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旅游民俗文化现象
㈠ 西部旅游中哪些民俗文化值得一去的
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各种民族拥有各自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甚至文字。就算是同一种民族之间,因为地域等因素的不同也会演化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习惯、语言。
所以,很多外省人到云南去会觉得,哪怕生活很长时间自己也无法真正融入到里面。但不得不说的是:云南确实是个旅游的好地方。
只是,大多数的游客到云南除了游山玩水,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风俗更多的是出于“没见过”的好奇,然后走马观花的再多看两眼,知道个大概皮毛。今天我们就来讲云南一座“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城市。
扎朵热带雨林风景区
这里是瑞丽热带雨林风光的代表,因有莫里瀑布,也叫莫里雨林风景区,这里热带雨林的景色还不错,瀑布也是比较壮观的,景区里的免费讲解带着去寺庙祈福,捐香火钱。
㈡ 中国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急,,,跪求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也是变异文化,它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版基础,更是关注现实人生权、变迁滞后文化的核心所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类型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近距离地观赏和亲身体验异地异域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日趋成为文化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中国文化悠博浩远,民俗文化资源蕴藏丰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我国55个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各异,特色鲜明;汉族的民俗文化兼收并蓄,承袭衍变,色彩斑斓。现在,民俗旅游与山水风光旅游、文化古迹旅游构成我国旅游活动的三大系列。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的主题活动,更加推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发展,扩大了我国民俗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作为旅游吸引物和承载物的民俗文化,能激发旅游者的游览兴趣,使游览者感到亲切自然,新奇有趣,回味无穷。旅游者亲身投入到浓浓的异域情调中,成为特定民俗环境的一员,从而达到旅游主客体双向交流,满足旅游者休闲、探奇、求知、审美等需求,并且在与当地人民进行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感交流中,加强互相的了解和友谊
㈢ 旅游开发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
(一)民族风情的同化
民族风情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风情特征在内力和外力作用下,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取而代之。
可以说,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它对当地的土著文化也有一种强烈的侵蚀作用,当地土著会自觉不自觉的模仿学习到此来旅游的人,时间久了潜移默化,土著人就会慢慢忘记自己原有的文化,自己的文化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取代。
这种现象,在我国小数民族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有着大量淳朴民风和古老习俗的少数民族居住地,随着旅游者的大批到来,少数民族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衣食住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栏式建筑,竹木构架,茅草盖顶,上人下畜的民族风格建筑为现代砖混建筑取代;青石板铺的街道和吊脚楼也慢慢地被柏油路和水泥房代替等。
(二)民俗风情的淡化
传统的优良习俗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被淡化。尤其是纯朴的民风,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腐蚀下,更是很容易“江河日下”。而这些纯朴的民风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如长期保留明代风情习俗的河北省沫水县野三坡,刚刚开始发展旅游的时候呈现了村民好客的淳朴的民风。但在现在,野三坡的淳朴民风已消失,经过数年外来旅游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野三坡的传统民俗民风在退化,原来的“三破服”仅作为接待用服,乡邻关系由紧密出现了疏远,经济意识增强了而淳朴民风却削弱了。类似于这一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民族风情虚假、庸俗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文明的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是可以傲视的,但是,这些传承着古老文明的民俗风情被不良的开发所扭曲,用一些低级庸俗的“假民俗”、“假风情”所取代,很多地方充斥着“牛鬼蛇神”,恶俗不堪!
如各地都喜欢拿猪八戒、孙悟空给景区编故事——有人戏称全国人造景点就是一部《西游记》。说明人造的冒充风情民俗的所谓旅游景点其虚假庸俗,到了让人不能忍受的程度。
(四)民俗风情商品化
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是有传统的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是有一定讲究的,也唯有这些讲究,才真正体现民俗文化的的深刻内涵,但是,由于某些开发商的短期化行为,致使这些讲究全部符合赚钱规律,完全破坏了其真实的内涵,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只要消费者需要就上演,民俗风情完全被商品化了。而这种做法的严重后果就是消费者最终将拒绝这些低俗东西。全国去多低俗的民俗景观被游客淘汰,经营者破产正是这一恶果的体现。
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个风情民俗的传承与变异问题。必须强调,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异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象。但现在不合理的开发和不注重传承加快了民俗文化的变异。
㈣ 民风民俗与旅游业的关系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是指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习和传承性的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民俗。我国56个民族在居住、服饰、生产、交通、婚姻、节日、礼仪、饮食等各方面的风俗都各不相同。这些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民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当世界各国将自然风光旅游推向人文生态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经济趋势时,我国则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并注重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使我国的民俗旅游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泼水节是傣历新年。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几枝缠着花布、彩纸的竹校。人们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和讲解历史传说,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上山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们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接着,男女老少提着水桶,端着脸盆,互相泼洒,互相祝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万的人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水产,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丢包做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缝抨,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先是无目的的抛来掷去,后渐渐有了固定的目标,等姑娘有意识的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妨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泼水节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聚集到澜沧江边,观看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竞赛,傣家儿女在"瞠瞠瞠"的茫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欢乐的气氛。放高升和孔明灯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它一边喷出白烟,一边"嗖嗖 嗖 "的尖啸着飞上蓝天,引得人们举目张望,不时发出喝采声,高升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也觉得更光彩、更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的活动内容。近几年,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得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采。泼水节的活动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两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个法力无边的魔王,他无恶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后霸占了六个姑娘,后来又强占了人间最美丽的公主楠棕布,七个姑娘受尽凌辱,伺机报仇。聪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从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点。一天晚上魔王醉后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说,拔下一根魔王的头发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掉到地上。但从魔头上滴下来的血却变成了熊熊大火,并迅速漫延到人间。楠棕布赶忙抱起魔头,地上的火也就熄灭了。一放下,火又重烧起来。于是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的人则用清水朝她身上浇泼,一直坚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扑灭,乡亲们从此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们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于是在每年扑灭邪火这天互相泼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劳和污秽,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来临,从而形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不仅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傣族的重要标志和傣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果单纯的把它看成一个节日,不从深度去领会开发它、挖掘它,宣传它、运用它,它的旅游经济效益就无法凸显。在锦绣中华、在民俗村,泼水节都被搬到了舞台上面,让游客与之同乐,形成互动气氛,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在四川, 在云南,各具特色的泼水节节庆活动纷纷登台亮相,在增强当地旅游吸引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民俗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俗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间疾苦、生活状况,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县仕宦,无不以“观风察俗”进行旅游的。采风问俗既推动了旅游发展,又丰富了民俗资料,增添了旅游资源。
2、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丰富了旅游者的文化知识,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表现自己三方面。旅游显然不属于生存需要的范畴,而是一种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的获得为目的的、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我国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民俗也有差异。民俗文化的“新”、“奇”、“美”、“乐”吸引着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旅游地去旅游,旅游地的民俗成了旅游者十分重要的观赏内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游地的历史,又体现了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观赏考察旅游地的民俗,还是一次对旅游地的认知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而且能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度。在泼水节活动中,旅游者不仅能体会傣族特有的民族风情,也可以了解到关于傣族的重教知识。
3、民俗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旅游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是游览景点。在中国即将跨进21世纪的日子里,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保护固有的旅游景点、景区的生态平衡,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成为迫切的任务。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当前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问题,主要问题有:
1.民俗文化被淡化.以无锡的吴文化公园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吴地民俗文化而成功的主题公园。人们在这里可以欣赏吴地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园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湘西在未开发之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民风和民情,然而,当国外旅游者进入后,取而代之的是衬衣、西装,各种流行的长短裙,穿民族服装的人少了,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柏油马路和水泥建筑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3.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如在桂林有些地方,以民俗风情表演为幌子进行强制“捐献”,结果游客大呼上当,于是对它敬而远之.还有些地方在优美的旅游胜地摘起《西游记》、《封神榜》等所谓文学名著景点,不仅工艺粗糙,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的东西来招揽游客,最终也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
民俗文化度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德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顺而出,并始终保持着商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中国,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着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全社会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避免开发中破坏民俗的行为,必能使我国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
㈤ 结合人类学理论,谈谈民俗文化旅游现象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谢谢大家!
原因是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激发了民众的经济动机和功利思想,理性人的假设版不断实现权。
加上部分地区缺少发展其他产业的优势,而城市人口有追求返朴的冲动,寻找生活的意义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由此形成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础。
意义在于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弘扬某些民俗文化。同时也加剧了某些文化的流失,导致了许多次生社会问题。
㈥ 中国民俗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视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业已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入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民俗发展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许多已经面临断线的危险。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掌握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近期,河南大学做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他们组织了一个民俗文化考察团,沿黄河流域先后走访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等地,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沿黄”民俗文化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许多人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又由于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地区未被发掘,所以在城市里,除了有一些公园会定期组织一些民俗节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戏等民俗艺术,目前仅仅有少数老年艺人会表演,有些甚至已经完全灭绝。不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我们的忽视之下消失殆尽。
尽管我们知道,民俗是发展变化的,同时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成分,但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还是应当尽可能的做到,在认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态的一面。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
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聿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开发效益的问题
作为一项产业的旅游业,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旅游的开发又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赚钱,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长远之计。
在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当选择恰当的经营管理制度,其次应注重开发地区的区位特征。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注重开发区域的可进入性和环境状况,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使景点构成产品组合,优化投资效果。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组合状况
首先,要处理好单一景点与成片的旅游区之间的关系。一个孤立景点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可进入性也不强,应尽量组合成旅游线路进行开发。其次,要开发一个理想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游客从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乡情,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更真实、更有意义。
最后,旅游购物也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部分。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游中,由于民俗旅游商品能够较好的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开发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具有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性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应当是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这些必将为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提供强大的支持。
总之,民俗旅游可以说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将以它那传统、神秘、迷人的风姿为我们展现中华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内涵,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我们应当使它历久弥新,不断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㈦ 分析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旅游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
1、增加民族地区人们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条件?
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旅游业带来外汇收入,增加地方政府财政税收,提供当地人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的家庭收入增加,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它们在供旅游业使用的同时,亦供当地居民享用。这样就会改变民族地区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如交通设施、照明设施、家庭住宿环境和条件等的改变,让他们有了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2、拓宽民族地区人们的视野,使其更快走上“全球化”道路?
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外来人员大量涌入,随之也带来许多新鲜事物和外来文化。当地人们从主动抵制到完全认可,甚至去接纳旅游者的文化,这是一个视野逐渐拓宽的过程。从而他们心理上对外来文化的容忍和接纳能力也逐步增强。世界“全球化”在当今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不能简单地认为传统民族文化一旦进入全球化,就会丧失自己的特色。根据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双向影响的原理,各民族并非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在接受的同时,也通过全球化过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一个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对该民族的发展就越有利,该民族文化就能获得更文泛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视野的拓宽,使民族地区人们有 了更全面的心理准备,在全球化过程中能采取更主动的姿态,获得更多机会。?
3、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现代话语对民间的、边缘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赋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民间的、边缘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经将这一系列迷信、落后、愚昧的形象内在成为自我认同的一个方面”。而在8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开展,民族文化被开发利用,且倍受青睐,唤起了民族地区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们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文化。这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唤起,以及经过重新认识和评价之后对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激起他们去恢复原有的现已消失或几近消亡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推动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反过来,这也促进了民族旅游的发展。
㈧ 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民俗文化是遍布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区的文化现象。
㈨ 中国民俗旅游文化在开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一,面对大量抄的旅客,一些古建筑等可能会被破坏。这需要对于旅游资源的测量,测出接待人数和维护的要求
二,为了招待游客或者有了钱,新建的房子可能会破坏掉民俗旅游文化的气氛和氛围,这需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统一规划。
三,在旅游这个过程一般人都会有买旅游品的愿望,但是当前的旅游纪念品呈现出品种单一,纪念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表达民俗特色的特点,要是这些做好了之后,放在家里,有人过来,给他们看,这对于介绍宣传民俗旅游文化也起到推动作用。
四,对于一些有趣的民俗,人们往往想去参与制作,这需要在能提供材料制作方法的情况下,让人们在现场,在家里都有条件参与制作民俗文化,这对于保护民俗文化,推广民俗民俗文化也会起到保护作用。
五,要发展民俗文化,要有市场,当代很多好的民俗文化都因为没有市场而濒临倒闭,而单个的民俗文化很难引起人们有组织的参观热情,这就需要文化部门等相应部门提供相应的场所,例如在城市旅游当中加入民俗文化,或选取一个场地,专门进行民俗文化旅游。
六,可以举行民俗文化旅游节,专门宣传介绍民俗文化,让人们在这个活动当中得到享受。
O(∩_∩)O哈哈~
㈩ 利用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购买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物,品尝精美的佳食,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
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俗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士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我国,也有许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比如,1991年,深圳就开发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云南民俗旅游的开发,也为云南省成为旅游大省立下了汗马功劳;山西晋中民俗旅游让我们在游览的同时了解了晋商发展的轨迹,……这些都体现出了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视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业已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入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民俗发展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许多已经面临断线的危险。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掌握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近期,河南大学做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他们组织了一个民俗文化考察团,沿黄河流域先后走访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等地,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沿黄”民俗文化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许多人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又由于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地区未被发掘,所以在城市里,除了有一些公园会定期组织一些民俗节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戏等民俗艺术,目前仅仅有少数老年艺人会表演,有些甚至已经完全灭绝。不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我们的忽视之下消失殆尽。
尽管我们知道,民俗是发展变化的,同时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成分,但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还是应当尽可能的做到,在认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态的一面。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聿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主重有特色的部分三、开发效益的问题作为一项产业的旅游业,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旅游的开发又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赚钱,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长远之计。
在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当选择恰当的经营管理制度,其次应注重开发地区的区位特征。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注重开发区域的可进入性和环境状况,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使景点构成产品组合,优化投资效果。
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组合状况首先,要处理好单一景点与成片的旅游区之间的关系。一个孤立景点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可进入性也不强,应尽量组合成旅游线路进行开发。其次,要开发一个理想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游客从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乡情,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更真实、更有意义。
最后,旅游购物也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部分。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游中,由于民俗旅游商品能够较好的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开发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具有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性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应当是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这些必将为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提供强大的支持。
总之,民俗旅游可以说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将以它那传统、神秘、迷人的风姿为我们展现中华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内涵,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我们应当使它历久弥新,不断放射出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