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景的发展
A. 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未来发展的落脚点在哪儿
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
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
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
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可以关注下云途智旅,方案比较详细,希望能帮到你
B. 旅游景区如何可持续发展
旅游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转型时期,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上,出现了遗产资源保护与经济性开发的矛盾,资源保护与高密度旅游开发的矛盾并存的现象。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是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普遍面临的问题。青岛市崂山风景区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大问题凸显过度开发之痛
崂山风景区保护和发展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崂山风景区的“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园林化”倾向突出。
青岛市区东移,带动了崂山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景区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倾向明显。在沙子口沿海一线,社区建筑高密度发展,别墅成群、宾馆林立,一些市民在村中买地建房,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观;在南九水一带的核心景区内,别墅式建筑几乎超过了当地居民的建筑数量;在景区王哥庄沿线,小区式的社区建设,与风景区周边环境极不协调。
风景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自然性。目前部分景区的人工建设过多,各区域的园林建设、旅游项目开发规划频出,规模越来越大,使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升温。道路建设、停车场、临时建筑、酒店宾馆蜂拥而上,甚至房地产项目也乘机而入;“园中园”现象突出。仅南部沿海一线就有“观光园”、“雨林谷”、“森林公园”、“生态园”等多处。“人工化、园林化”现象突出,不仅严重破坏了景区的整体环境,也使风景区的国家资源受到侵蚀。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内商业设施、宾馆饭店建设不断增加,商业化氛围越来越浓。
二是景区内水资源保护未受到应有重视,生物多样性遭遇威胁。
景区内在建和拟建水库、塘坝较多,不利于青岛市的水量调蓄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如夏庄、仰口林区地处崂山西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生态系统脆弱。现有的开发活动已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生长环境。
由于有些村民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淡薄,使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如“农家宴”菜系中,野生动植物占很大比重。受经济利益驱使,采摘的规模、数量剧增,不仅使物种本身逐渐稀缺,难以恢复,还造成水土流失等后果。
三是擅自刻石立碑,割裂了历史与文化的完整性、连续性。
单纯地刻石立碑不仅毁坏了历史遗迹,而且是历史研究肤浅、文化发掘不深的表现。如夏庄、惜福镇为古时进出崂山腹地的必由之路,历史及文化遗存很多,但在这一地区少见体现,反而凭想当然,擅自刻石多处,不仅割裂了崂山历史与文化的完整性、连续性,而且使霸王台、财贝沟等古文化遗址面临毁灭的命运。
这些问题不仅在崂山风景区存在,在其他风景保护区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四方面探究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崂山风景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一是对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国家风景名胜区性质和功能缺乏深入理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风景名胜资源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经营,过度开发给风景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是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崂山风景名胜区属景区管委会管理,而景区地域分属崂山区、城阳区管辖,具体又分属3个街道和2个乡镇管理,涉及近200个社区和村,难以避免各行其是的问题。一方面在崂山景区范围内,同时存在两个区级政府和一个市政府派出机构,实行块块管理;另一方面景区资源名义上由管委会管理,实际上分别由国土资源、文物、林业、海洋、环保等部门分别行使相应的职权,实行条条管理。景区缺乏一个权威性的机构作为统一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
三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法制不健全,有些地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忽略了对公共资源的保护。
四是风景区保护无法可依与有法不依并存。现行法规不完善、缺乏约束力。法规未明确禁止以破坏遗产资源为代价的牟利行为,也缺少实行针对个人的惩戒条款。同时,有法不依、执法难严。目前出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多数项目是“双违”建筑;很多地方不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的规模、体量。
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
崂山风景区的处境并非个案。
如何实现风景区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转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加强宣传、转变观念。要重视对风景名胜区基本知识的普及性宣传,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这一观念:自然文化遗产属于当代和子孙后代,任何人都只有照看和维护的义务,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
其次要调整思路、理顺体制。
以崂山风景区为例,首先应该理顺景区内两个区级政府、一个市政府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崂山风景区和崂山行政区的一体化管理,区内土地、规划建设、旅游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政设施、城建监察、公用事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国有资产产权、治安保卫、农村事物和经济发展实行统一管理。
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既明确合理,又科学实际;既体现保护,又开发利用;既能惠及当地群众,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思路。管委会对遗产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风景区国有、集体和个人承包的土地、山地、林地和风景林,以及地貌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保护与开发,由管委会依法进行统一管理,并对集体山林采取买断方式理顺产权关系;风景区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林业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消防检查、文物保护,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由管委会依法进行管理,并接受市有关部门业务指导;坚持原居住地居民原则,严格控制风景区人口增长。
第三,要加快地方立法,实施依法管理。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现行法规和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并由市人大通过崂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法规应明确风景区规划范围和区域的功能划分;明确管委会的地位;界定风景区遗产资源的产权关系,禁止以破坏遗产资源为代价的牟利行为;规定当地居民对风景区保护、开发、经营等权利、责任和义务;组织科学研究和文化的深层次开发;对破坏遗产资源行为的惩戒性规定等。
第四,实施全方位管理,加强风景区资源保护。由管委会及所属机构负责风景区的规划、保护、建设与管理,行使统一管理的综合性职能;旅游、工商、林业、交通、治安、环保等职能部门,在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履行职责、发挥专业管理的重要作用;风景区居民和经营从业人员服从统一管理的同时,实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管理相结合,切实发挥群众的基础作用。
运用科学、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采用法治手段,清理“双违”项目。管委会应运用法治手段对风景区内“双违”项目进行清理、限时拆除;对借旧村改造之名新建扩建的楼堂馆所,在不损害原居住居民利益、不增加风景区人口基础上,进行清理和处置;对在风景区内开展商贸经营的各类建筑,按《规划》要求进行规范;对风景区内形成的各类园林、园区项目,依据《规划》进行可能的利用和统一管理等。
第五,引导风景区内居民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管委会可与当地居民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责;规定当地居民保护遗产资源的责任;引导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风景区经营性活动优先考虑原居住地居民,首先是生活困难的居民。
C. 旅游风景道在美国的发展历程
旅游风景道在美国的发展历史还是相对来说还蛮不错的,挺有前景的。
D. 一个旅游景点的形成会带动那些行业的发展
这个是当然的。具体来说就是 交通运输方面——像你说的是 海岛,那么像观光船等生意肯 定会被带动;还有就是比较普 遍的餐饮业——人都是要吃饭 的;再有就是宾馆,农家乐等。 其实你还可以从网上参照海南 的发展(因为它也是一个岛), 相信是一定会有收获的。
E. 依托景区发展的旅游特色小镇有哪些
景区依托型特色小镇是指在成熟景区的边缘,以景区为核心,依托景区的客源和其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北京十渡。十渡(十渡风景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是中国北方唯一一处大规模喀斯特岩溶地貌,是国家AAAA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区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市最大的自然风景区。
十渡镇因地制宜,将十渡国家地质公园的风景区资源作为依托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建设景区依托型文旅小镇,被北京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旅游专业镇、市级风景名胜区,被国家计委批准为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区。
F. 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举例说明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对象物,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性因素,有关研究表明,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行为是其对资源感应效用的函数,由此使得旅游景点与客源地之间的引力具有鲜明的资源指向性特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CB/T18972-2003)”以及“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CBiTl7775-2003)”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例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的不断提升的演变历程。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来说,20世纪80年代,旅游者主要是对自然景观和古迹景观的观赏性游览,集中在对国内几大风景名胜地(如桂林山水、长城、兵马俑等)的旅游上,旅游资源构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性要素。20世纪90年代,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经验的增加,我国旅游消费者除了传统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外,开始关注于更多类型的景观,比如水域风光、地文景观、极地景观、沙漠景观、草原景观等,对生态旅游也表现出极大的需求,同时许多新兴的专项旅游产品,如主题公园、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等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消费不再是统一低层次的消费,呈现初级的市场细分状态,其中高层旅游消费者从纯粹的观光型旅游转化成度假型休闲,中层旅游者则需要更广泛的旅游产品,而低层旅游消费者绝大部分是观光旅游。总体上来说,我国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旅游资源的依赖性在逐步减弱,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组合日益凸显其精细化和特色化,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休学旅游以及扶贫旅游等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越做越精,满足了不同旅游主体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旅游业发展对传统旅游资源的依赖也逐渐减弱。并且,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需求层次在提升,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到了景点就拍照”的旅游模式,而是在寻求旅游过程中一种或多种体验组合起来所形成的完整经历。
G. 各地为拉动旅游业发展纷纷仿建,对此你怎么看
一些地区为了促进当地发展,他们把目光瞄准在了旅游行业上,有些地方看到别人家某个项目搞的很好因此就纷纷相仿。我觉这种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过时效性不是很长。
我觉得这种仿建拉动旅游业发展的行为其效果是短期的,各个地方都建那就没有什么特色了,很多人看腻了也就不想看了。这种旅游景点带动的收益是短暂的,是一时的,并不能够长久靠这个来吸引游客。
你是如何评价这种行为的呢?你会花钱去看这种景点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说说您的看法!
H. 甘肃旅游景点那么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你好,甘肃地理位置偏西北,人口稀少,路途遥远。在这宣传不够。
交通欠发达。所以,发展不起来。
I. 旅游景区发展,可以有哪些项目开发
针对当地旅游资源选择合适的旅游项目开发,切不可盲目开发,比如乡村可以干展乡村一日游,很受城市人欢迎,关键是要把自己乡村搞成有特色的景区。
J. 张家界旅游景区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张家界奇绝天下的石英砂岩大峰林景观,属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地区。既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实,又有“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之称,自然景观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独一无二。山、水、洞、瀑、湖、林、云海等自然景观资源一应尽全,各具特色,自然景观要素堪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二、旅游品牌中外驰名
张家界目前集“世界自然遗产”、“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三块金子招牌于一身,可以说是享誉全球,闻名遐迩。通过名家大师的发现推介,张家界这颗“养在闺中人未识”的风景明珠,经过20年开发以及“森保节”、“穿越天门”等一系列成功宣传促销活动,已经成为湖南省旅游的龙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区位优势日趋显现
从全国来看,张家界地处中部,铁路、航空、公路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作为一个中等旅游城市,具有“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以张家界为中心辐射到国内外各主要客源地的交通运输,具有距离和成本上的优势。
四、产业成熟度相对较高
张家界旅游开发与改革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历经20年发展,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行业管理成熟有效的建设和管理经验。通过景区大拆迁,制定《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使景区规划管理走上了科学、环保、资源永续利用的依法管理的轨道,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并重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景区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建市之初,已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导游管理日趋规范,导游素质在全国旅游界享有美誉。
五、人文民俗积淀深厚
张家界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由于地处湘西北,历史上民族迁徙、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以硬气功、民族歌舞为特色的土家族文化和白族文化等民俗文化遗产丰富。贺龙元帅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等也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色人文旅游资源。
六、旅游管理具有首发优势
无论是行业管理,还是景区管理,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服务设施,无论是常规旅游,还是假日旅游,在张家界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基本做到了安全、卫生、文明、有序、满意。特别是为对接湘西开发,制定了全省第一份规范的旅游产业发展意见《2004年至2008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和思路。对张家界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和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同时也积累了丰富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相对省内兄弟市州而言,具有比较优势。
七、巨大的旅游市场
据统计,从1988年至今,张家界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是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在全面恢复“非典”创伤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1269万人次,同比增长67%;国内传统市场稳中有升,境外客源市场也有大幅度飞跃式发展,接待境外游客90万人次,是2003年的1.53倍,翻了一番多,在全国旅游市场增速名列前茅,尤其是韩国市场开发大获成功,入境韩国游客达30万人,形成了“韩流”现象。全市实现旅游收入55亿元,比2002年增长72%,外汇收入13.5亿元人民币,是2003年的1.63倍。
八、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张家界旅游业是湖南省旅游业的龙头。在湖南省规划的50个产业集群中,省政府又适时将张家界旅游商品开发编入到产业集群战略之中,这既是对张家界旅游商品开发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也是下一阶段的工作基础。市委市政府多次会议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是张家界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抓住中部崛起给予,培育壮大旅游商品产业的必由之路。 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