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云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云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20-11-22 17:39:32

㈠ 云南省政府为什么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是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是新时期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城乡繁荣、就业再就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民营经济存在起步晚、产业发展层次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供求矛盾较大,制约了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各级、各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部署和工作要求,用好用足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健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创造良好的民间投资环境,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沿边开发开放战略、桥头堡建设和 “十二五”规划实施等重大机遇,坚持“非禁即入”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则,以扩大民营经济规模、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增投资兴产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创业成长力度,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和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金融环境,实现民营经济与金融业互促发展。
(二)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要确保全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贷款年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水平,对 3000户优质小企业开展信用贷款试点,其中,省工业信息化委会同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等部门优选 2000户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省农业厅和省林业厅分别组织优选 600户和 400户左右的特色农业、林业产业化小微企业;支持民营企业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实现 10户民营企业上市,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股权投资,争取到 “十二五”末全省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到 200支,募集资金规模达到 1000亿元;积极推动保险业更好地服务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争取保险资金对民营企业投资取得新突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争取小额贷款公司达到 500个,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为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 7000亿元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三、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一)拓宽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领域。根据国家关于促进民间投资的有关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营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条件和环境。重点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环保、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市政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文化产业、社会事业、商贸流通等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机制,着力营造引商、亲商、留商、活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大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促进金融产业发展壮大。
(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领域。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参与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增资扩股。鼓励民间资本按照集约化发展、地域适当集中的原则,规模化、批量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三)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落实国家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等政策,按照《云南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组建小额贷款公司,重点推动在经济发展滞后、金融服务不完善的县(市、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尽快实现小额贷款机构和服务的县域全覆盖。积极发展专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领域中的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机构的市场准入评审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发挥小额信贷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扶优惩劣,规范发展,有效遏制高利率化倾向,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加大对我省小微企业、“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融资支持,增强其贷款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向村镇银行转变。
(四)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行业自律、政策扶持、规范发展 ”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国有资本的示范带动作用、民间资本投资的主体作用、云南股权投资发展中心和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的行业管理服务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公司制、合伙制的私募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股权类投资企业,开展专业化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投资咨询等业务,推动全省股权投资事业健康规范发展。
(五)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其他金融活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创办融资担保公司、产业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资信调查与评估公司、典当拍卖及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参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的改制重组。
四、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
(一)完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与金融联动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与金融联动机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良好的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处于转型期的民营企业,要做好融资帮扶工作,指导和支持企业转型发展。财税部门要全面落实对小微企业和服务小微企业金融机构的各项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对获得财政扶持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投入力度。对符合转型升级要求但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要按照规定及时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逐步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合理统筹使用各项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研究建立小微企业新增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困难。
(二)建立鼓励创业富民的长效机制。积极借鉴其他省(区、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财税配套扶持力度,建立鼓励创业富民的长效工作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加速创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支持创业“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的规模,把有发展潜力、诚实守信、盈利能力强的优良创业项目作为业务增长点,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信贷和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富裕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留学回国人员以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加强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创业集群建设,有效汇聚各类社会资本,形成支持创业的良好环境,发挥创业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快组建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构建专业化的经营与考核体系,完善小微企业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和考评机制,改进贷款评级、授信、贷款审查和审批等业务流程,强化对单户授信总额 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效满足小微企业 “短、频、快 ”的资金需求。根据小微企业的需求,创新信贷业务和抵质押方式,大力开展联保联贷、网络循环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并购融资、信用保证类贷款等系列信贷业务,稳步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授信规模,并向小微企业提供结算、汇兑、代理等综合金融服务。
(四)提高担保服务能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快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损失补偿、再担保和退出机制,促进各类担保机构规范经营,强化信用担保行业自律,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鼓励各类担保公司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多渠道筹措资本金,增强资本实力和壮大业务规模,改变单一的以固定资产、有价证券抵质押为主的担保办法,按照民营企业运行特点和融资需求,将无形资产等纳入融资抵质押范围,拓展担保业务,逐步完善覆盖全省、布局合理、资本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小微企业之间加强合作,通过构建互保联盟、互保基金和 “企业发展互助资金会”等方式,为会员企业提供应急保障资金,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五)创新监管服务机制。金融监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落实存贷比扣除、风险权重优惠和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等优惠政策,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审慎的小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细则,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提升监管容忍度,不断提高监管技术和监管有效性。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自律,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按照针对小微企业的 “三严五禁”监管要求,严格落实贷款新规,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或外流,确保贷款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严格落实利率风险定价,合理确定利率;严格落实全省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任务,切实转变过于依赖抵押担保的信贷方式;加强现场监管,禁止存贷挂钩、禁止一切不合理收费、禁止搭售金融产品、禁止向民间借贷中介机构融资,禁止将银行自身考核指标压力转嫁给企业,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切实帮助小微企业破解资金困境。
(六)鼓励支持中小企业 “走出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灵活高效的融资、结算、汇兑、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发挥我省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的独特优势,鼓励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在人民币跨境贸易试点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为中小企业结售汇提供便利化服务。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作用,积极为民营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投资提供政策性保险服务和融资支持,为我省民营中小企业积极开拓东南亚、南亚市场搭建风险规避、融资促进、信息咨询的平台。
五、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一)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简化贷款手续,提升信贷审批效率,增加信贷规模,加快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努力满足民营企业的信贷需求。各政策性银行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要积极向总行争取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发挥服务民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邮储银行要加快改造机构网点,完善小额贷款功能,提升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城市商业银行要准确把握市场定位,筛选和培育优良客户,为民营经济主体提供高效信贷服务,在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中赢得自身发展空间。农村信用社要在全力服务“三农”发展的同时,适当集中资金,积极扶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加大 “贷免扶补”支持力度,促进城乡创业带动就业。
(二)大力推动民营企业上市。充分发挥省直接融资部门联席会议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省直有关部门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职责,构建企业改制上市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绿色通道,简化各项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时间,提高企业改制和发行上市工作效率,加快我省民营企业上市步伐。落实推动企业上市的扶持政策,降低企业上市融资成本。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在辅导、培训和推荐上下功夫,引导其通过中小板、创业板实现上市融资。证监部门要强化对拟上市民营企业的培育工作,督促处于辅导期的民营企业按照上市公司标准规范运作;指导已上市的民营企业利用定向发行、配股等方式积极扩大再融资规模。
(三)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多渠道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信托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鼓励和支持大中型民营企业通过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和引入保险资金等方式扩宽直接融资渠道。
(四)进一步提高保险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能力。保监部门要结合我省民营企业发展特点,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手续简化、保障充分、责任清晰、理赔快速的各类保险产品,重点为民营企业提供财产险、责任险、意外伤害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积极做好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稳妥开展保险资金对优质民营龙头企业的股权、债权投资,推动保险资金投向民营医疗卫生和养生养老产业。合理厘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保险费率,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为员工投保商业性医疗、养老保险,支持民营企业积极运用保险产品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五)积极拓展新型融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采用定向募集等方式增资扩股,采取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信托融资、基金融资等方式开展融资。规范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有效吸纳和集聚民间金融要素,推动民间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探索开展民营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效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
六、优化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
(一)明确部门职责。省级建立中小微企业融资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工业信息化委、金融办和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牵头,省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工商局、工商联和云南银监局、云南证监局、云南保监局等部门以及有关金融机构参加,有效发挥金融工作协调职能,建立完善政府、银行、企业、保险四方联动机制,组织开展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化行动;制定优质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方案,认真遴选优质小微企业,扎实推进优质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加强对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的政策研究,加快建设民营企业项目库;完善促进创业富民的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省财政厅、地税局、国税局要贯彻落实好国家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运用贴息、风险补偿等间接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省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知识产权局、工商局等部门要不断健全规范中小微企业不动产和动产抵质押等中介服务,降低或减免小微企业登记、确权、认证、评估、担保、转让、审计、验资等服务收费。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银监局、云南证监局、云南保监局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督促和指导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好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搭建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与小微企业及担保机构的联系协作平台,创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等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水平。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要牵头开展专项统计,做好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监测分析工作,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增强民营企业的信用意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配合公安机关加大对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
(二)强化考核奖励。省金融办要会同省工业信息化委、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工商联和省级金融监管部门完善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考评奖励办法,将各金融机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全省金融工作年度考核奖励内容。各级政府要结合自身财力情况,统筹安排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配套资金,支持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化解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各级工业信息化、科技部门要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对民营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给予适当补助。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类奖励、补助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三)形成联动机制。各地、有关部门要共同搭建高效务实的信息平台、项目平台、园区平台、市场平台和融资对接平台,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民营企业,密切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对接,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便捷条件。各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宣传,主动向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推荐符合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工商联和各类行业协会、商会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帮助指导,着力培养一批民营企业带头人,支持民营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财务、经营信息的透明度,增强融资能力。民营企业要通过规范经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强主业、做大企业,争取各类金融机构的支持,讲求企业信用,切实维护金融机构债权,形成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互促共进、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

㈡ 云南十二五规划与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内容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云南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紧抓难得机遇,增强科学发展的信心

(1)“十一五”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严重影响,面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考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奋力克难攻坚,不断开拓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效。全省生产总值实现翻番,人均生产总值接近翻番,粮食连续8年丰收,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旅游等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8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2倍,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左右,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改善民生取得重大成效。城乡居民就业不断扩大、收入持续增加,城镇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加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10万人,全省各族人民居住、生活、交通、通讯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实施,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重点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云南”建设有序开展,森林覆盖率达到53%,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今天的云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五年来,在推进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增强后劲提高质量,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维护稳定。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2)“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促进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发展,作出了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大部署,为我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全面发展、实现跨越提供了重大契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重视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为我省进一步打牢基础、培育产业、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增长动力更加重视内需拉动,生产要素更加突出技术创新,为我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营造了良好环境。尤其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云南进入了厚积薄发新时期,支撑发展的产业平台更加扎实,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各族人民群众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为我省加速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

(3)全面做好“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省加速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时期。必须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建和谐,使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优越的区位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多年积累的基础条件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使云南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激情和干劲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省情,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集中表现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支撑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少数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等。必须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更加准确地把握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富集、市场广阔等潜在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加强统筹协调,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发展是解决云南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在新形势新阶段条件下,我们要争取一个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发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使云南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走得更好更快,走出一条更有效率和更富活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我省经济发展层次不高、环境约束较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尤为重要。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任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要下更大决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解决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我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必须突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这个抓手。云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是因为“四化”进程缓慢。要更加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努力形成“四轮驱动”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必须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发展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

——必须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重要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巩固云南生态优势的必然选择,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有效办法。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突出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适应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创造参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两强一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就业持续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确保实现两位数增长,力争实现翻番。

——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消费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业基础更加牢固,传统产业得到优化提升,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贫困人口比例明显降低,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持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江河湖泊水质进一步好转,“森林云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持续降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桥头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合作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大通道建设全面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牢“三农”发展基础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6)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产业、农民基本素质、农民基本保障、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基本队伍建设。推进“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提高单产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兴地睦边”农田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和生态畜牧业的比重。加强农业良种基地建设,发展现代种业,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山区综合开发,大力推进中低产林改造和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引导外商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7)加快农业产业化。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完善和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广泛推广订单生产,完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链条,形成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8)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基层科技推广、动植物防疫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和林区、垦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垦改革、供销社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9)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施“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建立和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建立健全大宗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经济竞争能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具有支撑作用的大产业,培育具有领军作用的大企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发挥烟草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深度开发糖、茶、胶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鲜明、市场广阔、吸纳就业人员多的食品、药品、生活用品、石材和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方向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完善矿电结合政策,加快发展现代新型载能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配套能力。

(11)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确定重点领域,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电子及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12)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重视企业在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增强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鼓励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发展更多拥有核心竞争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与国际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央企入滇”取得更大成效,积极引进知名民营企业来滇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五、进一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以内需促发展的内生机制,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13)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拓展新兴业态。着力抓好农村消费市场体系的配套建设,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规划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大型商业中心。加强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建设。

(14)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培育文化、体育、保健、旅游、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

(1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旅游业“二次创业”,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资源整合、项目开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推动云南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省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和大型商品集散市场、专业市场,把云南建成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物流枢纽。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科技、商贸、服务外包、会展以及社区、餐饮、家政、养老等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大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的要求,以产业为依托,以城镇为载体,加速人口、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序集中,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布局得当的区域发展格局。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科学定位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16)完善生产力布局。加快实施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将其培育成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聚集区。重视建设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通过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园区和重要交通沿线聚集发展,形成一批辐射力强的增长极和对内对外开放的经济走廊。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突出区域发展特色,防止同质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逐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标志的特色经济区域。着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培育一批经济强县。进一步开展扩权强县试点,扩大县级管理权限。

(17)优化城镇体系和管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构建大中小并举、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做美乡村,加快推进城镇村落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培育发展城市群、城镇带和组团型城市,促进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重视集约、节约用地,多利用荒坡荒地、缓坡丘陵搞建设,强化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要素保障。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注重从制度上维护好农民工权益,研究解决农民变市民后的土地、山林、宅基地、生育及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实际问题,力争“十二五”时期末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着力构建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规范发展住房市场,有效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18)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把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安排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项目,不断壮大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有效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高寒山区和石漠化地区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加快我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以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为突破口,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扶贫工作,重点解决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加快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步伐,推进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整体脱贫。

七、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

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增加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19)突出加强水利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继续推进“润滇工程”建设,以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农田水利配套、城镇用水供给为重点,完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滇池补水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滇中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的缺水问题。开展地下水普查和规划,科学利用地下水资源。继续开展六大江河干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提高重点城市和农村集镇、粮食主产区的防洪保障能力。加强跨界河流防护治理,确保国土安全。

(20)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铁路新通道,大幅增加铁路营运里程和运输量,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努力构建完善的铁路运输体系。继续完善公路网络,提高等级和路网密度,基本建成连接各州市、通达周边的高速公路网和覆盖全省的高等级公路网,实现州市高速路、县县二级路、县乡柏油路、乡村硬化路的目标。完成昆明新机场建设,扩建、迁建、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加强港口、航道等航运设施建设,增加通航里程,提高通航能力。

(21)推进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宽带网络、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普及水平。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突出抓好城镇路网改造、通讯、能源、给排水、防灾减灾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积极开展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绿化体系建设。

(22)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积极开发利用水电,提高火电清洁化水平,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探索发展核电,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大幅提升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全省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完善省内城乡电网,提高西电东送、云电外送能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及省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2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共性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加强科普工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质量兴省战略。

(24)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以巩固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积极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探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教师队伍能力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努力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25)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全面加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工业人才、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牵引的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我省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和高端人才。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进人才管理方式,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㈢ 求《云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等资料。

关于重金属的普查数据、规划是保密信息,不予公开。除非你认识环保厅的人,否则拿不到。

㈣ 云南省经济发展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面对种种矛盾和困难,围绕“两强一堡”战略,着力保增长、稳物价、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

全年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略高于计划目标外,主要经济指标圆满完成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其中,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9%;城镇登记失业率4.05%;人口自然增长率6.3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9.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9%,涨幅居全国末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具体表现为以下11个方面:

(一)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实现8750.95亿元,是30年来最好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0.8亿元,增长2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29.6亿元,增长28.2%。经济效益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1-11月实现利润478.38亿元;在38个工业大类中,22个行业利润增长。

(二)扩大内需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09.7亿元,增长27.4%。阿海、糯扎渡等一批重大项目得到国家核准加快建设。全省共争取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的中央投资163.3亿元,超额完成年初130亿元的目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0.1亿元,增长20%。旅游业总收入1300.29亿元,增长29.7%。

(三)“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扎实推进十项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全年粮食总产量1755.6万吨,粮食实现连续9年增产。省级财政新增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整合10亿元涉农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57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22元,增长13.9%,创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烟草工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双双突破千亿,铝、锡等有色金属深加工率提高,一批传统轻工业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由40.6%提高到42.1%。首次实现了国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全覆盖,有力地支撑了我省产业发展。

(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仁和至丽江铁路实现建成通车运营,59条政府收费还贷二级公路基本建成,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推进顺利,即将实现转场运营。滇中引水工程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和石油炼化基地开工建设。风电产业迅猛发展,累计投产70万千瓦。

(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省规划建设的248个治污项目累计完成202个;完成污水处理项目111个;完成垃圾处理项目91个。加强供水设施建设,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二批1500个省级重点建设村省级补助项目实施完毕。贫困地区投入力度加大,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启动实施“十二五”兴边富民工程。

(七)社会民生得到较大改善。全省新增校舍面积308万平方米;呈贡新区9所高校有11万学生入住;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6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18%;文化设施建设累计投入中央资金1.6亿元,省级配套7913万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7.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32万人。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累计开工30.95万套;安排22亿元资金,补助农村危房及地震安居房共30万户。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9%,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

(八)桥头堡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争取到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文件),召开桥头堡动员大会,制定贯彻落实国务院11号文件任务分解方案和实施意见;争取到多个部委、央企与我省签订桥头堡建设合作协议。

(九)改革开放继续深入推进。各项重点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可按期实现三年改革目标,积极研究电价改革试点省实施方案。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省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160.5亿美元,增长19.6%,整体规模再创新高。

(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22%,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预计分别削减3.17%、3.22%、2.53%和0.87%。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

(十一)经济社会发展绘就新蓝图。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十二五”“五增长、五优化、三控制、两同步、一确保”的发展目标。我省钛产业进入国家三大钒钛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千万吨级炼油及石油化工项目、昆钢草铺项目、腾冲“三头在外”钢铁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规划。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建议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为实现上述宏观调控目标,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措施:

(一)千方百计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是着力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提高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建立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目标和结构调整目标责任制。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实施滚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贯彻落实好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释放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重点培育10个省级大型批发市场和20户大型流通企业。巩固和扩大房地产调控成果。三是强化运行协调,提供要素保障。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年度计划制定等工作,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分年度落实。强化煤电油气运水运行监测和调节,保障经济运行要素供给。

(二)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推动云南实现跨越发展

一是推进专项规划研究编制。以11号文件为指导,统筹推进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和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规划等一批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开展政策措施的细化研究。对11号文件16项任务和30条政策措施逐一提出细化落实方案。三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一批桥头堡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四是推动国家尽早出台《桥头堡建设总体规划》。五是协调召开部际领导联席会议。六是继续争取国家倾斜支持,落实国家支持桥头堡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

(三)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是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力争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6500万亩,总产量增加50万吨,早日把云南建成全国粮食主产省。二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间的合作,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三是夯实原料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品牌,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完成30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400万亩中低产林改造任务、新开工40件水源工程和4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着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在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云南特色烟草文化;优化发展化工产业;加快发展轻工业。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三是积极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编制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报国家审批。四是提升园区经济的产业集聚和放大效应,全面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五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出台实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建立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的机制。六是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以云南科技创新园为重点,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基地。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水利方面,加快推进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设,加强骨干水源建设。铁路方面,推进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抓好云桂铁路等重点在建项目建设;推进昆明市轨道交通建设。公路方面,加快大丽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蒙自至文山至砚山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民航方面,确保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全面建成并转场运营。水运方面,积极实施澜沧江五级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抓好全省内河重点港口工程收尾工作。能源方面,加快推进重点煤矿建设;继续加快大江干流水电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中小水电实现科学有序开发;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及1000万吨级炼化项目建设。

(六)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全面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培育增长极。加快滇中经济区一体化进程,抓紧编制实施“六群七廊”规划,使我省形成以滇中为引擎,6个城市群为依托,7条经济走廊为连接的区域发展格局。二是切实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空间开发结构。三是高度重视省际边界地区发展,促进省际边界地区跨越式发展走上良性轨道。

(七)加强价格监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一是积极保障市场供应。认真落实《2012年云南省稳定物价保障市场供应责任书》,保障重要商品供应和价格稳定。继续完善和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努力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低税收、低收费。三是增强价格调控能力。加快建立省级及州市价格调节基金,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四是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价格秩序,确保社会稳定。

(八)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国企改革,积极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昆明、红河综合试点改革等重点改革。二是积极扩大开放。以桥头堡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沿边开放和招商引资,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合作平台,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着力打造沿边开放新格局。

(九)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节能降耗。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限制承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转移;对有色冶炼、钢铁等行业加大关停、淘汰力度。二是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继续加大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三峡库区上游工业水污染防治和铬渣治理项目的管理。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节水工作,研究制定节水政策,实施一批节水重点项目。三是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实施低碳发展十大重点工程,推动低碳试点省建设。

(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0%,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艰苦边远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加快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和养老居家设施、小区老年服务中心建设。二是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加快清理对文化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三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重点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五大任务”、“十大工程”和“十项保障”建设,促进藏区长治久安和跨越发展。四是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力争全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实现城镇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86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6%以上。新开工建设(改造)60万套保障性住房。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㈤ 如何查找政策文件的文号

我看了下,你提供的材料有的并不是文件,只有文件才会有规范的发文单位、发文字号,我觉得
《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云药产业化研究》
这些都不大可能有文号,《关于加快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决定》可能会有,你可以上云南政府网站上查,应该会有政府文件公开之类的栏目,有的可能会查到,如果没有的话,也只有在政府部门的文件存档中查询了,当然,在政府部门那里查可能能查到的最多。

㈥ 曲靖作为云南十二五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在交通方面有什么优势

曲靖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南与文山州、红河州接壤,西与昆明市、东川市连接,北靠昭通地区和贵州毕节地区,是边疆中的内地。素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之称的曲靖,距省会昆明市135公里,地区面积33,821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多样,民族风情各异。来这里可领略到彝、壮、苗、瑶等各民族独特的语言、服装、风俗和信仰。曲靖还是古代爨(cuan)文化的发祥地,主要风景名胜有珠江源、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大理三十七部会盟碑、千佛塔及罗平多依河、九龙瀑布群、鲁布革风景区等。
云南第二大城市——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是中国第三大江、南方第一大江——珠江的发源地,因此也被称为珠江源头第一城。 曲靖市地跨东经102°42’—104°50’,北纬24°19’—27°03’之间。东与贵州、广西毗邻,西与省会昆明接壤,南连文山、红河,北与昭通、贵州毕节相连,是云南连接内地的重要陆路通道,素有“滇黔锁钥”、“入滇门户”、“云南咽喉”之称。曲靖是云南第二大城市,也是云南第二大经济体,云南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曲靖现今面积:面积28904平方公里,人口:人口587.5万(07年)。下辖一区一市七县,分别是:麒麟区、沾益县 、宣威市 、罗平县、富源县、会泽县、马龙县、师宗县、陆良县。这里地形地貌多样,民族风情各异。来这里可领略到彝、壮、苗、瑶等各民族独特的语言、服装、风俗和信仰。 曲靖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珠江的发源地,曲靖也因此得别名——珠江源头第一城。明代徐霞客曾遍踏滇东大地,写下了《盘江考》一文,探明珠江源就在曲靖市沾益县的马雄山,并盛赞了马雄山“一水滴三江”的地理奇观。曲靖市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曲靖交通快捷,通迅方便。云南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铁路,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第一条城际列车线路都诞生于曲靖。曲靖西距省会昆明135km,距昆明新机场仅有80多公里,未来时速350KM的沪昆高铁也将经过曲靖。全市境内有贵昆、南昆,内昆等铁路干支线穿境而过,全市除了会泽一个县外,均有铁路通过(会泽铁路也在规划中)。 曲靖在历史上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秦汉“五尺道”是最早开辟出的云南“内引外联”之通道。西汉五朝时期己在曲靖设置味县。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在曲靖会盟设建宁郡。西晋王朝设宁州,曲靖成为全国19州之一。之后500年曲靖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夜曲靖
曲靖市内地形多由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极端最高气温35.7度,极端最低气温一16.2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7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现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壮族、布依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各族人民,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4万人。境内有乌蒙、梁王两大山系。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河、黄泥河等,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曲靖境内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己探明矿产资源有30种,煤、铁、磷、铝、铅、锌、硫等储量在全省位居前列,其中,煤炭品种齐全,品质优良,探明可开采的近百亿吨,占全省储量1/3,原煤,焦煤产量均占全省40%以上,境内还有全省最大的硅藻土、硫铁矿等矿床及遍布地下的优质矿泉、温泉和热泉,开发利用极为方便。有国家级和省级保护植物和国家珍稀动物各30余种。属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有树蕨、野茶花、木兰、辣子树等37种。列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的有大灵猫、猕猴、水獭、黑熊、金猫、豹、斑羚、黑颈鹤等30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高于全国水平,水能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曲靖人文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幽美,民风古朴。这里是著名的爨文化发祥地,中国第一批11块重点文物保护碑文就有三块在曲靖市。其中,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以其极高的书艺价值及史料价值而被世人推崇,被誉为“南碑瑰宝”、“神品第一”,在中国书法上史上有被康有为誉为“正书古石第一”;曲靖有战国至元明时期的庞大罕见的珠街八塔台古墓群,秦修“五尺道”、“七擒孟获”,有被称为“云南第二奇观”的地下艺术宫殿——天生洞;有美绝人寰的罗平风景区——九
龙瀑布群、美丽的多依河、有“小三峡”之称的鲁布革峡谷;有地理奇观壮、秀、幽、绝的陆良彩色沙林;有被徐霞客称为“秀拔为此中之冠”的翠峰山、廖廓山、郎目山…… 曲靖隶属的滇东北部群峰耸立,峡谷深陷。乌蒙山巅,云遮雾障,神秘莫测,山腰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宛如置身“香格里拉”迪庆高原一般。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两度过曲靖,吓得老蒋“弃甲丢烟枪”,连忙调兵保昆明,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千古绝唱。在市郊的关下村,建有纪念红军两过曲靖的红军纪念塔。
编辑本段曲靖交通
电气化铁路
全市境内铁路总里程597.9公里,贵昆、南昆两条电气化铁路穿过全市1区市6县,连接全国主要中心城市。设55个车站,19个大型货场。目前在建的昆(明)沾(益)铁路复线,建设中的沪昆高速铁路曲靖段,将进一步提升铁路运力,为曲靖的社会经济发展助力。
高速公路
目前,曲靖境内已形成以曲靖城区为中枢,以昆曲、曲陆、曲胜三 条高速公路和天宣一级公路、嵩待高速为龙头,以国道213、320、324、326和省道公路为骨架,以水路运输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56万公里。324国道改造,曲靖嵩(明)高速扩建昭(通)待(补)高速开工,将使曲靖物流速度进一步加快。
国际机场
新昆明国际机场选址在小哨,距曲靖城区8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通,将为昆(明)——曲(靖)经济带的建立和曲靖经济的加速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水力资源
曲靖市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是一块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资源宝地。境内江河纵横,南盘江、北盘江、珠江源牛栏江、小江等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06.28万千瓦,可开发300.31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铅、锌、铁、磷、重晶石、萤石等矿分布,其中以煤、铅、锌为主。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276亿吨,占全省总量的52%,炼焦煤约占全省的96.5%;富源县老厂优质无烟煤矿区被称为“中国江南第一大煤田。铅锌及稀有金属保有量360万吨,远景储量800万吨,居云南第二位;磷预测储量63亿吨,探明储量10亿吨,居云南第二位;硫铁储量占全省的80%”;天然气探明储量达4亿吨以上,占全省的4/5。
生物资源
境内生物资源多样,有3955种种子植物,约占全省种子植物的1/3,有使用植物178种,药用植物973种,工业用植物236种,花卉及观赏植物285种,其中国家保护植物31种,另有竹荪、鸡枞、牛肝菌等数十种食用菌。同时,曲靖独特的气候环境繁衍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
编辑本段曲靖旅游
曲靖是古代爨(cuan)文化的发祥地,主要风景名胜有珠江源、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大理三十七部会盟碑、千佛塔及罗平多依河、九龙瀑布群、鲁布革风景区等。 曲靖市会泽县大海草山
曲靖秀丽的风光和厚实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在全国旅游资源6大类型中,曲靖基本都具备,74种基本类型中曲靖有50种,占67%。
自然
曲靖有雄奇的山,乌蒙山、马雄山、十八连山、香炉山、翠峰山、朗目山、山山有奇丽;曲靖有秀美的水,南盘江、牛栏江,多依河、宛若玉带;还有罗平30万亩油菜花海、鲁布革峡谷风光、九龙瀑布群、沾益花山湖、珠江源、陆良彩色沙林、马龙马过河、五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会泽万亩草山和历史文化名城等令人神往的美妙景观。 曲靖市沾益县海峰湿地
节日
曲靖市内每年举办罗平油菜花旅游节、陆良大型国际沙雕节、沾益珠江源旅游节、麒麟文化风情旅游节、宣威火腿文化美食节、会泽大海草山节、师宗菌子山旅游节等。这些大型节庆活动异彩纷呈,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
民族
此外,曲靖还有迷人的民族风情,市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壮、布依、瑶、水等8个主体民族,占人口总数7.8%的七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装、风俗和信仰。布依族的三月三、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 曲靖市罗平县油菜花海
节、苗族花山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以及耍龙灯、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染花饭、打水枪、抢花炮等节日。可谓千姿百态,使人流连忘返。
其他
曲靖的城市风姿卓然,街道绿树成荫。曲靖城以其别具风格的城市雕塑独显特色,目前已经落成的城市雕塑达十余处之多,散见于各个单位庭院的雕塑小品不计其数。作为曲靖城标的《麒麟仙子》以及《徐霞客》、《阿诗玛》、《耕耘》、《鱼的故乡》、《诸葛亮与孟获》(浮雕)等取材于曲靖历史文化的雕塑,不仅为了美化城市发挥了作用,而且鼓舞着曲靖人民不解努力,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曲靖的还拥有河滨公园,龙潭公园,麒麟公园,寥廓公园等数量众多的城市公园,为市民及外来游客提供了许多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编辑本段曲靖主要旅游景点概览
九龙瀑布 ·罗平多依河 (国家AAAA级风景区)·陆良彩色沙林(国家AAAA级风景区) ·罗平油菜花海 ·翠峰山 ·鲁布革小三峡 ·珠江源 ·菌子山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寥廓山森林公园 ·宣威东山·爨宝子碑 ·会泽以礼河 ·麒麟公园 ·天生洞 ·曲靖师范学院 ·九龙瀑布 ·罗平多依河 ·陆良彩色沙林·龙潭公园
编辑本段城市发展
2005、2006,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2006年荣获中国走向世界——中小城市成就奖,名列第六;连续数年GDP排名全省第二,并且保持高速增长。 2009年,曲靖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 2000年,曲靖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总面积由1983年的5.5平方公里发展到2000年2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8万人增加到了28.2万人,跨入了中等城市行列。 2002年,曲靖市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化水平由1997年的18.4%提高到2002年的22.4%,增长4个百分点。主城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33万人,人均居住面积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曲靖全景
2006年,曲靖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32.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8.07万人,城镇化率为55.8%,分别比2000年增加8.7平方公里、13.97万人、16.8个百分点。 2007年,中心城区麒麟城区建成面积34.2平方公里,比10年前扩大了12.2平方公里,人口近40万,GDP总额657亿。 2009年,曲靖中心城区麒麟区面积5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3万,常住人口超过55万。 2010年, 靖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含沾益县14平方公里),经国家住建部批准曲靖成为大城市,也成为云南第二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已达到80万) 2010年6月26日,国务院下文批准曲靖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 到2015年,曲靖城市建成面积将突破100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以上,成为云南的第二个百万人口大城市。到2020年曲靖中心城区面积将突破200平方公里成为云南第二个特大城市。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产业基础
曲靖市是云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原料基地,主要农产品粮食、油料、蚕桑、畜牧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的烟草工业和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农业素有“滇东粮仓”之称,罗平、陆良是全省油菜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陆良、麒麟、沾益、师宗是全省蚕茧生产基地县(区),宣威、富源、陆良、会泽、麒麟是全省生猪生产基地县(市)区。曲靖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烟草生产基地,烤烟产量占云南的1/3,占全国的1/10。曲靖有工业行业的35个门类,目前已形成烟草、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冶金、纺织、建材、造纸、皮革、粮油加工为主的较为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同时,曲靖还是云南重要的商业基地,200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6亿元,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经济概况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0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全市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8亿元,增长2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跨越700亿元大关,完成701.5亿元,增长26.4%。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达251亿元,增长19.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2.4亿元,增长14.6%,其中税收收入62.7亿元,增长15.7%。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81.6亿元,增长29.6%。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17.4亿元,同比增长21.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29.9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短期贷款221.7亿元,同比增长10.9%;中长期贷款389亿元,同比增长25.5%。
编辑本段人口状况
曲靖市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比率低于全国的市,主要分布为汉、彝、回、苗、壮、布依、水、瑶等民族。截至2007年末,全市年籍总人口603.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3万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42.4万人,占总人口的7%。全市常住人口572.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2010年,曲靖市辖1个市辖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曲靖市 面积29855平方千米,人口609万(2009年)。
麒麟区 面积1442平方千米,人口 68万。邮政编码655000。区人民政府驻南宁东路。 沾益县 面积2801平方千米,人口 45万。邮政编码655331。区人民政府驻西平镇。 宣威市 面积6257平方千米,人口142万。邮政编码655400。 罗平市 面积3116平方千米,人口 58万。邮政编码655800。人民政府驻罗雄镇。 马龙县 面积1751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政编码655100。县人民政府驻通泉镇。 富源县 面积3348平方千米,人口 76万。邮政编码655500。县人民政府驻中安镇。 师宗县 面积2858平方千米,人口 38万。邮政编码655700。县人民政府驻丹凤镇。 陆良县 面积2096平方千米,人口 65万。邮政编码655600。县人民政府驻中枢镇。 会泽县 面积6077平方千米,人口 97万。邮政编码654200。县人民政府驻金钟镇。 此处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8)》,人口截止2009年底。

㈦ 云南省公路系统“十二五”期间“八大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云南将实施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教育科技振兴、民族文化发展、劳动者素质提高、民族团结保障8项重点工程56个项目,预计总投资为728亿元。其

㈧ 元谋县在云南省经济状况如何

元谋县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及持续干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全力以赴夯基础、强产业、惠民生、优生态,县域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均比2010年实现翻番,GDP年均增长1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2.8%。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始终坚持项目推动,累计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8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达6.57平方公里。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9亿元,10乡镇实现全部通沥青或水泥路。完成水利设施投资13.56亿元,水利化程度达67%,水利防洪抗旱和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增强。“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年均增长43%。
引资兴业亮点纷呈。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交通区位和文化旅游优势,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方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吸引外商投资绿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动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州外到位资金145.5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11.6亿元的13倍,年均增长67.43%。一大批资金雄厚、环保意识强、产业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落地和投产,使全县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提升,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9.5:24.1:36.4优化为2015年的30.1:24.7:45.2。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元谋”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7.92万亩,低效林改造3.5万亩,退耕还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完成城市污水管网建设36.2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2%。

㈨ 云南省十二五期间提出什么旅游政策

为贯彻落实全省“科教兴旅”战略,充分发挥旅游科研工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智力推动作用,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暨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携手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等研究单位,组织云南有关旅游专家、学者并邀请相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业界的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合力研究、编写和推出了《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0-2011)》。
第一章旅游经济运行特征与发展态势:2010年,既是“十一五”发展的“收官”之年,也是云南省抓住各种重大机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云南遭遇百年大旱等特殊环境下,云南省通过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积极扩大旅游对外开放与合作,着力加强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促进云南旅游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不仅各项旅游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也为“十二五”云南旅游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章从云南旅游经济运行与发展态势角度,分析了2010年云南旅游经济运行的环境、特征和成效,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11年云南旅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对2011年旅游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