴钟传授了精湛的技击术。吴钟历时多年,终于以大枪成名,有“从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之说。吴钟传授的功夫后来被命名为八极拳。 八极拳传人历代名家辈出,吴荣、李大中、吴会清、黄四海、张景星、李书文、强瑞清、霍殿阁、马贤达、马明达、霍庆云、崔洪起、吴连枝、黄玉柱等灿若群星。八极拳在海外的传播最早始于刘云樵先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外的八极拳爱好者纷纷到沧州寻根问祖。 六合拳 六合拳法套路多、内容广,招式舒展轻敏,手法连贯,稳中有动,动中有静,步法清晰,刚柔并蓄,动静分明,飘洒实用。 此拳法有桩、腰、腿、掌、气五功和十三太保、五禽、仙天京、拾手生立等。其主要手型有拳、掌、勾、明、暗、阴、阳、出、回,主要步行有弓、马、虚、扑、歇、开、散等十八种,主要拳法有劈、砸、掼、冲,主要腿法有弹、踢、蹬、踹、勾、挂、旋。 六合拳传于沧境约在明万历末年,时有一称张明之侠士,路经泊头镇西清真寺八里庄,向村民曹振朋传授六合拳法数载。曹振朋传其子曹寿,曹寿传予石金可、石长春、张茂龙等。六合拳享有盛誉,其历代名家从使“镖不喊沧”声名远播的李冠铭、助谭嗣同变法的王正谊,到著有《中国摔跤法》的佟忠义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闻轶事。当代的六合拳传人中,李俊德、张少甫、张英杰、刘述仁、刘述来等,名扬乡里。 太祖 太祖拳法风格独特,造诣纯正,套路严谨,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不拘陈迹,刚柔相济,虚实并兼,行拳过步,长打短靠,爆发力强。其拳法讲究实战,攻防格斗,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交手时,手步相连,上下相随,遇隙即攻,见空则扑。所用招式,非攻即防,虚中寓实,实中含虚,一式多变,借敌之力以制其身。 太祖拳法,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靠此技打下天下,其拳法传于后世,立太祖门,称太祖拳。此拳法于康熙中期传人沧州。据拳谱载,一云游僧患病于沧州街头,被宋公收留,请医调治。僧愈后,为报宋公之恩,收其次子宋平为徒,授太祖拳法六年。宋平艺成,扬名街巷,向其求艺者越来越多。清末民初,太祖拳法流传极快,沧城及运河沿岸传人众多,有“沿河两岸太祖拳”之说。
3. 沧州武术之乡历史名人简介
沧州辖境古属燕齐,民风以醇厚勤劳、尚义任侠著称。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武建泱泱”之誉。历代薪火相传,武风沿袭不衰,到清末民初,达于鼎盛,有 “小梁山”之称。据志书记载,仅明、清两代沧州就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丁发祥、窦尔敦即为清初武功盖世的武术名师。
近代,列强侵凌,为驱寇报国,维护主权,沧州传艺习武风靡城乡:众多武林精英传德授艺。张之江任馆长的南京国术馆,曾有52位沧州拳师先后在馆任教。霍元甲、霍殿阁、王子平、佟忠义、王正谊(大刀王五)李凤山(燕子李三)等名师豪杰,即为沧州在南北镖行赢得“镖不喊沧州”的威名,又为御辱镇邪、弘扬国威、光大中华武术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武林师表和民族的骄傲。
精武会创始人“霍元甲” 武术大师“王子平” 武术大师“佟忠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沧州武术如古树逢春,老将宝刀不老,新秀层出不穷,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沧州武术拳种流派众多,特色鲜明,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有八极、劈挂、六合、燕青(迷踪)、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种,占全国拳种的40%。沧州武术既有大开大合的勇猛气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讲究实战,具有钢猛剽悍、力度丰满、长短兼备、朴中寓鲜的风格特点。
原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 之江委员:惠书早已收到,本想约谈,因循为果。近日查询,知先生已返上海,只好留待将来了。先生热忱爱国,如有所见,尚望随时赐教。顺致敬意。
武术大师
“郭长生” 劈挂通臂拳大师
“ 韩俊元” 北京亚运会银牌得主
“刘振岭” 中华武林百杰
“ 刘述来”
张申府(1893年--1986年),1893年6月15日出生在河北河间府献县小垛庄(现属沧县杜生镇),中国共产党三个主要创始人之一。张国焘由他介绍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介绍人。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退出中国共产党。1931年张申府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他经常利用讲坛宣传爱国主义,并投身于抗日运动,参加了一二九运动的游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申府到了武汉,1938年7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了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大会,张申府与“救国会”的沈钧儒等六人被聘为第一届参政员。1942年申府加入民主政团同盟,并任中央党委。1946年1月他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7年初,他回到北平,1948年写了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受到共产党人和民盟领导人的批判。 1957年被认为是右派分子,1960年摘帽。他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直到1979年才获彻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辞世,享年93岁。
漫画家 赵文彬,1940年生于沈阳,祖籍河北省辛集市圈头村。196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漫画研究会顾问,沧州市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河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出版有《赵文彬漫画选》、《漫画鲁迅作品故事新编》。作品《荣与辱》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国画、漫画、杂文作品3000余篇,并多次获奖。
篆刻家 李永安,一九四八年生,河北河间人。
自幼喜好书画篆刻,犹擅长竹刻。曾得到我国著名刻字艺术家权希军、孙铁宝先生的言传心授。他在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刻字技术外,又不断自出机杼、独创新意,使其竹刻作品首次参赛,即入选河北省第二届刻字展。之后,其竹刻技艺日益精湛与完善,作品又于一九九七年荣获“全国第三届刻字展入选作品”之美誉。《沧州晚报》和沧州电台等媒体曾多次对其进行采访和报道。
除竹刻之外,李永安的根雕作品亦不同凡响。其根雕或怪离奇异,或简易直观,所有作品均突出“神”、“韵”二字,正如李君所言,“根雕贵在:形靠神显,韵于神中。如此方可栩栩如生。”
历史文化名人
张之万 张之洞 郑 愔 冯 道 纪 昀
李奉璋 马玉林 刘连升 姜 苹 于世海
朱佩兰 徐海云 马少山 冯金秀 孙楷弟
梁达子 韩茂春 筱翠云 张治友 刘仁和
伦金兰 冀桂云 李桂云 赵春亭 侯若一
董兴龙 李兰舫 张恩城 赵心水 毛 苌
贾墨桥 吴 珍
沧州画家
沧州现有全国美协会员14人省美协会员132人市级会员150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画家7人副高职画家14人。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建有专职美术创作研究机构-“沧州画院”和“沧州市美术家协会”负责全市的美术创作和组织工作,沧州的美术创作蓬勃开展硕果累累。近年来曾有45幅作品在全国获奖,210幅作品在国际展览及省展获奖,出版画集16部,沧州画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创作群体。
丁宝中(工笔画家) 马刚
(油画家) 马洪彦(油画家) 王玉池
(山水画家) 王国栋
(国画家)
尹默
(国画家) 田云鹏(工笔画家) 田玉洲
(国画家) 叶洪峰
(油画家) 米春茂(工笔画家)
刘春龙
(油画家) 苏锡超
(山水画家) 李维学
(国画家) 林鸽
(油画家) 杨洪英
(油画家)
黄玉忠
(插图连环画) 康连顺
(油画家) 廉宽宏
(山水画家)
4. 沧州郭长生武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沧州郭长生武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1年06月21日,主要经营范回围为武术文化传答播交流、策划、推广及武术赛事组织等。
法定代表人:郭铁良
成立时间:2011-06-21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3090200001895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沧州市高新区河工大科技园3号楼407室
5. 沧州武术介绍
沧州素有“武术之乡”之称。沧州武术起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千百年来,沧州武林精英荟萃,豪侠云集,形成浓厚的习武、尚武民风。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
、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沧州,因沧海而得名,地处渤海之滨,历史上曾是贫瘠荒凉之处和犯人发配之所。古往今来,沧州战事频繁,民遭涂炭,非尚武不可图存。此地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隐姓埋名,传艺维生。八极门之“癞”、“癖”,功力门之“邱”,太祖门之“顺元和尚”,通臂门之“韩姓道人”,闯王刀法之“秦氏夫妇”等,为人正义,武艺高强,为沧州武术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均未透露真实姓名与身世。历史上,沧州一带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是官府豪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沧州武术大师在与外国拳王打擂比武中,屡战屡胜,为国人赢得了荣誉。1903年,沧州“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在沪击败摆擂的美国、英国、法国拳王,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欣然书写“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贺联赠送。沧州拳师在推动中华武术发展中做出过积极贡献。民国十七年(1928年)沧籍国民军陆军上将张之江任中央国术馆馆长时,大力提倡强身御侮,强种救国,沧州人入馆任教和深造者近百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复兴。沧州武术门类和独立之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独具沧州特色,其中沧州八极拳和劈挂拳被列入国家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优秀拳种之中,作为武术竞赛的规定套路,向海内外推出。沧州体校、武术研习院、孟村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以及各县市区大大小小的拳社都在培训大批武术人才。旅游向导 观摩和学习武术,最好能住上一些日子,学上几个套路招式。练功之余,游览市内的景点。每4年举办一届“沧州武术节”,是观摩学习交流的好机会,喜爱武术的您可千万别错过。
6. 沧州为什么是武术之乡
沧州武林,根深叶茂;沧州武杰,名扬八方;沧州武术,遍及华夏,远涉亚、欧、美、非一些国家和地区。沧州“武术之乡”之誉,宏扬中外。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史籍载,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 今沧州“武术之乡”,含沧州市所辖县、市。历史上人民为了反对封建盘剥和压榨,沧州民间武风益盛。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后,沧州武术得以复兴与发展。 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据史籍载,自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频繁之战事,民遭涂炭,民生维艰,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和武术之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关系甚密。 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明清时,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他等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 沧州,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涝、虫灾不时降监。正常年景,许多人家糠菜半年粮。重灾之年,流浪乞讨,卖儿鬻女者不鲜。民谣云:“抛弃黄口儿,一乳恩情尽;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许多壮丁,以贩盐维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则必习武事。乾隆《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说明了沧州人民自古就尚义任侠。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莫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沧州系多民族地区。
7. 沧州的民俗是什么
沧州舞狮、井陉拉花、河北邦子、沧州面花、西河大鼓。
1、沧州舞狮
沧州舞狮是河北省的民俗舞蹈。最早起源于汉朝,明朝时已广泛流传。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沧州狮子舞以同乐会形式存在,早期多在庙会和春节民间花会时活动。
2、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河北省井陉县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类陉拉花最早源于民间的节日、庙会、典及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中就有相的记载。
到了20世纪初,拉花已经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的说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井陉县命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
3、河北邦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4、沧州面花
“面花”,城里人叫“面塑”或“捏面人”。豫东地区称为“蒸花馍”;豫西一带早年叫“窝窝花”,解放以后改称“糕花”,但在河南广大地区,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称呼是“捏面花”。
在旧社会面是劳动人民生活中的高档食品,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顿“白馍馍”,成为穷苦孩子们企盼一年的最佳食品。母亲们把来之不易的白面粉,制作出各种不重样的小动物、小花馍,即好吃,又好看,又好玩,成为母亲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最好的食用玩具。
5、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暨鼓曲形式,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
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8. 为什么中国河北沧州被称之为武术之乡
沧州素有"武术之乡"之称。沧州武术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千百年来,沧州内武林精英荟萃容,豪侠云集,形成了浓厚的习武、尚武的民风。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是前人对深受群众喜爱的太极拳和八极拳的赞誉。八极拳的创始人就出生在沧州孟村。
沧州武术大师在与外国拳王打擂比武中,屡战屡胜,为国人赢得了荣誉。1903年,沧州"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在沪击败摆擂的美国、英国、法国拳王,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欣然书写了"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贺联赠送。
王子平---晚青十大高手之一,同霍元甲,黄飞鸿,大刀王五,燕子李三,杜心武,海灯大师,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等人齐名.
沧州拳师在推动中华武术发展中做出过积极贡献。民国十七年(1928年),沧州籍国民军陆军上将张之江任中央国术馆馆长时,大力提倡强身御侮,强身救国,沧州人入馆任教和深造者近百人。
9. 沧州武术的历史
据史籍载,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
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据史籍载,自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齐桓公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频繁之战事,民遭涂炭,民生维艰,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有“小梁山”之号,可见沧州武风之盛和武术之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关系甚密。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鄚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隋朝建立的科举制,自唐朝完善,延续多代。至明中期,建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行废止。明清武科,对沧州武术发展亦有促进。此时武举人、进士达1800余人。民国七年(1918),直隶督军曹锟为扩充其势力,在沧招募武士数十名到其武术营任教或当兵。此举,对沧州武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民国十七年(1928),沧籍国民军陆军上将张之江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大力提倡强身御海,强种救国,沧州入馆任教或深造者近百人。同时,省、县建国术馆或民众教育馆,倡导武术,“把式房”遍及沧境城乡,习武者甚众。
沧州武林人士,一向注重内外交流。来沧授艺者,热情款待。又有不少人周游祖国南北,或设镖局,或任镖师,或于民间教徒,或入军旅授艺,或寻师放友学技,或参加擂台比武。霍殿阁被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聘为武师;王正谊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城;王子平屡胜外国大力士于擂台之上;马凤图、马英图传艺于西北五省、区;佟存、佟忠义、张占魁、孙文勃、杨积善、刘振山、张殿奎、吴秀峰、卢振铎、贾耀亭等授徒不下数万,遍及十余省、市。同时,又能吸取各地武技精华,充实沧州武林。因而,沧州武林门类和独立之拳械技艺愈加丰富,许多拳械套路,经过提炼、改进、创新,独具沧州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