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外国文献
⑴ 毕业论文从地方方言看当地民俗文化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排版一定要遵循学校格式模板要求,否则参考文献、字体间距格式不对,要发回来重改,老师还会说你不认真
希望可以帮到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下面对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仅供参考: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
第一部分 选题
选题,简单的说就是确定自己科研的课题,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范围。选题是进行科研的第一步,而且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进入论文写作准备阶段,多数的学生往往为论文的选题犯愁。的确在准备阶段,选题十分重要。选择恰当的题目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就会顺利一些。
论文题目的选择是一个从大到小、从不具体到具体的过程,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确定研究方向,考虑将来论文题目的大体方向和范围,在自己课程学习、广泛阅读和资料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明确具体的题目。
尽量选择应用型题目
通常人们对应用性研究的定义是比较模糊的,一般它泛指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常将应用型研究分成理论的应用和计量应用,当然实际中,往往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越来越多的论文在进行分析时,将理论和计量应用融为一体。我们鼓励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作为论文的题目。
宜小题大作
论文的好坏,关键要看作者是如何在论文中支持自己的观点的。
这需要作者能够清楚定义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范围不能太宽。学术论文一般不强调研究问题的宽度,更看重的是深度,如果一篇论文涉及范围太广,作者肯定是难以做到深入的。
第二部分 开题报告
一 、开题报告的目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二、 开题报告的结构
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文献综述,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便寥寥数语、一掠而过。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与主题相关的文献综述
2.1 相关的研究文献回顾
2.2 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评价
3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4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5 可能的创新之处
6.已有的研究基础
7.主要参考文献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如要研究企业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 要研究如何优化则宜采用实验法;要研究如何对员工进行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要研究领导者人际关系可采用个案法等等。
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调查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
提倡使用综合的研究方法。 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1、文献综述的格式(包含四部分)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
主题: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总结:对主题进行扼要总结。
参考文献: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3)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
(6)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注意事项
①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
②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③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④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第四部分 毕业论文的写作
论文的基本组成部分:
题名
内容摘要
关键词
引言
正文
结论
注释和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就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
通过考察学生的毕业论文,检查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
反映出作者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科学能力,对所研究的论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一、题名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
准确得体;简短精炼;醒目。
对这三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能过于笼统,题不扣文。
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少,用词需要精选,一般不要超
过20个字,当然不能因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对内容
的恰当反映。若简短题目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时,可
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
醒目
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二、内容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2、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3、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摘要的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也不要作自我评价。不要照搬小标题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
三、关键词
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到8个词为关键词。
四、引言
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如下三个要点:
1、问题提出:研究动机、目的及问题陈述
2、文献评论
3、研究框架及内容说明
五、正文
主体部分的写法,视选题的不同可以多样
作为一篇完整的论文应让读者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有全面的了解,以便能准确地评判论文的质量。
论文主体部分的内容一般要分成几个部分来描述。在写作上,除了用文字描述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图、表格、曲线等来说明问题,一篇条理清晰,图文并茂、论证清晰的论文才是好的论文。
六、结论
这一节篇幅不大,首先对整个论文做一个简单小结,然后将自己在研究开发工作中所做的贡献,或独立研究的成果列举出来,再对自己工作的进展、水平做一个实事求是的评论。但在用“首次提出”、“重大突破”、“重要价值”等自我评语时要慎重。
七、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的编写反映作者的学术作风。
八、后记
在后记中,主要表达对导师和其他有关教师和同学的感谢之意。对此,仍要实事求是,过分的颂扬反而会带来消极影响。这一节也可用“致谢”做标题。
⑵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诸多广告形式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2010年01月2日
资料
古代
幌子
广告
民俗
行业
49 views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这篇文章是多年前在图书馆读《史学月刊》时看到的,当时复印下来回家录入,一晃就快十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可不象昨天的事么,还能看到自己骑着自行车乱逛呢。
那时的我在3asian开了一个论坛,出于责任找一些这样的文章来发,便是这一篇,因论坛是繁体,所以可见这篇论文全部转成了现在的样子,当时知识浅薄得很,繁简转换时一定有很多错误。前几天写文章时正好写到幌子,便上网搜寻,却发现那个论坛早已没了影子,网上也无处可搜,后悔当初没在其他地方另发。今天查看硬盘,五六层目录下来,突然看到这样的名字,亲切之极,以前的一幕又出现在眼前。更可喜的是文前还有一段幼稚的按语,看了不禁一笑,我是个有点怀旧的人,权把它留在这里了,其他也一仍其旧。
chinaandersen案: 中国古代店铺前的幌子是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其源流久远,曾出现过无店不招,无店不幌的盛况。影响所及,就是在现在,民间也还留有它的影子。而且它还常常进入诗歌作为一种点缀,以招摇情性;在小说中写到它时又是极有情致的一景。<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一文,虽著眼点在”广告”二字,却也写出了幌子的大致流变,颇能使人瞭解”幌子”这一中国特有的民间文化。
看到这篇论文时特别欢喜,故抽空将其录出。由於原文比较长,一时不宜录完,便以原文章节析之,分为五次发帖。为便於查考,每帖均附原文参考资料於後。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幌子广告溯源
本文录自<史学月刊>2002年第九期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杨海军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关键字]幌子广告;图腾崇拜;行业标志;民俗文化
[摘要]中国古代幌子广告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幌子广告的出现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有著最直接的渊源关系。幌子广告的发展则与行商坐贾的分化不无关系。中国古代幌子广告类型众多,但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形象幌子,标志幌和文字幌三种基本类型。幌子广告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载体。
[中图分类号]K203;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2)09-0087-06
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YANG Hai-jun
(News &.Media School,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 China)
Key Words:sign advertisement;totem worship;instry mark;custom culture
Abstract: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had a long history.Emergence of sign advertisement had direct causality to totem worshiped by primitive people,while development of sign advertisement had close connection with tradesmen differentiation.Although diverse in kind,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sorts:image sign,mark sign and written word sign,Advertisement is the body carrying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had salient instry feature.
幌子广告是我国古代最具民族特色的广告表现形式之一。因其造型独特,形式各异且多出自民间而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幌子广告蕴含著丰富的民俗文化,在我国古代广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幌子广告溯源
幌子广告伴随著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而产生,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其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及与自然的抗争中开始用形体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用纹身艺术和佩带饰物表达喜怒哀乐和传递信息,用特殊的气味,颜色和形象进行识别,这些,都是幌子广告产生的物质基础。其中,幌子广告的出现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有著最直接的渊源关系。
图腾崇拜产生於母系氏族早期,其特点是人们把某一种动物或植物及某种自然现象当著氏族的亲属或祖先,或当著本氏族的保护神加以崇拜。图腾崇拜发生於人类社会的狩猎,采集时代,因此,崇拜的对象以动物占大多数。如美洲印第安人易洛魁部落联盟的塞纳卡部落有8个氏族,他们的图腾分别是狼,龟,海狸,熊,鹿等,各氏族还以这些动物的名字作为氏族的名称⑴。我国<诗经>中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汤”的记载⑵,说明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即今天所说的燕子。
图腾崇拜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著的历史现象,对於氏族来说,具有精神纽带作用,起著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利益的功效。同时,共同的信仰也有利於氏族成员形成共同的心理,风气。更为重要的是,图腾往往又是氏族的名称和标记,对外具有氏族徽号的性质,具有识别功能。这些徽号,可视为原始幌子广告的雏形。国家形成後,一些国家的国徽,族徽,王冠的图形仍使用动,植物的图案,因比较多地使用在旗帜上,也可以看作是非商品性质的幌子广告。
幌子广告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中形式逐渐多样化。具体来说,传达商品信息的幌子广告的出现与行商坐贾的分化直接关联。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阶层开始分化为行商和坐贾。关於行商和坐贾,古籍有这样的描述:”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为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待以民来,以求其利者也。故通物为商,居卖曰贾”⑶。行商走村串寨进行交易,所使用的多为口头广告和现场演示广告。坐贾则固定在一定的场所或租用固定的店铺进行经营;为了招徕顾客,商人们开始把陈列於市的实物悬挂在货摊上或店铺上以吸引买主,这样,在实物陈列广告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成了招牌,幌子等广告形式。关於较早的幌子广告,古籍中也多有描述,<韩非子>曾记载了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⑷(难一)这裏所提到的矛和盾实际上是幌子广告的原始形态,而实物招幌的记载在古籍中也能见到。<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一>载:”君使服之於内,犹悬牛首於门,而卖马肉於内也。”⑸这种实物幌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则是较为成型的幌子广告的出现,即表,帜,帘等,这类形式的幌子广告实际上是对实物幌子高度抽象化的结果,这种较成型的幌子广告在古籍中也有记载:”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⑹(外储说右上)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由陈列广告演化而来的实物幌子广告,实物幌子广告高度抽象化,不仅使实物广告的类型更加丰富多样,也使表,帜,帘等成为这一时期较为定型的幌子广告表现形式。
* 该文为河南省教委社科资助项目”中外广告史研究”选题之一。
参考文献:
⑴摩尔根.古代社会[M].三联书店,1978.
⑵林耀华,原始社会史[M].中华书局,1984.
⑶白虎通义[M].
⑷韩非子[M].
⑸曲彦斌.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⑹新华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0.
⑺阵培爱.中外广告史[M].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⑼施耐庵.水浒[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⑽翟灝.通俗编[M].
⑾中国风俗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⑿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⒀尚洁.天津的商业招幌[J].民俗研究,1990.(4)
⒁曲彦斌.古今招幌[J].网络知识[J],1990.(11)
⒂余明阳,陈先红.广告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⒃张则忠,古今中外广告集趣[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幌子”释义的衍化
本文录自<史学月刊>2002年第九期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杨海军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幌子”释义的衍化
从幌子的溯源可以看出,所谓幌子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由图腾崇拜演化而来,传达政治,文化信息的幌子广告,这类幌子主要传达的是政治或军事信息;另一种类型则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中产生,由陈列广告演化而来的实物广告的高度抽象化且较为成型的表,帜,帘等幌子广告形式。这种类型的广告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幌子的”幌”是指帐幔,帘帷,也就是表,帜,帘的不同说法。但这种理解显然过於狭隘,没能把握住幌子广告的内涵和外延。国内也有的学者把招牌和幌子放在一起来描述,称之为招幌,并解释如下:”招幌,是’招牌’与’幌子’的复合式通称,是工商等诸行业用以宣传所经营的内容,特点,档次等招徕信息的视觉标识”⑸;有的学者则把幌子广告与招牌广告混为一谈,认为幌子就是指商店门前的一种标志物尚好理解,但说幌子是商店门前的招牌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因此,我国学者也对幌子广告与招牌广告进行了区分,如有的学者认为:”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以後帘上题写了店铺名号,继而又以木牌代替布帘,在木牌上题写文字,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可称为店标。幌子原指布幔,後被引申为酒旗的别称,并逐渐扩展为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幌子主要表示经营的商品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为行标。”⑺这种表述指出了招牌广告与幌子广告的不同,对於我们理解幌子释义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我国学者大多数人认为实物幌子只是幌子广告的雏形,即使是抽象化的实物幌子也不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幌子的原始含义就是指布幔,是商人高悬在摊位或店铺上方的长方形布幔,作招徕顾客之用。因形状像门或窗帘,也称之为帘帷。初始有的有文字,图案,有的则无,多为青色,称为青帘。这种认识强化了幌子在特定时期内以表,帜,帘为主体的特殊形态,而忽视了幌子从原始的实物雏形到较为成熟的”酒旗”和各种类型的高度抽象化的实物幌子的演变过程。
唐代饮酒之风日盛,酒店多悬挂长方形布幔,中间书写斗大的”酒”字,幌子就被引申为酒旗的别称,称为酒幌。因数量众多,渐成风气,便有了”酒旗风”之说。在中国古代文献裏,对酒幌的称谓不同,较常见的有”望子”, ”招旗”, ”引招”, ”换招”, ”拦路旗”等称呼。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裏就有”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之说。⑻(中秋)<水浒传>中也有:”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著一面招旗在门前”的记载⑼。关於酒幌,有两个问题需特别说明:其一是唐宋时期酒幌普遍存在且称谓众多,这裏的酒幌主要是指酒旗,酒旗虽是这一时期酒幌的主要形式,但其他类型的酒幌也依然存在,如酒葫芦,醉仙,草帚等,在文献裏均有记载。关於草帚,<水浒传>裏有这麼一段文字:”远远地杏花深处,市梢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帚儿来。智深走到那裏看时,却是个傍村的小酒店。”⑼这裏的草帚,就是小酒店的招幌。其二是酒旗经过历代发展,到宋时作为幌子其表现形式虽已相当成熟,但作为其原始形态的青帘或者说是青布酒旗这种原始形态却被较好地保存下来。<水浒传>记载:”宋江……正行到一座酒楼前过,仰面看时,旁边竖著一根望竿,悬挂著一个青布酒旗子……”⑼这段文字说明,直至宋代,青帘作为酒幌依然存在。
以上提到的只是名称和类型的变化,实际上,从原始的布幔出现开始,幌子广告就逐渐发展,衍化,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走向成熟。
首先是形状的变化。葫芦形,铜钱形,帽形,灯笼形,三角形,菱形,及各种实物形状的幌子广告的出现,打破了布幔特有的长方形形状,使幌子广告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因不同形状的幌子广告均有特定的含义,代表不同商品的经营类别,因此,幌子广告逐渐成为各种行业的特殊标记。这裏需要提出的是,因幌子的类型不断增多,其形状便逐渐固定下来,有些具有鲜明行业特徵的幌子广告实际上就是店家所售商品放大或缩小的模型,有的就乾脆悬挂商品实物,前文提到的:”君使服之於内,犹悬牛首於门,而卖马肉於内也”,客观反映了以实物作幌子的事实。因此,也有人称此类幌子广告为悬物广告或实物广告。
其次是制作材料的变化。制作幌子广告的材料,由最初的布质逐渐向木质,铜质,铁质,棉,绒,线,及复合材料扩展,使幌子广告制作的工艺更为复杂,外形更加美观,除了识别作用外,其装饰作用也日趋明显。在诸多制作幌子广告的材料中,木质材料使用较为广泛,许多悬挂在店铺门前,用木质材料制成,写有简单文字如”茶”,”当”或绘有简单图形的平面幌子广告往往被人们视为招牌广告或招牌广告的原始形态。
参考文献:
⑴摩尔根.古代社会[M].三联书店,1978.
⑵林耀华,原始社会史[M].中华书局,1984.
⑶白虎通义[M].
⑷韩非子[M].
⑸曲彦斌.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⑹新华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0.
⑺阵培爱.中外广告史[M].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⑼施耐庵.水浒[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⑽翟灝.通俗编[M].
⑾中国风俗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⑿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⒀尚洁.天津的商业招幌[J].民俗研究,1990.(4)
⒁曲彦斌.古今招幌[J].网络知识[J],1990.(11)
⒂余明阳,陈先红.广告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⒃张则忠,古今中外广告集趣[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幌子的不同称谓及分类
本文录自<史学月刊>2002年第九期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
杨海军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幌子的不同称谓及分类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幌子有不同的称谓,古籍中也有不同的表述,如前所述,较常见的为”幌”或”招幌”,较固定的则为”表”, ”帜”, ”帘”等。其馀的称谓还有”旗”, ”标”, ”望”, ”招”, ”牌”等。
幌,幌子,招幌的称谓最为常见。这种称谓何时出现,何时又为人们广泛使用而约定俗成,似乎无从考证,但人们还是对其出处进行了一番探究。清翟灝认为”幌”有可能是”望”的讹音,他指出:”按今江以北,凡市贾听悬标识,悉呼望子。讹其音,乃云幌子。”⑽(器用)有些学者指出,这种解释有些勉强,认为幌本指帷帘,人们根据酒旗形制如帘而引申称酒幌,进而泛指各种招幌,至於这种情形何时出现,人们根据明代<如梦录>中曾有”铁鞋幌”的记载,推断至少在明代已开始以幌泛指酒招之外的一般招幌子⑾。但是”幌”的用法却很早,如晋张景阳<文选•七命>有”重殿叠起,交绮对幌”的记载,唐陆龟蒙在<和初冬偶作>中也有”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的诗句。
表。多指酒旗,或是酒旗的别称。对於这种称谓,古书也有提及,如<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就曾写道:”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这裏的”表”显然是指酒旗,酒幌。
帜。也为酒旗的别称。如前所述,<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描述如下:”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
帘,青帘,布帘,帷帘。多指酒旗,也可视为酒旗的别称,也称酒帘,酒幌。这种称谓较为固定,在古人的诗词中,多有提及。唐李中<江边吟>:”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刘禹锡<鱼复江中>:”风樯好往贪程去,斜日青帘背酒家”等,均提到这种称谓。
标。指草芥,草标,草帚。一般插在所售物品上,作为出售的标志物,由於在民间交易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便约定俗成地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招幌。<水浒传>曾提到草标:“杨志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上市去卖。”这裏的草标就成为特定意义的招幌。
望,望子,酒望,望竿等。也是酒店门前的酒旗,酒幌。如前所述,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秋>中曾描述:”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招,引招,换招。招幌的简称,因有招徕顾客之意,故称之为”招”。既可以指酒旗,也可以指能携带,可移动的有字招幌。<水浒传•供人头武二郎设祭>载:”那婆子取了招儿收拾了门户,从後头走过来。”这裏的”招儿”指的是酒店的酒幌。
牌。招牌的简称。这裏的招牌,指的是书写有店名,字型大小或经营内容的字招,也称之为标志幌,既有招牌的特点,又具有幌子的功能。关於二者的区别,下文有详细敍述,这裏不再赘述。
多年来,我国学者对幌子广告进行了不同的分类,由於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分类方法上有较大差别,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将幌子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实物幌,模型幌,商品附属物幌,暗示幌,灯具幌,旗帘幌和文字匾牌⑿。尚洁在<天津的商业招幌>一文中将幌子分为九类:实物幌,模型幌,包装物幌,暗示幌,灯具幌,旗帘幌,文字幌,图案幌及图文并茂的幌子⒀。曲彦斌在<古今招幌>一文中将招幌分为五大类:即实物幌,模型幌,象徵幌,特定标志幌和文字幌⒁。
尽管我国学者对幌子广告的分类存在著认识上的差异,但对某一类具体幌子广告的解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实物幌:一般被认为是悬挂在商店或店铺上方的实物商品,所售物品。有些稍加修饰,有些则保持商品的原貌。
模型幌:这是在实物幌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较为成型的广告形式,主要是把商品实物加以放大,缩小,夸张,变形,形成较为固定的形状,这类幌子,有的夸张甚巨,有的则更加美观,精致。制作材料以木质为主,它辅以和商品相关联的其他材料。
象徵幌:是模型幌高度抽象化的结果,象徵幌可分为借代性象徵幌。如酒店挂酒坛,悬酒壶等;隐喻性象徵幌。如饭店挂笊篱等;图画幌。图画内容抽象或直接反映经营的品种,类型或内容。
特定标志幌:以特定的标志来代表经营的类别或经营的品种,这裏所说的特定就是指约定俗成,经营者和顾客均能理解的特定标志,如寿衣店门前逾尺高的黑靴子,理发店门前的白布帘,清真馆门前的蓝色布帘等。
文字幌:在布帘,酒旗或实物,抽象的模型上书写特定文字的幌子广告。又分为单字,双字,多字文字幌。这种类型的幌子广告为数众多,如典当铺的”当”字,旅馆的”店”字,酒店的”酒”字。有的字数甚多,如<水浒传•景阳岗武松打虎>就提到景阳岗山脚下酒店的酒旗上上书”三碗不过岗”五字,更有甚者,如老北京德爱堂药房的冲天招牌上面写有”德爱堂沈家祖传七代小儿七珍丹,只此一家”,多达十馀字,创文字招幌字数较多的记录。
统观以上分类及对不同类型幌子广告内容的说明。笔者认为,从幌子广告的起源及幌子广告的性质看,幌子广告可以分为传达社会生活信息的幌子广告和传达商品信息的幌子广告,由於传达商品信息的幌子广告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著重要地位且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其表现形式也较之前一种类型的幌子广告更加丰富多彩。笔者认为,从其自身发展,演化的规律看,传达商品信息的幌子广告可以概括为形象幌,标志幌和文字幌三大类型。
参考文献:
⑴摩尔根.古代社会[M].三联书店,1978.
⑵林耀华,原始社会史[M].中华书局,1984.
⑶白虎通义[M].
⑷韩非子[M].
⑸曲彦斌.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⑹新华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0.
⑺阵培爱.中外广告史[M].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⑼施耐庵.水浒[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⑽翟灝.通俗编[M].
⑾中国风俗词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⑿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⒀尚洁.天津的商业招幌[J].民俗研究,1990.(4)
⒁曲彦斌.古今招幌[J].网络知识[J],1990.(11)
⒂余明阳,陈先红.广告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⒃张则忠,古今中外广告集趣[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论中国古代的幌子广告-Sign Advertisement in Ancient China-形象幌,标志幌和文字幌
⑶ 关于信阳民俗文化的文献书刊有哪些
我知道的 我这全部由
⑷ 谁能帮我找一篇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体现》的外文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运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运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认识我们当前现代广告设计的形势,如何能准确的抓住广告设计元素,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创意设计风格。具备“中国”的创意设计元素,才能获得民族认同感,才能被国人广泛接受。
[关键词] 传统 文化 广告 创意
透过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而更新拓展,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的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是广告创意的一大重要来源,包括图形、文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图形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比如浙江电视台体育健康频道的一个形象宣传广告,就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舞龙这一活动,并把场景安排在龙翔桥(杭州的一个著名景点),从而传达体育健康频道这样一个目标追求:为百姓的体育事业助力,让老百姓的“竞技场,无处不在”!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广告中,“民间舞龙”这一元素的运用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实在是一个别具匠心的创意。传统文化元素是实现产品全球本土化战略的途径,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设计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的理念、目的以及风格深受其所处的国家文化的影响,并直接反映出了这个国家的文化积淀以及该国家主要民族的心理共性。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未曾间断的,基础性的主流的文化思想极大的影响了设计的价值内涵。民族文化存在的前提就是其独特的个性,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中国设计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秉承和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前提,而找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将传统的艺术精神注入到设计师的头脑里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理念的创新。
1.传统图形的运用魅力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象征吉祥的动物,如龙、凤、马、鸟等的描绘以及人物的塑造较多。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既有一脉相承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不仅深刻的反映了图形艺术形态所表现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也拓展和延伸了艺术创新思维的主体内涵,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
中国古代传统图形的造型方法,与现代设计有很多不同,它主要注重的是形的完整性和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也讲究虚实,传统图形元素衍生后,再运用到现代的广告设计中,制作的图形完善与否,并不单纯表现在画图的技巧和对生产工艺熟悉的程度上,最主要的是要面向生活,使图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图形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审美性融合在一起。
2.传统书法的运用魅力
书法是实用性极强的艺术。它是一门点、线结合的艺术,点和线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而广告设计同样是由点、线乃至扩展到面相结合而构成的一门艺术,点和线同样也是广告设计构成中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书法艺术以对比、均衡、节奏、韵律作为它的主要形式美法则,而一幅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也要做到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和谐统一。传统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风格,中国书法旋律、形体、意境的美已越来越被现代设计家所采用,并赋予了现代设计的独特的民族风格。书法以形写意,舍形求神,无论在结构、章法、力量,还是在情绪上都与现代广告设计息息相关。书法,作为抽象的造型艺术,它之所以给人们美的享受,就是因为客观存在着的多种美的构成规律被创造者成功的运用,从而创造了实用目的同时具有的形式感的完美,给人以引发思想情意、生活兴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依据。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激烈,广告设计已由宣传商品发展到加强商品竞争力,要求商品有视觉冲击力,传达信息直接、明了、迅速。因此,设计日趋突出醒目,而文字变化突出在设计上,则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字书写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由于书法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艺术价值,在设计中应用中国书法作元素,则更能显示中国的民族风格和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另外,设计作品中若借助于书法艺术中特殊的黑白效果,更能体现其抽象、高雅的效果,因此,对书法这种抽象艺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民族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结 语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其实在中国,只要赋予他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可运用到广告设计中的元素很多,中国的设计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中国文化元素的营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李建盛: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
[3]赵希岗:现代图形设计与传统图案[M].(《装饰》2003第4期),2003
⑸ 长沙的民俗文化小论文800字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
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⑹ 跪求有关杭州民俗文化的参考文献!! 越多越好!!!
从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说明,杭州最早人类活动的原始村落,已具有江南特征的民情风俗。他们有的在山上构建半穴居式的房屋,有的已在地面上架设适应地势低洼的干栏式屋舍。他们利用石头打磨石犁、石锛,从事稻谷、芝麻等农耕生产;利用弓箭、石刀,从事狩猎活动;凿刻独木舟,编织渔网,进行捕鱼作业,形成了原始农业生产上的一整套习俗。他们还能用石轮纺织麻布,用石针缝制衣服,雕琢精美的玉器和烧制陶器,来改善、装饰自己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杭州地属越国或吴国,后并于楚。秦汉时杭州地开始建县。据《汉志》载:“吴粤之君皆尚勇,故其氏好用剑,轻死易发,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数与楚接战,互相兼并,故吴越风俗,略与楚同。”隋朝置杭州,兴建州城,开凿江南大运河,对杭州城市发展起到奠基作用。《隋志》载:“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鱼稻富饶,不忧饥馁,信鬼神,喜淫祀。”自唐以后,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社会风俗也渐趋都市化,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丧、岁时、庆典、礼仪等民情风俗,都有了相应变化。
杭州的民情风俗自北宋以后,变化较大。杭州曾经历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南迁的影响,形成南北风俗的大融合。南渡的北人将原有的家法礼俗一并带到南方,使杭州原有的民情风俗起了很大变化。南宋杭州的岁时风俗,在南渡初年,与北方风俗还有很大差异。但到南宋末年,随着南北文化风俗的融合,最重要的是中原文化的崛起,南宋杭州的婚娶、育子、满月、百日、周岁的仪式礼节,也渗入了中原的习俗,娱乐风习也有不少是继承北方遗留下来的习俗。此后,杭州都市风俗经过南北融合,已基本上在生产、生活、婚丧、岁时、娱乐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风俗习尚。
千百年来,杭州人民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不仅表现为日常的饮食起居、四时八节和婚丧嫁娶,也表现为人际的各种社会交往。它和其他文化样式不同,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众生活方式形态而存在的,主要特点有:
1.娱乐性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杭州人的生活基本上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包括游娱活动在内的社会交往,用文化的、娱乐的、休闲的行为方式,展示百姓才华,宣泄民众情感,协调着人际关系。特别是许多富有杭州地域特色的游艺活动,表面似乎是老百姓的业余消遣游戏,实际上却以游乐的形式使人们的心灵得以放松,精神得以调节。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岩三处为杭州中秋赏月胜地。《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亦称“重九”、“九九重阳”。杭俗有登高之举,一般登城隍山或葛岭初阳台。《杭俗遗风》载:“是日城隍山登高吃糖炒栗子、鸡豆,带游斗坛、文昌、关帝、火德等庙。”
2.地域性
杭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于杭州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千百年来,人们旱地种桑,低田则放水种稻养鱼,江河湖塘多养殖鱼虾。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水域广阔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杭州平原地区生产结构上的独特的状态:渔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业以及蚕桑业的发达,致使杭州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誉称,并给杭州地区民俗的形成和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杭州民俗,无论是人生礼仪、生产习俗、还是生活民俗、岁时节令习俗都极具地域色彩。如杭州重阳家家皆食栗糕,重阳糕以糜栗粉和糯米拌蜜蒸熟,切斜方形,上插彩旗。插旗之风,南宋已有。据《梦粱录》载,杭城重阳节尚时兴“狮蛮栗糕”,“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为细末,人麝香糖蜜和之,捏为饼糕小段,或如五色弹儿,皆人韵果糖霜,名之‘狮蛮栗糕’。供衬进酒,以应节序。”。
3.衍变性。
民俗,作为风俗习惯,它是约定俗成、久习为惯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民俗一旦形成,始终保持着历史的持续性、稳定性,这是民俗所共有的特点。同时,在民俗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又会产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具有创造性和可变性的特点。虽然前辈的习俗被因袭下来,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具有时代性的新民俗会不断地萌发和演绎。杭州民俗文化也是如此。一些古老的民俗渐渐从人民的生活中隐退,而另一些传统民俗正萌发出新枝绿叶。如1949年5月3日为杭州解放纪念日,每逢“五·三”,有关部门都要组织老同志座谈,撰写关于杭州解放前地下斗争以及解放杭州的文章。各大、中、小学还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献花,缅怀革命先烈。再如,我国传统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省市要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有的召开表彰会,表彰那些在四化建设中继续奉献在各条战线的老同志和敬老爱老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各机关、团体、厂矿也要召开老年人座谈会,有的还举行各种形式的娱乐、联欢活动和赏菊、登高、书画展等活动。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市敬老爱老的风气越来越盛行。
⑺ 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传统曾经遭到意识形态的阉割,以致于我们除了做些典籍的贵族式研究,很难看到传统的踪影。以前的国学热仍旧是一种旁观者式的复归传统,毕竟我们的习俗、文化传承方式,以及各类文物被文革所破坏。如今,长期处于“传统”迷惘的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又要面对全球化的冲击。看到很多人为中国加入全球化而欢欣鼓舞,心中颇多感慨。要知道,传统的困境又将进入“全球化”旗帜下西方现代文明的“合法”侵袭。本来,任何文化尤其弱势文化在全球化面前不堪一击,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很多国家都有文化委员会(Council),包括西方国家,还有相关的法律,这是政府层面的。反观中国,政府除了由于某些领导人的偏好做些弘扬民族文化的表示,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做真正的、全面的考虑和保护。比如,古籍出版大量依靠市场选择,若大的中国对于自己悠久的文化典籍竟只有400万人民币的政府资助,何等的悲哀!地方政府也仅仅为了旅游来假造历史,对地方风俗、古迹的保护非常有限。传统文化类学术机构的正常运作缺乏资金和规范,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学者像中国这样忙于建立所谓的新学科,在处理传统学科与现代课程的关系方面缺乏经验。藏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一天天衰弱,学者与民间的关系还是那么遥远。希望政府、学术机构(学者)和民间力量合作,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有并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
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内涵的认识。该学科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而形成的学科。其内涵包括以下层次:传统的“小学”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之书,即中国文化元典;历史地理学和官职等;在此基础上,才进入各个历史阶段、各种体裁的专门研究。二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的体会。首先要热爱本专业,认识所从事专业的重要性。该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通过古籍整理的实践培养研究生。
一、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内涵的认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而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太遥远的不说,从孔老夫子序《书》、记《礼》、正《乐》、订《诗》、解《易》、作《春秋》算起,少说也有两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家大多偏重于实践,不重视理论的探讨,所以除了唐初刘知几《史通》、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少数几部带有理论探讨性质的著作之外,最早的文献学理论著作要算郑鹤声出版于1933年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但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确立,才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各家的认识并不一致,这一点,我们从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目录的古典文献学专业方向设置方面可以大致了解。
正因为古典文献学是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的学科,因此与古代文化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内涵都与中国古典文献学有重合的部分。但是既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我的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而形成的学科,它为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其它涉古学科提供有关典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献处理方法。所以它更测重“横”的规律的探讨,而不是像古代文学那样更重视“史”的规律的研究。
就其内涵的层次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层次:第一是传统的“小学”层面,即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这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第二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之书,即中国文化元典,像《尚书》《周易》《诗经》《左传》《老子》《论语》《庄子》《孟子》《荀子》《楚辞》等。第三是历史地理学和官职等,吕思勉曾说,历史地理学和官职之学是研究中国学问的两把钥匙。在此基础上,才进入各个历史阶段、各种体裁的专门研究。第四层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包括:古典文学基本资料的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新编;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如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基本工具书的编纂,如古代文学家辞典、文学书录、诗词曲语词辞典、戏曲小说俗语辞典、文学典籍专书辞典、断代文学语言辞典等。这些研究是各类专题研究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具有相对的长期稳定的特点。
中国古典文献的内容如此之多,而且都是专门之学,一个人当然不可能样样精通。即使那些通人硕儒也是学有专攻的。但是在个人专门从事的学科方向上,力求“辨彰学术,考镜源流”,能够处于较前沿的境地。所以,作为浓缩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各层次知识的《古典文献学》这门课,应当是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必修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关注、跟踪相关学科的进展情况。这样,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到某一方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最重要、最权威的资料。
二、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的体会
首先要热爱本专业、了解学习本专业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专业和经济效益关系十分密切。申请科研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申报科研奖励,几乎每一项填表工作都有“能否创造经济效益”的问题。对研究学习古典文献学专业的人来说,遇到这类表格,往往十分尴尬,不知不觉当中,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减少了学习的信心。所以,应当给同学讲清楚,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是它的根。传统典籍,则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而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一项寻求民族之根、筑造民族灵魂的伟大工作,它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大厦的基础。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其文明传承没有间断,民族文字、民族典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试想,如果我们用的不是方块表义汉字,而是拼音文字,那么,我们面对粤语写的小说、吴语写的诗歌、闽南语写的散文等,恐怕只有经过九曲重译才能略知其大意一二。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一个民族,那是无法理解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实践性强,主要指的在大量阅读原典基础上的整理实践。理论再多,那怕讲的头头是道,不亲自拿着古籍字酌句斟,午夜篝灯,残宵不倦,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硕士研究生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仔细地校勘一些古籍,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研究生沉潜到典籍的最低处,了解它生成的最细微因素,就如同从事生物研究者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细胞解剖一样。
当然,中国古典文献学并不排斥理论,实际上,没有理论,我们面对的古籍只能是一盘散沙。聚沙成塔是理论的伟大魔力。当前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界,理论的建树处于低谷。古典文献学的学习和研究应当努力摆脱对一切现成理论的依傍,尽量从材料中发现问题。研究者应当沉潜于史料的宝藏之中,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炼出理论结晶。研究的灵感应当来自典籍本身,不是用实证去证实现成的理论,而是从大量的古籍整理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论。
⑻ 关于民俗研究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哪些参考文献最好多一点。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由色音主编,收入了在中国昆明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上发表的关于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论文,包括《元代蒙古族萨满教探析》《当代语境下的满族萨满教美术》《试析节日祭祀中的宗教文化内涵——以春节祭祀为例》《南岳信仰民俗初探》等。
民俗文化网 http://www.mswhw.cn/msfl/yj/index.html
《民俗文化研究》,共收录论文12篇,从理论视野、器具民俗和民俗生活三方面对中外民俗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民俗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目前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
《民俗研究》杂志向国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民俗和民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确认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被认为是“能够代表中国民俗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杂志。 季刊,每期272页,每季末月出版,全国邮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