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业优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Ⅰ 为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世界各国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为促进生态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做法有:
(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例如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英国,1993年就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自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日本就制定了《环境基本法》。1923年芬兰颁布了《自然保护法》。
(2)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肯尼亚政府在制定的许多重要国家发展策略中,特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
(3)进行旅游环保宣传。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例如英国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日本旅游业协会召开多次旨在保护生态的研讨会,并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
(4)重视当地人利益。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肯尼亚,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就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菲律宾通过改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发展了生态旅游业,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来源。
(5)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许多国家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以加强管理。
Ⅱ 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开发中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由于诸多人为原因,我国的湿地面积锐减。近年来,青海湖的湖面面积减少了301.6km2,昔日的鸟岛变成了半岛。目前,鄱阳湖的天然水域面积从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区面积1949-1975年30年间减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现在仍然在被大量的开垦为农田。
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被排入湿地,湿地水质遭到极大破坏,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湿地的生态功能日益下降。
2、管理者、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旅游开发中生态破坏严重。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旅游者往往认识和享受了湿地,却忽视了对湿地的保护。一些所谓的生态旅游者并不具备进行生态旅游的资格,他们中甚至有人不知生态伦理道德为何物。由于旅游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业,一些管理者和社区居民为谋得短时暴利,不惜对湿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甚至进行毁灭性的开发。参与者与开发者的生态意识的薄弱是导致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严重受损甚至退化、生态功能受到极大损害的重要原因。
3、湿地保护、社区扶贫经费投入不足,旅游收入分配不合理。
投资者和管理者在实现资金回笼的同时,应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对湿地资源进行维护,必要时应对受损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势,开发者往往重开发轻保护,很少或几乎不拿出资金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建设,这给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社区扶贫是湿地生态旅游的又一重要功能,而有些社区,当地居民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游客又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使得他们原本薄弱的生态意识更加淡薄。
开发的对策
1、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
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仍然太少,面积也太小,现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有效的保护湿地资源。我们应在对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的同时,增加湿地保护区的数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工作,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可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和恢复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渔、建设生态工程等。生态工程是恢复已破坏湿地的一个根本性办法,它是指通过人为的培育替代生境来代替以污染了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时,应注意替代生境与原生境的功能相等性。
2、着力塑造旅游形象,全面开发旅游产品。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也需要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在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形象设计上,要着重突出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
在设计旅游形象还应设计出相应的载体,如旅游纪念品、景区吉祥物、宣传口号等。我国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及生态美食。其中生态观光中的观鸟活动是湿地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旅游活动之一。
3、与原有产业相结合,开发新的湿地生态旅游项目。
在开发式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不应将原有的湿地产业全部废除,而应将旅游业与当地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湿地旅游与湿地农业、渔业相结合的旅游项目。
4、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到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基本上都与一定类型的其他旅游资源并存。我们应综合考虑地区的资源状况,在地域分工理论的指导下,将其与周边资源共同开发,形成整体协调的大旅游区。
5、加强法律和法规建设,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国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中的很多问题都与缺乏明确的法规、条例有关。政府应制定适宜的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条例,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Ⅲ 中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最经搞的毕业论文和这个有关,给你几篇参考文献吧 自己看一下,不过要上知网下载,如果要具体的话 给我你邮箱
参考文献:1、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及趋势
2、浅析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3、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这个貌似网络文库里面有)
内容要靠自己删选和归纳
Ⅳ 浅谈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
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 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
(二)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www.bfblw.com/lw1.asp?ID=177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三)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Ⅳ 西藏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西藏,一个对许多人都充满诱惑力的地方。壮美的雪域风光,危耸的皑皑雪峰,恢弘的自然造化,旷廖的高原牧场,迷人的名山明湖明水,众多的古刹古迹古风,独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文化。面对这么多的旅游资源,我们应该将旅游业作为西藏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而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开通运行,格尔木、昆仑山口、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山口、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最后到达拉萨。北京、成都、上海和广州等城市都开通了至西藏的列车,入藏旅游的游客也急剧上升,并且发展出了6条著名的旅游路线。有以拉萨为主的南线,雅砻江-圣湖景区-加查-米林-林芝线的东南线,拉萨-日喀则-珠峰-樟木口岸的西南线,日喀则-拉孜-普兰-札达-狮泉河-日土的西线,那曲-尼玛-狮泉河的北线,达孜-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波密-邦达-昌都-芒康的东线,这6条路线已经成为来藏游客的主要旅游线路。这几条线路集河谷、森林、山地、雪峰冰川与高山草地于一身,名胜古迹众多,扩大了旅游者的活动范围。
目前,西藏业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拉萨、藏西、藏西南、藏南四个旅游区,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日喀则、山南相结合,辐射那曲、阿里、林芝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可供旅游者为观光游览的参观点已达60多余处。拉萨的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和林芝地区巴松错湖共5个旅游区也已经被评委西藏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单位。
在自治区各级政府 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旅游组织的帮助下,西藏旅游部门立足当地实际,突出西藏旅游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不断开发新的旅游项目。除观光旅游、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外,登山、滑雪、探险、汽车、自行车、徒步、骑马、划船、狩猎、钓鱼、热气球、日光浴、温泉浴等特种旅游项目日益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包括宗教、历史、考古、文化、艺术、医药、民族、藏学、气象、地质、水利、地理、贸易、建筑、高原疾病、高原生物等研究领域的可靠旅游业接连不断,商务旅游、度假旅游也已经出现良好势头。
但是,毕竟西藏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多数沿途路段食宿及给养不甚理想,住宿和饮食条件简陋,同时,个人的安全问题也不得得到良好的保障。因此,具有探索精神的旅游者不妨考虑自驾车方式前往西藏区旅游。
现在,西藏的旅游业呈现出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而他的发展的前景也会是一片光明。未来,我们还必须大力发展西藏的交通运输业,也别是发展公交系统和铁路运输系统;其次,提高安全卫生格局,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氛围。最后,医疗这方面也是及其重要的,毕竟西藏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气候与中国内陆其他地方差别比较大,缺氧情况也比较严重,因此,更加必须把好医疗卫生这一关,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可以前来观光游览。
Ⅵ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较缓慢 为当今生态旅游提出三点建设性的意见或对策并且详细阐述你的观点
我觉得现在的所谓生态旅游都是假借大自然的名义!!人不一定能真正的达到新近大自然的目的.反而大自然因为人的到来而受到破坏.其实生态旅游不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的,搞些人造景观好了,这些让人疯去,大自然要保护,不要只为钱@!@!还有就是,开发生态旅游,真的要动大自然就尽可能动少一些,人要控制好,不能太多,要讲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