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湿地旅游发展

湿地旅游发展

发布时间: 2020-12-01 01:54:13

⑴ 湿地旅游规划与开发有哪些创新模式如何进行湿地旅游规划

湿地旅游规划与开发有哪些创新模式?如何进行湿地旅游规划?绿维创景认为,湿地在城市和郊野都是重要的生态地标,湿地环境建设能彰显出一个城市和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因此,保护湿地应当变成广泛的社会责任意识并能够转化成一种全民行为。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认为,生物多样化、景观艺术化、科普游憩化是湿地开发的重要理念。

1、生物多样化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因此,打造湿地环境、恢复湿地生境,是实现生物多样化的根本途径。
根据湿地类型、恢复目标及湿地现状入手,从土壤基质、植被恢复、栖息地保护与生境改善、湿地生态水管理等方面打造环境,吸引动物栖居,构成湿地完整的生物群落。
2、景观艺术化
在湿地恢复和湿地生境打造的前提下,对景观进行局部艺术化改造,形成大地艺术作品,成为观光吸引物。这个过程是并行的,如我们在汉石桥湿地恢复项目中,通过框围手法,将大片的芦荡打造成“万鸟齐飞”的大地艺术景观,既恢复了湿地本底,节约了景观再造成本,又形成了震撼性的景观。
3、科普游憩化
湿地旅游本身具有很强的科普教育意义。寓教于乐是更易于青少年群体接受的方式,运用游憩化手法设置科普体验产品,将湿地生态文化和游乐设备及游乐手段相融合、科普教育和主题娱乐教育相融合,强调人与湿地的近距离接触和深度体验。

⑵ 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开发中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由于诸多人为原因,我国的湿地面积锐减。近年来,青海湖的湖面面积减少了301.6km2,昔日的鸟岛变成了半岛。目前,鄱阳湖的天然水域面积从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区面积1949-1975年30年间减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现在仍然在被大量的开垦为农田。

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被排入湿地,湿地水质遭到极大破坏,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湿地的生态功能日益下降。

2、管理者、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旅游开发中生态破坏严重。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旅游者往往认识和享受了湿地,却忽视了对湿地的保护。一些所谓的生态旅游者并不具备进行生态旅游的资格,他们中甚至有人不知生态伦理道德为何物。由于旅游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业,一些管理者和社区居民为谋得短时暴利,不惜对湿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甚至进行毁灭性的开发。参与者与开发者的生态意识的薄弱是导致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严重受损甚至退化、生态功能受到极大损害的重要原因。

3、湿地保护、社区扶贫经费投入不足,旅游收入分配不合理。

投资者和管理者在实现资金回笼的同时,应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对湿地资源进行维护,必要时应对受损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势,开发者往往重开发轻保护,很少或几乎不拿出资金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建设,这给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社区扶贫是湿地生态旅游的又一重要功能,而有些社区,当地居民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游客又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使得他们原本薄弱的生态意识更加淡薄。

开发的对策

1、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

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仍然太少,面积也太小,现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有效的保护湿地资源。我们应在对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的同时,增加湿地保护区的数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工作,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可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和恢复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渔、建设生态工程等。生态工程是恢复已破坏湿地的一个根本性办法,它是指通过人为的培育替代生境来代替以污染了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时,应注意替代生境与原生境的功能相等性。

2、着力塑造旅游形象,全面开发旅游产品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也需要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在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形象设计上,要着重突出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

在设计旅游形象还应设计出相应的载体,如旅游纪念品、景区吉祥物、宣传口号等。我国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及生态美食。其中生态观光中的观鸟活动是湿地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旅游活动之一。

3、与原有产业相结合,开发新的湿地生态旅游项目。

在开发式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不应将原有的湿地产业全部废除,而应将旅游业与当地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湿地旅游与湿地农业、渔业相结合的旅游项目。

4、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到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基本上都与一定类型的其他旅游资源并存。我们应综合考虑地区的资源状况,在地域分工理论的指导下,将其与周边资源共同开发,形成整体协调的大旅游区。

5、加强法律和法规建设,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国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中的很多问题都与缺乏明确的法规、条例有关。政府应制定适宜的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条例,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⑶ 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威胁主要包括哪些

干扰因素威胁主要有生产性人为干扰、生活性人为干扰及其它类人为干扰。

一、生产性人为干扰
生产性人为干扰包括工农业生产和湿地旅游开发的非生态性等,也可称之为产业性干扰,其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危害,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粗放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所致。目前,这类干扰是影响杭嘉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主导因素。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旅游业开始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旅游消费者的大自然情怀不断提升,湿地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各地都兴起了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热,将其作为旅游产业的重点加以发展,相关主体大力开发湿地经济价值,对湿地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地方政府为解决湿地保护经费,加快地区经济发展,解决财政困难,大量引入非政府资本,出让经营权,鼓励决策者和经营者充分利用廉价的自然资源,尽快尽多的将其转化为经济指标的增长,淡化了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湿地经营企业作为经济人,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更多地注重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缺乏规划,急功近利,导致开发过度,建设强度过高,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火。
(一)农业生产的非生态性
农业生产的非生态性主要表现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及高密度养殖等导致的湿地有毒物质增加,富营养化加重,水质下降,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自净能力降低。杭嘉湖地区是我国水稻重要产区之一,为增加产量,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氮肥、磷肥等,施入农田的化肥实际利用率仅为30%-50%,氮肥为30%-50%,磷肥为7%-15%,大部分随农田排水进入附近水体,导致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其后果就是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并使水禽的食物来源受到极大影响,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养殖业、种植业不科学合理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如地处湖州市德清县的下渚湖湿地,湖区沿岸有三家养猪场,除部分猪粪用作肥料外,其余猪尿、部分猪粪和猪舍冲洗废水一起直接排入湖中。该类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多、氨氮含量高、臭味大,对湖水污染严重。为获得更大的鱼类养殖密度和经济效益,直接向湖泊中投放鱼类饵料。此外,湖区种植大量菱角,农民直接向水体撒化肥和农药,也严重恶化了水质。可见,养殖业、种植业非生态化发展,加速了湿地富营养化进程,造成湿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湿地自净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下降。
(二)工业生产的扩张及其非生态性
杭嘉湖地区是乡镇工业和民营经济的发达地区,除农业污染物增加造成湿地生态环境恶化之外,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生态的恶化是生产性人为干扰又一重要诱因。一方面,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土地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张,导致大量湿地面积缩小或消失。如2005年杭州湾产业带湿地面积约为1.78×105hm2,其中海宁市湿地资源丰富,其次是杭州、嘉善,而当年湿地面积的7%左右因工业发展占用而丧失,其中平湖市湿地资源年均减少1%以上,变化显著,嘉兴市区和杭州市区也在区域平均水平上下。预计到2020年期间,由于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环杭州湾产业带湿地将发生大面积退缩,约1.2×104hm2的湿地将转变为建设用地。目前,环杭州湾产业带湿地受建设用地侵占的威胁较大,其中“一级风险等级的湿地面积约8000多hm2,约占湿地退缩总面积的69%;二级风险的湿地面积约2000多hm2,约占湿地退缩总面积的19%;三、四级风险的湿地各有700多hm2,占湿地退缩总面积的6%左右。随着建设用地的扩展,对湿地的侵占趋势没有减弱。”另一方面,杭嘉湖地区是我国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工业产业的层次低,经营粗放,大量含有多种有污染物和过量养分的工业废水大多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湖泊、近海海域。工业污染已严重破坏了区域内类湿地的生态环境,目前,除钱塘江干流的水质保持良好外,其余中小河流和平原水网水质污染均较严重,大多数城市河流有机物污染问题突出,并出现季节性的或终年的水体黑臭现象。近海海域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嘉兴所处近海海域在整个浙江省中水质最差,100%为四类海水,杭州湾水质全部为劣四类,导致了近海海域生物生存质量差、生物完整性、丰富度已受到很大影响。
二、生活性污染
生活污染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粪尿等,始终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危害源之一。生活污染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引起关注。随着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居民的比例不断增加,人粪尿的利用率却不断降低,加之村镇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缺乏,这就使得生活污染对湿地的潜在和实际危害性日益增大。可见,生活性污染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危害不可小视(表1)。
三、其它人为干扰因素
除生产性人为干扰、生活性人为干扰因素外,对杭嘉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人为干扰因素还很多,主要包括不谨慎地引进外来生物物种、不合理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不科学的湿地管理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缺失等。
(一)外来物种的引进
不谨慎地引进外来生物物种,容易导致原生物种消失,并影响到湿地的水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退化。杭嘉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受外来物种侵害最典型的是20世纪60年代引自南美洲、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首批16个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俗称布袋莲、水荷花、假水仙。近年来,由于大量生活垃圾和工农业污水向江河湖排放,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水葫芦疯长。水葫芦在生长期间能大量吸取水中的营养物质,但到冬末春初腐烂后使水色变深,浊度变大,并释放出大量的氮和磷。腐败后的水葫芦不但劣化水质,而且严重影响景观,对杭嘉湖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二)不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不合理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直接造成了湿地面积的缩小,而且极易改变湿地水状况,增加湿地沉积物的负载量,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存续,干扰湿地生物生境的连续性。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杭嘉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公路建设方面,全区域以高速公路、国道为主干,连接乡村公路,形成了公路全覆盖。公路建设一项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开发行为,其中就包括对湿地资源的影响,因为“公路建设是一项点多线长的带状开发行为,与湿地资源广泛分布的特点相结合,从而使得公路修建对各类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不可避免。”
(三)不科学的湿地管理制度
不科学的湿地管理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缺失等也会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湿地退化和丧失既因人们对湿地的价值缺乏公共和政策性知识,缺乏对湿地保护政策的了解,也与保护机构的不健全,组织决策的分散有着直接的关联。如行政区域是人为的地理区域划分,但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内或之间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没有行政区域的限制,它们通过水循环或者生物信息交流而彼此关联,但行政区切割及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必须导致流域上游对湿地的破坏或污染通过水循环在下游富集,而目前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制度安排的不完善及运行机制的缺失,必然导致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缺位”,并最终影响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因此,“湿地保护除了着力缓解或消除行政区域内围垦、污染、过度利用等对湿地的威胁因素,加强各相对独立的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外,还必须突破行政区划概念,加强行政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四)旅游者过度的旅游活动
旅游业因其低污染,素有“无烟产业”之称,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地倾向于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其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其实低污染,并不等于无污染。事实上,旅游活动过程是与旅游资源环境的一种零接触过程,它对环境仍具有内在的、隐性的破坏力。就湿地生态旅游区而言,旅游者的行为和旅游交通工具会带来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视觉污染。客流量过大,会突破景区承载容量,导致湿地生态旅游区环境以及生物圈的正常循环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破坏。可见,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带来的破坏是直接的、近距离的,它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同样显而易见,且难以避免。
特别是在每年的旅游黄金周期间,杭嘉湖湿地游客数量就会过多,游客密度就会过大。虽然黄金周的旅游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效益,但是游客人数短期的大量集聚对湿地生态承载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游客密度过大不仅增加了湿地生态环境受破坏的几率,而且拥挤的旅游空间不利于游客真切享受到旅游旅程的愉悦,会减少人均旅游生态足迹,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同时游客人数过多,也增加了游客因素质较低而做出破坏湿地生态环境行为的几率。在游览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有意或无意地破坏了湿地,而真正注意湿地游览途中不破坏湿地环境的游客还是少数。

⑷ 在湿地旅游的开发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湿地-一种重要的生态类型,生态环境很脆弱。湿地旅游在国外很流行,在国内也逐渐发展起来了。但国内的湿地开发,实在是让人感到心痛。其实湿地旅游用心开发其实一项很好的旅游项目。主要是看开发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去湿地旅游的人主要以徒步的形式去体验自然之美,体验荒凉之美。其实徒步本身就是一种旅游体验。所以在这里不需要娱乐项目,不需要太多的旅游设施。
开发者只要现弄清楚什么才是湿地旅游,怎么进行湿地旅游,开发起来也就主导需要注意什么了。

顺便说一句,中国的湿地已经很少了,屈指可数。

⑸ 湿地生态系统的湿地旅游攻略

发现腾冲的北海湿地纯粹是一次意外,当时的目标是去看云南腾冲的火山热海,结果有云南驴友Edipt告诉我县城西北方向距城12.5公里有块湿地很特别,属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态系统。
原来人与景也是需要缘分的。偶然的聊天,就能成就一段美丽的邂逅。这里确实奇特。水草密密麻麻,根交错在一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旧草腐烂,新的长在腐烂的草根上,然后又腐烂,然后又长出新的,最后形成整片整片的草甸各自浮在水面上,宛如一个一个的小草岛,通常有一米多厚。脱了鞋赤脚走上“草岛”,感觉像踩海绵一样。
当地人经常把随意切开的一小块草排当竹筏子来划,捕鱼虾;还有人干脆在草排上开个洞,就把鱼竿伸到那洞里钓鱼,其乐融融。
据说这儿每年四月中下旬最美丽,那时满目北海兰花开,美不胜收。秋天时草排颜色有些枯黄,但依然让我兴奋不已。空气里飘着草叶的清香,芦苇丛中不时传来嘎嘎的野鸭叫,湖面上不时有游人初踩草排的惊喜叫声。泛舟湖面,宛若置身在大草原。只不过这片“大草原”是漂浮在水上的。
旅游攻略:
1. 如系自驾,可循:
广州-昆明-楚雄-大理-保山-腾冲路线。
背包客可先到腾冲西门客运站,有中巴到湿地,车费5元,车程20分钟。
2. 购物:
腾冲的斗笠比较有名,是当地农村妇女用荆芥、大竹等竹子编织而成,遮阳防雨,除本地人自用外,多销往缅甸和东南亚国家。
3. 住宿:
腾冲城内旅馆多数在官厅巷一带,一般标间多数在50~60一间,可以还价。 杭州忆,最忆是西溪。不是网友“罗兰”和“一棵树”的提醒,我竟然不知道就在杭州市区里还有这么个好地方。
西溪湿地距离杭州西湖五公里,在杭州天目山路延伸段,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杭州之肾”和“副西湖”美誉。
西溪之胜,首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水道如巷、河汊如网、鱼塘栉比如鳞、诸岛棋布,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进到园中,买好船票,就可以安心体会西溪之水了。顺着水道前行,两岸茅舍俨然,芦苇丛生,和芦苇一样高的水生植物上顶着黄色或红色的花蕊。湖面上水草鲜润柔婉,水面上绿色浮萍漂浮,莲影摇曳,几抹粉色婷婷点缀其中,野鸭水鸟凫泛。
生活在有水的城市里是一种福气,而杭州人真的是福人中的福人了。除了西湖,还有这块西溪湿地。
所有去杭州的人,都知道要去看西湖,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千万别忘记了西湖边上的西溪湿地。
旅游攻略:
1.杭州市区内有许多公交车可以去西溪湿地,K193路、K506路、K310路、356路、Y13线均可。周家村(西溪湿地)站下车。票价1~4元。
2. 美食:
在西溪湿地里有湖泊烧烤区、深潭口、百家、烟水渔庄等餐饮饭店可以用餐,喝茶的地方也不少,推荐去梅竹山庄、西溪梅墅。
3. 在西湖边上有楼外楼等餐厅可以吃到地道的杭州菜。 其实,图片中的这块湿地是否属于班公错,我还是不能完全确定,在各种资料上没有查到它的准确的名字,但我不得不承认它是我心中最美丽的湿地。可以肯定的是这块湿地属于日土。它就在狮泉河到日土之间,在刚过了那有名的日土岩画附近没多远,紧紧贴在219国道边,距离日土县城大约30公里。
这块湿地我如此着重提出来说,是因为它独特的位置——它没有被圈起来,不属于收费景区,在没有被人为保护的情况下,它竟然就在新藏线219国道边上生存了下来。
国道穿过这块湿地中间,把这块土地一分为二了,水鸟们依然在这待着,自然安详地在路两边的湿地里戏耍。有的自由悠闲地踱步、有的在水里摇摇摆摆地游浮、有的扑棱起翅膀飞到半空中。
地里那金黄色闪现着耀眼光芒的植物主要是芦苇,另外还有菖蒲、青藏野青茅、碱茅、赖草以及藏西嵩草。
运气好的话,远远地可以看见脖子长长的黑颈鹤。人走得比较近它也不跑。关于黑颈鹤,我曾听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人鹤结为兄弟,人类将自己的三根头发送给黑颈鹤,要它装点在头部以证明与人类的亲情关系。从此黑颈鹤就有了三根人类的头发。
现在,这些鸟们果真和人类相亲相爱,果真如此安详地出现在人类身边。对着手里的鸟类识别手册看,可以看到这里除了黑颈鹤外,还有班头雁、棕头鸥、燕鸥、白翅浮鸥、普通秋沙鸭、赤麻鸭、绿头鸭、红头潜鸭、凤头潜鸭、白骨顶、红脚鹬和白腰草鹬等等。天上飞的是鸟,地上跑的是鸟,水中游的也是鸟,人与鸟和谐共处的景象如此让人心动。这只有在艰难的新藏线上才可能存在吧。因为这里偏僻,路途艰难,人迹罕至,少有干扰,而且藏民信佛,不杀生,民心纯朴。
旅游攻略:
1. 从西藏阿里的狮泉河出来,大约94公里到日土岩画,在219国道K965附近。注意,这里的里程碑大约5公里一个。过了岩画没多远,就可以看到这块湿地了。而从岩画到日土县城大约30公里。从日土到班公错东端大约10公里。
2. 美食:
班公错盛产西藏弓鱼和高原裸裂团鱼,高原裸裂团鱼是西藏特有的鲤科鱼类,此鱼为无鳞淡水鱼,受高原环境影响,生长缓慢,但味道十分鲜美,这种鱼的排泄生殖孔和臀鳍两侧,具有排列成行的大鳞片,在鱼肚子上形成一条一条膨起的线。乍看起来好像腹部裂开一条口似的,故又名“裂腹鱼”。鱼大多一两斤重。到班公错一定要尝尝这里的鲜鱼。就在路边有个码头,码头上有个鱼庄,专门卖鱼的。这里点菜的方式很有趣,不用点品种,不按斤卖,按人头交,每人20元,会给你上6种做法的鱼。不论同行多少人,都可以吃到6种做法的鱼。
湿地是上帝给予地球的慷慨馈赠,是人类洗涤心灵的世外桃源。它给人带来的是不流于俗套的清新和真意。这里,一切都保留着原始状态。能够感受到的就是物我相知、天人合一的心灵和自然的完美契合。在湿地,你能真正体会生命本身的原始和豁达。在湿地,你心甘情愿地卸去锐气和斗志,忘却俗世的烦恼,只想全身心地融入自然。
但是我还是可悲地发现,如今湿地面积在逐年减少,许多的湿地被人为地“改造”。人类忘记了,湿地是有灵魂的,湿地是和人类生死与共的生命体。人类不善待湿地,最后必然会遭到报应。
善待自然,善待自己。

⑹ 湿地旅游规划开发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通过湿地休闲旅游规划开发,将湿地作为生态科普与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建立起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最佳平衡关系,应成为当前湿地保护地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

湿地休闲旅游规划开发,是以多样生物系统为基础,以多彩景观环境为背景,以多元游憩方式为依托,以多元收益方式为理念,以多重社会经济效应为目标的开发模式,最终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生物多样化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因此,打造湿地环境、恢复湿地生境,是实现生物多样化的根本途径。

根据湿地类型、恢复目标及湿地现状入手,从土壤基质、植被恢复、栖息地保护与生境改善、湿地生态水管理等方面打造环境,吸引动物栖居,构成湿地完整的生物群落。

2、景观艺术化

在湿地恢复和湿地生境打造的前提下,对景观进行局部艺术化改造,形成大地艺术作品,成为观光吸引物。这个过程是并行的,如我们在汉石桥湿地恢复项目中,通过框围手法,将大片的芦荡打造成“万鸟齐飞”的大地艺术景观,既恢复了湿地本底,节约了景观再造成本,又形成了震撼性的景观。

3、科普游憩化

湿地旅游本身具有很强的科普教育意义。寓教于乐是更易于青少年群体接受的方式,运用游憩化手法设置科普体验产品,将湿地生态文化和游乐设备及游乐手段相融合、科普教育和主题娱乐教育相融合,强调人与湿地的近距离接触和深度体验。

⑺ 湿地旅游开发与保护是什么关系湿地旅游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哪种

湿地旅游开发与保护是什么关系?湿地旅游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哪种?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策划专家认为,湿地旅游开发与保护是弓与箭的关系,只谈保护,箭飞不远,没有保护,湿地旅游之弓便成了无源之水。只有综合考虑湿地保护与湿地旅游的关系,才能弓起箭飞,百步穿杨,既有效保护了湿地资源,又发挥了湿地的价值。

我院认为,通过湿地旅游开发,将湿地作为生态科普与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建立起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最佳平衡关系,应成为当前湿地保护地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

在此,我院提出湿地旅游开发的三个理念:

1、生物多样化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因此,打造湿地环境、恢复湿地生境,是实现生物多样化的根本途径。

根据湿地类型、恢复目标及湿地现状入手,从土壤基质、植被恢复、栖息地保护与生境改善、湿地生态水管理等方面打造环境,吸引动物栖居,构成湿地完整的生物群落。

2、景观艺术化

在湿地恢复和湿地环境打造的前提下,对景观进行局部艺术化改造,形成大地艺术作品,成为观光吸引物。这个过程是并行的,如我们在汉石桥湿地恢复项目中,通过框围手法,将大片的芦荡打造成“万鸟齐飞”的大地艺术景观,既恢复了湿地本底,节约了景观再造成本,又形成了震撼性的景观。

3、科普游憩化

湿地旅游本身具有很强的科普教育意义。寓教于乐是更易于青少年群体接受的方式,运用游憩化手法设置科普体验产品,将湿地生态文化和游乐设备及游乐手段相融合、科普教育和主题娱乐教育相融合,强调人与湿地的近距离接触和深度体验。

在上述核心理念指导下,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提出了湿地旅游开发的“五个圈层”理论,即:湿地核心圈——科普体验圈——景观游憩圈——亲水游乐圈——休闲度假圈,这五个圈层是以湿地核心圈为中心的逐步扩展结构。更多湿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可到官网详细了解。

⑻ 如何打造湿地旅游规划项目

湿地景观旅游规划项目在结合它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天然的生物品种,着实打造以红毯迎宾和百鸟园为核心特色的旅游项目,强化科普体验、依托项目基地独有的红毯景观基底,融入鸟趣表演,打造通达黄河入海口、与自然深度接触的湿地科普绿廊。以红毯湿地和鸟趣栖息地保护区为依托,将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展示原始与文明摩擦产生的壮丽景象。

百鸟园以湿地游憩、湿地生态观光、湿地科普为主要功能,围绕湿地风景,以观鸟为特色,规划兼具红毯迎宾大地景观、景观栈道、万鸟放飞广场、湿地观鸟长廊、鸟趣表演剧场等多处生态景观点。针对不同鸟类、不同习性、不同地域、开发野生观鸟产品,鸟类筑巢、换羽、觅食、繁殖等不同生活习性的观鸟产品,丰富观鸟产品内容。将整个观鸟资源与广袤红毯湿地自然景观有机组合,并延伸旅游内容,开发“人鸟和谐”野外专业等旅游产品。设计以湿地珍稀观赏性鸟类为对象的旅游纪念品。对现有人工观鸟设施进行整体提升,包括设施的改造、增加,活动内容的丰富,科普内涵的强化等。

另外,还兼具湿地涵养、生态修复、专业科考、徒步探险、帐篷餐厅、湿地SPA、帐篷住宿、野外观鸟、户外生态会议室等项目。将“生态、舒适、文化、健康、幸福”作为湿地休闲度假区得发展理念。兼顾大众市场和专业休闲度假市场两个市场层次的需要。远景设计院提出发展生态型第一产业、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态产业示范区,在保护湿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我们需将风景区内的特色景观凸显出来并融合在一起,以提供给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湿地公园的建设需在保持景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使之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的基础上,保护、恢复与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间的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

⑼ 湿地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性是什么

湿地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绿维创景认为,通过湿地旅游景区开发,将湿地作为生态科普与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建立起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最佳平衡关系,应成为当前湿地保护地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 保护——湿地在城市和郊野都是重要的生态地标,湿地环境建设能彰显出一个城市和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因此,保护湿地应当变成广泛的社会责任意识并能够转化成一种全民行为。 开发——湿地丰富的生物种群多样性,秀丽怡人的自然环境为湿地旅游景区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然而,湿地保护并非意味着全盘封闭,绝对禁止旅游开发。如果只保护而不开发利用湿地,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湿地本身的保护:这突出地表现为“僧多粥少”――有限的保护经费往往使得湿地保护工程难以长期为继。相反,合理发挥湿地的旅游休闲功能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部分经济收益可以投入到湿地保护之中,形成湿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湿地旅游与湿地保护开发是弓与箭的关系,只谈保护,箭飞不远,没有保护,湿地旅游之弓便成了无源之水。只有综合考虑湿地保护与湿地旅游的关系,才能弓起箭飞,百步穿杨,既有效保护了湿地资源,又发挥了湿地的价值。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