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活动
1. 旅游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旅游文化其特征是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相关介绍: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
(1)旅游文化活动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1990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主体说与客体说都是从旅游的基本要素出发界定旅游文化的。客体说是产生旅游文化的基础,但仅有这个基础还不能揭示旅游文化的本质内容。与之相比,主体说明确指出旅游文化与旅游客体之间的包含关系,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总和说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旅游文化
2. 浅谈旅游活动与文化现象的关系
一、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二、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中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重点难点分析】
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命题,从内容上看涉及许多不同地域的人类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与人文社会学科有密切联系,综合度高。就文化地理方面而言,可重点关注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文化景观形成中的环境因素影响,从文化源地和文化扩散各种类型分析,解释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动态发展,注意对某些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景观图、分布地图和资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判断,结合文化地理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
复习这一内容时还要注意理解下面的问题。
一、文化空间的扩散与扩散类型
1.要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在空间上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从一地传到另一地为文化空间扩散,由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为文化传承,两者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区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扩散,要依据扩散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阅读教材中文化扩散类型示意图,加深对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扩散的理解。利用教材对扩展扩散划分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区分,并联系实际思考除了教材中所举实例,还有哪些属于这三种不同的扩散类型。
3.本节文化扩散实例分析是对文化扩散类型的具体印证,学习中要对实例进行归类,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是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扩散的形式绝对化,即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扩散可以兼有多种扩散形式;第二是将复杂的文化事物或现象简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如中国文化属于复杂的文化体系,其中造纸、印刷术向西方的传播为迁移扩散,而农耕技术通过少数民族传到缅甸则属扩展扩散。
4.学习文化扩散的形式还要明确文化扩散的作用,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众多语言技术的普及扩散均说明文化扩散的作用。广播电视、通信卫星等媒体的发展,对文化扩散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景观与文化现象有何区别
区别二者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例如,铁路和火车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要素,由于铁路在空间位置上具有固定性,它是文化景观,而火车在功能性质上是运动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观。此外,有许多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由于不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所以不属于文化景观,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或事物。
旅游活动受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的迅速提高而日显重要。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特殊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假日经济”等时事热点问题都是本单元重点关注的。而且由于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将涉及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方面、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规律等问题,因此自然会涉及多学科综合理解和分析阐述,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性。旅游活动具有动态、线路的特点,涉及区域发展、区域间差异和交通运输联系等方面,也是地理学科内综合的重要素材领域。
【这部分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4.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二、掌握我国的重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1.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天涯海角”。
2.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3.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4.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5.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安徽黄山。
【范例分析】
[例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安门广场是一种文化景观
B.火车不是文化景观,但刚刚进入博物馆的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是一种文化景观
C.泰山和泰山顶上的南天门都是自然景观而非文化景观
D.文化景观中的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都有物质表现形式
分析: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前者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人类的影响;后者是指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天安门广场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的产物,属于文化景观;火车因为是运动的,所以不属于文化景观,而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放进博物馆,这台机车就不再作为运动的工具而使用,而作为反映人类利用自然物质要素进行改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就属于文化景观;泰山是自然景观,而南天门是人类创造并附加在泰山顶上的古建筑,它属于文化景观。
答案:C
[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黄河流域在历史上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滔滔黄河横贯东西,两岸草原、森林、农田交织,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两岸富饶的大地哺育我们炎黄子孙茁壮成长。在黄河流域已经发现仰韶、龙山以及新石器时期的其他各种文化遗址1600多处。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我们的祖先已在这片沃土上从事过许多名垂青史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雄辩地说明,黄河流域曾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耗的木材、粮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土开垦地、森林砍伐、草原毁坏,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据不完全统计,在方圆一公里的土地上,沟道总数达30万条以上,地面支离破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
(1)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化源地的主要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这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与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按文化源地的分类,黄河流域属于____________源地。
(2)如今的黄河流域有着与历史上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主要是在土地的_________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说是农业景观的_____________与历史明显不同,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主要是由于人们不懂得___________,随着___________的不断增长,加速____________,导致黄河流域____________日益严重,这说明文化景观不顺应____________规律,必然不能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并且会对_____________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4)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黄河流域的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在文化上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从属于___________文化体系。
(5)按地区分布,黄河流域的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区中的( )
A.西部游牧文化地区 B.东部农业文化地区
C.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 D.北部草原文化地区
(6)该地区文化景观的变化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__________。
分析:该题涉及文化源地、文化景观、文化区等众多知识内容;考查我们联系实际的分析、比较以及将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等黄河流经的许多地区森林覆盖率在春秋战国时代在60%以上,由于人类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面积扩大,物质文化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答案:(1)黄河横贯东西,植被茂盛,土壤肥沃 自然环境 文化系统
(2)利用功能 功能
(3)生态平衡 人口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毁坏草原 水土流失 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
(4)文化综合体 中华
(5)B
(6)人们改造物质文化景观(客观世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3. 旅游活动有哪些分类
一
按旅游的地理范围划分1国际旅游
2国内旅游二
按旅游目的划分1休闲,娱乐,度假类2探亲访友类3商务,专业访问类4健康医疗类5宗教朝拜类6其它类
4. 旅游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知识性:旅游给大家带来很多见识,增进了对各地了解,丰富了人文知识。这才是旅游的真谛!
意志性: 旅游给大家带来心灵的意志,会让自己的思维,心情发展到兴奋,快乐的极致。
休闲性:日前高速运转的生活工作频率,使人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力过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松自己,到海滨城市享受阳光,沙滩,大海,蓝天,白云。
(4)旅游文化活动扩展阅读
交往定义:1927年,德国的蒙根·罗德对旅游的定义,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目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时间定义: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马丁·普雷博士在中国讲学时,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各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旅游者统计时的统计标准之一:逗留的时间。
相互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即旅游的综合性。
生活方式定义:中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5. 对旅游文化的认识
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
6. 分别写出岭南文化旅游区主要开展哪些有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
岭南文化旅游区主要开展的是他们对地区的风景基本宁化。和一些名胜古迹。
7. 现代旅游活动有哪些主要特点
随着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旅游不再是高消费活动而是作为日常生活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体验生活。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层次发展势必迫使旅游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个压力山大的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缓解压力的一项选择。旅行就是有机会去尝试各地的美食各地的风土人情,认识这个世界的魅力所在。
旅行往往要跋山涉水的 ,过程虽很累 ,但它带给人们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愉悦 ,旅游能让人忘却烦恼和忧愁,使人心情愉快。比如赏风景 ,尝美食 ,住民宿等等,可以通过小程序<旅小筑>来预订,每天还有免费入住名额可以抢,还有很多优惠活动哦。
8.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分析
(一)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旅游和文化两者之间是相互包容、协作统一的,旅游是基于文化的衍生,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换而言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整个旅游活动进行的主线。目前,人们开展各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解读和发展文化,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实现文化发扬,同时旅游活动的进行还能够提高文化传播速度,促进文化发展,这对于保护文化和传承文化更加有利。
(二)两者混淆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旅游界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两者进行研究时,特别容易把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淆,导致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疑惑的地方,因此,旅游学者非常重视这两者的研究。虽然旅游文化是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但对于它的概念,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而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由于两者字面上没什么不同,但是对这两个词的概念以及内涵并没有严格界定。虽然两者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相似,但是两者的内涵还存在很大差别,这让很多人难以区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经常发生混淆,因此,为了明确两者的区别,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三)两者的研究现状
就旅游文化而言,我国早期对旅游文化的观念比较片面和笼统,把旅游文化外在物化;到了后期,开始强调旅游文化的核心是旅游者和开展的旅游活动。在研究旅游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旅游界把旅游对象的文化和旅游文化等同,这是对旅游文化的一种误解。大多数人都用总和的概念来界定新的旅游文化概念,并没有借鉴国外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因此我国的研究稍微落后于国际研究。就文化旅游而言,我国把文化旅游理解为一种旅游类型,具有文化色彩和旅游产品的旅游过程、民俗旅游以及旅游者对外地文化的求知和憧憬等。通过这些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和理解存在不足,几乎没有深入研究,仅停留在文化资源开发上,一系列的系统理论研究没有足够的实践验证。有时候,还经常把文化旅游等同旅游文化,把文化旅游看作设计产品的观点和思路,从广义的层面上,强调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例如民俗旅游等观点。显然,这样的研究结果让文化旅游更加狭隘,没有概念的理论行定义。
9. 休闲旅游文化节通常有哪些主题活动
活动目的:整来合区域旅游资自源,开发当地文化休闲旅游特色线路和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活动主题关键词:文化(本地文化)、历史(著名历史、历史名人)、民俗(喜闻乐见的轻松大家喜欢的当地特色)
1.活动名称可以与当特色地文化或历史名人有关的,选取如博物馆、著名名人雕塑、著名历史景点等具有历史积淀的展馆、景点资源开始。安徽自古名人辈出,名文化人许多,可以根据主题选一个或两个。
2.活动可以是与当地民间艺术有关的体验,如观看民俗表演、民间艺术展示;
3.游览可以是与当地有关的自然生态游,如著名自然风光、有特点的公园或农家庄园等
4.品尝或购买合肥当地有关的著名小吃、特色商品等
10. 怎样理解旅游是一种主动,积极,自由的文化活动
首先旅游不来是生活的必源需品,衣食住行才是生活的基础和刚需。
旅游往往会在生存基础有所保证下,才会萌生实践的动力。与书法、绘画、阅读、健身等兴趣爱好一样,旅游也是一种需要投入精力时间的活动,要到陌生的地方探索感受,把见识和阅历内化成精神领域的一种认知。旅游往往与不同文化碰撞出火花,是属于一种主动积极自由的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