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

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

发布时间: 2020-12-03 15:29:11

❶ 根据什么选择旅游的目的地

外出旅游,大多数人是从个人偏好出发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但您有没有想过,选择旅游目的地可能有好多因素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而选择呢?下面由北戴河家庭旅游为您讲解一下?根据什么选择旅游的目的地呢?

第一、区域文化影响因素
现代旅游心理学认为,旅游是一种精神运动。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条件和充分享受了物质生活之后,便需要相当的精神文化消费。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使人们产生好奇心,了解和发现异域的欲望使人产生旅行的念头,旅游则给人提供了满足这种好奇心可能。一般而言,文化差异越大的地方,便越吸引旅游者,同时为旅游者所带来的满足感也越强。

第二、旅行者健康影响因素
出外旅行本是一桩于身心有益的事,但必须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旅行目的地,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有关相应病史的旅游者更应该注意。北戴河家庭旅馆提醒旅游们,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首先要考虑到旅行者的健康问题。

第三、 季节气候影响因素
现实生活中常能听人抱怨某某风景名胜区目睹不如耳闻,或者同一个景观,不同时间去感受就不完全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景观受自然节气的变化。除去一些纯粹的人文景观如古代遗址和各种博物馆以外,自然景观的变化并不遵循人类旅行活动的淡旺季规律。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受季节气候的变化影响,甚至包括一些人文景观,因为设计师创造他们时结合了自然因素作为美学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特别是以山水等景观为主的游览地时,要考虑到季节对观赏对象、进而对游览质量和心理满足感的影响。

当然,对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旅游者来说,目的地的选择还是以个人偏好为主,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不妨自行其是。最忌讳的是人云亦云,或为旅游而旅游。但北戴河家庭旅馆提醒广大游客们,在旅游前准备出发前或决定旅游目的地以前,查阅资料相当重要。

❷ 互联网技术对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互联网更具优势,不受时间、地域等的限制,让转化更加的轻松!网民直接通过你的旅游电商平台可以直接下单!当一个东西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的时候,你可想而知?
旅行社结合互联网是趋势所在,能够比同行更早一步进入互联网那是绝对的优势!
旅行社结合互联网不单单是入驻大平台那么简单!
旅行社结合互联网应该是有自己的平台!
比如做地接的旅行社!可以利用旅游CMS搭建一个地方性的旅游电商平台!
后期做优化针对地域性来做,非常有优势!
随着时间的沉淀,慢慢的就会发现比同行有太多的优势了!

城市旅游目的地(包括城市公园、文化遗址等)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这里是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公园。广富林,位于松江城西北6公里,辰山塘东岸,佘山镇广富林村,地处上海市松江大学城,是上古时期东吴东部文化、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文化遗址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乃至两汉以前,几乎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这样的历史遗迹对于上海这样一个缺少历史根基的城市来说,其历史价值、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意义都十分重大。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地区的先民就在松江广富林留下了生存发展的足迹。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的广富林地区孕育了繁荣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四千年前,北方的王油坊先民迁居到广富林,与当地原住民一起创造了南北文明相互交融的“广富林文化”。 为了传承历史文脉,规划占地1平方公里的广富林项目包含有遗址公园、文化展示区、古镇改造区等几大片区,周边还设计了体现休闲、居住功能的中式院落等。 其中,规划以考古遗址保护区为核心,凸显农耕、生态文化,以绿地、广场的形式,对古遗址加以原生态的保护和呈现。 广富林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以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古镇原始生态肌理为目标,将结合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建成一个“水下博物馆”。在遗址保护区之外,还开辟了占地120亩的“文化展示区”。其中,广富林遗址考古博物馆将作为主体建筑矗立于公园核心位置。 博物馆四周将开挖河道,形成一片200多亩的水域,而博物馆就在水中“漂浮”,整个馆分水上观光台和水下展厅两部分。展厅不仅陈列出土文物,开辟广富林发掘现场模拟展示、藏宝室等配套设施,还包括一个再现古老集镇民风民俗的广富林汉代集镇模拟馆,一座集中展示上海古代重要历史人物形象及事迹的乡贤祠。一批制陶坊、布艺坊、农耕院、书院、水上码头等也将在此建成,西边的广富林文化遗址将被原址保留,形成一个具有都市农庄特色的公园。

❹ 现在很多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都会把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项内容

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是目前旅游规划工作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旅游中的创版意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权作用。既然是新人,我建议你看一看很多专业的,权威的旅游规划设计院做的案例和文章,能得到不少启发。
比如说业内非常有名的旅游地产规划机构绿维创景的网站上就有很多专业文章,深入浅出,可以好好看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❺ 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的积极影响 最好有案例和分析

(一)民俗风情旅游对目的地的积极作用
1.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加强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较好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旅游局早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便将旅游扶贫纳入了重要的工作议程。
我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多位于偏远省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而且发展工业缺乏资源;交通的不便,又制约了他们走像沿海城市那样发展商业的路子;到处都是山脉和峡谷,稀少的可耕地又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因为同外界的交流几乎隔绝,当地的民俗风情却保存的相当完整,淳朴的民风、奇异的建筑、迷人的服饰、独特的饮食造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发展民俗风情旅游,可以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性强的特点,为民族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减少民族地区人口的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地方税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农副产品的开发。当然,这些因素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当地居民的逐步摆脱贫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不仅以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富于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纳西古乐、东巴文化、民营文化、文化遗址保护等四大部分组成的文化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每年为地方创造1亿多元的产值[5]。
2.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随着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展和接待外来旅游者的需要,民族地区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而重新得到发展;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又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灭绝的历史遗产不仅随着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展而获得了重生,而且成为其他旅游接待国或地区没有的独特文化资源。
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已有文化元素的重组,因此,一个社会已有的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样性越丰富,人们的选择就越多,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每个民族之所以能独立存在,便是因为他们有着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文化”构成了民族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合理保存民俗风情文化的多样性,可为我国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使我国的文化发展保持持续的活力和动力。而一种文化有无活力是该文化生存状态好坏的重要标志,开发传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正是为了给民俗风情文化注入持久的发展活力。
3.促进各国和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人类的平等、团结、繁荣、发展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人们,通过对异地风采、异族情调的了解、体验,不但会消除彼此间的偏见、隔阂,而且会促进相互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6]。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之所以存在有歧视、不信任心理,一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根源,二是由于相互间缺乏交往和了解。在这个意义上,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展在缓和国际关系,以及促进在国际事务中实行人类和平共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民俗风情旅游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而不是以文字媒体,或者以个别人为代表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间接沟通,因而更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❻ 如何降低目的地文化对旅游者的消极影响

影响与降低方法:
第一,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和行为、社会生活的消极变化。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学者认为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向旅游者的模仿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当中,这种模仿既包括动态的如言语、表情、手势等,也包括静态的如衣着、仪表等。同时指出这种影响在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身上也有明显反映,尤其是涉外酒店的员工。由于他们长期工作于不同文化交叉并存的环境之中,况且外来文化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就很容易使员工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旅游业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变着当地社会的结构。学者认为旅游改变了当地妇女对自我原有角色认识。旅游业为妇女走出家庭,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种角色的转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也有学者认为旅游使接待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

第二,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由于游客特有的物质摄取心理及不检点的行为使得蜂拥而来的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毁损掉他们不辞辛苦特地前来观赏的宝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庙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将摩崖石刻抚摩得光滑无痕,或在游览点随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问题是因开发旅游所导致的客观上的损害。例如,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万以上的游客,这是一个让文物专家心惊肉跳的数字。旅游旺季蜂拥而至的游客使得石窟中弥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体散发的湿热气,使壁画上起着鸡蛋皮一样的东西。这东西从里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称做壁画的“癌症”。有专家做过试验,让40个人在洞窟中待37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将超过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画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唐代第156窟里的墨书《莫高窟记》,60年代还清晰可见,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人们不禁担忧:百年之后,敦煌安在。

第三,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紧密相连,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可进入性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就能长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征,而无实质性的变化。20年代末,美国生物学家洛克博士多次来到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滇西北泸沽湖畔,从采集动植物标本到研究摩梭文化,并写下了《中国西南的摩梭王国》。他一个人的走访并没有使摩梭人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什么变化。可是今天不断涌入的旅游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携,鲜活地向当地人展示着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在村民家的火塘边,在供游客娱乐而每晚举办的篝火晚会上,游客与村民相互询问、交流着各自的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在桂林冠岩景区表演的摩梭少女,表演结束后,大多脱下了传统服饰,她们衣着摩登,外表与一般城市女孩已没有太大的分别。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摩梭文化进入了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期。洛克当年在书中所记录的大量的摩梭人的民俗,今天有些已很难看到了。有些学者感叹道:“如果认为外来的、一切新鲜的东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选择地吸收,那么,不要几年的功夫,在泸沽湖将再也见不到真正的摩梭人,说得严重一点,只能见到一些穿着摩梭服装的服务员。然而,如果不吸收外来文明,那里将永远贫穷和落后。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呢?”这种现象和困惑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极具普遍意义。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鲜活的成分会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与此同时,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会削弱,某些对外界人来说具有吸引力的成分会减少,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制约,不少地方社会相对封闭,交通不发达,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明显滞后。在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冲击下,当地古朴的传统文化所发生的变化比经济较发达的开放地区要剧烈得多。正如有些文章所指出的,“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

第四,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出现庸俗化倾向,渐失其原有的意义、价值和特色。从本质上来说,旅游就是人对异文化的体验与追求。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但是,某些旅游开发商往往以现代艺术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不恰当的包装和改造,使之失去了原有内涵;有的开发商为了迎合某些游客的需要,把一些陈规陋俗、低级趣味的东西搬上舞台;还有的开发商不懂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区别,照搬照抄,形成不伦不类的假民族文化。所有这些做法,都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庸俗化。例如,“洞洞婚恋”本是贵州瑶族(青瑶)的一种恋爱习俗。姑娘14岁以后父母就让她单独住在一间小屋里,墙壁门上凿有一小洞,洞口正对着姑娘枕头。夜间,小伙子到自己爱慕的姑娘房门外,用根细棍通过恋爱洞把姑娘捅醒,隔门或隔墙谈心对歌,若谈得拢,可开门请进家,父母不干涉,家人还回避。谈不拢,姑娘可以装睡,小伙子便会知趣地离开,另找他人。当地俗话说:“一晚可以谈五个,终身只归一个人。”可见,瑶族虽然在婚恋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恋爱方式也较为开放,但他们对婚姻问题却是非常严肃的。当地一些旅游景点为了招揽生意,竟然打着展示民族婚俗旅游的名义搞色情服务,最终激起了该民族的愤怒,他们对搞这种活动的旅游点发出警告:如果再不改,将派出“火枪队”武力解决;再如,在各地向旅游者开放的民俗风情村里,少数民族风俗舞台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尽管表演者的行头比生活中真实的服饰漂亮百倍,但却缺少了该民族服饰原有的本真韵味,给人以虚假的感觉。此外,大同小异的“竹竿舞”从海南的黎族跳到云南的傣族,从贵州的苗族跳到广西的侗族,被人笑称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现象;“背新娘”在不少民俗村、民俗风情园甚至在毫不相干的溶洞景点内也比比皆是,挑逗诱骗游客上当,强行索要小费等不愉快的事件屡见报端;一些落后的东西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粗制滥造的鬼洞、鬼城、阴曹地府等品位庸俗低下;凡此种种,不亦而足。像这样连少数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仪式都可以根据“旅游需求”随时随地“灵活”开展,那还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呢?这种迁就游客“期望”的文化表演――同时也是文化歪曲对旅游接待地文化的自然发展极其有害,旅游者无法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了包装的“伪文化”、“伪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此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无异于“杀鸡取卵”。

第五,旅游目的地文化限制宽松化,社会道德观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任何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即经过了所谓“文化设限”的过滤。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旅游者的文化限制较一般情况下更为宽松一些。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大相径庭的东西。有的学者将其称为“虚意接受”,即当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让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抵触的部分侵蚀或融入本土文化,但出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或有意识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作出让步,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泰国在前几年大力推销的某些不健康的旅游产品,如“人妖”表演、色情表演等,确实迎合了少部分游客的需求,也为该国带来了滚滚外汇。但据泰国官方公布的资料显示,从1984年到现在,泰国人感染艾滋病、再度感染以及扩散的速率很快,已有14万人死于这种顽症,那里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是性。由此而引发的旅游形象的下跌,目前已导致泰国旅游业出现滑坡。上述案例表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有时难免受到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影响,进而有可能使当地的传统道德观念发生裂变和扭曲。尽管“色情、酗酒、抢劫皆因旅游业而起”的说法是片面的,但应该承认旅游业同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蔓延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海外旅游者“现代化”消费模式的诱惑下,在旅游者和旅游地之间生活水平差异悬殊这一客观事实的刺激下,当地的部分居民极易失去原有的纯朴美德,坠落到罪恶的泥沼之中,色情泛滥,赌博猖獗,离婚率上升,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使当地的社会风气恶化。此外,国内有些景区,因没有织协调好当地居民的经营活动,平衡好各方利益,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敲诈游客哄抬物价、甚至威胁游客人身安全的旅游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无论是对当地旅游业还是社会文化,都无异于雪上加霜。
此外,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一方面使得旅游地把发展的优先权让给旅游业,把国土、资源等让给旅游投资者;另一方面受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旅游地部分人的生活开始腐化,吃喝玩乐成风,形成了对旅游经济过度依赖等“新殖民主义”倾向。一些学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学者,在批判部分发达国家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时,常常把旅游视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过去的大炮政策换成了今天的‘国际旅游讹诈政策’”,“发达世界是在通过旅游将其生活方式输出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这些观点可能带有偏激的政治色彩,但并非空穴来风。有的西方人类学家说成群结队的游客把别人的乡土作为“旅游地”,无所顾忌地拍照、游玩,然后再把当地令人好奇的风物特产带回家,成为标榜炫耀之物,这一切都带有明显的“殖民化倾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旅游是现代人的需要,更是未来人的需要。旅游开发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遗产、现代文明等文化生态环境,旅游活动将给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如何增强文化生态意识,保护、整理、抢救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何维护本土文化的传统性,保持接待地的旅游吸引力;如何采取防范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如何利用外来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内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赋予外来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引导启发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如何寻求一种既能使东道社会收入最大化、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谓“新概念旅游”,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❼ 旅游活动造成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不可一概而论。

发现旅游活动带来的弊端,在充分开发利用旅游活动带来的益处的同时也要着力于改善和避免造成的弊端,比如对生态的破坏、对当地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的冲击,就是说要先发现弊端然后防治、治理、避免、改善等。

❽ 论述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

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第三产业水平。

社会:优化社会产业回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答级。 促进社会进步。

政治:有助于提高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提高,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文化: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发展,推动多元化

环境:有助于目的地环境的开发利用。但容易造成环境破坏,增加环境负荷

❾ 如何看待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和环境的赞歌论和告诫论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社会文化的影响 提要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旅游引发的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对旅行社会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以广西桂林阳朔县为例,通过实证调查,运用旅游地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阐释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认知,研究分析旅游对当地居民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有效调控措施。 关键词:旅游;社会文化:影响 一、旅游对社会文化影响的概念 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的影响研究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旅游的经济影响、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和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三个大的类别。其中,单就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而言,又可细分为对旅游者(客人)的影响、对目的地居民(主人)的影响和对主一客关系的影响三方面。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非常复杂,一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一问题:一是通过分析旅游者的行为来研究这一问题。考虑的主要因素有:(1)旅游者的数量:(2)旅游者逗留时间的长短;(3)旅游者的特征;(4)旅游者的经济特征;(5)旅游者在当地的行为活动。二是通过分析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来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如,巴特勒(1974)等认为,旅游的社会影响在接待地或旅游目的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接待地或目的地的特征,包括对于主一客关系的影响。如,文化效应、犯罪、示范效应等;另一类是旅游对基础设施和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如旅游开发对地方资源和设施形成的压力,输入外来劳动力对当地就业造成的压力,当地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福克斯指出,“旅游的社会影响被归结为价值体系、个人行为、家庭关系、集体生活方式、安全水平、道德规范、创造力、传统庆典以及社区组织等几方面的改变”。而史密斯则把旅游开发的社会影响归结为示范效应、社会分层与社会化、自尊、文化复兴和憎畏感。马西森和沃尔认为,旅行社会影响是“作用于接待地社区居民的影响”。所以,旅游社会影响研究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接待地社区和旅游目的地,而不是旅游客源地。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