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关于旅游文化学的书

关于旅游文化学的书

发布时间: 2020-12-03 12:54:47

① 想考导游证需要买哪些书看

笔试
1、中文类考生考试科目为两科:《旅游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和《导游基础知回识和导游服务规范》;
2、外语类考答生考试科目为3科:《旅游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和《导游基础知识和导游服务规范》,另外英、日、俄、韩4个语种考生需参加相应语种的笔试,其他语种不设笔试。
3、考试内容:“旅游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科目包括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和时事政治,满分为100分;“导游基础知识和导游服务规范”包括全国导游基础、当地导游基础和导游业务,满分为120分(其中导游业务试题20分),外语科目满分为100分。
口试
口试总分为100分。报考外语导游考生须用所报语种语言讲解和回答考试内容。
1、景点讲解,在新出版的《辽宁导游词选编》一书25个景点中任意抽选2个景点,每个景点20分,共40分。
2、导游服务规范及应变能力,共抽选4个问题,每个问题10分,合计40分。
3、语音语调、语言表达能力10分。
4、礼仪仪表10分。

② 大学旅游管理要看哪些专业书

偏经济理论的书籍---《旅游经济论》,张辉,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偏学术理论的书籍---《旅游学版术思想流派》,邹统钎,权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以及《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旅游文化学》(喻学才著)
还有以下英文理论书(这几本我也没看完过)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2009.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009.
《Cornell Hospitality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00-2009.

③ 旅游管理专业必读书籍有哪些请把书名和作者写出来,最好也能把出版社写出来!回答的好的会追加!

我是江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不知道你要用作什么用途?希望以下可以帮到你!
008101101023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00810110101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810110102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1011010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08201103019 体育Ⅰ(第一年,项目自定)
008201103021 体育Ⅱ(第二年,项目自定)
008401101077 微积分Ⅰ
008401101079 微积分Ⅱ
008401101060 线性代数基础
008501101105 计算机基础与网页制作
008501101079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
112902101259 微观经济学
112902101261 宏观经济学
112902101263 管理学原理
112902101221 市场营销
112902101283 旅游管理概论
112902101227 旅游市场营销
112902101229 旅游经济学
112902101201 旅游地理学
112902101203 旅游心理学
112902101289 旅游外语
112902201291 环境生态与资源经济学
112902201293 会计学
112902201295 财务管理
112902201267 人力资源管理
112903101235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学
112903101205 旅游饭店管理概论
112903101217 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
112903101237 饭店餐饮管理
112903101239 旅行社经营管理
112903101241 导游学与导游实务
112903101213 旅游法学
112903101243 旅游文化学
112903101297 旅游信息系统概论
112903101273 旅游美学与景观鉴赏
112903101299 中国旅游地理
112903101301 客源国概况
112903101303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限选 112903201305 文化经济学
112903201207 旅游商品学
112903201307 会展经营与管理
112903201311 景区管理
限选 112904201257 公共关系与礼仪学
112904201219 酒水知识与服务
112904201281 世界遗产经营与管理
按编号可以在网上查到出版社和作者

④ 求旅游文化学的读书笔记~~~~题材不限~~~

旅游学:一门跨学科。 旅游研究的核心领域:旅游体验研究(谢彦君) 体验的需求:体验欲望、体验心理、体验意识、体验行为、体验关系、体验效应 相关学科: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美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生态学、旅游文化学 体验的供给:体验场、体验情境、体验氛围、体验设施、体验设备、体验流程 相关学科: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营销、饭店管理、导游、旅游经济学、服务管理 旅游是个人前往异地,以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在旅游这个时空转换过程中,旅游者希望获得的是某种快感,寻求的是精神和肉体的满足。旅游活动根本上就是旅游体验(Tourist Experience),或者说旅游体验构成了旅游的内核(谢彦君,1999,2004,2005)。 唯美主义、神秘主义、野生的和异域的自然、社会化、好客和丰盛、冒险、旷野、真实的异国情调。 Prentice和Witt综合多家观点归纳出了旅游体验研究的五种模式: (1)体验的等级模式.将体验分为享受自然,摆脱紧张,学习,价值共享和创造; (2)体验的标准模式——"畅爽"(flow).它是由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1975)提出的最佳体验标准,这种状态"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3)有目的地的行为模式.即从行为理念,标准化理念和控制理念中预测目标导向的行为; (4)多类型模式.基于旅游者有多种类型,他们所寻求的旅游体验也因此不同,为此他们也提到了Cohen对体验模式的划分; (5)局内人和局外人模式.该模式认为,在早期目的地居民是局内人,而旅游者作为局外人是无法理解或意识到代表当地文化的象征符号的;后来随着社会关系的淡化,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距离缩短,旅游者可以事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和其他信息。 我的旅游文化心得体会 ——读章海荣之《旅游文化学》有感旅游文化是一门很精深的文化。说实话,我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对很多 国内外学者的关于旅游文化的论著,我并不甚了解。前段时间,在老师的指引下,我通读了 国内著名学者章海荣所著的《旅游文化学》 ,感触颇多。 章海荣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首先提出“人是动物”这一理论,指出“人类自文明史源初 走来,就没停止过追寻和拓展生活空间场所的脚步” 。不论是经济体制、社会差别,还是国 家疆域,都阻止不了这样的“脚步” 。很显然,这一“脚步”便是旅游。作为“动物”的人 类,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旅游。 那么,人类又为何旅游呢?章海荣说,是“为探索人类文化创造中的旅游和旅游在人类 文化创造中的关系,为探索旅游文化的存在开辟出一条坚实的道路” 。他把旅游跟人类文化 创造联系起来了。人类,最初的迁徙与活动,无非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使自己不再饱受 挨饿,却无形当中创造了旅游文化。从人类最初的初衷来讲这是无意的,但从社会历史的发 展来讲又是有意的。 “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实质或目的” ,故而,旅游才和人类的文化创 造联系在了一起, 一起共同推动社会、 人类文明的发展。 我想, 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理解的吧。 书中强调,旅游作为一种服务业,我们如果只看到其企业文化的一面,那么旅游文化 学的研究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旅游不仅创造了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创造出了一种文化模 式或类型。这已不仅限于由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了。因而,章海荣说,自己对“旅 游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这种说法很感兴趣。 既然旅游和文化创造联系在了一起,那么,何又为旅游文化呢? 很明显,旅游文化不是单纯的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结合。 谢贵安认为, “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 。这一定义突出的是旅游主 体、旅游中介、旅游客体的体系结构。旅游主体为了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自然而然就创 造了旅游文化, 而这种文化自然是从旅游主体的旅游活动及其所引起的现象所体现的。 马波 则指出, 旅游文化是 “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 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这种观点强调旅游文化是一种交流过程所引起的文化现象, 在这一点上,它很有特色。喻学才则说“旅游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 旅游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文化” ,他的定义也体现出一个特色,它是从旅游 的双主体身份、文化碰撞的角度来定义的。沈祖祥在总结前人的定义后,指出了“旅游文化 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 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 通过 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作用碰撞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 ,这一发展的定义已经和章 海荣的定义较为相近。 章海荣根据沈祖祥的定义,提出用现象务实、阐明学问,同时又对沈祖祥的“一种文 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产生疑问:这一文明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说, 我读到这里,很是钦佩章海荣的这种对学问的执着——探根究底,见微知著。我们要是有怀 疑的精神,一探究底的作风,那么办起事来也就事半功倍了。从司马云的“定义讲的是人类 创造的特质”出发,以居家生活作为一个参照,他得出结论“旅游文化的反义词就是定居文 化” 。再结合社会时代发展特征和人的本质属性,看到“旅游是文化空间的跨越” ,书中最终 给出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 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 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 它是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 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 ”这个定义体现出完成旅游需 具备的三个条件:旅游动机、闲暇时间和支付能力。旅游作为一种大众的、趋同的活动,具 有传递性、滞后性。人与人的交往,使得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得以传播,从而又引发内在 的旅游动机与需求,一旦时机成熟,便再次导致旅游的产生。无旅游就无文化关联。所以, 旅游文化是一种“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方式”“旅游跨文化交流是旅游文化的第一特质” 、 ,这 也就不难理解了。接下来,章海荣从给出的定义出发,又提炼出三个命题: “旅游文化是人 类直面的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一种方式” 旅游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一种趋同 ; “ 的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旅游文化是后现代人类完善人格,追求人性自由而要求 ; 拓展生活空间的生活创造” 。基于第一个命题,得知旅游文化是旅游者的跨文化交流,它是 一种移动的文化。就此进一步分析,作者又得出旅游文化学最基本、最核心的不可或缺的三 个重要理论环节:旅游主体的文化身份;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生态系统;跨文化交流的事实及 影响。从而以这三环节分别作为书中第二至第六章的研究内容,进而给出本书的框架,以命 题三作为此书的结尾部分综论,是章海荣对它所作的启发性阐述。对命题二分析,可以看出 旅游文化的两个层面:趋同性和大众性。趋同性展示的是旅游文化学的学理特点,大众性则 展示出旅游文化学的学科归属。从作者的求知作风来看,那么,定是要问一下旅游文化学研 究的内容和归属是什么、有何学理特点了。所以,此书的第一章就是对它的阐述,讲述旅游 文化的理论体系构成和学科特性。 作者还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用摩梭族的走婚 来说明跨文化交流的差异, 还有一个例子是用泰国的红灯区来阐述文化震惊。 旅游文化中有 文化身份一说,这是由不同的人们所受到的教育、价值观、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引起的。跨文 化交流因此引发文化震惊与冲突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用事实说话就是强有力的证明。 到此为止,此书的大致框架自然是一目了然了。毋庸置疑,章海荣在对旅游文化学的 体系构建上, 思路是层层相扣, 步步紧逼, 逻辑也非常的严整, 光是这一点就使我获益匪浅。 记得有句话说,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学是学,问是问,令人有学而无问,不过钝汉 尔。 ”求知,就要有严谨的作风。学问上,来不得半点马虎。虽然我们可能会从事不同的行 业,但不论我们干什么,都多带着点发问且认真思考的态度和思想,总是有益的。 时间 星期 8 以前点 8 (清晨) 至 9: 3 0 上网 上 网 上课 上 网 上课 上课 上 网 上 网 8 至 12 点 13 至 14 点 (中午) 15 至 17 点) 17 至 19 点 (傍晚) 20 至 23 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上课 学习或睡 觉 六级复习 上网练习 上课 上课 上课 六级复习 学习 学习 2011 年上学期学习计划

⑤ 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确定《旅游文化学》为什么分类号

应该分到F590-05.

⑥ 自考旅游管理专业需买哪几门学科的书,到哪可以买到

主要课程说明及指定教材:
1、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说明略)
2、0002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说明略)
3、0003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说明略)
4、0018(0019)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课程说明略)
5、1792旅游企业公共关系
本课程主要从旅游的角度了解公共关系在旅游业中的作用。主要讲授旅游企业公共关系主体、旅游企业的目标公众、旅游企业公共关系职能和基本运作方式等。
指定教材:《旅游企业公共关系》 谢苏主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6、6124旅游文化学
本课程主要讲述文化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其讲授的内容有:旅游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旅游消费行为文化,旅游审美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文化分析,旅游企业文化,旅游接待地经营文化等。
指定教材:《旅游文化》尹华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7、4929旅游市场营销
本课程主要学习旅游市场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旅游市场预测开发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方法并掌握一定市场开发利用技能。主要内容:市场营销的实质,旅游市场的特点划分,旅游市场开发、预测、分析的方法等。
指定教材:《旅游是市场营销》吴金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8、0193饭店管理概论
本课程主要根据管理学原理并结合酒店的经营特点,全面阐述酒店管理的整体程序和宏观要求。主要内容:酒店的形成和发展,酒店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酒店管理的经营环节和标准,人员素质和决策,国际上酒店管理的经营策略等。
指定教材:《饭店管理概论》蒋丁新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9、1793旅行社管理实务
本课程主要是讲授旅行社的性质、概念、基本理论、业务运作方式和业务管理的策略与方法等主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与分析旅游线路、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评价。
指定教材:《旅行社运营与管理》 梁智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0、1521导游基础知识
本课程学习旅游基础知识,旅游和旅游业的知识、导游人员的基本知识、中国历史、中国各民族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民俗风情(尤其是福建省旅游基础知识)、中国宗教、风物特产、园林建筑、旅游地理及其他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指定教材:《导游基础知识》 李文芬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1、3959旅游政策与法规
本课程主要讲授旅游法概述、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旅游饭店管理法规制度、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旅游投诉管理法规制度、旅游资源管理法规制度等法律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法律观,为学生将来进入旅游行业打下扎实的法律基础。
指定教材:《旅游法规》吴洛夫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12、1525导游实务
本课程是导游资格考试的三门必考课程之一,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导游业务的理论知识及日常工作程序,做到在进行导游服务中能熟练安排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导游讲解艺术进行生动精彩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处理紧急事情的能力。
指定教材:《导游业务》张力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13、1794餐厅服务与管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专业思想,增强职业和岗位意识,掌握饭店餐饮方面基本对客服务的知识及技能,具备中级以上服务员资格水平,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今后胜任饭店餐饮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指定教材:《餐厅服务与管理》谢民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14、1795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
本课程主要学习前厅及客房部的工作任务、特点和作用;掌握客房预订、入住登记、大厅服务与客人离店结帐服务等前厅对客服务技能;掌握客房接待服务、客房安全等技能。使学生具备中级以上服务员资格水平。
指定教材:《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孟庆杰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15、1796酒吧操作与管理
本课程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地著名葡萄酒、烈性酒、配制酒的种类、特点、产地、酿造工艺、质量等级等内容,以及学习各种著名鸡尾酒的调制及酒吧的设施工具使用及酒吧的工作程序、服务标准、经营策略、酒吧管理方法等。
指定教材:《酒吧服务与酒吧管理》 郑渊、傅生生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1* 00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2* 0002 邓小平理论概论 3
3* 0003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2
4* 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 2
5 1792 旅游企业公共关系 6
6 6124 旅游文化学 5
7 4929 旅游市场营销 5
8 0193 饭店管理概论 5
9 1793 旅行社管理实务 6
10 1521 导游基础知识 6
11 3959 旅游政策与法规 3
12 1525 导游实务 6 实践考核
13 1794 餐厅服务与管理 6 实践考核
14 1795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 6 实践考核
15 1796 酒吧操作与管理 6 实践考核
总学分 72

⑦ 我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老师要我们读一本与专业相关的书并写一篇3000字的读书笔记,读什么书好呢

读书笔记
《旅游文化》

9)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8月
摘抄
一.历史文物古迹的概念与形成
古迹与文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迹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建筑物或具有研究、纪念意义的地方。文物则是指遇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但二者又非常类似,都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保留下的东西,它们都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艺术的特点和水平,是当时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文物占迹足指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活动遗迹、遗址、遗构及通风。它形成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一个民族、 —个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筑、艺术、风俗等待点和水平的真实的客观体现,凝聚者人类的智慧,昭示者特定的历史特征。为了了解历史,继承文明,人类需要去考证、去分析,人门对历史文物古迹越来越关注;为了追溯历史,回首往事.人们对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话功遗址、古陵墓、古建筑、历史文物古迹也越来越感兴趣。欣赏历史文物古迹越来越成为人们出游的选择目标。那些能吸引旅游者前往游览,并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历史文物真迹标为历史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它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创造的、把动态的历史用静的实物体现山来的、能激发人们旅游功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历史古迹的特点分析
历史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的写照,是人类历史的再现。每一处景观都反映了特定时期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情况,其内容、形式、结构、格调无不反映了深刻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痕迹。如我国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就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不同朝代的帝王陵墓都占不同的陵寝形制;不同时期的陶瓷器艺术和雕刻艺术都有不同的特点

二、历史古迹的旅游价值:
1、历史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的写照,是人类历史的再现。每一处景观都反映了特定时期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情况,其内容、形式、结构、格调无不反映了深刻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痕迹。
2、是反映古代科学技术的镜子。
3、是耐人寻味的景观。
4、寻求历史文化遗存是当前旅游的一种风尚。

三、古文化遗址的主要类型:
1、旅游价值:可通过对古城和古城遗址的考查来研究历史的发展,展示历史的真实面貌。特别是选择历史地位高、保存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古城和古都遗址进行旅游开发,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2、我国主要古都遗址:著名的有殷商王朝都城遗址“殷墟”,周朝都城遗址“丰镐遗址”,秦都“咸阳遗址”,汉代都城“长安遗址”,西域古国楼兰都城“楼兰遗址”等。

(一)古道路遗迹:
1、旅游价值:古道路沿途形成了众多的城镇、关隘和风景名胜,还修建了许多寺庙、石窟等,沿途这些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有关历史故事、传说,吸引着旅游者沿古道探古寻幽揽胜。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汉代开创的将中国的丝织品从长安经康居、安息、叙利亚运往地中海各国的一条通道。它是一条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陆上交通线。它穿过欧亚大陆腹地,通过沙漠、戈壁,跨越无数的高山峻岭、渡过了不少河流,联系各文明古国。旅行在这条路上,可以浏览风光壮丽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探访长城古道、烽燧,还可欣赏艺术荟萃的石窟、佛龛和文物。

(二)古战场遗址:
1、世界和我国著名的古战场遗址:
①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滑铁卢古战场;②法国的马其诺防线;③我国的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④重庆合川的钓鱼城遗址等。

(三)古代伟大工程:
1、长城:
①中国长城的特点:
a、长: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全长6000多千米,东西延伸,蜿蜒万里。(现存的多属明代建造,汉代长城长达2万多里。)
b、雄伟壮观:长城沿山脊依山随势,连绵起伏,长城与山脊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壮观。
c、结构周密复杂,布局合理:由关隘、城墙和烽火台组成。
②长城的旅游价值:
长城高超的建筑艺术,科学的设计,周密的结构以及合理的布局,是中华民族大智大勇的历史见证,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展示了雄伟美、险竣美和开阔美,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与历史研究价值。
2、水利工程:
①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境内,是战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所领导修建。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江心分水岭,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内江导入平原为灌溉水源,宝瓶口和飞沙堰共同调节内江水量,飞沙堰还起了减少内江泥沙淤积的作用。水过宝瓶口由总灌渠入各支渠,灌溉田地,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②灵渠:又名兴安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于秦代,分为南渠和北渠,北渠的水注入湘江,南渠的水注入漓江。分派的流量大致是“三分漓水七分湘”
③坎儿井:是我国干旱地区别具一格的水利工程。
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木垒等地区。
利用自然地形,将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引出地面灌溉农田以及用于生产和生活,使沙漠地区形成片片绿洲。

“旅游的表象是经济,旅游的内核是文化。”本学期,通过阅读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成林先生的《旅游文化》,使我对“旅游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深刻地了解到“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旅游,旅游是商品化的文化。”
本书一共分为八章的内容,总体来说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内容。其中,第一章“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为第一部分,综合阐述了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内涵与意义,并区分了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读者明确地了解了旅游文化的涵盖面之广,包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文化旅游。其次,第二章“山岳文化”与第三章“水与旅游”从文化加之于自然景观的角度做了介绍。随后的第四章“民居与村落文化”和第五章“牌坊文化”这是人文景观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最后的三章分别为“饮食文化”、“佛教文化”和“戏曲文化”,追溯了时代演变中的人类生活以及精神、娱乐方面的非物质文化。
作为一本学术类书籍,本文最大的特色则在于将中华民族的文学特色融入其中,是原本枯燥的书显得活泼动人。比如,作者在描述“水与旅游”时,概括了水与人类的精神生活——水可以自我激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可以慰藉心灵“闲上上来看野水,忽见水底见青山”;水可以撩人离情“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又如,读者在学习“戏曲文化”的同时,能够欣赏到王实甫《西厢记》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汤显祖《牡丹亭》里杜丽娘为爱斗争的不屈,洪升《长生殿》里“钗盒情愿”的至情,孔尚任《桃花扇》里悲欢离合的缠绵……如此大量地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学成就与旅游文化学的知识相结合,不仅充实了读者对旅游客体所蕴含的文化,更在无形中扩充了读者的文化底蕴,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在“文化旅游”过程中吸收“旅游文化”的目的。
另外,本书的另一大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则为在每一章的末尾都对如何欣赏该景观作了方法指导。例如,对于山岳的欣赏要从山岳自然美和人文美两方面着手,看黄山要看它的奇,登华山要探它的险峻,游峨眉要览它的清秀,山岳的建筑要赏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效果,题刻要领其“画龙点睛”之妙处,名山神话传说要品其地理特征之神韵。再如,作者在茶文化的介绍中教授读者品茶要“观茶”之品质,“冲泡”之妥当,“闻香”之情浓,“品味”之独到。这些生动而详尽的叙述,无不激发读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想法。在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的学习过程中,读者必将叩开“旅游文化”的大门,揭开“旅游文化”的深厚内涵。
但是,正如作者所言“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尽人意之处”。在我阅读完此书后,我首先感觉的作者没有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归类阐述是有些令人遗憾的。56个民族的庞大体系同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包括了许多节日民俗、服饰民俗、人生礼俗等等。虽然作者在介绍民居与村落、饮食、宗教文化中都略有提及,但若能单独列章,系统地进行介绍,无论对于学习旅游的学生及以此书作为参考的旅游者,均能在更大程度上对旅游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此外,作者在阐述旅游文化的特征时,总结了其“综合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交融性”五点特征。但在课上,老师总结的旅游文化特征还有“阶级性”,我觉得这点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在许多帝王建筑,包括民居建筑中,阶级特征是十分显著的,那么在旅游活动中对一些旅游资源进行“阶级性文化”欣赏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体来说,黄成林先生的《旅游文化》带着读者一道去感受山光水色,考察传统民居,品味旅游美食,体验佛教文化,欣赏著名戏剧……了解了旅游活动中的“门道”,体味到“旅游文化”在旅游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旅游经济学读书笔记

我们的观点: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来自外界环境的制约性也越来越明显。比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新鲜感,于是便有不少在闲暇时间外出钓鱼、打猎的现象。这可以理解成生态旅游的一部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行为会破坏生态平衡,然后反过来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当然,外界环境对生态旅游的影响也有正面的。比如,“退耕还林”会为生态旅游创造机会,农业倒退了,生态旅游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有效的组织与政策是生态旅游产业专业化的标志与推动者,它们既协助生态旅游达到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又促进其经济的生存能力,同时也帮助生态旅游产业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获得成功。生态旅游组织根据生态旅游非政府组织所代表的地理区域,它们能被划分为国际的、国家的、次于国家的、地区的或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其中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和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代表着世界上生态旅游组织的最高水平。前者是全球审改旅游组织的领导,但是其资金的有限性及其成员发展生态旅游水平的差异,意味着它主要只能从事各类信息的传播和建立人们的生态意识等工作。而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位更商业化,它以业界视野为基础,并说明了这个国家生态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状态。
旅游必须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规划、管理与实施,即避免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上可行并能体现社会公平。旅游业必须认识并接受其对于保护以及正确的自然资源管理的责任,这要通过在有关原则与方针所允许的范围内工作以取得环境上可持续的发展来实现。必须采取行动减少,并在可能时消除旅游对自然资源及其进程的消极影响。旅游应该对维持与恢复生物多样性做出积极的贡献,特别应该有计划地对那些旅游者频繁出入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管理,以便保持其价值并保护那些敏感的地区和物种,同时还应致力于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地方社区有权保持和管理其文化传统,包括历史和自然资源,以保证旅游不对其产生消极影响。此外,教育、意识和能力建设对取得可持续旅游至关重要。(《世界自然基金会关于旅游政策主张的声明》)
我们的观点:
生态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以环境的保护为基础。而各组织协会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在更好地研究探讨之后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来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具有复杂性,它需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发展,需要良好的成长空间。因此,与生态旅游相关的组织应该注重这种多方面的协调,各个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规划和政策,加强管理,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生态旅游的某些特性,如影响因素、时常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是随着活动类型和相关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然而,特种旅游活动及其环境选择,用生态旅游的观点看来,由于这些活动和环境具有独特性而显得越来越重要。观鲸旅游已经作为专业的生态旅游形式而兴起,这种生态旅游形式不仅包括鲸鱼,还包括其他类型的鲸类动物,如海豚;需要在陆地或船上作被动观察,还要发生互动,比如喂食和游泳。岛屿和其他大陆的空间分离很可能会孕育出大量的“海岛因素”,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这些因素包括本地特有物种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地理上的孤立和由此孕育出的强烈的地方感觉、临近海岸生态系统和由此带来的相关机会等等。极地环境是指北极和南极附近的高纬度环境,这种环境的地表由冰冠、裸岩和苔原所覆盖。南极洲是一个极其孤立的旅游目的地,类在那里的直接活动仅仅限于科学考察和旅游活动,考察巡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方式。北极地区生态旅游的独特性在于需要和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共存。由于土著居民正经历着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复兴,土著领地处于和生态旅游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之中。
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观看野象群的活动。届时可以入住设在大树上的木屋——“观象旅居室”,早晚可以有机会近距离观看野象群在旅馆下的河中洗澡戏水的一幕,或观察野象群在林中出没觅食、漫游的情景,或沿近千米的高架观象长廊行走,追随野象群的行踪。观象旅游依山傍水,与野象群为邻,同百鸟做伴,置身于森林之中,没有人群的喧嚣,只有鸟鸣兽盹,游人住上一夜即会有千情万感,令人难以忘怀。沿途一些谷地有座椅秋千供游人使用,还有家象的各种表演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娱乐活动。(《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基本要求和有效管理》)
我们的观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之分,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只是生态旅游的这种特殊性体现于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而正因为这种环境的特殊性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才使生态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这种特殊性(即特种旅游活动及其环境)在生态旅游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国西部的草地,物种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气候宜人,因此在西部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等因素来发展生态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对西部的开发也有促进的作用。

对全球生态旅游模式的考察表明,各地区的生态旅游结构截然不同,而且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生态旅游强度也多变。澳大利亚在组织上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大洋州的其他地区,新西兰的生态旅游业规模相当大。而在南太平洋地区,只有少数旅游目的地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