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㈠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喜欢到拉萨旅行
“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 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就从雅 隆 迁 都 逻 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 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 务 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 寺和小昭 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 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 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 街(八角 街)、大昭 寺、色拉 寺、哲蚌 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 寺和围绕大昭 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 街,只有到了大昭 寺和八廓 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
以布达拉宫和八廓 街为中心的拉萨新城,北至色拉 寺,西至堆龙德庆县。纵目眺望拉萨城,邮电大楼、新闻大楼、拉萨饭店、西藏宾馆及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连连绵绵,一片新辉。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 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拉萨北部当雄全县和尼木、堆龙德庆、林周、墨竹工卡部分区乡属藏北草原南沿,水草丰美,牧业兴旺,盛产牛羊肉类、酥油和牛绒、羊毛;中部是著名的拉萨河谷,南部属雅鲁藏布江中游,为西藏较好的农业区之一,盛产青稞、小麦、油菜籽和豆类,“拉萨一号”蚕豆更是饮誉中外的良种。拉萨周围具有经济价值和医疗作用的地热温泉遍地,堆龙德庆县的曲 桑温泉、墨竹工卡县的德中温泉享誉整个藏区。
拉萨市区地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称。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称为雨季。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00~120天。
㈡ 到拉萨来的国内外旅游主要来自哪里
记者从23日举行的拉萨市旅游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8年拉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990.2万人次,同版比增长23.87%,实现权旅游收入282.76亿元,同比增长24.33%。
拉萨市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和旅游城市。据悉,自2016年被正式纳入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拉萨市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标准,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进一步打造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房车旅游等特色产品,旅游产业实体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18年10月,拉萨市共有A级景区24家,星级宾馆(酒店)143家,旅行社311家。
2019年拉萨市将创新推动“精品”旅游建设、“拉北环线”旅游景观带建设等,力争游客接待量增长15%,旅游收入增长20%。
㈢ 西藏旅游人数多了,对当地文化有何影响
(1)西藏拉萨概况及拉萨文化浅谈:
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素有“日光城”的美誉。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等荣誉称号。拉萨是藏传佛教的政治、经济中心,市内和郊区有众多地位崇高的宫殿寺庙,如布达拉宫、色拉寺、哲蚌寺、大昭寺等。在这里到处可以看到披着绛红色袈裟的喇嘛和信徒们一步一叩首虔诚朝圣的身影,强烈而神秘的宗教气氛,感染着每一个前来拜访的游客们。拉萨1300多年的历史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迹,其浓重的宗教氛围给予了人们梦游历史般的感觉,许多旅行者赴藏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亲眼目睹古老的藏文化和久远的宗教历史。西藏拉萨具有优秀的宗教文化与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俗与生活习惯,其文化吸引着许多游客的注意力,拉萨具有较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2)西藏拉萨的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进步也比较快,具体表现在1、旅游收入的不断增长。2、旅游接待人数的不断增长。3、拉萨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的不断发展。西藏拉萨是一座具有魅力的千年古城,其宗教文化,民族风俗极其丰富,灿烂悠久的藏文化,风光旖旎的高原风光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这是西藏拉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所在。然后随着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西藏拉萨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西藏拉萨位于高原,其地理位置与环境决定了拉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旅游业的商业化发展极大的破坏了拉萨的生态环境。再者,由于旅游行业的商业性,使得拉萨在发展旅游业时,走入了畸形化发展,破坏了当地的文化习俗与生活习惯。综上所述,西藏拉萨的旅游业发展也是面临着机遇与危机并存的状态。
(3)旅游业的发展对西藏拉萨文化的影响:
a积极影响:1、物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拉萨的物态文化,拉萨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其寺庙。喇嘛,转经筒等具有特色的文化载体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人所熟知与接收,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拉萨藏文化的传播。2、制度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拉萨建立起规范的制度文化,可以促使民族优秀文化得到发掘、弘扬和振兴,规范的制度文化使得拉萨藏文化的优秀成果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与发展。3、行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可以促使民族文化的特色个性更加突出,使得拉萨具有了旅游发展的优势,这种特色的行为文化使得拉萨区别于其他的地方文化,成为了拉萨独特的优势,可以促进拉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4、心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外地文化更加容易的进入拉萨,当地居民在接触外来文化的时候,自己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会发生改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修养。
b消极影响:1、物态文化:旅游业的商业化发展,使得拉萨的文化发展也具有了商业化,一些文化的物质载体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而制作的,并没有了以前的文化内涵,只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制作的物态文化迟早是会失去游客市场,也得不到当地居民的重视,不利于文化内涵的传播与发展。2、制度文化: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外出游玩,在拉萨这种宗教文化丰富,遗产文化丰富的地方,不良的游客行为会造成对当地的破坏,而由于拉萨的脆弱性,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容易修复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破坏行为对拉萨的伤害也越来越大。3、行为文化:受旅游商业化的影响,拉萨特有的藏文化习俗及藏民的生活习惯容易被舞台化,这种舞台化的发展使得文化失去了其文化内涵,不利于文化的发展。4、心态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盲目认为外来文化就是“好的”从而不加区分地予以接受盲目模仿旅游者的生活方式接受其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结果使本民族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拉萨当地的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在生活方式上盲目地模仿外来的游客,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消极变化。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不满,先是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上消极模仿,继而发展都有意识地追求,从而使赌博、卖淫、投机诈骗、贪污受贿、走私贩私等犯罪和不良社会现象增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4).克服西藏拉萨消极文化影响的对策:
一、正确对待民俗文化遗产:应该加强保护拉萨的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拉萨的民族文化内涵不受旅游业的商业化影响,
二、突出保护西藏民俗文化民间特色:保护拉萨地区的少数民族习俗与文化习惯,尽量恢复文化的原真性,使得游客有更加真实性的体验,克服文化的舞台性,保护文化习俗的原真性。
三、培养专业人才,用科学的知识和手段去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文化的保护,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胡乱开发,不注重保护旅游资源,因此在拉萨的旅游开发中应该培养专业人才来用科学的手段开发民族文化。
㈣ 拉萨旅游业主要游哪些景点呢
在拉萨的话,我认为布达拉宫、大昭寺、纳木错是必须去的。然后就是在市内感受一下八角街的藏式古建筑风格,顺便看看藏式手工艺。
个人认为拉萨就这几个景点值得去看,如果你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去山南或者日喀则看看。
如果你不报团的话旅游比较困难,原因是去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没人介绍是比较恼火的。你下飞机后,如果乘坐机场大巴的话,沿途可以看到雅鲁藏布江,西藏唯一的一条高速路。然后回到拉萨找个客栈(相对便宜)住下,休息半天,第二天早上很早去买布达拉宫门票,然后去了之后,可以到八角街看看,去一下大昭寺。这样就消耗一天的时间。晚上去看布达拉宫夜景,感受一下西藏唯一的一个音乐喷泉广场——布达拉宫广场。第二天你可以去纳木错,不过这样的话最好报个团,因为你自己没车,去哪里200多公里,沿途可以看到壮美的藏北草原。也就这么多。如果你只在拉萨呆的话,第一天可以先休息一天,随便转转就可以了。
㈤ 拉萨旅游 几天
如果你只是游拉萨的话,差不多5天就游玩了;
具体景点:布达拉内宫、大昭寺、小昭寺、普莫雍容错、羊八井、日多温泉、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八廓街、楚布寺、扎希寺、清真寺等等;布达拉宫不用多说了,是到西藏的朋友都向往的地方,一定要去看看。大昭寺香火鼎盛,一定要去感受一下那种气氛,我去过一次,那的香火比我想象中旺,那里的虔诚比我想象中重。
㈥ 拉萨市区有那些旅游景点
拉萨市内比较著名的景点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等。冬游都是免费的呢,现在去超划算的哦
㈦ 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布局
局西藏地域辽阔,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的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按照“重点发展中部,放开搞活西部,联合开发东部,藏北牧矿致富”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重点建设以拉萨、日喀则两市为中心的全区经济核心区,把昌都逐步建成新的增长极,对其他行署所在地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千百年来,藏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4处,县(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主要是: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白居寺、萨迦寺、藏王墓、桑耶寺、昌都卡诺遗址、古格王朝遗址等。
主要的自然景观有:墨脱自然保护区、察隅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林芝巴结巨柏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羊卓雍湖、雅鲁藏布大峡谷、冈仁波齐峰、玛旁雍错、错高湖、纳木湖等。
对外开放山峰44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可参观景区100多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文化观光旅游区;以徒步、登山、朝圣为主的后藏旅游区;以科考、生态为主、以雅砻河谷风景名胜为中心的藏东南旅游区;以草原、湖泊、野生动物观赏为主的藏北高原无人区,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辅以徒步、探险、朝圣、生态、旅游节庆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复合型产品体系,在已上市销售多年,发展比较成熟的产品中,最经典的路线有:3—5日的短线:拉萨---山南(文物古迹游) 拉萨---那曲(民俗风情游,如:雪顿节、恰青赛马节)拉萨---日喀则(后藏探险游),5—15日的长线:拉萨—江孜—日喀则—萨迦—定日—聂拉木樟木口岸 (黄金观光线),拉萨—日喀则—阿里(圣地朝圣游)拉萨—林芝—山南(东线环游)。
西藏旅游业是1980年起步的,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区旅游企业的近140家,其中涉外宾馆饭店66家(客房4461间,床位9710张),其中又包括星级宾馆饭店15家,国际国内旅行社42家,旅游汽车公司3家,定点餐馆19家(餐位1528个),全行业直接从业人员6000多人,全行业间接从业人员30000余人。
2000年旅游接待人数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5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其中海外游客14.94万人次,增长38.1%;全区旅游总收入65153万美元,增长4.6%;旅游创汇4790万美元,增长33%;上交税金2032元,增长6.8%。
“十五”旅游业发展方向:
----按照“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稳步发展国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采取一切促销手段,实现与欧、美、日、韩、新、马、泰、尼泊尔、港澳台及国内其它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联网,加大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开放旅游市场,拓宽旅游区域,力争扩大林芝、昌都、阿里等地区的对外开放区域。
-----树立精品意识,围绕我区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开发建设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设施配套完善、服务档次高、创汇能力强的旅游产品,形成观光、探险、休闲、度假齐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我区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的状况。重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高档次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富有体验性的探险旅游产品,力争把西藏建成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大力改善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加强现有旅游线路、景区(点)建设,提高景点质量。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区(点),建成以拉萨为中心,连接6个地区、5个周边省区和尼泊尔的旅游线路。基本完成拉萨—林芝—山南—拉萨,拉萨—日喀则—阿里—那曲—拉萨,拉萨—那曲—昌都—林芝—拉萨三大陆路旅游环形线路建设;改扩建江孜至浪卡子公路,修建巴松错、藏王墓、纳木错三级黑色路面旅游公路,初步完成巴松错、茶马古道、环珠峰景区、纳木错景区配套建设等。
------丰富景点的吃住行游购娱内容,开发特色精美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完善配套体系,营造安全舒适卫生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生产,带动民族手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强旅游导游队伍的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扩大西藏旅游品牌效应。强化行业管理措施,实施标准化管理战略,促进旅游管理逐步迈上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 藏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内容和浩瀚的医学文献,是藏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经验的总结,几千年来位藏族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发展藏医药学十分重视,1959年西藏建立了拉萨藏医院。1980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现已成为全区藏医教研中心。1980年以来,国家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重新建立了自治区藏医院住院部,新建立了6个地区藏医院和7个县藏医院,此外,在60多个县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1984年,西藏正式成立自治区藏医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开设藏医系。多年来,藏医教育机构为全区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中等藏医药人才。各地(市)卫生学校、干部进修学校和藏医院也开设了藏医提高班,培养提高基层藏医药人员的业务水平。
2000年西藏共有藏医药生产企业19家,从业人员777人,注册资金18374万元,生产有批号的药品144种,实现工业产值29338万元;销售收入18048万元,比上年增长3.57%;实现利润7321万元;上交税金2582万元。12种藏药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3种藏药被列为新药品种。此外,还有31种藏成药、制剂被列为西藏地方标准。传统名贵藏成药“然纳桑培”、“常觉”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奖。自治区藏药厂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药生产企业,采用现代生产技术研制而成的十味龙胆花颗粒、六味能消胶囊、六味枸杞口服液、十味蒂达胶囊等4种新剂型藏药,均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同时,可生产传统藏药350个品种,年产量达10万公斤。1997年,奇正消痛贴荣获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998年荣获第2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金奖,实现了西藏科技成果在国际舞台上零的突破,充分显示了藏药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十五”期间,要实现藏医药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结合GMP标准,加快传统藏药的剂型改良,促进藏医药生产与国际国内接轨。把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吸收先进的管理、营销经验,做大做强藏医药业。要坚持改善条件和内涵建设并重、突出藏医药特色与完善服务功能并举,继续加强藏医药人才培养,努力提高藏医药临床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藏医药科研工作,推进藏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藏药研制、开发、生产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注重藏药材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加强藏药材基地建设。广泛采用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加快研制新药步伐,实现藏红花等传统藏药材的人工繁育栽培,建立全国最大的藏药材基地,形成全国藏医药研究开发生产中心。 西藏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发现矿产地1858处,各类物化探异点1300个。探明储量的矿床132个,其中能源矿产25个,金属矿产33个,非金属矿产37个,地热资源4个,矿泉水11个;己探明矿床规模达到大型的22、中型25个、小型48个、矿点37个。有17种矿产在全国排序前9位:第1位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第2位铜、火山灰;第3位菱镁矿;第4位硼、自然硫、云母;第5位砷;第6位陶磁土;第7位石膏;第8位泥炭、晶质石墨;第9位锑、重晶石。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1967亿元,全区矿产资源总量潜在价值6505亿元。铜、硼、金、锑、高温地热、建材等为西藏优势矿产,能源为短缺矿产。
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西藏矿业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业人数8000多人。2000年底,开采铬矿石19.66万吨,硼矿19591吨,原煤2.13万吨。
“十五”期间,西藏要加大对地勘工作的投入,搞好地质勘查,进一步摸清我区资源状况。围绕矿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抓紧开展对优势矿种和国家紧缺矿种的地勘工作,保证我区矿业发展有可靠的后备储量。逐步推行地勘成果有偿转让制度,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重点开发有市场需求、潜在的、稀缺的矿产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状况,矿产勘查与开发的重点是铬、铜、黄金、铅、锌等金属矿产,以硼、锂为主的盐湖矿产资源,建材用灰岩、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地热、煤炭、林产品、石油等能源矿产资源以及矿泉水资源。对玉龙铜矿、扎布耶盐湖、甲马赤康铜多金属资源等重大开发项目,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入股,进行合作开发,在“十五”期间,力争完成开发前期工作,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鼓励通过联合等方式在内地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同时,要建立健全矿业管理体系,制定全区统一的矿业发展长远规划,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配置矿产资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除特定保护性矿种和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外,各种投资主体都可以参与开发,自治区行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小型矿山的开发以集体、民营及其他类型企业为主,由地(市)、县政府主管,形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级管理的模式。 建筑、建材工业是西藏自治区工业企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2000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5.87亿元,增长17.7%,实现建筑业增加值约15亿元,增长25.1%。建筑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个百分点,约占1/3。
2000年底,年底在西藏注册的区内外建筑施工企业有233家,企业人员达3.6万人。勘察设计单位28个,资质40个,其中工民建设计类13个,规划设计类7个,工程勘察类4个,专项设计类7个,水电设计类5个,公路、桥梁(函)设计类4个。建材企业达112家,建材工业总产值达3.8亿元,增长18.7%,其中水泥产量45万吨,增长8.4%,新型建材的生产与使用开始兴起,建材产量结构和品种得到调整扩充。
西藏建材工业稳步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全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建材工业企业约40家,主要建材产品产量:水泥49.32万吨,比上年增长26.3倍;水泥排水管54千米,水泥电杆6053根,水泥预制构件8.7万立方米,釉面砖20万平方米,水磨石板材3324平方米,花岗岩板材7100平方米,石料4.95万立方米,均比过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十五”期间,建筑、建材业按照培育强势企业、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建筑建材质量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要加强建筑建材业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对现有建筑企业的改造,增强区内建筑企业的竞争实力。建材业重点抓好新型建筑材料开发、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的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现有建材骨干企业的改造,彻底关停一批污染大、效益低的小企业,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装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西藏民族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民族手工业产品,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实践,形成了独有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受到广大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1988年,西藏开展了民族手工业艺人评聘工作,首次评定了具有工艺美术专业职称共79人,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9人,工艺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员33人。地毯(卡垫)、氆氇、围裙、藏民族鞋帽、民族家具、木碗、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列为自治区轻工业发展重点产品,其独特的风格和生产工艺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西藏地毯行业是民族手工业的一大支柱。地毯生产已有600多年历史。其织法独特,纹样均以山水、花草为题材,古朴大方,绚丽多彩,具有浓郁民族特色。2000年,全区地毯行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年共生产地毯近2万平方米,其中出口约1.2万平方米,出口产品合格率为100%。地毯产品外销美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卡垫是藏族人民群众喜爱的生活必需品,具有结构紧密、花色鲜艳、全料纯毛、经久耐用、色泽不褪等特点。卡垫主要出产于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人们称江孜是“卡垫之乡”。
围裙是藏族已婚妇女普遍喜欢的服饰。山南地区贡嘎县姐德秀镇是闻名遐迩的“围裙之乡”,姐德秀围裙很早就畅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及西欧一些国家。姐德秀的围裙花色品种已发展到近20种,所生产的谢玛围裙,多次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远销国内外。
氆氇是藏族人民一种普遍的家庭手工业产品。氆氇盛产于山南、日喀则、拉萨等地。氆氇的品种很多,总的分为普通氆氇和细氆氆。普通氆氇藏语称为“朗布”,细氆氇中以“协玛”为最好。工布一带地方出产一种厚呢子,名为“泽仁”,结实并具有很好的保暖性。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出产一种手工毛哔叽,藏语叫“泰尔玛”。2000年底,全区氆氇的生产能力大约在35万米以上。
西藏民族画、民族雕刻和金银首饰,既是民族特需品,又是旅游纪念品,很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手工业产品得到较大发展。创作和生产出大量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从60年代开始,西藏着手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在拉萨、那曲、日喀则、昌都、阿里等地(市)建立了皮革加工厂,在林芝地区建立了毛纺厂,在拉萨、格尔木、那曲建立了绒毛分梳及成衣制品厂,使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依托特色农牧资源,大力发展牦牛、优质青稞等农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结合农畜产品结构调整,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深度,通过产业化经营,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 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
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是针对西藏特有的生物资源进行开发,绿色食饮品业主要是开发西藏的天然优质矿泉水、青稞酒、野生果汁饮料、啤酒等绿色饮品和高原特有的牦牛、绵羊、香猪等肉食、奶制品。以及青稞、绿色蔬菜。
西藏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十五”期间,西藏将大力发展高原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食(饮)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区饮用水资源蕴藏量大、含微量元素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矿泉水、啤酒、植物保健品,建成国家级绿色饮料生产基地,力争在创出品牌、形成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重点抓好绿色食品的科研与开发,逐步建立藏东野生菌类开发基地、藏东野生生物食品生产基地和藏北野生生物食品开发基地,建立绿色食品生物资源种子库,并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应。
㈧ 拉萨冬季旅游的最大不足之处是什么
仅气候而言,赴西藏旅游,3~月较为适宜,其中4~10月为最佳时节。
3~4月,雪域桃花狂。蓝天之下,神山圣湖之畔,桃花朵朵遍地开。5月,我思念的林芝--杜鹃花开连成海,色季拉山、察隅、波密、墨脱、米林、错那勒布沟以及亚东、陈塘、吉隆沟、聂拉木等。黄色、白色、紫色、大红、浅红、粉红等,形成花的山,花的海,浩瀚壮观。
6~8月,平均气温20℃。雪山阳光、乌云、积雪、山影和云影……珠穆朗玛峰、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脉、南迦巴瓦峰……各自保留着自己独特的原美。
9~11月,金秋西藏最温暖,白天气温9℃~22℃,夜晚3℃~12℃。被秋霜染黄原始森林,高耸入云霄皑皑冰川雪山,绵亘至遥远天际荒原……鹅黄,绿黄,翠黄,浅黄,淡黄,嫩黄……
冬日西藏,因日照时间长,阳光灿烂,冬天并不寒冷;晶莹的雪山,金色的草甸,缤纷的森林,广袤大地的银装素裹,藏民族的节日盛装和笑容更为灿烂。
拓展资料:
拉萨有许多古迹遗址,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旅游景点有哲蚌寺、色拉寺、小昭寺、宗角禄康、藏王陵、楚布寺、拉萨清真寺、曲贡遗址、西藏博物馆、药王山、直贡噶举派寺庙群等,主要商业区有八廓街、宇拓路步行街、拉萨百货大楼等。周围具有经济价值和医疗作用的地热温泉遍地,堆龙德庆县的曲桑温泉、墨竹工卡县的德中温泉享誉整个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