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
『壹』 农家生态旅游中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哪些
对于农家生态旅游来说,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旅游解说系统、游客集散中心、农家住宿等。
(1)旅游解说系统。农家生态旅游解说系统,是指通过由当地居民、当地旅游服务社团的讲解或物品展示等途径和形式向游客进行自然知识介绍与乡土文化宣传的一个旅游服务系统。通过构建解说系统,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对有关自然生态知识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引导其与自然友好的旅游活动及行为;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及乡土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他们时刻认识到自我的文化习俗以及乡野的景观特色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从而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解说系统模式为发送者—信息—接受者模式,如图6-3。
(2)游客集散中心。农家生态旅游集散中心也即农家生态旅游的总接待点,用于合理安排游客量以及外来车辆停靠。作为旅游服务,旅游集散中心主要需做好上接与下传工作:上接为游客的接待与旅游活动的安排,下传为与农家乐、度假屋等旅游住宿点紧密联系,合理分配游客。旅游集散中心的合理调配有利于控制农家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从而保持农家生态旅游的原味。
外来车辆停靠点设置是为杜绝大量外来车辆涌入而导致乡村宁静环境的破坏与农家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等现象发生,因为乡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旅游景区。
『贰』 2017广东省考申论,关于两会需要注意哪三大亮点
亮点一:首提“蓝天保卫战”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专
亮点二:全面属实行“清单管理制度”
亮点三:“全域旅游”首亮相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叁』 为什么说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农家生态旅游发展壮大的根本
农家的家庭成员一般是农家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主力。由于缺乏正规的训练,可能与旅游者之间存在沟通困难,甚至产生隔阂、矛盾,这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项目的评价,并通过旅游者之间的交流,最终对旅游目的地产生不良评价,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农家旅游产业的开发陷入停止、萎缩状态。因此,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与服务水平对于农家生态旅游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发展农家生态旅游过程中,必须由政府作为监督者、管理者,从长远角度考虑,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肆』 如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来发展乡村旅游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推动作用。
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如乡村旅游特色镇尤溪依托江南大峡谷景区的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和生态农业,磨豆腐、做年糕、捣麻糍、酿米酒等传统产业重新兴起,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这些农副产品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目前我市已建成涌泉柑橘、羊岩茶叶、岭景葡萄、括苍大白桃等各类游客向往的特色农业观光园。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农民既可以通过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如尤溪镇指岩村的李彩女,她原来在江苏打工,见老家发展旅游业就回来在江南大峡谷景区摆了个小摊,专卖红糖姜茶,2元一杯,生意出奇的好,每天净赚好几百元,相当于她在外地打工10天左右的报酬。一些在家无事的老人到山上挖蕨菜、野菜、摘蕃薯梗,或到农家乐帮忙做钟点工,每天也能收入四五十元。
三是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带来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如小芝、括苍等镇的大批农民自办了旅游服务馆店,还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实现网上预订。
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尤溪下涨村,有了军事探险漂流项目后,村里除了建起大型停车场、公园等,还将村民的房前屋后都进行了绿化,以往垃圾乱扔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
五是有利于推进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农村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村管理、决策更民主了;一些农村还成立了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如尤溪镇率先在台州市成立了镇级农家乐协会,协会定期举办经营户经验交流、培训、考察等活动,实现了农家乐的自我管理、和谐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当前,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项目规划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旅游元素。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设等项目在规划时欠考虑旅游元素,尤其是原先具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村镇,等项目实施完毕后想到旅游又去重新建设,造成投资浪费。
二是村庄整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护古村古建筑。村庄整治按照建设部门的政策要求,农村建房必须“拆老屋、建新屋”,一户只允许有一处住宅。因此,一幢幢水泥楼房拔地而起,而一大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被拆除,目前老房子已为数不多。有些村庄因人口稀少或地处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镇进行整体搬迁,更是全村拆除。
三是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留农村韵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庄改造没有很好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此外,乡村旅游带来的商业气息使农村原有的“农韵”逐渐消失,如很多农家乐办得像城市酒店,还专门聘请厨师掌勺,农家菜成了点缀。
三、以发展乡村旅游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旅游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有条件的村镇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注意各规划衔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宜认真调研分析本地旅游资源,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域内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要避免无潜力可挖的地方人为造景和有潜力可挖的地方却视而不见,要强调对一些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且市内各规划在制定时要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尊重生态,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对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把一个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镇当作一个功能区块来建设,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要善于挖掘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风土人情,给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此外,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项目建设的整合。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发展乡村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样需要资金投入。两者在资金投入时,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镇在建设项目包装上报时,要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各级职能部门也要多为村镇出谋划策,帮助争取资金支持。村镇一级也要发挥主动性,多方筹措资金,不能“等、靠、要”。
四是突出农民主体,注重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通过让农民得实惠,从内心来激发农民共建美丽乡村的主动性。同时,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自然、人文和产业等资源,串点联线,推进乡村旅游常态化发展。如积极落实旅游惠民工程,创新推出乡村赶集游活动,把乡村旅游与农村集市日有机结合,乡村赶集游扩大了旅游惠民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各农家乐经营户、土特产购买点、种养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贩,均能从中得益,农民得到实惠了,他们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调动起来了。
『伍』 关于2017广东省考申论,应弄清哪两点 使归纳概括题不再难。
亮点一抄:首提“蓝天保卫战”3月5日,袭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亮点二: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亮点三:“全域旅游”首亮相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
『陆』 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什么旅游
啾啾啾急急急急急
『柒』 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什么旅游
好像应该是休闲农业旅游吧。
『捌』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哪些积极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3、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
4、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