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
① 旅游具有明显的文化性质及旅游业提供给旅游者的主要是
您好,旅游具有明显的文化性质及旅游业提供给旅游者的主要是(精神文化消费)。
望采纳,谢谢
② 旅游业提供给旅游者的。主要是精神文化消费资料。这说明旅游业具备什么性
刘烨提供给旅游者的主要是精神文化消费资料。这说明旅游业具备文化性!
③ 旅游活动对旅游接待地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如促进旅游地的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有利于旅游地社会文化与科技进步,能够为旅游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不少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着 眼于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大众化旅游”浪潮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给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第一,旅游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由于 游客特有的物质摄取心理及不检点的行为使得蜂拥而来的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毁损掉他们不辞辛苦特地前来观赏的宝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庙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将摩崖石刻抚 摩得光滑无痕,或在游览点随意刻上“某某到此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问题是因开发旅游所导致的客观上的损害。第二,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紧密相连,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可进入性息息 相关。随着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没 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就能长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征,而无实质性的变化。第三,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渐失其原有的意义、价值和特色。为了发展旅游 业,接待地会积极吸引各方旅游投资者,有时还会刻意迎合旅游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学者说,不少旅游者并不关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实含义,而只是为了猎奇。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被不正当舞台化、商品化进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东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再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这种迁就游客“期望”的文化表演 ——同时也是文化歪曲对旅游接待地文化的自然发展极其有害,旅游者无法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了包装的“伪文化”、“伪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此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无异于“杀鸡取卵”。 第四,旅游地“文化设限”宽松化,社会道德观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任何本 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即经过了所谓“文化设限”的过滤。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旅游者的“文化设限”较一般情况下更为宽松一些。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大相径庭的东西。
此外,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一方面使得旅游地把发展的优先权让给旅游业,把国土、资源等让给旅游投资者;另一方面受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旅游地部分人的生活开始腐化,吃喝玩乐成风,形成了对旅游经济过度依赖等“新殖民主义”倾向。
因此,我们在对待旅游文化的时候必须吸取其精华部分,对事物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旅游在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云南旅游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第一、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等。
第二、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云南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第三、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构成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http://hi..com/janey1987/blog/item/376424b7a5270df030add114.html
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大众化旅游的浪潮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给旅游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一系列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地(即旅游接待地或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所要到达和游览的地方,也是旅游的主要活动和接待工作展开的地方。它可以是某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也可以指某个特定的区域。旅游地社会文化是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和当地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和整合的结果。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如促进旅游地的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有利于旅游地社会文化与科技进步,能够为旅游接待地提供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不少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着眼于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大众化旅游”浪潮给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给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笔者认为目前蒸蒸日上的“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旅游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由于游客特有的物质摄取心理及不检点的行为使得蜂拥而来的旅游者每到一处,常常毁损掉他们不辞辛苦特地前来观赏的宝物:有的偷偷地掀下古庙的一片瓦,更多的人将摩崖石刻抚摩得光滑无痕,或在游览点随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更加普遍也是更令人棘手的问题是因开发旅游所导致的客观上的损害。例如,敦煌石窟目前每年要接待60万以上的游客,这是一个让文物专家心惊肉跳的数字。旅游旺季蜂拥而至的游客使得石窟中弥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体散发的湿热气,使壁画上起着鸡蛋皮一样的东西。这东西从里面往外鼓,一摸就碎成粉末,被称做壁画的“癌症”。有专家做过试验,让40个人在洞窟中待呆37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将超过正常含量的6倍!敦煌壁画正在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唐代第156窟里的墨书《莫高窟记》,60年代还清晰可见,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人们不禁担忧:百年之后,敦煌安在?
第二,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紧密相连,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可进入性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受到冲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就能长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征,而无实质性的变化。20年代末,美国生物学家洛克博士多次来到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滇西北泸沽湖畔,从采集动植物标本到研究摩梭文化,并写下了《中国西南的摩梭王国》。他一个人的走访并没有使摩梭人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什么变化。可是今天不断涌入的旅游者身上所穿、手中所携,鲜活地向当地人展示着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在村民家的火塘边,在供游客娱乐而每晚举办的篝火晚会上,游客与村民相互询问、交流着各自的生活方式与道德观念。在桂林冠岩景区表演的摩梭少女,表演结束后,大多脱下了传统服饰,她们衣着摩登,外表与一般城市女孩已没有太大的分别。摩梭姑娘杨二车娜姆闯世界的事,摩梭人家喻户晓,津津乐道。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摩梭文化进入了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期。洛克当年在书中所记录的大量的摩梭人的民俗,今天有些已很难看到了。杨二车娜姆感叹道:“如果认为外来的、一切新鲜的东西都是最好的,一概不加选择地吸收,那么,不要几年的功夫,在泸沽湖将再也见不到真正的摩梭人,说得严重一点,只能见到一些穿着摩梭服装的服务员。然而,如果不吸收外来文明,那里将永远贫穷和落后。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呢?”这种现象和困惑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极具普遍意义。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鲜活的成分会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与此同时,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会削弱,某些对外界人来说具有吸引力的成分会减少,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制约,不少地方社会相对封闭,交通不发达,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明显滞后。在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冲击下,当地古朴的传统文化所发生的变化比经济较发达的开放地区要剧烈得多。正如有些文章所指出的,“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
第三,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渐失其原有的意义、价值和特色。现代旅游是一种大众社会生活文化,也是大众化的文化消费。所谓“大众”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导致了崭新的社会群体——大众的产生。大众已不同于过去的群众,它特指生活于城市之中处于平均状态的人群,其欲望、思想和生活方式基本相似。“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因此,大众的文化消费更多地体现一种“类”的普遍消费,而非个体的特殊消费。大众一般都受过教育,能够进行基本的文化消费,但大众所受的教育又是有限的、基本的,并不具备高层次的文化修养,没有机会进行特殊的鉴赏训练,不能接受对接受者有特殊要求的 “高雅文化”。现代大众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旅游或其他“排遣”私人时间所需要的文化必须是一种能够满足大众基本需求的,倾向于感性的,轻松而刺激的文化。为了发展旅游业,接待地会积极吸引各方旅游投资者,有时还会刻意迎合旅游者的口味。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不少旅游者并不关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实含义,而只是为了猎奇。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被不正当舞台化、商品化进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东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再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例如,“洞洞婚恋”本是贵州瑶族(青瑶)的一种恋爱习俗。姑娘14岁以后父母就让她单独住在一间小屋里,墙壁门上凿有一小洞,洞口正对着姑娘枕头。夜间,小伙子到自己爱慕的姑娘房门外,用根细棍通过恋爱洞把姑娘捅醒,隔门或隔墙谈心对歌,若谈得拢,可开门请进家,父母不干涉,家人还回避。谈不拢,姑娘可以装睡,小伙子便会知趣地离开,另找他人。当地俗话说:“一晚可以谈五个,终身只归一个人。”可见,瑶族虽然在婚恋选择上有较大的自由,恋爱方式也较为开放,但他们对婚姻问题却是非常严肃的。当地一些旅游景点为了招揽生意,竟然打着展示民族婚俗旅游的名义搞色情服务,最终激起了该民族的愤怒,他们对搞这种活动的旅游点发出警告:如果再不改,将派出“火枪队”武力解决;再如,在各地向旅游者开放的民俗风情村里,少数民族风俗舞台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尽管表演者的行头比生活中真实的服饰漂亮百倍,但却缺少了该民族服饰原有的本真韵味,给人以虚假的感觉。此外,大同小异的“竹杆舞”从海南的黎族跳到云南的傣族,从贵州的苗族跳到广西的侗族,被人笑称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舞蹈表演的“跳竹竿”现象;“背新娘”在不少民俗村、民俗风情园甚至在毫不相干的溶洞景点内也比比皆是,挑逗诱骗游客上当,强行索要小费等不愉快的事件屡见报端;一些落后的东西如鬼文化、占卜文化等被刻意渲染,粗制滥造的鬼洞、鬼城、阴曹地府等品位庸俗低下;凡此种种,不亦而足。像这样连少数民族的婚俗、宗教祭祀仪式都可以根据“旅游需求”随时随地“灵活”开展,那还有多少民俗文化的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呢?这种迁就游客“期望”的文化表演——同时也是文化歪曲对旅游接待地文化的自然发展极其有害,旅游者无法全面有效地接触和发现接待地活生生的文化,而是接受了一种经过了包装的“伪文化”、“伪民俗”,而且接待地固有的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渐失去特色。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此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无异于“杀鸡取卵”。
第四,旅游地“文化设限”宽松化,社会道德观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任何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通常会有选择地接受和吸收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而排斥那些与本身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东西,即经过了所谓“文化设限”的过滤。但是,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旅游地对外来旅游者的“文化设限”较一般情况下更为宽松一些。旅游地为了招徕游客,违心地接受外来文化中某些与本土文化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大相径庭的东西。有的学者将其称为“虚意接受”,即当地并不打算或不愿意让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特别是与本身文化价值观相抵触的部分侵蚀或融入本土文化,但出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或有意识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作出让步,甚至主动迎合旅游者的需要。泰国在前几年大力推销的某些不健康的旅游产品,如“人妖”表演、色情表演等,确实迎合了少部分游客的需求,也为该国带来了滚滚外汇。但据泰国官方公布的资料显示,从1984年到现在,泰国人感染艾滋病、再度感染以及扩散的速率很快,已有14 万人死于这种顽症,那里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是性。由此而引发的旅游形象的下跌,目前已导致泰国旅游业出现滑坡。上述案例表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有时难免受到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影响,进而有可能使当地的传统道德观念发生裂变和扭曲。尽管“色情、酗酒、抢劫皆因旅游业而起”的说法是片面的,但应该承认旅游业同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蔓延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海外旅游者“现代化”消费模式的诱惑下,在旅游者和旅游地之间生活水平差异悬殊这一客观事实的刺激下,当地的部分居民极易失去原有的纯朴美德,坠落到罪恶的泥沼之中,色情泛滥,赌博猖獗,离婚率上升,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使当地的社会风气恶化。
此外,国内有些景区,因没有组织协调好当地居民的经营活动,平衡好各方利益,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敲诈游客哄抬物价、甚至威胁游客人身安全的旅游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无论是对当地旅游业还是社会文化,都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五,旅游地“仆从性”文化加重,居民的媚外或排外情绪直接影响当地文化的健康发展。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旅游地,成群结队的旅游者所挟强势文化使得当地居民的民族(地区)自卑感和媚外思想等“仆从性”文化逐渐加重。旅游地居民一方面对旅游者的举止言行、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等进行屈意的迎合、追求和模仿,最终使得人们对本地社会文化传统等开始怀疑,离弃乃至反叛,从而对接待地固有的社会文化产生强烈的腐蚀作用,诱发民族虚无主义的产生。另一方面,在接待地综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可能使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妨碍和干扰,使其产生排外情绪。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就有可能从起初的友好热情转为不满甚至怨恨。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巴黎,每逢旅游旺季城市交通严重阻塞,人们怨声载道,于是一些景点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阻止满载游客的大巴车进入市区;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卖纪念品的商店挤垮了许多为当地人服务的店铺,咖啡店和餐馆的价格飞涨,超过了市民的承受能力,熙熙攘攘的游客令当地居民不胜其烦,城市人口从40年代的15万人锐减至如今不足8万人。此外,一些旅游者对其他文化任意贬低和批评的傲慢态度导致接待地居民的反感和排斥,造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加剧了旅游业个体经营中比较普遍的“宰客”现象等。此外,旅游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一方面使得旅游地把发展的优先权让给旅游业,把国土、资源等让给旅游投资者;另一方面受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旅游地部分人的生活开始腐化,吃喝玩乐成风,形成了对旅游经济过度依赖等“新殖民主义”倾向。一些学者,包括西方的一些学者,在批判部分发达国家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时,常常把旅游视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过去的大炮政策换成了今天的‘国际旅游讹诈政策’”,“发达世界是在通过旅游将其生活方式输出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这些观点可能带有偏激的政治色彩,但并非空穴来风。有的西方人类学家说成群结队的游客把别人的乡土作为“旅游地”,无所顾忌地拍照、游玩,然后再把当地令人好奇的风物特产带回家,成为标榜炫耀之物,这一切都带有明显的“殖民化倾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旅游是现代人的需要,更是未来人的需要。旅游开发更多地要依靠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遗产、现代文明等文化生态环境,旅游活动将给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如何增强文化生态意识,保护、整理、抢救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何维护本土文化的传统性,保持接待地的旅游吸引力;如何采取防范措施,抑制民族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如何利用外来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内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赋予外来文化以民族性特色;如何强化本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引导启发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如何寻求一种既能使东道社会收入最大化、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多元化的所谓“新概念旅游”……,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正面
——可迎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来看,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旅游者外出的旅游动机将逐步从纯自然的观光旅游向更富有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将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旅游的开发,将迎合这一潮流和趋势,成为受欢迎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可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结构与类型。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其文化都是有特色的文化。出自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种旅游产品,或多或少都带有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气息,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旅游卖点。因此,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可铸造旅游产品特色,扩大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同时可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增添旅游产品的类型。
——可树立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旅游业的地位。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一道光环,与其历史文化相结合,城市的旅游形象会更加高大与辉煌;与此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厚,文化程度高。文明城市意味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无论投资、旅游、文化交流,人们都乐意前来,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而现代旅游又是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本地区或全国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增长极,并给所在区域带来一定的向心作用和扩散作用。可见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必定能够带动城市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旅游业在当地地区的地位并完全能够成为本区域的核心和统帅。
http://www.bjminsu.com/Html/Article/1238.html
④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http://qkzz.net/magazine/1006-3102/2007/05/scxd200705162.pdf
[摘要]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世界各国的迅猛发展,使各国的旅游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保护和开发宗教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意义。我国既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又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大国。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宗教旅游资源,开辟出极具旅游价值的旅游景观、开发出具有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习俗安排旅游接待活动,来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
[关键词] 宗教文化旅游业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
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愉悦身心的活动,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旅游热在中国老百姓中正悄然兴起。而要真正搞好旅游业,就必须处理好旅游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二者如同鱼和水的关系。
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竟占了90%”。本文拟就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做以下分析。
第一,宗教文化与旅游观光。旅游观光是旅游者旅游的核心内容,因此,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各种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可供旅游者旅游观光的景点。如“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在我国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佛窟,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摩崖艺术珍品。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更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超凡脱俗的“仙境”。认为“人若成了仙,就可以到仙境生活,做到超脱生死,清虚宁静,自由自在,不被物累”。这个仙境并非仅仅指渺茫的“天国”,也包括人间的一些境地。而风光秀丽的名山胜地常常被道教认为是神仙所居之处和修道成仙的理想场所。因此道教有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唐朝时先后传入我国”,二者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没有佛教和道教那样以名山大川为其修行的场所,但伊斯兰教各种风格的清真寺、基督教各式梦幻般的教堂不仅吸引了大量非信教者的旅游观光,更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教徒最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总之,各种宗教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宗教名胜古迹,这些均成为了最具旅游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
第二,宗教文化与旅游产品。旅游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同样有着吸引力,因此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包括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旅游六大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都会购买旅游产品,一方面来铭记自己的旅游经历;另一方面用来馈赠亲朋好友。另外,合理、有效地安排旅游购物活动,还可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甚至有人将“旅游购物所占比重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既然旅游产品在旅游业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开发宗教文化这一旅游资源中,可以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开发出具有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而且也可以满足旅游者的购物欲望。例如,根据佛教的木鱼、进香袋、念珠等佛事活动用具开发出具有佛教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八仙”等各路神仙为题材开发出具有道教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文化为背景开发出具有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风情的旅游产品等等。这样的旅游产品开发不仅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而受到旅游者的青徕,而且还会使旅游者以心诚则灵的心理体验来接受这些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总之,旅游产品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旅游产品不仅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和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具有促进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切莫小视旅游产品的开发。
第三,宗教文化与旅游饭店。旅游饭店解决的是旅游者在旅游中的吃住问题,它同旅游观光、旅游产品一样,在旅游业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旅游饭店中热情周到的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经营理念。然而对于特殊场合、特殊的旅游者还必须增加特殊的服务。如对于在各类宗教胜地开设的旅游饭店、接待由宗教徒组成的旅游团体,就必须要准确周到地为各类宗教信徒提供与其宗教文化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绝对不能对旅游者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有所违反和触犯。例如,在以清真寺而著称的旅游景区开设旅游饭店,饭店必须具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而绝对不能对其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否则会引起客人的强烈不满。再如在接待佛教徒时,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八粥等。遇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贺卡等等。总之,旅游饭店应该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旅游者,提供相应的饭店服务,这是旅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旅游管理者不应忽视。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之外,旅游管理者还要注意如下两个方面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一是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各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宗教节日,每逢节日来临,宗教信徒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他们心目中的宗教圣地以欢庆宗教节日。不仅如此,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符合人们心理要求的宗教节日,已扩展成宗教信徒和非宗教信徒共同欢度的节日,甚至发展为民间流行的节日,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佛教的浴佛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等等。作为旅游管理者应该充分把握各类宗教所特有的节日活动,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加到节日旅游活动中去,以此为契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利用各种现代媒体对各宗教名胜的宣传,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知道,各宗教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名胜古地、令人景仰的著名人物、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旅游管理者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媒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广为传播,来提高各宗教胜地的知名度,增强旅游爱好者亲临这些宗教胜地的向往感。例如人们根据电视剧《西游记》了解了火焰山、根据电影《少林寺》和《神秘的大佛》认识了少林寺和乐山大佛,通过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的宣传知道了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的特殊意义等等,这些都必然促进宗教胜地旅游业的发展。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世界,一方面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短期内不会从根本上消除,这就决定了宗教将在人类社会长时间存在;另一方面旅游业又在我国正日益迅猛发展,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重视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总之,宗教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繁荣中国的旅游事业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⑤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5)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扩展阅读: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⑥ 竹文化旅游业怎样“火”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最善用竹的国家。竹子与中国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新华字典》中“竹”作部首的字就有187 个。用竹子制成的生活实用品、工艺美术品数不胜数;颂扬竹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人们崇拜竹子,赞美竹子。竹子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又与兰、梅、菊并称“花中四君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备受国人赞赏,奉为做人的准则。苏轼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历史上有“竹祖龙孙道崇拜”,民间有“爆竹声声祈平安”的习俗。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称赞竹子是“东方美的象征”,誉中国为“竹文化的国家”。竹文化及其特色所具有的广泛吸引力,正是竹文化旅游市场的潜力所在。发掘利用竹文化,发展竹文化旅游,对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旅游文化品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和发展旅游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发掘利用竹文化旅游资源方略 1.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我国现有400 多竹种和约360 万公顷竹林,赏竹胜地有浙江安吉竹乡、江西吉安竹城、九华闵园竹海、四川长宁竹海等。江西新奉特大毛竹、广西花坪方竹林、湖南沅陵湘妃竹、四川重庆慈竹、安徽池州罗汉竹、四川江安人面竹,这些奇特的竹种引人入胜。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竹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我国已完成了竹资源普查,不少地区除通过国家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对竹种质资源保护外,还专门建设竹子引种园、竹子公园来保护和利用竹子种质资源和竹子物种多样性。 2.竹人文景观建设 (1)竹与中国园林中国园林一直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竹子在园林中运用相当广泛,形成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如竹类植物成景的各种方法、园林植物分类的各种方法、竹子园林建筑方法等等。用竹子造园的最早记载见于《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唐宋时期,文化艺术达到空前繁荣,诗、书、画发展,特别是竹诗、画盛行。竹子用以象征文人的气节,文人墨客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歌咏竹子,写出了竹子婵娟挺秀、飘逸萧洒的风姿;虚心高洁、傲雪凌霜的神韵。这时期中国园林在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唐朝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就有“斤竹林”、“竹里馆”等竹景。宋徽宗赵佶亲自规划的“寿山艮岳”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园的典型。从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及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中可了解到竹子造园在唐宋两代已相当广泛,达到“园园有竹”的鼎盛时期。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形成了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 竹子与山石、水体、建筑等结合及其组成的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计成的《园冶》、文震亭的《长物志》等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技艺相当精湛,成为典范。盆景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分支,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在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都可以看到,到明清时期,“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制作和欣赏进行了介绍。竹子盆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精品。如周瘦鹃先生的《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扬州的《滞湘流水》、《翠野图》、《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一大批竹子盆景珍宝。中国园林中的竹园、竹景、竹盆景在今天的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竹园林有成都望江公园、九江翠竹园、上海浦东的竹园新村、都江堰青山竹院、重庆缙云山风景名胜区等,还有重庆竹子公园、吉安竹子公园、宁波竹子引种园正在建设。 (2)竹与建筑景观。竹子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有重量轻,加工方便的特性。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利用竹子建造房屋,北宋《营造法式》“竹作”篇详细论述竹子在建筑上的作用、范围、施工技术规范,我国滇南傣、景颇等少数民族的竹楼,是当地民居的特色。由于竹子竿形有别于其它建材,具有特殊韵味,竹子用于园林建筑极为普遍,上海安东公园的翠竹楼,重庆缙云山楠木寨、凤凰度假村等竹栏竹靠、吊顶天花、护壁挂落、桌椅板凳,无不为竹。上海植物园盆景园,杭州刘庄、花港公园等均有造型精妙的竹制长廊。随着近年来竹材防腐防蛀难题的解决,漂白、着色等技术的革新,新型竹质复合板的研制,竹子建筑越来越丰富多彩,更有许多仿竹制品、琉璃瓦,为园林建筑的艺术化、多样化展示了广阔的前景。1984 年由云南建筑部门设计建造的全竹大型竹楼在瑞士苏黎世“世界自然奇观”展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 (3)竹文化展览馆。竹文化展览馆可以从竹子种质资源、竹业技术、竹子建筑、竹食品、竹工艺美术、竹诗画、竹子乐器等方面分别设计展览项目。可以说,竹文化发展史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面镜子。因而竹文化展览馆的建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吸引力。《中国竹类植物图志》已由林业出版社出版。《竹业丛书》也正在陆续问世。我国地大物博,竹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为竹文化展览馆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各地则可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创出特色。这样,既有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区域文化建设。 3、竹文化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 竹工艺美术品有竹雕、竹编、竹枝竹节造型等。 (1)竹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竹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在竹器上雕刻图纹和文字的竹雕工艺也因运而生。竹雕工艺主要有竹根雕、竹筒雕、竹片雕等形式。在历史上,明代中后期是我国竹雕艺术兴盛期,在江南形成了金陵竹雕(刻)和嘉定竹雕(刻)两大流派。著名的代表作有潘西风《竹菊石笔筒》,朱缨《竹林七贤》、《根雕佛手》和《刘阮入天台》,尚勋《八骏笔筒》,吴鲁珍《王君涌》竹筒笔。上海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是我国著名的竹雕产地,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雕刻十分精细的竹雕工艺品。上海市“滕王阁序”竹微雕精品就是其中的一件艺术佳作。 (2)竹编。中国竹编艺术源远流长,近年来由于竹篾漂白脱脂获得成功,用漂白蔑丝编织的动物产品,美观逼真,素静雅致,目前已发展到八大类、上千个品种。其中《白尾海鸟》、《白孔雀》、《仙鹤》、《熊猫》、《展翅山鹰》亨有盛誉,被称为“东方珍宝”。 (3)竹枝、竹节、竹根造型。巧手的艺人用竹枝、竹节、竹根,通过自己的巧思和精作,别出心裁地创制出生动的艺术品,著名的有蜀南《群鹿》、黄山《红衣少女》、峨眉山《普贤骑象》、《琴娃》、《猴子》。浙江的千姿百态的竹制动物以及各地旅游点的《漓江小竹筏》等,让人感到惊喜、振奋和亲切。此外,还有许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很高观赏价值的竹工艺美术品,如杭州天目山翠竹产区制成的工艺竹衣,古朴典雅,颇受世人喜爱。 4、竹旅游食品的开发 上古初民“巫术思想”认为竹是一种神物,食竹便具有“竹的灵性”。这种巫术观同样在文明社会中也存在。竹材不含任何毒素,李时珍《本草纲目》、孙思邈《千金方》、忽思慧《饮膳正要》对竹子的药用、食用价值多有记载。在医药方面,竹叶、竹茹、竹沥为化痰去热、止烦的重要中药,嫩竹叶可有效治疗心情烦躁。中国饮食素有“南庖丰笋菜”之说,以竹材、竹笋和其它竹产品为原料可以生产多种多样的天然食品。我国目前着重开发的竹食品有竹笋和竹笋制品、竹子食用菌(竹菌)、竹木糖醇和竹汁饮料。一大批名特优竹食品陆续涌现。1992 年浙江林学院和浙江临安於潜酒厂联合研制的竹汁神酒也已间世。优质竹食品的开发对方便居家旅游,丰富人民生活,促进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拓竹文化旅游市场 1.竹文化旅游市场定位 我国竹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分布广泛。这为我国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条件,有利于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但各地竞相开发和发展竹文化旅游,如果不注重科学研究和统一规划,盲目发展,则势必事与愿违,不仅不利于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反而会造成竹文化资源的极大破坏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这种情况在前几年的“溶洞热”及近几年的“人造景观”中已有表现,决不可重蹈覆辙。运用现代市场营销学理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研究,可以为旅游部门(企业)提供可行性、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竹文化旅游市场定位研究是有效开发竹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竹文化旅游业的前提。 竹文化旅游市场定位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目标市场的选择。要求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市场结构、进入市场的相关企业的情况以及自身资源、技术、资金、服务等情况,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避开激烈竞争,选定目标市场,进而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确定自己的开拓市场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在此基础上,确定旅游企业的产品规格、产品特色以及产品开发方向。将旅游者的需要列为产品(旅游项目)设计的中心内容。这样的产品和旅游项目由于适销对路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一定会受到广大旅游者的欢迎。 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教圣地九华山来说,佛教是其特色。“观光朝圣”是其主要旅游市场,发展九华山竹文化旅游可以考虑着重在竹文化与佛文化的关系上下功夫,进行竹景开发、竹工艺品生产销售、竹诗画文学作品展览、竹文化旅游活动设计等,围绕地藏王菩萨作文章。这样选择的目标市场,便于发挥九华山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便于竹文化旅游产品的适时推出和进入市场,也便于九华山旅游业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使九华山竹文化与佛文化相得而益彰。 2.竹文化旅游宣传促销 宣传促销是企业选择一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场合,通过感染力强、吸引力大的宣传媒体,引导、启发、刺激目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和劳务的促销活动。宣传促销是开拓竹文化旅游市场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如何设计费用低廉、可信度高、效果好的宣传促销方式是旅游企业值得研究的课题。宣传促销需要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必须有训练有素的专人负责和可靠的组织保证。 竹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不应小打小敲。应从大处着手,弘扬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竹文化。对于某一个地区来说,也应将其竹文化放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来宣传其特色。这样的宣传促销可以使旅游者(包括潜在的旅游者)在中国文明的背景下来认识目的地的文化特色,更好地产生旅游动机,获得更好的效果。搞好宣传促销工作,除了组织保证和不失时机外,还需要旅游活动内容生动、新颖、有趣,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只有这样,旅游企业的形象才能优化,信誉才能提高。 3、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品是旅游者消费的终极对象,也是旅游业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旅游产品属于服务产品。它具有综合性、无形性、不可转移性、时间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等特点。如何解释和衡量旅游产品的质量是旅游业经营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旅游产品既然是服务产品,礼仪、态度、速度和效率则是旅游者感受到的重要方面。要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就必须提高技术,改善设施,培训人员和加强管理。要全面提高旅游产品质量还必须在旅游内容、旅游项目、旅游线路等设计上做文章。这是使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购买旅游产品)的关键。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全国一盘棋、整体开发的思想为指导,首先做好竹文化旅游资源的普查、发掘与整理工作,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特点制定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明确开发利用程序、发展重点。这样,各地就可以按照统一规划,实施有效开发,确保竹文化旅游业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既需要有较高的服务质量,更需要有引人入胜的旅游内容、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各地按照统一规划在完成竹文化旅游市场定位研究的基础上,即可进行适销对路的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笔者初步研究提出以下几种竹文化旅游产品供参考:1、竹景(园林)观赏游览线;2、竹民俗风情游览线;3、竹诗画、工艺美术游览线;4、竹产业技术游览线;5、竹美食游览线;6、竹文化节。
⑦ 对旅游文化的认识
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正如孙尚清指出的,“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此言透彻地阐明了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1.旅游主体的文化本质
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它的广泛出现是经济发展驱使的结果,但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更需要内在的动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讲的,“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游活动更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文化与观念的革命。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兴盛,从客观条件看,是全球经济恢复、繁荣的结果,从深层次看,它是文化观念转变的结果。
2.旅游客体的文化含量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大而言之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3.旅游媒体的文化特征
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可以说是文化消费者。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旅游经营者只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从交换中实现盈利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出满足各类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如现代旅游饭店,不是简单地提供膳食的场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因此,一个优秀的饭店,有必要不断提高餐饮、客房、娱乐等环节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养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必要提供有情调的个性文化服务。