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发展 » 旅游发展历程

旅游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 2020-11-30 21:32:33

旅游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发展旅游在近现代才产生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这几个总代说今天社会跟现代社会才兴起八古代的社会一般就是向什么列国呀,等等,那也不算旅游呀,他的求学我也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意思?我就这样回答了吧。

⑵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2)旅游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⑶ 1、请简述我国城市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列出不同时期典型旅游城市及其特点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位于长江、巢湖流域的安徽含山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5500年。考古专家认为,凌家滩在远古时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并具备了初级的城市规划水平。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的丹土村,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据传夏的第一个统治者禹,在嵩山之阳修筑城池,建立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作为都城。夏王朝实施的分封制,使封侯逐渐具备了影响管理分封地域的能力,纷纷筑墙围城,由此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了很多作为统治中心的早期城市,形成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建城高潮。
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史料记载当时已经有了100多座城市,分布范围从黄河两岸向南向北扩展。现在长江流域许多著名城市,如苏州(吴)、成都(蜀)等,就是诞生在这一时期的。《史记》记载,当时的齐国国都临淄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该城由大、小两城相套构成。大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城围约12公里;小城是宫殿区,位于大城的西南角,呈长方形,南北、东西长各约1.8公里和1.23公里。有7万多户居民,人口约在20万人以上。
学术界一般把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时期,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1)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各行政中心都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城市,建立起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的统治中心——城市系统。秦始皇强化中央集权,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广修道路,沟通各地陆路交通,这些措施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秦朝鼎盛时期约有800到900个城市。首都咸阳的人口规模达80万之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时期城市的空间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推进,拓展了沿运河、长江两条城市的发展轴线。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汉族大量南迁与汉族政权南移,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梁武帝时(公元502~548年),建康(今南京)“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总人口逾百万,是我国都城发展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隋、唐时期隋唐两代是中国城市迅速发展的时期。隋统一中国后,开辟运河贯通南北,密切南北两大区域的经济联系,为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大运河沿岸,因南北航运而使一批运河沿岸城市兴起,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在当时并称为“四大都市”。
(4)五代、宋、元时期该时期城市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达40多座。中国目前的历史名城大多都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时期出现大的转折。北宋以前城市“坊”、“市”分区,即住宅区和商业区严格区分。北宋时,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坊”、“市”界限被打破。北宋都城汴梁(开封)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汴梁位于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点。
(5)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时期。明代全国共有大中城市100多个,小城镇有2000多个。特别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地建设了北京城。成为中外历史上的经典的城建之作。明、清两代出现一批专业化的著名城市。如以陶瓷业为主的景德镇,在明时人口已达10万,清初已扩大到方圆10余里。清代画家徐扬的《盛世滋生图》所描绘的就是乾隆时期苏州城外塘路市面的繁华盛况。

⑷ 地质旅游的发展历程

自从美国建立第一个热泉国家保留地开始,以地质遗迹为目的地的旅游逐渐为人们所喜爱。世界许多地方不断地发掘和开发一些风景秀丽或壮观的山地、岩洞等地质遗迹,满足人们对奇观异景的欣赏需求,推动了世界地质旅游活动欣欣向荣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意义的地质旅游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832~1972)

地质遗迹历史久远,已经存在了成千上万年,人类很早就注意到那些风景秀丽、气势磅礴的地质遗迹,并开始到这些地方进行游历、探险等活动,但主要还是以欣赏自然美景、休闲身心为主要目的,人们并不关注景观地的地质历史事件及对现代环境的影响。景观开发本身只注重对有重要欣赏价值的景观进行开发和推介,解说系统对景观的地质来源背景和知识比较匮乏。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只是得到了一次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的赏心悦目的旅游经历,并没有从旅游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二、发展阶段(1973至今)

在最近30多年来,旅游已经经历一种从集中于高标准化的旅游服务和无产品差异化的大众旅游Fordist模式转换到集中于目的地保护的更谨慎、更小比例的旅游形式。真正的地质旅游的发展壮大主要是基于对那些景观优美而且特殊的、经常受到大众旅游威胁的地方的认知,特别是世界遗产的设立和地质公园网络的建立,扩大了人们对奇特的自然地质现象的认知欲望,地质旅游活动才真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and Natural Heritage)。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的措施等。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批,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加保护。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是政府间组织,由21个委员国组成,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还设立了世界遗产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1978年第二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加拿大的纳汉尼国家公园(Nahanni National Park)、美国的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Galápagos Islands)、埃塞俄比亚的塞米恩国家公园(Simien National Park)等自然遗产在内的12个遗产地为第一批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一共有911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704项,自然遗产180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7项。这些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大多数都含有地球演化历史进程中遗留下的重要地质遗迹景观,这些地质遗迹已成为人们探索和了解地球的重要目的地。

虽然自然遗产的评定标准中有两条标准是强调遗产地必须是重要地质事件遗存和过程的范例,对地质遗产的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人类文化遗产和濒危物种的数量巨大,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在参加评估的专家队伍中缺乏地学人才,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就十分有限,因此分布极广的地质遗产就更难跻身其中了。

上述现象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忧虑,成为推动地质遗产保护、建立地质公园活动的起因。l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华盛顿成立了“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计划,目的是选择适当的地质遗址作为纳入世界遗产的候选名录。1991年来自50多个国家的150位地学家共同发表了Digne宣言,即地球记忆权利国际宣言。1993年IUGS-Geosite项目正式启动,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因保护资金的问题,各国进度相差很大。1997~2000年,在UNESCO地学部的组织下,开展了地质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并向UNESCO总部呈交了最终报告,于2001年UNESCO执行局大会上作出“支持其成员国在具独特地质特征区域创建自然公园(地质公园)的特别动议”,至此,通过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产的活动正式取得了UNESCO的认同。2000年,欧洲和中国于同年分别建起了欧洲地质公园网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UNESCO地学部正式颁发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2004年2月在巴黎UNESCO总部评选出第一批25个世界地质公园,其中欧洲17个,中国8个。同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并成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国北京。

地质公园提出与建立之后,地质旅游在全世界开始真正受到重视和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地质调查部门和当地社区逐渐发现地质旅游带来的益处,各地纷纷成立了地质旅游联合会或机构,并通过电视、报刊和因特网宣传地质旅游,以支持向公众传递可利用的地质信息,如意大利地质旅游联合会(Associazione Italianadi Geologiae Turismo,G&T)、加拿大地质旅游网。目前,地质旅游在欧洲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旅游活动,但在我国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并有着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地质旅游活动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公园成为开展地质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

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国家公园往往是这种具有双重功能的游览胜地。如美国的大峡谷国家公园,峡谷两岸为由各种颜色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重叠而成的峭壁悬崖,蜿蜒曲折,绚丽非凡,是著名的地质旅游胜地;号称“琉森玻璃宫”、由古冰川侵蚀而成的石洞、石穴组成的瑞士冰川公园(Glacier Garden),以史前冰河遗迹(包括阿尔卑斯山岩块—冰蘑、棕榈树化石、大象、恐龙化石等)以及模拟当年冰川景象和冰川时期人类生活模型而驰名欧洲。中国具有观赏及科研价值的地质景观也十分丰富,如号称“天然化石博物馆”的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具有重大地史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意义的自贡大山铺恐龙群窟,岩相典型、出露良好、化石丰富的峨眉山龙门洞三叠系沉积相地层剖面,以及以大型断裂面、褶皱、构造岩等典型构造景观为特色的灌县—茂汶地区“地质十景”等,都是具有极大开发前景的地质旅游胜地。

2.世界遗产地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遗产项目现有911项,其中世界自然遗产为180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7项。世界自然遗产共有4项评价标准,其中,第Ⅷ项为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主要发展阶段的典型范例,包括生物演化过程、地形发展中主要地质演变过程或具有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征;第Ⅶ项为具有绝妙的自然现象或稀有的自然景色和艺术价值的地区。这两项标准均含有地质遗迹景观要素在内,在世界自然遗产中,符合Ⅶ项标准的世界遗产有124项,符合Ⅷ项标准的有78项,符合这两项标准的世界遗产有55项。

由上可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球演变和生物进化是基础条件,生物多样性是伴随条件,景色秀丽是外观条件(刘红婴和王健民,2004)。在当前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80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中,有144项遗产地旅游地质资源极为突出;在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中,有15项遗产地中旅游地质资源特别突出。这些世界自然遗产中的地质遗迹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或构成了具有杰出自然美的地域,成为全球旅游发展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有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美国最大的高山湖——黄石湖和被称为世界奇观的间歇喷泉;大峡谷国家公园有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峡谷,其水平层次结构展示了20亿年来地球的地质学变迁;卡尔斯巴德洞穴国家公园(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为80个洞穴组成的喀斯特地形区;约塞米特蒂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有由冰川作用而成的包括“悬空”山谷、瀑布群、冰斗湖、冰穹丘、冰碛以及U型山谷的大量花岗岩形态;猛犸洞穴国家公园(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有由石灰岩地貌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洞穴群和地下长廊;澳大利亚的威兰德拉湖区(WillandraLakes Region)有大量的更新世系列湖泊和沙滩构造的化石,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和迷人的海洋,赫德岛与麦克康纳群岛(Heardand McDonald Islands)有亚南极唯一的活火山群岛和保存完好的世界罕见的早期岛屿生态系统,波奴鲁鲁国家公园(Purnululu National Park)有独特的圆锥形喀斯特地貌;越南的下龙湾(HaLong Bay)有由1600个岛屿和小岛构成的一幅石灰石柱的壮观海景;中国的黄山拥有奇特的花岗岩峰林结构和与之伴生的黄山奇松,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有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组成独特的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有壮观的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中有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湄公河)和怒江(萨尔温江)在区域内并行奔腾途经3000多米深的峡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的壮观景色等。由此可见,全球最为壮观、最为独特的峡谷、瀑布、雪山冰川、丹霞峰林、溶洞、泉华、火山等地质旅游资源几乎都在世界自然遗产中得以保存。因此,加强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的地质旅游研究是实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世界遗产是经国际专家鉴定,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高品位的遗产,作为“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世界遗产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地所无法比拟的。人们通过高品位的“遗产旅游”,不仅获得高层次的生命享受,且能增进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全方位接触,扩大眼界,增长知识,获取信息,恢复体力,提高健康水平,在全新的状态下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可以预见,“遗产旅游”将是人类进入经济发达时期的一种高质量的、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遗产生态旅游保护遗产地生态系统并尊重当地社区的完整,遗产科考旅游推动新发现,遗产寻根旅游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和增进亲情等,“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世界现象,是人类求取于外部世界和谐的最有效形式之一(陶伟,2001)。

3.形成了多层次地质公园网络体系

1999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地质公园计划,同时诞生了Geopark——“地质公园”这一新的名称。2002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学部(现为生态与地学部)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网络,即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从2004年开始,该网络正式吸收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25个成员;至2010年10月,该网络共有77个成员,分布在全球24个国家,其中中国24个,英国8个,意大利7个,德国5个,西班牙5个,日本4个,希腊4个,法国2个,葡萄牙2个,挪威2个,奥地利、伊朗、巴西、马来西亚、捷克共和国、克罗地亚、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爱尔兰、芬兰、冰岛、韩国、越南、加拿大等国家各有1个。

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成立于2000年6月,由法国的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希腊的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德国的埃菲尔山地质公园和西班牙马埃斯特地质公园发起成立。目前,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由来自15个欧盟国家的37个地质公园组成,由此促进了欧洲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了欧洲地质旅游热潮。

1985年中国就有地质学家建议了在地质意义重要和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但是启动步伐比较缓慢,直到1998年国土资源部协同有关部门才着手推动这一事业发展,至此,各地对于建立地质公园开始积极响应。我国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并于2001年3月16日公布了首批11处国家地质公园;同年底又评出了第二批33处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又授予王屋山等41个单位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9年授予44处国家地质公园,到目前为止共授予182个单位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4.各系列相关地质旅游大会定期召开

从1997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地质学会通过举办各种会议进行学术和建设经验交流,建立地质公园网络,促进地质遗产地的交流,积极推进了世界各国地质旅游事业的发展。自2004年6月27日至7月7日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起,至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已举办四届;第一届世界地质旅游会议于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亚Fremantle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地质旅游会议于2010年4月在马来西亚成功举行;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每两年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轮流举行,目前已举办三届;自2001年在希腊莱斯沃斯举办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开始,欧洲地质公园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亚太地区第一届地质公园网络大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于2007年11月在马来西亚浮罗交怡地质公园成功召开,第二届亚太地区地质公园网络会议于2009年在中国山东泰山成功举办。这些会议探讨了发展地质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与其他国家和研究机构未来的合作以及地质公园网络今后如何发展壮大。

5.各地成立地质旅游开发与管理组织

在管理和宣传上,许多国家、地方政府、机构或社区成立专门的地质旅游合作联盟或组织,规范管理和推广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旅游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开始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欧洲于2000年成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积极参与地质公园创建与保护地质遗产的中国,于2000年8月正式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2001年3月评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由此逐步开展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评比和建设管理。这些组织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地质遗产,规范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支持环境教育、地球科学规律的科学研究及训练与发展、环境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使当地居民认识地质遗产的价值,以便更好地积极参与地区文化的复兴。

⑸ 宝中旅游的发展历程

【2014年11月】宝中旅游集团入驻承德
【2010年06月】 湖南宝中、河南宝中组建中,宝中旅游完成全国第10家子公司组建运营
【2010年02月】 宝中旅游入驻辽宁、云南、内蒙
【2009年12月】 宝中旅游入驻山西、福建
【2009年11月】 宝中旅游高调介入移民留学市场--不断创新投资模式 跨行业跨领域扩张
【2009年10月】 深圳旅游零售大鳄“宝中旅游”杀入重庆市场--宝中旅游·重庆金豪华国际旅行社
【2009年09月】 宝中旅游收购新东方国旅51%股权宝中旅游入川布局--宝中旅游·四川新东方国际旅行社
【2009年09月】 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及“中旅”品牌混杂的市场状况推出全新自有品牌--“宝中旅游”【2009年08月】 承办深圳市旅游局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暨“精彩与您共享,深圳和您同乐”宣传活动 【2009年06月】 承办宝安区旅游局-宝中旅游“精彩宝安—零距离.心感受”3000人首发团大型旅游活动 【2008年09月】 宝中旅游启动非洲旅游嘉年华活动
【2008年09月】 宝中旅游启动“邻距离。邻相约”社区旅游文化
【2008年06月】深圳旅行社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唯一巡礼企业;唯一火炬传递企业
【2008年06月】 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热身赛门票深圳独家代理
【2008年05月】 深圳车博会暨华南自驾游及户外用品博览会承办单位
【2008年04月】 第三/四届深圳国际汽车博览会暨华南自驾游及户外用品博览会唯一承办单位
【2008年04月】 第三/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指定接待商
【2008年03月】 第三届东部华侨城深圳大梅沙国际风筝节唯一指定旅行社
【2007年11月】 宝中旅游半年完成80网点布局
【2007年10月】 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深圳大奖赛指定门票代理
【2007年09月】 第三届东部华侨城深圳大梅沙国际风筝节唯一指定旅行社
【2007年08月】 深圳旅行社奥运会火炬唯一巡礼企业;唯一火炬传递企业
【2007年05月】 宝中旅游江西包机 、湖南大型自驾游
【2007年05月】 宝中旅游组建营业部40多家,分布全市各区
【2007年05月】 宝中旅游全资酒店“万悦国际酒店”成中澳篮球赛指定酒店
【2007年05月】 宝中旅游全资企业“宝安万悦国际大酒店”隆重试业
【2007年04月】 第一届中国国际(深圳)科学生活博览会指定接待商
【2007年04月】 宝中旅游成为深圳报捷呼叫中心唯一商旅服务商
【2007年04月】 协办全国第二届九龄童乒乓球赛
【2007年04月】 宝中旅游推出日韩游“一元大抽奖”
【2007年04月】 宝中旅游万人.万家游郴州自驾车活动启动
【2006年12月】 开创全国旅游行业先河,制定宏伟战略发展目标,组建深圳最大旅游管理运营中心
【2003年08月】 宝旅导游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拥有各语种导游160多名。
【1998年10月】 深圳宝中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 。

⑹ 新中国旅行社的发展历程

1954年4月15日,中国来旅行社北京分社自成立。
直到1979年,我国只有国旅(接待外国旅游者)和中旅(接待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两个旅行社系统。
1980年6月,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形成了国、中、青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4年国务院对我国旅行社进行体制改革:一,打破垄断;二,由行政或事业单位该为企业。
截至2002年底统计,全国有国际旅行社1358家,国内旅行社10257家,共计11615家。

⑺ 简述旅游的产生过程

旅游的产生过程是:1、旅行源于迁徙活动,迁徙:为了生活或生存,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旅行: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行进过程。
2、旅游在旅行的发展中孕育和分离,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河,经商旅行孕育着旅游因子,商人获得商业利润,给人愉快感受。
3.“享乐旅行”的出现标志着旅游的诞生,享乐旅行: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活动。
虽然旅游古已有之,但绝非有了人类就有旅游。旅游是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

⑻ 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三大转变

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

⑼ 旅游地产的发展历程

贵族消费阶段:旅游地产的贵族消费阶段最早源于19世纪以前的地中海区域,由于处于历史文化的交汇点,经济发展也具有优越性,出现了旅游地产的雏形,因此,旅游地产本身就源于贵族等社会高层的需求,并以法国南部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最为盛行。
分时度假阶段:分时度假所产生的旅游地产主要源于旅游业的度假旅游分支,因此,在旅游地产发展初期,只是旅游度假的延伸。最初的分时度假是在度假胜地依据旅游度假的季节时段,将其区域内的度假公寓分时段售卖产权,用于代替住宾馆、酒店等,给游客增加宾至如归的自由快感的同时,获取较高的利润,后来随着度假的周期性以及回头率较高,度假公寓的出租相对具有固定性,即在每年的这一段时间,某所公寓只属于特定人,并且住户可以在该特定时段对其度假公寓的使用权进行出租。 萌芽阶段:20世纪80-90年代,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尤其是改革开放较早的省市,房地产建设较多,供过于求,出现房屋空置,这为旅游地产的产生提供了机遇。对于主要集中在旅游城市、沿海地区和比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空置房屋来说,最合理的也最为有效的利用方式便是将其作为旅游物业,达到双赢的目的。1994年前后,海南的三亚、广东的珠海,提出要发展休闲度假,打造顶级旅游胜地。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分别称为我国拉动内需的两个热点行业,发展势头十足,并且随着城市房地产开发重心逐渐偏移,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整合过渡期,市场投资和消费模式逐渐转变,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销售市场都出现了萎缩的前兆。大量的传统房地产资金开始开辟新的领域,其中就包括旅游度假物业的开发。旅游交换平台逐步形成,住宅消费开始由需求型向舒适型转移,旅游需求多元化,使旅游地产业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时期。旅游地产类型也从单一的酒店、主题公园转向游乐设施、度假别墅、第二居所等多元化并存的发展态势。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旅游房地产呈快速发展之势,仅涉足旅游地产的公司就超过两百家,并且无论是房地产界还是旅游业界内都十分看好未来我国的旅游房地产市场。其中以“高尔夫、山地、滑雪、冲浪、野外运动”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住宅、别墅、酒店近百家。从最早的深圳华侨城旅游主题公园项目拉动地产开发到后来的海南“南海传说”、三亚、博鳌等,旅游房地产项目在全国层出不穷,取得了较大的市场反映。

⑽ 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发展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游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之乐”被认为是读书人应有的爱好,彰显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的旅行或娱乐。这一旅游文化现象的形成及其价值的提升,是儒家与道家思想互补交融的结果。
道家崇尚“见素抱朴”(《道德经》)、“法天贵真”(《庄子·渔父》),“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山水景物代表自然与天工,与人为斧凿的庙堂都市恰成鲜明对比,“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庄子·知北游》)。东汉末年,道家思想的影响渐增,有人即指出旅游之乐合乎老庄悟道之旨,仲长统《乐志论》曰:“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迄魏晋南朝,玄学盛行,老庄之道上升为士大夫阶层的流行信仰,山水游览随之风靡。其时士人习惯将观赏自然风光与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联系起来,如陶渊明的名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等。由于视山水为自然之道的体现,也就视玄理与山水如同一物,戴安道《闲游赞》内有一段经典的论述:“昔神人在上,辅其天理,知溟海之禽,不以笼樊服养;栎散之质,不以斧斤致用,故能树之于广汉,栖之于江湖,载之以大猷,覆之以玄风,使夫淳朴之心,静一之性,咸得就山泽,乐闲旷,自此而箕岭之下,始有闲游之人焉。……彼闲游者,奚往而不适,奚待而不足?故荫映岩流之际,偃息琴书之侧,寄心松竹,取乐鱼鸟,则淡泊之愿于是毕矣。”在当时的文人创作中,山水与玄理的结合很常见,两者相互渗透,使山水景物升华为士大夫可以恣意遨游的一方自在、自得的天地,旅游活动从而获得了返璞归真、追求逍遥自得的象征意义。
山林既然在樊笼之外,于是变成隐逸的代名词。这样,便掺杂了入世和出世(处与出)的矛盾。在儒家传统中,原本存在仕与隐的对立,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孔子对隐士们的评价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由此可见,隐逸包含着强烈的不满和反抗现实的意味。但玄学家们努力调和“名教”与“自然”(即儒家与道家)的关系,提出朝隐说:“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晋书·邓粲传》)有人甚至断言:“大隐隐朝市,小隐隐陵薮。”(王康琚《反招隐诗》)著意于林泉之下、脱略形骸的隐者不过是格局狭窄的“小隐”,而恣意所适、安闲朝市的才算“大隐”。在入世与出世的关系上,儒家与道家从矛盾一变而为互补交融,郭象诠释《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段时强调:“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尽管在乱世与衰世,隐居山林仍然具有不合作乃至抗争的意蕴,但鱼与熊掌兼得的逻辑从此占据士文化的主流,居官入仕享受世俗的成就,同时纵情山水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入世而又出世。山水之乐不再是消极避世的选择,而是与功名富贵并行不悖的另一种精神追求。游风兴盛之下,还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柏拉图式精神旅游——“卧游”。始于晋宋间的名人宗炳,其人“好山水,爱远游”,晚年时将一生游历过的山水风光“图之于室”,“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一纸上行游的精神娱乐变成著名典故,为后世众多士大夫所效仿。
唐宋时期,朝隐说进一步发展为吏隐说,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回归自然的旅游之乐是吏隐者的精神寄托,在文人作品中屡见不鲜,如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云:“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宋王禹偁《游虎丘》云:“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白居易还提出中隐说,阐发官居闲职的生活风味,“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中隐》)。他历数中隐的种种乐趣,首先就是旅游之乐,“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经过儒道思想的互补交融,追求山水之乐的旅游活动跻身主流文化,成为读书人风雅清高的一个标志,以及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山水画论代表作《林泉高致》(北宋郭熙著)生动阐述了“君子”的山水癖:“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因此,士大夫阶层中流行一种姿态,即不时表露对功名的蔑视和对仕宦的厌倦,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脱去尘俗之气,归隐田野,留连于佳山秀水之间,过自由闲适的生活。即使王安石这样的大政治家也会在登临之际表白:“游者如可得,甘弃万户封。”(《次韵游山门寺望文脊山》)古代“士”的旅游,与现代的大众旅游迥异。其在本质上是小众化、精英化的,刻意与“众人”保持距离,目的是暂离名利场上的激流险滩,躲避城市的喧嚣嘈杂,从山水中汲取自在逍遥的精神愉悦。
山水不仅是旅游观赏的对象,更是“士”的精神家园。它的意蕴虽以道家的自然为主,也融入了儒家的比德观。儒家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诗经》善用比兴,籍物抒情。孔子周游列国,历览名山大川,以山水比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用自然景观的特性比喻人格意义和社会属性,借以言志。随着士大夫游览山水之风的兴盛,这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如松柏、莲花、“四君子”等,相继成为士大夫品格的象征。清康熙帝曾谈到自然景物的比德意义:“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兴,不可不知。”(《钦定热河志》卷25《行宫一》)因此,游览山水又称“仁智之乐”,被认为是继承了圣贤之心。历代大儒往往酷爱旅游,朱熹“每经行处,闻有佳山水,虽迂途数十里,必往游焉。携樽酒,一古银杯,大几容半升,时引一杯,登览竟日,未尝厌倦”(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观山水》)。明代王守仁常说自己“生平山水是课程”,偶尔还发点道家的感慨:“尘网苦羁縻,富贵真露草。不如骑白鹿,东游入蓬岛。”(《登泰山五首》之四)
放意林泉、流连山水的旅游文化,对中国古代的雅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派生出中国独有的文化财富——山水诗、山水画、盆景以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私家园林,而且塑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审美观,即反对人工斧凿的痕迹,追求朴拙自然之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
更为重要的是,“寄傲山水”的旅游文化完善了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余英时先生认为士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所谓‘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为社会属性所完全决定而绝对不能超越者”。他主要从阶级立场和社会功能立论,但“士”的超越性还体现在超脱世俗的追求上。诚然,一般的士大夫多以山水之乐、出尘之想妆点风雅的门面,但又不宜简单视之为虚伪做作,因为庙堂和山林的互补交融是士的理想人格,激励士在心理上与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当仕途疲倦或官场失意时,山水旅游之乐永远是士大夫的精神寄托。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也许中国史上没有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终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它曾对中国文化传统中无数真实的‘士’发生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用。”

热点内容
微山湖岛旅游攻略 发布:2021-03-16 21:45:18 浏览:387
适合78月份国内旅游的地方 发布:2021-03-16 21:42:27 浏览:6
文化旅游部单位 发布:2021-03-16 21:42:22 浏览:118
深圳周边游推荐免费的 发布:2021-03-16 21:42:18 浏览:696
塑州旅游景点 发布:2021-03-16 21:40:53 浏览:84
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发展前景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58
旅行社psd 发布:2021-03-16 21:39:03 浏览:174
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发布:2021-03-16 21:35:14 浏览:330
棋牌在线游戏必去797ag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217
有四个旅游团三条路线 发布:2021-03-16 21:33:30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