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
❶ 中国历史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旅游资源,其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有助于吸引游客。
❷ 说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旅行和旅游行业在历史上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发展
中国旅游历史文化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做了扼要介绍,同时做了相关的文化链接,以中国旅游历史文化中所涉及的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传统艺术文化、器物文化、饮食文化、景观文化、历史文化传媒为内容主线,力求在明确学习目标、增强趣味性、拓展阅读面、概括章节小结与知识点、巩固所学知识等方面突出自己的特色。
本书注重突出人文教育,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很好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旅游行业不同层次从业人员以及相关各行业人员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训教材,同时也为社会各界读者提供了一本非常好的文化科普读物。
目录编辑本段
第一章中国文化1
第一节文化渊源1
一、什么是文化1
二、文化发展2
三、文化与旅游3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4
一、中国文化4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5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6
第三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7
一、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7
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8
三、东西方文化差异9
思考题10
第二章中国历史11
第一节重大历史事件11
一、民族融合11
1?黄帝战蚩尤12
2?春秋诸侯争霸12
3?昭君出塞13
4?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13
5?文成公主入藏14
二、政治改革15
1?商鞅变法15
2?王安石变法15
三、思想变迁16
1?百家争鸣16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7
四、古代战争17
1?楚汉战争18
2?赤壁之战18
3?淝水之战19
五、对外交流20
1?张骞出使西域20
2?玄奘西游21
3?鉴真东渡22
4?郑和下西洋22
第二节杰出历史人物23
一、思想先驱23
1?老子23
2?孔子24
3?孙子24
4?墨子25
5?韩非子25
二、千古帝王26
1?黄帝26
2?秦始皇26
3?李世民27
4?朱元璋27
5?康熙大帝28
三、文坛巨匠29
1?屈原29
2?司马迁29
3?李白30
4?杜甫30
四、科技英才31
1?鲁班31
2?蔡伦32
五、民族英雄33
1?戚继光33
2?郑成功34
3?林则徐34
第三节重大科技成果35
一、天文、历法、地理、医学35
1?天文方面35
2?历法方面36
3?地理方面37
4?医学方面38
二、农业、手工业40
1?农业40
2?手工业41
三、四大发明42
1?造纸术42
2?指南针43
3?火药43
4?印刷术43
四、古建筑44
1?万里长城44
2?赵州桥45
3?故宫45
思考题46第三章思想文化48
第一节儒家思想49
一、孔子与儒家49
1?孔子其人49
2?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49
二、儒家思想及发展50
1?孟子的“仁政”、“民本”、
“性善”说50
2?汉儒的“三纲五常”51
3?宋明理学51
4?现代新儒学52
三、儒家文化及名胜52
1?儒家文化之精华52
2?儒家名胜53
第二节中国道教55
一、道教的思想渊源——老子与
道家55
二、道教文化56
1?道教的创立与发展简史56
2?道教经典与标志56
3?道教教义56
4?道教供奉的诸神众仙57
三、道教名胜58
1?五岳58
2?道教名山59
3?道教著名宫观60
第三节中国佛教60
一、佛教概说61
1?佛教的产生61
2?佛教的发展与传播61
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62
二、佛教文化64
1?佛教教义64
2?佛教的经典65
3?佛教诸神65
4?佛教礼仪和主要节日67
三、佛教名胜67
1?佛教四大名山67
2?著名佛寺68
思考题69
第四章制度文化70
第一节职官制度71
一、官制71
1?先秦中央官制71
2?秦汉中央官制72
3?隋唐中央官制73
4?宋元中央官制73
5?明清官制74
二、选官制度74
1?禅让制度74
2?王位世袭制75
3?军功爵禄制75
4?察举与征辟75
5?九品中正制76
6?科举制76
三、职官文化链接77
1?任用制度77
2?考课制度78
3?勋赏爵位制度79
第二节教育制度80
一、教育的产生80
二、官学80
1?中央官学80
2?地方官学81
三、私学82
1?私学的产生83
2?私学的发展83
四、书院84
1?书院的产生84
2?书院制度的确立84
3?书院制度的官学化84
4?书院制度的勃兴与毁禁85
5?书院特质的消失与改制85
第三节法律制度86
一、奴隶法制86
1?夏朝法制86
2?商朝法制86
3?西周法制87
4?春秋战国法制87
二、封建法制88
1?秦汉法制88
2?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制89
3?隋唐法制89
4?宋元法制90
5?明清法制90
三、历史上的酷刑92
1?梳洗92
2?剥皮92
3?腰斩92
4?五马分尸92
5?凌迟93
6?缢首93
7?请君入瓮93
8?刖刑和棍刑93
思考题93
第五章民俗文化95
第一节民俗文化95
一、民俗概述95
二、民俗的形成96
三、民俗文化特征97
第二节服饰文化98
一、服饰文化的历程和要素98
二、服饰特点99
三、服饰的文化内涵100
第三节节日文化101
一、节日文化概述101
二、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功能102
三、中国的主要节日102
第四节信仰与禁忌文化104
一、信仰民族文化105
二、禁忌民俗文化105
思考题108
第六章传统艺术文化109
第一节传统书法艺术109
一、汉字110
二、书法源流111
三、文房四宝113
第二节传统绘画艺术113
第三节中国传统音乐艺术115
一、隋朝以前的音乐115
二、隋唐时期的音乐116
三、宋、元、明音乐117
四、清代音乐和西洋音乐的
传入117
五、近、现代音乐118
第四节传统舞蹈艺术120
一、中国传统舞蹈的历史发展与
沿革121
1?原始社会的舞蹈121
2?奴隶社会的舞蹈122
3?春秋、战国时期的舞蹈123
4?汉代的舞蹈124
5?两晋、南北朝的舞蹈125
6?唐代的舞蹈125
7?宋代的舞蹈126
8?明、清的舞蹈127
二、少数民族舞蹈127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存与
发展128
第五节中国传统戏曲艺术129
一、元代杂剧和南戏129
二、明、清时期的戏曲131
思考题132
第七章器物文化134
第一节古代器物134
一、古玉器134
二、古陶瓷器136
三、古青铜器137
四、古钱币138
第二节中国工艺美术文化138
一、中国工艺美术品概述138
二、工艺美术品特征139
三、工艺美术品分类140
思考题141
第八章饮食文化142
第一节食文化142
一、烹饪简史143
1?中国烹饪的起源143
2?中国烹饪的发展144
3?中国烹饪的昌盛145
二、饮食研究对象145
1?中华饮食文化研究的内容145
2?中华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145
3?中华饮食文化研究的分类146
三、风味流派、饮食民俗146
1?八大菜系147
2?民俗、食俗148
3?小吃149
四、筵宴食器150
1?筵宴的特征类型150
2?食器151
第二节酒文化151
一、有关酒的酿造151
二、说名酒153
三、名酒的评定154
四、酒俗、酒礼155
第三节茶文化156
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56
1?茶文化的形成156
2?唐代茶文化的兴起157
3?宋代茶文化的兴盛158
4?饮茶风气的鼎盛159
5?中国茶叶再现辉煌160
二、茶文化的内涵162
1?茶道162
2?茶艺164
三、茶叶的制作与名茶165
1?绿茶165
2?红茶168
3?乌龙茶168
4?黄茶170
5?白茶171
6?黑茶172
7?再加工茶类173
四、茶叶的品饮173
1?茶量174
2?水温174
3?时间175
4?品茶的礼仪175
五、茶馆文化176
1?茶馆的形成与发展176
2?风格迥异的现代茶馆178
思考题183
第九章景观文化184
第一节山水文化184
一、概述185
二、山水文化的共性186
1?山水崇拜186
2?山水鉴赏186
3?山水科学186
三、山水名胜187
1?名山187
2?水景观文化的类型188
第二节建筑文化189
一、概述189
1?中国古代建筑的本质189
2?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90
二、城市建筑191
1?旅游城市类型191
2?城市标志建筑191
三、宫殿建筑192
1?宫殿沿革192
2?宫殿的布局与陈设193
3?实例简介193
四、园林建筑195
1?中国园林的由来与发展195
2?中国园林的类型195
3?中国园林的特征196
4?园林的组成要素196
5?造园手法197
五、坛庙建筑197
1?坛庙沿革197
2?主要坛庙198
六、陵墓建筑199
1?陵墓沿革199
2?陵园建筑199
3?地宫199
4?随(殉)葬品200
5?帝陵200
七、宗教建筑201
1?佛教建筑201
2?道教建筑203
八、民居建筑203
1?民居形式特征203
2?近代乡土民居类型204
九、桥梁建筑204
1?拱式桥204
2?梁式桥205
3?其他形式的桥梁205
思考题205
第十章历史文化传媒206
第一节民族语言与汉字206
一、语言文字起源207
二、汉语言文字207
三、民族语言文字209
第二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10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1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意义211
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212
1?民间文学(共计31项)212
2?民间音乐(共计72项)213
3?民间舞蹈(共计41项)215
4?传统戏剧(共计92项)217
5?曲艺(共计46项)220
6?杂技与竞技(共计17项)221
7?民间美术(共计51项)222
8?传统手工技艺(共计89项)223
9?传统医药(共计9项)226
10?民俗(共计70项)226
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8
思考题229
参考文献231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公共关系与旅游公共关系2
一、公共关系与旅游公共关系的含义2
二、公共关系的界定5
❸ 中国十大旅游城市
2005年中国十大旅游城市排名及分析报告报告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城市排名与2004年相比,逐渐趋于稳定,2005年前10名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以及天津与2004年10强名单完全一致,仅仅是座次略有变化。10强中,大致可以分为四档来看,具体来说:前两名北京与上海的超群地位仍然没有城市可以撼动,属于当之无愧的第一档;3-5名中,广州逐渐下滑,跌出三甲位列第五,杭州、深圳稳中有升,各自前进一位;6-8名排位非常有意思,2004年的南京、武汉、成都变成了2005年的成都、武汉、南京;更有巧合意味的是,9-10名的青岛、天津也来凑趣,2004年这一排名刚好是天津、青岛。 此次排名主要根据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e 龙酒店预订产生的各个城市的订房间夜总量统计,并参考2005年e 龙度假产品的预订数据。
作为我国最大的旅游产品分销商之一,e龙可以提供国内280个城市的近3100多家星级酒店2-7折的预订服务,及全球720个目的地的全套度假产品服务等,并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支持系统。为了能为我国各地区及城市发展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e龙已连续五年发布年度十大旅游目的地城市排名及分析报告,并于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定时发布“中国热点旅游目的地调查报告”。
看点一:若即若离的杭州
杭州:每次看到杭州杀入三甲,都令人不禁想问:什么时候,杭州才能真正坐稳探花的位置,而不是如定期访问一般的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近几年,随着杭州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杭州正逐渐由一个单纯的旅游城市向商务、旅游齐头并进的城市转变。除去“人间天堂”、“文化之邦”、“丝绸之府”、“茶叶之都”、“鱼米之乡”等一堆名头再来看杭州,很多“硬指标”的良好表现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飞速发展中的杭州: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城市竞争力仅次于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居全国城市第五位。吸引了众多500强企业落户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杭州产生的影响正越来越强的显现,通讯、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动漫、网络游戏6条“产业链”初具规模的杭州正憧憬着一个“天堂硅谷”的诞生。而杭州赖以成名的旅游产业,也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驾轻就熟的发挥着系统开发、整体规划的作用,无论是名景点的修葺、维护,还是新景点的引入、开发,都显得自然、顺畅且成效卓著。但始终未能稳固停留在探花位置的事实,似乎总在提醒杭州,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与深刻底蕴,不但需要提升,还需要沉淀。
北京、上海:永远把持第一、第二的北京、上海永远没有惊喜留给看榜人,如果真的有一天,榜单最靠前的位置中少了一个北京,或是少了一个上海,不知道我们是应感到遗憾,还是应为之庆幸。
看点二:迂回前进的成都
成都:作为旅游城市的成都向来不缺旅游资源,历代的名胜古迹,周边醉人的自然风光,乃至名扬天下的成都美食,均让人神往。但近年来,令成都声誉不坠且稳中有升的,似乎是“休闲之都”的雅号。众多城市白领与小资们总是把成都人的那一份悠闲奉为誓死追随的无上境界,似乎只要一到了成都,空气与时光瞬间即可变得柔软。同时,更具说服力、更直接的一个数据是:2005年,成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突破50万人次,同比增长22.36%,旅游外汇收入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5.65%;接待国内旅游者3619.63万人次,同比增长12.57%;旅游总收入286.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53%。如此宠爱一方面得益于“天府之国”的正宗传承,也得益于成都悄然迈进的综合实力。不声不响中,落户成都的500强企业已经达到100家,“2005年是落户500强最多的一年,而500强企业达到100,这是一个重要的门槛,这标志着成都市在跨国企业的战略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都市外经局有关负责人这样形容了“满百”的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成都仍有望继续以西部城市代表乃至第四城的身份再领风骚。而“前进,并稳固自己的位置”也仍然将作为未来几年中的重要课题继续考验成都的耐心。
深圳、广州:排名在成都之前的深圳、广州,不乏雄厚的实力,但作为老牌南部城市代表的他们总让人感觉有点风光不复往日之盛的“低调”,很难说这是被动的无奈还是主观动力的缺失。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似乎总可以轻而易举的在10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又似乎总没有抢眼的表现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城市。配合南部城市的务实,保持关注,也许是对广州与深圳最恰当的态度。
武汉、南京:排名紧随成都的武汉与南京,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以南京为例,无论是十运会的成功召开还是新南京火车站的落成,都为南京的城市魅力加分不少。
看点三:底气十足的青岛
青岛: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青岛可以用“美丽”二字来形容,青天、碧海的纯美画面完全符合人们对一个海滨城市的想象。这里有最好的海滨浴场,有中国最早的海洋馆,更有著名的“海上名山——崂山”。同样,与青岛的海之魅力同样著名的是扎根于此的中国名牌企业们,在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上,青岛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称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件、中国名牌产品44种(数量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个、2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青岛,无论是在商务方面,还是在旅游方面,都显得底气十足。青岛以第29届“相约奥运,扬帆青岛”奥帆赛为契机,从城市形象、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等层面展开城市品牌环球推介所取得的成功,极具代表性的彰显了青岛商务、旅游和谐互动的整合能力。
天津:不缺乏历史的积淀,也不缺乏旺盛的经济活力,天津需要为自己打造的,是一张个性与特点更为鲜明的城市名片。
十强之外:西安、重庆以及厦门等城市,正逐步向10强接近,大连、苏州的排名则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10强之外,没有成色十足令人耳目全新的黑马,但绝对不乏有足够能力杀入前十名的实力派。相对于10强中的城市,10强外城市相互间的争夺似乎更为激烈。
统观2005年度中国十大旅行目的地城市排名,稳定的格局压倒了一切,但杭州、成都、青岛等城市的表现仍不失亮色。经济活力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城市的魅力或者说综合实力往往是多方元素的集合,稳中微调的2005细看来颇耐人回味。
附:最近两年中国各城市订房间夜量排名比较(TOP10)
2004年 2005年
1 北京 北京
2 上海 上海
3 广州 杭州
4 杭州 深圳
5 深圳 广州
6 南京 成都
7 武汉 武汉
8 成都 南京
9 天津 青岛
10 青岛 天津
一 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二 北京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三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后完工,历时八十七年,建楼、台、
殿、阁、轩、斋、亭、榭、庙、塔、廊、桥一百二十余处,尤以康、乾御题七十二景昭著,
与自然山水相辉映,园中有园,景内有景,构成了一幅千姿百态的立体画卷。
四 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北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向以“三奇”、“四绝”名冠于世,其
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珑剔透的怪石、变化无常的云海、千奇百怪的苍松,构成了无穷无尽的
神奇美景。黄山一九九零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和自然)”名录。
五 杭州西湖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
六 桂林山水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游区,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
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
。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最具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七 西安兵马俑
在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
皇兵马俑博物馆。
八 苏州园林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
九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十 台湾日月潭
日月潭,中国十大名胜之一,位于台湾中央属南投县鱼池乡的水社村。
❹ 简答题:简述中国内地七大旅游文化区域。
1.黄河中下游旅游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北京、天津五省二市。中华民族发祥地、华夏历史文明、首都北京元明清古都和现代政治中心、社会主义中国文化风貌等,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长期以来一直是海外旅游者来华旅游优先选择的重点和全国最重要的旅游创汇基地。北京,陕西,山东省国际旅游热点是 北京、西安、天津、郑州、青岛、承德等都是年接待海外游客10万人次以上的重点城市。
2.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六省一市。海外市场源,主要是香港,澳门,台湾,日本,英国,美国和其他西欧,北美。 上海、江苏、浙江的国际游客接待量和旅游创汇均居全国前列。
3.华南旅游区。中国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省,其中包括一个单一的领域 邻近我国港澳台地区。主要客源是港澳台同胞、华侨和海外华人,对日本、欧美和东南亚游客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广东、福建两省旅游外汇收入一直占中国内地国际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4以上;广西、海南也都是国际旅游外汇年收入超过1亿元的省区,每年获得超过1000万人,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汕头,泉州,厦门,福州设在海外游客, 以及桂林和海口、三亚等10多个城市。
4.西南旅游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三省一市。名山大川、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观赏、少数民族风情等都是具有国际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对于外国游客,魅力。 “天府之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等备受港澳台同胞青睐。国外客源市场主要为日、美、英、法以及邻近的东盟各国,昆明、桂林、重庆、成都等市每年接待海外游客均在10万人次以上。
5.东北旅游区。包括地处中国东北部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主要海外客源市场是邻近的俄罗斯、日本、韩国和朝鲜以及港澳台地区,夏季结合避暑,冬季结合观赏冰灯等。目前辽宁和黑龙江省每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均已超过1亿美元,大连,沉阳,哈尔滨,谁是延边朝鲜民族超过1000万次拨入外国游客人数。
6.西北旅游区。包括甘肃、内蒙古、新疆、宁夏一省三区,草原、沙漠、冰川自然奇观,少数民族风情,“丝绸古道”遗址等构成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主要海外客源市场有日本、美、英、法等欧美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邻国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伊斯兰国家旅游业的迅速增长。 内蒙古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已超过1亿美元。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当地的国际旅游业将得到较大的发展。
7.青藏旅游区。游客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文化观光、科学考察、生态、探险等专项旅游受到欢迎。
❺ 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视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业已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入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民俗发展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许多已经面临断线的危险。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掌握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近期,河南大学做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他们组织了一个民俗文化考察团,沿黄河流域先后走访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等地,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沿黄”民俗文化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许多人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又由于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地区未被发掘,所以在城市里,除了有一些公园会定期组织一些民俗节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戏等民俗艺术,目前仅仅有少数老年艺人会表演,有些甚至已经完全灭绝。不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我们的忽视之下消失殆尽。
尽管我们知道,民俗是发展变化的,同时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成分,但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还是应当尽可能的做到,在认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态的一面。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
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聿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开发效益的问题
作为一项产业的旅游业,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旅游的开发又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赚钱,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长远之计。
在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当选择恰当的经营管理制度,其次应注重开发地区的区位特征。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注重开发区域的可进入性和环境状况,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使景点构成产品组合,优化投资效果。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组合状况
首先,要处理好单一景点与成片的旅游区之间的关系。一个孤立景点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可进入性也不强,应尽量组合成旅游线路进行开发。其次,要开发一个理想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游客从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乡情,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更真实、更有意义。
最后,旅游购物也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部分。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游中,由于民俗旅游商品能够较好的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开发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具有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性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应当是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这些必将为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提供强大的支持。
总之,民俗旅游可以说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将以它那传统、神秘、迷人的风姿为我们展现中华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内涵,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我们应当使它历久弥新,不断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❻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在何日正式挂牌
2018年4月8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在北京挂牌。网友所说的“诗和远方”,终于正式走到了一起。
据了解,文化和旅游部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研究拟订文化和旅游工作政策措施,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文化资源普查、挖掘和保护工作,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
❼ 中国旅游最发达的省是哪个要详细答案,
云南省,旅游收入所创GDP最高、成为了中国首个旅游产业改革的试点省份。记得选我满意啊
❽ 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会展旅游业的拉动
一、2008年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匡算,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在今后7年间平均每年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如果这样,按中国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0亿美元计算,由举办奥运会而带来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推动每年将超过30亿美元。由此可见,举办奥运会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促进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产业、旅游业等的发展。
据中国申奥代表团所做出的承诺,北京奥运的整体工程,包括建设奥运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道路、发展通信系统、改善北京的空气和水的质量,共计投入480亿美元。这样大的投入,必然会带来非常可观的产出。仅国际奥委会的转播权及赞助分成,就可能高达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他如旅游业也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专家预测在准备的6年中,每年旅游可增加100%,收入增加50亿美元。6年共300亿美元。合人民币2500亿元,奥运当年翻1倍,为100亿美元,这样算来,仅增加的旅游收入就超过300亿人民币。举办奥运会也将给其他省市带来巨大商机。比如,将扩建天津机场;又如,奥运会所需要的大量体育器材将在外地生产,北京兴建生态环境工程所需要的大量建设材料、设备也将在外地生产,大量的生活消费品也需外地供应,这些都将会对全国各地的经济起到拉动作用。
二、带来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将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进取;
3、务实的实践品格与美好的理想相结合;
4、和谐意识将有新的科学内涵;
5、道德修奍将进一步提升。
奥运会在历史悠久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迅速发展的文明古国——中国举办,将促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自我更新是一种推动力量,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先进文化的支持,进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当然不可避免会有风险。(比如据说雅典奥运会就亏了。)
不过北京的奥运会可能不会亏。因为有那么多人 支持,大家都对那场盛会充满期待。
总的来说,奥运会给中国带来的现实或长远的效应不可忽视。必定会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❾ 如何利用旅游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文化和旅游早就越走越近,文旅融合已成现实发展方向。
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后,能有效地消除过去两部门之间存在的“肠梗阻”,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效协同,实现1+1>2的效果。
❿ 如何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旅游地独特的饮食文化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一种旅游资源。我们将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对旅游者具有某种吸引力,能满足人们旅游需要的饮食产品以及与之有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称之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一)可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
旅游地的地方饮食,不乏美味,旅游者对这些美酒佳肴的消费,可满足其口腹之欲,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增加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动中的积极体验。
(二)地方特色饮食可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
旅游者外出旅游,是希望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体验,这是旅游者最基本的动机。旅游地的饮食,在旅游者日常生活中难以得见,即便有人移植而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变异,远不如原产地那么原汁原味,因此,旅游者对这些地方饮食充满新奇之情。加之许多地方饮食知名度颇高,旅游者早知其名,这无疑会激发人们希望一探究竟,以偿夙愿的心情。
(三)饮食文化可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
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饮食文化,其实是地域文化在饮食生产、制作、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表现,可以说饮食文化是探悉地域文化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四)很多饮食产品可以作为旅游购物品
在中国各地林林总总的土特产中,饮食产品占了很大比重,比如名茶、名酒,再如各种糕点小吃之类。这些饮食产品不仅可在当地食用,还可以供旅游者携回,作为旅游体验的延续,或者作为礼品赠与他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而旅游地将这些土特产加工为旅游购物品,不仅提升了产品自身的价值,还延伸了旅游产业价值链,更好地发挥了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有利于增加当地的收入。并且,这些饮食产品就是旅游地的名片和标志物,游客将之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无疑会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这是对旅游地信息的传递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