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壹』 中山十大旅游景点
五桂山 长江叠翠 逍遥谷
中山温泉 菊城金瓣 阜峰文塔
紫马岭公园 孙中山纪念堂 中山詹园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贰』 简要介绍青岛市的“八大旅游产品体系”
为了更贴近国际化标准,我市将在未来的五年内,实现旅游产品发展新突破,建立完善度假旅游、海上旅游、邮轮旅游、文化旅游等八大旅游产品体系。
加快发展度假旅游产品。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加快石老人、凤凰岛、琅琊台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力争2015年前,建成港中旅海泉湾、今典红树林等5~10个度假旅游单元,规划建成阳光博澳艾美、银座凯悦酒店等15~20个度假酒店,发展2~3处游艇俱乐部,形成我市东、西两大度假集群。
加快发展海上旅游产品。我市将进一步开发海上旅游航线,重点发展高档游船,加快培育海上看青岛、海上演艺、海上餐饮、海上婚庆等旅游产品;发展游艇、帆船俱乐部,培育高端海上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水上摩托、水上自行车、拖弋伞等游乐项目,形成参与性强的海上游乐产品;完善灵山岛、田横岛等海岛旅游设施,实现海岛旅游突破。
加快发展邮轮旅游产品。我市将积极推动大港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邮轮母港;推动奥帆中心建立流动的邮轮通关设施,建成国际邮轮停靠港。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品。我市将加大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大力挖掘旅游文化内涵,重点开发崂山道教文化资源;推进建设灵珠山佛教文化公园、法海寺综合项目等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力争完成港中旅海泉湾演艺项目;继续完善城投“蔚蓝青岛”演出内容,形成文化精品。深入挖掘和打造古迹文化游、名人故居文化游、欧陆风情建筑文化游、工业文化游、军事文化游等品牌;办好糖球会、萝卜会、胶州秧歌节等民俗节会活动。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我市将培育乡村饭庄、田园采摘、渔家风情、温泉养生等八大乡村旅游产品,力争到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特色村达到100个以上,乡村旅游特色点达到300个以上,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
加快发展购物和餐饮旅游产品。今年起,我市将加快规划建设一批旅游纪念品(商品)超市、特色街和专卖店,举办特色旅游纪念品(商品)设计大赛,开发一批具有青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挖掘、整理青岛特色餐饮文化,组织推介青岛十大特色菜和十大特色小吃,建设石老人海鲜街、青岛鲤鱼门海鲜城等特色餐饮项目,打造“青岛菜”品牌。
加快发展节庆会展旅游产品。我市将以国际啤酒节、国际海洋节、国际帆船周等大型节会活动,以及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依托,着力打造高端节会旅游品牌。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高端会议中心,积极承接国际大型会议,鼓励和扶持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期间举办大型会展活动。
加快发展体育健身旅游产品。我市将积极引进和承办国际高水平海上运动赛事,发展海上帆船、帆板等海洋体育活动;积极发展温泉、保健、潜水、疗养、登山、高尔夫、健步行等特色健身旅游项目。
『叁』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规律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五四以来在文化方面总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从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结果是,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
生活化。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社会化。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网络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需要具体分析。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必须坚持——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出人才出精品,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机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肆』 好客山东休闲汇的四大体系
休闲汇活动设置组织动员、休闲产品、活动载体、评选激励四大体系。 2013好客山东齐鲁乡村逍遥游休闲汇整合全省社会、人文及城乡休闲资源,推出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休闲产品,形成完善的休闲汇产品体系。
(1)齐鲁乡村逍遥游休闲系列。突出“记忆乡村、回归田野、陶冶身心、放飞梦想”乡村休闲主题,围绕海滨渔家休闲游、山区生态休闲游、滨湖湿地休闲游、平原农家休闲游、民俗文化休闲游等五大板块,重点打造“齐鲁乡村逍遥游”产品系列。结合资源特色,开发包装一系列适合市民休闲度假的一、二、三日游特色乡村休闲游产品。以“好客人家”为统领,支持各地融合地方文化打造“沂蒙人家”、“泰山人家”、“阙里人家”、“胶东渔家”、“滨湖人家”、“森林人家”等乡村休闲品牌产品。(省农业厅、交通厅、林业厅、水利厅、海洋与渔业厅、旅游局负责)(2)环城市游憩带休闲系列。在城市周边,推出一批以采摘、赏花、垂钓、养生、运动为主题的乡村休闲休憩带;以县域为中心,培育乡村花园、农业公园、采摘乐园、观光农园、开心农场、教育农园等精品乡村旅游休闲项目,推出“绿道”慢游休闲产品。(省农业厅、交通厅、林业厅、水利厅、体育局、海洋与渔业厅、旅游局负责)(3)旅游度假休闲系列。发挥旅游度假区和各类度假设施的功能,对现有度假资源和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推出一批滨海、滨湖、滨河度假以及山区度假、乡村度假、葡萄酒庄度假、森林度假等不同主题的度假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产品。(省旅游局、经信委、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厅、商务厅负责)(4)养生健身休闲系列。举办农村特色健身项目比赛展示、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利用城市广场、景区、公园、居民社区等场所,举办武术、拔河、象棋、围棋、健美操、健身操、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滑、桥牌、扑克牌、游泳、戏水等系列体育休闲活动;推出一批适合青少年、中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休闲的放风筝、踢毽子、扭秧歌、跳大绳等“经典玩法,时尚健身”活动;培育一批温泉、浴场、保健、美容、美食等养生休闲产品。(省体育局、卫生厅、旅游局负责)(5)文化休闲系列。结合“十艺节”的举办,在城市社区、旅游景区,依托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等,举办读书节、文化节、艺术节、书画展、摄影展、科技展,以及曲艺、杂技、时装表演、歌曲比赛等活动;利用各类文化遗存、文物古迹、古村、古镇、古街等,举办文物展,开展文物鉴赏、民间寻宝等活动;突出山东民俗文化特色,举办面塑、剪纸、皮影、烙画、微雕、泥塑、脸谱年画展示等民俗文化活动;结合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表演,策划举办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省文化厅、文明办、宗教局、旅游局负责)(6)夜间休闲系列。在城市中央休闲区、城市广场、社区、旅游景区等举办群众消夏晚会;依托城市歌厅、舞厅、酒吧以及各类购物、餐饮、娱乐街区等,以优惠的价格和丰富的产品供给,发展夜间购物、餐饮、文化娱乐消费;开展好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活动,在公园、社区等地,开辟一批相对固定的演出娱乐场地、交际舞场,以及群众自娱自乐文化场所。(省文化厅、住建厅、商务厅、广电局、旅游局负责)(7)美食休闲系列。发挥鲁菜创新大赛平台作用,培育鲁菜名师、弘扬鲁菜名店,提升鲁菜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利用齐鲁电视台《食全食美》专题栏目,重点推介齐鲁地方名吃、特色小吃,开展“家庭大厨”评选。深入推进“到山东最想品尝的100种美食”在全省各地的落户工作,挖掘民间美食,推进名优小吃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全力推进特色鲁式快餐发展,积极开发适合大众消费需求的餐饮休闲场所。(省商务厅、省旅游局负责)(8)蓝色休闲系列。结合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以风景观赏、滨海休闲、海洋运动为主,开发海滨慢步、海上垂钓、海滨沙滩娱乐、滨海浴场、海岛观光、海水热疗、半岛蓝色经济区健身联动项目。开发海上观日出、听海涛、观海潮,以及拾贝壳、挖海蟹等“赶海休闲”产品。(省海洋与渔业厅、体育局、旅游局负责)(9)黄河休闲系列。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整合利用黄河文化以及相关生态、自然资源等,培育黄河主题文化游项目,推出黄河口生态游、黄河沿岸逍遥游、黄河文化体验游、黄河寻根游、黄三角经济区健身联动等黄河系列产品。(省农业厅、水利厅、林业厅、体育局、旅游局负责)(10)修学休闲系列:以开阔眼界、增强体质、提高素质为目标,针对暑期集中推出一批不同内涵的研学修学旅游产品。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事活动,推出一批农时、农事、农业劳动知识修学产品;依托丰富的山河湖海等自然景观,推出一批地理、地质知识修学产品;依托多样性的文化资源,推出一批国学研修、书法国画、红色文化修学产品;依托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现代英模人物等,推出一批以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为主题的社会道德修学产品。(省教育厅、文明办、团省委、宗教局、老龄办、农业厅、旅游局负责)重点抓好暑期、“十一”黄金周、金秋采摘季三大时间节点的活动安排和产品体系建设。暑期节点:重点开发修学游、亲子游、省亲游、消夏游、爱国主义教育游、体育健身游等休闲产品。“十一”黄金周节点:重点开发“欢度国庆、休闲假日”主题活动,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一批假日旅游休闲产品,组织商贸企业开展休闲购物大优惠、大让利活动。金秋采摘季节点:以乡村休闲为主体,重点组织开展各种采摘节、赶海节等丰收节庆活动和休闲体验产品。引导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点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推出一批游客喜爱的原产地农副产品购物旅游线路。各市、各相关部门要通过门票优惠让利、推出休闲汇系列活动等方式,向市民和游客提供惠民服务。各市、各相关部门都要在休闲汇期间组织1—2个特点鲜明的主题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高潮、全民大休闲的浓厚氛围。 面向市、县(市、区),设立最佳“休闲汇”活动组织奖,开展最佳主题周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开展最佳活动创意方案征集活动,开展休闲家庭、休闲社区(乡镇)评选活动;开展“我休闲、我快乐”休闲摄影、休闲拍客、休闲播客、休闲微电影、休闲微博、休闲博客、休闲征文活动。面向各承办部门,开展最佳休闲专题活动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