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发展大格局计划

旅游发展大格局计划

发布时间: 2020-12-05 12:16:17

A. 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如何规划设计

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城镇发展体系,城镇职能定位,构建符合城乡总体发展目标的产城发展路径是全域旅游科学性的重要一环;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联动,是全域旅游发展活力的支点;统筹农业农村发展是全域旅游体系建设的支撑(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观点)。在总体发展战略中应明确全域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发展,注重持续运营的产业体系构建,注重创新旅游+的实现区域发展活力路径的建设。

结合不同区域和资源禀赋,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综合确定全域旅游品牌战略和主题品牌定位;遵循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符合城乡总体发展目标,重点梳理城乡旅游资源,统筹确定旅游发展战略、运营模式、综合确定全域旅游品牌战略、分区建设主题定位,重点项目发展路径;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案例中,站位全域农业农村统筹建设,统筹区域经济圈层,构建全域生态产城路径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综合确定全域旅游发展定位,确定分区发展重点和主题定位,创新旅游运营体系建设。具体规划设计要点:
1、区域资源的再生挖掘。统筹资源优势,综合评定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提出现状旅游资源的重组与再生关系,创新提出发展方向与旅游体系构建。
2、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综合评定旅游体系的业态关联,产城(镇、村)的发展单元,提出符合城镇发展需求,符合新城镇化路径的旅游体系建设;综合确定全域旅游发展总体定位及总体形象定位。
3、统筹旅游产业发展体系的建设,提出发展战略和不同功能片区的具体发展策略。并站位全域提出重点项目体系。
4、结合主题片区的发展重点,提出旅游功能产品,确定不同主题旅游方式和项目。综合分析重点项目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和支撑体系,包括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5、综合确定全域运营体制保障体系建设,区域旅游品牌运营策略,投资与运营管理策略。

B. 如何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专家贡献一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样板吧麻烦告诉我

它也常包括某些专题规划(或称部门规划)的内容,如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客源市场调查、分析和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规划;旅游商品设计规划;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和人才培训计划等。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是与旅游部门规划对应而言,它具有全局战略性,对景区内各景点及具体建筑项目不作详细规划。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需要专门的具备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资质的单位来编写,具体内容包罗万象,您可以参考以下文章略微了解:太行山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北起北京,南达黄河,穿过京冀晋豫4个省市,绵延近千里,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山脉。太行山山水型旅游资源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开发潜力巨大。但是,由于跨区域、面积广、景点多、区域发展和开发不平衡,太行山旅游开发难以统一管理,整体品牌难以打造。如何整合和包装太行山旅游资源,打好“太行山”这张旅游牌,重塑“太行山”旅游形象,使之成为国内最富吸引力的“中国山水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之一,对于振兴太行山区的旅游业和促进太行山地区社会和谐发展极为重要。 一、太行山的优势与机会 1、资源优势 太行山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千峰竞秀;山西高原(黄土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形成串珠状的峡谷和关隘,万壑争奇;此外还有板崖、名泉、瀑布、岩洞等多种独特的地形地貌和郁郁葱葱的植被,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 4A级(5A级)旅游景区。 太行山还是一座历史名山,从远古时期神农教民稼穑开始,便留下了无数的文明足迹,区内国家级文保单位多处,墓葬、古建、碑刻、遗迹无数。而且,太行山也是新中国的摇篮之一,革命遗存众多,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2、区位优势 太行山地区地处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紧邻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华北平原区和中原地区,辐射数亿人口,区位优势明显。 3、机遇优势 世界旅游产业持续增长;中国旅游迅速崛起,旅游业已经上升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山水休闲和区域联合的旅游开发;太行山旅游的交通、景观、市场、管理等格局急需重新“洗牌”,太行山旅游目的地亟待重建,这些都是中国旅游产业系统升级背景下太行山旅游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此外,还有北京奥运、太行山绿化工程、生态工程、革命老区宣传文化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各种机遇在此叠加,必将进一步提升太行旅游的注意力和影响力。 二、太行山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牌形象整体塑造不力 一方面,太行山各地过分注重于本辖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对“太行山旅游品牌”的整体性开发,对太行山品牌利用多、打造维护少,存在着严重的“公地悲剧”,这极大地损害了太行山旅游的整体品牌。另一方面,太行山地区各地旅游促销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多停留在“卖产品”层次,重景区轻整合、重产品轻形象。多年来,各地各唱各调,缺乏对太行旅游形象的准确定位和统一策划。 2、产业要素统筹不够 交通不畅和产品老化仍是当前制约太行山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太行山地区交通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公路的密度和等级较低,铁路和机场建设滞后,很多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可进入性极差,即使是开发较好的地方,如太行山大峡谷、五台山、云台山等,交通条件也不尽如人意。受交通条件制约,很多落后山区的旅游开发还只是停留在“爬山”的局面,加上一些景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编队式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到位,难以与太行山旅游的主线实行很好对接。 太行山旅游产品主要还是观光型的产品,休闲度假产品、文化体验产品、生态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科技教育等主题化开发不够,不能满足日益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要。 3、关联带动作用不强 一方面,旅游企业的组团能力不强,大部分主营地接业务,旅游收入严重“漏损”;另一方面,旅游功能配套不够、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不够、当地农民和农村经济从旅游中收益不够;此外,旅游产业与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的互动与整合不够,旅游业的“乘数效应”不明显,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促进作用较小。 4、市场发育程度不高 突出地表现在旅游市场机制僵化和旅游企业素质偏低两个方面。一方面,太行山旅游面临着体制、政策和发展空间上的障碍,政企不分现象明显,旅游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难以应对市场的要求和竞争;另一方面,太行山旅游管理又存在着管理多重交叉的问题,各部门标准不一,职能重复,旅游企业不堪重负,难以做大做强,旅游企业素质普遍偏低。目前,太行山地区尚无一家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区域合作、市场秩序维护、品牌塑造等工作,只凭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落实 三、太行山旅游发展趋势 中西部崛起、各种太行相关的重大工程、以及太行周边焦作现象、栾川模式的带动和影响下,太行山旅游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1、区域旅游合作日益加强 近年来推出了“晋冀豫‘金三角’旅游经济合作区”、“豫晋金三角旅游区”的无障碍旅游、编制了《南太行山旅游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也提出了即将编制《黄河中下游集中连片区旅游发展规划》等,都呈现出区域旅游合作的态势,说明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对区域旅游合作的高度重视。 2、旅游空间腹地拓展 多年来,受山区交通条件和旅游产品供给的限制,开发的主要是山水游览为主的观光型产品和景区,难以向腹地纵向拓展延伸。随着政府旅游意识的增强、交通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太行山区腹地也增加一批新旅游产品,成为新的旅游兴奋点和利润点。 3、旅游经济持续增长 伴着中国旅游的飞速生长,富集市场热衷的山水旅游产品的太行山旅游将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地区。即将举行的一些大型的活动或者工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契机,也将极大提升太行旅游的注意力和影响力。随着太行山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推进,太行山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太行旅游经济将会继续保持持续增长,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太行山旅游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四、重振华夏龙脊 虽然太行山旅游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但情况正在向良性方向发展,太行山应该抓住“十一五”期间目的地建设的战略机遇,迎合中国旅游产业系统升级大势,整体推进太行山水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 1、总体发展理念和战略 联动战略:进一步推进京冀晋豫太行山区域旅游合作,完善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构建太行山无障碍旅游区。 形象提升战略:确立“巍巍太行·中华脊梁”形象,统一太行山旅游形象。 精品打造战略:以云台山、太行山大峡谷、五台山等为主吸引物,以太行文化和太行精神为内涵,结合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配合以休闲旅游为核心的泛旅游产业立体发展战略,联合打造一系列综合旅游精品。 科教兴旅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观,推进院校、机构合作,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及山区农民的旅游文化素养,增强旅游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一轴三极的空间格局 一轴:即太行山长线。进一步培育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的太行山旅游长线,提高太行旅游观光价值,增强太行休闲度假功能,提升太行旅游文化品位,成为国内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的顶极产品。 三极:即北京、石家庄、焦作三个增长极。进一步完善北京、石家庄、焦作都市旅游功能,策划并推出几台以反应太行精神、太行文化主题的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娱节目,丰富晚间旅游文娱活动,建成太行山区域的旅游策源地、游客组织中心和旅游接待中心,也可以在一些比较经典的露天景区举办情景剧。 三线(区):即以焦作为中心的南太行山金三角游:包括以王屋山、云台山等,王莽岭、锡崖沟、郭亮村、太行大峡谷等;以石家庄为中心的中北部太行金三角游:包括以天桂山、五岳寨、驼梁山、天生桥、娘子关、苍岩山、五台山等;以北京为中心的北太行山金三角游:包括白石山、太白山、小五台山、以及北京部分山区(如香山、灵山)等。 3、政府主导的太行品牌维护和整体形象重塑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火锅产业”;太行山旅游更是跨省域、多层次、区域型的旅游产品,政府联动主导旅游更为必要。目前太行山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但各地政府间的旅游合作更应着眼于太行品牌的维护和整体形象的重塑,这是政府促进太行旅游发展的第一要务。 太行品牌建设工程:设立“太行山旅游发展基金”,按照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AAAAA级旅游区的标准要求,以捆绑申报创建为契机,京冀晋豫联合维护和建设太行山旅游品牌。 旅游形象推广工程:围绕“巍巍太行·中华脊梁”进行系统的CIS设计,实施统一的旅游识别系统(包括网络、导游词、旅游指南、画册、旅游图、旅游影视、节庆活动等),各地政企联动,整体推广太行旅游形象。 太行旅游畅通工程:突出北京、石家庄、焦作等城市的旅游集散作用,着力解决太行山地区的可进入性和太行山内部的通达性。 旅游生态环保工程: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强化核心竞争力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切实解决山区交通、生态保护、文物保护、村镇建设等几大问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景区品牌化提升和产品主题化开发 景区品牌化提升:对旅游景区分层次、分等级进行规划开发,择优选择一批高级别、高要求、高投入开发,使之成为太行旅游的支撑品牌和标志景区。 产品主题化开发:全方位挖掘太行旅游文化内涵,各景区在大的太行品牌之下,寻找自己的个性主题,或用将同类的旅游产品用同一主题组织起来,主题化开发,如:“太行硝烟、胜利曙光”的红色主题;“华夏龙脊、太行雄风”的山水主题;“五千年文明、八百里太行”的访古主题等。 5、概念营销和主题分流 根据产品特性和市场走向,太行山区应形成以大众山水观光市场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科考探险游、健身运动游等旅游市场为主体,以其他特种旅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格局。在太行旅游形象与品牌营销过程中,应将太行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树立“概念营销”理念,通过形象塑造与品牌推广,建立太行山山水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体系,整体营销太行旅游品牌。与此同时,应顺应旅游市场发展新趋势,根据太行山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特点,针对不同市场群体,“主题分流”,探索太行山旅游目的地市场差异化开发新模式。 6、旅业战略联盟 太行山游是一个跨区域、多要素组合的综合性产品,跨区域的特点带来了分税制下的不同政府利益体之间的矛盾,多要素组合的特点带来了产业链条中的不同企业利益体之间的矛盾,这两大利益体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太行旅游多年来非理性竞争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太行旅游的非理性竞争问题,当前京冀晋豫各地政府间宏观的太行旅游经济合作还不是最好出路。太行旅游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靠市场主体来解决的。淡化行政区划对太行旅游的辖区管理,建立统一开放的太行旅游市场,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旅游集团和战略联盟,才是壮大太行山旅游的根本出路。 这种旅业战略联盟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旅游市场主体。应鼓励旅游企业、旅行社相互参股、联合、兼并,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鼓励、促进各种实力型旅游企业跨区投资,对太行山地区优势景区进行战略收购、兼并或控股;逐步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太行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或集团。 7、社区旅游与产业整合 对于太行山地区这样一个旅游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应该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收入再分配的“平衡产业”作用,促进太行山区和谐发展。 发展社区旅游:把旅游发展与山居民生活(开发式扶贫)结合起来,设立太行山旅游建设示范区,开展太行山旅游就业培训,鼓励、支持发展山区乡村旅游,引导游客深入社区之中,让旅游惠及山区百姓。 促进产业整合:因地制宜地引导、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农业、工业、交通、文化教育之间的集合,用“大旅游”的观念来整合旅游与相关产业,增加其附加值和协调度,促进太行山区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质量体系的重构和企业诚信经营的监管,是太行山旅游开发与管理的重点之一。 五、几点具体建议 1、建议国家旅游局将太行山作为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最有代表性的国内山水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予以重点建设,尽快研究制定《太行山旅游目的地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或者《太行山旅游目的地发展总体规划》。 2、鉴于太行山地区的行政区划实际,建议国家旅游局牵头成立太行山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委员会,并尽快出台《太行山区域旅游发展管理条例》,加强太行山地区的依法治旅力度。 3、建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政府设立太行山旅游发展基金,结合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山区居民的示范区建设,建立太行山地区旅游培训机制,探索旅游开发式扶贫的新模式。 4、建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给予太行山偏远地区享受与太行山其它县区相当的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和太行山地区产业政策。 5、建议国家环保总局和科研机构加强对太行山区偏远地带的关注,尤其是对山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方案的研究,有效解决太行山旅游的视觉污染问题。 7、鉴于太行山特殊性,建议太行山开发总公司在开发山区旅游的同时,应突破山区红线发展旅游,编制《太行山区旅游开发控制性规划》,有效整合山区周边旅游资源,让更多的山区居民从旅游业中受益;待条件成熟的时候,可组建太行山区旅游经济开发区,成立旅游经济管理委员会,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管理.

C. 旅游计划怎么写

1、确定来要去的地方。需要了解的自知识点:目的地主要的旅行地及其亮点,它们在地图上是怎样排列的,大体交通情况,当地的社会稳定和治安状况,大体签证政策。

2、做城际行程。市面上行程工具太多,纸和笔是你最好的朋友

3、预定交通住宿,细化与修改城际行程,做预算。

4、预定活动,做城内行程。城内计划与上一步的城际计划分开做,我的偏好是直接用app标记或者写在随身小本子上。

5、出行准备1)为了旅途拍照好看买点新衣服;2)换汇;3)如需要,提前购买当地电话卡或租用随身wifi;4)合计一下什么东西要打包,缺防晒霜、洗漱袋、转换插头之类;5)需要打印的预定单打印,重要证件和收据复印留档,6)加载一份第一个城市的离线地图。

参考来源:如何制定旅游计划?

D. 新中国旅游业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旅游业40年经历了四大阶段:

一、初创阶段(1978-1986年)

1978年、1979年,国家为改革开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国家第一个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年国务院80号文件)有两个定位:

1、双重性质双重目标,“旅游事业在我国既是经济事业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游业发展要“政治经济双丰收”,这是用以确定旅游业“中国式道路”特征的定位;

2、把旅游放在经济领域中比较、调试后的定位,“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

这也是第一次关于产业重要性的精准定位,为旅游业在40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大发展中“选对跑道”“对上表”。

二、产业化进程阶段(1986-1998年)

从1986年国民经济“七五”计划,到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业明确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981年,国务院主持制定了旅游业第一个发展规划,在5年后列入国家第七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5年实践、5年探索有多难可以想见,最终这个《规划》敲定了作为“国民经济一个组成部分”的产业应该有的基本政策体制保证,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轨道上开始了产业化进程。

(4)旅游发展大格局计划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

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

旅游业从业务种类划分看,主要有3种类型 :

1、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

2、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3、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E.  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构想

1.河南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内涵

(1)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A.旅游的区域重心向东方转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合作与交流的扩大,旅游市场的重心开始从欧洲、北美东移,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亚洲是近十年来国际旅游比重上升最快的地区,增长势头仍在继续。预计未来几年全球旅游人数将达到30亿人次,国际旅游达10亿人次,旅游业收入将达2万亿美元。亚太及非洲、拉美地区可能以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而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市场。

B.旅游方式趋于多样化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内涵的追求开始发生一种质的跨越。游客更加重视在清心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增加知识、清除疲劳,那些单纯的休闲观光旅游逐渐转变,被集文化、娱乐、观光、疗养为一体的旅游方式和项目所代替。旅游观念的转变,为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C.旅游客源趋于分散化

“旅游无限化”是国际旅游界最近提出的一种新理念。无限化理念的可贵之处,是打破了传统旅游项目、旅游景点独霸市场的局面,标志了旅游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旅游无限化”理念提出的社会背景是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负担的加重,特别是城镇市民中的年轻一代,为逃避喧啸、寻求刺激,在回归自然中获得解脱的心态日趋增长。猎奇、探险、攀岩、登山、蹦极及科学考察等参与性项目,已经成为新的时尚。“旅游无限化”的提出是对传统旅游业的挑战,同时也给旅游业寻求新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

(2)河南省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A.河南“十·五”计划中的旅游产业导向

不断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消费规模,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旅游业作为消费品生产的重要部门,具有资源丰富、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创汇能力强、投资见效快的特点。河南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应顺应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施旅游经济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在必行。因此,河南省第九届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指出:要树立大旅游、大产业观念,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尽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预期‘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2005年达到630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

为此,我省旅游产业政策可以理解为:实施政府主导、适度超前、集约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旅游战略,在规模和效益上推进旅游经济的全面增长,使之尽快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B.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追求

把旅游作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实施这一战略必须具备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积淀丰厚、吸纳力强的客观条件。依据旅游业开放性的特点,利用加大投入来实现超前于当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是适应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旅游消费的需求,达到促进当地旅游经济、拉动相关产业经济增长目标的惟一选择。

C.面向未来,实现与国际旅游业的全面接轨

WTO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河南旅游业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勇敢地走向国际大市场。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就是要面向未来,实现与国际旅游业的全面接轨。旅游经济发展的超前性,就是要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建立有序的科学规划、营销和经营管理体系;引用借鉴旅游业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研究掌握市场营运规律和发展趋势,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格局内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取得驾驭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主动权。

D.旅游开发成功经验的借鉴意义

河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蕴涵之深厚,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这就为实现省委省政府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意图,为创造国际名牌、国内精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焦作、西峡、登封、林州、济源等县市,是近几年涌现出的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的成功典范。典范的成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实施“旅游立市”的结果。它们把旅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促开放、促建设的发展轨迹。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县建成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他们的成功经验对实施我省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有借鉴意义。

总之,河南旅游业应以现代化的面貌展示古老黄河文化的风采,为中国乃至世界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2.河南省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展开

(1)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气概来塑造河南旅游产业整体形象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中,“金字塔”是古埃及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哈拉巴文化》是幼发拉底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的代表;《黄河文化》是中国华夏文明的体现。发育在中原大地上的《河洛文化》,是中国华夏文明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因此,就展现中国华夏文明而言,中原《河洛文化》代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河南旅游产业整体形象应该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气慨来塑造。

特别应该提及的是,新近推出的“黄河之旅”是一部颂扬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史诗,是河南旅游开创国际名牌线路的开始。在产业形象塑造方面,首先应揭示“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使之与“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摩诃婆多》和《罗摩衍娜》齐名。线路规划应力争保持黄河文化的完整性,可适当向西延伸至西安,向北延伸至安阳。景区建设要充分理解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缩影”论断的现实意义,向世人展示华夏文明从三皇五帝至夏、商、周,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成立等不同历史阶段内的历史演进过程。

(2)勘查规划旅游项目的建议

建议在河洛地区勘查规划的旅游项目有:

a.以伏羲氏、燧人氏、女娲氏及尧、舜、禹为代表的远古文化旅游项目;

b.以阳城、黄台、稍柴为代表的夏文化旅游项目;

c.以商丘、郑州、安阳为代表的商文化旅游项目;

d.以洛阳、三门峡为代表的东周及春秋文化旅游项目;

e.以赵长城、魏长城、楚长城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文化旅游项目;

f.以禹贡河、汉志河、明清河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工程旅游项目。

建议在河洛地区强化开发的项目有:

a.商丘商祖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b.开封宋都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c.郑州商城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d.安阳殷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e.新郑黄帝故里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f.灵宝黄帝筑鼎原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g.巩义宋陵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h.孟津汉陵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i.洛河河图洛书及伏羲台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j.陕县虢国贵族墓地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k.邙山黄河游览区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3)以“国家公园”“开放实验室”的标准来锻造河南旅游精品

在当今世界,许多旅游胜地的形成(如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西非撒哈拉大沙漠、南亚喜马拉雅高山雪域等)都是利用独居特色的自然资源,开展具有较高科学水准的旅游项目而著称于世的。横贯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山脉是世界范围内最典型的陆内碰撞造山带,地质学界将其命名为“中国中央造山系”。河南境内的伏牛山是中央造山系的东延部分。她的靓丽之处在于构成我国南、北及东、西四方气候区带、生物区系、地质地貌单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天然过渡边界。其自然资源具备了组建世界级“国家公园”、“开放实验室”、“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客观条件。“伏牛之旅”可集休闲观光、科学考察、猎奇探险为一体,并与“黄河之旅”南北呼应,展示出河南旅游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建议在伏牛山地区勘查规划的旅游项目有:

a.以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地质旅游项目;

b.以宝天曼高山植物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项目;

c.以丹江口水上运动场为代表的体育旅游项目;

d.以栾川钼矿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项目;

e.以楚长城遗址考查为代表的探险旅游项目;

f.以黄花墁、五垛山花岗岩峰丛景观区为代表的旅游度假项目;

g.以玉皇顶、龙池墁、桦树盘变质岩峰岭景观区为代表的旅游度假项目。

建议在伏牛山地区强化开发的旅游项目有:

a.白垩纪恐龙蛋化石遗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b.淅川楚祖文化遗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c.南阳东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d.伏牛山自然保护区链接工程;

e.伏牛山旅游景区链接工程。

(4)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经济利益互动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强化区域联动、提高感知质量,是行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决定因素。旅游是一种社会性的经济文化现象,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限界,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经济利益互动,组建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规模型旅游精品热线,乃是重中之重。

建议创建国际品牌旅游产品地域合作范围:

a.黄河之旅 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商丘、三门峡、安阳等地区;

b.伏牛山之旅 包括南阳、洛阳、平顶山等地区。

建议国内品牌旅游项目地域合作范围:

a.天中山之旅 包括驻马店、漯河、周口等地区;

b.太行之旅 包括济源、焦作、新乡、安阳等地区;

c.红色之旅 包括信阳、驻马店等地区。

(5)实现旅游开发与基础建设一体化

鉴于河南各级政府已确定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支柱”,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区域基础建设应为旅游开发提供有利的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规划上应强化旅游意识、园林意识和环境意识,把城镇基础建设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建设项目以特定的旅游功能,实现旅游开发与基础建设一体化。同时,应加强“旅游企业文化”、“旅游城市文化”的培育,实现社会环境的安全有序、经济环境的合理公平、人文环境的热情友好,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建议作为旅游城市重点发展的地区有:

a.郑州市,登封市、巩义市、新郑市;

b.洛阳市,洛宁县、嵩县、栾川县、新安县、孟津县;

c.开封市,兰考县;

d.商丘市,民权县、永城市;

e.三门峡市,陕县、灵宝市;

f.安阳市,林州市、汤阴县;

g.鹤壁市,浚县、淇县;

h.新乡市,辉县、卫辉市;

i.濮阳市;

j.焦作市,博爱县、沁阳市、温县;

k.济源市;

l.平顶山市,鲁山县;

m.南阳市,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南召县、桐柏县;

n.信阳市,新县;

o.驻马店市,遂平县;

p.周口市,淮阳县。

建议作为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的项目:

a.宁西高速公路,信阳—南阳—西峡段;

b.许南高速公路,平顶山—鲁山—栾川旅游线、云阳—南召—宝天曼旅游线;

c.洛平高速公路,嵩县—车村旅游线;

d.郑少高速公路,登封—嵩县旅游线;

e.伏牛山旅游环线高等级公路;

f.伏牛山地质剖面高等级旅游公路;

g.郑州—桃花峪水库。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F.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格局是什么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不管版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权游,我国旅游业的区域格局呈明显的东、中、西部梯度推移态势。就旅游经济规模和效益来说,东部沿海特别是珠三角的广东省,长三角的浙江省、江苏省,环渤海的山东省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年旅游总收入均超过100亿元,是我国旅游经济效益最好的地区。这些省区经济较发达,区位条件较好,旅游交通与宾馆饭店等设施完善,因而在我国旅游业中居主导与核心地位,是我国的旅游大省。中部的北京、河南和四川、湖南、湖北也是我国国内旅游收入较多的城市和省份,其效益与规模在全国居中间水平和过渡地位。旅游经济效益较低的省份大多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这些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业配套条件较差,因而旅游产业规模较小。但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G. 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需要规划的内容有哪些

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绿维创景-指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又称旅游总体规划,旅游综合规划,是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分析旅游区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提出旅游区发展战略;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划定旅游区和风景区的范围及外围保护地带;划分景区和其他功能区;制定保护和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的措施;确定旅游区的接待容量和游览活动的组织管理措施;对风景区的总体布局、绿化、交通、水电、旅游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进行总体投资预算和效益分析;进行环境经济及社会影响评价分析。它也常包括某些专题规划(或称部门规划)的内容,如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客源市场调查、分析和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规划;旅游商品设计规划;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和人才培训计划等。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是与旅游部门规划对应而言,它具有全局战略性,对景区内各景点及具体建筑项目不作详细规划。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