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发展
A. 旅游景区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伴随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欲望及支付能力均不断增强。而“带薪休假”以及“黄金周”长假等政策又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加上便利的交通设施,潜在的旅游需求正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的、有效的旅游需求。
伴随我国驱动旅游有效市场需求各要素不断完善,其对旅游需求的有效释放产生了极大地促进作用。而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素,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形象的重要体现,也为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旅游景区产品是一种服务产品。因此,它具有服务性产品的一般特性,即无形性、不可贮存性、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旅游景区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游客购买旅游产品过程也不同于其他商品,这同时也使得旅游景区营销区别于其他产品营销而具有特殊性。
到2016年3月,我国景区数量已达26000多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建设智慧景区,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是“标配”。《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等功能全覆盖。
B. 旅游景区可以发展哪些行业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模式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1993-2012年20年间,国内旅游人数从4.10亿人次增长到29.60亿人次,年复合增长率达10.96%;国内旅游收入从864亿元增长到2.5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77%。在出游率方面,2000-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出游率由1.04次/年提升至3.16次/年,农村居民人均出游率由0.44次/年提升至1.68次/年。
目前,我国大部分知名景区为非商业性投资所建景观,这一类景区门票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换言之,各地景区的定价权,主要在地方主管机构手中。并且国家发改委也曾发布过文件规定了旅游景点的门票涨价机制:旅游景点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得低于三年,调整幅度不得超过15%。但到了地方,这一初衷为减缓景区涨价的措施,被执行成了"逢三必涨":到了三年就可以调整票价,调就要调15%,调只能往上调,不会往下调。
但是,在地方的主管部门和旅游业从业者看来,旅游业既然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如果游客们逛来逛去都是免费的,自己岂不是亏了。正因如此,许多地方采取了"门票分账"模式,景区的所有方、运营方和当地政府,均在高额的门票中分一杯羹。由于一些宁静偏僻的地方政府并无过多财政收入来源,突然涌入的游客,会使得当地社会管理支出骤然增加,不从门票收入中分账还能有什么办法呢。正因如此,许多地方旅游业形成了"门票一家独大"的收入模式。
优质景区供不应求的状态使景区具备较强定价能力。同时,结合景区产业配套、景区管理结构两方面考察,前瞻认为涨价策略将是短期内景区主要定价策略。
另外,从景区管理结构来看,票价易涨难跌。我国景区管理部门较多:风景名胜区隶属于国家建设部,森林公园隶属于国家林业部,自然保护区隶属于国家环保总局,博物馆隶属于国家文化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隶属于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或宗教管理部门,水库风景区隶属于国家水利部门。通常一个景区隶属于多个管理部门,涉及众多利益主体,票价易涨难跌。
C. 旅游景区如何可持续发展
旅游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转型时期,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上,出现了遗产资源保护与经济性开发的矛盾,资源保护与高密度旅游开发的矛盾并存的现象。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是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普遍面临的问题。青岛市崂山风景区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大问题凸显过度开发之痛
崂山风景区保护和发展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崂山风景区的“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园林化”倾向突出。
青岛市区东移,带动了崂山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景区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倾向明显。在沙子口沿海一线,社区建筑高密度发展,别墅成群、宾馆林立,一些市民在村中买地建房,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观;在南九水一带的核心景区内,别墅式建筑几乎超过了当地居民的建筑数量;在景区王哥庄沿线,小区式的社区建设,与风景区周边环境极不协调。
风景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自然性。目前部分景区的人工建设过多,各区域的园林建设、旅游项目开发规划频出,规模越来越大,使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升温。道路建设、停车场、临时建筑、酒店宾馆蜂拥而上,甚至房地产项目也乘机而入;“园中园”现象突出。仅南部沿海一线就有“观光园”、“雨林谷”、“森林公园”、“生态园”等多处。“人工化、园林化”现象突出,不仅严重破坏了景区的整体环境,也使风景区的国家资源受到侵蚀。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内商业设施、宾馆饭店建设不断增加,商业化氛围越来越浓。
二是景区内水资源保护未受到应有重视,生物多样性遭遇威胁。
景区内在建和拟建水库、塘坝较多,不利于青岛市的水量调蓄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如夏庄、仰口林区地处崂山西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带,生态系统脆弱。现有的开发活动已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生长环境。
由于有些村民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淡薄,使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如“农家宴”菜系中,野生动植物占很大比重。受经济利益驱使,采摘的规模、数量剧增,不仅使物种本身逐渐稀缺,难以恢复,还造成水土流失等后果。
三是擅自刻石立碑,割裂了历史与文化的完整性、连续性。
单纯地刻石立碑不仅毁坏了历史遗迹,而且是历史研究肤浅、文化发掘不深的表现。如夏庄、惜福镇为古时进出崂山腹地的必由之路,历史及文化遗存很多,但在这一地区少见体现,反而凭想当然,擅自刻石多处,不仅割裂了崂山历史与文化的完整性、连续性,而且使霸王台、财贝沟等古文化遗址面临毁灭的命运。
这些问题不仅在崂山风景区存在,在其他风景保护区也具有一定普遍性。
四方面探究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崂山风景区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一是对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国家风景名胜区性质和功能缺乏深入理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风景名胜资源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经营,过度开发给风景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是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崂山风景名胜区属景区管委会管理,而景区地域分属崂山区、城阳区管辖,具体又分属3个街道和2个乡镇管理,涉及近200个社区和村,难以避免各行其是的问题。一方面在崂山景区范围内,同时存在两个区级政府和一个市政府派出机构,实行块块管理;另一方面景区资源名义上由管委会管理,实际上分别由国土资源、文物、林业、海洋、环保等部门分别行使相应的职权,实行条条管理。景区缺乏一个权威性的机构作为统一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
三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法制不健全,有些地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忽略了对公共资源的保护。
四是风景区保护无法可依与有法不依并存。现行法规不完善、缺乏约束力。法规未明确禁止以破坏遗产资源为代价的牟利行为,也缺少实行针对个人的惩戒条款。同时,有法不依、执法难严。目前出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多数项目是“双违”建筑;很多地方不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的规模、体量。
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
崂山风景区的处境并非个案。
如何实现风景区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转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加强宣传、转变观念。要重视对风景名胜区基本知识的普及性宣传,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这一观念:自然文化遗产属于当代和子孙后代,任何人都只有照看和维护的义务,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
其次要调整思路、理顺体制。
以崂山风景区为例,首先应该理顺景区内两个区级政府、一个市政府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崂山风景区和崂山行政区的一体化管理,区内土地、规划建设、旅游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政设施、城建监察、公用事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国有资产产权、治安保卫、农村事物和经济发展实行统一管理。
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既明确合理,又科学实际;既体现保护,又开发利用;既能惠及当地群众,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思路。管委会对遗产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风景区国有、集体和个人承包的土地、山地、林地和风景林,以及地貌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保护与开发,由管委会依法进行统一管理,并对集体山林采取买断方式理顺产权关系;风景区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林业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消防检查、文物保护,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由管委会依法进行管理,并接受市有关部门业务指导;坚持原居住地居民原则,严格控制风景区人口增长。
第三,要加快地方立法,实施依法管理。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现行法规和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并由市人大通过崂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法规应明确风景区规划范围和区域的功能划分;明确管委会的地位;界定风景区遗产资源的产权关系,禁止以破坏遗产资源为代价的牟利行为;规定当地居民对风景区保护、开发、经营等权利、责任和义务;组织科学研究和文化的深层次开发;对破坏遗产资源行为的惩戒性规定等。
第四,实施全方位管理,加强风景区资源保护。由管委会及所属机构负责风景区的规划、保护、建设与管理,行使统一管理的综合性职能;旅游、工商、林业、交通、治安、环保等职能部门,在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履行职责、发挥专业管理的重要作用;风景区居民和经营从业人员服从统一管理的同时,实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参与管理相结合,切实发挥群众的基础作用。
运用科学、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采用法治手段,清理“双违”项目。管委会应运用法治手段对风景区内“双违”项目进行清理、限时拆除;对借旧村改造之名新建扩建的楼堂馆所,在不损害原居住居民利益、不增加风景区人口基础上,进行清理和处置;对在风景区内开展商贸经营的各类建筑,按《规划》要求进行规范;对风景区内形成的各类园林、园区项目,依据《规划》进行可能的利用和统一管理等。
第五,引导风景区内居民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管委会可与当地居民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责;规定当地居民保护遗产资源的责任;引导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风景区经营性活动优先考虑原居住地居民,首先是生活困难的居民。
D. 旅游景区有哪些发展趋势
1.标识载体的个性化。 对于景区标识的设计,需要根据景区环境的不同氛围而设计出不同的标识风格。园内所使用的标识材质可以是采用原生态的木材创作的,相比其他经过加工的材料,原生态木材标识给人以亲近感。木质纹理细腻,色彩搭配鲜艳活跃,一切的设计和四周氛围相融合。 2.色彩的个性化。 色彩的设计可以更好地为标识的功能服务,成为现代导向标识设计的走向。如何合理、大胆地利用色彩,将会成为标识个性化设计的突出点。比如将资料馆设计成一排巨大的文化夹,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 地传达信息,生动形象。色彩搭配的主色调是黑白搭配以及配有少量的红色,整体看起来具有艺术气息。 3.造型和形式的个性化。 不同的旅游景区,其地理环境、人文要素具有独特性,而标识载体材料的选择则会使得其具有很好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得导向系统设计的整体风格与景区相融合。比如图书馆,整体设计可以是一个书籍形状的塔楼以及中央公园的形成。进入口的标识招牌设计主色调由高雅的灰色组成,给公众的整体感觉就像是有人在远方与读者进行对话,而图书馆象征着“知识大门”的钥匙。 4.标识作用的个性化。 一个新的旅游景区对于绝大部分游客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地方, 周围的环境都是陌生的,因此追求导向标识的个性不仅可以起到美感的作用,还可以提升环境的氛围效果,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和谐、连贯的导向系统,表现出 对人文的关怀,为旅客提供便捷,排除旅客在陌生环境中的陌生感,放松游客心情。此时,对于景区环境中的标识系统需保证一定的连贯性,同景区的标识可以统一为一个风格,且具有整体感。
E. 张家界旅游景区发展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张家界奇绝天下的石英砂岩大峰林景观,属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地区。既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实,又有“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之称,自然景观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二、旅游品牌中外驰名
张家界目前集“世界自然遗产”、“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三块金子招牌于一身,可以说是享誉全球,闻名遐迩。
三、区位优势日趋显现
从全国来看,张家界地处中部,铁路、航空、公路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作为一个中等旅游城市,具有“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优势,以张家界为中心辐射到国内外各主要客源地的交通运输,具有距离和成本上的优势。
四、产业成熟度相对较高
张家界旅游开发与改革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历经20年发展,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行业管理成熟有效的建设和管理经验。通过景区大拆迁,制定《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使景区规划管理走上了科学、环保、资源永续利用的依法管理的轨道,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并重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景区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建市之初,已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导游管理日趋规范,导游素质在全国旅游界享有美誉。
五、人文民俗积淀深厚
张家界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由于地处湘西北,历史上民族迁徙、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以硬气功、民族歌舞为特色的土家族文化和白族文化等民俗文化遗产丰富。贺龙元帅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等也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色人文旅游资源。
六、旅游管理具有首发优势
无论是行业管理,还是景区管理,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服务设施,无论是常规旅游,还是假日旅游,在张家界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基本做到了安全、卫生、文明、有序、满意。
七、巨大的旅游市场
据统计,从1988年至今,张家界市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是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
八、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张家界旅游业是湖南省旅游业的龙头。在湖南省规划的50个产业集群中,省政府又适时将张家界旅游商品开发编入到产业集群战略之中,这既是对张家界旅游商品开发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也是下一阶段的工作基础。市委市政府多次会议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是张家界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抓住中部崛起给予,培育壮大旅游商品产业的必由之路。
F. 旅游的发展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旅游网站纷纷落户。
促进旅游这个行业大力发展,旅游网经这些年的发展后已多如牛毛,旅游网站的发展也日趋成熟。
这类网站提供及时的旅游线路报价、打折门票信息、切实的旅游建议、以及详细的旅游资讯。将旅游业内信息进行整合分类,人性化的开设了旅游线路预定、打折门票、签证服务、机票酒店预订、旅游保险、旅游书城、包车服务、旅行游记、旅游博客、等多方面的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73家。旅游景区已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热点之一,景区收益不断增加。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25.54亿人次,平均每人到景区游览约2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在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在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和综合营业收入增长均超过20%,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星级饭店和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为39970340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门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湾同胞4740206人次。
2008年10月份中国入境旅游总人数已经连续第三个月出现下降,这表明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内旅游人数平均增长1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5%,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 19%,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我国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居民人均出游率达1.5次,旅游直接就业达 1350万人,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贡献超过10%,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全国旅游行业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明显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明显提高,把握旅游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的能力明显提高,推进旅游业科学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随着旅游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旅游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旅游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旅游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旅游行业中的翘楚!
G. 简答题: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特点
第一,三大市场“两增一减”,出境、国内旅游增长有所放缓,入境旅游持续下降。
第二,大资本进军旅游行业,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民间资本旅游投资额约占全年旅游直接投资总额的57%,民间资本成为旅游投资的主力。
第三,泛旅游现象日趋显著,旅游消费行为自主化、多样化,旅游空间日趋泛化,城市、乡镇以及村落皆是重要的旅游活动空间,同时产业融合进一步增强,催生了创意旅游、在线旅游、会展旅游、旅游地产等多种旅游新业态。
第四,在线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在线旅游市场初具规模,市场交易规模较2008年增长近5倍,达到2204.6亿元,在线旅游预订使用率持续上升,发展潜力巨大。
第五,旅游管理走向法制化,《旅游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新阶段。
谢谢采纳!
H. 如何发展景区旅游
通过建设通往景区道路、住宿环境、餐饮环境,对于景区景点持续不断改善,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平台投放一些景区广告,这样才能发展景区旅游吸引更多游客
I. 一个旅游景区应该怎么管理与发展
1973年5月,桂林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24个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正式对外开放。...桂林景区发展还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
J. 旅游景区发展,可以有哪些项目开发
针对当地旅游资源选择合适的旅游项目开发,切不可盲目开发,比如乡村可以干展乡村一日游,很受城市人欢迎,关键是要把自己乡村搞成有特色的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