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项目文化

旅游项目文化

发布时间: 2020-12-02 14:47:51

㈠ 文化旅游项目该如何发展

仲量联行与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结合城市旅游指标数据及宏观旅游经济数据,从文旅开发程度和文化生活需求两大维度,研判不同能级城市文化旅游项目发展的实施路径,从而审视中国文化旅游项目发展的城市格局。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搜一下仲量联行的《新文旅时代:消费升级与去地产化趋势下的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报告看看

㈡ 怎样规划具有文化风情氛围的旅游地产项目

规划具有文化风情氛围的旅游地产项目,可以以文化为入口,进行项版目打造。以布洛陀文化权为例,布洛陀文化名城项目规划中以布洛陀为文化接口,以东盟骆越风情为脉络,以高尔夫运动串联起活动演艺、文化体验、文化创意为一体的"体、游、产"相结合的文化名城,面向东盟,形成全球骆越文化大本营、全球壮民精神家园、世界壮源文化乐园的壮人第一镇。

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什么是旅游文化?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和深远。要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这首先是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
(注: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
(注: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年。)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其次,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
(注:孙玉波:“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胡同旅游带来的启示”[N],《经济参考报》,1995年6月17日。)

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表明, “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

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

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
(注:许宗元:“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J],转引自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

因此,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再次,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旅游是以一国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旅客赚取外汇的文化经济”
(注: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J],《天府新论》,1990年第1期。)

为此,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先后实行了“文化经济”新战略。

美国洛杉矶文化旅游负责人罗伯特·巴雷说:“文化旅游大概是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项目。因为各个城市发展文化旅游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
(注:玉东:“美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文化旅游”[N],《北京日报》,1997年6月26日。)”

意大利对文化遗产投入和产出经过全面系统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国家每年对文化性参观旅游业征收的增值税收入是保护费用的27.5倍,并能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建筑、商业和交通运输,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他们由此认为“文化遗产是该国最丰富宝藏,内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财政来源,应视为战略资源和国家基本生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自1985年,开始实行全国‘文化经济’新战略,以达到保护文化、宣传自己、经济受益一箭三雕的目的。
(注:游天:“新兴产业奏鸣曲”[J],《北京财贸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韩国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意欲将文化、旅游培育成21世纪的国家战略产业"
(注:秦玲:“文化旅游:下个世纪的国家战略产业——韩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N],《科学时报》,1999年11月5日。)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

再次,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大量地体现在旅游业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身上,其文化素质的优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而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因此,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必须相应地提高,才能与国际接轨,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中国的旅游业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又影响全局。

旅游企业若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名牌是旅游业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总之,中国旅游业要获得较大的发展,立于世界旅游强国之林,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是中国旅游业保持中国特色、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二、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

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注: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年1月17日。)

此外,还涉及到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的综合领域。

从旅游文化的结构体系来看,应包括最外层的物质文化,如建筑、园林、器物、工具、饮食、服饰等,这些都是有形的,有能被人的感知器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形态。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产物,包括旅游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它是旅游行为的定型化、程序化、道德化,主要由政府、集团、机构等运用强制手段制订和实施。

旅游行为文化,则主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如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和服务方式等。它实际上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个体的自发性行为,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

旅游文化的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叫心态文化,它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由价值观念、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

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由客体到主体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外在显现或外在的物化,能够直接为人所感知,也因其有形故易于模仿和创造,但要真正具有魅力必须在物态化的背后体现出创造者的一种精神、观念和追求。

心态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必须有意识地外化于物态,才能为人所感知,为人所了解,从而使自己的观念、追求、情趣、情感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因此,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

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的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

而行为文化对于提高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等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人员标准、优雅的服务,能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的莫大快乐;旅游者良好的行为举止,既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能减少和接待地居民间的不必要的冲突。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是我们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它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际操作性。

㈣ 民俗文化类型的项目怎么进行旅游开发,既保护民俗文化又达到客观收益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采取积极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使之得以现实延续和发展,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扬光大。近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民俗文化消失的速度在逐年加快,随着一些身怀绝技的老人的离去,有些传统的东西也便与世长辞,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中心一直以来在研究怎样在旅游规划中保护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让我来看看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做的贵州傩文化商业休闲度假区的规划
1、“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概念——高视野、高理念
贵州省整体旅游发展,对铜仁提出的要求是要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而作为铜仁地区最为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梵净山,必然要以“国际级的旅游景区”为目标。因此,本项目联动梵净山,整体的打造目标是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展开。“国际旅游目的地”是梵净山旅游发展的目标,也是贯穿整个项目的打造理念。
2、“大梵净山旅游”的概念——与梵净山捆绑式的发展思路
梵净山是生态王国和佛教名山,其中构建佛教名山以及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需要山上山下同时出彩,联合项目地与现有的梵净山观光区域,形成“大梵净山旅游”的概念。形成山上观光,山下休闲,山上听禅悟性,山下康体养生,山上感受生态王国,山下体验文化小镇。。。。。。
3、“梵净山•休闲时代”的概念——与山上观光旅游形式的完美互动
目前,梵净山旅游,多以观光为主。山上从生态保护和环保的角度考虑,不宜设立过多的旅游产品。山上的核心是生态保护与佛教观光、参拜,山下的核心是打造“大梵净山文化休闲圈”,即:通过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挖掘,结合本土民俗文化特色和地方资源环境,构建以梵净山为核心的生态休闲、养生度假、民俗体验、亲水游乐等产品体系,实现梵净山观光+休闲的互动发展模式。这也预示着“梵净山休闲旅游时代”的来临!
山合水易的专家认为,民俗文化的特质在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根本办法,就是使其在人、群体、社会中得以现实延续和发展。因此,在旅游规划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传统民俗文化继续保持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使景区即达到应有的效益,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传承,发扬光大。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网站

㈤ 旅游和文化有什么关系(请你举例说明)

旅游的定义就是出门长见识,到异地寻求新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专的需求,而且是属多元素构成的社会文化活动,它可以使旅游者得到身心满足,提高自身的素养,所以说旅游业是文化产业。
例如人们在作出行计划时,最长考虑的是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玩过的、有品位的、有纪念意义的、最感兴趣的、对自己身心有益的、对工作与学习有帮助的-----,通过旅游达到获知的目的。这种求知欲就是对自身未知世界作出的需要文化补充的决定。

㈥ 中国旅游文化项目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全国各地文化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湖北省大力整合省内旅游资源,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并出台了“2009-2020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四川在地震后为复苏旅游业,把文化旅游作为其发展方向;而在安徽,2009年以来文化旅游项目广泛受到投资者青睐;2010年、2011年湖南省和云南省相继设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现阶段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是一项充满憧憬、创意的文化活动,必须以观念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按照全面创新的战略要求,用新的思维认识、开发和管理文化旅游产品。

21世纪中国旅游的方向直指向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相当的发展规模和精深的人文底蕴独占鳌头,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㈦ 想做文化旅游产业类的项目怎么样

你好,随着国内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类项目越来越受欢迎,成长空间很大。

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事项:

  1. 前期投资巨大

  2. 做好文化创意相关配套工作

  3. 积极宣传推广

㈧ 怎样处理文化与旅游项目规划的关系

怎样处理文化与旅游项目规划的关系?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产业。因此对旅游项目规划来说,对文化元素的处理其实就是一个塑造灵魂的过程。如何开发好旅游项目中的文化元素,突出当地文化特色,给游客带来新奇独特感受,也是旅游项目规划的重点。
一、立足于实际,突出重点
在处理项目中的文化元素时,最重要的是准确把握当地文化特色并将其充分展现于游客面前。例如“山东庆云国际道文化养生度假区项目”,设计师经过考察研究,立足于当地极具中国特色的道教文化,对其养生度假区提出了三大提升理念。第一,将两河环绕的景区提升为上善若水北方第一水城;第二,将庆云宫道观提升为庆云福地旅游度假区;第三,将传统道文化提升为结合现代养生理念与度假需求的“养生道”。而在项目的整体布局方面,则按照入世、寻道、问道、悟道、修身的五重境界进行分区,并将生态自然景观与养生度假设施进行完美融合,从而营造出北方高端文化养生的一个新的境界,可谓定位准确重点突出。
二、将文化与休闲相结合
休闲旅游将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山合水易也更着重于对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规划,让文化元素渗透进休闲功能中去,二者借势互利,可谓双赢。“贵州梵净山傩文化休闲商业小镇”的项目规划就将二者紧密结合,借助佛教名山梵净山的魅力与知名度,配合以景区完善以及休闲升级,山上的核心是生态保护与佛教观光、参拜,山下的则为 “大梵净山文化休闲圈”,文化休闲相辅相成,打造出极具品质的梵净山休闲度假地。
三、进行文化元素的创新
创新对旅游规划行业来说就是发展的前提,将已有的旅游资源赋予新的生命力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回报。而将当地特有的文化进行整合再加工,更是规划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山合水易在对云南普洱市郊的腊梅坡茶马古道进行概念性规划中,就将古老的文化进行了创新。在茶马古道上建立一个汽车营地,打造一个全新的“驿站”,而来往的汽车就仿佛古时的马匹。以现代人的手法去重现茶马古道昔日的繁荣,不仅是很好的文化传承与衔接,更是规划手法上的创新。

㈨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民俗文化提升旅游的文化品味从而产生最大的

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业已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入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民俗发展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许多已经面临断线的危险。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掌握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近期,河南大学做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他们组织了一个民俗文化考察团,沿黄河流域先后走访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等地,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沿黄”民俗文化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许多人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又由于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地区未被发掘,所以在城市里,除了有一些公园会定期组织一些民俗节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戏等民俗艺术,目前仅仅有少数老年艺人会表演,有些甚至已经完全灭绝。不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我们的忽视之下消失殆尽。
尽管我们知道,民俗是发展变化的,同时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成分,但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还是应当尽可能的做到,在认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态的一面。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